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 【转帖】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与“制度人”假说

    “经济人”假设与“稀缺性”假设共同构成了现代主流经济学的两块基石,它们遍及经济学所有分支领域。为了使数学分析容易操作,“经济人”假设要么通过抽象将制度省略或剔除掉,要么将制度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这使得“经济人”理论分析的逻辑性、严密性几乎无懈可击,但却使“经济人”更加非人化了。在这种研究方式下,经济学过多地研究人与物的关系,即人在物的稀缺情况下的行为选择,却忽视了人与人、人与制度的关系,因而离现实越来越远。  舒尔茨在《制度与人的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一文中指出:经济学家在陈述经济模型时一个积习难改的特征是,他们并不提及制度。传统经济理论的三大柱石是自然禀赋、技术和偏好,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制度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并被视为经济理论的第四大柱石。  老制度经济学派看到了制度因素在经济学分析中的重要性,同时也看到了人的重要性,但其理论体系是粗糙的。新制度经济学在汲取老制度经济学的合理成份后,进一步拓展了经济学的研究空间,而且还促使人们思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用科斯的话来说,“当代制度经济学是经济学本来就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言外之意,现在的主流经济学还不是“应该是的那种经济学”。科斯指出:“经济人”假设是“脱离真实世界”的“黑板经济学”,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往往“每一节课都在黑板上写满公式和教条,而不是去关注现实世界所发生的事情”。  新制度经济学学派似乎为人们找到了打开新制度经济学闸门的钥匙,但不幸的是,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却陷入了两个误区:一是仅把制度作为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是把人与制度割裂开,要么单纯地研究制度,要么单纯地研究人。  严格来说,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当是置身于制度中的活生生的人。制度与人,谁也离不开谁,制度是与人相联系的制度,是“人性化”的制度;人是生活在制度空间里的人,是“制度化”的人。制度脱离了人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再好的制度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将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经济关系,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规则的关系。马克思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统一关系中揭示了人与制度的互动关系。老制度主义者曾把人假定为“规则人”,而且指出“规则人”未必追求目标值的最大化,同时也不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行为,只要按照既定的规则或惯例行动就是明智的选择。老制度主义者虽然提出了“规则人”的假设,却没有做具体的展开,既没有指出“规则人”的具体内涵,也没有看到人与制度的互动机理,更没有从制度经济学研究对象的角度来揭示和把握其本质。  有鉴于此,笔者提出“制度人”假说,并把“制度人”作为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制度人”追求制度,并在由现实制度所赋予的制约条件中活动,是与制度存在互动关系的统一体。  人与制度是互动的。在这个互动过程中,人既是制度设计者,又是生活在一定制度空间里的行为人,他“生产”制度,同时又受其约束。人与制度的互动机制推动着制度变迁,进而影响着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制度人”既包含一般“经济人”的属性,又高于“经济人”。“制度人”承认“经济人”的有限理性,不否认人具有利己动机以及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一面,但“制度人”的动机具有双重性,既有利己的一面,又有利他的一面,所追求的是理性的规则,同时兼顾效用最大化。制度经济学承认“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但“制度人”假说不是把利益最大化作为唯一追求,而是承认制度高于一切,一切行为严格遵循制度规则。“制度人”假说反对“经济人”假说撇开制度或将制度作为既定的外生变量,而主张制度的内生性,使人性分析更贴近于现实。  “制度人”假说构建的目的是:创造合理的制度体系,科学规范人的行为,优化制度结构,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率。“制度人”具备以下特征:1、“制度人”作为主体创造并修正着制度,作为客体又受到制度的规范和约束;2、“制度人”既有利己动机,又有利他动机。因为在“制度人”崇尚制度高于一切的逻辑框架下,利益被制度所代替,成为“制度人”追求的第一要义;3、“制度人”的偏好和禀赋是影响其行为的内生变量;4、“制度人”的行为过程是个体偏好与制度博弈的过程。在制度确定的情况下,人的行为相对稳定,当制度发生变化时,人的行为有很大的不确定性。5、“制度人”追求的是制度,同时兼顾效用最大化。  制度的调整实质是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和调节;制度的运作也有赖于人的行动来完成。人与制度的关系是双向的:一方面,一切制度都是通过人的行为而形成、维持和演化的;另一方面,任何人的行为及支配行为的动机又总是受到既定制度的约束和影响。  “制度人”假说的提出对经济学可能具有如下贡献:一是将附着在“制度人”身上的制度作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使经济学的研究真正回归现实,而以往的研究存在着一种把制度加以抽象化的弊端;二是将人与制度有机统一起来,摒弃单纯研究制度或单纯研究人的割裂式的研究模式;三是对经济学中利他主义存在的原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从而解决了“斯密问题”的争端,弥补了以往经济学对利他行为解释的缺陷。  客观存在的利他行为如果用“制度人”来解释就显得合情合理。由于“制度人”把追求制度作为第一要义,因此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之下,其行为方式必然受到社会道德、惯例等制度因素的约束,不敢僭越道德伦理规范的底线。再从“制度人”的行为动机来看,“制度人”的行为动机具有双重性,既有利己动机,又有利他动机。而这只有在制度的约束下才可能做出合理解释。在“经济人”假设下是不可能具有利他动机的。(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

  • [求教]《华东经济管理》如何?

    刚收到《华东经济管理》的电子邮件:…………你好:  文章《…………》审稿已通过,准备在2009年6月左右发表,费用1600元整。  汇款通过邮局汇款地址:安徽省合肥市望江东路115号收款人:《华东经济管理》杂志社   邮编:230059  电话:0551-3425621  另请在汇款单附言中注明文章编号(编号:……),如发票需开学校名称请在汇款附言中说明。它的网页上写着:http://www.hdjjgl.cn/ch/index.aspx。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2、北大图书馆遴选首批“中国经济类核心期刊”3、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核心期刊”不知要不要寄16张红色的。请各位对此刊有些许了解的同志帮帮忙?这个杂志如何?

  • 制度经济学(史漫飞).

    内容简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制度”一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学者们对“制度”这一词汇的英译选择也可以看出我们对制度内涵之理解的变化。记得八十年代初人们经常使用的是“system”,后来也有人用过“regime”,如今人们用得最多的当然是“institution”,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蕴含最为丰富。由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WolfgangKasper&ManfredE.Streit)合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从有关人类认识和编辑推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制度”一直是中国经济与社会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从学者们对“制度”这一词汇的英译选择也可以看出我们对制度内涵之理解的变化。记得八十年代初人们经常使用的是“system”,后来也有人用过“regime”,如今人们用得最多的当然是“institution”,因为它所涉及的范围最为广泛、蕴含最为丰富。由德国学者柯武刚和史漫飞(WolfgangKasper&ManfredE.Streit)合著的《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商务印书馆出版)一书从有关人类认识和商品参数出版日期:2000-11ISBN:710003093版次:1包装:平装开本:32开页数:640页印张:1次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德)柯武刚(WolfgangKasper)(德)史漫飞(ManfredE.Streit)目录序言1引论:制度何以重要?第一部分基本原理2定义:经济学、制度、秩序与政策3人类行为4基本的人类价值5制度:单项规则6制度系统和社会秩序第二部分应用7资本主义的制度基础8竞争动力学9经济组织10集体行动:公共政策11国际制度12制度的演化13其他经济体制和体制转型14......

  • 2010年制度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征文

    为了系统回顾和总结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探索制度经济学未来发展趋势,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和英国Hertfordshire大学制度演化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以“21世纪的制度经济学”为主题的制度经济学国际研讨会将于2010年4月17日——18日在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召开。大会已邀请AndrewSchotter、GoefferyM.Hodgson和UgoPagano等国际知名制度经济学家做主题发言。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组建于2001年,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山东大学产权研究所,是直属山东大学的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是中国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镇。经济研究院(中心)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在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演化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一般均衡理论、金融经济学与金融工程、劳动经济学、农业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保险精算和语言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取得长足的进展,其中一些领域的研究已经处于全国前列,部分处于领先地位。其中,制度经济学和法经济学等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或平台。研究院现拥有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少安任院长。主办单位: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英国Hertfordshire大学制度演化研究中心协办单位:《制度经济学研究》编辑部《Journalofinstitutionaleconomics》编辑部会议时间:2010年4月17日—18日会议地点:中国济南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主要议题:中国制度专题研究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改革实践企业理论和公司治理合同理论研究与进展制度的博弈分析及其发展制度计量分析及其发展制度与经济增长法经济学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旧制度学派的复兴与演化经济学的发展制度经济学方法论发展其它重要期限:2010年3月20日论文投稿截止2010年4月17—18日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论文要求:论文可以是中、英文撰写,论文格式详见《制度经济学研究》,论文一旦被录用将择优出版,对于质量好的文章将被推荐到《Journalofinstitutionaleconomics》(GoefferyM.Hodgson教授主编)和《制度经济学研究》(黄少安教授主编)接受审稿。投稿方式:应征论文一律采用A4纸打印或编辑,并于2010年3月20日前邮寄或发E-mail至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中心)孙涛老师(sducersuntao@hotmail.com)联系方式:地址:中国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邮编:250100电话:0531-88364000传真:0531-88364981征审稿委员会:主席:黄少安教授GoefferyM.Hodgson教授秘书长:魏建教授黄凯南博士高伟博士

  • 对制度经济学斑竹学术道德的质疑

    没想到在这样一个学术论坛的斑竹居然也象一般社会论坛的斑竹一样做出这种蛮横\没有风度的事情来,而且还是制度经济学版面的斑竹,真是为"制度"这两个字做出了一个讽刺性的注解.难道作为普通网友就必须与斑竹的意见一致吗?难道就因为我没有为自己写的帖子注明是原创就可以一声招呼不打删除扣分吗?更何况只要认真阅读这个帖子就应该知道是我自己写的,因为其中一段我曾经以"我的体会"为题贴过,只是为了更详尽的说明问题才把更完整的东西贴上来.我不知道制度经济学斑竹是何方神圣,我到这里来也不是为了顶礼膜拜谁,但是我知道动辄要别人多读几本书的人自己必定是一个半瓶子醋(不管她(他)是不是什么教授).我更诧异的是,声称最推崇自由主义的人居然成为最喜欢用意识形态来贴标签的人.我个人一直以为,制度经济学斑竹之所以对我写的东西不屑一顾很大程度上是情绪用事的原因,因此我并不打算过多计较,但是居然发展到屏蔽我回应其他网友的讨论,真是匪夷所思.姑且说她认为我的东西很不入流,但是我觉得作为斑竹这种主观的行为是缺乏道德的.我很诧异,但是也不诧异,甚至感到好笑.经济学帝国主义,看来的确不是空穴来风.

  • [转帖]欧盟委员会预测:欧洲经济增长明年将几乎陷入停顿

    英国《金融时报》拉尔夫•阿特金斯(RalphAtkins)法兰克福、海伦•沃瑞尔(HelenWarrell)布鲁塞尔报道2008-1104欧盟委员会(EuropeanCommission)表示,受英国经济疲软拖累,欧洲经济增长明年将几乎陷入停顿,但欧洲大陆的境遇将好于美国。该欧盟(EU)执行机构在其最新发布的预测报告中警告,尽管金融市场正重拾一些信心,但欧洲前景仍“不稳定”。全球银行业危机使房屋市场回落和全球其它地区增长日渐放缓的影响不断恶化。欧盟2009年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1.4%下降至仅0.2%,而欧元区经济今年将增长1.2%,2009年将仅为0.1%。与4月份做出的预测相比,这两个地区的经济预测都遭大幅下行修订。4月份时,欧盟委员会预计,2009年,欧盟经济将增长1.8%,欧元区为1.5%。这一黯淡的前景促使欧盟经济事务专员华金•阿尔穆尼亚(JoaquínAlmunia)呼吁,正如欧盟各国政府共同行动,为银行业体系纾困,“欧盟应采取协调行动,以支持经济”。译者/陈云飞

  • [推荐]推荐经济学中文教材新制度经济学入门阅读

    (一)值得推荐的经济学中文教材(修订版)作者:聂辉华 阅读:1012次 来源:白鲨在线_聂辉华官方主页_契约与组织理论学习平台本推荐书单得到人大经济论坛(www.pinggu.org/bbs)多位版主的帮助,特此鸣谢!这里只包括中文版,不含英文版或者翻译得不好的中文版。2007年6月20日修订(本次修订删除了若干本翻译品质比较差的微观方面的教材)一、入门读物/启蒙读物1、茅于轼:《生活中的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1998年暨南大学出版社再版2、张五常:《卖桔者言》,香港信报有限公司1993年再版,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有删节)二、经济学原理1、曼昆:《经济学原理》,北大出版社2、萨谬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华夏出版社3、斯蒂格里茨:《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二、微观经济学:中级和高级(中)1、平迪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2、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人民出版社(高)4、瓦里安(即范里安):《微观经济学》(高级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高)3、马斯科莱尔等(MWG):《高级微观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三、宏观经济学:中级和高级(中)1、曼昆:《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2、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人大出版社(高)3、罗默:《高级宏观经济学》,商务印书馆(高)4、萨金特:《动态宏观经济理论》,中国社科出版社四、数理经济学准备1、蒋中一:《数理经济学基础》(修订版),商务印书馆2、蒋中一:《动态优化基础》,商务印书馆3、高山晟(takayama):《经济学中的优化方法》,人大出版社4、龚六堂:《动态经济学方法》,北大出版社,2002五、金融学1、博迪和莫顿:《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罗斯:《公司理财》,机械工业出版社;六、计量经济学(初)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格林:《经济计量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现代观点》,人大出版社七、国际经济学/国际金融学1、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人大出版社中文第五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第六版2、奥伯斯法尔德、若戈夫:《高级国际金融学教程》,刘红忠译,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年八、制度经济学1、张五常:《经济解释》,香港花千树出版社,或《21世纪经济报道》连载版2、费吕博腾等:《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2006年3、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商务印书馆4、《企业理论:现代观点》,杨瑞龙主编,人大出版社2005年九、发展经济学吉利斯、罗默:《发展经济学》,人大出版社第四版十、博弈论(初)1、拉斯谬斯:《博弈与信息》,人大出版社(中)2、吉本斯:《博弈论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高)3、弗登博格、梯若尔:《博弈论》,人大出版社,2002年(高)4、迈尔森:《博弈论:矛盾冲突分析》,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十一、公共经济学/财政学1、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三版),人大出版社2、布郎、杰克逊:《公共部门经济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3、哈维·罗森:《财政学》,人大出版社十二、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经济学(初)1、克拉克森、米勒:《产业组织:理论、证据和公共政策》,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中)2、海、莫瑞斯:《产业经济学与组织》,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高)3、梯若尔:《产业组织理论》,人大出版社,1998年十三、激励理论/信息经济学(中)1、马可-斯达德勒等:《信息经济学引论:激励和合约》,上海财大出版社,2004年(高)2、ContractTheory,Bolton等,中文版尚未出版十四、经济史/经济思想史埃克伦德、赫伯特:《经济理论和方法史》,人大出版社2002年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待续...供稿:白鲨在线_聂辉华官方主页_契约与组织理论学习平台(二)新制度经济学入门阅读IntroductoryReadingListin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Overview1、Eggertsson,Thrainn,EconomicBehaviorandInstitution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冰]埃格特森著商务印书馆出了修正版《经济行为与制度》。2、Furubotn,EirikG.andRudolfRichter,InstitutionsandEconomicTheory:TheContributionof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AnnArbor:The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7.中文版《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2006年版。TransactionCostPerspectiveCoase,Ronald,"TheNatureofTheFirm,"Economica,November1937,pp.386-495.ReprintedinBoulding,Kenneth,ReadingsinPriceTheory,1952,pp.331-351;andinCoase,R.H.,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pp.33-55;andinWilliamson,O.andWinter,S.,eds.,TheNatureoftheFirm:Origins,Evolution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Coase,Ronald,"TheProblemofSocialCost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October1960,pp.1-44.ReprintedinHenryG.Manne,ed.,TheEconomicsofLegalRelationships,WestPublishing,1975;andinBreit,W.,Hochman,H.,andSauerackerE.,ReadingsinMicroeconomics,TimesMirrorPublishing,1986,pp.414-440;andinCoase,R.H.,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Coase,Ronald,"HowShouldEconomistsChoose?",theG.WarrenNutterLecturesinPoliticalEconomy,publishedbytheAmericanEnterpriseInstituteforPublicPolicyResearch,1982.ReprintedinCoase,R.H.,EssaysonEconomicsandEconomists,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94,pp.15-33.Coase,RonaldH.,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Alchian,ArmenA.andDemsetz,Harold,">“Production,InformationCosts,andEconomicOrganization,”AmericanEconomicReview62:5(December1972),pp.777-795.Ostrom,Elinor,GoverningtheCommon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forCollectiveAction,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Williamson,Oliver,"FranchiseBiddingforNaturalMonopolies–inGeneralandwithRespecttoCATV,"TheBellJournalofEconomics,7(Spring1976),pp.73-104.Williamson,Oliver,"TransactionCostEconomics:TheGovernanceofContractualRelations,"JournalofLawandEconomics,22(October1979),pp.233-261Williamson,Oliver,"CredibleCommitments:UsingHostagestoSupportExchange,"AmericanEconomicReview,73(September1983),pp.519-40.Williamson,Oliver,TheEconomicInstitutionsofCapitalism:Firms,Markets,RelationalContracting,NewYork:TheFreePress,1985.Williamson,O.andWinter,S.,editors,TheNatureoftheFirm:Origins,EvolutionandDevelopment,OxfordUniversityPress,1991.Williamson,OliverE..andMasten,ScottE.,editors,TheEconomicsofTransactionCosts,EdwardElgarPublishing,1999.Williamson,Oliver,"The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TakingStock,LookingAhead,"JournalofEconomicLiterature,38(September2000),pp.595-613.HistoricalandPoliticalEconomyPerspective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InstitutionalChangeandEconomicPerformance,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North,DouglassC.,"Institutions,"TheJournalofEconomicPerspectives,5:1(Winter1991),pp.97-112.North,DouglassC.,"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andDevelopment."1993workingpaper(PDFfile).North,DouglassC.,"EconomicPerformanceThroughTime,"TheAmericanEconomicReview,84(June1994),pp.359-368.North,DouglassC.,"FivePropositionsaboutInstitutionalChange,"inExplainingSocialInstitutions,JackKnightandItaiSened,eds.,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5,pp.15-26.North,DouglassC.,"UnderstandingEconomicChange,"inTransformingPost-CommunistPoliticalEconomies,JoanM.Nelson,CharlesTillyandLeeWalker,ed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7,pp.13-18.Olson,Mancur,TheLogicofCollectiveAction,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Press,1965.ApplicationsAlston,Lee,GaryLibecap,andBernardoMueller,Titles,ConflictandLandUse:TheDevelopmentofPropertyRightsandLandReformontheBrazilianAmazonFrontier,UniversityofMichiganPress,1998.Alston,LeeJ.,Eggertsson,Thrainn,andNorth,DouglassC.,eds.EmpiricalStudiesinInstitutionalChan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Cambridge,1996.Benham,AlexandraandLeeBenham,"PropertyRightsinTransitionEconomies:ACommentaryonWhatEconomistsKnow,"inTransformingPost-CommunistPoliticalEconomies,JoanM.Nelson,CharlesTillyandLeeWalker,eds.,WashingtonDC:NationalAcademyPress,1997.Benham,AlexandraandLeeBenham,"MeasuringtheCostsofExchange,"inMénard,Claude,editor,Institutions,Contractsand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from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EdwardElgar,2000,pp.367-375.Coase,Ronald,"TheLighthouseinEconomics,"The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7:2(October1974),pp.357-376.ReprintedinCoase,R.H.,TheFirm,theMarketandtheLaw,The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8.Keefer,PhilipandStephenKnack,"WhyDon’tPoorCountriesCatchUp:ACrossNationalTestofanInstitutionalExplanation,"EconomicInquiry,35:3(July1997),pp.590-602.Levy,BrianandPabloSpiller,"TheInstitutionalFoundationsofRegulatoryCommitment:AComparativeAnalysisofTelecommunicationsRegulation,"TheJournalofLaw,EconomicsandOrganization,October1994,pp.201-246.Masten,Scott,editor,CaseStudiesinContractingandOrganization,OxfordPress,1988.Ménard,Claude,editor,Institutions,ContractsandOrganizations:PerspectivesfromNewInstitutionalEconomics,EdwardElgar,2000.North,DouglassC.andBarryR.Weingast,"ConstitutionsandCommitments:TheEvolutionofInstitutionsGoverningPublicChoiceinSeventeenth-CenturyEngland,"TheJournalofEconomicHistory,49:4(December1989).ReprintedinEmpiricalStudiesinInstitutionalChange,LeeJ.Alston,ThrainnEggertsson,andDouglassC.North,ed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Stone,Andrew,BrianLevyandRicardoParades,"PublicInstitutionsandPrivateTransactions: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LegalandRegulatoryEnvironmentforBusinessTransactionsinBrazilandChile"inEmpiricalStudiesinInstitutionalChange,LeeJ.Alston,ThrainnEggertsson,DouglassC.North,eds.,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6,pp.95-128.Wallis,JohnJ.andDouglassC.North,"MeasuringtheTransactionSectorintheAmericanEconomy,1870-1970,"inEngermann,StanleyandRobertGallman,eds.,IncomeandWealth:Long-TermFactorsinAmericanEconomicGrowth,Chicag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WorldBank(teamledbyMaryShirley),BureaucratsinBusiness:TheEconomicsandPoliticsofGovernmentOwnership,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5.OtherAlchian,ArmenA.,"Uncertainty,Evolution,andEconomicTheory,"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58:3(June1950),pp.211-221;alsoinAmericanEconomicAssociation,HefflebowerandStocking,eds.,ReadingsinIndustrialOrganizationandPublicPolicy,pp.457-476.Barzel,Yoram.EconomicAnalysisofPropertyRights,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9.Demsetz,Harold,"TowardaTheoryofPropertyRights,"AmericanEconomicReview,PapersandProceedingsoftheSeventy-ninthAnnualMeeting,57:2(May1967),pp.347-359.ReprintedinFurubotn,Eirik,andPejovich,Svetozar,eds.,TheEconomicsofPropertyRights,Ballinger,1974.Hayek,F.A.,"TheUseofKnowledgeinSociety,"AmericanEconomicReview,35:4(September1945)pp.519-530.Sened,Itai,ThePoliticalInstitutionofPrivatePropert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pp.76-132.Tullock,Gordon,"TheTransitionalGainsTrap,"BellJournal,6(Autumn1975),pp.671-678.(三)关于制度经济学中文版教材一直以来,新制度经济学界都苦于缺乏一本好的教材。基本的原因,我认为是因为新制度经济学在1990年代风起云涌之后,开始进入整合的集聚时期,各派理论纷繁芜杂,难以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和共识。那么,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中国学生如何选择可行的制度经济学教材呢?我的建议如下:第一,仍然是优先推荐英文教材。这方面,人大经济论坛制度版的固顶帖子已经说得很详细了,链接为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304-1-1.html。第二,中文版的教材我只推荐翻译的外文教材。产权经济学:[冰]埃格特森,商务印书馆修正版《经济行为与制度》;交易费用经济学:[美]威廉姆森,商务印书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契约理论:[德]菲吕博腾和理查特,上海三联《新制度经济学》;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哈特,上海三联《企业、合同和财务结构》;制度和制度变迁:诺思,上海三联《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格雷夫,《制度和通往现代经济之路》(将出);扬,上海财大出版社《社会制度的经济分析》等演化学派:鲍尔斯,《微观经济学:行为、制度和演化》[此贴子已经被聂辉华于2008-1-2710:19:03编辑过]

  • [金币英雄贴]面向人大经济论坛所有参与者:索洛-斯旺模型!

    请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为代表函数规定下的索洛—斯旺模型说明,对于所有满足一次齐次生产函数的经济模型,即满足克拉克-威克斯帝德耗尽性分配定理的经济模型,都存在:经济危机暴发的必然性!提示:结合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的长期增长数据来说明。三个月内无人答出者,自会公布。此为金币贴,答出者,奖励金币!如果答不出,请回贴顶一次,免得下沉了,希望更多的人来参与!!!谢谢。[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1-914:09:14编辑过]

  • 制度经济学

    制度经济学概述  制度指人际交往中的规则及社会组织的结构和机制。制度经济学是把制度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经济学分支。它研究制度对于经济行为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经济发展如何影响制度的演变。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始于科斯(RonaldCoase)《企业之性质》,科斯的贡献在于的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引入了经济学的分析中并指出企业和市场在经济交往中的不同作用。威廉姆森(OliverWilliamson)、德姆塞茨(HaroldDemsetz)等人对于这么新兴学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近30年,新制度经济学是蓬勃发展的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oclassicalEconomics)。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  (一)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因此,以制度为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要求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在他们看来,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不确定的人,因而无法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研究视角的改变推动了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产权分析和比较体制等领域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用的,并带来了制度主义的复兴。这是制度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尽管制度学派是以反对主流经济学为旗帜的,但它强调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首先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反对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的研究思路,却可以追溯到主流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我们知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一不朽著作,开创了现代经济学的先河;同时,亚当还发表了著作《道德情操论》。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分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不确定性,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人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又源于人的不同想象。由此他提出,维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经济运行方式是市场,因为市场没有违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和想象,市场是人的情感不确定性的集中和体现。当然,主流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对市场进行所谓的科学分析,逐渐把市场描述为一架精巧的可预测的机器,从而背弃了斯密关于市场不确定性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从研究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二者一脉相承。因为,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在方法论上,都反对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反对19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强调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他们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抽象的“经济人”的组合,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看成是“自然的”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因为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他的内在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应当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从制度结构、组织模式方面,从文化和社会规模等方面去考察人的经济行为。如果只是单独考察个人的动机来发现经济规律,那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因此,制度经济学采取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而主流经济学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意义。  制度学派在美国产生伊始,就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为己任,强调有必要进行改良,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因此,制度学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一个以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其代表人凡勃伦和康芒斯等,更因著述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这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十分显著的理论特色。  (二)  20世纪60年代,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又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此外还有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提出要从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或方案。这一时期的制度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制度分析”方法。早期制度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孤立个人行为的分析方法,但是他们还没有提出整体概念,并用以阐述制度运行中各个相关因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一时期制度经济学则注意分析整体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从根本上刷新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因果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静止的横断面。这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用把注意力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他们提出,从经济学上讲,经济整体要大于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总和,所以研究经济问题应当注重对“总体”和“整体”的研究,而不能循着相反的道路,即先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再来加总。加尔布雷思强调,只有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考察,才能更清楚地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这是制度济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加尔布雷思的整体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甚至已不再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往往不能用数字来表达。比如,他提出的“大公司的权力”,就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既包括经济权力,又包括政治权力,因而不能用数字来计量。因此,这一时期的制度经济学反对主流经济学所采取的数量分析,而强调整体制度因素的分析。加尔布雷思认为,宏观经济学只注意总需求水平的调节,微观经济学只注意成本和价格的形成,却恰恰遗漏或忽视了社会的制度结构问题,即权力分配问题。  应当说,整体大于个体的简单加总,这无论在哲学上、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是成立的。但问题并未到此为止。更重要的事实是,“个体加总”总是构成“整体”的主体部分,两者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一般地讲,个体的特征是整体特征的集中反映,个体的性质决定了整体性质的主要方面或基本方面。因此,既要注重整体主义方法论,也不应当丢弃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对个体的研究往往可以构成整体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后面的分析将要说明,科思看到了加尔布雷思过分强调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偏颇,而将制度经济学研究引向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呈现出微观化、具体化的倾向。  (2)运用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制度学派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早期制度学派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经济价值,只是社会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除此以外,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社会平等、生态平衡、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追求等等。加尔布雷思更提出了“整体制度目标”的概念,他把整体制度目标分为经济价值目标和文化价值目标,而社会追求的公共目标就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综合起来的“生活质量”。这一时期制度学派提出的价值判断标准,既反映了从凡勃伦以来的早期制度主义的一贯想法,更加突出地采用了包括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方面第三个显著特点。

  • 介绍一本包含威廉姆森制度经济学的再版书-摘自卓越网

    现代制度经济学(上):正如其他经济学理论一样,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经典论文建造和构成的。该书精选科斯、诺思、布坎南、奥尔森、阿尔奇安、德姆塞兹、威廉姆森、张五常等新制度。经济学大家的开创性原典,涉及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的逻辑,宪政经济学和法与经济学等诸多领域,为学习和掌握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体系之必备书籍。斯定理,契约与企业,公共选择与集体行动,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制度选择与国家兴衰等诸多领域,为理解和掌握现代制度经济学理论,并运用于对中国问题分析。前言之一:新制度经济学家和他们的理论前言之二:走向新政治经济学第1部分产权理论社会成本问题关于“社会成本问题”的注释产权的交换与行使产权经济学关于产权的理论产权范式第2部分企业理论企业的性质第3部分制度变迁理论第4部分公共选择、集体行动和法与经济学序言罗纳德·科斯教授是经济学界的传奇人物。他一生著述不多,总共只写了三四十篇论文,但其中的两篇使他获得了199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第一篇是在他25岁时构思并写就,27岁时发表的,题为“企业的性质”;第二篇是时隔23年后写成的,题为“社会成本问题”。这两篇共有字数4万余。若按字数算,科斯教授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每字含金量也许是最高的。不过,当科斯教授获得诺贝尔奖时,他已是80岁高龄。在学术生涯的早期,他的理论贡献并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认识和承认。可以想见,他是一个坐了多年冷板凳的人。对此,科斯教授在他的“领奖演说”结束时诙谐地说道:“一个学者必须承认,如果他说的是错的,立刻会有人指出来,至于如果他对了,他会指望最终看到人们接受他——只要他活得足够长久。”尽管科斯教授本人的著述较少,但影响巨大。他的论文不仅具有经济学理论的真知灼见,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概念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想象力。他对经济学的贡献,与其说是告诉了人们某些结论,不如说是激发了其他人的灵感。在他之后,一大批经济学家和法学家起而追随,在经济学界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运动,在法学界则诞生了经济分析法学。可以说,科斯教授一人在两个学科中开创了两个流派。科斯教授在经济学界的追随者,有奥列弗·威廉森、阿尔曼·阿尔奇安、H.德姆塞兹、D.诺思、张五常等人。这些人对科斯的理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皆运用和发挥其提出的理论方法,在各自的领域中有所创建,他们本人也已经成为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文摘不仅因为对利润作用的误解,使人们忽略了市场评价,并且在有关争论中,现代股东的财富在所有权分散的公司比在所有权集中的公司更少受到保护这一点也被忽视了。我们不得不问,任何一个人如果知道,公司经理对他的财富给予较少的关注,他是否愿意按份额为其在所有权分散的大公司中的股权付费。如果知道获益较少,他一定会付得少些。对股票较低的竞争价格,将保护投资者——所有者免遭可预见到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所有者根据其财富较少受到照料而预见到的。然而,如果所有权分散的公司遭受到这种价值贬损,就不会像本来应该的那样繁荣起来。消除这两种观点相互冲突的解决办法在于有这样的可能性,或者所断言的较严重的弄虚作假行为不过是一个神话,或者所有权分散的大公司在其他方面具有优势,以至于当股东在这样的公司里的收益和所有权分散程度较低的公司的收益相同时,经理的弄虚作假手段可从这优势中得到财务上的补偿。如果前者是真实的,整个问题也就不成立了;如果后者是真实的,它仅仅意味着,在所有权分散的公司里,经理行为方式(但不是价值)与报酬形式是不同的,代价也更高(非效率的),但经理不会获得额外利益。这个公司产品的消费者需要支付的价格要高于他本应付出的价格(但仍低于假如不存在所有权分散的公司时的价格)。但是,为什么还不能以为股东本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呢?看来不行。因为,如果可以的话,所有权分散的公司会不断增加,从而利润降低到与分散程度较低的公司的所得相等的水平上。让我对这几点作详细的说明。经理不会从他们弄虚作假的才能中获得某种特殊的或附加的收益,或者经济租金。如果经理或雇员被发现有较强的弄虚作假能力,就会被付给较低的工资。因为经理和雇员要为获得可采取弄虚作假手段的工作而展开竞争①。在寻求吸引人的、轻松的或有保障的工作时,在经理之间与雇员之间的竞争意味着这些工作的金钱报酬会较低。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