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中国流通经济学特点及问题

      虽然流通理论研究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但流通经济学的提出和建立却是改革以后80年代中期的事情。从发展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国流通经济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  1、理论基础的单一化  受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制约,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且只是机械的理解和全盘接受。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动态,吸收其学术成果和理论精华。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  2、研究对象的摇摆不定  受马克思流通观的双重涵义的影响,我国流通界也出现了对流通范畴的两种认识,形成了“宽派”和“窄派”两大流派。宽派以资金(资本)运动为其研究对象,各种理论范畴或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以资金为核心展开的;窄派以商品运动为其研究对象,各种理论范畴或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以商品为核心展开的。与此相对应,宽派流通理论认为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与社会总资金运动有关的领域;而窄派流通理论则主张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包括与商品运动直接有关的领域。流通概念的争论不休导致了研究对象的摇摆不定,而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则直接影响着流通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在我国已出现的相关学术著作中,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985年9月提出的《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提纲就是宽派的代表,其框架基本上是《资本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翻版,张绪昌、丁俊发1995年主编出版的《流通经济学》也是以广义流通为论述对象的,除了商品流通外还涉及到了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劳动力流通、产权流通和信息流通等;而贾履让、张立中199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则强调“本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以窄派流通理论或者说是以马克思主义流通观称为‘真正的流通’为依据来建立流通产业理论框架的”,是窄派研究对象的代表。到目前为止,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这是我国流通经济学不成熟性的明显表现。  3、研究内容的过分专业化和强烈的“部门”色彩  对应于实践中的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合作、外贸五大流通组织系统,流通理论界分别创建了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粮食经济学、供销合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五大部门经济学;一些大学设立了商业经济系、物资系等,甚至建立了物资学院、粮食学院等大学。流通经济学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业部门分割特别明显。显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流通经济学只能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基础和环境的变化,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  4、浓厚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  长期以来,在特殊的政治气候下,我国理论界形成了“解释政策”的不良学术传统,流通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例如1957年,当时的商业部领导在接见中南财经学院的学生时指出,“在贸易经济学方面,我们还没有可能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国情的教科书,只能从目前的商业政策中找出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和讨论。这样做的缺点是系统性不够,但好处是能阐明目前商业政策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建议采取这种做法。”这个讲话对我国流通理论的影响很深,随后中国商业干部学校按此要求编写了《商业政策》一书(姜德波,1996)。这奠定了我国流通理论研究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以后基本上是唯领导讲话和中央政策为上,难以听到真知灼见的“声音”。孙冶方在理论研究上的创新曾一度遭到批判。受这种不良学术传统的影响,流通理论研究不可能取得应有的进展。  5、研究方法的落后性  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过分强调社会主义流通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动不动加入价值判断,空洞说教的成分很大;而主流经济学强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常用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少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落后性,严重影响了我国流通经济学的规范性和科学化。  总之,我国目前的流通经济学,既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有效的现实解释力,不符合国际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流经济学范式有很大距离,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性。而且,在新形势下落后于流通现实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是否应转向流通研究的科学分流的问题  我们认为,流通经济学目前的困境,实际上是以往“矫枉过正”后的正常复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职能的合理定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彻底转轨的客观必然,另一方面是经济学研究规律使然,不值得大惊小怪。  从经济背景来看,改革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彻底转轨,市场经济已经取代计划经济成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流通体制正在分化和瓦解,传统的流通观念和流通理论需要更新,适应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流通观念正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流通的“重要性”,刻意强调建立流通经济学已失去经济基础。正如琼·罗宾逊所强调指出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  从目前世界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来看,流通经济学似乎不再必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趋势是实现流通问题研究的科学分流:属于宏观层面的,就归于“经济学”去研究;属于货币流通、资本运动的,就归于“金融学”去研究;属于信息流通的,就归于“信息经济学”去研究;属于对外贸易的,就归于“国际贸易”去研究。但市场经济下的流通问题对于理解上述经济领域的问题却有着指导性的关键作用。顾仍然不可忽视。国际上的流通经济学发展  综上,目前国际上流通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代表就是货币流通经济学理论。其“流通”(circuit)最初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由业余作家尼古拉.琼森(NicholasJohannsen)在他的《货币的流通机制与理论》(DerKreislaufdesGeldesundMechanismusdesSozial-Lebens,TheCircuitTheoryofMoney)一书中提出。然而这个概念的大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以后,由意大利和法国的经济学家联手建立的:先是由奥古斯都.格切尼(AugustoGraziani)提出主要理论框架,然后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博尔纳.施密特(BernardSCHMITT1929-)在其1966年的货币流通经济学代表作《Monnaie,SalairesetProfits》(货币,工资和利润)中对货币的流通概念加以基本完善。到后来的AlvaroCencini,ElieSadigh,Jean-LucBailly,SergioRossi等等这些法国、瑞士或者意大利流通经济学派学者,基本被认为是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也可非正式地被称作“第戎学派”)。而且相较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之理论有非常大的断裂。  其基楚理论延续发展了凯恩斯关于货币的某些观点。但是加入了一些创新,就是货币既具有内生的性质,也具有外生的性质。既货币量的供应不该由央行或者任何银行系统限定,而是由经济体其运行本身所决定。货币流通理论几乎包含了现代货币经济理论所能遇到的一切问题。从价值价格理论的确立到经济利润理论,从国内银行货币系统的货币发行问题到国际货币体系及超主权货币理论均有囊括。但其理论目前仍处于遭主流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排斥并视为异端的境况。另外,这些著作引入中国仍有待时日。继续重视流通问题的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不建立流通经济学,并不是不要开展流通问题研究。事实上,流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现实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出现,需要做出理论解释和政策解决。我们所强调的是,重视流通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非要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而不设立专门的流通经济学,并不表明流通理论研究不重要。相反,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主流经济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我国流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的理论解释,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事实上,目前我国流通理论界已经出现了这种良好的趋势,例如有人转向“流通产业”的研究,有人开展“商业增长”问题的定量研究等,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 流通经济学介绍

    偶来增加点人气,下面是流通经济学的介绍,百度百科转来的。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  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可见流通应该作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实质,更能体现出流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表现在:商品流通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运行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大生产中商品多次不断的运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沟通地位,错综复杂的商品循环更能反映出流通复杂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运行的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换,又涵盖了市场,还暗含了商业出现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复杂的商品交换没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应该成为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经济国家的特殊产物  按理说,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越发展流通越重要,因而流通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获得相当的发展。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放眼世界经济学界,流通经济学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学分支。这其实是不奇怪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马克思的独树一帜的经济理论以及流通理论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流通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流通体制,同样要求重视和建立自己的“流通经济学”。前苏联是这样,中国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  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全民化、社会化的经济活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自发完成而不需要国家大张旗鼓地出面组织的话,那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严格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的;生产环节是高度计划性的,流通环节也是严格计划性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是完全分离的、互相独立的;生产活动是由生产企业完成的,流通活动是由流通企业完成的,二者承担着完全不同的经济职能和任务,必须恰当地实现对接;计划是高于一切的行政命令,生产企业生产什么,流通企业买卖什么,都由国家计划说了算,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流通活动是由公有制企业垄断进行的,个人和民间没资格参与。显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在整个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专门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因而是十分重要的。这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流通的社会化、基础化、全民化、微观化,流通“并不那么重要”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  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流通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现实中一定能够落实,事实上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践看,情况恰恰相反。计划是人做出的,不可能没有失误;计划要求完全的信息,而现实中信息是不完全、也是不对称的;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没有权利也没有责任,缺乏激励和约束;整个本应活跃的流通活动实际上是死水一潭,理论设计上理想的流通机制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运行。一方面,“重生产、轻流通”是普遍现象,流通的重要性下降了;另一方面,计划调拨代替了真正的流通,分配环节代替了流通环节,流通在再生产中的作用受到严重挤压。  总之,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配套的流通体制,流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其重要性才显现得淋漓尽致;但现实中计划机制的缺陷、流通环节的种种矛盾以及流通环节与生产环节和其他环节的脱节常常打破了这种“重要性”;不过,也许正是如此,又反过来促进计划经济国家更加重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流通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就不难想象了。这正是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才重视流通理论研究,才呼吁建立流通经济学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中国的发展及走向流通在中国的地位变迁  回顾新中国50余年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流通经历了“贬低——抬高——回归”的特殊演变过程。  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受苏联“无流通论”的影响,我国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绝大多数消费品和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服务产品都不是商品,消灭了集贸市场,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主要采取了计划票证定量供应的方法进行分配,计划调拨代替了流通过程,那时,流通的地位被极大地贬低了,“无流通论”笼罩着整个理论界。  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确立并相对成熟的时期,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流通体制与之配套,因而我国逐步建立了商业、粮食、供销合作、外贸等流通组织系统。这些流通组织系统的发展过程起伏跌宕,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时期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艰难地维持了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这一时期流通的特点是形成了具有较强部门色彩的流通体制,构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流通组织网络,几大流通组织体系的职能分工是十分明确的。这一时期,严酷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流通的作用,流通开始受到初步的重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是在这时对“无流通论”提出批评,并开始研究价值规律和流通问题的。  转折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在80年代中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流通领域转向活跃,流通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根基尚未动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紧运行”状态,有计划组织流通仍十分必要。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合作、外贸五大流通组织系统,建立了商业部、物资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外贸部等五大国家管理部门,将流通活动组织到了最严密的程度。与此相适应,流通理论研究空前活跃,提出了建立流通经济学的强大呼声,流通的地位被推向极致。  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流通的地位发生逆转。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轨,随着流通的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大部分国家流通职能转移到民间,不需要专门的国有流通组织系统来承担,因而原来的五大流通部门地位开始下降,功能开始分化,闲置的闲置,撤消的撤消,合并的合并,到目前,只剩下符合实际的国内贸易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两大流通管理部门。可以说流通的“重要性”明显弱化,流通理论研究急剧降温,流通经济学的困惑和衰落也随之出现。  总之,建国后流通在我国经历了“贬低——抬高——回归”的曲折发展历程,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经济学的设立也随之起伏。目前的正常复归是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没有必要困惑,而应该有清醒的正确的认识。

  • 关于流通经济——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思考

    流通经济学的立论依据与研究定位的新视角——基于空间经济学角度摘要:多年来,流通经济研究一直以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作为流通经济研究的立论依据,由此形成了固有的研究视角和研究领域,即以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为研究范畴,将流通定位在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因而生产与流通的关系以及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一系列活动就构成了流通经济研究的全部内容。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流通对于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强化,流通对于生产的引导作用也日益凸显,同时由于区域间贸易往来的频繁进行,流通的范畴、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而在理论界,对于流通经济学能否成为一门学科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止。由于西方经济学的强大地位,流通是否值得研究、是否需要研究、如何深入研究也成为困扰学界的一道难题……基于此,本文试图从流通经济发展的简单历史进程中找寻其存在的依据,并借鉴空间经济学的研究视角对流通研究进行重新审视,以求进一步推进对于流通经济学的理解和探索。关键词:流通经济学;流通先导作用;空间经济学;生产要素流动;空间区位流通经济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流通运行的规律,探索和分析流通运行过程中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一段时间以来,对流通经济问题的研究颇多争议,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一些曲折、困惑和矛盾。从最初的“无流通论”、到“生产决定论”、再到“流通先导论”的演变过程,可以看出流通经济研究的大致脉络。目前来看,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是在不断推进的,研究的内容也在不断深化和拓展,而且已经把流通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了国民经济运行的高度,“流通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已经得到普遍认同。这些研究成果和结论是非常有价值的,对现实经济运行有着决定性的指导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化,区域间贸易迅猛发展,产业转移、市场集聚等空间经济的特质日益强化,流通的地位和作用还将不断提升,最终将成为一国经济实力的体现。伴随着流通经济实践的发展,反映流通经济运行内在规律并促进流通经济发展的流通经济理论研究和创新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现代流通成为经济运行的先导力量,流通运行的模式和业态在不断创新,流通运行过程和范围也在不断拓展和延伸,因此,对流通运行全过程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不仅是流通内涵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现实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但是多年来对流通经济的研究并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原创性理论缺失,研究方法陈旧,加上西方经济学的不断强化的“帝国主义趋势”,使得流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在解决现实问题面前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日趋深入,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经济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次产业的比重和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经济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由生产决定变成了市场(需求)主导,原有的经济运行体系和模式已经不复存在,那么,建立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以马克思再生产理论为立论基础的对交换和分配即流通的研究是否还有其必要性?流通经济学能否找到更适应当今开放经济运行模式的立论依据而构建起完善的学科体系?回答是肯定的。而空间经济学的兴起及其理论发展也许可以成为研究流通经济的新视角。一、传统流通经济学的研究背景和立论依据众所周知,对流通问题进行专门研究并上升到社会再生产和经济运行高度的首推马克思,这体现在其巨著《资本论》当中。马克思的流通观告诉我们:流通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商品货币关系的出现而产生的。流通的形成与社会分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社会分工是商品交换、商品流通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只要社会分工存在就会有商品交换,就会有商品流通。正如列宁所说“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1]流通是商品经济所特有的范畴。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阶段,它把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联系起来,成为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流通的出现,是商品交换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在社会主义大生产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统一。交换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卖的阶段和买的阶段,因而,流通就成为连续的商品交换,或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过程。通过流通过程,不断地完成着商品的形态变化,实现着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交换的运动过程,从而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可见,流通就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一端联系着生产,另一端联系消费,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社会再生产是由生产、分配、交换(流通)和消费四个环节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流通(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介,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中,流通与生产、分配和消费这些再生产其它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辨证统一关系。马克思的流通观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对生产与流通关系的把握上。即流通与生产的关系,表现为生产决定流通,流通反过来又会影响和制约生产。生产决定流通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分工是交换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着流通的性质,生产发展的规模和结构决定交换的深度和广度,也决定了流通的深度和广度;流通对生产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流通对社会生产中分工协作关系的维持上。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动力不断促使各分工者走向专业化生产,由此使得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对商品交换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大,商品交换的规模和范围对生产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此外,流通对实现分配和消费都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流通成为“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2]依靠流通的媒介作用,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及结构产生影响,促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间的分配数量和比例结构发生变化,使社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组成部分,社会再生产要以流通为实现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没有流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再生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流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商品流通,发展到发达的商品流通,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此外,我们研究流通经济问题其实是基于一些特定的背景的。首先,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资料的流通分配都是由国家计划统一管理和支配的,主要是通过计划指标来实现分配的,这就必须要有专门的机构来执行,这些专门的机构就是当时的物资部门(包括物资公司和物资局及其各种专业公司)。由于行政的存在隶属关系,物资局也是从中央到地方一直延伸到县区一级即从上到下设置的,这就使得生产资源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领域之间必然要经过一个或多个中间环节,由此构成了一条包括从生产厂开始,经由若干中间经销机构,最后到消费者的流通渠道,这就构成了流通经济研究的一大内容——流通渠道。其次,新中国建立一直到改革开放前,我国执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直以马恩列斯的理论作为政策指导方针,因此,很多研究的立论基础就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相关的理论。因而我们接受的较多的是马克思对社会再生产过程所包含阶段的划分,这奠定了我们进行流通研究的基础。再次,学校所处的特殊行业背景也决定了对流通问题的特别关注和系统研究。在当时的机构设置中,商业部和物资部是分离的,商业部主管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分配,物资部主管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分配。最后,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过渡到了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的作用已经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依托于计划体制的原有的物资部门或物资行业已经不再有当年的辉煌,对流通的研究也随之陷入窘境……起源于二十世纪末的新经济带来了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速便捷的网络交易平台对于后台配送货系统提出了强大的需求,由此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物流问题的广泛关注。作为流通过程的三大运行要素之一,物流热的兴起给整个流通行业又注入了新的活力。面对整体经济和行业发展的新要求,流通的内涵、流通的模式以及流通渠道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流通从理论到实践都发生了革命性变革,流通的作用已经从原来的生产附属演进到了引领市场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因此,流通理论的研究不可能停留于原有立论基础和框架体系,必须进行流通理论的创新,以适应不断深化的改革进程和市场化发展的步伐。[1]《列宁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 流通经济学版实习版主w08241081实习报告

    由于下周开始进入考试周,可能时间上会有冲突,所以提前先把实习报告写好了,具体转正时间可以按照论坛规定执行。一、杂感流通经济学版建立比较晚,用会员的话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之前对流通经济学的了解也不多,对物流的了解比较多,四月初接到老师的任务,带本科生一个小项目,做流通产业,主要关注物流和电子商务,恰巧看见论坛的会员招募计划,于是就报名了,呵呵,比较幸运,据说还是论坛版主招募改革后的第一位实习版主。因为担任版主,必须对这一领域有更多的了解,所以恶补流通经济学的知识,期间读了很多流通经济学方面的专著,现在对领域内学者及其研究方向等也如数家珍,这算是担任实习版主以来,获得的最大的额外收获吧。非常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流通经济学版的支持和关注!!!二、工作情况概述先晾一下,论坛每周考核的成绩维护主题回复薪水状态时间535441650发工资(工作很积极)2011/5/2622:41257773480发工资(工作非常积极)2011/5/1922:04499561810发工资(工作很积极)2011/5/1222:012212491290发工资(工作很积极)2011/5/522:00655471920发工资(工作很积极)2011/4/2821:57395841770发工资(工作很积极)2011/4/2121:56701150发工资(仍需努力)2011/4/1421:31和论坛其他版主做了一下对比,我的维护数量比较少,主要因为版块比较小,帖子数量不多,需要做的维护就少了。为了达到论坛考核的要求,只能多发一些主题和回复。三、完成板块建设及一些活动的介绍1)完成了流通经济学版主题分类、版块介绍、版规制定工作(https://bbs.pinggu.org/forum-229-1.html)感谢老鬼师傅的指导和星野在主题分类上的指导。版块介绍和版规制定参照了其他版块的情况,为“诱导”会员发帖,提高学术讨论的氛围,在主题分类、版块介绍和版规制定上做的细而微,且有奖励承诺。目前版内所有帖子都完成了分类,并对所有的学术讨论进行了奖励。2)举办了“高校流通经济学专业信息汇总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98514-1-1.html”和“十二五流通规划https://bbs.pinggu.org/thread-1101758-1-1.html”征集活动,给的奖励不低。主要考虑的是这两个活动专业性比较弱,任务难度比较低(基本上百度就能解决),参与面应该比较广。实际执行效果一般。庆幸的是在这两个活动中,终于攒到了几个忠实会员。3)完成一个质量比较高的汇总贴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81741-1-1.html下一步会对本帖进行分割,提高参考价值。4)个人感觉做的比较好的一点就是,将版内帖子,引导向学术讨论,以下几贴有体现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99400-1-1.html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88635-1-1.html这些工作还是卓有成效的,很多人在参与讨论中培养起对流通经济学的兴趣。四、流通经济学版现存问题及分析1)主要的问题,还是人气不足。首先得原因还是这是一个“小众版块”,本来关注的人就不多。其次,可能流通经济学版的一些内容和其他版有重叠。2)个人觉得,一个小众版块能够做好,必须有一个热心的版主+2个以上热心的会员+1个以上的专业核心会员组成稳定的核心,本版现在的问题就是核心不稳定。就像一场球赛,打不出风格,打不出亮点。3)学术讨论三分钟热度,目前版内一个主题的平均回复不足5个,查看过500的也寥寥无几(和本版比较新有关),必须不断寻找新的学术讨论热点,这对我是一个挑战,对论坛来说,也不是一个好兆头。当然这与网络文化的快餐化有关,但是我觉得有必要好好研究一下解决对策。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检讨1)为了活跃人气,给的奖励比较多。一般回帖非水帖,有参与讨论的都给予了一定的经验奖励及评分。下一步版块有比较好的群众基础之后,一定改正!2)和师傅、区版主及其他版主之间的联系比较少。深刻检讨!六、下一步工作规划1)搞一些参与面比较广的活动,活跃人气2)发展核心学术型会员,增加一些学科基础讨论七、对论坛建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意见和建议已经零星的在其他贴内陈述过,这里做简单汇总。1)每日经验能否由“福利性奖励”改成“激励性奖励”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94791-1-1.html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94762-1-1.html2)关于“论坛任务”的开发https://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1101512&page=1#pid9270955现在“论坛任务”基本上就废了,没有作用了,应该好好利用一下。论坛有很多活动可以放在任务里面来做,比如eros_zz版主搞得followme,悬赏版的一些活动,爱问频道的都挺适合搞任务的,而且会增加帖子关注度,还能减少部分需要关注的帖子没有去向(不得不占置顶、精华的位置等)。以后会员形成惯性,上论坛,先领红包、后做任务、再闲逛。3)论坛头衔体系混乱。积分头衔学术化(有会员灌水灌出学科带头人),没有学术头衔(合作讲师应该算吧,不清楚),此外还有管理头衔和贵宾头衔。4)对于“有关注价值”而“缺乏关注”的帖子(含论坛官方活动公告等)设置新的功能区括号内的数字,第一个表示有学术讨论类帖子数量,第二个为其他帖子数量.论坛需要给“有关注价值”的帖子一些通道。现在来看,主要通过自然沉降到达二日人气。二日人气是成本最低的资源配置途径。余下部分则通过开心播进行推销(交易成本极高)和精华帖。有会员反映“关于论坛精华帖我只能说大多数都是好的其他的大家自己去看官方活动都是精华”。此外,有些需要关注的帖子找不到出口,不得不置顶,导致置顶一大片!设立“版主推荐”类功能区,如果嫌占版面,也可以类似“公告”做滚动播放条。(受版主大会、以及其他版主的观点启发)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前辈的指导和支持!祝好!

  • 流通经济学版【学】字号工程,可行性探讨并征求意见

    非常悲剧地发现,可以称得上学术讨论帖的少之又少,几乎是没有!!!为提高本版学术讨论氛围,提高广大坛友参与热情,本版在论坛规定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学】字号工程。现公布章程草稿,并广泛征求意见。蓝色部分为二稿修订内容一、【学】字号工程的帖子入选标准:①学术问题讨论类:凡主题与学术、研究内容密切联系,坛友参与积极的,经网友推荐(或以评分衡量)纳入【学】字号工程。②文献资料阅读类:包括学术期刊论文、著作、会议论文、行业报告等学术研究准备资料(发在经管书评等板块的符合条件亦可申请)。经网友推荐(或以评分衡量)纳入【学】字号工程。③工作论文类:工作论文(发在学术道德区-工作论文区的请在本贴内附对应链接)发帖即纳入【学】字号工程。④财经时事类:对流通领域内重大新闻事件的讨论(财经时事等版帖亦可申请)。经网友推荐(或以评分衡量)纳入【学】字号工程。⑤其他帖子,坛友(或本人)认为能够促进大家进步的帖子亦可推荐(申请)。二、【学】字号工程奖励入选数量限制:以上四类中,第①、②类帖子每周(各)不多于两篇;③类不受限;④、⑤类每周(各)不多于一篇。三、【学】字号奖励标准(发帖者):①凡入选帖,可获得30论坛币的基础奖励(论坛支付)。金额修改为60论坛币。②人气奖励:浏览数量每300条折合10论坛币;回帖数量每50条折合10论坛币。人气奖励上限30论坛币。(共同支付)②人气奖励:浏览数量每200条折合10论坛币;回帖数量每10条折合10论坛币。人气奖励上限100论坛币。③质量奖励:学术评分,每一条折合2论坛币,热心和信用各折合1论坛币;单项评分累积10以上,按1.5倍奖励;质量奖励上限40论坛币。(共同支付)③质量奖励:视学术讨论价值及整体效果给予60-140论坛币奖励。④所有获奖者自动进入本版后备版主库。四、【学】字号奖励标准(参与者)①伯乐奖:凡推荐的帖子纳入【学】字号工程,可获得30论坛币的奖励,自荐有效;未纳入【学】字号工程的给予不超过10币的补偿。②论剑奖:根据跟帖讨论质量,每帖选出若干名(无上限)优秀回帖者,给予100论坛币奖励。③参与奖:凡在【学】字号帖子跟帖的,且有实质内容者给予10-40论坛币奖励。五、【学】字号工程具体操作流程:①流通经济学版内帖子,无需推荐直接作为来源帖,其他版块帖子需推荐进入来源帖,版主将在来源帖备案。推荐当期未入选,下期依然有效,三期未入选,退出来源帖。②入选帖子会在主题前标【学】字样。③帖子入选后一周结算各项奖励。④领奖会另开帖,公布获奖名单,在领奖贴内回帖,接受论坛币评分奖励。四、【学】字号其他规定:①允许自荐,允许自我宣传,但不允许自己使用马甲评分或恶意制造浏览数量,一经发现(论坛后台可查)取消评奖资格。②目前为试行阶段,制度不断修改中,并征集广大坛友意见,试行阶段按本办法执行,正式上线后有正式办法。

  • 流通经济学存在的价值

    流通经济学的存在有时被视为一种尴尬。中国的流通经济学很难在西方主流的学术传统中找到共同话语,同时也与日本的流通经济学存在差异。中国流通经济学在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先生的带动一度非常繁荣,繁荣到几乎每位经济学家言必谈流通,流通经济学也出现了大量的学者型官员。然而上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西方主流经济学迅速占领中国主流研究机构,流通研究开始逐渐衰落,1998年成为衰落的标志年。究其原因:一是西方主流经济学拥有成熟的模型、方法,较易移植和入手,同时大量海龟归国也促成了这一浪潮;二是流通经济学自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范式硬核和成熟的研究方法,难以把握和深入讨论。因此,许多流通研究者开始转向,流通学科也开始分化为物流、营销、零售、市场等细分学科。但是,流通学科的应用化往往意味着流通理论的庸俗化,细分应用学科已经逐渐失去了流通的精神内核,研究群体也逐渐鱼龙混杂。尽管如此,在目前这个喧嚣的年代,还有不少真正的研究者仍然在坚守流通这块阵地。从某种意义上说,流通经济学其实是真正的中国特色的经济学。这门学科在范式内核上与西方经济学恰恰相反,西方经济学是围绕“生产”来展开的,信仰的是供给自动创造需求(萨伊定律),它研究的制度是生产的制度结构(科斯),研究的交换是为了生产的交换(产品的交换),而流通经济学则是围绕“交换”来展开的,信仰的是交换过程创造的权利关系和制度构造,它研究的角度是为了交换的生产(商品的交换)和交换的结构。这种范式的本质区别与对立,正是流通经济学最具有自身特色和价值的地方,也是最具有发展潜力、成为未来经济学新大厦的所在。截至目前为止,杨小凯先生立足于分工与交换的、宏大的新兴古典经济学体系,是在范式意义上最接近流通经济学的一门新兴学科。只可惜他英年早逝,尽管获得西方学界赞誉等身(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布坎南、《知识与国家财富》等),却未能达成取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的夙愿。作为流通经济学的关注着与研究者,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英才关注或投入到这份事业中来,用年轻、智慧一起为这个有趣的学科而努力。版主编辑:本帖非常有启发意义,值得深入探究。凡跟帖者均可获得30个经验值,参与学术讨论者获得不少于8个论坛币。祝好!

  • 流通经济学重要读物

    UN:TowardanAsianIntegratedTransportNetwork,2007;UN:ReviewofDevelopmentsinTransportinAsiaandthePacific,2005;OECD:TransportOutlook2011:MeetingtheNeedsof9BillionPeople,2011;WorldBankReport:StudyonUrbanTransportDevelopment,2000;FTAG:Vision2050-AnIntegratedNationalTransportationSystem,2001;U.S.DOT:StrategicPlan2010-2015:TransportationforaNewGeneration,2010;ITSA:National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ProgramPlan:ATen-YearVision,2002;AmericanPublicTransportationAssociation:PublicTransportationFactBook,2011;NCF:TheTransportationChallenge:MovingtheU.S.Economy,2008;TTI:2010UrbanMobilityReport.PdfFederalHighwayAdministration:TrafficCongestionandReliability:TrendsandAdvancedStrategiesforCongestionMitigation,2005;DOT:IntelligentTransportationSystemsinEuropeandJapan,2006;EuropeanCommission:WhitePaper:EuropeanTransportPolicyfor2010,2006;DepartmentforTransport:ANewDealforTransport:BetterforEveryone(whitepaper),2010;日本交通省:WhitePaperonLand,Infrastructure,TransportandTourisminJapan,2009;日本交通省:総合物流施策大綱(2009-2013).pdfCityofCapeTown:IntegratedTransportPlan2006to2011,2009.DavidA.Hensher,KennethJ.Button:HandbooksinTransportSeries,ElsevierScienceLtd。Volume1:HandbookofTransportModelling,Editedby:DavidA.HensherKennethJ.Button;Volume2:HandbookofLogisticsandSupply-ChainManagement,Editedby:AnnM.BrewerKennethJ.ButtonDavidA.Hensher;Volume3:HandbookofTransportSystemsandTrafficControl,Editedby:KennethJ.ButtonDavidA.Hensher;Volume4:HandbookofTransportandtheEnvironment,Editedby:DavidA.HensherKennethJ.Button;Volume5:HandbookofTransportGeographyandSpatialSystems,Editedby:DavidA.HensherKennethJ.ButtonKingsleyE.HaynesPeterR.Stopher;Volume6:HandbookofTransportStrategy,PolicyandInstitutions,Editedby:KennethJ.ButtonDavidA.Hensher.KennethButton:TransportEconomic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3;TransportationResearchBoard(TRB):MonographonTrafficFlowTheory,1999;CarlosF.Daganzo:FundamentalsofTransportationandTrafficOperations,1997;RandolphW.Hall:HandbookofTransportationScience,KluwerAcademicPublishers,2003;YosefSheffi:UrbanTransportationNetworks:EquilibriumAnalysiswithMathematicalProgrammingMethods,Prentice-Hall,Inc.,1985;Jean-PaulRodrigue,ClaudeComtoisandBrianSlack:TheGeographyofTransportSystems(SecondEdition),Routledge,2009;StuartCole:AppliedTransportEconomics:Policy,Management&DecisionMaking(ThirdEdition),KoganPageLimited,2005.ThomasF.RutherfordandRengervanNieuwkoop:AnIntegratedTransportNetwork:ComputableGeneralEquilibriumModelsforZurich,2011;ChristineTaylorandOlivierL.deWeck:IntegratedTransportationNetworkDesignOptimization,2006;DFT:TransportandtheEconomy:FullReport.PdfC.S.FISK:GameTheoryandTransportationSystemsModelling,Tranrpn.Res.BVol.18B,No.415.pp.301-313,1984;KennethTrain:DiscreteChoiceMethodswithSimula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02;DavidEasley&JonKleinberg:Networks,CrowdsandMarket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2010.

  • 流通经济学介绍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概述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流通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学界尤其是流通理论界一直致力创建的一门应用经济学。商品流通是连续不断的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马克思指出,“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可见流通应该作为流通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因为它反映了商品流通的实质,更能体现出流通经济学的学科特点,具有较强的解释力。这表现在:商品流通这一概念反映了商品运行的过程,而且是社会大生产中商品多次不断的运行,因此商品流通更能反映出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中介沟通地位,错综复杂的商品循环更能反映出流通复杂性,才需要探究商品流通运行的规律,研究如何有效地处理好商品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分析商品流通的资源配置。这一概念,既包括了交换,又涵盖了市场,还暗含了商业出现的必然性,因为如此复杂的商品交换没有媒介商品所有者的商业是不可想象的。可见这一概念,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应该成为流通经济的核心概念。经济国家的特殊产物按理说,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越发展流通越重要,因而流通经济学在市场经济国家应该获得相当的发展。然而,事实恰恰相反。放眼世界经济学界,流通经济学只是社会主义国家特有的经济学分支。这其实是不奇怪的。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建立的,马克思的独树一帜的经济理论以及流通理论自然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流通实践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石;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对应的流通体制,同样要求重视和建立自己的“流通经济学”。前苏联是这样,中国和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也是这样。如果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是全民化、社会化的经济活动,是微观经济主体自身的行为,是由市场机制自发完成而不需要国家大张旗鼓地出面组织的话,那么,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计划经济体制下,计划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机制,一切经济活动都是在严格的计划安排下进行的;生产环节是高度计划性的,流通环节也是严格计划性的,生产环节与流通环节是完全分离的、互相独立的;生产活动是由生产企业完成的,流通活动是由流通企业完成的,二者承担着完全不同的经济职能和任务,必须恰当地实现对接;计划是高于一切的行政命令,生产企业生产什么,流通企业买卖什么,都由国家计划说了算,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流通活动是由公有制企业垄断进行的,个人和民间没资格参与。显然,计划经济体制下,流通在整个经济活动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承担着专门的、独立的、不可替代的职能,因而是十分重要的。这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流通的社会化、基础化、全民化、微观化,流通“并不那么重要”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中流通在理论上的重要性并不一定意味着现实中一定能够落实,事实上从众多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实践看,情况恰恰相反。计划是人做出的,不可能没有失误;计划要求完全的信息,而现实中信息是不完全、也是不对称的;流通企业与其他企业一样没有权利也没有责任,缺乏激励和约束;整个本应活跃的流通活动实际上是死水一潭,理论设计上理想的流通机制并没有如人们预想的那样顺利运行。一方面,“重生产、轻流通”是普遍现象,流通的重要性下降了;另一方面,计划调拨代替了真正的流通,分配环节代替了流通环节,流通在再生产中的作用受到严重挤压。总之,计划经济体制要求配套的流通体制,流通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其重要性才显现得淋漓尽致;但现实中计划机制的缺陷、流通环节的种种矛盾以及流通环节与生产环节和其他环节的脱节常常打破了这种“重要性”;不过,也许正是如此,又反过来促进计划经济国家更加重视对流通问题的研究,流通经济学在社会主义国家出现就不难想象了。这正是只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国家才重视流通理论研究,才呼吁建立流通经济学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中国的发展及走向流通在中国的地位变迁回顾新中国50余年的发展历程,总体上看,流通经历了“贬低——抬高——回归”的特殊演变过程。建国后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期,受苏联“无流通论”的影响,我国理论界认为社会主义消灭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绝大多数消费品和所有的生产资料和服务产品都不是商品,消灭了集贸市场,在短缺经济条件下主要采取了计划票证定量供应的方法进行分配,计划调拨代替了流通过程,那时,流通的地位被极大地贬低了,“无流通论”笼罩着整个理论界。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完全确立并相对成熟的时期,客观上要求建立相应的流通体制与之配套,因而我国逐步建立了商业、粮食、供销合作、外贸等流通组织系统。这些流通组织系统的发展过程起伏跌宕,特别是在十年文革时期遭受了巨大的挫折,艰难地维持了当时国民经济的运转。这一时期流通的特点是形成了具有较强部门色彩的流通体制,构成了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典型的流通组织网络,几大流通组织体系的职能分工是十分明确的。这一时期,严酷的现实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流通的作用,流通开始受到初步的重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就是在这时对“无流通论”提出批评,并开始研究价值规律和流通问题的。转折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在80年代中期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开始松动,商品经济开始发展,流通领域转向活跃,流通的重要性充分显现;但计划经济体制的根基尚未动摇,整个经济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紧运行”状态,有计划组织流通仍十分必要。这一时期我国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了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合作、外贸五大流通组织系统,建立了商业部、物资部、粮食部、供销合作总社、外贸部等五大国家管理部门,将流通活动组织到了最严密的程度。与此相适应,流通理论研究空前活跃,提出了建立流通经济学的强大呼声,流通的地位被推向极致。但是,进入90年代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流通的地位发生逆转。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彻底转轨,随着流通的社会化、民间化、微观化,大部分国家流通职能转移到民间,不需要专门的国有流通组织系统来承担,因而原来的五大流通部门地位开始下降,功能开始分化,闲置的闲置,撤消的撤消,合并的合并,到目前,只剩下符合实际的国内贸易部和对外经济贸易部两大流通管理部门。可以说流通的“重要性”明显弱化,流通理论研究急剧降温,流通经济学的困惑和衰落也随之出现。总之,建国后流通在我国经历了“贬低——抬高——回归”的曲折发展历程,流通理论研究和流通经济学的设立也随之起伏。目前的正常复归是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的必然结果,对此,没有必要困惑,而应该有清醒的正确的认识。中国流通的特点及问题虽然流通理论研究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但流通经济学的提出和建立却是改革以后80年代中期的事情。从发展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国流通经济学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与不足:1、理论基础的单一化受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制约,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唯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而且只是机械的理解和全盘接受。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发展动态,吸收其学术成果和理论精华。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研究对象的摇摆不定受马克思流通观的双重涵义的影响,我国流通界也出现了对流通范畴的两种认识,形成了“宽派”和“窄派”两大流派。宽派以资金(资本)运动为其研究对象,各种理论范畴或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以资金为核心展开的;窄派以商品运动为其研究对象,各种理论范畴或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以商品为核心展开的。与此相对应,宽派流通理论认为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与社会总资金运动有关的领域;而窄派流通理论则主张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仅仅包括与商品运动直接有关的领域。流通概念的争论不休导致了研究对象的摇摆不定,而研究对象的不确定性则直接影响着流通经济学的创立和发展。在我国已出现的相关学术著作中,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1985年9月提出的《社会主义流通经济学》提纲就是宽派的代表,其框架基本上是《资本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翻版,张绪昌、丁俊发1995年主编出版的《流通经济学》也是以广义流通为论述对象的,除了商品流通外还涉及到了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劳动力流通、产权流通和信息流通等;而贾履让、张立中1998年主编出版的《中国流通产业及其运行》,则强调“本书的基本观点主要是以窄派流通理论或者说是以马克思主义流通观称为‘真正的流通’为依据来建立流通产业理论框架的”,是窄派研究对象的代表。到目前为止,关于流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还没有形成一致的看法,这是我国流通经济学不成熟性的明显表现。3、研究内容的过分专业化和强烈的“部门”色彩对应于实践中的商业、物资、粮食、供销合作、外贸五大流通组织系统,流通理论界分别创建了商业经济学、物资经济学、粮食经济学、供销合作经济学、国际贸易等五大部门经济学;一些大学设立了商业经济系、物资系等,甚至建立了物资学院、粮食学院等大学。流通经济学的计划经济色彩和行业部门分割特别明显。显然,这种过于专业化的流通经济学只能适应计划经济时代的需要,随着经济基础和环境的变化,其生命力是不会长久的。4、浓厚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长期以来,在特殊的政治气候下,我国理论界形成了“解释政策”的不良学术传统,流通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例如1957年,当时的商业部领导在接见中南财经学院的学生时指出,“在贸易经济学方面,我们还没有可能编写一本适合我国国情的教科书,只能从目前的商业政策中找出若干专题进行讲授和讨论。这样做的缺点是系统性不够,但好处是能阐明目前商业政策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建议采取这种做法。”这个讲话对我国流通理论的影响很深,随后中国商业干部学校按此要求编写了《商业政策》一书(姜德波,1996)。这奠定了我国流通理论研究的“政策解释学”学术传统,以后基本上是唯领导讲话和中央政策为上,难以听到真知灼见的“声音”。孙冶方在理论研究上的创新曾一度遭到批判。受这种不良学术传统的影响,流通理论研究不可能取得应有的进展。5、研究方法的落后性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规范研究方法,侧重于定性分析,过分强调社会主义流通的特殊性和优越性,动不动加入价值判断,空洞说教的成分很大;而主流经济学强调的实证研究方法和常用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很少采用。这种研究方法和工具的落后性,严重影响了我国流通经济学的规范性和科学化。总之,我国目前的流通经济学,既缺乏科学的理论体系,也缺乏有效的现实解释力,不符合国际经济学学术传统,与主流经济学范式有很大距离,表现出明显的不成熟性。而且,在新形势下落后于流通现实的发展,日益陷入困境。相关问题是否应转向流通研究的科学分流的问题我们认为,流通经济学目前的困境,实际上是以往“矫枉过正”后的正常复归,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职能的合理定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彻底转轨的客观必然,另一方面是经济学研究规律使然,不值得大惊小怪。从经济背景来看,改革以来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体制的彻底转轨,市场经济已经取代计划经济成为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的主导机制,与传统计划经济相配套的流通体制正在分化和瓦解,传统的流通观念和流通理论需要更新,适应全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的流通观念正在确立。在这种情况下,一味强调流通的“重要性”,刻意强调建立流通经济学已失去经济基础。正如琼·罗宾逊所强调指出的,“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经济学说的发展”。从目前世界经济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来看,流通经济学似乎不再必要。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趋势是实现流通问题研究的科学分流:属于宏观层面的,就归于“经济学”去研究;属于货币流通、资本运动的,就归于“金融学”去研究;属于信息流通的,就归于“信息经济学”去研究;属于对外贸易的,就归于“国际贸易”去研究。但市场经济下的流通问题对于理解上述经济领域的问题却有着指导性的关键作用。顾仍然不可忽视。在国际上的发展综上,目前国际上流通经济学的发展主要代表就是货币流通经济学理论。其“流通”(circuit)最初的概念最早可追溯到1903年,由业余作家尼古拉.琼森(NicholasJohannsen)在他的《货币的流通机制与理论》(DerKreislaufdesGeldesundMechanismusdesSozial-Lebens,TheCircuitTheoryofMoney)一书中提出。然而这个概念的大发展主要是在二战以后,由意大利和法国的经济学家联手建立的:先是由奥古斯都.格切尼(AugustoGraziani)提出主要理论框架,然后由法国的经济学家博尔纳.施密特(BernardSCHMITT1929-)在其1966年的货币流通经济学代表作《Monnaie,SalairesetProfits》(货币,工资和利润)中对货币的流通概念加以基本完善。到后来的AlvaroCencini,ElieSadigh,Jean-LucBailly,SergioRossi等等这些法国、瑞士或者意大利流通经济学派学者,基本被认为是后凯恩斯学派的代表(也可非正式地被称作“第戎学派”)。而且相较主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之理论有非常大的断裂。其基楚理论延续发展了凯恩斯关于货币的某些观点。但是加入了一些创新,就是货币既具有内生的性质,也具有外生的性质。既货币量的供应不该由央行或者任何银行系统限定,而是由经济体其运行本身所决定。货币流通理论几乎包含了现代货币经济理论所能遇到的一切问题。从价值价格理论的确立到经济利润理论,从国内银行货币系统的货币发行问题到国际货币体系及超主权货币理论均有囊括。但其理论目前仍处于遭主流新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家排斥并视为异端的境况。另外,这些著作引入中国仍有待时日。相关研究继续重视流通问题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不建立流通经济学,并不是不要开展流通问题研究。事实上,流通作为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重要组成部分,随时随地都现实地发挥着它的作用,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会不断出现,需要做出理论解释和政策解决。我们所强调的是,重视流通问题的研究,并不一定非要上升到“经济学”的高度;而不设立专门的流通经济学,并不表明流通理论研究不重要。相反,我们应该学习和借鉴主流经济学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对我国流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深入的理论解释,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事实上,目前我国流通理论界已经出现了这种良好的趋势,例如有人转向“流通产业”的研究,有人开展“商业增长”问题的定量研究等,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 朝旧币明起禁止流通 专家称政府为控制经济

    中广网北京12月6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7时05分报道,今天是朝鲜旧货币兑换新货币的最后一天。今天以后,使用了17年之久的朝鲜旧货币将在市场上禁止流通,而这次朝鲜货币改革也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关注。那么这次朝鲜货币兑换的效果怎么样?记者高浩荣也亲自兑换了朝鲜新币,昨天晚上他介绍了兑换的过程。  高浩荣:现在从我们了解的情况看,兑换货币的进程还比较顺利,我们没有在平壤市里看见复杂的情况。我们外国人作为持有朝鲜旧币的人,前两天就在朝鲜的贸易银行兑换了货币,兑换非常顺利,我们只提供了护照和长住朝鲜的证明书以后马上就给我们兑换了,每个人兑换十万的旧币,新币就相当于1000朝币。  外界分析朝鲜这次实施旧币换新币,目的是“一箭三雕”:首先是回笼货币,使流通性减少,抑制通胀;其次是让市场增加的财富突然蒸发,减缓两极分化;再有就是打击腐败,看看到底谁手里有钱。下面我们连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朱峰教授。  主持人:朝鲜官方一直没有正式解释过这次货币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外界有许多猜测,那么您的看法是什么?  朱峰:最重要的原因,我相信还是朝鲜政府想要加强对整个朝鲜经济发展的政府控制和政府主导,因为刚才你谈到的他一剑三雕的目的是准备的,问题在于说,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时机加大对这种货币的回笼和控制?因为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新闻,其实不仅仅是会产生很重大的这种货币和金融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得朝鲜社会民众,他们到底怎么来看待,以及如何来评价这样的政府行为,可能也会涉及到未来朝鲜的国内的政策和社会走向,所以这也是国际社会非常关注的原因。  但是我的总的看法是,现在六方会谈陷入僵局,朝鲜政府又极力推行到2012年实现强盛大国的基本目标,所以这也是为了摆脱现在国际孤立,同时进一步来突出朝鲜目前政府所提出的这种经济上的自力更生,或者说民主自主的发展道路而采取的一个非常重大的措施,本质上来说还是要通过加强对国内的政府经济社会的控制来进一步回应不断提升的这种国际压力。

  • “现代流通、内外需求与经济增长”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NERC)是广东省教育厅与广东商学院共建的“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统筹省重点研究基地、国民经济学省重点扶持学科和国民经济学硕士点的建设与发展。中心拟举办“现代流通、内外需求与经济增长”全国学术研讨会,定于2012年12月下旬在中国广州广东商学院召开。会议将深入探讨在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深陷主权债务危机和国内外需求不振的背景下现代流通产业创新、内外需求扩大与中国经济持续增长问题,届时将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与会并作学术报告。  为了充分开展学术讨论与交流,现面向全国征文,征文选题范围如下:  1.广东流通产业发展2.现代流通产业理论创新 3.粤港澳现代流通产业合作与泛珠三角经济增长  4.现代服务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互动和融合5.现代流通、内外需求与经济增长6.现代流通产业创新、内外贸易一体化与中国经济竞争优势创造  7.与会议主题相关的其他问题  作者可在上述范围内选题,自拟题目。提交会议论文必须为原创作品,篇幅以5000-8000字为宜,参照《南方经济》体例编辑,中英文均可。作者还应提交300字左右的论文摘要及作者通信地址、电话和电子邮件等信息。论文征集截止日期为2012年12月08日,会议时间另行通知。请作者在截止日期前将参会论文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会议联系人:  樊老师:nerc@gdcc.edu.cn,电话:(020)84096426。  会议组委会将组织专家评审提交会议的论文,预计在2012年12月20日之前将评审结果通过电子邮件通知本人,并向入选论文作者(限定一名作者)发送会议正式邀请函,会后优秀论文将正式出版。会议对论文入选的在校硕士博士生免收食宿费。  关于会议内容及议程安排等相关信息,会议组委会将在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网站(http://gjyj.gdcc.edu.cn)及时发布,敬请关注。欢迎广大专家学者、硕士博士生、ZF部门和企业工作人员积极撰文参会。广东商学院国民经济研究中心2012年11月16日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