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 VIP服务 论文检测 案例库 期刊 毕业论文库
vvb
vv
cc
您的位置 >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论文范文

微观经济学论文来源:人大经济论坛论文库 作者:魏浪 时间:2014-08-25

  

   一:微观经济学内容小结:
本学期,学习了经济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方面的内容,通过学习对经济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又称个体经济学,小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生产者、单个消费者、单个市场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消费上以获得最大满足;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等。
微观经济学是研究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
首先,明白了它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它的对象就是单一的个体。这涉及三个基本问题:第一,生产什么,人们必须做出抉择:用多少资源生产某一种产品,用多少资源生产其他的产品;第二,怎么生产,不同的生产方法和资源组合是可以相互代替的,同样的产品可以有不同的资源组合;第三为谁生产,产品如何在人们之间进行分配,根据什么原则,采用什么机制进行分配,等等。而它的重点是企业行为的研究,注重企业利润最大化行为分析和市场类型的分析。微观经济学关心社会中的个人和各组织之间的交换过程,它研究的基本问题是资源配置的决定,其基本理论就是通过供求来决定相对价格的理论。所以微观经济学的主要范围包括消费者选择,厂商供给和收入分配。 同时,它还关心社会中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以及相应的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的经济学说。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的一个中心思想是,自由交换往往使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资源配置被认为是帕累托有效的。
其次,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①需求,需求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当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某一时期内,在不同懂得价格水平上居民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量。注意,需求不等于需求量,需求量是指居民在一定时期内,当非价格因素不变时,在某一定的水平价格上愿意兵器能够买的商品量。需求的表示方法很多,可以表示为需求函数、需求表、需求曲线等。②供给,供给是指厂商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不同的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量,我们可以通过供给函数、供给表、供给曲线以及供给定理来表示供给。③均衡价格,均衡价格是指供求量等于需求量,价格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2)消费者理论,消费者理论应包括消费者均衡原则和消费者剩余原则:消费者均衡原则是指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各种商品市场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当花费在任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正好等于花费在其他任何一种商品上的最后一元所得到的边际效用时,该消费者得到的最大满足或效用。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高于商品实际市场价格的差额,即消费者剩余=边际效用—销售价格。(3)厂商,是指从事生产活动的,生产就是将投入转化为产出的活动,经济学用生产函数描述生产活动。生产函数是指,能生产出的最大产出量与这一产出所需要的投入之间的关系。它反映了一定物质技术的状况。假定产量为Q,投入的要素分别为资本K、劳动L、土地N、企业家才能Ne,则生产函数可表示为:Q=f(K,L,N,Ne)。(4)市场理论,市场理论即竞争与垄断,它是西方微观经济学市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大致有以下方面: 关于市场结构的定义及划分不同市场结构的根据,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把市场结构定义为“影响厂商的行为和活动的市场组织特征”。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市场组织特征,是那些影响竞争性质和市场内部订价的因素,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厂商的数量和产品在质量上有无差别。此外,由上述两个关键因素决定的新厂商进入该市场的条件(能否自由进入)和厂商的市场行为(是单独行动还是共谋行动)等因素,也是市场组织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经济学根据上述因素,把资本主义的产品市场分为四种不同的市场结构类型,即: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寡头垄断市场。
最后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价格理论。微观经济学描述了资源的流动循环.而资源的稀缺的判断标准就是价格机制.微观经济学之所以能有秩序的运转,其基础就是价格机制的作用。价格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变量。如果把价格理解为获得某一物品、服务、信息、制度的交易代价,则价格是所有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制度体系的基本变量。物品的稀缺使得每种物品都必须有东西来衡量其价值,而价格则是衡量标准,在这种标准下整个经济学有了一个框架,因此可以说价格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二、案例分析: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微观经济分析
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困扰我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问题,逻辑上,教育经费不足即教育经费供不应求,所以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和教育经费需求扩张; 对此,已有大量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往往从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缺乏微观经济分析。鉴此,本文拟从运用经济人假设分析教育经费供给不足和教育经费需求扩张的微观原因,并就如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提出几点对策。
1、供给主体的经济人理性与政府教育投入不足
教育经费供给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教育经费来源的主渠道— 政府教育投资(即财政性预算内教育拨款)不足。从世界范围看,公共教育经费(相当于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衡量一国政府教育投资多少的客观指标。在80年代中期,世界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平均就已经达到4%,而我国财政陛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年至2001年很少超过3%. [1]可见,我国政府教育投人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已有的研究认为其原因是一方面我国总体经济实力较弱,政府财力水平较低,一方面政府官员对教育投人不重视。以上分析不无道理,但是我认为这些观点还值得斟酌。比如政府财力水平较低是否一定导致教育投人不足?众所周知,日本在二战后百废待兴,财政收人状况可想而知,但是他们不惜代价优先保证教育投入,保障了教育的优先发展。这说明即使政府财力有限,如果政府切实重视教育发展,也可以优先发展教育,保障教育投人。毕竟教育投入的多寡离不开政府官员重视程度。那么我国政府是否重视教育投人呢?众所周知,我国历届政府都很重视教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就己确立“科教兴国”战略,江泽民也指出,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可见我国政府是非常重视教育发展的。问题是,我国政府在教育投人方面往往“口惠而实不至”,落实不到位,这是我国政府教育投人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那么,政府官员为什么没有真正落实教育投人?对此可以运用经济人假设进行探讨。
经济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理论逻辑起点,是经济学学科大厦的重要基石,也是分析人类行为的出发点。经济人假设认为人是本性自利的经济人,经济人在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是合乎理性的,即都是以自利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实现个人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换言之,经济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其行为决策都期望获得最大化利益,比如,生产者期望获得最大化利润,消费者期望获得最大化物质满足,劳动者期望获得最大化收人。可见,个人利益最大化行为其实是一种个人理性的表现。20世纪50 年代以来,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分析取得重大进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对经济人假设的完善,现代经济分析尽管仍然假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但它己用效用最大化代替了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设,换言之,人仍然是自利的经济人,只是人追求的目标不再局限于经济利益最大化,而且包括其他方面的收益,比如精神方面、心理方面的满足,这一切收益统称为效用。经过完善后的经济人假设更加符合人的现实,能够解释更广泛的行为,因而只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政府官员作为全体选民的代表,本应一心一意为选民谋取社会福利,但是,经济人的假定也适用于政府官员,他们在经济活动中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具体行为目标可能并不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至少不是单纯的社会福利最大化,而是企图通过利用自己的权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如巩固自己的职位并力求获得晋升或者获得更高的薪金等。“换言之,政府官员可能首先考虑个人利益而不是社会长远利益,这样,政府官员在进行公共事务投资决策时,往往总是优先考虑那些能更迅速地显示自己政绩的公共事务以获得职位升迁。当前我国政府教育经费供给主体是各级政府,但决策主体是各级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在预算支出时不仅要将预算资金分配一部分作为教育投资,还要分配给其他更多公共服务项目,比如桥梁、道路等大型公共设施建设、通信设施、公共卫生、社会治安、事业单位工资福利等等。,政府官员在决策财政预算支出时,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一如职位升迁,就倾向于投资那些能够较快显示政绩的项目。然而,教育投资的经济效益尽管具有基础性、长效性、多效性的优点,却也具有间接性、迟效性的不足,所以,尽管教育投资“利在千秋”,却很难迅速显示政府官员的政绩,相比之下,其他公共项目的投资往往立竿见影,能够迅速显示政府官员的政绩,比如建设一座大型桥梁、加强社会治安建设、改善环境卫生、增加工资福利等项目投资、能够比较迅速地给选民留下深刻的直观印象,其“造福于当代”、“功在当代”的特点非常明显。所以,政府官员在投资决策时必然优先投资于这些见效快的项目,而对教育投资则缺乏内在动力,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保障见效快的项目经费而不惜挪用教育经费,逞论加大教育投人。可见,并非政府官员认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或不重视教育,而是政府官员在经济人理性作用下,认识到尽管投资教育能够产生长期的最大化社会利益,却不利于其个人利益最大化,因而政府官员没有足够的动机保障教育投人,这才是我国政府教育投人长期不足的深层次原因。
二、需求主体的经济人理性与教育经费需求扩张
教育经费需求主体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一是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即学校管理者、教师、教辅人员等。根据经济人假设,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官员也是经济人,他们在活动中也追求个人利益。尼斯克南通过研究发现,官僚是以在自己任职期间获得最大预算为目标进行行动的,通过预算的增加,官僚们可以获得职位、权限,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特权及名誉等个人利益。
显然, “钱多好办事”,教育官员能够支配的教育经费越多,就越能够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从而越能够显示自己的政绩,所以,他们对教育经费的需求总是多多益善、具有无限性的特点。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显然不是教育官员,但是为了更好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以获得各种表彰、奖励、职位提升等个人利益,他们对教育经费的需求也是多多益善,来者不拒。
这样,两种需求主体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就产生无限性的教育经费需求,这使得有限的政府教育经费注定难以满足。在这个意义上,不仅我国教育经费不足,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都是不足的、只是程度有别而己。
更关键的是,教育经费需求与教育资源利用率密切相关。在其他条件一定的前提下,教育资源泡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利用率越低,所需的教育经费就越多,所以,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也是导致教育经费需求扩张的重要原因。事实上,我国学校不仅物质资源利用率低,而且人力资源利用率也低,突出表现为在经费利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花钱欠计划,成本欠核算,东挪西用,心中无数等现象; 在物质设备资源利用上,不同程度地存在无帐目、无卡片、无制度、无人负责和购置不调查验、人库不上帐、放置不固定、借出不登记、调拨不转帐、消耗不定额,多余不回收,只用不维修、损失不追究的“四无”、“十不”等现象; 在人力资源利用上,存在行政人员多,教学人员少,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办事不讲效率、不计时间等现象。以普通高校为例,年,我国普通高校教职工为130.36万,其中专职教师仅为61.84万,比例为47.4%o "之所以教育资源存在严重浪费和损失,同样与学校教育工作者的经济人理性分不开。作为经济人,学校教育工作者往往企图以最小的投人获得最大的个人利益; 而不是社会收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当个人收益一定时,他们力图付出最小的成本。学校教育工作者本可以进一步挖掘资源的利用潜力,但是,要实现资源节约,不仅需要他们具有节约资源的自觉性,更强的责任心,还需要投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总之需要付出更多的个人成本。虽然付出这些个人成本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增进社会利益,但个人利益并不会增加。相反,即使教育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这些资源是公众所有,并非个人所有,故资源浪费并不会损害个人利益,这样他们就会听之任之。可见,学校教育工作者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往往缺乏节约教育资源的内在动力,这正是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进而导致教育经费需求扩张的微观原因。
三、解决我国数育经费不足的对策思考
逻辑上,解决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应该一方面扩大教育经费供给尤其是政府教育经费供给,一方面节约教育资源利用率。前已述及,我国教育经费不足的微观原因在于: 从供给角度看,由于政府教育投人的决策主体— 政府官员作为经济人,在决策教育投人的过程中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目的,往往不愿意加大教育投入; 从需求角度看,教育经费需求的主体— 教育部门官员、学校管理者、教师等作为经济人,在使用教育经费的过程中也为了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使得教育资源浪费严重进而教育经费需求过度扩张。概言之,教育经费不足是个人理性价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导致社会非理性(即教育经费不足,社会利益未能最大化)的结果。因而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思路在于如何引导和规范个人理性,使个人理性尽可能的与社会理性一致。
要促使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一致,就应该正确解决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
为此,可以采取选择性激励机制,+1对政府官员、学校教育工作者的每一个成员区别对待,做到赏罚分明。选择性激励机制包括正面的奖励和反面的惩罚。奖励是指: 对于那些为社会利益的增加作出贡献的个人,除了使他获得应得的个人利益之外,再给他一种额外的收益,如额外的奖金、荣誉等比如,可以把地方的教育投入状况作为考核当地政府官员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把是否落实教育投人与他们的升迁等个人利益联系起来,使他们在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改变对教育投人“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的现状。而惩罚就是制定一套使个人行为应该与社会利益相一致的规章制度,一旦某个成员违背,就对之进行罚款、通报批评、开除乃至追究法律责任等。比如可以制定专门的( 教育投资法》,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应负担的教育投资量及变动情况、各项职责的具体承担者及违规后的相应处罚等。同时,执法部门对违反法规的单位或个人要依法严肃处罚,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总之通过运用法律力量惩罚不利于社会利益的个人行为,以保障政府官员增加教育投人。               
要使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一致,另外一个途径是促使个人主动将社会利益纳人个人效用函数之中。这意味着,个人将从社会利益的增加中感觉到个人效用增加,因而在不减少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愿意主动力增加社会利益而努力。为此,可以对教育经费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提高他们思想觉悟水平,顾全大局,这样政府官员在教育投资决策时会尽可能多一些考虑社会利益,从而加人教育投人; 学校教育工作者就会感到“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从资源节约中获得理效用的增加, 于是尽可能多一些主动节约教育资源,提高救育资源利用率,进而减少一部分本来就应减少的教育经费需求。


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诺德豪斯:《微观经济学》(第十七版)和《宏观经济学》(第十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 2、迈克尔。帕金《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版 3、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经济学》上下册(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最新论文

推荐论文

gg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