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浅论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化营销_管理学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      摘要:在进行较深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并对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应用做了介绍。 关键词:电子商务;数字化营销;网络营销 数字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数字化生存是关键因素。各种数字化技术将融入企业从研发、生产到营销的整个业务过程。特别是随着整个社会Internet使用进程的加速,电子商务的不断繁荣,企业营销环境正在发生着根本性变化。顾客需求瞬息万变、营销技术特别是数字化技术创新不断加速、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如不能适应客户“个性化营销”、“深度营销”、“微营销”等需求,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快地响应市场的变化、不能持续改善客户满意度,便不能生存与发展。 1、数字化营销 (1)什么是数字化营销 数字化营销(Digital Marketing,DM)是指企业为了促进产品销售而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对营销对象和营销行为展开的1系列如调查、宣传、策划、包装、企业经营理念传播、公众消费趋势的引导、推销和促销等活动。它要求企业以营销活动为对象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应用与共享系统建设。它将企业各部门、各区域、甚至商务伙伴的信息通过数字化、标准化、计算机处理和网络传输,最大限度地继承和利用各类信息源,构成1个完整的营销信息模型,以便于彼此间通过网络这1信息高速公路相互查询、协作、共建共享,并避免信息源、知识源的浪费和低水平重复,从而提高营销活动的效益和效率,带动企业的全面、高速度、可持续发展。 (2)数字化营销的深度理解 1、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 人们对数字化营销普遍存在1个很大的误区,认为数字化营销应该作为1个技术问题来考虑,而不是作为1个营销管理问题来看待。造成有的企业认为只要建立了营销信息系统、MIS(管理信息系统)、OA(办公自动化系统)、CIS(客户信息系统)等现代化信息管理手段,把各种营销信息电子化、数字化就实现了数字化营销。而实际上数字化营销最终要解决的问题是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和人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企业对数字化认识不足以及营销信息系统在企业中的定位不准确将造成数字化营销的失败。 2、数字化营销不仅仅是网络营销 网络营销(Network Marketing,NM)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来实现营销目标的1种营销方式,更强调运用网络技术实现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在线咨询、产品销售和客户服务等营销工作。而数字化营销更强调能够把营销数据变成营销信息,把营销信息变成营销知识的1个很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因此网络营销只是数字化营销的1个重要环节。生存在数字化时代的企业最终将成为1个全面集成的数字化企业,它是建立在企业整体发展战略框架和先进的企业经营理念、管理方法、信息技术基础之上的,能够不断创新和持续改进的成长数字化方案。 3、数字化营销是数字化时代的营销哲学 数字化已深入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1个角落,成为所有社会领域的“主概念”,它向各个领域进行渗透,甚至成为支配诸多领域的重要机制。但数字化营销的实施并不仅仅是将企业营销业务与数字化技术相匹配的过程,而是要以适应数字化生存环境为目的,真正解决“企业的生续力”为目标,通过重组营销管理模式,改造营销管理手段,优化营销业务流程,从而实现营销管理创新。因此数字化营销必然是1个以营销管理创新为导向的变革,是企业在数字化生存时代的营销指导思想。企业必须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营销管理模式,把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和环境适应能力作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首要问题。 2、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化营销 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交易方式的电子化,可以将电子商务简单地理解为电子交易,电子商务强调的是交易行为和方式。 (1)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发展 随着国际互联网商业应用的不断普及与深入,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重心已逐渐由若干年以前的企业内部的内联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外联网转移到无所不能的国际互联网上来。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任何1笔交易,都包含着信息流、商流、资金流和物流,而在这当中,最重要的、最能体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差别和优势的是信息流、资金流的电子化。可以说电子商务的本质是信息的交流与沟通,包括与外部客户的、内部运作的和与后端供应链之间的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而数字化营销的核心目标就在于营造良好的网上经营环境,使企业和其目标客户之间的信息交流渠道通达顺畅。 无论传统企业还是网络企业都需要数字化营销。数字化营销拉近了企业与国际互联网之间的距离,拓展了企业的电子商务视野,加深了企业对电子商务的了解,企业的电子商务目标变得更为清晰、具体,并且唾手可及。 虽然全程性的电子商务必须解决与电子支付相关的技术、经济和法律等问题,同时也要有高效、低成本的配送系统的支撑。但对于各类企业而言,在具备这些条件之前,数字化营销可以率先开展,并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企业介入数字化营销,则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企业即使还没有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自己的站点,也依然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宣传和推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国际互联网黄页、电子邮件、网络广告、网络信息发布等手段来开展数字化营销活动,而且成本也在大多数中小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其效果也是不错的。由此可见,数字化营销要解决的是电子商务信息流中与客户之间信息双向沟通的问题,是企业在现有条件下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先行环节,因而它不仅是电子商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基础。 (2)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数字化营销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国际互联网无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网络经济时代的超时空发展扩大了企业经营的空间,贸易双方可随时通过国际互联网洽谈商务。数字化营销就是利用互联网的超时空特征来展现出这种营销方式的极大魅力,使经营规模日益扩大,并已成为市场主流的趋势,根本原因在于它所具备的竞争优势: 1、人性化优势 当今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提倡“以人为本”。国际互联网络上的营销活动是1对1的、理性的、客户主导的、非强迫性的、循序渐进式的,是1种人性化的营销活动。它可以避免强势推销的尴尬和干扰,并通过信息提供与交互,与客户建立长期良好的关系。客户将拥有比以往更多的选择自由,其购物更显人性。而企业也可以根据客户的反馈信息通过自动服务系统提供特别服务来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因此,数字化营销是1种强调个性化的、更加人性化的营销方式。 2、经济优势 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营销活动,实质是1种无空间、时间限制的信息的交换,代替了以往的交换形势,由查询商品信息、商品订购至交易完成以及售后服务在合法的条件下不受任何限制的1气呵成,是1种全程的营销渠道。此外,企业还可以借助国际互联网将营销活动进行统1设计、规划和协调实施。因此,企业可节约大量的生产销售成本。而客户则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最优惠的价格,甚至可绕过中间商直接同生产者进行商务活动,能以更低的价格实现交易,使企业与客户实现双赢。 [NextPage]  3、服务优势 数字化营销依托于国际互联网,在国际互联网上可以展示商品目录,提供有关商品信息的查询,可以通过网络和顾客做互动双向沟通,收集市场情报,进行产品测试与消费者满意调查等,是产品设计、商品信息提供以及服务的最佳工具,为厂商与客户之间的沟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网络的最大的特点在于快捷、准确,能够及时反映客户的意见,及时与客户沟通,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努力改善与客户的关系。在世界经济1体化的大趋势下,在国际互联网上开展营销活动,使整个市场充满了活力,客户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也使客户拥有了更大的权力。因而企业只有不断改进服务,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可持续发展优势 国际互联网的使用者数量快速成长并遍及全球,使用者多属年轻、中产阶级、高教育水准的群体,由于这部分群体购买力强且具有很强的市场影响力,因此是1个极具开发潜力的市场主体。国际互联网还是1种功能最强大的营销工具,它同时兼具渠道、促销、电子交易、互动客户服务以及市场信息分析与提供等多种功能。它所具备的1对1营销能力,正符合了直接营销与关系营销的未来趋势。此外,数字化营销是建立在以高技术作为支撑的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上的,企业实施网络营销必须有1定的技术投入和技术支持,改变传统的组织形态,提升信息管理部门的功能,引进复合型人才,使企业才具备强大的市场竞争优势。 由此看来,数字化营销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它的优势是其它以往任何营销方式所无法比拟的。同时,这种营销方式也是网络经济时代的趋势。 3、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应用 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就应该掌握营销策略,深入的开展数字化营销。在以国际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商务活动的电子商务时代,导致了企业市场营销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如何借助有效的营销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范围的大竞争,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1)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理论在企业中的应用 数字化营销的理论基础是从财务管理中杜邦分析法中延伸出来的: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权益乘数,净资产收益率的高低首先取决于资产净利率的高低。而资产净利率又受两个指标的影响,1是销售净利率,2是资产周转率。要想提高销售净利率,1方面要扩大销售收入,另1方面要降低成本费用。资产周转率反映了企业资产占用与销售收入之间的关系,影响资产周转率的1个重要因素是资产总额,由杜邦分解式和杜邦结构图均可见:销售净利率越大,资产净利率越大;资产周转率越大,资产净利率越大;而资产净利率越大,则净资产收益率越大。数字化营销的信息反馈机制主要是加快资金周转率,提高企业财务投资中心的效益,降低库存损耗,加快流动资金的周转,降低利息损耗,降低成本中心的成本。对利润中心来讲主要是扩大产品销量扩大市场占有率来提高利润中心的效益。 (2)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要解决的问题 1、解决企业营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企业盲目地生产,是企业由于对市场销售的情况无法及时统计和做出反应,从而造成产品库存加大,资金周转时间加长,货款回收不及时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降低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和盈利能力。而且也影响企业的形象,降低了企业品牌的价值。 2、解决促销的局限的问题 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市场,各商家为了促进产品销售,使出了浑身解数,各种各样的打折、促销外加礼品赠送等满天飞。但是,纵观大多数商家的这些行为,都只是为促销而促销,并没有将市场营销的其他元素通过促销行为有机的结合在1起,造成市场在促销过后人走茶凉的局面。促销1方面使企业利润下滑。 3、解决广告效率不高的问题 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媒体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的快节奏和娱乐节目的繁盛导致消费群体对广告接受效率的大大降低,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天要受到500次广告的骚扰,而在美国这个数字是5000次。1方面企业花了大量人力和物力投入广告宣传,而另1方面广告的有效率却在大大降低,曾有人用短信互发了200万条信息,回信者只有50人,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是广告没有针对性,就是对消费群体没有根据消费情况进行细分,也就是没有探明鱼群的所在,漫天撒网而所得甚少。 从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的出发点可以看出,数字化营销不仅是对经销的产品信息化处理,而且更是企业管理1个重要延伸,数字化营销就是将经销实际运作中所涉及到的资源数据,各类下线经销商、分销商、终端的基础数据,销售及服务所产生的数据,终端及消费者所反馈的数据和产品真伪所给定的防伪数据等等,进行收集整理,集中分析处理并用于企业生产的指导和管理。 4、结束语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数字化营销服务是给企业营销1个快速精确的营销数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大增强企业和客户,企业内部之间的信息交互,目的使企业管理更容易把握管理的火候,数字化营销服务可以做到智能化,不简单是1套软件,1个系统,1个模型,也不是像财务管家婆1样是1套财务分析软件,人的智能和营销系统准确的信息反馈加起来要远远胜过1套软件在企业的实施,因此数字化营销的服务比EPR或软件管理更适合中国的管理现状,是营销理论的1个革命性突破,对企业的管理效益是1次巨大的提升。 事实上,尽管数字化营销具有诸多优势,但就此说中数字化和传统渠道、整合线上和线下营销,更大程度扩大和目标顾客的信息接触点,根据传播渠道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传播内容,从而更有效的实现销售信息和品牌信息的消费者认知,这才是成功营销的哲学。 参考文献: 1、王霆,卢爽主.数字化营销[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2、梁宏秀.浅议数字化营销[N].经营有道,2005(212). 3、赵淑琴.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数字化营销[N].甘肃农业,2005(228). 4、比尔·毕晓普著,刘大鹏等译.数字时代的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杨占生,杨颜憧.模式交易——数字经济运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 6、布雷德·艾伦·克兰多著,劳帼龄译.战略化的电子营销——管理电子商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

  • 中美关系展望”学术研讨会综述_管理学毕业论文

    1、中美关系现状评估 与会学者认为当前的中美关系呈现出3种特征:复杂性、脆弱性、稳定性。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崔立如研究员认为,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两国领导人的新共识。在多次场合中,中美两国的领导人都表示出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其次,中美关系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就经济层面而言,合作是经济关系中的主导,但也存在1定的摩擦和矛盾,这种摩擦还有可能被美国经济问题政治化。而在政治和价值观层面,美国则采取对中国的攻势,就政治层面而言,斗争则是关系的主导;就安全层面,美国则采取竞争与合作并存,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影响力也逐渐超出亚洲的范围,在包括反恐等领域上,美国需要与中国的合作。但对于中国军事力量的不断提升,美国也抱有怀疑和防范的态度,要求中国不断加大对其军事上的透明性。 与会学者认为,中美关系的脆弱性,首先表现在两国之间的战略互信问题上,尤其是美国虽然认同中国的和平发展,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不能确定。其次,中美之间低政治的共同利益增加,同时中美之间的高政治间的矛盾也在扩大。而且低政治共同利益的发展不能抵消高政治矛盾不断扩大的趋势。第3,台湾问题可能成为中美关系中的新热点。因为对中国而言,台湾问题是关乎中国的核心利益,对于台湾问题,中国没有妥协和后退的路线可寻,因此台湾问题仍将是中美之间最为敏感、脆弱的问题。 就中美关系的稳定性而言,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王缉思教授认为,中美已经走过了停留在任何1个焦点上的阶段,突发事件影响中美关系全面向后退的可能性极小。中美关系的战略框架已经是稳定的、业已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和平发展道理的提出和实践对于发展中美关系是好的,但仅这1点仍然不够,两国还将存在较长的磨合阶段,这也是稳定性的表现。崔立如研究员认为,中美关系稳定性在于总体稳定和局部的不稳定。这是由当前的国际格局决定的,也是中国采取的和平发展的温和的政策取得的成效。中美关系的稳定性也体现了两个国家的大国体制。即两国的领导人、决策人和政治精英具有的大局观、战略意识。在处理相互问题时具有老成持重的风格。 2、影响中美关系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 与会者认为,随着中美关系的发展,中美两国的合作领域在不断扩大,共同利益也在不断加深。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胡国成研究员指出,当前的中美经贸关系已走入正常化的发展轨道,并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美经贸关系已形成互利共赢的局面。在反恐方面,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反恐中心主任李伟研究员强调,美国已明确将伊斯兰极端主义定位为美国的主要威胁,美国将继续要求我在反恐与防扩散方面进行配合,这将是两国共同合作的坚实基础。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张琏瑰教授认为,中美两国在朝伊核问题上也存在共同利益。中美作为负责任的全球性大国,都要反对发展核武器;在国家利益层次上,中美希望保持朝鲜半岛的和平与稳定以及中东地区的稳定,不希望影响地区的稳定。 人民大学金灿荣教授还指出,中美不仅有许多共同利益,还有许多共同点:例如中美共处全球化时代,共处核武器时代,共处恐怖主义时代,中美共同遵守公认的国际规则,中美两国的社会共性大于差异性,如两国都信奉实用主义,两国的文化都具有宽容性,两国的社会动员方式相同等。这些共同点也是未来影响两国关系的积极因素。 与会者还就近期中美关系中的矛盾焦点如知识产权、人民币汇率、能源、军事交流等问题交流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研究员马秀山指出,中美知识产权问题存在有着1种政治化的倾向,即美国将授予专利视为人权的1部分,美国今后很可能会把知识产权作为敲打中国的1个“常规武器”,类似于长期影响两国经贸关系领域内的台湾问题。尤其是随着美国大选年的到来,中美知识产权问题有可能会成为近期影响中美关系的敏感问题。 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王元龙研究员指出,造成中美两国贸易不平衡的问题首要原因是以下4方面因素造成的:(1)双方进出口统计标准不同;(2)美国没有考虑增值;(3)美方统计贸易只统计商品贸易,而无服务贸易;(4)美国在中美贸易中很多情况下只是作为转口贸易中的中转站。美方指责中方通过操纵汇率谋求贸易不平衡的指责是不实的。 [NextPage] 中央党校马小军教授指出,由于美国对世界主要石油储产区域实施的战略控制,中美两国在能源方面存在着潜在和现实的冲突。如果美国的全球能源安全战略包含对中国加以能源战略遏制的意图并付诸实施,那么未来两国间围绕能源的潜在冲突就有可能演变为现实,从而不利于中美关系大局,并将极大地损害亚太乃至全球的和平与稳定。 军事科学院姚云竹教授坦言,自冷战结束以来,中美两国的军事关系1直落后于两国的整体关系的发展。尽管9·11事件为改善中美关系提供了转机,但迄今为止,两国军事关系并没有出现实质性的进展。中美军事关系的冷战状态1直没有根本摆脱,军事关系的落后造成了双方互信不足,这已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重要问题。 清华大学教授刘永江认为,未来中美关系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两国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矛盾。美国的政策制定者和战略家1直信奉“海权论”、“大陆地缘中心论”、“大陆边缘地带论”等地缘战略学说,强调人类历史主要是陆上势力与海上势力的斗争史,而且美国至今还有人主张与日本、澳大利亚等海洋国家联手遏制中国。这种过时的“海陆对立论”,会导致中美、中日之间的地缘战略对抗。 对于这些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有的学者也指出,应用辩证的态度理性对待。如果积极因素处理不好就可能变为消极因素,消极因素处理得好就可以变为积极因素。 3、中美关系走势评估 与会者认为中美关系中的合作与竞争、协调与防范将是中美未来关系中的常态。 国防大学潘振强教授认为,从短期来看,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主要取决于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从中长期来看,取决于中国能不能持续的发展力量及能否采取明智的决策: 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门洪华教授认为,美国建立“美国治下的和平”的全球战略目标与中国在东亚和平崛起的趋势并行不悖,构成1对战略性、结构性矛盾。 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指出,中美关系有两种可能的长远前景:第1种可能的长远前景是美国在今后1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逐渐在不同功能领域和地区领域内,接受中国的领先,即中美之间的“分秋色”,美国最终不能不接受中国作为世界性强国的和平崛起。第2种可能的长远前景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中长期“结构性矛盾”正在变得比过去更为深刻,甚至潜在地更为强烈,由此中美关系的真正全局性根本考验将在10年至15年后,并且将是在军事力量对比领域,需要考虑届时中美冷战的可,能性问题。 中央党校宫力教授指出,在东亚存在着中美两个大国,中方要重视美国,正确评估美国的实力,同时两国应该建立1种危机管理机制,特别是在军事关系上要探讨如何通过增进军事技术交流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军事科学院彭光谦教授强调,中美两国在意识形态等领域的分歧难以弥和,但是政治、经济上相互承担不起双边关系彻底破裂的代价,军事上可以避免可能发生的对抗性冲突,中美双方战则双亡,和则双赢,斗则双输,要尽最大的努力维持双边关系的稳定;同时,中国实力增强后对于中美关系的改善有实质性的影响。中央党校刘建飞教授也认为今后对待中美关系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特别是在战术上积累本钱,增强国家的实力。

  • 论我国网络营销的策略_ 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目前我国有8万余家企业已加入互联网,并涉及网络营销,其中以计算机行业、通讯行业、金融行业较为普遍,计算机行业占34%,通讯行业为23%,金融行业为11%,其他为32%。那么本文通过对网络营销特点、优势的详尽分析,提出了企业实行网络营销的6大策略。 [关键词]网络营销 策略分析 实施 网络营销是以现代营销理论为基础,利用Internet对产品的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进行跟踪服务,自始至终贯穿在企业经营全过程,寻找新客户、服务老客户,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以达到开拓市场、增加盈利为目标的经营过程。 1、网络营销的概述 网络营销 (On—line marketing或cyber marketing)。全称是网络直复营销,是企业营销实践与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相结合,以电子信息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和手段而进行的各种营销活动的总称,它是直接市场营销的最新形式。随着Internet的普及,为企业进行现代营销开辟了新途径,它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营销形态和业态。 网络营销主要包括宣传产品品牌、网站推广、信息发布、顾客关系、顾客服务、网上销售及网上市场调研等诸多方面。其职能表现在:网络品牌、网站推广、信息发布、销售促进、销售渠道、顾客服务、顾客关系、网上调研8个方面。 2、网络营销的实施策略 认识和利用网络营销策略,使企业网络营销水平得到进1步的提高。企业必须积极利用新技术变革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搭上技术发展的快速便车,促使企业飞速发展。那么传统企业是否能利用互联网创造商业机会,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是未来能否在全球经济1体化的状况下致胜的关键因素。因而,进行企业网络营销策略的研究也有1定的经济意义。 (1)网站策略。网络营销站点作为企业在网上市场进行营销活动的阵地,站点能否吸引大量流量是企业开展网络营销成败的关键,也是网络营销的基础。站点推广就是通过对企业网络营销站点的宣传吸引用户访问,同时树立企业网上品牌形象,为企业的营销目标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1.抢占优良的网址并加强网址宣传:在网络空间上,网址是企业最重要的标志,已成为1种企业资源。网络营销站点推广就是利用网络营销策略扩大站点的知名度,吸引网上流量访问网站,起到宣传和推广企业以及企业产品的效果。2.精心策划网站结构:网络结构设计应做到结构简单,通过建立较为便捷的路径索引,以方便访问。结构模式应做到内容全面,尽量涵盖用户普通需求的信息量。3.加大力气维护网站:企业建立网站是1项长期的工作。它不仅包括网站创意和网站的开通,更包括网站的维护,如网上及时更新产品目录,价格等试销性较强的信息,以便更好的把握市场行情。而且,较之传统印刷资料,其更为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网站的维护也能集中反映企业的营销个性和策略,最终都表现为顾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4.搜索引擎注册:根据调查显示网民在找新网站主要是通过搜索引擎来实现的,因此在著名的搜索引擎进行注册是非常必要的,而且在搜索引擎进行注册1般都是免费的。5.建立链接:与不同站点建立链接,可以缩短网页间距离,提高站点的被访问概率。(1)在行业站点上申请链接。(2)申请交互链接。(3)在商务链接站点申请链接。6.发送电子邮件:电子邮件的发送费用非常低,许多网站都利用电子邮件来宣传站点。 (2)产品策略。对于书刊、音像器材及制品、电脑软件及相关产品等无形电子产品,消费者可以通过在网络上阅读文字、体会视听效果、自己操作等方式了解产品的特征、质量,较容易做出最终购买决策,并可实现网上付款、直接下载所购产品。交易在1瞬间完成,商流与物流合1,消费者会大大减少购买成本,较适于通过网络销售。在网络营销中,域名是消费者识别产品和企业的唯1标志,企业必须做好域名的开发与保护工作。域名要具有简洁性、国际性,并且要与企业或产品的名称相统1,使消费者能顺利准确地识别。此外企业还应采取多域名注册的办法来保护自己,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应对企业域名进行多方位宣传,树立域名品牌形象,增强竞争力。 (3)价格策略。1.低位定价策略。借助互联网进行销售,比传统销售渠道的费用低廉,因此网上销售价格1般来说比流行的市场价格要低。采用低位定价策略就是在公开价格时1定要比同类产品的价格低。采取这种策略1方面是由于通过互联网,企业可以节省大量的成本费用;另1方面,采用这1策略也是为了扩大宣传、提高市场占有率并占领网络市场这1新型的市场。2.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 。个性化定制生产定价策略,是在企业能实行定制生产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技术和辅助设计软件,帮助消费者选择配置或者自行设计能满足自己需求的个性化产品,同时承担自己愿意付出的价格成本。这种策略是利用网络互动性的特征,根据消费者的具体要求,来确定商品价格的1种策略。网络的互动性使个性化行销成为可能,也将使个性化定价策略有可能成为网络营销的1个重要策略。3.使用定价策略。 所谓使用定价,就是顾客通过互联网注册后可以直接使用某公司产品,顾客只需要根据使用次数进行付费,而不需要将产品完全购买。这1方面减少了企业为完全出售产品进行大量不必要的生产和包装的浪费,同时还可以吸引过去那些有顾虑的顾客使用产品,扩大市场份额。4.折扣定价策略。为鼓励消费者多购买本企业商品,可采用数量折扣策略;为鼓励消费者按期或提前付款,可采用现金折扣策略;为鼓励中间商淡季进货或消费者淡季购买,也可采用季节折扣策略等。5.拍卖定价策略。 网上拍卖是目前发展较快的领域,是1种最市场化、最合理的方式。随着互联网市场的拓展,将有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互联网拍卖竞价。  [NextPage]   (4)促销策略。(1)网上折价促销。折价亦称打折、折扣,是目前网上最常用的1种促销方式。因为目前网民在网上购物的热情远低于商场超市等传统购物场所,因此网上商品的价格1般都要比传统方式销售时要低,以吸引人们购买。由于网上销售商品不能给人全面、直观的印象、也不可试用、触摸等原因,再加上配送成本和付款方式的复杂性,造成网上购物和订货的积极性下降。而幅度比较大的折扣可以促使消费者进行网上购物的尝试并做出购买决定。(2)网上变相折价促销。变相折价促销是指在不提高或稍微增加价格的前提下,提高产品或服务的品质数量,较大幅度地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让消费者感到物有所值。由于网上直接价格折扣容易造成降低了品质的怀疑,利用增加商品附加值的促销方法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任。(3)网上赠品促销。赠品促销目前在网上的应用不算太多,1般情况下,在新产品推出试用、产品更新、对抗竞争品牌、开辟新市场情况下利用赠品促销可以达到比较好的促销效果。(4)网上抽奖促销。抽奖促销是网上应用较广泛的促销形式之1,是大部分网站乐意采用的促销方式。抽奖促销是以1个人或数人获得超出参加活动成本的奖品为手段进行商品或服务的促销,网上抽奖活动主要附加于调查、产品销售、扩大用户群、庆典、推广某项活动等。消费者或访问者通过填写问卷、注册、购买产品或参加网上活动等方式获得抽奖机会。(5)积分促销。积分促销在网络上的应用比起传统营销方式要简单和易操作。网上积分活动很容易通过编程和数据库等来实现,并且结果可信度很高,操作起来相对较为简便。积分促销1般设置价值较高的奖品,消费者通过多次购买或多次参加某项活动来增加积分以获得奖品。积分促销可以增加上网者访问网站和参加某项活动的次数;可以增加上网者对网站的忠诚度;可以提高活动的知名度等。 (5)渠道策略。网络营销渠道分为直接分销渠道、间接分销渠道和双渠道3种类型。1.网络直销没有中间商,买卖双方直接见面,实现网上订货、付款。对于大多数无形产品和服务可采取此种方式。2.较之传统的分销渠道需经过3、4层中间商,网络间接分销渠道只有1层中间商,目前主要的网络中间商包括网上商店、网络银行、虚拟市场等。网络中间商的存在,简化了交易过程,消除了厂商和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无效交换和破坏性交换,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易成本,提高了效率。3.双渠道是指将网络直接分销和间接分销结合起来使用,以达到最大销售量。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特性、自身实力和目标市场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不同的渠道策略。 (6)顾客服务策略。市场营销从原来的交易营销演变为关系营销,市场营销目标转变为在达成交易的同时还要维系与顾客的关系,更好地为顾客提供全方面的服务。根据顾客与企业发生关系的阶段,可以分为销售前、销售中和销售后3个阶段。网络营销产品服务相应也划分为网上售前服务、网上售中服务和网上售后服务,同时也支持多种个性化服务。1.网上售前服务:从交易双方的需求可以看出,企业网络营销售前服务主要是提供信息服务。企业提供售前服务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种是通过自己网站宣传和介绍产品信息,这种方式要求企业的网站必须有1定的知名度,否则很难吸引顾客注意;另1种方式通过网上虚拟市场提供商品信息。企业可以免费在上面发布产品信息广告,提供产品样品。2.网上售中服务:网上售中服务主要是指销售过程中的服务。这类服务是指产品的买卖关系已经确定,等待产品送到指定地点的过程中的服务,如了解订单执行情况、产品运输情况等等。3.网上售后服务:网上售后服务就是借助互联网的直接沟通的优势,以便捷方式满足客户对产品帮助、技术支持和使用维护的需求的企业为客户服务的方式。网上售后服务有两类,1类是基本的网上产品支持和技术服务;另1类是企业为满足顾客的附加需求提供的增值服务。由于分工的日益专业化,使得1个产品的生产需要多个企业配合,因此产品的支持和技术也相对比较复杂。提供网上产品支持和技术服务,可以方便客户通过网站直接找到相应的企业或者专家寻求帮助,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参考文献: ①韩冀东.《电子商务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08月第2版.第25页. ②蒋旭平.《网络营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1日.第2版.第16页. ③杨坚争.《网络广告学》.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年05月1日.第1版.第20页. ④冯英健.《网络营销基础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第2版.第42页.

  • 城市化需要智力支持_管理学毕业论文

    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在全球范围内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格理蒙德于 2007年预言:今年之后,全世界大部分人将居住在城市里。人类的历史将进入空前的城市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成长为城市中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69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这意味着,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国家,已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指数与主要尺度,因而,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业人口,可以看作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与象征。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高速和超常规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化或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矛盾与差距,造成了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与矛盾。特别是很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由于对新的生存环境、工具技术及游戏规则很陌生且不适应,不仅很难切实地分享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利益,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牺牲和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这个深层原因,才出现了对国际大都市的尖锐批评和中国伪城市化等极端言论,同时否定我国城市发展的舆论和社会思潮也迅速滋生并广泛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意识、心理与社会思潮,扰乱了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应有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但究其根源,则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长期存在的城市盲点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谱系和价值观念上具有浓郁的乡土中国色彩,使人们在面对迅速的城市化进程时缺乏必要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响,关于大都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环境、经济、人口与管理等方面,不仅片面而且也不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经验。这是在认识和描述城市时容易走向简单化、非理性和极端化的主要原因。推动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正面研究,是清理和消除在思想和现实中极为有害的反大都市或逆城市化舆情思潮的关键。 结合近年来国内城市研究的探索,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具体是以马克思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整合中外在城市环境、政策、规划、经济、管理、人口、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打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于专业化与精细化的既有学科架构,以满足城市研究多元化的知识需要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要。 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探索。如201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置城市科学新目录,为推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首批资助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等,在综合研究城市发展上都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为城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 二是以都市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与升级。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以古典人文精神和现代理性系统为核心,无法从容应对以多元性与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都市社会,由此产生的大量知识与观念,不仅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城市的。当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反大都市舆情,可以说主要是在这个温床上繁殖的。都市文化学根据城市化的规律和特点,其目的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对农业背景下形成的文史哲和在工业背景下形成的现代理性文化如何融入都市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 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积累,如重点研究都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重点研究海派文学、古代城市文化与文学等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资源直接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文化生产力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理想,都市文化在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以都市文化为核心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 无论如何,中国城市化进程已兵临城下,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城市的蒙昧和错误认识,通过正面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系统,在当下具有越来越紧迫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强化成本管理 充分发挥小企业会计监督职能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对于小企业而言,成本的有效管理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企业会计监督角度出发,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有效强化小企业成本管理。 关键词:成本管理 会计监督 审计 在现代市场竞争格局中,中小企业是一个优势与劣势同样明显的群体,为了在空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提高竞争能力,中小企业必须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制定适合本企业实际的成本管理战略。本文主要从会计监督的角度出发,探讨小企业强化成本管理策略。 1. 小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新形势下的中小企业正面临内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科技高速发展、资源耗用增加、企业国际化趋势加快。为适应这一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战略管理的观念与技术。作为中小企业内部的成本管理系统,必须强化发展战略的研究,以适应现代企业管理观念的变化与发展。 新形式下,企业成本管理正从传统的外部动力推进,转向企业内部的客观需求,从传统内部成本分析转向企业以外的更为广阔的成本分析:既分析现有产品的结构,与非竞争对手交流成本管理思想和经验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又通过对企业外作业成本相关数据的详细收集、比较与分析,确立比竞争对手更优的成本标准。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战略的规划与战略创新,既能够围绕各种信息,分析市场,寻找产业空隙,采取跟随或补缺战略,又要掌握专有技术,注重无形资产的培育,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 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强化成本管理 2.1 内部监督规章制度仍需加强完善 企业除了具备国家发行的企业内部监督的规章制度外,还应该结合企业实际状况,寻找到适合自身的内部监督方法和途径,既有效的实施了监控又节约了监督成本。 ①国家发行的内部监督规章制度需要中小企业无条件的接受执行。由于国家发行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规章制度是综合了大多数企业实际状况,由众多的专家学者反复研究审核最终才发布执行的,因此不会存在多少问题,即使是有某一点与企业内部状况不符现象,也应该由企业自身进行调整解决,因为国家发行的内部监督制度考虑的是大多数企业的实际状况,企业利益必须服从于国家利益。 ②内部监督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理论来源于实践,任何经受不住实践检验的理论都是虚假和不现实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最终作用就是为企业财务信息真实可靠提供保障,只有拥有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企业才能做好规划和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 2.2 会计主体和单位负责人职责和权利的明确界定 在我国实际工作中,中小企业有些单位的负责人认为自己是负责人,会计上的事情自己说了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按照他的意愿办事,出了问题将其一推了之或者找个替罪羊,减轻自己的责任,这些都严重阻碍了会计监督的正常进行。因此明确单位负责人和会计责任主体的地位,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的关键。 ①作为单位负责人,他应该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应当保证会计机构、内部监督机构、会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不得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违法办理会计事项,这样就加强了单位负责人为单位会计行为的责任主体地位,为会计工作者明确行使内部会计监督提供了保障。 ②为了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要求,单位负责人作为会计责任主体,还必须要懂得业务、懂财务、懂会计,熟悉有关经济法规,对自己负责任,对单位负责任,对法律负责任。会计人员在服从领导的前提下要恪尽职守,始终遵守会计准则和相关法规的规定,决不能以身试法。 2.3 会计机构内部应健全内部稽核制度和内部牵制制度 会计机构内部稽核制度的内容,按照财政部发布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包括: 稽核工作的组织形式和具体分工; 稽核工作的职责、权限;审核会计凭证和复核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方法等。会计机构内部牵制制度,也称钱账分管制度。内部牵制制度要求,凡是涉及款项和财物收付、结算及登记的任何一项工作,必须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分工办理。如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支付,应由会计主管人员或其授权的代理人审核批准,出纳人员付款,记账人员记账。再如单位发放工资,应当由工资核算人员编制工资单,出纳人员向银行提取现金和分发工资,记账人员记账。银行票据的签发印鉴,必须有两人分别掌管;不相容会计工作岗位应当相互分离,出纳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在手工会计系统中,应收账款的总账和顾客明细账应由不同的人来记录,而记录现金收入和支出的人员不应负责调节银行账户等等。中小企业必须尽早建立内部稽核和牵制制度,这样才能早日解决内部监督弱化的现状,摆脱困境更加健康快速的向前发展壮大。 2.4 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是执行会计监督制度的保证 内部审计机构是强化内部监督的一项基本措施,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不仅包括审核会计账目,还包括稽查、评价内部监督是否完善和企业内各组织机构执行指定职能的效率,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从而保证企业的内部监督更加完善严密。 2.5 实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内部监督考核评比制度 对内部监督比较完善的中小企业,建议采取定期的内部监督考核评比制度,这部分考核的面可以比较广一点,由政府部门牵头进行多家中小企业内部监督考核评比,同行业的比较,不同行业的也做比较;企业内部可以进行会计人员之间的内部监督考核评比,以此来提高大家对内部监督的认识,同时也能借这个机会听取更多在企业内部监督中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其他的企业中哪些好的监督措施和方法自己的企业还没有想到,这样在大家共同的参与和交流中寻找到更好的适合中小企业内部监督的新思想,最终在节约成本的前提下还能快速的提高中小企业内部监督的力度,可以说这是一箭双雕的好收成,很适合规模不是很大的中小企业。 3. 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市场环境下,小企业成本管理的新情况会不断涌现,因此在进行成本管理战略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会计监督职能,同时也要兼顾产品生产、市场营销等其他领域的建设,努力做到中小企业自身成本管理战略的可持续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障碍[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2]向可明,强化会计监督的几点思考[M]. 吉林:吉出版社,2007.  

  • 分层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_ 管理学毕业论文

    实行APN8小时连续弹性排班,24小时负责制方式,根据科室护理工作特点,在护理工作的高峰时段增加护理人员。采取老、中、青三代护士搭配排班,以利于不同层级护士的优势互补,相互监督,从而降低护理风险。 1、评价方法 按等级医院优质护理质量评价标准,每月对分级护理、危重病人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与安全管理、专科护理进行检查;每月对住院患者及医护人员进行满意度调查,了解对护士分层管理的满意情况。 2、结果 分层管理实施后,在分级护理、危重病人护理、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各项规章制度执行、专科护理检查相关指标测评上均明显高于实施前,病人、医护人员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上升,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护士的离职率下降。 3、讨论 3.1分层管理使护理人力资源更加合理 分层级管理是将护理人员按照护理经验和护理水平,以及护理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等通过科学分层后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管理,以充分发挥不同层级护理人员的作用[3]。在护士分层级管理实施中,制定了具体的任职标准和岗位职责,体现了分层级使用人才,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有用武之地,年资低、能力弱的护士也有努力的方向和目标,从而激发了她们努力工作的热情。在以往的管理模式下,护士吃的是大锅饭,高年资护士与低年资护士在工作及待遇上没什么差别,这势必造成高年资护士心理不平衡,使她们看不到希望,失去继续进步的信心和勇气。实施分层管理后,有效地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积极进取,高年资护士也信心百倍。分层管理为各层级护士提供了更加合理的工作平台,发挥了护士的优势,调动了工作积极性。通过选拔,部分高年资护士担任了责任组长,体现了她们自身的价值,并锻炼了她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增强了责任感,真正达到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目的,实现了科学的护理人力资源管理。 3.2分层管理有利于护理队伍稳定 分层级管理并非将护理人员划分为不同的等级,而是对不同护理层级的护士更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或培训,以使所有护理人员均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护理能力,并尽快实现护理水平的提高。实施护士分层管理,其内涵是将护士安排在其最适合的岗位,根据护士的能力,让其承担病情严重度相符的病人的护理,这样才能保障病人得到最优质的护理,也使护士的个人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提高护士工作认同感,提升护士职业满意度,营造有利于护理队伍的稳定和发展的宽松氛围。分层管理后,各层次护士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4],形成了一个更利于相互协调开展工作的整体。 3.3分层管理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 分层管理实施后,患者有了固定的医护人员,获得了更全面、更贴切的个性化护理服务,增加了护士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时间,使患者有了归宿感,营造了和谐的护患关系,护士的工作受到了病人及家属的好评,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分层管理克服了临床上技术含量较高的操作带给年轻护士的工作压力,解决了以往护理工作中的难题,起到了高年资护理人员传、帮、带的作用,一些责任重大、技术水平较高的岗位,由高年资护理人员来完成。各层级护理人员各司其职,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实施全员、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完善了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实现了全面持续护理质量改进,使护理措施真正地落到实处,提高了临床护理质量。  

  • 从“量”到“质”:现代特大城市发展理念转换_管理学毕业论文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引发世界范围内生产及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以特大城市为单位,参与全球竞争逐渐成为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战略选择。伴随着我国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特大城市的目标,如合肥、宝鸡、宜昌、桂林等地将建设特大城市列入其区域发展规划,河北省城镇化规划则明确提出在2020年将石家庄、唐山、邯郸、保定、秦皇岛、张家口、廊坊、沧州等8个城市建成特大城市。但究竟什么是特大城市,特大城市发展具有什么样的基本内涵,仍然是当前需要明确和厘清的问题。 现代特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高端形态 对特大城市的理解与认识是一个历史过程,与现代城市发展史紧密相关。总的来看,特大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从重量到重质的转变过程。 在世界城市化发展的历程中,特大城市的形成与演变,主要表现为人口在城市的高度集聚和城市人口数量的不断扩张。这对世界经济增长和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带来许多不容回避的城市病问题。在一些拉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如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人口城市化与产业城市化的发展失衡,快速增长的城市人口缺乏相应城市产业的支持,最终形成 拉美陷阱。在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突出表现为人口过度增长与城市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供给的失衡,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十分严重。 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与聚集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全球城市的健康发展。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纷纷开展城市治理探索。在欧美国家经历了逆城市化、郊区化潮流后,21世纪以来,在全球城市竞争范围国际化、竞争领域全面化、竞争程度激烈化的形势下,现代特大城市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不再简单强调人口的集中,而更加重视城市质量的提升,特别注重高端产业发展和区域创新体系的营造,重视自身在全球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地位提升和作用发挥。 从国外特大城市发展的历程和现状看,现代特大城市需要一定规模的人口和土地面积支持,但不单纯是表现在人口规模和地理范围的城市概念,而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形态。城市人口和面积较大,往往不一定就是富有竞争力的现代特大城市,或者说仅仅是表象上的特大城市,而非城市功能和城市价值上的特大城市。 现代特大城市的三个基本内涵 一般来看,现代特大城市的基本内涵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应该具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从全球范围看,现代特大城市一般都是对区域、国家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城市。在区域城市体系中,高水平的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保持着强劲的增长态势,经济活动生产总值规模大,产业结构合理完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总体位于区域经济价值链的高附加值环节,是在区域范围内具有支配性地位和推进性的区域单元。从世界范围看,东京、悉尼、首尔等特大城市对该国经济贡献率平均都达到30%以上,这些特大城市聚集了大量高端产业,也通常是新兴产业的发源地,对该国乃至世界其他城市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 二是应该具有强大的创新能力。现代特大城市通常是一个区域和国家的创新中心,通过自身创新能力的释放,在城市内部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发挥知识生产、加工与传播的创新功能;向城市外部产生辐射效应,引领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城市的竞争力。例如,英国的伯明翰是工业革命发展最早的城市,也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工业城市之一,城市经济发展经久不衰,与其注重培养城市创新能力密切相关。百余年来,伯明翰紧紧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机遇,一方面注重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改造城市传统产业,保留原有的核心制造业企业,使其成为产业研发和技术服务中心。另一方面,积极培育高科技人力资本和企业创新环境,利用大学孵化高科技企业,鼓励创立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新兴高科技产品,发展新兴科技产业。伯明翰始终坚持成为新兴技术的领导者,而不是新兴技术的追随者,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通过科技创新保持了其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地位。 三是应该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现代特大城市发展是一个城市空间功能不断优化的过程。现代特大城市往往不是单个城市,而是大都市区或城市群,是由不同规模、不同等级城市在特定空间范围内构成的布局合理、联系紧密、分工明确的城市体系。例如,法国巴黎在特大城市发展中,就特别重视多中心的城市布局和新城建设,一方面改造原有的城市单中心格局,另一方面,积极建设新城,在市区南北两侧各20公里范围内,建设了五座新城,由向心式同心圆结构向轴线带状城市空间结构演变,形成沿塞纳河向下游呈带状发展的空间格局。新城建设强调就业功能,还包括娱乐和研发功能,新城规划建设的社区都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力图保证就业和居住的平衡、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结合。 质量优先:我国现代特大城市发展 就我国而言,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类型划分主要依据人口数量,20万人口以下的为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至100万人口的为大城市。从这一标准来看,我国特大城市仅仅是个人口数量概念,而且这一人口数量还仅仅是城区而非全域城镇化人口,是户籍而不包括流动人口,是指市区户籍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但是,按照人口标准统计的特大城市,并不完全是现代意义上的特大城市,与重质的现代特大城市还具有本质区别。 从长远来看,我国建设现代特大城市,不能盲目冒进,单纯追求规模扩张,走粗放型发展的道路,而必须充分把握现代特大城市的发展内涵,坚持质量优先。如充分注重城市空间的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全面优化和改善城市空间功能,实现经济要素和创新活动的优势聚集,坚持产业、创新与空间的有机结合、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建设拥有强大经济实力、创新能力和空间承载与服务能力的现代特大城市。  

  • 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要: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编外人员成为事业单位用工的主体之一。本文分析了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编外人员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事业单位编外人员 问题对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事业单位在用人制度上逐步多元化,编外人员成为其用工的主体之一。但是,编外人员队伍不稳定,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没有统一的管理办法,待遇普遍偏低。为了社会和谐稳定,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的管理问题已不容忽视,这需要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转变观念,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一、事业单位编外人员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一些事业单位中,由于编制的控制,招收录用在编工作人员速度放缓,随着老同志退休,空岗现象越来越突出,一些特殊岗位如保洁、厨师等,编内人员不愿意干,或者有情绪。 相对而言,编外人员好用,听话,工资又低,可谓一举多得。但是事业单位对编外人员缺乏有效的管理,仅仅限于发发工资,编外人员的考勤、奖惩以及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并未落实,劳资双方彼此心照不宣,你付出劳动,我付工资,仅此而已。编外人员大都是亲戚朋友介绍来的,未履行正常的招聘程序,有的甚至只是口头协议;有的编~'I-A员是年龄偏大,已达到退休年龄,在用工方面双方都存在着极大的风险,一旦发生工伤等事故,编外人员相关权益得不到保障,单位也喊冤叫屈。另一方面,单位对编外人员用工随意性大,有的基层单位不具备用工资格,但由于工作需耍,不与主管部门汇报或沟通,自行招用临时工,而且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他们认为临时工是我用的,是通过节约经费用来支付工资,与上级单位无关。但是一旦发生劳动纠纷,用工主体就发生了变化,主管部门陷入被动局面。 二、事业单位编外人员规范管理办法。 1.严格控制编外用工数量。其实,有的单位编内人员数量充足,完全可以通过转岗培训达到要求,但是由于管理者及编内人员的观念问题,不愿意安排编内人员或者编内人员不愿意在某些岗位工作;确需用工的单位应本着必要、精干、高效的原则,严格控制编外用工数量。 2.规范编外用工审批程序和招聘方式。不具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不得随意自行招用编外人员,确因工作需要使用编外人员的,应向上级组织提出书面申请,申请内容包括用工原因、数量、岗位、期限、经费来源、月工资额等。由主管部门会同人事劳动部门按照‘l/厶\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面向社会招收。 3.通过劳务派遣方式规范编外人员管理。事业单位可以将编外人员的招聘及管理工作外包给劳务派遣公司,由劳务派遣公司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全权负责员工的招聘、培训、存档、工资福利发放、办理社会保险、处理劳动争议等业务,并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这是非常值得尝试的一种用工手段。它的特点是劳务派遣企业管人不用 ’,用人单位用人不管 ‘。它的优点:一是降低了管理成本。由于事业单位不与派遣人员发生直接的人事管理关系,不必增加专门的管理人员或机构,所以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二是用人机动灵活。 采用劳务派遣用人形式,用人进出灵活,不受编制限制,人员进出手续及具体的人事管理工作由派遣公司进行专业化地办理,事业单位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增减人员,用工方式十分机动灵活。三是减少劳动纠纷。由于事业单位和派遣公司是一种劳务关系,它没有与被派遣人员发生劳务或劳动关系,这样,事业单位就避免了与被派遣人员人事纠纷的发生,从而省却事业单位的管理精力,编外人员的相关利益也得到了应有的保障,达到了双赢。 4.将编外人员一同纳入职工队伍建设。把编Z]hA员视为职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尊重他们的权利,鼓励他们为单位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要加强了解、关心爱护编外人员,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尽可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同时,要关心他们的成长进步,对一些年纪较轻、综合素质较高、有发展前途的职工,要积极为他们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鼓励和推荐他们参加学历升级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为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条件。 5.在编外人员中渗透单位文化。文化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高理念。文化的价值在于融合硬的组织结构与软的人力资源,整合组织资源,使之成为一个整体,服务于单位战略目标。加强文化建设,既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贯彻落实,也是单位事业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应把树立共同的价值观纳入人力资源管理,把单位文化渗透到编外人员中去,让编外人员感觉到组织的温暖,增强成为单位成员的自豪感和责任感,自觉维护单位的利益和形象。不断加强精神文化建设,更大程度地发挥每一个编外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全面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进一步促进备项单位事业的全面发展。

  • 城市化需要智力支持_管理学毕业论文

    当今世界是城市的世界。在全球范围内看,正如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格理蒙德于 2007年预言:今年之后,全世界大部分人将居住在城市里。人类的历史将进入空前的城市史。与此同时,改革开放的中国也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成长为城市中国。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截至2011年末,我国的城镇人口达到了6907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51.27%。这意味着,一个传承数千年的农业文明国家,已初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本身就具有鲜明的二重性。一方面,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进程的核心指数与主要尺度,因而,城市人口首次超越农业人口,可以看作是我国经济社会高速与持续发展的重要成果与象征。但另一方面,中国城市高速和超常规的发展也进一步激化或加大了城市与乡村、中小城市与中心城市的矛盾与差距,造成了房价高涨、交通拥堵、看病难、上学难、食品安全等突出问题与矛盾。特别是很多刚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由于对新的生存环境、工具技术及游戏规则很陌生且不适应,不仅很难切实地分享到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利益,而且付出了沉重的牺牲和巨大的代价。正是由于这个深层原因,才出现了对国际大都市的尖锐批评和中国伪城市化等极端言论,同时否定我国城市发展的舆论和社会思潮也迅速滋生并广泛传播。在某种意义上,这些观念、意识、心理与社会思潮,扰乱了我们对中国城市化应有的理性认识和正确判断。但究其根源,则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长期存在的城市盲点密切相关。一方面,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在知识谱系和价值观念上具有浓郁的乡土中国色彩,使人们在面对迅速的城市化进程时缺乏必要的理论资源与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受西方影响,关于大都市的研究主要停留在环境、经济、人口与管理等方面,不仅片面而且也不适应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经验。这是在认识和描述城市时容易走向简单化、非理性和极端化的主要原因。推动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正面研究,是清理和消除在思想和现实中极为有害的反大都市或逆城市化舆情思潮的关键。 结合近年来国内城市研究的探索,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以城市科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基础理论和科学方法。具体是以马克思有关城市发展的理论观点为指导,整合中外在城市环境、政策、规划、经济、管理、人口、交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打破我国社会科学研究过于专业化与精细化的既有学科架构,以满足城市研究多元化的知识需要和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需要。 在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探索。如2011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设置城市科学新目录,为推动城市科学的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如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首批资助项目《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等,在综合研究城市发展上都积累了不少的成果,为城市科学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积累。 二是以都市文化学的学科建设为中心,推动传统人文社会科学的转型与升级。传统人文社会科学以古典人文精神和现代理性系统为核心,无法从容应对以多元性与异质性为主要特征的都市社会,由此产生的大量知识与观念,不仅不符合中国城市化的理论需要,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反城市的。当下在学术界和社会上普遍流行的反大都市舆情,可以说主要是在这个温床上繁殖的。都市文化学根据城市化的规律和特点,其目的在于为当代人提供一种理性的方法、观念、理论与解释框架,对农业背景下形成的文史哲和在工业背景下形成的现代理性文化如何融入都市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蒙与引导作用。 这方面国内已有一些积累,如重点研究都市化进程与城市文化发展的上海交通大学都市文化与传播研究院,重点研究海派文学、古代城市文化与文学等的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在都市化进程中,随着文化资源直接构成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文化生产力成为城市社会良性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以及文化发展成为城市和谐与全面发展的更高理想,都市文化在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越来越明显的战略地位。特别是在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的时代背景下,强调以都市文化为核心推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符合我国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与长远利益。 无论如何,中国城市化进程已兵临城下,破除人们思想观念中对城市的蒙昧和错误认识,通过正面的理论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中国城市提供一种可持续的科学理论基础与智力支持系统,在当下具有越来越紧迫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主体问题探析_管理学毕业论文

    [摘 要]本文基于当前我国一行三会监管格局对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 ,通过分析论证 ,认为应以央行为宏观审慎管理主体,由央行来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并在此框架下具体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工。 [关键词]宏观审慎管理;工具;主体。 一、引言。 当前, 我国的金融监管框架已经形成了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的一行三会的基本格局。 在此格局下,如何构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并应当由哪个机构作为具体的主体来实施则存在争议。如果不尽快明确一个清晰的负责主体,则宏观审慎管理框架就可能停留在分散状态。本文基于当前监管格局对宏观审慎政策管理的影响,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应该以央行做为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由央行来主导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并在此框架下实施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分工,当然建立监管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一行三会的监管格局对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影响。 根据2003 年修订的《中国人民银行法 》和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目前在我国实行的是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制度。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具体负责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而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实施具体的分业监管。 实施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部门应同时具备宏观视野和微观工具。从目前的一行三会格局来看,人民银行具有货币发行和利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汇率等多项调控手段;但其只有相对较为零散的涉及金融服务领域的监管权,没有较为系统性的监管职权,所以很难实现对银行、证券和保险业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的有效识别和监控。另外从银、证、保三会的角度来看,这些监管机构虽然拥有微观方面的监管职权,并具有成体系的强有力的防范、控制风险的监控手段以及监管工具,但其在宏观政策的手段和工具方面均还有所欠缺。尽管在2003 年,由人民银行牵头,联合三会、发改委以及财政部等部门组成了跨部门的小组,着手对我国的金融体系开始进行金融稳定方面的评估。 三会之间也签订了关于金融监管分工与合作的备忘录。但从实际来看,成效并不很明显,主要的原因是各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根本无法替代宏观层面上的协调。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宏观审慎管理的职责不明确。由于至今没有正式确立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各分业监管机构微观审慎监管之间的分工与合作关系,所以阻碍了人民银行与银、证、保三个分业监管机构之间建立有效的协作与信息共享的机制。因为缺乏完整及有效的系统性监管职权和信息,人民银行难以全面、及时地掌握金融系统的运营与风险的累积,难以对银行、证券及保险等金融机构的内部风险进行有效地识别和监控,进而影响到其对宏观运行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并由此导致央行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称性。 所以说,在当前金融监管的格局下,尽快确定宏观审慎管理的主体是至关重要的。 三、中央银行应成为我国宏观审慎管理的主导者。 目前世界各国的中央银行均普遍地承担最后贷款人的职责,维护金融稳定是绝大多数国家央行的重要职能。由此来看,赋予中央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方面的主体地位,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合理的。 (一 )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由于系统性金融风险是行业性、整体性及全局性的风险,所以仅通过微观层面的审慎监管,是难以有效防范的,必须有宏观层面的审慎监管才能防范。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出了宏观审慎管理在制度层面的缺陷。如果由中央银行负责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则能有效地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一,中央银行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部门,能够依靠对经济和货币形势的把握,对系统性金融风险从宏观层面进行全面分析,避免由不同监管机构开展分析而出现的条块分割问题;第二,中央银行可以借助与IMF、 世界银行以及其他国际机构和其他国家央行的合作,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系统性风险的早期预警。 最后,中央银行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有利于在统一层面上加强对不同领域金融机构的监管。 (二)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 通过实施宏观审慎管理, 中央银行可以更好地了解微观主体的情况和货币政策的传导过程, 提高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决策能力, 也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及时贯彻落实货币政策。美联储由于其监管职能而使货币政策取得更好的效果, 而其稳定价格的货币政策职能也使银行监管职能取得更好的效果〔1〕。 (三)赋予中央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权可带来若干正效应。 一是可以使中央银行能够更好地履行其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只有使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使其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状况能够有正确的评估和分析,才能促进其有效履行最后贷款人的职责, 才能不至于因行动迟缓而导致危机更加深入。二是可以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公信力。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 能够有利于提高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权威性, 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更加及时地贯彻落实货币政策, 有利于防范由于金融宏观层面出现问题而导致中央银行的公信力受损。 (四)央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有助于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由中央银行主导宏观审慎管理,其他专业监管机构实施微观审慎监管, 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金融监管的分工与合作,能够有效扩大监管的覆盖范围,能够进一步提高监管的效率;另一方面,把宏观审慎管理主导权赋予中央银行,可以充分避免监管目标出现冲突。 因为监管机构会面临下述风险,即仅履行其监管职责,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对其他目标的忽视,从而使监管行为对宏观经济运行造成影响。特别是,如果其他专业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之间缺乏配合, 在依据货币政策的变化与宏观经济的走势来把握宏观审慎管理的尺度上能力有所欠缺,则可能人为地导致宏观审慎管理的政策与央行的货币政策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这样既可能给货币政策的效果与宏观经济的运行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会影响到金融机构对宏观风险的防范。 四、央行与其他监管部门在宏观审慎管理中的分工与合作。 金融危机以后,发达经济体的金融监管体制发生了围绕宏观审慎管理的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美国授权美联储监管大型、复杂的金融机构,并创建了一个由联邦全部金融监管机构参加的金融稳定监督委员会(FOC),由其负责监测和处理所有威胁到国家金融安全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英国则撤消了金融服务局,赋予英格兰银行(英国央行)更大的权力, 要求其承担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原来由金融服务局履行的对金融业的日常监管等职责;欧盟筹备建立的欧洲系统性风险管理委员会(ESRB),负责对欧盟整个金融体系实施宏观审慎管理。我国也应尽快在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基础上,着手构建由央行主导的宏观审慎管理框架,明确央行为承担系统性风险监管主要职责的机构。 (一)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审慎管理中应发挥主体作用。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宏观审慎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均将面临众多问题,比如灾害近视,诱因问题等等,还有可能涉及到一些相关的政治与经济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宏观审慎主管部门的审慎监督与相应政策必须要具备独立性、可信性和透明性。 宏观审慎管理要求主管部门能够从宏观上把握全局,协调其他微观监管部门,及时地处理某个机构或者部门中出现的苗头性问题,从而可以保证整个系统的安全和稳健发展。在我国现有金融监管部门中,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是最能够符合宏观审慎管理主体要求的。另外,换一个角度,在目前一行三会的金融监管格局中,证监会、银监会和保监会都只倾向于对各自所监管机构的把控,只有中国人民银行才能在宏观上把握整体经济趋势和控制金融系统市场风险。 (二)适当扩大中国人民银行的职权。 首先,应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监管职权,这是强化宏观审慎管理的最重要的方式, 也是金融危机以来美欧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核心。 与银证保三家监管机构拥有的专业化分工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应该着眼整个金融系统,负责监管我国整个金融领域跨市场、跨行业的系统性风险。 应该赋予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系统性风险所需的权力,把宏观审慎管理的监管范围从目前的银行业机构扩大到一切有可能对金融稳定产生威胁的机构和部门,除银行类、证券类和保险类公司外,还应包括各种场外的金融产品和投资银行以及资本流动的跨市场投机等。中国人民银行应在国际、国内经济指标、宏观数据以及区域指标等多个层次上建立系统性金融风险预警的指标体系。各金融机构应按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提供资料, 人民银行据此进行评估并提出要求。 其次,授予中国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权,由其制定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开发相应的管理工具。 授权人民银行实施逆周期资本监管, 缓解银行顺周期效应, 提高银行资本质量,依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组织开展压力测试;给予人民银行对具有系统重要性影响的银行、证券和保险机构的直接监管权, 以及对重要支付清算系统的检查权限和在危机管理中可以提供紧急的流动性支持的权力等。最后,强化人民银行与各监管部门协调合作中的主导作用。为了确保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也非常必要。 但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局出发,宏观审慎政策应该对微观审慎政策具有指导和约束的作用。也就是说,人民银行可根据宏观审慎管理之需要,要求其他监管部门在微观审慎监管方面与其相配合。各专业监管部门在实施微观监管时,应该服从人民银行的宏观审慎管理政策。 ( 三 ) 建立央行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 次金融危机的处理经验表明,只有金融业监管部门和宏观审慎管理机构之间保持密切的关系,才能够在面对风险时能更加迅速地作出反应和决策;另外,众多宏观审慎相关工作均需要依靠充足的数据来判断, 所以只有宏观审慎管理部门与其他各部门之间充分协调与沟通,才能保证数据与信息的共享。因此,应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数据库,形成统一、高效的信息数据来源,实现信息和数据资源的共享。除统计数据外,人民银行还需与各监管部门定期传递各类文字信息。人民银行应该及时向其他金融监管部门通报货币政策制定、执行及相关情况,以及宏观审慎政策的有关信息;其他监管部门也应该定期或不定期的将本部门实施的现场和非现场监管资料及其他相关信息通报给央行。同时为加强数据的涉密管理,应建立信息管理约束机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明确人民银行与各金融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的原则、标准以及内容和应负的法律责任等等,以确保宏观审慎管理信息共享的质量。 〔参 考 文 献〕。 〔1〕史秀芬。对央行行使宏观审慎监管职能的思考 〔J〕。金融时报,2011,(02)。理论版。 〔2〕葛志强,姜全,闫兆虎。我国系统性风险成因 、实证及宏观审慎对策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0,(04)。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