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本科论文

本科论文论文范文

浅析教师社会服务积极性激励机制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天辰 时间:2015-04-27

  

  

浅析教师社会服务积极性激励机制

  [摘 要]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本文从教师社会服务的含义出发,重点分析了当前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开展情况,并针对教师社会服务积极性激励机制的构建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教师;社会服务;激励 

  1 教师社会服务的含义 
  所谓社会服务,就是指教师将自身理论知识和智力资源应用于社会生产活动当中,不同社会生产类型,所需要的服务内容也不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中生产类型逐渐增多,这就需要不同学科领域的教师有更大的服务热情,投身于社会生产活动当中。社会服务被公认为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之一。高等院校教师应该积极投入这项工作并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加以实践,要实现教学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在服务中完成,成果在社会中检验,通过发挥教育和人才的优势服务地方,把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统一起来,促进产学研一体化进而为丽水经济建设贡献力量。 
  现阶段可以将教师社会服务内容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服务政治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加快加深政治文明建设,保护建设成果,发现先进精神。评价政治成果是否优秀是否成功,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从社会形态下民主、自由、平等、解放等的开展程度评价。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将人类文明分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块。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不论是从经济上还是从社会结构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发展的唯一道路,相关制度和政治文明工作也都是基于这一根本思想构建的。但是不管理论多么先进,没有一个正确的解读,就不会起到什么实际效果。传播正确的政治思想,积极参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是教师社会服务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如我院举办的“十八大精神解读”培训班等。 
  1.2 服务经济建设 
  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经济结果的发展程度也不同,而且一个地区生产力水平的高低直接显示着其社会经济的发展好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经济建设与现实社会联系得更为紧密。教师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就是在帮助提高该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的两个根本标准是人的生产技能和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教师社会服务工作可以通过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使得这两点得以显著提升。因此,教师积极参与是地方经济建设的必然要求,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我院成立丽水山地经济研究所、丽水农民学院等机构,长期以来秉承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全面对接地方产业,积极开展创业就业培训工作,扩大学校对地方经济的服务面、融入度、贡献率。 
  1.3 服务文化传承 
  文化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最本质最原始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内涵吸引着全国华夏儿女,成为伟大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的重要力量。在当前各种不良风气盛行的年代,优秀文化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尤其是在近几年,国家特别注重对社会主义文化的宣传与发扬,也加大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对策的细致全面研究。教师作为社会中具有特殊意义的职业,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辐射的重要工作人员。所以,教师社会服务直接关系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如我院成立了“丽水非物质遗产研究所”、“处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相继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龙泉宝剑、青田石雕)高技能人才研修班。 
  2 教师社会服务的现状 
  2.1 社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动力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工业生产需要的已经不再是理论性人才,而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基于此,学院必须对学生进行更多有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在校期间积累更多有用的社会实际生产技术和经验。不过单单依靠学校的力量,通过实训基地很难完全达到预期教育教学效果,符合企业和社会生产需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一线生产实践技能和经验,在课堂上更多地去传授这些知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就是提升自身这方面素质的有效措施之一,但受到传统教育制度的影响,加之当前政府层面社会服务制度的落后,学校政策支持和制度配套的不足,使得很多教师社会服务意识淡薄,服务动力严重不足。比如有些教师认为社会服务以赚取补贴为目的,有些老师认为只有在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还有余力的情况下才会参与。在实践开展社会培训工作中,虽然学院开设有相关专业,但是这些专业老师并不能得到行政主管部门或者企业的认可,这些老师在行业中,哪怕是丽水本地都不能走在前列。这不仅阻碍了学院教师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提升,同时也降低了学院发展创新速度和融入社会的程度。 
  2.2 缺乏教师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 
  就目前国内情况来看,不管是从社会角度出发,还是从学校的角度出发,都没有构建完善有效地促进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激励机制。很多高校对教师职称评审更多关注的是其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授课时间、参与研究课题项目的等级等,对于其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生产实践技能或者技术资格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制度说明,更不用说教师能为社会提供何种服务。这种考核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加注重的是教师理论性研究成果,忽略了教师自身工业生产技术技能的考核。这种一味地追求高学历,追求理论研究成为教师的专业发展道路,不仅不会给学校发展带来多大好处,同时也无法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只会越来越低。此外,教师参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宣传工作的也非常之少,因为做这种看似“公共”的事情,并不能给教师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利益”,甚至于有些教师片面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着学生很实际的技能,能够培养出实用性很强的学生,殊不知离企业、社会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更不用说教师在本专业的社会影响力和话语权较小。这种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和盲目的自信极大地影响着教师自身知识储备的升级,制约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和社会服务能力、意识的提升。   3 教师社会服务积极性激励机制的构建 
  教师开展社会服务工作动力必须要有相应的有效激励机制作保证,虽然教师的主观服务意识非常重要,但同时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非常有影响性的一个因素。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研究表明,同一个人在经过激励后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激励机制的实质就是通过满足教师的需求和欲望。没有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和收入分配机制,就无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一直以来学院高度重视社会服务工作,2013年新组建了科研与地方合作处,《丽水职业技术学院公益性社会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继续教育工作二级管理办法(试行)》相继出台。但是如何推进社会服务工作,学院要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做好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加强社会服务宣传工作,尽快针对教师社会服务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细则,以促进高校自身对教师社会服务这项工作提高重视程度。 
  3.1 加强宣传凝聚力量 
  高校宣传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内宣传社会服务工作,就是要感召教师参与,凝聚力量为社会服务作贡献。学院开展社会服务的必要性、工作思路、政策措施等要通过宣传的途径让每个教师知晓,从而明确社会服务的重点,做到社会服务为学院发展服务。每年要通过评选社会服务工作者等方法,奖励先进,让老师觉得社会服务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同时优秀的教师也能成为学院对外宣传的金名片。通过多种宣传方法让社会服务工作深入教师心中,转变以往社会服务工作是次要工作的思维。 
  3.2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对于教师的日常考核内容除了教育教学这一块之外,还要对其社会服务能力和积极性进行考核,重点关注其社会服务的方向及内容。从制度上提升对教师实践能力的考核标准,这对于教师从事相关社会服务是有一定促进作用的。从另外的一个角度说,即使部分教师不愿意参与社会服务工作,但基于学校考核评价标准的影响,也会逐步接受社会服务工作,并通过这些实际生产实践过程来丰富自身知识体系,来掌握更多的生产一线技术技能,以更好地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关于2014年目标责任制考核的实施意见》中明确将社会服务作为二级学院的考核条件。 
  3.3 学校给予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奖励 
  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对于地方实际工业生产和精神文化生活都有很大的益处,这些理论功底相对较为深厚的队伍,经过长期的实际锻炼,肯定会研究出更多的应用型创新技术,这对于本地经济的发展非常有利。学校一定要密切联系政府,尽可能从资金上给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教师进行鼓励和支持。虽然这里谈到资金,未免有些不恰当之处。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社会任何一项科研工作离开资金支持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何一项服务没有有效资金支持,其服务质量是不会有明显改进的。同时学院要从资金上给予参与社会服务教师有效支持,让优秀教师、肯于付出的教师得到与他们的付出和能力相称的实惠,以激励他们有更强烈的积极性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中去。在研究奖励政策的同时也不可步子迈得太大,一方面要考虑社会服务的效益,另一方面要考虑学校不同部门,不同专业方的公平问题,维持学校稳定。 
  3.4 利用好校企联合平台,为教师社会服务提供机会 
  学院要主动与相关企业进行联合,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丽威IT学院、天喜控股培训学院,在为学校教师提供更多生产实践机会的同时,也给企业自身带来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一种良性循环方式,既提供了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工作的机会,同时又满足了企业高素质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勇明.中国高校教师激励机制实证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7.   [2]戴南海.论高职院校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6):69-72.​     

  
  
相关论文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