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录取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361分,山财教育管理,进入复试,录取的几率多大 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cfhorse 2013-3-20 16 3196 悠悠仔 2023-2-24 23:25:09
[公告]人大近年录取情况汇总以及08信息交流贴 经管在职研 zolo538 2008-10-14 196 100959 烫头发吧 2020-5-31 12:29:20
一点点投稿经验 学术道德监督 victorttcc 2013-6-8 15 7041 zhoulang0103 2017-5-6 22:01:50
人大经济学院研究生是怎么调剂录取的? 经管在职研 随笔踏浪 2013-6-15 2 3297 罹迹 2014-3-5 10:40:44
关于博士录取? 经管在职博 niceaihua 2013-6-2 8 3196 niceaihua 2013-10-17 12:24:35
《经济学家》的审稿问题!!!!!!!!!!!!!!!!! 学术道德监督 yuanxh1985 2013-8-31 7 4482 rongrong009 2013-9-12 22:28:37
麻烦各位好心人进来看下给个建议。谢谢谢谢了 金融学(理论版) a568501893 2013-7-26 6 2061 a568501893 2013-8-6 11:31:31
山东大学2013年金融计量与金融统计暑期班有同学录取了吗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870705187 2013-6-19 18 5564 ssss6666 2013-7-15 15:11:54
拟录取是什么意识?还可能被唰?!在什么情况下。。 经管在职研 aksirboy 2013-4-30 7 1450 wiwiyouyou 2013-5-25 09:25:18
请教:南大考博的录取问题 经管在职博 ewebnet 2013-4-6 19 3605 wiwiyouyou 2013-5-25 09:22:20
贸大真题 attachment 经管在职研 zhongyi.xing6 2013-4-21 0 1996 zhongyi.xing6 2013-4-21 21:47:16
复旦考研预录取 爱问频道 清风dq 2013-4-19 0 2486 清风dq 2013-4-19 18:09:52
北大可以录取30%? attach_img 经管在职研 驻马听吹 2013-3-17 11 3717 xieg63 2013-3-19 16:11:22
全国一流大学09年金融学考研录取情况 attachment 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 tennisboyzone 2009-6-10 19 5956 20071007 2013-2-16 19:55:36
千呼万唤始出来--博士拟录取名单 经管在职博 wb548 2007-4-28 40 36819 yuqr1986 2012-11-9 09:16:43
西财录取是否公正 经管在职研 深大小毅 2012-8-20 7 2235 巢州子 2012-8-23 21:03:19
2009年经济学院拟录取名单 经管在职研 zolo538 2009-4-5 30 10567 杨国超 2009-7-3 17:09:33
[分享]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拟录取博士研究生名单 经管在职研 kzjz 2009-4-26 2 28922 czyayy 2009-6-27 23:02:48
[求助]人大西经历年录取人数 经管在职研 bdcoco 2009-6-7 1 1936 zhenghao114 2009-6-7 16:59:00
汉青夏令营录取名单~ 经管在职研 luckyxu 2008-6-27 7 9698 lujingliang11 2009-4-30 19:36:00

相关日志

分享 “狂人”熊丙奇企图利用媒体否定国家现行高考集中录取制度
大庆商江 2015-3-10 04:48
“狂人”熊丙奇企图利用媒体否定国家现行高考集中录取制度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2014 年 08 月 29 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 8 月 29 日 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会议要求,中央有关部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教育部等有关部门要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文件,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要充分考虑教育的周期性,提前公布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及时研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经验、完善措施,逐步推广。 2014 年 9 月 3 日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2014 〕 35 号)考试招生制度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现就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2014 年 12 月,教育部正式公布四项重要配套政策文件,即《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 ( 教基二 10 号 )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 ( 教基二 11 号 )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完善和规范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的意见》 ( 教学 18 号 ) 、《教育部、国家民委、公安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关于进一步减少和规范高考加分项目和分值的意见》(教学 17 号)。 以上可以看出,目前正在进行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贯彻中央精神,不能走板。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曾经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冒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自以为是,喧宾夺主,利用媒体,连篇累牍发表一些“豆腐块”“千字文”,诟病中国教育管理制度, 否定国家现行高考录取制度。举证如下: 2014 年 5 月 19 日 ,北京青年报和 2014 年 5 月 20 日 《郑州日报》《 熊丙奇:高考改革应打破集中录取制 》:中国教育学会前会长顾明远在参加第九届亚洲比较教育学会年会上表示,全国执行高考新方案, 2017 年英语将不再参加统一高考,一时引发议论纷纷。需要指出的是,顾明远先生是前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他所表达的内容,并不是来自官方的信息,而只是民间(或者说更多接触到官方信息的民间)的看法,其所说的,与此前其他一些专家表达的没有太大的不同,但基本上传递了高考改革的思路——即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目前的高考改革思路,还主要集中在科目改革、计分方式调整上,并没有触及高考改革的实质。这可能无法解决当前存在的应试教育问题,还可能出现新问题。有不少专家和社会舆论把英语不在统一时间考试,称为退出高考,这是不负责任的解读。退出高考的说法完全错误,即使这样实行,不放在统一时间考,高考英语还是要考。而社会化考试,从目前的情况看,只是形式上的,而非实质上的。英语不在统一时间高考,不论是计最高的成绩进总分录取,还是计等级由各校提出等级要求,都没有做到社会化考试,让英语回归本质,也无法减轻学生的负担。计最好一次成绩进总分投档,是从以前一考定终身转变为多考定终身;而高考英语计等级,高校在录取时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也不可能如大家想象,就降低了高考英语的地位,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教育部门要按一定的规则集中投档,如果一本院校都提出英语等级要求为 A ,那些英语为 B 的学生就无缘一本了,而这些学生以前还可以通过其他科目把英语分数拉上去。仔细分析,会发现这种改革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出现更严重的应试倾向,薄弱学校不重视不计分数的科目(因为各地会以计分科目分数划一本线)、农村学生进名校更难(英语等级低)等等。很显然, 问题出在集中录取制度上 。我国高考制度最主要的问题,不是考试,而是录取——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由教育考试部门制定统一的投档、录取规则投档,把所有学生纳入一个评价体系,但回顾过去 10 多年的高考改革,对集中录取制度改革甚少,总是在科目改革上做文章。真正的社会化考试,应该是学校自主认可考试成绩,学生自由报考。进一步说,只有高校实行自主招生,才有考试社会化的可能。包括顾会长在内的很多专家,还把高考视为指挥棒,希望改革高考制度,对基础教育起到更好的指挥棒作用。不得不说,这种指挥棒思路,对高考改革是很危险的。高考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淡化高考指挥棒作用,把考试的地位从以前主导中学教学、大学招生,转变为为中学教学评价和大学招生服务。这就要求实行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高校自主招生,如果能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各校自主提出对申请学生的学科和成绩要求,也就是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为中学开展多元教育,拓宽了空间。但遗憾的是, 我国目前设想的高考改革,都不涉及或很少涉及打破集中录取制度 ,都继续把高考作为指挥棒,并不想撼动指挥棒的地位。国家教育规划纲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都提到要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这就要求打破“教招考一体化”的格局,彻底治理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做到教招考分离——中学按照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教学,大学按照自己的培养目标,自主招生,考试则完全社会化,由学校自主认可、学生自主参加。只有如此,我国基础教育才能从教招考一体化中走出来。可以说,国家层面已经看到问题所在,也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可是具体落实却发生了偏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提到的减少科目、文理不分科、英语一年多次考等改革,都要和考试招生分离结合起来,才能起到改革的效果。 2014 年 9 月 23 日 ,中国网(熊丙奇)《 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取决录取制度改革 》:作为全国进行高考改革试点的两个省市,上海、浙江于 9 月 19 日 同时公布了《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方案》),浙江有关负责人指出,改革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学生,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有助于学生发现专业性向,合理规划学习及发展方向 ; 同时,也有助于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把更多的选择权交给高校,有助于高校选拔适合自身培养要求的学生,有助于高校及学科专业办出特色,实现多样化发展。从两地具体的《方案》看,学生的选择权,包括考试选择权、科目选择权,确实有所增加,但是,由于最终的录取制度,依旧沿用总分模式,在招考分离的实质突破还不多,因此,改革能否带来基础教育的转变,并促进大学科学选才,还有待观察。浙江的《方案》,和同日公布的上海《方案》一样,将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确立的文理不分科、 3+3 高考进一步具体化。从理论上将,学生可自由组合科目,在高中将有多达 20 种学科组合,包括文理混搭,但是,如果学校不能开设那么多课程,或者学校、老师从本校的学科优势、升学目标出发,要求学生选物理、化学、生物或者历史、地理、政治,那么,这和以前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有什么本质不同吗?值得注意的是,浙江和上海《方案》,给自选三门计等级,然后每一等级之间差 3 分,不同的是,浙江在高考录取时按 100 分制计分录取,上海则分合格和等级考试,合格考合格即得 40 分,等级考为 30 分,每门总分 70 分。这虽然不像此前传言的只计 A 、 B 、 C 、 D 挡,一档差 10 分,一名学生 86 分被列为 A , 84 分就成为 B ,然后折算到高考录取时,就差 10 分那么荒唐,但也会引发焦虑,按照浙江这一方案,一名学生 90 分计为 A+ , 89 分计为 A ,本来只差一分,却在高考中差了 3 分。或有人会说,这不是要矫正每分必究吗?可问题是,最终录取时还是看总分。如此等级和分数的折算,其实就是折腾,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给学生两次考试机会也是如此,这确实扩大了学生的考试选择机会,也避免一次考试的偶然性,可是,最终要取两次最好的成绩计入总分排序录取,这无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负担,一名考生第一次考英语考了 149 分,还可能考第二次;第一次一个科目考 A ,还会努力争取考 A+ 。 学生选择权是否增加,最终取决于录取制度的改革 ,即学生是否可自由申请学校,学校和学生双向选择、独立多元评价。在录取制度改革上,浙江和上海《方案》有两大进步,一是取消录取批次限制,浙江《方案》明确,“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填报志愿与投档按考生成绩分段进行。”上海则从 2016 年起,就合并本科第一、第二招生批次。虽然国家实施意见,指出有条件的省市要探索取消录取批次,但原来设置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三个录取批次的浙江能融合所有批次,一步到位,表明取消批次的坚定态度。二是在局部探索招考分离、一档多投。浙江在高职提前招生中,“实行考生自主报考。考生可报考多所高校,并可同时被多所高校拟录取,考生选择确认 1 所录取高校。已被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其他考试招生。”这就是招考分离的探索,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但遗憾的是,这只针对高职,而不是针对本科院校,尤其是 985 、 211 院校——按照《方案》,在本科录取中,所有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 ,包括实行三位一体的改革也是如此。浙江《方案》还提到考生志愿实行由“专业 + 学校”组成的改革,这是从填报院校平行志愿转变为填报专业平行志愿。这一改革可防止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也强调学生的专业兴趣,但依旧存在问题,包括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在淡化专业,为何在招生时强化专业?实行专业平行之后,没有院校投档线,只有专业投档线,以前院校投档线保证学校招生的秩序,实行专业平行之后,会不会有考生以较低的分数进学校较冷门的专业,进校之后再转到热门专业?国外大学,学生可申请具体院校和专业,但学校是自主招生,不像我国实行集中录取。 如果我国打破集中录取,实行招考分离, 每所大学、每个专业可提出不同的分数和学科要求,这不但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有利于学校招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必须承认的是,由于录取制度的改革涉及全国层面,因此,如果国家高考改革方案在招考分离改革方面没有明确意见,那么,地方在这方面的改革,也难以迈出很大步伐。因此,希望在推进地方试点时,国家要针对试点的效果,在国家层面整体调整改革方案,如此,高考改革才可能有实质突破。 2014 年 12 月 4 日 ,(熊丙奇)《 改革集中录取制度才是当务之急 》:近日,在中国教育学会第 27 次学术年会上,中国教育学会顾问、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谈松华表示,未来高考或将淡化按批次录取的传统模式,按专业大类录取,实行一档多投,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双向选择。此前,浙江省公布的 2017 年高考改革方案,已明确提到实行专业平行投档,却引发诸多争议。 在集中录取制度框架下 ,院校平行志愿把学校分为三六九等,学生更关注学校,而对专业考虑不够,一些学校的优势专业,因学校平行志愿问题,难以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实行专业平行志愿后,一个学生 A 志愿可填北大某专业, B  志愿则可填北师大某专业, C 志愿再填北大某专业或清华某专业,以此类推,而不再是按院校填报,这可让一些有优势的专业录取到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打破学校的分层。这是比较理想的考虑,其出发点是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兴趣,大学的专业也富有特色。但现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专业兴趣,面对众多专业选择无从下手,而长期缺乏办学自主权的大学,专业特色也并非那么鲜明。更突出的问题,还在于另外两方面。一是不同大学办学定位不同,实行职业教育的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可以强调专业兴趣,学生在选择时也关注就业和专业技能,但实行通识教育的高校,不应该强调专业,而应该淡化专业,拓宽专业面,如果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无疑强化专业。解决这一问题,实行通识教育的学校可以全部按学校招生,进校之后(或在一二年级之后)再选专业,但这是院校平行志愿,而非专业平行志愿了;学生报考大学、专业时,变为 A 志愿北大, B 志愿人大, C 志愿之后才是某校某专业; 也可减少招生专业,按大类招生,这就是专业大类录取。二是在按专业或专业大类录取后,高校录取不再有整体的学校投档分数线、录取分数线,而只有各专业(专业大类)的投档、录取线,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北大某专业报考人数极少或者没人报考,就可能只要达到较低的一本线(取消一本、二本批次之后,则只要达到本科线)就可被北大这一专业录取,这会带来整个学校生源的巨变,而且也会滋生出新的严重的不公平问题。一名学生以很低的分数进入北大某个专业,入校后再转到其他专业—为防止这种情况,大学必然提高转专业门槛,甚至规定不得转专业,这显然又与扩大学生专业选择权背离。 问题根源就是集中录取制度 。由于要按计划投档,因此,学生和学校无法充分双向选择,包括集中录取制度下的一档多投,也是如此。最合适的办法,是学生自由申请大学,大学独立自主招生,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根据不同学科、专业提出申请者的基本成绩要求,合格的学生可同时申请若干所大学的不同专业,大学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录取学校、专业进行确认。不推行招考分离,实行高校自主招生,却在集中录取制度下进行填报志愿、投档方式的调整,难以改变高考计划录取的实质,也会让改革越改越复杂。( 作者为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4 年 12 月 22 日 ,《重庆时报》(熊丙奇)《 治理“高考移民”,需打破集中录取制度 》:既要开放异地高考,又要根治高考移民,最根本的办法是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户口已经迁入内蒙古自治区,却不能在当地报名参加 2015 年的高考——近日,数百名考生家长因此频繁到有关部门反映问题,要求允许孩子高考。而内蒙古有关部门查实,这其中绝大多数考生是在内蒙古“空挂学籍”,属于需治理的“高考移民”对象。当地教育部门以“空挂学籍”为由不给这批学生高考报名资格,从治理高考移民角度是合理的,因为内蒙古实行学籍 + 户籍双证制度,如果学籍不满足规定要求,即便有户籍,也不能报考。考虑到内蒙古的实际教育质量情况,把户籍迁到内蒙古,找一个学校挂学籍,却在以前户籍所在地读书,在高考时再到内蒙古参加高考,这是典型的高考移民——侵占当地考生的合法权益。考生和家长实际上是知道这一规定的,但为何还会有学生和家长明知违规,却铤而走险呢 ? 主要的原因是,有机构介入其中运作,包括办户籍迁移和落实学生的学籍,一些家长也盲目相信能运作成功。对于这一问题,除了要严格执行政策之外,还必须追究为何当地学校可提供空挂学籍 ? 学生的学籍必须跟学生走,不能人籍分离,如果当地学校拒绝空挂学籍,那么,有关机构和家长就无法运作成功。对于提供空挂学籍的学校,必须追究责任。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异地高考的推进,如果监管不严,确实会出现高考移民问题,而且还会有机构为逐利做异地高考的生意。为此,要明确异地高考针对的是在当地求学的随迁子女,要求有在当地连续求学的学籍档案,对违规注册学籍者进行严厉的打击。以学籍而非户籍为主来确定高考报名资格,随着异地高考推进,会成为未来高考的趋势,因此要完善学籍信息管理,这方面,要积极发挥国家学籍信息系统的作用。如果能建立起完整的学籍跟踪体系,会将过去以户籍为主的教育经费保障、考试升学要求改革为以学籍为主,或过渡为学籍 + 户籍,学籍 + 居住证的新的管理体系。当然,既要开放异地高考,又要根治高考移民, 最根本的办法是打破现在的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制度。 在现行录取制度之下,由于各省高考录取指标不同,学校教育质量不同,就会出现为获得更好的高考竞争优势而移民,要么移到高考录取指标高的地方,要么移到教育质量低的地方,在发达地区接受更高质量教育,再到教育薄弱地区参加高考。 ( 熊丙奇 教育学者,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5 年 3 月 5 日 ,《羊城晚报》《 熊丙奇:高考改革出路在于改革集中录取制度 》:对于今年浙沪开始实施新的高考改革,全国政协常委、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葛剑雄说,不赞成这个方案,比如说外语考两次,没有人会考了第一次后就觉得满意,就算自己不考,还有来自家长、老师的压力。( 3 月 2 日 南方网)事实上,不止葛剑雄委员表达这样的意见,还有不少教育专家、校长、教师,也表达过类似意见,可是,这些意见,并没有纳入决策程序。沪浙高考改革方案,是对国家高考改革整体实施意见的具体细化,两地的方案,大同小异。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是,只进行科目的改革,却没有进行录取制度的改革。而众所周知,我国高考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根据学生高考科目总分集中录取,这导致整个基础教育,围着升学教育而转,从幼儿园开始,学校、老师、学生就关注未来高考的核心科目学习,其他学习和能力培养有被“边缘化”之嫌。在集中录取制度下,不管科目怎么改,考试次数怎么设计,恐怕都难以改变基础教育的基本教学方式。葛剑雄认为,“中国高考的矛盾不是在考试本身,是在整个社会给高考造成的压力。现在中国大学毛录取率只有 40% ,但是却没有引导好另外 60% 人员的分流,大部分学生还是涌向高考这条道路。”这个观点有一定道理,但必须注意的是,为何社会会给高考造成压力,把高考作为出口?那是因为高考制度造成的升学教育模式——既然学习是为升学服务,社会关注高考,也就顺理成章。只有打破升学教育模式,让学习服务于学生的生活、生存,把每个学生培养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才能让社会把对升学的关注,转向对人成长的关注。进一步说,如果升学教育模式不变,教育仍被分为层次(普通教育高于职业教育一等),学校仍被分为三六九等(就是取消一本、二本录取批次后),学生和家庭都关注最高层次、最高等级的名校,那么现时的基础教育方式就不可能有多大改观。而 打破升学教育模式,就必须改革集中录取制度 ,推进教招考分离,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社会组织评价,让中小学自主教学。对此,不少人却缺乏明确认识,认为推进自主招生,会滋生招生腐败,进而反对自主招生。这样一来,高考录取就仍维持集中录取制度,只是在科目上做文章——这就是眼下高考改革的思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除打破集中录取制度,改变基础教育升学教育模式外,还会有助于提升高考公平,而不是破坏公平。这样的自主招生,基本模式是以统一测试成绩为基础,学生用统一成绩申请大学,大学自主评价、录取,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其中,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是自主招生的最本质特征,通过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建立高等教育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并开门办学。我国部分高校过去 10 年间实行的自主招生,却不具备这些特点,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这样的“自主招生”,非但没有打破教招考一体化格局,建立多元评价,还有滋生腐败、败坏自主招生名声之嫌。国家为此对自主招生进行规范、调整,将自主招生移到高考之后进行,这本可朝真正的自主招生靠近——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后,大学提出申请的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者提出申请,学校独立进行录取,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但遗憾的是,移到高考之后的自主招生,仅仅把笔试和面试、确定自主招生优惠的程序放到高考后,从各校已公布的自主招生方案看,可能由于时间较紧,能入围自主招生的学生大幅减少(通常为学校自招名额的 2 倍),学生的选择权也极为有限(大部分学校都把自主招生笔试面试时间安排在 6 月 13 、 14 日),这样的调整有多大价值呢?高考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牛鼻子”,而录取制度又是高考改革的“牛鼻子”,高考改革必须抓住关键,而不能绕过核心问题做所谓的改革。实现这样的改革,不能指望仅由行政部门来设计、推动,因为这涉及部门的核心利益,只有充分听取意见,并把高考改革纳入立法程序——全国方案由全国人大讨论、审议,地方方案由地方人大讨论、审议,才能达成更广泛的高考改革共识,制订更有价值的改革方案。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着 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的迷彩服 )企图利用媒体否定国家现行高考录取制度。 应当指出,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不是国家教育科研单位。中国教育改革的指挥棒绝对不能交到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手里。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关于高考改革的想法不是中国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因为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的胡思乱想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 毋庸讳言,国家短期内不会改变高考 集中录取制度 。主要原因有五: 第一、中国大陆目前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总量不适应需求。《 2013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全国普通高中毕业生 798.98 万人, 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 699.83 万人。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不足 87.59% 。(因为考生中有往届复读生)每年有 100 万应届普通高中毕业生还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如果不控制,发达地区的高校或人满为患。 第二、中国一表本科层次的普通高等教育规模总量不适应需求。 2014 年 6 月 12 日,《广州日报》《 2014 年广东高考一本录取率 7%, 全国录取率约 8.5% 》:内容摘要:数据显示,去年广东各一本高校在广东的招生计划约是 3.5 万人,今年广东高校在省内一本招生计划应在 4.3 万人上下。如果今年省外高校在广东的招生计划总量不发生大的变化的情况下,广东考生能够上一本的人数在 5.3 万人左右。不过,广东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到史无前例的 75.6 万人,如此,广东考生今年的一本录取率在 7% 左右。而全国高考学生一本录取率约为 8.5% 。如果放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招生指标或许到不了经济欠发达地区。 2015 年 3 月 9 日,《大河报》(记者 郑筱倩 赵强 宗雷 实习生 张雅露)《人大代表现场鞠躬求教育部给河南学子更多机会》: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宇华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光宇说,河南有全国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考生,按照这个比例,国家应该给河南办 3 所 985 大学、 8 所 211 大学,但是现在河南只有一所 211 大学。 2015 年 3 月 9 日,《郑州晚报》(张乔普 孙娟 裴蕾 武建玲 覃岩峰)《代表 : 河南考生进北大比北京难 30 倍 严重不公平》:北大附中河南分校校长李光宇:河南有全国十三分之一的人口、十分之一的高考考生,按照这个比例,国家应该在河南办 3 所“ 985 ”高校、 8 所“ 211 ”高校,但是现在河南只有 1 所“ 211 ”高校。即使再办三所、五所,国家也欠我们。李光宇说,重点大学,特别是“ 985 ”高校、“ 211 ”高校,尤其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对河南投放的指标太少, 2008 年河南考生上北大难度是北京考生的 24 倍, 2013 年增加到 31 倍。他强烈呼吁重点高校增加对中西部地区人口大省的招生指标,按各省考生人数比例分配在各省的录取名额,对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更公平。 第三、中国普通高等教育分布不均衡。 《 2013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 136072 万人。 2013 年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 2468.1 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 181.38 人。《 2013 年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年末北京市全市常住人口 2114.8 万人。 2013 年年北京市全市 89 所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 58.9 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 278.51 人。《 2013 年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3 年贵州省全省年末常住人口 3502.22 万人。 2013 年贵州省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 41.90 万人。平均每万人口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 119.64 人。北京市平均每万人口在校普通本专科大学生数是贵州省的 2.33 倍。 第四、中国各地普通高等教育办学条件差异较大。《教育部、国家统计局、财政部关于 2013 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财 4 号): 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 15591.72 元; 2013 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支出 7899.07 元。但是,各地不均衡。以“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为例,最高的北京市为 47629.14 元,最低的安徽省 10102.66 元。以“生均公共财政预算公用经费”为例,最高的北京市 27058.65 元,最低的山东省为 4826.51 元。 第五、中国高等教育在世界上还不够先进。 2015 年 3 月 9 日,东北新闻网《全球大学 500 强:清华北大世界排名前 70 位》:美国教育媒体 USNews 联合汤森路透发布了 2015 年全球顶尖 500 所大学排行榜。中国在全球大学 500 强中,共有 27 所上榜大学,前三名分别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名列世界 39 名,清华大学排名 67 名。据了解,此次排名全球前十的大学是:哈佛大学 ( 美国 ) 、麻省理工学院 ( 美国 )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 美国 ) 、斯坦福大学 ( 美国 ) 、牛津大学 ( 英国 ) 、剑桥大学 ( 英国 ) 、加州理工学院 ( 美国 )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 ( 美国 ) 、芝加哥大学 ( 美国 ) 、哥伦比亚大学 ( 美国 ) 。由于体制等原因,我们还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招生录取制度。 由于以上原因,根据“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原理,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外流。如果过早取消 高考 集中录取制度, 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比较脆弱的普通高等学校将被瓦解。加剧全国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对求学者不利,谈不到教育公平。经济落后地区的人才严重短缺可能损害经济结构调整。造成穷者更穷。其结果是全国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马太效应”显现以后想调整都来不及。只有高等教育供大于求的时候,才能逐步改革高考录取制度。否则,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现行的 高考 集中录取制度, 具有许多功能。一是调动地方举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二是调节高等教育布局。三是调控人才分布。四是调控教育公平。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 自封为“学者”、“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等头衔,应该懂得简单的道理。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如果执意 取消 高考 集中录取制度, 不属于无知,那就是不怀好意。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看破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执意 取消 高考 集中录取制度 的荒谬性。 作为个人,在国家高考制度改革时,可以为自己靠考虑。作为政府决策者,在高考制度改革时,必须考虑全局。决不能只为少数人的利益着想。决策只能稳中求进,不能因小失大,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饮鸩止渴。 2010 年 6 月 11 日 ,《南方都市报》《熊丙奇专栏 : 舆论盲目鼓吹,乃因教育常识匮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在笔者看来,除了“盲目性”之外,主要原因是缺乏基本的教育常识。对于高等教育管理制度和现代大学制度,不要说普通老百姓、媒体记者,就是很多教育界人士,也不了解。所以,对一些教育管理的做法和“改革”措施,极有可能出现错误的解读。 2013 年 4 月 26 日 ,《联合时报》(熊丙奇)《“最美”泛滥与常识匮乏》:对于一件事,社会舆论应该有独立的思考,不能盲目跟风,这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要求。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10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熊丙奇卖力鼓吹“一年多考”“多校录取”不是无知就是无良
大庆商江 2015-2-19 05:17
熊丙奇卖力鼓吹 “一年多考” “多校录取”不是无知就是无良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完善】 民间谚语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当一个人占有 10 个馒头的时候,或许可以有多次选择。当 10 个人占有一个馒头的时候,恐怕就不好谈多次选择。 在教育供给大于教育需求的时候,或许有人想到选择余地。在教育供给小于教育需求的时候,选择好像是奢侈的消费。 在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低于 85%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 50% 的历史时期,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做不到“一个萝卜一个坑”,一部分人(收入超过平均水平的人)不满足于“有学上”,而是追求甚至攀比“上好学”了。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就只能“捡剩”了。 中国政府在制定教育发展规划的时候,必定会充分考虑高等教育的录取问题。但是,社会上难免有自作聪明的人自以为比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科研部门还内行。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熊丙奇披着民办非营利组织“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的外衣自封为“教育学者”“教育问题专家”,以对中国教育的一知半解, 卖力鼓吹 “一年多考” “多校录取”。举证如下:约 7000 字。有兴趣的可以继续搜索续补。 《 2007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7 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66% ,比上年提高 6.2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 。 《 2008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年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4% ,比上年提高 8 个百分点。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3% 。 2007 年 6 月 14 日 ,东方网《 熊丙奇:为何考生不能同时被几所大学录取 》:“孩子数学有些失误,一道 15 分的题没来得及做,这下可完了,第一志愿肯定没啥希望了,掉到第二志愿学校,孩子又很不甘心,这几天一直在家里流泪呢!”一位上海家长在高考结束后,几乎第一时间找到我,问我怎么办。除了安慰他,我也几乎毫无办法。按照现在的高考录取制度,填好第一志愿并确保能进第一志愿实在太关键了。首先,据统计,参与第一批录取的重点院校,录取第一志愿考生的比例达到 95% 。如果未被第一志愿学校录取,以后各志愿的录取几率十分渺茫。其次,各志愿之间必须有较大“坡度”,方可使二、三、四志愿有一定作用,换言之,学校的“层次”必须拉开。比如在北京,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大学,第二志愿就绝对不可填北京邮电大学,即便他们的录取分数有几十分的差距。有很多家长曾经十分不解地问我为什么会如此,是不是学校有“志愿歧视”?其实,各所高校之所以“只招”第一志愿,实乃当前的录取规则所致———分数优先(划分录取批次),再志愿优先(根据填报的第一、二、三、四学校等级志愿按志愿先后顺序录取),再分数优先(同一学校志愿中按分数高低顺序录取),如果第一志愿填报该校的学生超过其计划录取数,那么这所学校将不再在第二志愿招收学生。只有那些第一志愿考生不足计划录取数的学校,方会在第一志愿录取结束之后,招收第二志愿的考生,并以此类推到以下的第三、四志愿。这种录取制度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虽然一张高考志愿表上可以填近 20 所学校 100 多个专业,但是往往因为“第一志愿”填报失误,结果南辕北辙。更重要的是,你不可能在一张志愿表的同一批次录取学校中选择同一层次的几所学校。这被认为是填报志愿的大忌。形象点说,在北京,你只能在北大、清华、人大、北京邮电大学等同一层次学校中选一所报第一志愿,你根本不要指望被这些学校同时录取,或者一所学校不录取,你会被另一所分数稍低但同一层次的学校录取。换言之,如果你在美国,按照中国的录取制度,你报了哈佛,就不能再选择耶鲁、加州理工、密歇根,因为它们在“同一层次”。美国的高中毕业生会不会疯掉呢?很难说。正是由于担心一分之差而掉入一所自己不喜欢的学校,所以我们的学生对高考“每分必究”,加上高考每年只有一次,成绩一次有效,不搞应试教育是不可想象的。还值得注意的是,为数不少的学生由于这种录取规则,进入了自己不喜欢的学校、不喜欢的专业,最终影响大学学习,甚至整个职业生涯。笔者认为,我国高考录取制度,必须基于学生的选择权,实行平行志愿录取。这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对高考分数的紧张感,减轻他们对高考的恐惧感和赌徒心理,而同一层次多所学校的平等选择,将真正让他们不过分关注分数;另一方面势必会在保障高考基本公平的前提下,带来学校招生自主权的进一步确立,学校将综合考虑学生的考试成绩、中学成绩等自主选择学生,发出录取通知书;而且,这将促进学校的教育改革,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将对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将不再像现在这样“稳坐钓鱼台,不愁没学生来读”。学生同时拿到多所学校录取通知书再作取舍,可能导致有些高校招不满学生,教育部门和学校最担心这一点。他们反对学生平等志愿申请学校的理由,一是招生成本高,不像现在三五天之内,一所学校就可招满全部名额的学生,如果发出录取通知书等学生确认,则可能造成多次录取,招生时间和精力自然更多;二是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低,有的高校即便多次录取,可能仍难满额,相对高教资源不充足的现状,这是“很大的浪费”。正因如此,某些尝试平等志愿录取的地方已放弃了这种做法。但必须看到,分批次录取制度,也是诱导高校不惜一切代价升等、升格的原因,因为层次上去,就可以在制度安排下,获得更好的生源。笔者认为,相对高考内容改革,高考录取制度改革对教育的影响更大、更深远。而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最有可能实现的改革,不是取消或分解高考,而是将现行志愿填报改为平行志愿填报。这样改革成本可能更小些。(作者: 熊丙奇 上海交大教授 ) 【注: 2006 年 10 月,熊丙奇在博客宣称“我不是教授,连教师也不是”。此处,熊丙奇自称“ 上海交大教授” 属于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疑似招摇撞骗。 】 2013 年 11 月 16 日 ,《羊城晚报》(记者 陈晓璇 林世宁)《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熊丙奇认为:“一年多考”应配合多次录取》: 15 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透露了一系列教育改革的重磅消息。这是对三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10 》所确定的高考改革思路的进一步重申。 15 日晚,羊城晚报记者第一时间邀请教育专家对决定的相关内容进行解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专家熊丙奇指出,《决定》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些内容基本上与《纲要》相吻合。略微不同的是,《决定》提到了“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并明确“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在统一高考成绩公布之后,大学可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申请成绩要求的考生可自主申请若干所高校,大学独立进行录取,每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熊丙奇说,这样的考试、招生方式,就做到了考试招生相对分离、落实学校的招生自主权,同时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如果操作成熟,就可以进一步在此基础上改革考试、实行一年多次考,最终形成多次考试、多次选择、多次录取,建立起全新的多元评价体系。 2014 年 11 月 10 日 ,《中国教育报》《 熊丙奇:“多校录取”有利于扩大学生选择权 》:“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是上海此次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这不但激活了春季高考,而且迈出了招考分离,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重要步伐。上海市教委近日公布了《 2015 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包括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22 所上海市属高校参加春季招生,计划招生 1640 人, 2015 年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但考生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 ( 《中国青年报》 11 月 8 日 ) 在笔者看来,“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是上海此次高考改革的最大亮点,虽然目前只有上海市属高校参加春季高考自主招生,但这不但激活了春季高考,而且迈出了招考分离,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的重要步伐。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等地于 2000 年推出春季高考改革,后来只剩上海一地继续坚持。此前由于只面向往届高中毕业生,且只有少数本科院校参加招生,报考人数逐年减少。笔者一直建议,春季高考应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开放,同时所有本科院校都参加招生,才能提高其吸引力,给学生提供“多次考试、多次录取”的机会。这也正是 高考改革的核心价值 所在。在新一轮高考改革中,上海决定春季高考向应届高中毕业生开放,所有市属高校都拿出一定名额招生,且一名学生可以申请两所学校,有可能同时拿到两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这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实现了一名学生可被多所学校录取,学生再选择院校的新模式。因为实现了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一名学生可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去选择院校,这样就切实建立起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机制。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大学和专业的满意度,另一方面可有力推动大学转变办学理念,从以前选择学生到被学生选择,如此一来学校必须尊重学生的权利,否则就会失去学生的心。学校必须用教育质量和服务吸引学生,而不能再依赖录取优惠等手段抢生源。另外,学生有了选择权,也就能真正落实对大学的监督权和评价权。 欧美国家很多高校就因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促进了高校间的竞争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我国近年来试点的自主招生改革,一直把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相嫁接,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只能获得一所大学的录取,这并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是有限增加了学校自主权,导致自主招生成为高校抢生源的手段,不但增加了学生负担,还容易滋生腐败。上海要保证春季高考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应明确要求所有高校必须公开全部招生信息,接受公众监督。参与春季高考自主招生试点的高校,要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制定招生标准并监督职能部门落实,为每个学生出具招生报告。政府的依法监督、学校的现代治理,加上学生的选择,这将消除公众质疑,有利于深入推进招考分离改革。改革后的上海春季高招方式是对招考分离的积极探索,春季高考统考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方面依据,高校还要结合各自组织的考试综合评价录取学生。如果这种模式探索成功,今后参加春季高考的学校有望进一步增多,比如从上海市属高校拓展到所有在沪部属高校,直至外地本科院校也参加。有人对复旦、上海交大目前不参加上海春季高招录取感觉“不过瘾”,但此次能有 20 多所本科院校参加招生已属不易,改革须得循序渐进推行。 笔者以为 ,上海春季高考的自主招生模式,也可推广到夏季高考之后的高校自主招生中。按照国家颁布的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从 2015 年起,自主招生将调整到高考之后进行,而究竟怎样进行,目前仍在讨论。笔者认为,自主招生高校在高考成绩公布后,可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要求者可同时申请多所学校,各高校结合高考成绩、面试成绩、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等综合评价、录取,一名学生可获多张录取通知书。如此一来,也就逐步启动招考分离改革,真正落实学校招生自主权,扩大学生选择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打破一考定终身”“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改革目标。( 作者熊丙奇 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注:《中国教育报》个别素质偏低的编辑应当为发表熊丙奇的文章而道歉,熊丙奇的意见不能凌驾于教育部的意见之上。熊丙奇不是教育部的太上皇!】 2014 年 11 月 11 日 ,《重庆日报》(熊丙奇)《“多校录取”应成高考改革目标》: 海市教委近日公布了《 2015 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上海市教委新闻办表示 ,2015 年春季高考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 , “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 , 但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上海春季高考新方案迈出了招考分离第一步 , 在我国内地第一次实现了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这符合我国高考改革的方向 , 也为正在推进的高校自主招生改革提供了经验、借鉴。只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 让一名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 , 才是真正意义的自主招生。面对学生的选择 , 高校必须改变办学理念 , 用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吸引学生 , 而不是再用招生优惠抢生源 , 高校才能被激发出强大的竞争力。 美国大学之所以能办出高水平 , 一个重要原因 , 就是招生实行自由申请入学制度 , 大学办学必须对受教育者负责。上海选择春考进行招考分离的改革,由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如果改革试点成功,今后可以有更多院校参加春考自主招生。国家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意见已明确自主招生放在高考之后,如果能把高考成绩作为申请依据,大学独立综合地评价录取学生,那么,自主招生的高校将由此建立起多元评价体系,高中也将获得更大的办学空间,推进多元教育和个性教育。 ( 作者系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 2014 年 11 月 14 日 ,中国广播网《熊丙奇: “一年多考”“多校录取”是改革大方向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上海市教委日前公布了《 2015 年上海市普通高校春季考试招生试点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每名考生可填报两所院校志愿,每校可填报 3 个志愿。上海市教委表示, 2015 年春季高考(微博)将探索一名考生同时被两所高校录取的招生模式,“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但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其中一所高校进行录取确认。这与传统意义上的平行志愿录取模式有所区别”。上海今年被确定为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省市,春考改革打响了上海高考改革的第一枪。明年的上海春季高考将有包括上海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 22 所上海市属高校参加春季招生,计划招生 1640 人,但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并不在春招名单之列。春季高考的招生方式与夏季高考有较大不同,春考成绩主要靠“统一文化考试 + 院校自主测试”,其中语、数、外三门统考成绩为 400 分,高校自主测试分值为 200 分。我们认为,一定程度上来说,上海的春考与国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有些接近,它赋予了高校极大的自主招生权力,也给了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尤其是“考生可以被自己填报的两所院校同时预录取”这更是一种突破,未来,“一年多考”、“多校录取”应该成为高考改革目标。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微博)认为,上海的春季高考改革实现了学生和学校的双向选择,符合未来高考改革的大方向。 熊丙奇 : 2010 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将推进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实现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考试多次选择的招生考试改革。按照这样的一个改革思路来看,上海的春季高考实际上符合这样一个改革方向,它实际上就是推进考试、招生分离,学生参加中考,再用中考的成绩申请大学,大学再结合中考的成绩和大学自己考试的成绩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打破了以前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尤其重要的是学生的学校方向选择,一个同学可以获得两个学校的入学通知书来选择大学。我们一直讲,真正的素质教育,一定是学生和学校双向选择的招生方式,这样才可以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一方面可以落实学生的监督权和评价权,另一方敏,通过让学生选择大学,还可以让大学对学生负责,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服务来吸引学生。这是我们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希望上海的春季高考改革在这方面能够取得改革成效。 2010 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提出,高考改革要打破一考定终身。然而这方面的改革履步维艰,就拿春季高考来说,自 2000 年试点以来,先后有北京、上海、安徽、内蒙古 4 个省 ( 区、市 ) 参加,但其余三个地方都陆续取消了春季高考,如今上海成为了春季高考的最后一块阵地。另外,我国高校 2003 年开始试点自主招生改革,但改革的效果并不好,增加学生负担不说,甚至曝出腐败丑闻。同时,社会也对高校自主招生充满疑虑,担心这会不会制造新的不公平。 熊丙奇 指出,之前的自主招生改革之所以出现很多问题,就是因为没有扩大学生的选择权,只有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几张录取通知书,才是实现了真正的自主招生。 熊丙奇 :考试、招生分离的改革非常重要,实际上在现实中推进非常艰难,因为很多人担心会导致不公平或者不公正的问题。在过去的 10 年来,我国没有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就是因为我们在过去十年时间的自主招生中,没有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虽然说是自主招生,但这个自主招生和集中录取是相嫁接的,每个学生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因此,导致自主招生发生了严重的变异,成为学校抢生源的手段。同时,由于缺乏监督,而出现种种腐败现象。现在只有扩大学生选择权,让一个学生可以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才能改变这样一个现象,这需要政府部门和学校在保证公平方面建立制度。一方面该是政府应该推进高校信息公开,要求整个招生过程全透明。其次,学校内部要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要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来制定招生标准,并监督执行实施。如果上海春季高考能够在这两方面取得突破,那么这样一个春考不但在上海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而且可以向全国其他地方推广,包括在统一的秋季考试中、自主招生中,也可以实现这样一个模式。 读完以上文字给我的初步印象是: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卖力鼓吹 “一年多考” “多校录取”不是无知就是无良。主要理由是: 第一、中国目前的人口结构是:每年出生人口可达 1600 万人;实行九年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年约招生 800 万人, 2013 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86.0% ,比上年提高 1.0 个百分点;普通高校年招生能力 700 万人。 2013 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34.5% ,比上年提高 4.5 个百分点。每年普通高中毕业生有 100 万人不能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通俗地说,做不到一个萝卜占一个坑。在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 50% 的情况下,不宜推行一个考生拿到几个录取通知书。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的情况下,所谓“一年多考”,不能满足全体高中毕业生的求学需求。只是劳民伤财的“折腾”。 第二、中国目前实行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录取模式,每个考生每个档次可填报 3 个以上志愿。对于高分考生来说,相当于被若干所高校录取。比如,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的本科生相当于接到了几乎全国普通高校的录取通知书。考生的选择权充裕得很。被一表本科录取的,相当于接到过所有二表本科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即使是高职专科的考生也是在自己分数许可的情况下,尽可能行使了选择权。对于任何一个考生来说,只能被一所大学的一个学院(一个系)录取,考生只能占有一个“学位”。所谓几所大学同时录取,只不过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三、《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13 年 11 月 12 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 》(中发〔 2013 〕 12 号):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 2014 年 9 月 3 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 2014 〕 35 号)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考试招生制度不断改进完善,初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考试招生体系,为学生成长、国家选才、社会公平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对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国民素质、促进社会纵向流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制度总体上符合国情,权威性、公平性社会认可。国务院文件具有的“权威性”不容挑战。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无视中国的国情,曲解中共中央文件的表述,蔑视国务院文件的权威,卖力鼓吹 “一年多考” “多校录取”,不是无知就是无良。 建议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你不能无法无天。你不应当这么任性。 全国主流媒体从业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国务院文件,识别 上海交通大学教育集团副总裁 熊丙奇之流卖力鼓吹 “一年多考” “多校录取”的谬误性。以免误导公众舆论。 民间谚语说: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错误。 2010 年 12 月 7 日 ,腾讯评论《熊丙奇:复旦大学为何想着要占领媒体》: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分析智伯无德而亡时写道:“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我不禁要问:熊丙奇是什么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熊丙奇可以自己选一个。你敢说你是“圣人”吗?就算“愚人”吧。 以上内容约 8000 字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你如果想了解熊丙奇,请咨询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领导班子成员 宣传部部长、新闻中心 / 文明办主任 胡 昊 34206226 宣传部副部长(兼)、医学院宣传部部长 闵建颖 63846590*776346 宣传部副部长 谈 毅 34207614 文明办副主任 王琳媛 34206278 宣传部副部长 朱 敏 34206264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办公室迁往闵行校区宣怀大道行政 B 楼, 室号 部门 新电话号码 传真 717 党委宣传部、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34206221 34206231 34206278 34206223 708 党委宣传部 34206226 34206223 709 新闻中心(含交大新闻网、校刊编辑部) 34206274 34206264 34206254 721 网络宣传与管理办公室 34206266 34205021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