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选择性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频率选择性中上行链路无授权SCMA的主动用户检测 渠道 外文文献专区 能者818 2022-3-8 0 264 能者818 2022-3-8 15:00:00
求助:样本选择性偏差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husbandliminle 2009-2-17 5 10264 孤峰傲雪 2018-9-4 14:30:36
excel 选择性粘 被引用值变化不会引起引用值的变化 Excel summerrain3399 2013-2-5 2 1850 241king 2014-12-6 16:11:03
从SAS导入Excel的数据可以选择性的从第N行导入到第M行吗? SAS专版 古层吟 2009-12-10 6 6346 lizhewenbei 2014-11-14 12:12:00
请问如何在data步中选择性的output新的dataset attach_img SAS专版 playmore 2013-8-15 26 3982 acdsjbcjsbdk 2013-12-6 22:32:32
除草剂行业种类划分概述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6-14 0 1420 天拓咨询 2013-6-14 14:42:22
上市房企TOP20总部资金运作部 爱问频道 sunmoonlity 2013-5-28 4 1685 gdllgty 2013-5-28 14:33:17
马克思对资本的选择性无视及其理论的自相矛盾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nuomin 2013-5-13 7 1520 ch234 2013-5-16 11:56:48
图表的创建、编辑设置以及自动填充功能选择性粘贴功能练习操作步骤 attachment Excel 风雨山晨 2013-4-18 2 2716 徐昕 2013-4-22 12:19:42
[注意]关于高教版政经教材与人大版政经教材的选择性问题 经管在职研 lee1st 2007-9-15 55 16216 dale201209 2010-12-18 10:29:09
[都看看吧]QQ我们都选择性了隐身,这是怎么了? 休闲灌水 minmandy 2010-5-27 23 4292 CEO学者 2010-10-15 20:49:20
开发商选择性失忆 楼市“90/70”政策名存实亡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xxp19821 2010-9-25 2 1335 3674153 2010-9-25 10:20:23
2009.11.12机械行业2010年投资策略:投资早周期行业、选择性投资晚周期企业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superbzhao2009 2009-11-14 6 2431 superbzhao2009 2009-11-24 18:22:59
经济学家选择性发声之害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张漫浩 2009-6-19 4 1612 oracleone 2009-6-26 21:59:30
[下载]区域性世界范围的出口量和选择性经济1996-2006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花想衣裳云想绒 2008-9-18 8 2075 花想衣裳云想绒 2008-9-29 01:40:00
[下载]区域范围内世界进口量和选择性经济1996-2006 attachment 数据交流中心 花想衣裳云想绒 2008-9-18 4 1824 花想衣裳云想绒 2008-9-20 03:14:00
请教:sas选择性读入程序,万分感谢 SAS专版 qianyiliang 2007-9-5 4 2069 gousi 2007-9-5 15:09:00
[制度-真经版际互动]瓜农的选择性菜单:为什么? 制度经济学 nie 2005-7-9 37 5861 垃圾树 2005-1-9 22:27:00

相关日志

分享 《道德情操论》读书笔记
worex 2015-7-16 23:20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 • 斯密一部关于伦理、心理、法律与道德的著作,我所阅读的是他本人临终前修订的第六版全译本,正文分为七篇,分别论述了什么行为在社会道德准则看来是适合的,行为的功与过受到奖赏与惩罚的决定因素,人们品评自我情感与行为的基础,效用对赞许行为的影响,社会习俗与时尚对道德赞许与谴责的影响,什么品行是好品格以及简要介绍道德情感的理论体系。总体而言,亚当 • 斯密想要在本书中探讨道德品行什么是值得赞许与理应谴责的,以及影响道德品行评判的因素。虽然是几百年前的著作,当今社会习俗与道德风尚也已变化,但是,书中对于道德情操评判的基本原则,历经时间的锤炼已达成人类社会行为准则的共识,在当代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通过阅读本书,我期待能够从非名人崇拜的角度去理解与选择性吸收他的思想观点。 1. 人性中的同情 作者认为人的社会性行为基于人性中的同情。我们从他人的幸福中感受幸福,从他人的不幸中感受不幸。我们无法直接体验到别人的感受,而是通过将自己置于他人的情境中,想象别人的感受来获得体会,但这种体会终究没有当事人亲身经历的强烈。当事人亲身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的感觉刺激,并经由大脑处理加工形成的记忆经验,它们如此令人深刻,以至于许多当事人多年后仍有清晰的印象,而我们通过设置情境想象别人的感受,正如传话游戏当中信息会失真的原理相同,我们了解别人的故事的过程中情境信息可能已经失真了,加上我们在想象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加入我们自己的感性经验,如此的结果就是通过我们想象体验别人的感受必然是与当事人的亲身感受是有差异的,并且因为感官的刺激的作用,当事人的感受融入本能的下意识里,而变得尤为深刻。 我们如果发现他人的感觉与我们心里的情绪一致,便会感到愉悦。作者说有的人把这种现象解释为人因为意识到自己力量的薄弱,注意到别人有与自己相同的情绪而自信认为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协助,简单而言就是认为不同的人因为相同的感受情绪为满足自我需求而寻求的合作。但作者认为这种情绪一致性(我对同情感的一种理解)的愉悦,不是源于自我利益为中心的考虑,是因为人感觉自己的情绪能够与别人的情绪产生共鸣,实现情感上的共享而感到愉悦。我记得有一个传说故事说,上帝规定了每年有一天上天的神与地上的生灵都不能进行娱乐活动,违反则会遭到惩罚,但是某年的这一天,有一个神实在忍不住趁着到凡间的机会,玩起高尔夫的游戏,而且这一天特别幸运,杆杆都是好球,神也兴奋得手舞足蹈。天使看不下去,向午休的上帝打小报告,上帝半睁着眼回复天使说,不用担心,他今天无论打进了多少个好球都只能憋在心里,无法与别人分享他的快乐,这就是我对他的最大惩罚。人是群体性动物,我们有向别人分享情绪的内在需求,并且情绪的分享对人具有正向的作用,情绪上的一致性活化喜悦而给人带来喜悦的快乐,缓和悲伤给人减轻悲伤的痛苦。作者的观点来看,同情他人的不愉快,比同情他人的愉快给人带来更大的满足,爱是一种愉悦的感情,悲伤与怨恨,是一种不愉悦的感情,后者更强烈的需要情绪一致性来安慰。 2. 他人的品德行为的赞许与谴责 他人的品德行为的赞许与谴责,是否应该依据他人的情感是否与我们一致来评论呢?在某些场合,我们对于品德行为虽然赞许,但心里并未出现情感的一致性。比如别人说了一个确实好笑的笑话,即使我此时心里正承受着悲伤的事情,但是我仍然会根据经验,出于礼貌地发出笑声来。这听起来很假,但是从心理学上而言是合理的行为表现,群体成员具有从众的心理,即在群体压力下会压制自我,改变行为从而趋向群体所认可的行为,有学者曾做过电梯实验,不知情的实验对象与工作人员同乘电梯,当到达目标楼层电梯门打开时,工作人员同时把转身背向电梯门,实验对象愣了一下也同样转身背向电梯门,这就是从众心理的表现。即在该种场合下,我们根据我们的感情与什么感情契合的经验原则,使得我们此时不适宜的感情得到了补正,以示对他人的尊重。作者认为内心情感是各种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品评行为是应赞许还是谴责的基础。我对作者关于行为品评基础的想法没有意见,但是行为的适宜不能仅凭他人身上所引发的情感是否与我们自己的情感契合,或者情感与引发它的原因相契合来评定,作者忽略了群体价值观的作用,如果一个群体中甲对嘲笑群体外的人的行为感觉是愉悦的,而群体价值观使得群体成员认为嘲笑群体外的人的行为带来的愉悦是与甲的愉悦是契合,而引发情感的原因也不被认为有何不妥,依据从众的经验原则,那么嘲笑群体外的人的行为是合宜的,是值得赞许的。虽然我不恶意揣测群体的价值观,但是扭曲的群体价值观确实会对品评行为是应赞许还是谴责有重要的影响。相对应地,作者认为行为的功与过,即行为是应该受到奖赏或惩罚,则应根据行为情感所产生或倾向产生的后果是有益的还是有害的。比如一个故事里生物学家探险时发现某个部落所崇拜的寄居祖先灵魂的神树竟是部落里暴发的传染病的传播媒介,毅然砍掉神树的行为虽然与部落的崇拜信仰产生冲突,但是行为的结果是避免了更多的部落村民因传染病而死亡,所以从结果看他的行为是值得奖赏的。 3. 我们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赞许与谴责的品评 我们对自己的品德行为赞许与谴责的品评,与我们对他人品德行为的品评正好相反,基于我们想象处于他人的情境来体会自己的情感,从而自我评价自己的行为是否适宜。但因为我们无法脱离自身成为别人,所以别人究竟对我们看法如何与我们自己想象的是有差异的。我们只能通过参照他人实际对我们行为的看法来评价自我。他人是我们的一面镜子,反射出我们自身,如果没有参考他人对我们品德行为的品评,我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评价自己,那我们所做的任何行为都会被我们认为是合理的,因此自我评价依赖于他人的评价标准。但是,这又使我想到,过于依赖他人评价的弊端。生活中有的人过于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做任何事情都谨小慎微,疑神疑鬼,一旦怀疑自己的行为表现没达到别人的预期或获得别人肯定的评价,就否定自己的行为,意志变得消沉。别人对我们的看法终究只是一个参考,它不应该成为最终决定自我评价的因素,我们要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中肯的评价,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对别人的评价也要适当取舍,综合自我与别人的评价,才能对自我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以调整自己的行为更能获得别人的认可。 4. 情绪是行为导向的一种来源 当我们痛苦与悲伤时,我们会以消极的观点来看待自己的理想;而当心情开朗时我们会以乐观的态度看待当前的目标。人会被自己的情绪所感染,进而情绪影响对外在事物与内在自我的认识,看上去是人最自然不过的反应,但是我们因为能够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而从其他生物中脱颖而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里提到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处世态度,不因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范仲淹为国征战沙场,却因朝廷小人谗言而贬谪岳阳,仕途失意的人若自甘堕落,那么便与一般的文客骚人别无两样,真正能够控制情绪专注于目标的人,不是沉溺于指点文章,而是以一种不卑不亢、淡然的态度为目标付诸行动。古有勾践受尽耻辱,卧薪尝胆壮大实力始灭吴国;今有马云尝遍艰辛,风餐雨露发展电商终成大业。能够控制与调节情绪的人,特别是能够将痛苦与悲伤的情绪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过分表现的人,因为消极的情绪,比积极的情绪更难控制,这样人会值得被赞许,行为也会被认为是合宜的行为。 5. 效用的真正目的 追求效用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增进效用,而是增进效用方式的多样化。对于大卫 • 休谟提出的财富与名声能够增加人的效用,而效用的目的是增进人的幸福与愉悦,这种目的性使得人们甘愿辛劳与焦虑去追逐财富和名声的观点,亚当 • 斯密指出在一般人看来腰缠万贯的富人与声名显赫的大人物并不一定比一般人要幸福和愉悦,财富与美名的作用之于人的意义给其他一般人一种能够有更多的方式与手段获取幸福与愉悦的印象,而这些方式与手段在美学上精妙、恰到好处。作者的思考从个人层次上升到国家的层次,人追求财富与名声是因为它们能够带来实现幸福与愉悦的多样化的方式,与此类似,要使得公民主动追求具有公德心的公共政策体系,不是传输它能给公民带来的实惠与便利,而是通过让公民了解现存政策体系各部分的联系以及某些制度的不合理,激发爱国心使得他们觉得有责任改变现状来推动改革的发生。求变以图自强的心愿是好的,但不是盲目照搬,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最可行的变革方案。美国一直向世界推行的美式民主,因为各国国情的差异所以不都适用,生活在社会矛盾尖锐但又未充分了解国情的青年民众看到“体制”的不合理,就会盲目热血冒进改革,这样革命的结果往往带来的结果不是更美好的生活,而是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社会混乱。我们应当知道除非有更合理制度来代替,不然就不应改革原制度,制度现行能够稳定运行必然有它的合理之处,“存在即合理”。但对于亚当 • 斯密对于个人追求层次的观点,我是认同的,它其实就是美国梦的本质。人正是在追求财富、名声、地位的过程通过个人的微小改变改良了社会“体制”,在道德层面上即是基于同情构建精妙、合理的行为规范来构建人类所普遍认同的道德体系。这正是我所理解的人生追求的真正含义。 6. 不可忽视的社会习惯与风尚 社会习惯与风尚是影响人们对品德行为品评的一个不可忽略的影响因素。如果说同情是我们判断行为是否合宜的内在因素,那么社会习惯与风俗便是判断行为是否合宜的外在因素,类似于环境的作用。我们会有趣地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同一个地区的不同时代,品评品德行为的标准有非常大的差异。比如在泰国,头被认为是很神圣的部分,即使是小孩子的头也不能随便乱拍,否则是一种不礼貌的表现。如果到伦敦家庭参加宴会脱鞋会被女主人认为不文明;但到亚洲居民的家中不脱鞋才是失礼的表现。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出发去那些国家或地区之前充分了解他们的习俗,并学会入乡随俗。所谓习惯成自然,我们一旦认可某种价值观的合理性后,不同于此的价值观便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一些标新立异、反常于世俗的品德行为在未取代之前的社会习俗与风尚成为新的社会习俗与风尚之前,它们不会被我们认为是美和令人愉快的,进而人们不会对这种品德行为表示赞许。但一旦某种不检的行为成为新风尚,受到好评,除了一些感叹世风日下的卫夫子外,多数生活在社会风尚下的人们会接受这种变化,逐渐认可甚至赞许这种行为,这才是可怕的。比如书中提到的查理二世统治期间流行的风尚,放荡的行为被认为是受过文科教育的特征,放荡的人才被认为是绅士;而态度严谨、举止端庄则被认为是虚伪狡猾的。现代社会我们发现老人跌倒无人去扶,变成一种共识;青年男女中援交行为,成为一种时尚,价值观的扭曲使得人们默认了这种变化。社会习俗与风尚的区别在于,社会习俗是历代社会成员经验的总结、是约定俗成的传统,异常稳固难以被同化,社会习俗对品德行为的品评是持续的、稳定的影响;而风尚是一时兴起的潮流,风尚对品德行为的品评是短暂的、不稳定的影响。社会习俗使人固执于陈见,风尚使人摇摆不定迷失方向。所以历代社会的统治阶级都要树立符合自然的是非原则的道德观、价值观来维持自己统治下的民众是“正常”的,来保证统治的稳定。 7. 关于好的品格 什么是好的品格?在说完品德行为是否合宜以及品德行为赞许与谴责的品评标准后,作者介绍他心目中的高贵品格,即是审慎,加上其他一些美德;低劣的品格,即是不审慎,加上一些恶行。审慎是作者非常推崇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方式,在学问方面,审慎的人是严肃认真的,不是为了说服别人而学而是为了了解心中未知而学,不会刻意炫耀自己的学识,单纯而谦虚;在品德方面,审慎的人是始终诚实的,言语上含蓄保留,不贸然发表对事与物的看法;在社交生活方面,审慎的人的友谊是经过充分考验过后,建立的稳定、平静、忠实的伙伴关系,他们愿意摆低姿态生活,不会鲁莽僭越任何人;在人生追求方面,审慎的人能够坚定不移地牺牲眼前的安逸与欢乐,勤奋工作以实现他的目标。这种作者所称的美好的品格想必任何人都想要拥有吧!当然作者还有最后一点,即审慎的人不愿意承担任何不适他的本分要求他所承担的责任,不会好管闲事我并不赞同,有美好品格的人在尽了本分的责任前提下,也应考虑到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即导向比照顾个人健康、财富、地位与名誉更伟大高贵的目的,将善意延伸至更广阔的宇宙,这才是美好的品格。 《道德情操论》一书,作者从社会性行为的产生基础、他人对品德行为的赞誉与谴责依据、我们对自己品德行为品评的标准等论述了我们的道德行为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的以及理应是怎么样的,至于好品行究竟是什么能力或机能推荐给我们的,令我们是值得称赞的,即支撑好品行的内在核心是什么作者并未告诉我们,或许这是哲学学者应该研究的范畴吧,一般的读者只需要好的道德行为究竟应该怎么就好,无论如何,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书,特别是物欲横流、道德失衡的今天更是能够是我们静下心来读的一本好书。
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论文大焖锅 | 焖锅一周年:计量经济学著作速递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accumulation 2015-6-21 20:45
由Joshua D. Angrist和Jörn-Steffen Pischke合作撰写的计量经济学经典著作 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An Empiricist's Companion 详细介绍了应用实证研究中的核心计量工具,为社会科学研究者提供了一份精炼的操作指南。计量经济学发展至今已是堂庑渐阔、蔚为大观。然而,丰富的学术成果不免使实证研究者感到困惑:研究中到底该用哪类工具、何种方法呢?本书作者认为,并不是所有的计量经济学工具都拥有同等重要性,某些工具已走向了不必要的繁复乃至对实证研究有害,而处于核心地位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则历久弥新、值得实证研究者透彻了解与充分掌握。本书即介绍了这类核心计量经济学方法。 作者从因果关系及其识别的角度展开了本书的论述。对于社会科学研究者而言,其所关心的一个核心问题便是因果推论,即探讨某一事件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这对于结果预测和政策制定都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因果推论该如何进行呢?通常而言,利用观测数据对受某一事件影响的群体和未受该事件影响的群体进行比较是最直观的研究方法。然而,由于反事实的无法获得及选择性偏误(selection bias)的存在,上述影响并非真正的因果联系。在本书作者看来,要展开因果推论,随机实验是最具可信度、最有影响力的一种研究设计,并从数学推导和研究例证(如Tennessee STAR experiment)两方面为此提供了充分证据。 然而,随机实验耗时长、成本高、可能遭遇学术伦理问题,因此对大多数学者来说未必具有现实可操作性。为此,本书作者以随机实验为基准(benchmark),把目光转向了自然实验(natural experiment)及准自然实验(quasi-experiment)。利用自然实验及准自然实验进行因果推断,需要充分利用本书所关注的核心计量工具:多元回归分析、工具变量方法(IV)和双重差分策略(DID)。本书在第三章主要讨论了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指在控制了其他与残差项不相关的变量之后,用被解释变量对核心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该方法对提高估计准确性并揭示可能的因果关系大有裨益,而且也是接下来讨论的IV、DID等工具之基础。IV在本书第四章得到讨论。尽管工具变量不易寻找,但一旦找到合适的工具变量之后,使用两阶段普通最小二乘法便可较为精准地获得因果联系。当然,工具变量方法并非万无一失,局部有效性(LATE)等问题也受到了作者高度关注。DID在本书第五章得到呈现。作为处理遗漏变量问题、进行因果推论的有效方法,双重差分同样备受作者重视。与此相关,作者还在本章中就固定效应及面板数据处理进行了细致分析。以上便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接下来本书还进行了一些拓展讨论,主要涉及断点回归分析、分位数回归分析及回归分析中的标准差处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本书具有如下几方面有必要说明的特点:首先,本书并不对各种计量方法进行面面俱到的介绍,而是主要讨论在实证操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几类方法,对基本概念和技术问题的强调也穿插于核心方法的介绍及操作例证的讲解之中;其次,一般的计量经济学教科书非常关注经典假设及其违反的情况,本书则对此保持更为宽容的态度,并未在此花费太多篇幅;最后,在回归结果的统计性质中,本书更重视无偏性与一致性,对有效性的关注相对较弱。著作请点左下“ 阅读原文 ”。
个人分类: 计量经济学|0 个评论
分享 公共经济学
accumulation 2015-6-17 22:20
• 个人表达自己对公共决策需求的方式之一是参与投票过程,选举自己的代表去制定公共决策。 • 选民往往明知“投票没用”也会参与投票。 • 个人还有多种其它表达对公共决策需求的方式。 • 个人也可以参加利益集团表达自己对公共决策的需求。 • 一般而言,小规模的利益集团更容易有效存在,原因在于其更有可能实行选择性的激励。 • 利益集团寻租的行为会导致社会的效率损失。塔洛克四边形表明,寻租的低效率大于单纯垄断的低效率(哈伯格三角形)。 • 政治家和官僚是公共决策的供给者。 • 政治家会做出能够使其获得最大化政治支持的公共决策。 • 为最大化其政治支持,中间选民有可能成为政党争夺的对象, 从而不同的政党在政见主张上有 趋于一致的现象。当然也有反例,比如迎合极端选民的偏好。 • 官僚的预算约束与众不同,有可能追求本部门预算规模的最大化。 他 们有种种办法做到这一 点,但是是否真会如此,存有争论。 • 可以从委托代理理论和宪法约束等角度考虑解决通常所说的“官僚问题” 。
个人分类: 微观经济学|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