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文献标注要求

    参考文献文献标注要求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15-1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2]OU J P,SOONG T T,et al.Recen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12]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8]万锦.中国大学学报文摘(1983-1993).英文版[DB/CD].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 我的毕业论文体会_参考文献

    我的毕业论文体会_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即将结束,我也很快将面临“而立之年”的到来。回望走过的人生之路,虽未尝有过冻馁之苦,但不堪回首的种种前尘往事,还是历历在目的,所幸十余年来求索于人文之学的裨益,尚能淡然观之。——那些经历,也许亦可算是曾经“居夷龙场”的哲人阳明先生所谓的“事上磨练”之类罢。这篇论文的撰写,虽是探讨近代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亦寄托了我若干年来的一些文化思考。20世纪80年代以来至今,华夏的思想学术界发展迅猛,种种“主义”和种种“家”们,层出不穷,为中国乃至世界,开出了不少各自的“济世良方”,颇有庄生所谓“道术将为天下裂”的热闹劲儿。我却因自幼习读鲁迅先生的著述,受先生思想的濡染,对于一切过于美好的设想和过于激进的行为,均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因之,对于当代的那些“主义”和“家”们,虽亦偶有涉猎,到底气味不投。——正如已故的太老师任继愈先生所常言的:“觉悟的群体才能推动社会”,谋求社会的进步和改善,无论是谁,首先都要面临当下的“群体性无知”,这种无知乃是一种可怕的力量,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共业”,这种力量 “沛然莫之能御”,任何理想和希望,一旦碰上它,都要被撞个粉碎。这一点,查诸历史,特别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一目了然。 ——所以,我们谋求当前存在状况的改善,只有先逐步改变这种群体无知。近代以来,无论是严复所说的“开启民智”,还是鲁迅先生“改造国民性”的呐喊,皆在于此,这也就是本文所理解的“启蒙”。——一切文化努力,如果不回到这个百年前的起点上,只能是一些花哨好看的空中楼阁罢了。本论文的治学方法,尽量遵循本门自汤用彤先生以来一以贯之所践行的“以历史说明佛教,而非亦佛教说明历史”的理性准则,这一点说容易也不甚容易。——2004年以来,我通过数次学术会议的参加,逐步接触到当前的中国佛教学术界,深感当前国内同行中具有信仰倾向而治斯学者,占了很大比重,也得到了不小的话语权。——对于个人的信仰,我一向是尊重的,但如果带上信仰的前提去治学,这样难免就会有失客观公正。因为宗教学归根结底,是将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去研究,这样,必须有批判,有扬弃,才能得出有益的结论。但如果作为信仰者身份,恐怕多数只能对研究对象一味夸赞,甚至对于其中种种有害的神秘主义成分熟视无睹甚至欣然接受,所作的工作只能是一种“神学”,而非严肃的学术研究了。——内学院一系佛教之所以成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我之所取者,也正是因他们虽是教内身份,却亦具敢于批判,敢于求真的学者情怀。按照惯例,论文的后记,要有“鸣谢”的部分,我自然不能免俗,这里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亲教师”SLD先生,我自从2007年入校以来,得到先生诸多的关怀,通过耳濡目染先生的言传身教,无论在学术上还是人生境界上,三年的生活使我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质的提升。先生亦至始至终关心本课题的研究,多次亲笔修改过其中的一些章节,并在先生的支持和帮助下,本论文的相关性课题“启蒙思潮与近代佛教”得到了贵州省研究生创新基金的资助并顺利结题;本论文的核心宗旨亦在先生的鼓励下撰写成《理性与正信——略论内学院一系佛学的修学观》一文,获得了2009年中国佛协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征文“莲花奖”;此外还有其他相关几篇论文,亦在先生的推荐下发表在《法音》等国内佛教知名刊物上。总之,先生的诸多关怀和帮助,对我学术和人生历程的意义,无论怎么说都是不过分的。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2009年初,自幼无微不至地抚育我成长的祖母寿终辞世,每每思之不禁黯然,唯愿我在学术路途的不断求索,能够些许告慰她的在天之灵。

  •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_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_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启蒙辩证法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陆扬,王毅选编 大众文化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1 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莫尔根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萨义德 东方学 北京:三联书店,1999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Dueing,S.(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3 Polo,Marc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Turner,Graeme.British Cultural Sr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Williams,R.Culture and Society . Harmondsworth:Penguin,1963

  • 谈自考法律专业论文撰写及答辩_参考文献

    谈自考法律专业论文撰写及答辩_参考文献        今天我刚刚去北大法学院参加了自考法律专业的毕业论文答辩,过程还算顺利应该是通过的,有一些感悟和想法不得不说说,给那些没写过论文没答辩过的自考同学们讲讲经验。在论文写作方面,具体的写作方法和注意事项不谈,因为不仅各大论坛网站都有介绍而且写作前北大也会召开说明会并且会发说明,通过跟指导老师交流也会得到相应信息,在这只是想就选题和答辩方面谈谈想法,我认为主要有三点:其一,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你的指导老师的背景这点太重要了,通常学校分配的指导老师都是法学院的教授或是教授的在读博士,这些人都很有名气,选择论题之前一定要通过各种途径充分了解你的指导老师的背景,包括他的简历,目的在于知道他的研究方向、从事教学研究这些年来都写过什么文章出过什么著作,然后选择非他专业领域的论题来写。记住,一定是“非”他专业领域的,有些同学认为借论文撰写的机会得到指导教授专长领域的指导是很难得的机会,我要说的是,醒醒吧,那样只会给自己增添麻烦。原因是首先他的专长领域他已经研究多年,你在短短2、3个月的论文写作时间里所得出的结论有可能超过他或让他刮目相看么?往往我们写的论文都比较浅显,论理多过论事,如果你写的是他专长的领域那么只能让老师觉得你的论文更加没有深度,没有新意,那结果自然也就不会理想。相反如果是他不专长或非研究领域,通常他不会不自觉地带着审视的眼光来看,而是普通的阅读和指点,情况会截然不同。我这次就是没有事先了解指导老师的背景,恰恰选择了他的专业领域写论文,结果答辩的时候老师问的问题都比较尖锐,让我为自己的答辩捏了一把汗。其二,千万不要选自己不熟悉的领域我这次的论文就是吃了这个亏,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不得不承认,毕业论文写作不是发挥兴趣的时候,也不是让你在知识海洋自由驰骋的舞台,它是非常现实的,以至于几近功利,就是说此刻既不是通过撰写论文来探讨学术的时候也不是展现个人知识面的时候,因为就自考本科生的水平想写出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几乎是不可能的,(当然我只是对大多数人来讲,不排除有个别非常优秀的同学可以借论文写作一展才华。)如果说自考法律的15科是道道关卡那论文写作就是通往黎明最后的通道,选择最保险最稳健的论题写作才是出路,千万不要为了显示才能而选择晦涩偏僻的论题,相信我,你绝对驾驭不了,最终只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我这次的选题就是前车之鉴,因为兴趣使然,我选择了非常少见的甚至在国家图书馆都找不到什么相关资料的论题,原因当然不是想显示什么而是的确出自兴趣,不过虽然一直对我的论题所涉及的领域很感兴趣但却没什么系统深入的了解,想当然的认为只要有兴趣一定能写好它。写起来才发现,不光材料难找而且由于题目偏涩、社会讨论繁杂、案例稀少,论文体系一直不能确定,经过了3次大刀阔斧的删改(如果是很有信心的论文绝不会经过3次完全改头换面以至根本看不出前稿踪影的修改的)最后截稿日期过了仍迟迟交不出满意的定稿来。这样的结果是不仅要承担迟交定稿带来的麻烦还失去了对论文的绝对信心,直接影响了答辩的心理准备。所以告诫大家,论文撰写不是儿戏,一定要选择大众化、易于寻找材料和案例、方便阐述和分析的论题,此时兴趣应该先放一放,安全度过最后的一道关才是最重要的。其三,答辩的准备一定要围绕论文本身其实指导老师们都是很心疼学生们的,他们知道我们自考学生的不易,所以都是过程要求严格,结果都是很照顾学生的,所以答辩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的,一般来讲只要你对你的论文足够熟悉(哪怕不是自己写的也要绝对熟悉内容和体系)通常通过答辩并且取得优、良成绩并不困难。但我还是要说几个要注意的地方。答辩之前一定要充分的了解你的论文都涉及了什么问题,把所有可能提出问题的问题点都做详细的了解,相关的知识要烂熟于心。但基本主抓的是论文直接涉及的知识和与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答辩时通常问的问题都比较基本,千万不要好高骛远,专门去收集整理一些拔高的问题点而忽略了基本问题基本原则,这样在答辩的时候你不仅没有机会展示你准备的高深问题还会因为基本问题没抓住而让老师觉得你表现不够优秀,甚至怀疑论文的真实度。通常说来答辩的气氛是很轻松的,老师们评判主要是从论文本身来,答辩只是一个辅助,即便答辩不甚理想也并不意味着你不能取得好成绩,因为老师们都知道对于学生来说论文才是学识及态度的体现,答辩往往受客观因素及紧张程度的影响有时不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对我们自考生来讲,想要答辩顺利除了认真写论文、充分了解相关知识,还有就是对老师的尊重和体谅,只要这些因素具备了,得到学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 对外投资论文参考文献_对外投资论文

    对外投资论文参考文献_对外投资论文 [1] Antras P. Firms, Contracts and Trade Structure [J].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2003 (11 ) :1375-1418. [2] Aw B, Chen X,Roberts M. Firm-level evidence on productivity differentialsand turnover in Taiwanese manufacturing [J]. Journal of DevelopmentEconomics,2001, 66:51-86. [3] Baldwin, R.E. Heterogeneous Firms and Trade: Testable and UntestableProperties of the Melitz Model [A]. Working Paper, 2005,6. [4] Bernard A.B. and J.B.Jensen. Exceptional Exporter Performance; Cause,Effect, or Bot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1999, 47:1-25. [5] Bernard A.B. and J.B.Jensen. Entry, Expansion, and Intensity in the USExport Boom,1987-1992[J]. 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12(4),662-675. [6] Bernard A B, Redding S, Schott P.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Heterogeneous Firm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7,74(1). [7] Delgada M, Farinas J, Ruano S. Firm productivity and export markets: anon-parametric approach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2,57:397-422. [8] Ghironi F, Melitz M J.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Macroeconomic Dynamics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 120:865-915. [9] Greenaway D. and R.Kneller, Exporting, Firm Heterogeneity, Exporting and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Economic Journal, 2007, 517: 134-161939. [10]Head K, Ries J. Heterogeneity and the FDI versus export decision ofJapanese manufacturers [J]. Japanese International Economies,2003(17):448-467. [1 IJHelpman, Melitz, Yeaple. Export versus FDI with heterogeneous firms [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2004, 94:300-316. [12]Melitz, Marc.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 [J]. Econometrica, 2003, 71,1695-725. [13]Pavcnik,Nina. Trade Liberalization, Exit,and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s:Evidence from Chilean Plants [J].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2, 69(1):.245-276. [14]Wagner Joachim. Exports and Productivity: A Survey of the Evidence fromFirm- Level Data [J], The World Economy 2007,30(1): 60- 82. [15] Yeaple, S.R. A Simple Model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ternational Trade, andWages [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5,65: 1-20[16] Yeaple S R. The Complex Integration Strategies of Multinationals and CrossCountry Dependencies in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J].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3, 60: 293-314. [17]陈丽丽.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动向一一基于异质企业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 (3) :119-123. [18]段晓庆.广东省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J].特区经济,2010(2). [19]樊英.异质企业贸易模型的理论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6(8) :124-128. [20]范思请.企业异质性与企业国际化经营研究[D].吉林大学,2011. [21]古广东.对外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南方金融,2011 (2)[22]何骇.全球化背景下上海企业外直接投资的动因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08 (3). [23]洪联英,罗能生.出口、投资与企业生产率:西方贸易理论的微观新进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8(7):22-26. [24]洪联英,罗能生.全球生产与贸易新格局下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及策略选择-基于生产率异质性理论的分析方法[J].世界经济研究,2007(12):55-61. [25]赖伟娟,黄静波.出口行为、企业异质性与生产率研究基于1999?2007年中国企业普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1 (7) [26]李春顶.出口贸易、FDI与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路径选择新新贸易理论模型扩展及我国分行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09(2). [27]李春顶.异质性企业国际化路径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9. [28]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 对企业本质和行为基础的演化论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2002(2) :56-68. [29]刘光卫,马亚华.上海市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0 (2). [30]刘石厂.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战略分析与现实选择选择[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8):48-51. [31 ]刘淑琳,黄静波.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生产率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11(2). [32]马连杰,陈捍宇.美国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及其后示[J].世界经济研究,1999(2) :52-54. [33]钱行行.全要素生产率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分析一一基于行业数据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T.业,2011 (11)[34]盛强,周蓉,汤建中.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与区位选择[J].人文地理,2000 (8)[35]苏丽萍.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实践和中国的战略选择[D].厦门大学,2006. [36]唐宜红,林发勤.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对中国企业出口的适用性检验[J].南开经济研究,2009(6):88-98. [37]田魏,余淼杰.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国际贸易研究会,2011. [38]钱学锋,王菊蓉,黄云湖,王胜.出口与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自我选择效应还是出口学习效应[J].计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 [39]王辰碟.出口、对外投资与生产率一一来自浙江民营企业的经验验证[D].浙江大学,2011. [40]王庆东.专有知识、核心能力与企业的异质性[J].南京大学学报,2005(3) :64-68. [41 ]吴汉洪,崔永.新国际贸易理论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比较[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7):40-45. [42]杨瑞龙,刘刚.企业的异质性假设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1) :106-121. [43]尹枚.广东对外直接投资现状、问题及对策[J].国际经济合作,2006(12). [44]余淼杰.中国的贸易自由化与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来自企业层面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10:97-110. [45]占静.广东实施走出去战略研究[D].暨南大学,2006. [46]张天顶.出口、对外直接投资与企业的异质性研究[J].南方经济,2008 (3). [47]赵伟,李淑贞.出口与企业生产率:由实证而理论的最新拓展[J].国际贸易问题,2007(7) :24-30. [48]赵忠秀,吕智.企业出口影响因素的研究评述一一基于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的视角[J].国际贸易问题,2009(9).

  •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_硕士毕业论文

    硕士毕业论文参考文献_硕士毕业论文 [1]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 Learning and working Together for Future - a strategic framework to 2002 (1998). [2] Workforce Training in England 2006,Mark Winter-botham and Kartie Carter, IFF Research L td, Research Report [3] U.S. committee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ining and Jobs for the Urban Poor, pp.15-16 [4] K.Kelly. Motorola: Training for the Millennium[J]. Business Week. 1994. 158~172 [5] UNESCO and ILO Recommendations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 M ] . 2002 [6] John Stevenson, Australian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 Vocational Aspect of Education, 1992 [7] http://www.osta.org.cn/index.html [8] Leonard Canto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Developed World - a comparative study. London: Routeledge, 1989 [9] L.Sunny Hansen, Beyond School to Work: Continuing Contributions of Theory and Practice to Career Development of Youth, The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10] DFES, National Modern Apprenticeship Taskforce [11] Thomas Bailey, Katherine Hughes&Tavis Bart.Achieving Scale and Quality in School-to-Work Internships:Findings from an Employer Survey.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Spring 2000,Vol. 22(1):41~46 [1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1965年报告《论终身教育》 [13] 赵中建.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21世纪愿景–提交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的建议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14] 巨文辉. 国外劳动力市场分割研究的方向及其特点.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5(6):45~49 [15] 李颖.我国企业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天津大学 [16] 钱景舫,雷正光.职业百科词典.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2000 [17] 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18] 徐朔.国际职业教育的基本模式及国别比较.外国教育研究,2005(8):65~69 [19] 王浩浩.现代企业培训的中西比较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5 [20] 朱红娟. 20世纪80年代英国青年培训计划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武汉大学,2005 [21] 龚春蕾.英国企业开展员工培训的现状分析. 职教通讯,2007(12):75~78 [22] 顾明远,梁忠义.世界教育大系,英国教育.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 [23] 勾月. 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发展及启示. 职教通讯,2007年(5):60~63 [24] 张惠梅. 我国与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立法的差异性研究. 职教论坛,2007(7): 46~48 [25] 刘当远. 美国社区学院办学职能的发展及理念分析. 中国成人教育,2006(6):110~112 [26] 张锋. 二战后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7 [27] 龚心全. 美国企业培训种种. 山西成人教育,1998(8): 46~47 [28] 周加仙. 美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 教育与职业,2000(4): 59~60 [29] 袁锐鄂,文金桃. 试析美国企业大学的发展及其作用. 比较教育研究,2002(9): 51~56 [30] 彭江.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几个特点. 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0(3):13~15 [31] 吴晓义. 改革中的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 外国教育研究,1997(5): 53~55 [32] 黄日强, 何小明. 澳大利亚政府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作用.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Vol.18(2): 67~70 [33] 2002 教育部VET考察团在澳大利亚的研讨会资料 [34] 吕红,陈泽容.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制和投资政策: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 Vol.13(4): 15~16 [34] 景宏华. 澳大利亚职教培训框架体系的建立与发展:[硕士学位论文]. 河北:河北大学,2004 [36] 黄日强,邓志军. 澳大利亚企业行业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 职教通讯,2002(10): 58~60 [37] 周彬, 徐朔. 澳大利亚TAFE与中国职业教育比较. 开放教育研究,2003(5): 54~57 [38] 刘兰平, 李悠. 行业企业在发展高职教育中的定位–比较的视角.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78~82

  •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范文_毕业论文答辩

    毕业论文答辩发言稿范文_毕业论文答辩       各位老师好! 我的论文题目是:中国当代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分析——以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发展为依据。下面,向各位老师介绍一下论文主要内容。请各位老师予以批评指正!对于集体土地所有权,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些研究集中在法学和经济学领域。在法学上,许多民法学者借我国物权法制定的机会,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完善建言献策。他们认为,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应采纳法人化的构建思路,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构造为一个具体的法人组织,由该组织享有并行使集体土地所有权。另有学者建议引进古日尔曼法上的总有制度对我国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进行改革。在经济学方面,大多数学者将集体土地所有权界定为一种制度安排, 建议对其进行产权改革,使集体土地所有权成为一种独立于国家政治和国有所有权的独立的经济制度,赋予农民和集体组织完整的产权。但是,很少有人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进行细致的专业分析。而没有这些历史分析,我们就很难知道集体土地所有权是怎么产生的,其产生背景是什么;也不会知道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如何演变成今天的状态的,其演变背后的历史动因又是什么;更不可能知道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真正缺陷是什么以及如何弥补这些缺陷。基于此,本论文便以分析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历史发展为基础,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演变历程进行细致的划分,将其分为合作社土地所有权、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生产队土地所有权以及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即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土地所有权,形成于1956年。它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初级形式,由合作社成员让渡其私有土地所有权集合而成;同时,合作社成员享有退社自由,且退社时可以带走自己原有的土地。因此,合作社土地所有权是一种不稳定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只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初级形式。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形成于1958年,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产物。它可以说是集体土地所有权的高级形式。与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相比,其公有化的程度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稳定性得到了增强,社员的退社自由被剥夺了。另外,由于人民公社是一种政社合一的组织,具有政治职能;其土地所有权的行使自然也就充满了政治色彩,成了国家控制农村经济、参与农村土地收益的重要途径。在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上表现得更多的是国家的意志和利益而不是社员的意志和利益。因此,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是集体土地所有权被动发展的结果。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形成于1962年,是对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进行修正的结果。人民公社刚一成立,农村便发生了罕见的为期三年的自然灾害。这一灾害迫使中央改变对于发展人民公社问题的态度,完善人民公社管理体制,确立“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根本制度。这一根本制度在土地所有权方面就表现为生产队对生产队范围内土地的所有权。与前两种集体土地所有权相比,生产队土地所有权的存续时间比较长,直到1983年才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而终止,被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所取代。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形成于1983年,是废除人民公社体制和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的结果。与前三种土地所有权相比,其具有如下特征:第一,独立性。前三种集体土地所有权均是在国家的强力推动下形成的,并依附于国家政治权力,没有独立性;但是,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则是国家退出农村经济控制和利益分配格局的产物,浓重的政治色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成员的自治和民主表决。第二,主体抽象性。前三种土地所有权均具有明确具体的所有权主体——合作社、人民公社或生产队;但是,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却没有明确具体的所有权主体,主体成了抽象的“集体”。第三,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前三种集体土地所有权下,作为所有权主体的组织亲自指挥成员参加劳动并统一分配,所有权与使用权合二为一;但是,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下,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种独立于土地所有权的用益物权。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农民自愿的选择,是农民为权利而斗争所争取的结果。另外,通过对上述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的历史分析,我们也可以发现,在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中,国家和农民分别发挥着不同的作用。甚至可以说,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发展过程就是国家和农民相互博弈的过程,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就是其博弈的结果。在合作社土地所有权的产生时期,国家并没有动用国家强制力对农民的私有土地所有权进行征收,而是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社,并承认农民的退社自由。因此,合作社土地所有权具有约定的性质,是土地所有权自由转移的结果。但是,当退社自由真正地被广泛运用的时候,国家的容忍底线被打破了。于是,国家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便是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的建立和农民退社自由的丧失。取消了农民退社自由的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成了名副其实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成了一种法定的公有所有权,与农民私有土地所有权进行彻底的决裂。这是集体土地所有权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虽然紧随其后的是三年自然灾害,但这丝毫不影响集体土地所有权前进的步伐。三级所有、对为基础下的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只是对人民公社土地所有权的“微调”。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也没有满足农民实现温饱的愿望。因此,在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存在的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单干之风此起彼伏,越演越烈。直到1980年,国家才有条件地承认了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作为一种生产责任制的合法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产生以及人民公社体制的瓦解,使得生产队土地所有权向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国家对农民的意愿和利益进行了充分的考虑,将生产队的重组权力交给了农民。在农民没有决定前,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进行了抽象化的处理,一方面规定农村土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另一方面对生产队的重组或集体组织的重建只字不提。于是就产生了现在“主体虚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虚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国家和农民博弈与妥协的最终产物。国家不可能将土地所有权交与个体农民,回归合作化之前的状态,放弃土地公有化的理想;农民也不可能接受任何形式的集体劳动,成为别人指使的对象,丧失生产生活的主动。但是从法律上讲,“主体虚化”的集体土地所有权也许更加接近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下公有所有权的本质。一方面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独立承担相关权利和义务,承担经营不力的破产责任。而集体经济组织的破产势必导致土地所有权的转移以及集体土地所有权作为一种公有所有权的丧失。这与公有所有权的本质是相悖的。因为土地公有所有权的本质在于否定土地的任何私人所有,排除私有土地所有权的存在。另一方面法治社会要求国家政治与市民社会的分离,要求集体土地所有权具有独立于政治权力的性质,排除国家对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政治控制,发挥集体成员自治的功能,使集体土地所有权真正掌握在农民的手中,为农民的意志和利益服务。因此,无论是构建独立的集体组织还是构建依附于国家的集体组织都是不合适的。所有权主体抽象化、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利用方式具体化正是现行集体土地所有权应由特征。至于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今后发展亦应由农民共同决定。

  •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_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文化研究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_文化研究毕业论文 费孝通 乡土中国·生育制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洪堡特 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 启蒙辩证法 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陆扬,王毅选编 大众文化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2001 罗钢,刘象愚 文化研究读本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莫尔根 古代社会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萨义德 东方学 北京:三联书店,1999 王岳川 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Dueing,S.(ed.) The Cultural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1993 Polo,Marc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8 Turner,Graeme.British Cultural Srudie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Williams,R.Culture and Society . Harmondsworth:Penguin,1963

  • 关于毕业论文的思考_参考文献

    关于毕业论文的思考_参考文献       在这里我想首先强调一下有关于“保守”的概念,本文中所提到的保守并不单单指是思想的陈旧、对于固有模式的追捧,此处的保守更多的是强调关于对大学生思想的认知。 草草数万字结束了我的大学毕业论文,结束之后才发现原来需要思考的东西还有很多。不仅仅是关于大学毕业论文的内容,更多的是对于一种“态度”的思考。 很庆幸的一件事情--在大学即将结束的时候我终于在学业(不敢称其为学术)上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方向,思考了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十分不幸的是--我在自己喜欢思考的问题上不可避免的重新回到了原有模式的禁锢与限制。 某人说:“研究生都写不出什么东西,本科生能写出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的确,现在的教育模式(我并不是批判此种教育模式)让我们学会的更多的是“模仿”,而并非由思考引发的创新。此时可能会有人发出反对的声音:“大学里不是也有有能力的人发表论文么”,“人家怎么就学习这么好,你学习不好是你自己的责任”,“你就这样吧,你也想不出什么道理”诸如此类的话语。 我承认人的差别性,但是在早已不是“精英教育”模式的今天,大学生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或是仅仅说“我--如何在大学里成才”,成为了我思考的主要问题。毕竟现在的大学生活就像“大锅饭”一样,做什么都是“一群一群”的,但多少学过点儿经济学的人都明白,一旦人们的行为出现了集群现象,那么人们获得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小。上大学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只是我们实现人生理想的一个阶梯。 大学里多少有点儿“成就”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他们懂得--思考。但是,也不排除很多人只是在按照一种“被动的模式”进行发展而已。前一种人会在进取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自我,而后一种人也只会为自己眼前的成绩而欣喜若狂。 思考是一种能力,而这种能力引申出的创新才是人生的转折点。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特殊性,我们学会的不应该是如何走别人的路,而应该是怎样提炼他人的人生走好自己的路。 大学毕业论文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尚且不提直接拼凑抄写之同学,我们只讨论关于自我撰写的那一小部分。 大学四年第一次被老师认认真真的指导论文,第一次和老师正正经经的探讨关于论文中的问题,其实,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是,这种享受也仅仅是一种短暂的美好回忆。 与毕业论文相比,我更喜欢在日记中抒写很多我对于经济现象的思考。其中原因有四: 1、有些人认为我们缺乏创新意识,缺乏思考,根本就不会写出什么好文章。或是说,写出来之后,除了身边三五好友可以互相讨论,我们没有更加激烈的思想交锋的战场。 2、抄袭的模式已经固定在了很多人的头脑当中,除非是学习成绩“拔尖”的学生,否则就算是你思考良久的文章也会被当做是“参考”他人文献而拼凑出的“成果”。 3、毕业论文的目的是为了答辩之后顺利毕业,所以面对毕业,大家都是风险的回避者,“安全第一”成为了论文撰写的“指导思想”。 4、论文需要层层审批,句句需要斟酌,篇篇需要把关,可以说,很多思想是不能直接出现在文章中的。 综上所述,这就造成了很多同学的文章缺乏新意,缺乏思想,就像是包了一层皮的骷髅。 我和很多同学讨论过关于文章撰写的问题,一部分人想过要自己写,但是更多的人因为“麻烦”而最终放弃了大学中最后一次自我思考的机会。 这是一种遗憾,也是一种悲哀。四年的第一次“学术探讨”竟然是即将毕业的时刻。 格瑞姆.汉卡克在《上帝的指纹》中阐述了一种关于他写作的态度,即:即使文章中出现缺陷,也不要轻易的去否定和更改原有的文章,最好的事情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重新抒写,然后作为原有思想的补充。这种观点是我十分欣赏的,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思考了许多问题,但最终不得不因为篇幅问题删减了很多很多。 文章需要一种完整性,需要一种思考的连续性。当然,为了大学能够顺利毕业,我也只能很无奈的“破坏”自己思考的产物。 很无奈。 我不满意自己写的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的工具他够格了,但是作为自己“思考”的产物,他还差的很远很远。 我承认,我只是一个缺乏社会经验,还处在凭激情思考问题层面的,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而已。但是,我可以在我自己的“地盘”尽情的思考我自己的人生。 创新需要他人认可么?努力需要他人认可么?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需要他人的认可么? 答案是肯定的,但我也相信,这种认可是少数的,也许只有自己--这一个人。 最后一句话,送给身边的几位好友:别太在乎周围人的看法,除了考虑某些问题以外,我们还是应该思考思考经济学里的那句名言“逆经济风向而动”。 好了,思考到此为止。论文出处(作者): 煽情de毕业论文致谢

  • 论文完成日我流泪了_参考文献

    论文完成日我流泪了_参考文献        论文完成了本该很开心,可写到后记的时候却流泪了。是自己意识到离别的接近了吧。离别总是让人那么感伤。 论文后记自己知道,超级女声是很多人都写过的一个论题。决定将 《从超级女声到快乐女声看节目的营销策略》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还是源于对它的喜爱。记得开始看超女时还只在全省内播放,周围的人都在谈论超女,寄宿在校的我不知道“超级女声”为何物还被朋友大大耻笑了一番,连忙回家仔细恶补了一顿。光阴似箭,现在我的毕业论文选择了论“超级女声”,不得不说,缘分啊。几年来,“超级女声”到“超级男声”再到“快乐女声”,直至今日的“花儿朵朵”。它一路上伴随我成长,贯穿我的校园生活,大学宿舍楼里“快乐女声”总决赛广告期间时,大家在阳台喊出自己心目中的冠军人选,仿佛用音量就可以决出胜负。这是何等肆意的青春。这篇论文也是向我的校园生涯说声再见。感谢导师刘老师,对我给予悉心指导、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记得在我为论题太多人写过而烦恼,甚至想放弃时,刘老师给我写了封邮件,鼓励我相信自己并积极努力完成。谢谢老师。感谢*****,感谢所有的老师。正是由于母校的栽培,老师的指导教育。我才得以一步一步成长。谢谢你们给予我的一切。 此外,还要感谢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审稿和参加论文答辩的老师们,感谢对本文的意见与建议,这样我才能更快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加以改正得以提高。而今,我即将展开翅膀,开始新的征程。在**********里学到的一切,我永不会忘。再见,母校!再见,老师!再见,同学!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