楼主: 客初
43414 102

[其他] 经管之家学术交流年会精彩问答集锦   [推广有奖]

荣誉版主

饿死在金字塔顶的人

泰斗

28%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kindle读书人

有体系有结构的资料

公司金融与公司治理

威望
9
论坛币
11412319 个
通用积分
27310.4272
学术水平
3923 点
热心指数
4871 点
信用等级
3873 点
经验
432408 点
帖子
4706
精华
87
在线时间
1716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1-2
最后登录
2024-4-23

一级伯乐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特级学术勋章 特级信用勋章

楼主
客初 企业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0:59: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17年6月11日,首届经管之家学术交流年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18家核心期刊主编、40所大学经管类院校院长、高校及相关机构的科研工作者等500余位嘉宾齐聚北京,共同探讨了从学术前沿观点、论文写作技巧及工具使用到高效科学的投稿方式等话题。这些干货满满的主题分享引起了听众热烈的提问和讨论,据统计,现场听众全天仅在正式提问环节就提出了多达30个问题,甚至包括午饭和晚饭时间也一直围绕着各位编辑老师不断请教交流。



经管之家学术交流年会进行了多场主题分享和多个环节的提问互动,论坛君经过整理,逐步分享给大家。这些内容不仅汇总演讲嘉宾在专题分享中讲述的精彩观点,也汇总了各提问环节大家的精彩问答。如果小伙伴没有机会亲临现场,也可以继续关注我们的微信和微博,现场的干货您一定不会错过哦!



嘉宾简介:

参与问答和讨论的主要嘉宾:《经济学动态》前社长杨春学老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副主编杨万东老师、《科技进步与对策》编辑部主任陈晓峰老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副主编武京闵老师、《人口与经济》编辑部主任方志老师。

世界咖啡.png

问题1:

我想问一下陈晓峰老师,我是一名来自齐齐哈尔大学的研二学生,很荣幸有一篇稿件刚刚被《科技进步与对策》录用,我发现国外有些期刊对学者是有一个统一的标识,比如ORCID,因为我看到您说想在作者的推广宣传方面加大力度,我想问一下贵刊有哪些打算和准备?

陈晓峰老师

谢谢你的问题,为什么国际上要做ORCID码呢?目的是什么?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实在太多了,需要对你的身份进行定位;同时ORCID码下面挂了你发表的所有期刊论文,实际上也是对你的学术成果和学术经历的展示,是很好的。很多期刊也在做这一工作,我们后期可能推出一个标准OSID,OS代表open science。这个标识码下面会把很多内容包含进去,DOI也好,ORCID也好,还会提供真实的数据服务,包括作者提供过来的原始的调研数据和报告,包括视频、读者对你的文章有什么疑问,通过这个码全部都能装进去,实现更广泛的传播,形成open science学术圈的环境。谢谢!



问题2

我想问一下杨春学老师,目前在国内CSSCI中比较好的期刊中《经济学动态》发了一些规范性的文章,说白了就是没有一些数量模型。这种趋势,贵刊会一直做下去吗?好像目前大多期刊,没有经济学模型的话,看都不看就直接pass掉了。

杨春学老师

我相信我们《经济学动态》会坚持下去的(小编注:因为已离任,所以这么说),因为这个期刊是经济研究所的,经济研究所有两个杂志,另外一个叫《经济研究》。我们《经济学动态》就面临一个问题,怎样和《经济研究》相对有些区别。说实话,从我个人偏好来看,如果有一篇没有大量计量模型的文章写的比较好,我宁愿要这样的没有数据的文章。总体上《动态》强调思想性比较多。你用不用数学、用不用数量对我们来说反而是考虑的少一些的因素,所以像你说的,我们有大量的论文是没有数据分析和计量模型的,能坚持下去没问题。谢谢你。



提问3

我想向《科技进步与对策》陈晓峰主任请教一下,我们刊物有哪些热点选题,我们写论文的时候可以重点关注一下?

陈晓峰老师

好的,你可以登录一下我们的官方网站,今年的8月份会在贵州举行产学研合作论坛,下面有6个分论坛,这六个方向都是我们比较关注的,包括产学研金协同创新、军民融合创新、创新生态、创新治理、创新创业、新兴技术创新,最后一项也是我个人比较感兴趣的,比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



提问4

我想请问一下《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的杨主编,我们发现《中国工业经济》这个杂志今年已经要求作者提供原始数据,我之前也发现有些期刊的数据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假的,我想问一下,中国的期刊以后会不会要求提供原始数据和程序等内容呢?

杨万东老师

现在说实话,据我了解,整体上各个杂志都有点小而全,现在还没有做到这一点。目前根据期刊发展的方向来看,以后可能会对原始数据,包括作者的其它研究背景收录到相关的期刊数据库,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因为现在包括期刊评价本身也有很多问题,曾经有一个笑话,有一个准备得科学进步大奖的文章,理由是这篇文章在全世界被引用了3000多次,作者也觉得很骄傲,申报国家大概500万的一个大奖。评委会就委托中国知网做检测,结果发现很多文章来自不同的语言对他进行引用,大概有90%的观点都在说他是在胡说八道、有很多问题。

目前来讲,学界的很多东西都会慢慢规范。包括引用问题,有批判性引用、评论性引用、友情性引用,但是只要有引用,大家都觉得高兴得不得了,实际上批判性引用也容易出名,也容易有很大的量,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期刊,应该做得更细更深。根据我了解,现在大多学术期刊还是作为学术成果展示平台,还没有成为一个对整个学术体系的完善做出贡献的力量。



提问5

我想请问杨万东主编一个问题,我在写作论文和研究的过程中,一直有一个问题,近年来经济学中的数学规范化分析越来越广泛,但这样在研究容易受到数据、检验以及模型等一系列问题的影响,从而研究出来的问题就比较窄,但是反观前人的研究,比如说斯密、凯恩斯,他们那一代人的文章很多都建立在价值判断、逻辑演绎推理的基础之上,还有历史总结的基础之上,这样他们反而做出了许多具有历史理论前瞻性的文章。但是我们这个时代,这样的文章是不是就很难投、很难发?

杨万东老师:

这的确是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我从80年代开始做杂志,当时我做的《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起码在高校是比较靠前的,当时发的很多文章是没有很多数理推导的,比如杨启先、厉以宁等等,他们的研究基本范式很叙述化、理论化,他们的思想性很强。

但是90年代以后就出现了经济学的转型,这种转型应该是《经济研究》以内的范畴,其它刊物也跟随着。为什么有这种转型呢?因为大批国外受教育特别是在美国受教育的学者回来,最早是翻译腔,后来是翻译的样式和范式,主导了当时的经济研究。这种翻译腔的确很严重,在2013年我们杂志曾开过会,当时还和经济科学、北大经济科学、南开经济研究、西南财大经济学家、武汉大学经济评论,一起讨论认为经济学应该是问题导向、重视现实问题的研究,但是现在的改观很小,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经济学本身是不是科学,本身还是值得怀疑,因为经济学入门很容易。你在北京打出租,司机都能跟你讲一大堆经济学道理,因为经济学是在实践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的道理,比如价格、供求关系、成本这些基本的概念都能感受到。

但是作为一个学科体系,要求有规范、有标准、有门槛,现在的数理实际上成为门槛,这一门槛也挡住了很多经济学者,包括我这样80年代受教育的学者,现在我们对经济模型的把控实际上主要靠外审,外审基本上都是70后,还有少量的80后,这些人经济学的直觉不够,但是数学还不错,然后像我这样完全靠几十年的经验和感觉看它对还是不对,有的时候可能也有一些看不对的地方。这种情况下,我感觉目前是中国经济学在引进、模仿、提升,而且在创立自己经济学体系过程中所经历的必然阶段。所以现在,你如果投有不同风格的期刊,主编的主导思想非常重要,主编的价值体系、教育背景和偏好主导了这个期刊的风格和方法,所以我感觉,在一定意义上讲,不要把经济学看的多么高大上,在很多时候它就是一个自娱自乐的小圈子游戏,但是这个游戏,全国人民都在这样玩,你就只好跟着这样玩,将来经济学的核心理念肯定是要经世致用。中国经济学目前最大贡献时期就是80年代,在此后就在退步,退步的原因是什么呢?自己玩,领导看不懂。所以现在出现那么多智库,为什么呢?因为智库讲得通俗,现在经济学家还是回过头来将成果改成小报告、成果要报,把数学、推理拿掉,然后建言献策。所以这是两个路径,不同杂志不同风格,投《经济研究》还按照范式导向,投《改革》就可以直观、评论。谢谢。



问题6

我想问一下《科技进步与对策》的陈老师,贵刊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我看到您也借鉴了很多国际期刊的经验,我想问一下,我们的刊物有没有在国际化方面有什么对策,比如提高国际影响力,做成更有影响力的期刊?

陈晓峰老师:

谢谢这位老师,我觉得你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方向和愿景,我们期刊也一直想往国际化方向发展,所以我们从内容和选题上也和国际上顶级同类刊物有一定的匹配,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我们也是坚持三审、外审和同行评议的制度,同时我们也增加了很多新技术的元素,使得学术传播、学术评价在我们这里得到更快的应用。应该来讲,我觉得一年以后,会看到很多期刊都推出这一标准(OSID),我感觉会是从中国走出去的一个新的标准。学术评价一直是被国外垄断和控制的,比如SCI,我们都视作风向标,而我们中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评价体系。


问题7

假如在模型和研究的技术上和你们原来的研究范式不同,你没见过,你们会怎么处理?(小编注:在此之前有大量关于选题和新技术的讨论,所以回答的老师没有紧扣本问题,回答主要是关于热点选题看法)

杨春学老师:

杂志和报纸不一样,报纸很注重时效性的,非常关注热点问题,而杂志不能只关注热点问题,热点和非热点是相对来说的,一个问题我们通过新的方式表达出来,你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不也很好吗?我们《经济学动态》的文章并不一定说非要热点问题。

杨万东老师:

其实我和刚才春学教授的意见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异。

现在经济学上很多问题是老问题,但是对于老问题可以有新看法,为什么呢?实际上经济学家聚在一起本身就会有争论,就像你买股票的时候,你以为要涨但买了就跌了,你卖掉又涨了,为什么呢?就是你的判断和现实总有差距,这就是研究的可能或机会,我觉得经济学研究很多是对老问题的困惑,因为你的方法或数据能够得出和别人不同的结论,你就可以研究。

那么新问题是不是就不需要研究呢?不是。问题在于这个新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还是一个时尚的话题。很多时尚的话题,我们学术圈是不愿意碰的。在学术期刊里《中国社会科学》影响很大,《中国社会科学》的副主编许健康先生就曾经跟我讲,到现在2008年的经济危机过去快10年了,他们《中国社会科学》基本不发这类文章,为什么呢?因为还找不到一个很有深度、很有解释力的文章来说明和解读08年美国发生的那次次贷危机。他们很严肃,当然稿源也很丰富,而我们在选题上整体上会跟进、观察,但是刚刚提出的问题,很多数据并不完备,很多提法流于形式,很多范畴各自理解不一样。

所以如果做研究必须有基础,而且这些人的讨论是你讨论的基础,所以做选题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对手,特别是找一个有点名气的对手,找他的毛病,然后他的方法的问题、结论的问题、逻辑的问题就作为你的立论基础,这样你就自然站在一个相对高的起点上。这是我的建议,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管之家 学术交流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科技进步与对策 Science 学术 科研 经济管理 人民大学 经济学

已有 7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ddlovejiao1314 + 100 + 5 + 5 + 5 精彩帖子
kychan + 50 + 1 + 1 + 1 精彩帖子
aclyang + 40 精彩帖子
zhuosn + 2 精彩帖子
fin-qq + 80 + 3 + 3 + 3 精彩帖子
资料狂人 + 5 + 5 + 5 精彩帖子
行走的青年 + 6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9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21  热心指数 + 19  信用等级 + 19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客初 企业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1:01: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问题8

我想请问一下杨万东老师,作为一个青年研究人员,想请教一下我们现在用的质性研究和实证研究如何相结合?从杂志的角度和录用的角度,我们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杨万东老师:

上一个话题我曾说到,简单的质性研究需要找到现有的、有话语权的人的研究中很明显的缺陷,然后提出你辩驳的理由,这个是比较好的切入点。一般性的质性研究,现在有个问题在哪呢?我们很多东西都成为常识,你再讲这个常识,没有人理你,包括期刊。因为这个事情已经形成共识了,你再说有什么价值呢?但是大家都这样说,你发现你的证据,证明它是错的,所以你在做研究过程中你必须拿出证据来,这个证据是什么呢?有的是典型调查,有的是足以让人信服的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只是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有效,过了某个边界它就无效了。所谓定量,不是我们说的很标准而规范的模型分析,有的时候就是拿出事实证据证明这个理论或思想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

我有一次参加一次会议,武汉大学一位教授就做了一个论证,论证什么呢?论证长江经济带实际上是不成立的,然而整个长江三角洲都在研究长江经济带。他就拿出长江经济带各个区域的关联性来做比较,比如说重庆消费品、金融资源、人力资源来自哪里,他从要素的流动来看关联性,发现重庆和北京的关联度超过和上海的关联度,他通过关联度这个简单的数据对比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起码到现在还没有出现,未来会不会出现还需要很多约束条件。你觉得这是定量分析吗?实际上只是很简单地把事实定量化,结论就是这个经济带是不存在的,而那个会议的主题就是关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这就是他在直接挑战人们已经形成共识的事情。现在写文章创意最好的方式就是当战斗者,要找一个对手。因为学术是要靠争辩才能前进的,现在我们学术会议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只说好,说自己好、说别人好,说了半天,这个“好”就永远进步不了。谢谢。



问题9:

我想问一下《人口与经济》的方志老师,方老师刚才讲了一个连续性投稿的问题,我有一个疑问:是否会出现同一个作者在同一个期刊一年发表两篇文章?是否会让期刊对作者形成偏好?进一步是否会降低审稿的质量把关?是否会对其它作者造成不公?

方志老师:

谢谢提问。先说一下,连续性投稿是否会造成同一作者一年发表两篇的情况?首先,连续性投稿也需要作者的投稿有一定的间隔的,一般一年,至少是六个月的间隔,很少出现一年发表同一作者两篇的情况。我们期刊也有相关的明确规定,但这么多年的实际操作中,的确出现过一两次的例外,但我们也会尽量增加间隔时间。这种情况尽量避免,但不会绝对化,完全以质量为优先,如果他第二次投稿质量同样好,为什么不用呢?

第二个问题,这种连续性投稿是否会影响到审稿质量?并不是完全没有影响,但影响有多大,我们可以分析一下,每一篇文章在一个期刊能否发表,都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在每一次审稿环节中都是要通过的。说一下我们期刊的流程,首先有一审、双二审、双三审,连续性投稿可能中间涉及到一两个专家的印象分,这印象分也是有前提的,首先你论文质量不能太差,其次你的文章质量不是最好但我们也发了,是因为对我的传播是有利的。比如,上周如果有一篇雄安新区的人口与就业环境的文章不错,我有可能会降低一些标准,但不会降低太多。首先这是一个热点话题,其次我们这个栏目可能最近没有质量特别好的文章,也有可能稍微降低一下要求,保证栏目的连续性。

我的观点是什么呢?现在读者都是网络化的阅读,通过检索阅读,所以我尽量保证我们文章的粘连性,也就是上一期我发表过这一类文章,下一期很有可能还会再发这一类文章,但有差异,最好是深化。我的观点是,一年发两篇连续性的文章,相比一年发两篇质量好但风格差异大的文章,对我的期刊影响力更大,为什么呢?检索式阅读,需要保证期刊的品牌、个性,我并不希望所有人都来看我的文章,但看我文章的人要看我这本期刊的所有文章。进一步的解释一下,不单是我们期刊,我们在选题策划的过程中,会考虑到是否是知名作者、有影响力的选题,是否是连续性选题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我是比较关注连续性选题的,但前提是这个选题质量要好。我希望每期定稿的文章,文章之间是有关联性的,我希望看我第一期的作者,会找第二期、第三期来看。我是这个想法。谢谢。



问题10

我想请教一下,在很多做实证分析的文章当中,很多文章的假设给我的感觉是存在逆向推导的可能性的,他为了得到这样一个结论而做这样的假设。各位期刊编辑老师对这个问题是怎样看的?另外一个问题,对于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数理模型的构建,期刊更喜欢哪种类型呢?

陈晓峰老师:

感谢这位作者的提问,您说的这个问题在我们收稿过程中的确非常常见,他提供的稿件数理推导非常多,但假设检验基本上是很明显的那种假设检验,就是说,我看到这个题目就知道结果是怎样的。这种文章我们很大程度上都会pass掉的,因为这样的选题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的,另外对于数理推导,我们《科技进步与对策》并不是特别看重这些,可能经济类的刊物更看重一些,我们管理类的期刊还是更看重理论模型的创新,或者在你的调研、实证等方面真正能够落下地做一些调研,如果拿一些二手数据,比如统计年鉴啦做一些分析,基本上价值就很低了。

我们希望文章还是能够解决一些具体问题,我们期刊强调对策和建议,但这种对策和建议还是建立在严谨的学术推导和论证的基础之上,所以一定要有这种完整的过程,对于数理公式我们的确没有特别的偏好。对于你刚才提到的逆向推导问题,我也提醒各位作者不要写这一类文章,对于我们期刊来讲,录用率是非常低的。谢谢!

杨万东老师:

这个话题和我们经济学的刊物可能更接近一点。很多人的假设现在做的都不太好,为什么不好呢?他把很明显的现象作为假设,做个数据和模型来支撑这个假设,最后说明这个假设是对的。这样的做法就是用很复杂的论述证明一个很简单的问题,这样的情况编辑部一般都不会看好。

但很多假设的确是在用经济研究中的降维方法,因为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元素太多,如果不降维,展现不出大概率情况出现的可能性。假设做的最极端的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从第一卷到第三卷,都在不断地增加变量,还原到现实的经济运行中。他把工人和资本家分为两个类型,实际上两者都各自分为很多类型;第二卷他开始研究再生产理论,把生产分成两个部类来研究;第三卷,他把资本、货币和地租等等全部包含进来了。也就是说假设的便利是为了分析的简化,分析的简化是为了逻辑的清晰。但是现实中做假设很不容易,比如说马克思的理论是以黑格尔的逻辑体系来分析的,这么多年还有很多人在钻研,因为不断加变量就和原来的状态不一样,怎么来理解、怎么来解读,这就是一个很有难度的问题。另外,比如说斯密的经济学基本假设一个是理性人假设、一个是政府守夜人假设,但事实上政府不完全是守夜人对吧?但是你给它这个角色之后,问题相对简化了。

经济学的基本理念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基本假设,比如自利就是经济人假设,经济学是通过一系列假设建立起来的世俗体系,比如等价交换、共享、分享、激励等等,这些假设用起来以后,这个学科相对完善。国内做假设相对比较严格的,我感觉确实是《经济研究》,《经济研究》的文章通过不断的外审、提意见,把我们看不到的许多稿子都毙掉了,看到的相对好,但是这种相对好也是模仿居多,没有做到那种让你感觉特别信服的程度。这种做法要考验自己的思辨能力、思维能力,最好的办法还是按照归纳-演绎这个逻辑来做,更能让人信服,归纳靠数据,演绎靠逻辑。

武京闵老师:

我们综合类期刊在模型这方面可能的确用的少一些,但也不排除我们有些文章也会用到。刚才几位老师也讲到了,很多作者只是在模仿或者对一个已经熟知的问题做假设,一个很简单的、大家都可以理解的或者大家可以接受的一个现实,用假设的方式一步一步推导再得出结论,特别是对于学哲学等学科的作者,思辨能力特别强,觉得这样的文章很没有意思。对于我们综合类期刊,的确不太适合整篇都是推导的文章,有时候也会给作者提一些建议,主要是展现最后的模型和结论,中间的可以用其它形式脚注。另外,在模型的使用中,年轻的学者用的比较多,很多年长的学者没有受到过类似的训练,可能会跟年轻的学者进行合作,最后发现模型的推导非常严谨而复杂,结论却非常简单,大量的精力都放在模型的推导或实证数据的分析上面了,结论没有一个提升,理论上没有一个更高的层次,你的文章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影响力可能也要打折扣,所以大家使用数理模型时也要注意一下这方面的问题。

方志老师:

我还是想讲一下理论模型和数理模型这一块,我们期刊说起来是经济学期刊,但实际上是有经济学和社会学交叉的特征。刚才也讲到了降维和升维这一块,我们这些年发现的重要问题是变量的选取问题,变量的选取太随意了,没有理论依据。我们的期刊发表的文章,但凡有数理模型,主要是解决变量选取问题,比如社会学中,涉及到的变量比较多,容易暴露变量选取的不科学问题,数学和数理模型对理论能够给予一定的补充的确很好,但是我也和几位老师的意见一样,它也是双刃剑。首先它有三个问题,第一,许多数学和计量模型前后结合不紧密,为了模型而模型;第二,经济学有个特点就是降维,约束条件特别多,但我们又涉及到社会学领域,出现冲突了。约束条件特别多时,就会和现实非常不密切,出现和现实特别脱离的问题;第三,有了模型之后,文章的可读性大大降低了,除非特别专业的人,其他人看不下去,对于这一类文章我们会从严审核,除非特别好,否则我不会用它的。这可能也和编辑特点有关,我希望我的文章既有高大上的,也有一些通俗和流行的,在前几年我们还会发一些小众的论文,比如历史人口学,很小众但是很有高大上的感觉,能够提高我们期刊的品位,我也会发一两篇数理模型的文章,提高一下期刊研究的层次吧。但是一本期刊也就一两篇这样的文章,可读性还是非常重要。



问题11

我是一名博士在读生,我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编辑老师:第一个问题,我们的期刊对投稿人的身份是否有要求?因为有些期刊学生不太敢投、投稿周期又比较长,投稿的时候非常担忧。

陈晓峰老师:

我们刊物一般第一作者是硕士是绝对不会发的,至少是博士,最好是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但是文章写得特别好,也不排除,但一般是这么要求的。

杨万东老师:

我这里作者群实际上主力就是博士,很多老师搭博士的便车,他可能是第一作者,但实际上不是真正的作者,所以欢迎博士生投稿,没问题。

武京闵老师:

我们会发博士生的文章,但要看选题是否符合我们的要求,而且审稿会比较严格。硕士生好像我们这些年都没有发过。

方志老师:

我们期刊首先是没有身份歧视的,而且审稿都是匿名的,想歧视也看不到作者信息,通过了就是通过了。不单是硕士,我们前几年甚至有非常优秀的本科生也发表过文章,现在很多本科生也没法小瞧,他们有导师制,研究也很精良、很高端。首先是没有歧视,质量优先;另外,我们希望很多学生把文章写得小一点,专家把问题写得大一点,有点差异性。



问题12

第二个问题是,我想知道在编辑老师眼中,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或者说至少应该包括哪几个点?

杨万东老师:

第一,观点具有代表性,第二,作者具有代表性,第三,有综还要有述,不是光把自己的观点拿过来,你是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取他的可取之处、批评他的不足之处,作为你的论文的起步点。

武京闵老师:

综述部分现在我们也很看重,因为我们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取得不断的深入和不断的进步,的确像刚才杨老师说的,好的综述的确是应该述中有评的。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综述中都是谁谁谁说、谁谁谁认为,实际上你应该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概括。不要简单一二三四罗列下来,可能要进行归纳一下。另外,不要遗漏一些重要的经典文献。第三就是不要把本文选题不相关的观点也拉进来。

方志老师:

从我个人观点来看,期刊文章分为两类:如果选题是从现实问题出发的,我对他的文献综述要求就不是特别高,我希望最重要的文献他该有都有就行了,这是研究的起点;但是更多的文章选题是理论性的,特别是计量实证而且题目较小的,他的问题是要解决前人研究中没有的,或者他进一步创新的,对综述的要求就会特别的严格,首先要求完备性、有脉络,发现以往的不足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而且有客观的依据。总结一下,对现实问题的综述要求较低但需要满足基本的要求,但对理论性的选题,对综述要求特别严格一点。

陈晓峰老师:

我给你的建议是,如果你是一位博士研究生,你单纯的写一篇文献综述作为论文我是不会用的,因为我觉得你在学术研究工作上经历的时长实在是太短了,一般情况下你从硕士阶段才开始研究,没办法对整个学科脉络有清晰的了解。作为期刊,我们发现综述类的文章被引用其实是比较多的,但是他们都是学术领域的大家,在他们领域排名数一数二的大家,他们写的综述很多人都愿意看,因为他们对行业领域了解的非常清楚。这是我给你的第一点建议,第二点建议是,每一篇文章实际上都是有综述的,在引言部分都需要对前人的研究进行概括并发现创新点,但是不是单纯的写一篇综述论文,我是不建议博士生写这样的文章的。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ddlovejiao1314 + 10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藤椅
客初 企业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1:01:4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问题13

我想问一下,在编辑老师看来,博士生投稿或者说学生投稿,最有可能被拒稿的写作规范方面的失误主要有哪些?

方志老师:

我们期刊一直是比较关注青年学者的,如果认真总结起来,我觉得首先是选题问题,很多博士生做选题要做到前沿性可能比较困难,很多选题可能是前人已经做过的;另外一方面,写作比较套路化,现在硕博写论文方法比较强,整个重心都放在方法上面,很多定量研究也是套路化的,非常契合,正因此让论文重心就少了。我是希望,无论是定量还是定性,思想性都是最重要的。我也经常跟同事抱怨,现在很多研究有研究没有思想。很多定量研究更是这样,研究套路化,做一个模型回归或影响因素分析,思想在哪里?我们经常说,要关注论文的前沿性,就是关注前沿论文的新思想,但是前沿是很难的,但不够前沿也至少要有思想,就是说对某一点你认识更深刻或者别人没有关注到你却关注到了,这就是思想。我特别关注文章的对策和模型分析部分,特别能展示文章的思想性,我希望我发表的文章信息量大、有新思想、新的方法或其它学科交叉过来的新阐述,这也是比较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收到的文章,很多是某某影响因素分析,这样的文章不能说没有价值,但我们会进行非常严格的审核。总之,论文中有没有反映出一些新思想,这是我最关注的东西。谢谢!

武京闵老师:

现在看学生的论文,特别是经管类的论文,他们的数学分析的方法掌握的比较好,所以通常是用常用的模型或已有的方法,放入一些数据,加入一些变量来做,直接用数据就得出结论,结论给人的启发性可能不是很强,到对策就更弱了,可能就草草的列上那么两三条。这种文章的学术价值就比较弱,因为看不出创新点在哪里。我的建议,正在努力学习做学术研究的博士生,应该加强对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学习,因为这两个方面的学习会使你的实证研究有更好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积淀,从而提高你的水平。

杨万东老师:

实际上,这不光是一个雷区的问题,还有一个怎样突出亮点的问题。因为作为编辑来讲,我们实际上都是疲劳工作状态,特别是每天看很多文章后,你首先要抓住编辑的眼球,不要在第一时间被毙掉。从雷区上来讲,主要是在显著的位置不要有明显的瑕疵、错别字,比如说摘要、大标题、小标题、文献不对应,这些问题只要发现,就对整个的学术品格产生怀疑,就直接退稿了,这些是避免小河沟里翻船的问题。

亮点怎么突出呢?首先是摘要或提要要写好,在其中要包括研究的主要理由、方法、创新点和结论,这些在摘要的二三百字篇幅之内要表述清楚。《经济研究》要求英文部分写到相当于汉字800字,占满一整页,这也是为了国际化。另外,有些期刊开始做结构式提要,把这几段一块一块分开说,方便看,要让编辑用最短的时间来指知道你想表达什么,想有什么贡献。另外,稿件本身要完整,稿子每个部分的内容要相对均衡,这样让人感觉你的工作做得比较细致,有一种审美感,有一种节奏感,有一种韵律感。

初审退稿一般是不讲理由的,这一般是低级的错误造成的。

陈晓峰老师:

我给两个观点,第一,博士生如果要写出高水平的论文,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取决于你的导师和研究团队的学术氛围是如何的,因为你的导师能够拿到很好的项目,资助的情况比较好、资金支持也比较好,你能够进行很好的调研、能够互相交流探讨,这样你能够有写一篇很好的论文的基础;第二,博士生学术工作者往往是比较有优势的,你可能比你的导师在互联网上的信息素养更强,你可以通过你的信息素养掌握最前沿的动态,我早上讲过,你要追踪那些最强的牛人,他们最近的动态是什么样子的,他们最近发表了哪些文章、他们做了哪些报告,特别是学术会议的报告,很多国外教授的报告你都可以免费获取到的,你抓住这些很好的选题,结合刚才说的第一点,你的高水平论文就出来了。


问题14

文章被毙掉很多时候没有写明原因,我们要怎样判断自己文章的问题在哪里?主要原因有哪些?

陈晓峰老师:

刚才方老师也讲到,许多论文被毙掉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选题,50%-60%的原因是选题不对,或许你的稿子还是不错的,但是和期刊的风格不符,不适合该刊物发表。但是你不知道,只是凭感觉投稿,这是不对的,你们再投稿之前可以看一下自己的参考文献,到参考文献的刊物上去投,可能更对应一点。如果你到了外审阶段,我们会给一些原因和建议的。

杨万东老师:

我们现在是写文章的人超过看文章的人,很多文章其实没有几个读者,最极端的可能只有编辑在看这个稿子,所以被退稿不要觉得失望,原因可能非常多,马上换一个期刊投稿就是了。复审一般编辑会给理由,三审的时候主编会权衡是否送审,可能就会在这一环节退稿,同样进入外审也不会都通过。

其实很多作者和大家都不太自信,他会将文章挂在网站上,一开会就会讲,包括我们学校有很多知名的教授,他的一篇文章听他讲四五次之后才发表,这样的学者才真正是认真做学问。一旦一篇稿子突破了,后面很多发表就容易多了。

武京闵老师:

其实我们的稿件承载量是有限的,但是每年的来稿量却逐渐递增。我们大概每年的用稿量应该在5%-6%这个范围,所以能够被采用真的是挺难的。大部分退稿的原因,我也觉得和选题有关系,第一,你要对你的文章适合在哪些期刊发表要有了解,这样针对性会更强一些。我们这么大退稿量,事实上无法一一给出理由,有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选题不合适,另外感觉思想性不突出,有的因为整个分析逻辑不严谨,还有开篇摘要就不知道你在表达什么或者语言不通顺,在这个环节就直接毙掉了。但是我们在退稿的时候的确挺谨慎的,一般给作者讲退稿理由的时候可能比较小心,甚至有时候不说。但是外审专家一般会给出理由,包括文章缺陷在什么地方,这样的文章我们在退稿的时候会把理由附上。

方志老师:

不好意思,首先说明一下,我们的期刊是没有退稿意见的。为什么呢?我给我期刊的定位就是社会科学期刊,不是理工科的期刊,我一向认为理工科的文章可能可以比较判断好坏,但是社会科学不是一维的,很多时候是无法比较的。被我们毙掉的稿子,可能转投其它核心期刊也被录用了,这里不存在绝对的质量高低的问题。我刚才也提过,90%的退稿论文是因为选题被毙掉的,很多论文可能不适合我们期刊,另外有些可能也很好,但非常不好意思,我们的审稿专家有自己的范式有自己的偏好,有一部分就被毙掉了。我们也尊重作者,也尊重审稿专家,我们会均衡一下,但不会每次都特别处理。


问题15

对于学术新人,各位老师觉得他们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工具或技巧?

陈晓峰老师:

如果你已经到了博士阶段,我建议你把国外经典的方法论的书好好读一下,比如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以及两者结合的方法、做问卷调查的方法等等。我觉得,你读完博士,就能够熟练掌握你这个领域的方法,还在你的方向有一定特色的优势,然后在这一方向上突破一点,就可以实现比如博士毕业、成为一个独立的学术工作者等目标。

杨万东老师:

我的理解是,作为学术的新人,首先是入围。怎么做呢?首先锁定学术定位,并在你的老师或水平比你高的朋友指点下,找到你所在领域比如10部最权威的专著、20-30篇学术的专业论文,国际的国内的都找一些,通过这种研究对比,找到你的突破口,一定要切入而不要泛。像我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杂志以后,这种万金油的感觉特别明显,什么都做一点,跟着杂志的内容走,这样是成不了专家的。真正的专家是沿着一个点一头扎到底。就像浙江大学前校长王俊豪,他在英国进修的时候,就了解管制经济,一直在做这个方面的研究,现在号称“中国管制第一人”,这个领域做的人很少,他一直做下去,成果很集中,各种交流场所也很集中。

武京闵老师:

我觉得年轻学者首先还是要有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要太着急,关键是打好基础,其次的确主要是选定好自己的研究领域,要对本领域的研究状况有很详细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才能找到你的研究点。其次,要多参与学术讨论,在讨论中完善你已经做过的研究、发现研究中的问题。另外,很多老师给学生的帮助还是非常大的,就像人大经济学院有很多研究能力非常强的中青年老师,很喜欢找一些有一定的学术基础和悟性的硕士和博士,组成一个团队,老师带着他们一起来做研究。我觉得在团队里更有利于学术新人的成长。


声明:本文由会议现场速记和视频资料整理而成,将口语进行了一些书面化处理,并在尊重原意的基础上有所删改,以便阅读和理解。本文没有经过演讲者再次审阅,可能会在细节上与原意存在偏差。特此声明。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ddlovejiao1314 + 10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板凳
客初 企业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1:22: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管之家论坛”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欢迎各位学习和讨论~

使用道具

报纸
行走的青年 在职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2:55: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客初 发表于 2017-6-20 11:22
“经管之家论坛”微信公众号同步发布,欢迎各位学习和讨论~
已关注

使用道具

地板
正翔天下 发表于 2017-6-20 13:19:34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我还是更想看到周行长的讲话,更具指导意义一些

使用道具

7
客初 企业认证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6-20 13:24:5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翔天下 发表于 2017-6-20 13:19
这个,我还是更想看到周行长的讲话,更具指导意义一些
周行长不会跟你讲怎么写论文、怎么投稿的

使用道具

8
edmcheng 发表于 2017-6-20 13:31:5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a lot for your kind sharing

使用道具

9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6-20 15:37:38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些答复讲得好

使用道具

10
马列光 发表于 2017-6-20 15:38:42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祝会议圆满成功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2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