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高善文:中国经济正在发生深层次的变化

    由金融信息资讯服务机构投中集团举办的“2014年中国投资年会·北京”在北京JW万豪酒店隆重举行。本次年会延续了投中集团以往对宏观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的PE/VC行业前瞻性思考,以“格局与革新”为主题,将视野下沉至被投产业领域的创新升级与趋势变迁,广邀PE/VC业内众多投资大佬和相关产业投资精英,深度剖析推动中国产融结合的核心因素,挖掘产业整合进程中的投资机遇。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在会上进行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发言实录:各位尊敬的来宾早上好,一进会场就感觉今天是投资领域的一场饕餮大餐,我们知道无论是对中餐,还是对西餐,第一道端上来的都是凉菜,所以我先给大家呈现一道开胃凉菜,一会儿真正的主菜和大餐还在后面。我向大家汇报和介绍一下我们对于2015年经济以及资本市场的一些倾向性看法和判断,请大家批评指正。现在大多数的经济观察家对于当前经济情况以及2015年经济走势判断都是比较谨慎、比较负面的。存在广泛共识,认为经济存在下行压力。从大家讨论的经济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看,过去几年来,整个经济在历年的讨论中都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产能过剩,比如经济结构的转型非常困难,再比如房地产市场面临深度调整,再比如金融风险持续的暴露。在内外各种负面因素作用下,过去几年整个经济增长率总体上一直在波动下行。在这个背景下,特别是今年下半年8月份以来经济增长率又经历了一轮新的下沉,这个背景下大家对明年的经济增长看好非常保守。从现在媒体报道的情况来看,一般认为明年ZF有可能把经济增长率的目标从7.5下调,这反映了保增长的压力,在市场上被证明是非常困难的。所有这些对经济相对比较谨慎的看法,我个人都同意存在着非常合理的基础,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非常近距离去观察经济数据,在整个的经济增长率不断下行,整个需求看上去非常弱的背景下,在过去一年以来,我个人认为,中国经济在比较深层次的层面上,也正在经历一些非常重要、非常积极地变化。这些重要和积极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率的支持作用和影响,不见得现在立即或者已经体现出来,但是从这些变化的内容来看,我们认为,整个经济在非常内在的层面上,在很多方面已经开始好起来。我们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简要看一看过去三年多的时间,整个的经济增长率,一个非常清楚的事实,不管用什么样的口径和指标去看,过去接近4年的时间里,整个经济增长率总体来讲都是在波动,经济增长率的底部越来越深,而且经济增长率经历一轮又一轮的减速,以工业增长率来看,增长率是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个点在数据上非常清楚。从一般的道理上来讲,在经济增长率日渐下沉的背景下,企业面对的基本问题就是需求越来越弱,需求越来越弱的背景下,正常的反映是企业产品的价格越来越低,企业的盈利越来越差,需求越来越弱的背景下,这是一个正常的反映。在这张图上,如果看一看中国的工业品价格的情况。我们看到同期中国工业品的价格,短期之内经历了很多反反复复上下的波动,如果集中观察每一轮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底部,我们会看到工业品价格波动最深的底部出现在2012年的年中,2013年以来,总体上来讲,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底部已经在明显地抬升了。2013年中的经济增速,比2012年更低,但是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底部高一些。分析原因,可能有一些偶然短期不可持续因素的扰动。今年上半年整个经济增速的底部实际上比去年年中和前年更深,但是工业品价格的底部比以前的底部浅的多。那么今年8月份,这一轮经济下沉,把经济增速打到了200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从现在看到的价格底部而言,这个比2012年、2013年高的多,最近一轮价格下降有一部分是全球原油价格下降的原因,今年以来全球原油各价格的下降是出乎预期,如果把全球原油价格的价格影响剔除以后,我们发现8月以来这一轮的底部比年初的底部更浅一些,整个经济增速是越来越低,整个工业品价格的底部在2012年或者是2013年之间某一个时候已经形成,从那以后价格的底部越来越高,这一点表明在经济的深层次,在发生一些积极地变化。然后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层面去看经济的变化,就是看企业的盈利。企业的盈利可以从很多口径看,看工业企业,看国有企业,或者是看上市公司,在这里,我们看的是上市公司的数据,但是我们强调是对工业企业,对国有企业,数据的趋势是一样的。在过去几年经济增长率越来越低的背景下,在这张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实际上企业盈利的底部,以营业利润率来度量,盈利的底部在去年的上半年到三季度之间某一个时候,已经出现。从去年四季度以来,甚至有的看法会认为从去年三季度以来,企业的盈利总体转入了一个上行的过程。企业盈利的改善,不仅仅在上市公司层面上能够看到,在国有企业、工业企业层面上,以利润率以毛利率这些指标来度量,是非常清楚的。利用率的改善在非常早期,大家曾经认为这些因素是不可持续的,来自于费用的下降等等。到现在为止,从后来披露更多的数据来看,实际上利用率的改善更大程度上来自于毛利率的改善。毛利率的改善并不来自销售收入的上升,实际上经济增速的下降,显然表明销售收入在下降。毛利率的改善在销售收入下降的背景下,企业的成本下降更快,并且具有比较明显的可持续性。大家都说,说股票市场有泡沫,股票市场存在很强的投机性,从这个角度,从企业盈利改善的角度来讲,我们也许可以提供一个合理的视角来理解,为什么今年总体上来讲,A股市场的表现是不错的,为什么A股市场总体上表现还有两位数的上涨。很多人说跟小股票,跟投机有关系,实际上大股票的涨幅也是在两位数,这个反映了对企业继续改善的预期。这一方面是企业盈利改善趋势比较明显,另外一方面是企业产品价格的底部,在不断地抬升。这些因素都出现在整个需求在继续下降,都出现在整个的经济增长率、工业增长率的底部越来越深的基础上。这些因素合并在一起,告诉我们什么?告诉我们的是,在经济的深处,经济正在发生一些深层次的变化,这种深层次的变化,就是在连续几年下降的过程之间,企业被迫进行供应链的调整,所谓供应链的调整,比如控制成本、改善管理,比如说削减投资,投资更多集中在技术进步、新产品的研发领域。所有这些,在经营困难和需求下降的条件下都构成了企业供应链的调整,但是价格底部的抬升和盈利的改善,发生在需求减速的背景下,表明企业供应链的调整,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面,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那么从一些我们现在可以获得的数据来看,我们倾向于相信,目前看到供应链的调整在未来一段时间不会戛然而止,而是沿着我们过去一两年看到的趋势发挥作用,这样的条件下,除非需求出现非常意外大幅度地下降,否则企业盈利改善的趋势就很可能能够维持,而在企业盈利能够维持的条件下,无论是对资本市场而言,还是对经济最终需求的恢复而言,都会提供一个非常基本和积极的动力。我们再花一点点时间讨论一下房地产市场的情况。从房地产市场的情况而言,我们观察过去十几年,中国商品房销售的平均增长率,过去十几年以来尽管房地产市场的销售增长率在短期之内的波动非常大,但是如果我们把这种波动以3-4年为周期,分解为一轮一轮的周期,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增长率的波,总体上来讲,是在不断下降的。房地产销售的可维持的销售面积的增速,在过去十几年中轴水平总体是很稳定的下降,每一轮周期都下降5个百分点到7个百分点,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这一下降的过程应该没有结束,我个人的看法是,从2015年到2020年房地产销售可维持的增速,也许就在2%、3%的水平上,应该在正的水平上,在一个非常低的水平上。第二个,我们同样去对比新开工的情况,我们会发现,在大多数时候,新开工的情况与销售的情况是一致的。但是在金融危机前,有一段时间惊人的例外,在金融危机前后,中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平均增速大概为13%,但是商品房新开工面积的增速高达21%,新开工面积的增速远远高于商品房销售面积的增速,意味着在商品房的领域,出现了严重的存货积累。观察房地产企业上市公司的数据,在那一段时间出现了严重存货积累的情况是非常清楚的。但是因为现在房地产市场整个在趋势上的变化,因为房地产企业,现在总体上有非常严重的存货积累,所以整个的市场看起来比较确定已经进入了一个去存货的过程,而去存货的基本特点,意味着未来新开工面积要大幅度低于销售面积,这建立在整个的销售面积的增速,在继续大幅度下降的基础上,在这一意义上来讲,房地产对整个经济在未来比较长的时间之内,拖累作用都不会很快地消失。但是尽管如此从销售面积的情况来看,如果我们合理地认为未来房地产长期可维持的销售面积很可能,应该不会明显地低于零的水平,今年八九月份,房地产销售最低的时候大概接近负15%,这一水平即使考虑下降以后的销售面积的增速,仍然显得明显偏低,考虑到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调整,包括相关信贷政策的松动,我们认为房地产销售面积,以销售面积同比增长率而言,这个同比增长率应该已经出现。10月份房地产销售面积,当月已经拉升到负2%的水平。从历史数据上看,房地产市场销售面积的波动,可以比较稳定地领先于房地产的新开工和房地产的投资情况,这一实质,平均来讲,可能接近两个季度,房地产销售业绩在今年八九月份达到底部,并且在明显拉升的背景下,我们相信尽管目前房地产新开工和投资的情况仍然再继续下沉,明年二季度下降的压力很可能会逐步地消失。房地产新开工和投资的情况在明年2季度以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好转,至少不继续对经济形成很大的拖累,这种前景还是可以预期和指望的。这个层面上,我们想说房地产市场对整个经济的压力是长期的我们所体会和感受到的压力,相对长期的一个正常的压力,仍然有一些过大,就是长期来讲,房地产市场对经济有一个压力,我们感到的压力和长期维持的压力更大,而现在感受到的更大的压力将会逐步消失,这个对经济形成一些积极的支持作用。当然在消费,在整个产业结构的一些其他层面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或者是继续看到一些比较积极的变化,从这些积极的变化来看,我们想说的是,尽管从总量数据上来看,整个经济趋势面临着下降的压力,我们很难断言这个下降的底部会立即出现,但是从经济深层次很多的运行结果来看,我们相信整个经济运行的质量在明显地改善,供应链的调整在取得成效,企业的盈利已经开始出现比较明显的回升,并且企业明显的回升在股票市场得到很好的确认,我们看到房地产市场在短周期的波动,销售的增速开始触底,同时在产业调整的其他层面上,我们看到积极的发展,这些发展,我个人的看法,都表明过去几年的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正在接近底部水平,即便现在不是底部水平,很可能正在接近底部水平,整个经济很可能在即将或者很快引入一个新的相对更好一些的增长的过程和发展阶段,而这些变化,在股票市场上,看起来已经得到了一部分的确认。但是对于股票市场,我个人认为,仍然会用更长的时间去调整和适应新的看起来在逐步改善的企业盈利,逐步改善经济增长的变化。来源:China-Venture

  • 【宏观经济】商务部专家:消费有效发挥了对经济托举作用

    2014-12-1311:46:00来源:中财网[提要]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消费数据增速平稳略增,同比名义增长11.7%。未来一段时期,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政策红利不断显现、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平稳的消费增速有望延续。   国家统计局12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消费数据增速平稳略增,同比名义增长11.7%。商务部研究院消费经济研究部副主任赵萍据记者分析称,本月消费数据比上个月有所回升,是意料之内的。与往年一样,接近年底消费氛围浓,整体消费水平会受季节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全年消费将呈现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表面看起来会相背离。一方面是消费名义增速比前一年回落相对明显;另一方面则是,消费的实际增速却处在历史上中等偏高的水平。  赵萍分析,出现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宏观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影响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消费的名义增速会有所滑落。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因为包含了价格因素,在今年CPI整体下行的影响下,扣除价格的实际增速则并没有明显下行。  在消费亮点方面,今年基本延续了去年的消费亮点,通讯器材,家具建筑装饰材料依然增速较快,增长保持在20%-40%的水平,信息消费中的在线信息内容消费增长也很明显。而去年增速缓慢的领域如餐饮和汽车等仍继续保持着相对低的水平。  赵萍说,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出口都遇到了比较大的困难,“三驾马车”中消费的表现最稳定,有效发挥了对经济的托举作用。未来一段时期,尽管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但随着政策红利不断显现、消费结构继续升级,平稳的消费增速有望延续。

  •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整体目标应当是经济效益最优化

    (-)忽视甚至损害企业员工利益。“股东财富最大化”显然只考虑所有者利益,而忽视员工利益。“企业价值最大化”,虽声称其内容包括“关心本企业职工利益,创造优美和谐的工作”,但结合实际,它也不包含员工利益在内。企业的资产属于者,员工既不能参与利润分配,也无权从企业资产出售中分得一部分。企业的价值,在于它能给所有者带来未来报酬,包括获得胜利和出售其股权换取现金。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实质上就是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的价值最大化了,员工的收益并不就随着最大化了。相反,股东财富、企业价值的增加往往是建立在剥削、损害劳动者利益的基础之上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揭露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实质。现时我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私营和个体雇工户、为了牟取利润而侵害雇工合法权益的现象也屡见不鲜。我们是主义国家,工人阶级是国家及公有制企业的主人,共产党又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的财务管理岂能只追求所有者利益最大化,而把劳动者利益抛在脑后?财务管理也要以为思想,千万不能忘了员工的利益。再说,员工利益与所有者利益也不是绝对对立的。资金不投入生产经营是不会增值的,但企业的生产经营是由员工们进行的,忽视员工利益,员工们会有积极性吗?所有者的财富能最大化吗?(二)忽视债权人利益。有人认为:财富最大化的目标,是和债权人的利益相一致的。如果一个企业追求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债权人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债权实现的需要。但在实际生活中,所有者与债权人的利益往往是矛盾的。借入资金到了企业手中,股东可以通过经营者为自身利益而伤害债权人利益,如不经债权人同意投资于比债权人预期风险要高的项目,或发行新债使旧债权人蒙受损失等。当企业经营不善行将破产倒闭时,所有者也常常会采取抽逃、转移资金等手段使债权人受损。(三)忽视ZF、社会的利益。只强调股东财富、企业价值最大化,会促使企业千方百计地偷税漏税、合法避税,损害社会的利益。(四)不能回避风险。人们认为利润最大化没有考虑风险,于是提出了股东财富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这两个目标并不能回避风险。计算企业价值采用的收益折现法中包含的风险报酬率是由企业主观估计出来的,债权人无法从它的大小看出企业偿债能力的大小,不能由此回避坏帐风险。(五)助长股市上的人为操纵炒作。股东财富最大化说到底是股票价格最大化,而股价的高低常常是人为炒作所为。如果把股票价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会促使企业高层管理者与庄家相互勾结,人为抬高股价。类此的案例已不鲜见。(六)无法实施、操作。企业价值一般用收益现值法计算,但公司未来各年的收益额、收益年限都是不确定的,其预测值有很大的主观性,把这样计算出来的结果作为财务管理的目标并不合适。企业价值通常没有分部目标,不能层层分解落实。文章来源:论文发表www.caigaowang.com/

  • 市场经济中赚钱的商品资本的循环特点

    市场经济中赚钱的商品资本的循环特点——资本价值在市场经济中的运动和作用(16)市场经济就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就是商品资本运动的经济,因而也是商品资本的循环运动。商品资本循环的总公式是:W′—G′—W…P…W′。W′不仅是前面两种循环的产物,而且是它们的前提,因为,只要生产资料本身至少有一部分是另一些处在循环中的单个资本的商品产品,一个资本的G—W就已经包含另一个资本的W′—G′。例如,用我们的例子来说,煤炭、机器等等,就是采矿业主、资本主义机器制造业主等等的商品资本。如果再生产按扩大的规模进行,终点的W′就大于起点的W′,因此,终点的W′应当用W″来表示。在一个单个的产业资本的循环中作为W的W′,不是这个资本的形式,而是另一个生产生产资料的产业资本的形式。第一个资本的G—W(即G—Pm)行为,对这第二个资本来说,就是W′—G′。在流通行为G—(A和Pm)中,A和Pm就下面这一点来说是相同的:它们都是卖者手中,即一方面是出卖劳动力的工人,另一方面是出卖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所有者手中的商品。对于在这里把货币作为货币资本执行职能的买者来说,只要他还没有购买它们,只要它们还是作为别人所有的商品,和他的货币形式的资本相对立,它们就只执行商品的职能。在这里,Pm和A只是就下面这一点来说是互相区别的:如果Pm是卖者的资本的商品形式,Pm在它的卖者手中就=W′,就能成为资本;而A对工人来说却始终只是商品,要到买者手中,作为P的组成部分,才成为资本。因此,W′决不能作为单纯的W,作为资本价值的单纯商品形式来开始循环。作为商品资本,它总是一个二重物。从使用价值的观点看,它是P执行职能的产物,在这里是纱,而作为商品来自流通的P的要素,即A和Pm,只是作为这种产品的产品形成要素发生作用。第二,从价值的观点看,它是资本价值P加上P执行职能时产生的剩余价值m。只有在W′本身的循环中,W(=P=资本价值)才能够并且必须和W′中的剩余价值借以存在的部分,即包含剩余价值的剩余产品分离,而不管这两部分实际上是能够分离,如纱,还是不能够分离,如机器。一旦W′转化为G′,它们就总是可以分离的。如果这样逐次出卖,循环的各种条件又允许这样做,资本家就可以不把W′分为c+v+m,而在W′的任何部分上进行这种分割。在W′…W′形式中,全部商品产品的消费是资本本身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工人的个人消费和剩余产品中非积累部分的个人消费,包括全部的个人消费。因此,全部消费——个人的消费和生产的消费——作为W′的循环的条件进入这一循环。生产消费(其实也包括工人的个人消费,因为在一定界限之内,劳动力是工人个人消费的不断的产物)是由每个单个资本自己进行的。个人消费——除了资本家个人生存所必需的消费——只是作为社会的行为,而决不是作为单个资本家的行为包含在这个循环中。在W′…W′中,商品形式的资本是生产的前提;在这个循环中在第二个W上,它重新表现为前提。如果这个W还没有生产或再生产出来,循环就被阻止;这个W必须再生产出来,大部分必须作为另一个产业资本的W′再生产出来。在这个循环中,W′是作为运动的起点、经过点和终点,因此,它总是存在着。它是再生产过程的经常性的条件。正因为W′…W′循环在进行中要以另一个在W(=A+Pm)形式上的产业资本为前提(并且Pm还包括各种其他资本,用我们的例子来说,包括机器、煤炭、润滑油等等),所以,这个循环本身就要求我们不仅把它看作循环的一般形式,即能够用来考察每一个单个产业资本(第一次投资的场合除外)的社会形式,因而不仅看作一切单个产业资本共有的运动形式,而且同时看作各单个资本的总和即资本家阶级的总资本的运动形式,在这个运动中,每一个单个产业资本的运动,都只表现为一个部分运动,和其他部分运动交织在一起,并且受它们制约。例如,如果我们考察一个国家的全部年商品产品,分析其中一部分补偿一切单个企业的生产资本,另一部分进入不同阶级的个人消费的运动,那末,我们就把W′…W′看作社会资本和由此产生的剩余价值或剩余产品的运动形式。社会资本=单个资本(包括股份资本;如果政府在采矿业、铁路等等上面使用生产的雇佣劳动,起产业资本家的作用,那也包括国家资本)之和,社会资本的总运动=各单个资本的运动的代数和,这一事实并不排除:这个运动,作为一个孤立的单个资本的运动来看,和同一个运动,作为社会资本总运动的一部分来看,即和社会资本的其他部分的运动联系起来看,会表现出不同的现象;同时,这个运动还会解决这样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考察一个单独的单个资本的循环时必须事先已经解决,而不是要由这种考察去解决。W′…W′是唯一的这样的一个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原来预付的资本价值只形成运动始极的一部分,因而运动一开始就表明是产业资本的总和运动,既是补偿生产资本的那部分产品的运动,又是形成剩余产品的那部分产品(通常部分作为收入花掉,部分要用作积累要素)的运动。只要剩余价值作为收入花掉已包含在这个循环中,个人的消费也就包含在这个循环中了。其次,个人的消费包含在内,还由于起点的商品W,是作为某种使用物品存在着;而每一种按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物品,不论它的使用形式决定它要用于生产的消费,还是要用于个人的消费,还是要用于二者,都是商品资本。G…G′只表明价值方面,表明预付资本价值的增殖是全部过程的目的;P…P(P′)表明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用相同的或增大的生产资本(即积累)来进行的再生产过程;W′…W′既然在它的始极上已经表明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形式,所以一开始就把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包括在内;生产消费和其中包含的价值增殖,不过表现为W′…W′运动的一个分枝。最后,因为W′可以在不能再进入任何一个生产过程的使用形式上存在,所以,这一开始就已经表明:W′的由产品部分表现的各个价值组成部分,要看W′…W′是作为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的形式,还是作为一个单个产业资本的独立运动,而必然占有不同的位置。这个循环的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这个循环已经超出它作为一个单纯单个资本的孤立循环的范围。因为在W′…W′中总产品(总价值)是起点,所以这里表明,撇开对外贸易不说,在生产率不变的情况下,只有在剩余产品的待资本化的部分已经包含追加生产资本的物质要素时,规模扩大的再生产才能进行;因而也表明,既然一年的生产是下年的生产的前提,或者说,既然规模扩大的再生产能够在一年之内和简单的再生产过程同时进行,所以剩余产品就立即在那种能使它作为追加资本执行职能的形式上被生产出来。提高了的生产率只能增加资本物质,而不增大资本价值;但以此它也就为价值增殖形成追加的材料。劳动者2014年12月11日

  • 【宏观经济】孟复:不能简单地将经济新常态与GDP挂钩

    2014-12-1315:29中青报  中青在线三亚12月13日电(记者潘圆)“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把GDP与其它指标结合起来看,才能理解新常态”,今天全国工商联名誉主席黄孟复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表示。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对经济新常态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这也引起了参加论坛的嘉宾们的关注。  黄孟复认为,不能简单地将新常态与GDP指标挂钩,对中国经济新常态最朴素的理解就是中国经济将从GDP年均9%-10%的高速增长,下降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个认识是不全面的。  不能简单地比较GDP的高和低。GDP增长10%好还是7%好?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答案。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保持了GDP10%以上的增长速度。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发挥了比较优势,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获利。但是如果现在继续延续这种高增长模式,经济发展中积累的问题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因此,他希望明年两会中央ZF提出的GDP目标是预测性的,而非指标性的。以进一步淡化GDP的指标作用,否则,地方ZF会在中央ZF提出的指标上进一步加码,导致发展中怪现象频出。  在黄孟复看来,除GDP外,其他应重点关注的指标还有就业、产业占比、单位GDP能耗、环境、城乡人均收入增长等。  “每年新增1000万就业的指标,是一个硬性指标,必须完成。如果GDP增长7%,就能完成就业指标,那又何尝不可呢?”他说。  产业占比。衡量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非常重要的指标是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的变化。去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占比继续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6.6%。  “这是个历史性的变化。表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态势。如果GDP增长7%,第三产业的占比就超过了50%;如果GDP增长10%,但结果是第二产业占比超过50%,要哪个?肯定是要7%的GDP增长,50%以上的第三产业占比,这个结构更可持续、更协调、更平衡。”  单位GDP能耗指标。这依然是个硬指标。要消耗更少的能源获得GDP更大的增长。高能耗、高发展的模式不可持续。  环境指标。“经济发展和环境相协调,是所有人共同的愿望,尤其大家处在雾霾之下,更是感受深同。解决污染问题,需要我们全体长时间的努力。”  城乡人均收入增长速度。这个速度应该高于GDP的增速。GDP的增长是为了大家生活好。民生的第一要务是就业,就业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收入。  黄孟复表示,要实现这些指标就必须进行科学系统的改革,释放改革红利。  他强调,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权重在发生变化。谁有创新能力,谁能融入新经济,谁就占据了发展的制高点。我们的比较优势已经发生变化。以前发展传统产业,需要更多农民工;如今科技是引领经济的主动力,需要更多大学生。现在中国的大学生是世界上最多的,每年新毕业的大学生有700多万。如果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转型实现了,大学生就业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  ACCA、CPA、CMA怎么选择更经济实惠呢

     财务这个专业本身的前景,简单地说是“大盘中长期谨慎看好,关键在于选择个股”大盘谨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大家(无论财务专业出身的科班正统军,还是对财务天生喜欢的半路出家和尚们)都在挤这条道,竞争未免有些激烈。但是对于已经进入并且热爱这一行业的人来说,还是有很多布局上的讲究,其中重要的是结合个人实际,选择财务会计领域将来最有发展的方向。要知道会计的一生注定是与培训、学习、考证特别是考证分不开的,目前财会类的考试林林总总,国内的、国际的、职称类、资格类,算下来不下数十种。在那么多的证书中哪些值得考,哪些需要先考哪些可以后考都是财会类考生经常遇见的问题。  “我想考ACCA、CPA、CMA这三个证书,先考哪个后考哪个更好?按照什么样的顺序考最省精力和时间呢?”根据立信CMA专家多年的经验推断,其实按照这样的顺序考证,是最经济实惠的,那就是先攻克CMA,其次考ACCA,最后拿下CPA,那么你的会计之路也就真正走上巅峰,可以称得上是管理界的财会大亨了。  先认证CMA的理由是什么?  CMA考试科目2门,CMA备考时间8~12个月。参加培训课程可以大大缩短你的备考时间,在有经验的讲师辅导下,以及大家的相互鼓励下,可以更快地完成所有考试,减少半途而废的可能性。两门考试全部通过后,就能申请获得CMA证书。  CMA作为最权威的管理会计师资格认证CMA,已经成了世界500强企业录用工作人员的审核标准。  CMA管理会计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1)成本管理;(2)预算编制;(3)绩效管理;(4)财务决策;(5)公司理财。其中成本管理是基础,预算编制和绩效管理属于“计划-控制脉”,财务决策和公司理财属于“决策脉”。CMA认证因其系统全面的体系和强大的实用性被全球130个国家认可和应用,得到世界500强企业的推崇,是全球公认的专业资格。在美国大型企业和银行中,85%的财务总监、财务主管、财务长、CFO、CEO、企业管理人员都具有CMA资格。CMA证书成为CEO、CFO强有力的敲门砖。  其次考ACCA证书的理由是?  2015年CMA考试仍然可以免考ACCA7门,即F1~F5,F8,F9。F1会计师与企业;F2管理会计;F3财务会计;F4公司法与商法;F5业绩管理;F8审计与认证业务;F9财务管理。获得CMA证书后后免考ACCA7门,对于剩下的7门考试,备考时间也大大缩短,此时一年左右一鼓作气拿下ACCA全科还是很有把握的。  立信CMA提醒,除了CMA免考ACCA7门外,CMA可以免考AIA9门。2015年10月22日,国际会计师公会(AIA)与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IMA)经友好协商决定:CMA中英文考试可以免考AIA国际会计考试9门课程。免考科目为:P1(财务会计1)、P2(商务经济学)、P3(管理会计1)、P4(商务法)、P5(审计和税法)、P6(信息处理)、P7(审计学)、P8(公司法)、P12(管理会计2)。  为什么把CPA放在最后?  CPA的考试通过率极低,不到10%,很多人花了3-5年的时间也没有最终通过全科考试,也有不少人中途考过部分科目然后放弃,这些学员当初的草率决定使得大量精力和大笔金钱投入都付诸东流了。因此,无论从时间还是从精力来说,先考CPA都是不值得提倡的。  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是一个年轻的行业,中国注册会计师在国际环境下的执业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问题。考试制度的改革是完善行业准入和加快人才培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行业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持续深化。注册会计师考试制度改革,是在总结以往改革经验并结合新形势、新趋势、新要求的基础上实施的一次全面改革。  面对我国现在的会计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传统的财务会计已经不能适应这告诉发展的改革时代,因为传统的财务会计,更多是面向过去的,是对企业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记录、计量、确认和报告;而参加cma认证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毕竟管理会计是面向未来的,通过会计数据分析参与企业的管理活动。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由核算型向参与管理型发展,是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必然要求。

  • 全球最新军事新闻越媒:越南经济愈加依靠中国 连筷子都依赖中国

    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179/60/1757/114264404.jpg资料图:图为在越南被损毁的中国企业的公司标牌越南《青年报》网站12月9日文章,原题:尽管夸下海口,越南对中国愈加依赖今年5月“981钻井平台”事件发生后,越南曾发誓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但事实是,今年越南对中国的贸易逆差再次激增。关于军事的新闻越南统计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在过去11个月,越南从中国进口产品的总价值达399亿美元,同比增长18.9%。这使得越南对中国贸易逆差达到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2.1%。越南ZF官员和经济学家时常敲响越南对中国贸易逆差的警钟,但是收效甚微。越南总理阮晋勇今年5月特别指出,越南必须寻找新的贸易对象。今年6月,《青年报》刊登报道称,越南农民和制造商纷纷表示他们正在亚洲和欧洲寻找供应商和贸易对象。但当天的情况却是,从筷子、衣服到机械零件,当地商店和市场依然依赖中国产品。有关军事的新闻《青年报》近日刊登的一篇报道讲述了记者在胡志明市新平区购买一次性筷子的经历。报道称,市场上能买到的一次性筷子全部是中国制造。其他市场的商贩也主要做中国筷子的生意,因为中国筷子比越南筷子便宜。军事新闻从中国进口的水果蔬菜在当地市场同样占有重要地位。守德水果批发市场的一名商贩说,来自中国的供货一直保持不变。新平区一个水果市场的商贩也表示,顾客经常向她订购中国进口水果,因为价格更便宜。此外,从中国进口的工业产品价值达64.5亿美元,中国还是越南最大的纺织品和服装产品提供方。军事最新消息越南河内国家大学经济及政策研究中心的中国经济研究员范西成(音)说,越南支柱产业薄弱是导致越南对中国极度依赖的主要原因。如果这种依赖继续下去,只会进一步阻碍大多数企业提高技术的能力。他认为,寻找替代中国供应商需要时间,但是越南该从现在开始行动。

  • 差分后的经济意义如何解释

    做关于进出口贸易和地区GDP方面的研究,要做JJ协整、响应脉冲和方差分解。导师说差分后的序列的经济意义和原序列不一样,我不知道如何解释。下面是我做的步骤:1、原序列取对数后,出现2个一阶,1个二阶的;2、由于JJ协整说法是要同阶单整。所以把二阶的差分后成一阶跟其他2个一阶建立VAR模型,VAR模型检验稳定。3、JJ协整响应和方差都OK就是弄不懂这样建立起来VAR模型后,做JJ协整、相应和方差的话经济意义怎么解释啊?

  • 中国经济增长十大因素

    中国经济增长十大因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去年达到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了8倍,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9.5%,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总量列世界第六,吸引外资和外汇储备列世界第二,一二十种主要工农业产品居世界第一。这种情况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目,政治家、思想家纷纷探讨“中国发展之谜”。短短23年,中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和总体小康、从落后到初步兴旺的重要历史性跨越,进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发展阶段。这一跨越极为重要。那么,究竟是什么使我国有这样高速度的发展和重要跨越呢?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十大因素在起作用:第一个因素:引入了市场。20年前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越到后来越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的原因是违背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的要求,限制了人们自主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引入市场,企业成为生产、交换(价格、交换方式、交换渠道)、投资主体,生产、交换、投资、分配由计划决定改由市场决定,市场的活力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人们的积极性如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商品也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符合商品生产要求的经济体制和市场体系的逐步建立,是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因。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在总结我国和国际社会主义建设正反面经验教训,借鉴西方国家发展商品经验基础上建立的,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有必要的宏观管理加以引导、监督和制约,制度优势加市场优势,既有活力,又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固有的弊病和在整体上避免盲目性、自发性和激烈波动。这是经济发展的制度前提。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逊说:“实行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那就错了。应该保持政府在经济中的重要角色。”“从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具有真正的意义。”第二个因素: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单一的所有制改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基本单一的分配形式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同时实行按要素分配,加上公有制实行多种实现形式,一下子把各方面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公有制的比重虽然有所下降,但一直发挥主导作用。重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只占全国工业企业的0.3%,但资产总额占59.2%,销售收入占41.9%,实现利润占49.4%,上交税金占67%。非公有制迅速发展,对经济的贡献由不到1%上升到近1/3。目前私有企业的产值已相当于1978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3倍。第三个因素:有一个正确明晰的发展战略。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2年,确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战略方针,把“分三步走”具体化。1987年,对发展战略作进一步概括。1991年,提出“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九五”计划。方向明确,步骤切合实际,成为极大的凝聚力,指引着12亿人民沿着一个使中国富裕强盛起来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战略及其实施体现了政府的效率。第四个因素:注重结构调整,使产业结构跟上现代化发展的步伐。建国以来,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初步改变了工业和现代科技“一穷二白”的状态。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整体经济素质仍然不高。这些年来,下功夫抓第一产业,稳定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调整提升第二产业,淘汰落后部分,改造传统部分,发展高新部分。一批新型产业已发展起来。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发展起了指向和带动作用。传统产业的内含和结构不断进步。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企业结构:抓大放小。经济命脉牢牢控制在大型骨干企业手里,大型企业产值占44.7%,已有11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中小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贡献率达到2/3。第五个因素:抓技术进步和管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进步放到首位。科研投资增加了,技术进步贡献率由过去的10%上升到33%。技术进步使经济质量逐步提高,结构不断改善,消耗不断降低。宏观管理、地区管理、行业管理和企业管理一步步改进,既继承发扬了建国以来管理中积累的优秀的东西,又不断吸收西方现代管理方法和经验,使管理逐步走上现代科学管理的轨道。当然问题还不少。第六个因素:投资率较高。我国投资率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投资市场化,加上高投资率,提高了投资效率,成为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投资率高,是因为储蓄率高和引进外资额大。高达8万亿元的银行存款使相当大部分消费基金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在发展中国家是很少的。第七个因素:地区建设和基础建设。大国地区布局实在重要,搞好了可以带动经济长期发展。我国东部发达,中西部落后,前者向更高水平提升,成为经济增长的示范者和火车头;后者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中西部和广大农村是中国最大的内需,那里有多少东西都能容纳得下。第八个因素:人才、劳动者的素质和积极性。我国有近13亿人口,9亿劳动力。我国劳动者勤劳、聪慧、有文化、守纪律,闻名于世。社会主义制度为劳动者当家做主创造了根本条件,但旧的体制还是对劳动者的积极性有束缚。通过改革,劳动者自觉劳动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出来。积极性是最重要的生产力。我国劳动者的素质比较高。我国成人识字率和初等教育普及率在发展中国家居首位。我国劳动力占世界的26.5%,熟练劳动力占世界的17.5%。企业越来越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国有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已超过2000万人。每年有上百万高校生、2000多万中专生和五六万研究生毕业,走上劳动岗位。每年有3万多项重大科研成果,5万多项受理专利申请的创造发明。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第九个因素:为人民谋福利。我们发展生产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人民生活,扩大消费。消费是生产的动力。扩大消费才能扩大生产。近十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增长了1倍和62%,是生产增长的动力和来源。收入增长使消费结构变化,消费结构的变化和质量提高又带来生产结构的变化和质量的提高。第十个因素:扩大对外开放。对外开放使中国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扩大市场等多方面受益,使外部生产力变成中国生产力,落后生产力变为先进生产力。1979年~2000年实际利用外资5189亿美元,占世界向发展国家直接投资的40%,占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约10%。进出口贸易上升到世界第6位,对外依存度达到35%。注重外资质量、结构、提高开放层次,尽量不受外部不利因素干扰,而学其所长,用其所长。耶鲁大学斯彭教授说:“中国在不受外来干涉的情况下,做自己的事”,(《改造中国》)他说对了。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一个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强管理,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任务更重,也面临着一些新矛盾。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体生产力水平仍低。我国人口占世界的21%,但地表面积仅占世界的7.1%,拥有的名义资本总量仅占2%,国民生产总值仅占3.2%。我国70%的人口还在农村。而世界5个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美、日、欧盟、加、澳)人口占世界的不到15%,但拥有的资本存量和国民生产总值都分别占到75%。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为发达国家平均的3%。我国还存在贫富收入差距扩大、就业不足、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及少数干部腐败等问题。我国建设发展任重道远。但我国有英明坚强的党的领导,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13亿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经过50多年的建设,奠定了较强的物质基础,特别是找到了一套符合国情的建设道路和方法。只要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定将呈现在人们面前。中国经营报2002年11月7日

  • 读完此文,真正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 via经济日报

    读完此文,真正了解中国经济新常态2014-12-07经济日报2014年12月7日,《经济日报》一版刊发署名为钟经文的文章《挖掘新动力开拓新格局》,全方位诠释中国经济新常态。挖掘新动力开拓新格局钟经文《经济日报》2014年12月7日1版□我国经济“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随着人口、土地等红利的逐步消减,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传统动力逐步下降,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的发挥,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来自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只有依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动力,才能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启更为广阔的空间,绘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风景即将过去的2014年,一个热词被经济学界高频引用,这个热词就是“新常态”。经济增长保持中高速、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发展转向创新驱动,中国经济开始步入新的运行轨道,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以要素驱动为支撑的传统增长动力逐步下降,中国要持续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更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一个新的热词,“新动力”越来越频繁地为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使用。一近两年,我国资源、人口、土地红利不断消减,出口、投资、房地产等拉动增长的传统引擎明显动力不足,多年快速发展累积的风险不断凸显释放,原有的要素投入、外延扩张的效应已见边际。我国经济发展的条件和环境已然发生重大改变,传统增长模式无法适应,而依靠结构优化、效率提高、创新驱动推动发展的新动力,为中国经济增长开启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中国经济转入新的发展阶段;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它的稳定是更高水平的稳定,它在一定程度的放缓是在更高质量效益基础上的平缓,中国发展的黄金时代仍然延续。新常态表面上是增长速度的换挡,本质则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我国经济要实现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良好运行,实现规模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新平衡,关键在于转变发展方式、培育经济增长新动力。对此,有专家提醒说,如果未来出现的是规模意义的6%,中国经济毫无疑义会陷入巨大困境;如果顺利完成增长动力的转换,实现的是质量意义的6%,那这个增速实现的成果、经济总体的含金量都会远超过去两位数的增长效果。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就是新的动力格局开始显现。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5%,超过了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46.7%,承接去年态势继续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这些都反映了经济结构调整的积极成效。当然,眼下不少地方、行业和企业正在承担着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主要表现为工业增幅回落较多,投资增幅持续放缓,房地产市场调整的累积效应不断显现,不仅抑制了钢材、水泥、建筑机械等需求,也影响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家纺等相关消费品需求,对企业生产、利润、投资和财政收入都造成不利影响。工业和投资一直是主导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动机”,现在如此乏力,必然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困难增多。透过这些有快有慢、有喜有忧的数据,我们一方面看到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较快,改革红利开始释放,另一方面则是整体经济运行对传统增长动力的依赖仍然比较强,而其内在动能却在急剧衰减。综合分析,当前正处于新的增长动力与传统增长动力的转换更替阶段。经济结构能否实现再平衡?经济运行能否顺利爬坡过坎?都取决于动力转换更替的速度。眼下所面临的经济下行压力,恰恰说明新动力尚未跑赢传统动力。还需看到,这场发展动力转换更替的赛跑不仅是“国内赛”,还是“国际赛”。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下,世界各国都在加紧寻找产业新动力、更新增长“发动机”。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过度依赖金融创新和信贷消费的状况,加快以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新兴市场国家也纷纷选择重点、加快布局,都在努力形成新的战略性经济增长模式。现在看来,危机不仅催生了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更发动了一场涉及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广泛领域的新的革命,也势必改变世界经济的增长轨迹和传统格局。在这个比拼新动力的国际赛场上,哪个国家能跑在前面,抢占科技与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实现经济转型升级,哪个国家就能在世界经济格局变迁中占据有利位置,牢牢把握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二发展转型,大势所趋;只有培育新动力,才能开拓新格局。这是总结过去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抉择。回顾过去30多年的改革发展,创造了辉煌成就,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挑战和风险的曲折过程,经历过反反复复的经济起落,迎战过突如其来的冲击震荡,而每次遇到波折的关键时刻,我们总是依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用新的、更有效率的经济活动去接替旧的、失去效率的生产投资,实现新旧动力转换。这正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秘密”所在。从改革之初确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80年代推动乡镇企业迅速崛起,从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加入世贸组织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社会的活力和潜能得到越来越充分的释放。30多年来,正是由于改革创新不停歇,以体制机制的调整及时更新“发动机”,提升增长动力,成就了中国经济的强韧性和可持续性,也成为防范和化解风险的最有力支撑。新的增长动力来自亿万人民勤劳智慧“自然禀赋”的进一步释放。近两年,中央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商事制度等改革,“紧箍咒”破除了,准入的门槛降低了,极大地调动了全社会创业兴业的热情,今年前8个月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800多万户,出现“井喷式”增长,带动1000万人以上就业。中国13亿人口中有八九亿的劳动者,如果都投入创业、创新、创造,将是何等巨大的力量!这也是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支撑之一。深刻认识中国经济这种深层次潜质,才能面对现实压力,在适应新常态的进程中有定力、有底气。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市场蕴藏的巨大活力的发挥。市场活力来自于企业,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作为市场主体,要引入新产品、提供新标准、实行新管理、采用新技术、开辟新市场,无不需要创新实干的企业家精神,这也是一种最稀缺的资源和最根本的竞争力。过去30多年,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将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日前指出,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要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该制定的规则制定好,让企业家有用武之地;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更多从管理者转向服务者,为企业服务,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新的增长动力来自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总体来看,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所蕴含的空间和潜力是清晰可见的: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制造业技改换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与升级,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环保生态产业应运而生,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人均收入增加带来消费增长,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兴起……让这些潜力源源不断地迸发出来,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把即将消失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创新红利”,为新常态下形成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新的增长动力来自开放型经济水平的全面提升。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发展目光投向世界,整装待发“走出去”,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级生产要素,抢抓亚非拉美欧新一轮基建投资大潮,谋求更高水平地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据有关统计,去年我国有1.53万家企业“走出去”,对全球156个国家和地区的5090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必能用新一轮“开放红利”稳固“全球化红利”,以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在激烈的国际经贸格局变化中争取主动。新技术、新产业亮点频现,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新领域、新格局日益清晰……在中国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关键期,我们的重大任务就是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更新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潜心提升新动力,让新动力乘势而上、快马加鞭,跑赢新常态下的这场“动力赛”,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三思想解放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起动系”。眼下最让人担心的,并不完全是转轨过程中由于速度下降带来的发展困难,而是一些部门一些地方建立在过去两位数增长速度上、追求规模和数量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方法,能不能适应新常态?长期以来的粗放型外延式发展,以规模和数量为引导的经济目标追求,形成了缺乏发展协调性的执行思维和惯性。一些地方重投资轻消费、重规模轻效益、重经济轻生态、重增长轻民生,一说扩投资上项目,政策办法有很多,一旦没有土地、资金,就不会搞发展了;一些地方囿于固化的权力利益格局,对中央简政放权的部署采取“换汤不换药”、明放暗不放的对策;还有的经济管理部门面对复杂局面只会“一刀切”,甚至出现“孩子和脏水一块儿泼出去”的现象……对于这些明显与新常态“水土不服”的惯性思维,我们切不可掉以轻心,必须在工作思路、发展理念乃至心态上实现彻底转变,在新一轮思想解放中坚决摒弃不合时宜、不适应新常态的惯性思维,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成规惯例,切实从“规模发展大师”转而成为具有产业发展战略眼光、勇于向市场放权、致力为企业服务、积极为创新铺路的“效率提升能手”。改革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点火系”。新常态下转型发展的“密码”就蕴藏在改革之中。比如,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拿出政府的“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形成公开透明、预期稳定的制度安排,促进市场活力充分迸发;加快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形成有利于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效扩大居民消费。必须看到,加快改革时不我待!如果改革红利的释放速度慢于预期,不足以抵消原有增长动力的衰减,则必然导致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进而放大一些领域的改革风险。在紧迫的改革形势面前,不作为、“拖延症”、“捣糨糊”是改革最大敌人,庸政懒政同样也是腐败。对于中央重大改革部署的落实情况,各地区各部门都应制定具体的督查计划,加大督查力度,着力解决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真正做到明晰责任、失职者问责,防止消极懈怠贻误改革时机。创新是新常态下增长发动机的“燃料系”。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要实现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唯有依靠创新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我国有13亿多人,要全部进入现代化,决不能沿袭过去那种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从创新中找出路,加快形成少投入、多产出、少排放、多利用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下好创新驱动发展这招“先手棋”,最根本的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科学技术体系,许多领域和方面居于世界前列。但同先进国家相比,我们的“短板”和差距也是明显的。要紧紧抓住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这个核心问题,对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有步骤地系统推进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真正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应当强调的是,更新增长发动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前进中也必然伴随新问题新矛盾,伴随意想不到的困难风险。适应新常态,我们首先要有坚持发展方式转变、不为增长速度一时下滑所动的定力,同时要狠抓改革创新,突出创新驱动,把高屋建瓴的设计与贴地而行的措施有机结合起来,绘就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新风景。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