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 【讨论,制度经济学的圣杯】如此现实——法律意味着什么?

    有一句话:副科级的干部隔一个枪毙一个有漏网的,全部枪毙有冤死的。质检总局公布婴幼儿配方奶粉检测结果,三鹿、蒙牛、伊利、雅士利、圣元、施恩等22品牌奶粉检出三聚氰胺。按《税法》执法,如果说100%的企业违法有点说不过去的话,99%是一定了。《新劳动法》,100%企业犯法是无可争议的。再看看环保、安全,情况一样。要是追究《宪法》那就更不得了了。中国有几个人没有被小偷光顾过,我今年被光顾5-6次,损失数万。当现实变得如此的时候,法律的意义在哪里?法律成为套在你脖子上的绞索,有人愿意的话就可以拉紧绳索——掠夺。这正是中国千年的癌症。法律,没有降低我们的恐惧,减少我们的不确定性。恰恰相反。

  • 桃源制度经济学研讨

    桃源制度经济学研讨---«论新型等价交换»*印行二十年考在中国,西方经济学已失去了惜日之夺目的光彩。自上世纪中下页(特别是十一届三中之解禁)以来,国内经济学理论研究所涌现的新成果,到了西方经济学无以解容量----解读不了象桃源制度经济学研究新成果«论新型等价交换»----之诘难。今恰是«论新型等价交换»印行二十年,我们就共同来考证一下这个以桃源制度经济学说所推断还存在个新型等价交换的商品经济形态。桃源制度经济学研究*注:«论新型等价交换»这里是指1987年6月,原中共中央书记处理论组长林子力主笔印行的小册子。[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12:12:13编辑过]

  • 心中制度经济学论坛----发起辞

    兴中经济学关注者的心中,大都有个振兴中国的经济制度,正因为各自认为自己这颗心中的经济制度才是振兴中华的最优制度(方案)而各持己见......这各持己见的研讨就是我所命题的心中制度经济学论坛1,把你心中的兴中经济制度(经济改革方案)如你所想的告诉大家,以供大家鉴赏2,把你心中的兴中经济制度是怎么产生的,思寻过程告诉大家,以供大家分析3,把你心中的兴中经济制度是怎么解析的,你自己解析大家听,以供大家评判1谓之制度,2谓之学说,3谓之辩解----先谈你心中的制度,再谈你心中的学说(你自己关于制度的理论),后再用你的学说解析你的制度----这就叫做心中制度经济学论坛所此发起力争在十七大前拿出一份我们共同认可的经济改革议案让我们携起手来,为振兴中华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吧![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421:02:58编辑过]

  • 制度经济学视角看谢霆锋和张柏芝离婚门

    1、路径依赖。路径依赖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就是:对组织而言,一种制度形成后,会形成某个既得利益集团,他们对现在的制度有强烈的要求,只有巩固和强化现有制度才能保障他们继续获得利益,哪怕新制度对全局更有效率。对个人而言,一旦人们做出选择以后会不断地投入精力、金钱及各种物资,如果哪天发现自己选择的道路不合适也不会轻易改变,因为这样会使得自己在前期的巨大投入变得一文不值,这在经济学上叫“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路径依赖的主要原因。张柏芝在人前都表现出以夫为天,挚爱谢霆锋的深情模样,但无论是什么样的女人,在面对爱人的时候都会有使小性子的一面。据透露,张柏芝成天为一些小事就与谢霆锋关门大吵,有了孩子之后仍然是这种情况。谢霆锋为了息事宁人,哄张柏芝开心的方法是将手头物业转给张柏芝,更成立基金会,受益人就是张柏芝。这也许是缓冲剂,但终归不是根本解决矛盾的方法,沟通问题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造成二人夫妻关系严重受损。小谢已经为张柏芝付出了那么多,没有感情是假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轻易放手的。2、产权不明确是重要原因之一。根据科斯定理,当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时,无论讲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结婚之后张柏芝处于半隐退状态,赚钱的主要职责落到谢霆锋身上,大约是没有财政大权便没有安全感,张柏芝不断要求谢霆锋将物业转到自己名下,连谢霆锋买来送给谢贤的豪宅都登记自己名字。我就纳闷了,你谢霆锋结婚时就没有事先确定好谁主外谁主内吗,既然你张柏芝选择了带孩子,那就好好带你的孩子吧,闲着无聊可以找圈内其他好友拍啊,怎么这么恋恋不忘你的冠肠呢?打比方,你结婚前可以大致确定一下财产分配,你不是张柏芝怕没地位吗,好,我小谢把物业转给你,但是一定要明确了转多少,要量化出来。。。这很重要。你不量化出来还有下次,下下次,没完没了,张父半夜要钱,你小谢就是有100个亿够挥霍的吗,现在就只是费了5个亿也到还行了,谁让咱是影帝呢,以后慢慢赚呗。。3、合作产生社会剩余。这是经济学一条基本原理。就合作的成员来说,根据不同的需求组合到一起,可以利用其他成员的相对优势弥补自己的相对劣势,同时自己的相对优势也让团队成员享用。通过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来实现团队成员的共赢。当初谢霆锋为什么会被天后甩?当初谢霆锋一毛头小子、要什么没什么,被甩是必然的。但是张柏芝一直对小谢一往情深,谢霆锋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借张柏芝的名声打出了自己的品牌,慢慢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我一直纳闷为什么艳照门之后小谢如此淡定,甘愿充当世界绿帽王?后来查了一下,他已经在暗中养小三了。那时他翅膀已经在硬了。。。而张柏芝得到了心灵的极大满足,因为她得到了“真正爱她的人”。。可以这样说,两个人是各取所需,现在陷入离婚的境地也在情理之中。4、互惠原理。以相同的方式回报他人给予的一切。这个原理:如果他人对我们做出了让步,我们也有义务做出让步。这种方法并非次次有效,但确实有一定的效果。互惠原理促成互相退让有两条途径。第一条途径很明显:它给一经接受让步的人造成一种压力,迫使他也采取类似的行动,就是说也做出一个让步。第二条没有那么明显,但也至关重要。会赢一个让步的义务感可以保证一个率先做出的让步不至于被人利用,因此对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很有帮助。我小谢让步艳照,你却得寸进尺,再来个合照门,有完没完。不给你点颜色看看真以为我是孬种。。5、有限理性。新制度经济学修正了主流经济学的“理性人”假定,认为人是有限理性的。人是有理性的,但是却是有限的。自我理性的实现是一个过程。它是指人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克服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以理性为标杆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向着有利于目标实现的方向进行。从张柏芝就可以看出,动动脑子,男人不可能对你什么事都包容,再一再二不再三。自我理性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过程很痛苦。有点牵强,大家见谅!!!

  • 新制度经济学推荐阅读书目

    近来受朋友的委托写一下关于新制度经济学方面的书籍介绍,虽说自己也看了一些,但实在不敢说自己对新制度经济学有多了解。但既然已答应了,就硬着头皮写了这么点东西,其中难免有很多不足和错误,就当是抛砖引玉吧。这首推的一本就是:科斯,诺斯,阿尔钦等著的《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经济学派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这其实一本论文集,收录了很多新制度经济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论文,包括科斯的《社会成本问题》(这是科斯的两篇奠基之作中的一篇,另一篇是《企业的性质》,建议大家这一篇也看一下。如果学新制度经济学,这两篇论文是必读的,科斯也正是依靠这两篇论文中的独创性核心思想荣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从中你也可以发现科斯行文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经济实际,喜欢用案例来研究经济问题,这是非常值得借鉴的。不过就国内对科斯的这种方法的模仿来说还远远不够,大家可以尝试着用案例方法写一下经济论文)、登姆塞茨的《关于产权的理论》(这是一篇非常经典的关于产权的论文)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和林毅夫的《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会使你对制度变迁有个大致的了解)。当然本书还有很多重要论文,包括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和张五常的产权理论等,就不一一列出了,大家可以找来看一下,绝对是一部值得收藏的书。图书馆我没找到,不过首义外面的书店都有买的。不贵,24元,还打折。接着要推荐就是诺斯的三部曲: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刘守英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道格拉斯.诺斯:《经济史上的结构与变迁》,陈郁,罗华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道格拉斯.诺斯、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厉以平,蔡磊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在这三本书中你将会感受到经济学大家的思想风范。诺斯应用翔实的历史数据和历史资料首次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和西方世界兴起的首要因素,并提出了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以及路径依赖等理论。所以通过以上这三本书,你将能对这位同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大师有个初步的了解。当然,最值得要说明的是,诺斯也是以思想见长的学者,所以他并没有在以上著作中用现在非常流行的基于面板数据下多变量IV回归方法去实证检验他的理论,而只是向大家传递经济思想。再加上文笔很流畅,所以大家读起来不会有很大的困难。后两本书都可以在图书馆里找到,至于前一本几乎快要变成孤本了,外面书店也不好买到,但由于这本书对诺斯悖论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讨论和提出了路径依赖理论,并且有诺斯的思想转变,还真希望出版社再多印些。以上多以正式制度研究为主,关于非正式制度研究的也有三本书:安德鲁.肖特:《社会制度的经济理论》,陆铭、陈钊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H.培顿.扬:《个人策略与社会结构——制度的演化理论》,王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韦森:《经济学与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因为近年来,新制度经济学大量采用了最新的博弈论方法,使其更受到了正统经济学中的重视。这三本书均采用了博弈理论,其中第一本书是博弈方法在制度研究应用中的开创性的著作,英文1981年就出版了,作者不但探讨了正式制度还对习俗和惯例等非正式制度进行了博弈分析。后一本英文出版于上世界末,将博弈论的最新发展用于分析制度和其他非正式制度,特别是应用了学习理论等现代博弈理论。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两本书有些地方有难度,但并不要紧,有一些博弈知识后大部分内容还是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的,主要是可以了解西方现在对制度研究的阶段和状况。这两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哈耶克自发演化制度思想的模型化尝试,所以大家可以看一些哈耶克的著作,会非常有利于理解这一思想倾向(哈耶克的著作很多,推荐大家看: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邓正来译,三联书店,1997年)如果想对习惯、习俗、惯例等非正式制度有全面的了解,可以看韦森的《经济学与哲学》,这本书确立了从习惯到习俗,从习俗到惯例,从惯例到制度的这一动态社会制序化框架,并对上述各个演化环节进行了详细而深入的研究。并将文化和语言因素引入到社会秩序的演化分析过程中,探讨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下的社会演化变迁路径。包括哈耶克的在内,以上四本书均可以在图书馆看到。当然,除了以上这些专题性论述之外,也有很多综合性著作,国外比较出名的有:柯武刚,史漫飞的《制度经济学》,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不过说实话,这本书我没看过,也不好发什么评论,不过大概翻了之后的感觉是很全面,因为引用率很高,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我推荐的两本书是国内的,一本是卢现祥、朱巧玲的《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声明一下,并不是因为卢老师是我的导师我才推荐他的书,这本书的确不错)这本书中全面吸收了最新的博弈论、实验经济学和演化经济学等最新方法,并构建了一个综合性框架以综合新制度经济学诸思想。另一本书是:秦海的《制度、演化与路径依赖——制度分析综合的理论尝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他试图对制度范式的分析进行综合,从而寻找一个具有共识性的社会制度演化理论。并对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以及诺斯后期思想进行了介绍。第一本和后一本书均可以在图书馆找到,卢老师的书因是最新版的,只能到市面上去买了,不过图书馆进新书的速度还可以,说不定马上就有了。以上这些远不能概括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而且我对上面这些书也仅仅是大致地看了一下,所以希望大家多提意见,多多交流。

  • 制度经济学在我国的适用

     制度经济学派已从原来的非主流学派发展为现在的“显学”,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制度学派可以分为旧制度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二者的区别仅在于20世纪20年代和60年代的区别,对主流经济学所忽视的“制度”的重视,是二者的共同点。制度经济学起源于19世纪末的德国历史学派,强调经济发展中的历史性和过程性,强调从整体的角度来分析经济现象,强调经济发展过程的演进性。这与从劳动、土地和资本等要素角度对经济活动进行静态分析的主流经济学派有本质的不同。  古典经济学乃至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之所以能够成为当时的主流经济学派,和当时社会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有很大关系。古典经济学面临的是社会财富的增长问题,这可以从经济学开山之作的名称《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反映出来,它主要解决的是生产不足问题,需求因素还没有突出出来。新古典经济学面临的主要是需求不足问题,这也可以从其代表人物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反映出来,新古典经济学所要解决的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这时,财富的增长不再成为经济学关注的重点点。1929-1933年波及世界的经济危机为凯恩斯经济学的实施提供了舞台,美国的罗斯福ZF实行了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美国因此较快地摆脱了经济危机。  制度学派自诞生之日起,就不被主流经济学所重视。这也许和它历史、逻辑的分析方法不能像古典经济学那样能对现实问题提供实证分析,从而在现实中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有关。如果说古典经济学在“边际革命”以前在分析经济问题时还只是使用代数和简单的几何工具的话,那么,经过杰文斯、门格尔和瓦尔拉斯对边际概念的引入,经济学研究方法就明显地被数学化了,进而区分为实证方法(追求经验验证)和规范方法(追求价值关怀)。此后,数学方法在经济学领域被大量使用,起先是微积分,以后是矩阵、统计学、模型等更加复杂的方法,以致现在国际上主流经济学研究必须有模型,在国内的一些专业性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也要求必须有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方法的应用固然使经济学增强了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能力,但模型化的方法也存在着“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危险,如果模型的前提假定有不符合现实之处,其对现实情况的解释力就很差,其对未来事件的解释就可能很荒唐,就会出现“蝴蝶效应”。  制度经济学被大家关注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这和当时苏东剧变有很大关系,此后相继有30多个国家在进行体制变革。苏东这些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纷纷转而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经济学家给出解释。俄罗斯实行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萨克斯为其设计的“休克疗法”,在全社会进行全面、快速的私有化,结果引起了社会经济秩序的混乱,致使经济增长缓慢,人民生活水平下降。最近几年,俄罗斯经济慢慢走出低谷。疾风暴雨式的“休克疗法”在俄罗斯引起的经济后果使得很多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制度转型问题。引起人们对制度经济学兴趣的还有另外两个经济现象,一个是亚洲金融危机,一个是中国经济连续20多年高速增长。东亚的经济奇迹使得亚洲引以为豪,并曾由此使人们兴起对儒家文化的强烈兴趣,人们曾把新加坡看作“亚洲五小龙”的代表。然而金融危机在泰国的爆发凸现了亚洲各国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ZF干预和市场调节的结合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  制度经济学在中国改革一开始就引起我国学者的注意,并用来分析中国经济现象,以期为中国的改革找到理论依据。我国经济学家对制度经济学的关注是从所有权开始的。我国的国企改革刚开始是沿着两权分离的思路进行的,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在我国建立现代公司制的问题,产权才进入我国大部分经济学家的视野,而产权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新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虽然都重视制度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但二者仍然有区别:旧制度经济学对经济问题的分析主要是从法律、文化等逻辑的角度分析;而新制度经济学由于引进了“交易费用”的概念,将制度问题纳入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进而使得用制度因素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可以实现形式化、模型化。有人认为,经济学中交易费用的发现就像物理学中摩擦力的发现一样,使得经济学理论更加接近经济现实。虽然在制度交易费用大小的衡量上现在还没有找到可以量化的、切实可行的方法,但制度分析方法在解释经济现象方面已经显现了力量。目前,我国学者在这一方面已经作了许多研究,对一些经济现象做出了有说服力的解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就是规则,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所理解的政治或经济的制度,传统上所理解的制度是政治或经济体制意义上的。制度这一概念是在“规则”这一意义上被制度经济学家使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把制度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们有意识创造出来并通过国家等组织正式确立的成文规则,包括宪法、成文法、正式合约等;非正式制度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一系列约束性规则,包括价值信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正式制度具有强制性、间断性特点,它的变迁可以在“一夜之间”完成。而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持续性的特点,其变迁是缓慢渐进的,具有“顽固性”。在生活中,正式制度只占整个社会约束的小部分,人们生活的大部分空间还是由非正式制度来约束的。用非正式制度可以解释我国社会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因为我国传统上是一个伦理社会,缺乏契约传统,伦理文化因素在社会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制度可以说是人类追求一定社会秩序的结果,人们力图通过这些制度为自己的生活构建一个稳定的空间。在正式制度的构建中,人类充分运用自己的理性来努力地把握未来。非正式制度可以说是人类社会的原发性规则。正是通过非正式制度,人们构建了法律出现以前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人们依靠风俗习惯、道德、意识形态构建了社会秩序。法制社会与伦理社会相比,是后出现的。现在的社会发展趋势是,人们尽可能地把原来属于非正式制度的社会规范转化为正式的法律规范,使其在规范人们的行为方面具有更大的强制力,使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更为明确的规则可以遵循。现在,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提高经济效率,人们不断地反思已有制度存在的缺陷并加以修正。  近年来,“制度”这个概念的使用率愈来愈高,大量的制度经济学著作被译介到我国,在我国已成立了多家制度经济学研究中心,并定期举办制度经济学年会,制度经济学必将在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们期待,借助制度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滋润,在解决社会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重大问题的过程中,中国能出现自己的经济学说。

  • 演化经济学能不能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微观基础

    我最近在想一个问题:Evolutionarytheoryofthefirm能不能在公司层面上,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微观基础?(背景:我在人大经济论坛写过原创帖子,分别讲制度经济学分类和evolutionaryeconomics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14180-1-1.html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s-basedtheory)分类;https://bbs.pinggu.org/thread-1018772-1-1.htmlevolutionaryeconomics(中文翻译:演化经济学,evolutionary和revolutionary相对))如果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发现即使在考虑了历史、地理等因素之后,制度对经济发展产生正面影响(据我所知,似乎已经在发展经济学文献中达成共识),那么在微观层面上,crosscountryregression中,广义上的国家政治、经济、创新等制度对企业的绩效也应该产生正面的影响,但是。。。最近的两个发现:1.我的分析从企业国际化开始:研究西欧最大的跨国公司,按照国际商务的理论,这些公司具有自己的公司优势(firmspecificadvantages),并且能够利用本国(homecountry)和东道国(hostcountry)的国家优势(countryspecificadvantages),结果发现公司业绩和所有countrydummy显著!怎么解释这一现象呢?因为欧盟之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由流动的。2.在最近参加的一个会议中,不止一偏文章发现,制度对公司业绩的影响是负的,或者无关的。从反面说,如果制度越好,竞争可能越激烈,从而可能对单个企业产生负面影响。但是,这个解释实在不怎么令人满意。波特的Diamondmodel讲到了几个国家的竞争优势(nationalcompetitiveness)以下是我的总结-sizeofthemarket-sophisticatedofconsumer-factorendowment(natural-,labor-,human-resource)-supportingindustry(service,infrastructure,health,education)-rivalryofdomesticfirms-roleofgovernment(facilitator,taxation)-luck/purechance之后的IB文献发展,对于开放小国,提出了doublediamond(考虑homeandhostcountry)还是国家层面的我总有种感觉,从制度(或者说更广义的国家层面上的countryspecificadvantages)对单一公司的影响,到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缺mediator/moderator。(我们又怎么解释:-同样的制度对不同类型的企业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企业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产业集群,spillovereffects越来越重要?(从individual到aggregatelevel)

  •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

    在现代西方经济学蔚为壮观的体系中,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Economics)是特别引人注目的一支。一般认为,现代西方经济学可分为主流经济学和非主流经济学。主流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发端,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形成了古典经济学体系(Classical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主流经济学又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预期革命”等,形成了以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为基本理论框架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NeoclassicalEconomics)。尽管主流经济学枝繁叶茂,备受青睐,但非主流经济学一直在努力抗争,不断创新,仍获得相当的发展空间。非主流经济学流派很多,制度经济学就是其中的一个流派。制度经济学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是因为它的理论思想与众不同,更重要的是它的研究方法所具有的独特性质。经济学分支学科部门经济学比较经济学保险学不确定性经济学保险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财政学产权经济学畜牧业经济学传媒经济学供应链物流学第三方物流学灯塔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福利经济学服务经济学非生产领域经济学分销物流学风险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非稀缺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规模经济学管理经济学公司金融学工程经济学规制经济学工业经济学国土经济学国防经济学规范经济学国际统计学过剩经济学国际金融学公共管理学宏观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后勤学混沌经济学护理经济学宏观信息经济学计量经济学结构经济学教育经济学经营经济学经济动力学公共财政学计划经济学经济预测学基本建设经济学激进派经济学金融学金融工程学实验金融学金融市场学经济控制论价格经济学技术经济学交易成本经济学建筑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经济伦理学近代统计学经济地理学经济社会学家庭经济学军事经济学经济政策学家政经济学科学经济学凯恩斯经济学空间经济计量学快乐经济学空间经济学开发经济学会计公共关系学理论经济学旅游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劳务经济学流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劳权经济学马歇尔经济学民生经济学民族经济学描述统计学农村经济学农业经济学能源经济学农业生产经济学新经济地理学品牌生态学品牌经济学品牌学区域经济学穷人经济学企业物流学企业经济学契约经济学歧视经济学气象经济学人口经济学人事管理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世界经济学实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数理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神经元经济学商品运输学商业经济学社会经济统计学生物经济学商品学数理统计学水利经济学商业地理学投入产出经济学推断统计学统计学土地经济学图书馆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卫生经济学物流管理学物流学物流技术学物流会计学物流经济学维基经济学物资经济学污染经济学微观信息经济学消费经济学心理经济学信息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行为经济学现代物流学宪政经济学行为金融学现代金融学心理统计学新货币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新自由主义经济学信息系统经济学运输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应用经济学邮电通信经济学渔业经济学药物经济学语言经济学中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电子商务物流学资源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战争经济学知识产品经济学转轨经济学综观经济学自然资源经济学质量经济学自然灾害经济学知识经济学[size=-1][编辑]  

  • 制度经济学者盛洪经典著作《分工与交易》

    目前论坛上只有介绍,还没有电子版,现发一个,收论坛币5,谢谢!内容简介:第一篇包括两章(第1、2章)。第一章阐述了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讨论了分工的经济性,并对分工专业化的历史作了简单地回顾。第二篇包括四章(第3、4、5、6、章),是本书的核心部分。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对交易活动的不同方式及其费用的分析,来解释人们为什么选择专业化的或非专业化的生产方式,以及近现代以来分工与专业化发展和企业规模不断增大的必要条企业内分工的细化和企业规模的增大,企业内交易的单位费用会非线性地增长。通过层次化、管理职能专业化和部门化等企业组织技术的创新,企业内交易的单位费用的上升趋势得到了抑制,从而企业内分工和企业规模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第3篇包括四章(7、8、9、10、章),其主要内容是运用第2篇所建立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对中国工业的非专业化问题进行分析。

  • 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特点及其演化(二)

    (一)  从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的最初起源可追溯到19世纪40年代,以F·李斯特为先驱的德国历史学派。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运用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而主张运用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强调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强调经济生活中的国民性和历史发展阶段的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以T·凡勃伦、J·R·康芒斯、W·C·米切尔等为代表,形成了制度经济学派别。尽管制度学派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内部观点统一的经济学派别。但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们,基本上都重视对非市场因素的分析,诸如制度因素、法律因素、历史因素、社会和伦理因素等,其中尤以制度因素为甚,强调这些非市场因素是影响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以制度作为视角,研究“制度”和分析“制度因素”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在于,不是以任何客观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活动,而是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因此,以制度为视角研究经济问题,首先要求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而不是以人与物的关系作为起点。在他们看来,制度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活生生的、不确定的人,因而无法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正如威廉姆森(Williamson)所说:研究视角的改变推动了诸如产业组织、劳动经济学、经济史、产权分析和比较体制等领域中实证和理论研究的结合——这种结合是有用的,并带来了制度主义的复兴。这是制度经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  尽管制度学派是以反对主流经济学为旗帜的,但它强调立足于个人之间的互动来理解经济活动,首先确立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起点,反对以一个确定的、总量的标准对整个经济活动作出安排的研究思路,却可以追溯到主流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的理论。我们知道,斯密发表了《国富论》这一不朽著作,开创了现代经济学的先河;同时,亚当还发表了著作《道德情操论》。他在《道德情操论》中分析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微妙和不确定性,认为人与人的关系取决于人的情感,而不同的情感又源于人的不同想象。由此他提出,维系和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佳经济运行方式是市场,因为市场没有违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情感和想象,市场是人的情感不确定性的集中和体现。当然,主流经济学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一味地对市场进行所谓的科学分析,逐渐把市场描述为一架精巧的可预测的机器,从而背弃了斯密关于市场不确定性的思想和研究思路,则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从研究方法论上讲,制度经济学是德国历史学派在美国的变种,二者一脉相承。因为,历史学派和制度学派在方法论上,都反对主流经济学所使用的抽象演绎法,反对19世纪70年代以来主流经济学家越来越重视的数量分析方法。他们强调制度分析方法或结构分析方法,认为只有把对制度的分析或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分析放在主要位置上,才能阐明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弊端,也才能弄清楚资本主义社会演进的趋向。他们反对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是抽象的“经济人”的组合,把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动看成是“自然的”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他们认为,个人首先是一种“社会人”和“组织人”,而不是“经济人”。作为一种社会存在,除了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追求安全、自尊、情感、社会地位等等社会性的需要。因为人所做出的选择,并不仅仅以他的内在效用函数为基础,而且还建立在他个人的社会经验、不断的学习过程以及构成其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个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因此,人的行为是直接依赖于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环境的。所以,应当从每个人的现实存在和他与环境的关系方面,从制度结构、组织模式方面,从文化和社会规模等方面去考察人的经济行为。如果只是单独考察个人的动机来发现经济规律,那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做法。因此,制度经济学采取历史归纳方法和历史比较方法,强调每一个民族或每一种经济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活动或发展起来的,而主流经济学所阐明的规律性并无普遍意义。  制度学派在美国产生伊始,就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缺陷和局限性为己任,强调有必要进行改良,调整资本主义的各种经济关系,并预言美国资本主义的唯一出路在于社会改良。因此,制度学派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被看作是一个以异端形式出现的经济学派别,其代表人凡勃伦和康芒斯等,更因著述批评当时在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处于正统地位的马歇尔理论,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和自由市场经济制度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被看成是“离经叛道者”。这是早期制度经济学十分显著的理论特色。  (二)  20世纪60年代,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又以历史分析的方法,探讨产权制度变迁的理论。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加尔布雷思,此外还有包尔丁、海尔布罗纳、华尔德等。他们在研究方法上的基本特点是,采用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说明社会经济现实及其发展趋向,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现状与矛盾,提出要从结构方面进行改革的设想或方案。这一时期的制度学派在研究方法上取得的成就显得尤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两个方面:  (1)注重“整体制度分析”方法。早期制度学派反对古典学派的孤立个人行为的分析方法,但是他们还没有提出整体概念,并用以阐述制度运行中各个相关因素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这一时期制度经济学则注意分析整体制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张从根本上刷新主流经济学的方法论基础。他们认为,由于技术不断变革,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处于不断演变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因果动态过程”,所以经济学必须研究变化,研究过程,而不是研究静止的横断面。这就是说,对经济问题的研究要用把注意力从作为选择者的个人和企业,转移到作为演进过程的整个社会。他们提出,从经济学上讲,经济整体要大于经济各个组成部分的简单总和,所以研究经济问题应当注重对“总体”和“整体”的研究,而不能循着相反的道路,即先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然后再来加总。加尔布雷思强调,只有把现代经济生活当作一个整体考察,才能更清楚地揭示经济运行的规律。这是制度济济学在方法论方面的第二个显著特点。  加尔布雷思的整体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甚至已不再是一个经济概念,它往往不能用数字来表达。比如,他提出的“大公司的权力”,就是一个整体概念。它既包括经济权力,又包括政治权力,因而不能用数字来计量。因此,这一时期的制度经济学反对主流经济学所采取的数量分析,而强调整体制度因素的分析。加尔布雷思认为,宏观经济学只注意总需求水平的调节,微观经济学只注意成本和价格的形成,却恰恰遗漏或忽视了社会的制度结构问题,即权力分配问题。  应当说,整体大于个体的简单加总,这无论在哲学上、逻辑上还是事实上,都是成立的。但问题并未到此为止。更重要的事实是,“个体加总”总是构成“整体”的主体部分,两者的差异可能是重要的,但一定不是主要的。一般地讲,个体的特征是整体特征的集中反映,个体的性质决定了整体性质的主要方面或基本方面。因此,既要注重整体主义方法论,也不应当丢弃个体主义的方法论,对个体的研究往往可以构成整体研究的基础和前提。本文后面的分析将要说明,科思看到了加尔布雷思过分强调整体主义方法论的偏颇,而将制度经济学研究引向以个案为基础的小样本研究,在方法论方面呈现出微观化、具体化的倾向。  (2)运用规范经济学研究方法。制度学派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是与价值判断密切相关的。早期制度学派认为,国民生产总值(GNP)作为经济价值,只是社会价值中的一种而不是全部;除此以外,社会价值还应该包括社会平等、生态平衡、人们对闲暇时间的追求等等。加尔布雷思更提出了“整体制度目标”的概念,他把整体制度目标分为经济价值目标和文化价值目标,而社会追求的公共目标就是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综合起来的“生活质量”。这一时期制度学派提出的价值判断标准,既反映了从凡勃伦以来的早期制度主义的一贯想法,更加突出地采用了包括伦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这是制度经济学在研究方法论方面第三个显著特点。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