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诺贝尔奖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美国经济评论(AER)》百年20篇论文 attachment 宏观经济学 xiaohuicheng 2013-2-27 4 1898 shajia2008 2019-12-16 10:05:32
【独家发布】美联储部分官员资产报告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akilkz 2013-8-30 6 3153 perreylee 2017-10-14 22:00:19
苗实太放肆!希望你这种大神收敛些!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ericericilove 2012-8-27 154 25043 qushark 2017-1-31 11:35:58
世界名牌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 40%的学生付不起学费!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research 2013-7-27 8 2637 FlyUFalcon 2013-10-14 17:13:05
单克隆抗体应用领域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 天拓咨询 2013-8-7 0 2076 天拓咨询 2013-8-7 14:03:41
《诺贝尔奖明星成长故事:化学奖》李磊[PDF] attach_img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xgz6151 2013-4-13 12 650 dykjungsong1836 2013-6-6 15:41:21
浙大郑强教授演讲(视频) 学术道德监督 whe58 2013-5-25 0 4176 whe58 2013-5-25 14:45:55
无赖哲学 attachment 版权审核区(不对外开放) 790622116 2013-4-17 1 579 foxalife 2013-4-17 16:54:55
陈平对克鲁格曼反思的观察与评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atomic1984 2013-3-15 4 1883 哈利泼特 2013-3-25 14:24:57
张五常悼老师阿尔钦 学术道德监督 zhaoyaming 2013-3-21 5 2165 奢侈的我 2013-3-22 15:18:06
神经元经济学大师诺贝尔奖提名Enst Fehr论文大全 attachment 计量经济学与统计软件 SKYDANCER9999 2013-3-11 0 1084 SKYDANCER9999 2013-3-11 15:25:08
2011年诺贝尔奖各奖项揭晓时间 经济学奖:北京时间10日19时 爱问频道 mofeil199064 2011-10-5 0 1676 mofeil199064 2011-10-5 10:08:38
哪位大侠不吝垂告 学术道德监督 zhenxinyongyuan 2008-10-13 0 3368 zhenxinyongyuan 2008-10-13 19:17:00

相关日志

分享 上海熊丙奇关于诺贝尔奖的奇谈怪论不得人心
大庆商江 2014-12-26 16:00
上海熊丙奇关于诺贝尔奖的奇谈怪论不得人心 【仅供教育研究参考。初稿,待充实修改】 《百度百科》解释: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 3100 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 1901 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1968 年,瑞典国家银行在成立 300 周年之际,捐出大额资金给诺贝尔基金,增设“瑞典国家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科学奖”, 1969 年首次颁发,人们习惯上称这个额外的奖项为诺贝尔经济学奖。 2012 年 10 月 11 日,凤凰网文化 《中国作家莫言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刚刚宣布,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有史以来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委员会的授奖词称,莫言将现实和幻想、历史和社会角度结合在一起。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本届诺贝尔文学奖吸引了全球文学爱好者,尤其是中国人的热烈关注。 2012 年 10 月 12 日 ,新华社《李长春致信中国作协祝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 11 日致信中国作家协会,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表示祝贺。李长春在贺信中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中国文学迸发出巨大的创造活力,广大中国作家植根于人民生活和民族传统的深厚土壤,创作出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作品。莫言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既是中国文学繁荣进步的体现,也是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体现。他希望广大作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为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上海交通大学是由国家教育部直属的一所具有理工特色,涵盖理、工、医、经、管、文、法等 9 大学科门类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首批七所“ 211 工程”、首批九所“ 985 工程重点建设”院校之一,入选“珠峰计划”、“ 111 计划”、“ 2011 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九校联盟”、 Universitas 21 成员,中管副部级建制。截至 2013 年 12 月,上海交通大学有专任教师 2851 名,其中教授 872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 18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22 名,中组部顶尖“千人计划” 1 名,“千人计划”长期项目 71 名、外专项目 6 名、短期项目 7 名,“青年千人” 56 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共 117 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98 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973 计划)首席科学家 30 名,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14 名,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 9 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8 个,教育部创新团队 20 个。 上海交通大学是否有能力问鼎诺贝尔奖,目前不便断言。 但是,上海交通大学 熊丙奇关于诺贝尔奖的奇谈怪论通过媒体散布开来,似已产生病毒效应。 2009 年 10 月 10 日 ,搜狐教育《 熊丙奇 :华人诺贝尔奖得主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华裔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 8 位。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 ( 也谓学术环境 ) 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 60 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2010 年 10 月 08 日 ,《北京青年报》《 熊丙奇 :日本对诺奖的态度耐人寻味》:诺贝尔化学奖近日宣布,两名日本科学家与一名美国科学家同享殊荣。这是继 2008 年日本科学家下村修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之后,在三年之内,日本科学家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至此,日本人已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7 次,而获得过各项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和日裔学者已达 18 人。 不妨设想,要是某个国人获得诺奖,会出现怎样的一番狂喜氛围。事实上,近年来,我国教育界和科技界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教育和科技已取得辉煌成功,就缺诺奖这个“明珠”点缀了。因为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世界第一,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也世界第一,如果获得诺奖,就此可堵住那些质疑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的人的嘴。而从 2000 起设立了号称“中国的诺尔奖”的国家最高科技奖以来,媒体也会不遗余力地报道每位获奖者的学术成就,同时往往对他们中的某些人没有获得诺奖而耿耿于怀。但如果略有清醒头脑,就会明白,这些获奖者所接受的教育大多是在 60 年或 50 年之前,他们所取得的成果也大多是在 20 年和 30 年前,这些并不能代表当下的教育与科研成就。从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员的规模到科研论文的数量,我国无疑已是“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在未来 10 年,把我国从“教育大国”、“科技大国”建设成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是教育规划和科技规划的一致目标。为此,不妨放眼世界,学习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借鉴教育与科研管理制度等。同时,还应当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值得思考的是,相比一些国家动辄 50 年以上的科研建设计划来说,我们的 10 年强国计划,会不会催生新的“锦标主义”、“政绩工程”,而与真正的教育与学术发展渐行渐远? 2012 年 10 月 11 日 ,北京雅思博教育中心网站《 熊丙奇 :约翰·格登从生物倒数第一到诺贝尔医学奖》:英国医学教授约翰·格登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可是又有谁知道,这位仁兄,中学时生物曾成绩垫底,甚至被老师断言绝不可能成为科学家。然而,在笔者看来,格登能从“生物倒数第一”到获得诺贝尔医学奖奖,除了与其自身的努力坚持分不开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将其“抛弃”,仍旧为其实现自己的理想、发展自己的兴趣提供了空间。每年诺贝尔奖颁发,我国社会都会产生诺奖焦虑,寻思什么时候我国也有本土科学家获得诺奖,羡慕嫉妒恨五味杂陈。在笔者看来,与其预测我国何时可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还不如反思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何时我国能有像格登、钱伟长先生求学时的教育环境,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选拔学生,不扼杀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的空间,我国科学家也就离诺奖不远了。 【注:熊丙奇诟病我国当前的教育环境和学术环境。】 2012 年 10 月 11 日 ,《北京晨报》(记者 周怀宗)《熊丙奇:我们离诺奖越来越远》:作为世界最顶尖的奖项,诺奖不仅仅影响着各个专业的领域,同时也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那么,怎样的社会、文化以及教育等,才能培养出来大师,才能 获得诺奖?每到一年一度的诺奖颁奖期间,这些问题便会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近年来,也有许多人对诺奖提出疑问:诺奖真的能代表一切吗?我们是否对诺奖过于执著了? 对于以上质疑,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 说:“理性看待诺奖,这没有问题,诺奖不代表一切,获得一次诺奖,也并不能说明这个人所在的 社会环境、教育环境、学术研究环境就是好的。然而,理性看待并非是否定诺奖。没有诺奖,就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有待提高和 改进的地方。” 和诺奖的正相关 记者:一直有不少人反思我们为什么不得诺奖,您觉得和什么有关? 熊丙奇:首先,和教育有关,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培养的应该是一个人的基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观察能力、沟通能力等,这些都是能 够直接影响人一生的能力,我们的教育中全都没有。我们的教育只是一种知识教育,但知识教育对一个人的影响力早有定论,许多年前就有研究结果,它在一个人未 来人生中作用仅占 2% 。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和评价体系,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创造性,制造的是千篇一律的考试机器,而那些没有达到分数要求的学生, 显然就成了差生,但实际上他们差还是不差,并不只有这一个标准。 记者:诺奖是奖励专业领域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影响一个人的应该不仅仅是教育吧? 熊丙奇:当然,它还和学术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有关。学术环境影响着其中的从业者的思想、行为。我们的学术环境,是一个高度行政化的环境,有整套行政体系、 行政指标在控制和规范学术研究,研究者们陷于课题、经费之中,很少有独立的思考,学者都在为社交忙碌,因为社交可以为他们带来课题和经费。同样,社会环境 是否鼓励创新、鼓励独立思考也影响着学术研究的创新,我们的社会,看起来整天在喊创新,但实际上很多方面是在扼杀创新、禁锢思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人 们的思维逐渐僵化,还怎么谈学术创新呢? 没获诺奖说明啥 记者:近年来,也有不少关于诺奖的反思,认为诺奖不代表一切,对此您怎么看? 熊丙奇:这种思考是有道理的,但也不能过分。诺奖不能说明所有问题,但是没有诺奖,就一定说明我们有问题。 记者:如何理解呢? 熊丙奇:正确看待诺奖,理性看待诺奖,其实就是要从中反思我们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中的问题,在这些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差得很远。只有反思了这些问 题,才能使我们正视自己的问题,去改变它,培养和建立更好的教育和学术环境。所以,理性看待诺奖,并不是否定诺奖的意义。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捧诺奖,认为得 了诺奖,一切就都是好的,这当然不对,事实上,在我们目前的科研制度与科研环境中,如果某个国内学者,获得了诺贝尔奖,那绝对是“撞大运”的偶然事件,而 非人才辈出的必然结果。因为诺奖奖励的是个人,完全有可能有这样的偶然。但是,这偶然的结果,则有可能“一俊遮百丑”,成为进一步牢固当前科研制度的理 由,掩盖科研管理、评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即使有这样的获奖,对中国学术界来说,或不是什么好消息。所以说,诺奖不能说明一切,只有一个好的学术环境,才 能使得人才辈出。 我们和诺奖还差多远 记者:您说我们和发达国家差得很远,那我们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 熊丙奇:首先是教育,培养一流人才,都是从基本的教育开始,比如我国大学中能跻身国际优秀大学行列的还是很少,而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都是独立办学、教授治 校的,我们则不然,教育资源掌握在行政体系之下,大学的去行政化谈了很多年,但目前仍未实现。正因为我们优秀大学的数量很少,自然培养出来的优秀大学生和 优秀人才也不可能很多。这样的教育教学环境,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可摧毁学生们对大学的美好期望。很多高中毕业生,怀着美丽的大学梦进入校园,上完第一节课 之后,就从梦想回到“现实”,原来梦想中的大学竟是这个样子。有一位在国内上到大二转去美国留学 的学生跟我说,他曾经对大学十分失望,而到了美国留学以后 才发现,自己以前上的国内大学在某些方面落后世界一流大学。近年来出现中国留学生捐巨资给自己的美国母校却不捐给中国母校的现象,我想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 反思。 记者:那么,我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差距如何? 熊丙奇:我们的学术研究,不是鼓励学者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去 研究,而是通过行政计划安排学者的研究,学术评价体系也同样有问题,不是按照学术成就来评价,而是按照论文多少、是否获得课题、经费来评价,许多本来是给 学者提供研究经费的支持,变成了学者的荣誉,晋升职称的前提,因果倒置。许多学者忙于跑课题、跑计划,对做研究却并不热衷。最终,学术共同体无法形成,利 益共同体反倒越来越牢固。这样的环境中,学者不但做不了好的学术研究,反而是学术腐败越演越烈,学者们在论文、经费的压力之下,抄袭、造假现象层出不穷。 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更重要 记者:有不少学者曾表示,我们离诺贝尔正越来越近,甚至只有一步之遥,您怎么看? 熊丙奇:相对于 10 年前,这些年我们在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中的投入确实增加了很多,但是那种禁锢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和研究机制不进行改革的话,行政投 入越多,行政化就会越严重,问题也就可能越深。虽然每年诺奖都有人预测我们的哪位科学家、学者可能会获奖,可依照我国学术研究的现状,目前还不具备问鼎诺 奖的原创性科研成果,也就是说,获得诺奖的希望极其渺茫。 记者:我们怎样做才能离诺奖更近呢? 熊丙奇:让教育和 学术研究回归本位,我觉得这是当前最迫切的事情。在教育中,特别是应该先从基本的教育体系开始,厘清学校和行政部门的关系,使得教育真正有尊严,然后才能 真正有精力培养合格的人才。在学术研究中,我们应该正视现状,反思问题,努力建立鼓励创新的研究体系。只有培育有希望的土壤,才能生长出希望来,只有好的 环境,才能有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以及有价值的学术研究问世。否则,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投入越多,离诺奖也就越远。 【注:投入越多,离诺奖也就越远。】 2012 年 11 月 17 日 ,中国网《 熊丙奇 :莫言获诺贝尔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通常,一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情况,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国家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因为要取得学术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科研环境。且总体看来,这些奖项几乎没有什么争议。而诺奖的其他奖项则不然,获奖与教育、学术关系不密切,更多与社会环境和个人奋斗有关。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多媒体将其与中国文学得到世界认同、文艺复兴等联系在一起,还有的在找其与我国教育的关系。强烈“诺奖情结”的一大表现,就是想用一次获奖,来证明什么。但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能证明的只是他的作品得到了诺奖评审委员会的认可,其他的却很难证明。通常,一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情况,可以用来分析这一国家的教育环境、科研环境,因为要取得学术创新,离不开学校教育和科研环境——没有经历严格的学术训练,在缺乏创新的学术环境中,想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世界级的原创成果,是十分困难的。且总体看来,这些奖项几乎没有什么争议。而诺奖的其他奖项则不然,获奖与教育、学术关系不密切,更多与社会环境有关,并加上个人的奋斗。莫言的教育经历,也正说明这一点。虽然在其获得诺奖后,北京师范大学马上发布消息,称“我校校友莫言荣获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可是,查阅其简历,出生于 1955 年的莫言,在上了小学五年级之后就辍学、务农了, 21 岁入伍, 26 岁开始发表作品,之后进了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 1991 年, 36 岁的莫言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鲁迅文学院创作研究生班,并获文艺学硕士学位。从莫言的教育经历,可以看到,他只接受了五年的基础教育,以小学毕业生的身份,开始创作、发表作品,而了解我国大学教育的人,大约也会明白,其之后接受的大学教育、硕士教育,更多是“镀金性质”。对于在北师大读硕士的经历,莫言就曾笑言:“我的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是滥竽充数”。这也许是莫言自谦,但我国不少大学举办的研究生班,后来被舆论质疑为贩卖文凭,国家也对此加以治理,却是事实。我想说的是,要通过莫言获得文学奖,来证明中国教育的成功,是证明不了的。莫言的教育经历更说明,作家获得诺奖,与其接受的正规学校教育,关系并不大,那些指望通过办作家班来培养作家的想法,是不符合作家成长的规律的,这与办画家班来培养画家一样,都是灌输教育思维。培养作家和画家,主要在于给他们自由创作的土壤。另外,莫言支离破碎的基础教育,却让其走上创作之路,反过来倒值得对当前的教育深思:按照我国当前的教育方式,一名学生完整地接受了小学、初中、高中教育后,他们还有多大的创造力、想象力呢?如果真要找莫言和教育的关系,不要想着怎样贴金,“消费”莫言,而应该从其成长经历中,思考怎样创造有利于优秀作家成长的环境,以及反思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方面的缺失。如果没有激发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教育,中国本土学者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可能性是十分渺茫的。而即便文学奖之类的奖项与教育的关系不是那么密切,获奖也只能是偶然事件。(作者熊丙奇系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读完以上文字,我郁闷。“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竟然说出如此混账的话,“上海 21 世纪教育研究院”是个什么狗屁单位? 熊丙奇所说“莫言获诺贝尔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或许有以下几种可能。 第一种:熊丙奇所说“莫言获诺贝尔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是中国以外的外国的成功。熊丙奇没说是地球人以外的非人类的成功,就不算痴呆了。 第二种:熊丙奇所说“莫言获诺贝尔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是中国教育以外行业的成功。熊丙奇没说是政治、经济、军事、畜牧、宗教的非教育成功,就不算弱智了。 第三种:熊丙奇所说“莫言获诺贝尔奖并非中国教育的成功”是“中国教育失败的重要标志之一”。熊丙奇没有直接说出来,就不算癫狂了。 2013 年 11 月 01 日 ,海外网《 熊丙奇 :“行政计划”能催生诺贝尔奖吗?》:据报道,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又称“万人计划”)第一批入选名单日前正式发布,这标志着定位于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的国家级人才工程的全面实施。“万人计划”分三个层次,其中第一层次 100 个“杰出人才”名额面向具有冲击诺贝尔奖、成为世界级科学家潜力的学者。政府部门以计划的方式表示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是学术人才的成长,还是学术研究,都有其本身的规律,欲速则不达。我国迄今未获得诺贝尔科技类奖项,国人有必要反思现行的教育和学术体制。从世界范围来看,获得诺奖者都没有把获奖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目标,其研究完全出于学术兴趣。只有把学术还原为简单的“从兴趣出发”,我国学术才能创新,才会有拔尖人才“冒出来”。 【注:熊丙奇诟病中国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表现得肆无忌惮。】 建议主流媒体对熊丙奇的奇谈怪论严格把关。 收集整理:黑龙江省大庆市退休老汉 商江 E-mail:dqddsj@163.com 本人没有全日制大学文凭,没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不是著名专家学者。学识水平和艺术造诣有限,不当之处望业内专家教授海涵。 以上内容约 7000 字
个人分类: 教育研究|0 个评论
分享 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uohuo 2013-5-14 19:51
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没获得高中毕业证书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麦克法登先生昨天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少一点要求,少一点严厉,这可以很容易地使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即使这个小孩在学习方面很差。他同时表示高中毕业证书我还没获得呢! .NoUser { } .Title { COLOR: #000000;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TEXT-ALIGN: left } .Sub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Intro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mallTitl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uthor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Source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Abstract { FONT-FAMILY: ; BACKGROUND-COLOR: #ffffff }   早报记者蒙少祥   见缝插针、紧紧盯住———这就是记者采访丹尼尔·麦克法登先生的经验。   2000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这肯定不是一般人物了。想采访他的新闻媒体很多,想跟他交流探讨问题的专家学者更多,他要接见的人更是多如牛毛,据主办方介绍说,麦克法登先生前天下午抵达泉州,会见中国经济学会的有关人士,晚餐之后,为了准备次日《健康、财富与才智》演讲的幻灯片,前天晚上忙了一个晚上,本来他已经在飞机上为准备这个报告会而忙得不可开交了。   在昨天的演讲会上,麦克法登先生提出了这么一个观点:WEALTHYDECIDESHEALTHY(财富决定健康),即一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越高,他的健康状况越好,寿命越长。反之,则健康状况不好,寿命短。   演讲会结束后,记者问麦克法登先生这么一个问题,有许多地方的经济状况不好,人们的社会经济地位也很低,但是人的健康状况好、寿命长,如广西的巴马县号称“长寿之乡”,百岁以上的老人比比皆是,但该县却是一个贫困县,人们生活很苦。对些,如何解释中呢。   麦克法登先生说,这是因为当地人的基因好,有长寿的基因,因此这并没有影响他的论点。   据华侨大学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沈利生教授介绍说,麦克法登先生昨天所做的演讲,许多内容与研究方法涉及到了数量经济学的前沿问题,对于我们中国的数量经济学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昨天13时30分,麦克法登先生专门接受了新闻媒体的采访。13时10分,记者见缝插针,拿着采访机来前麦克法登先生跟前,要求提问几个问题。   麦克法登先生抬起眼睛,微笑着对记者说:“又是你?!”看来麦克法登先生对记者有印象了,因为两天过来,记者一直紧盯着他。看到离记者见面会还有一段时间,麦克法登先生伸出手来做了一个“请”的姿势。记者赶快提问,以下是他与记者的交谈。   记者: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数量经济学是一个陌生的学科,您作为这方面的专家,请您用通俗易懂的话语来解释一下数量经济学。   麦克法登:我所从事的许多经济学问题,它们是从这个经济学领域争论到另一个领域,这样你可以真实地预测不同经济活动的影响。这大概就是数量经济学包涵的内容。我个人认为,把经济学拿出来当作可以讨论的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   记者:您这是第几次来中国?对于中国的变化有什么感受?   麦克法登:我这是第一次来到中国大陆,以前去过香港。   因为第一次到大陆,我经常把现在所看到的中国跟从影视上看到的作比较,感觉很不一样。我现在所读到的与所看到的是,开放的市场经济在中国正在飞速变动,而且很有成效,至少在大城市是这个样子。我认为,中国已经开发了一个惊人的巨大水库,可以让那些天才发挥自己的才干。有这么一个水库,这对于未来一代的年轻人是非常有好处,尤其是那些富有想像力、有良好商业头脑以及精通如何组织生产的人。   记者:能否谈谈您的学生生涯?   麦克法登:就是直到现在,我还是没有获得高中毕业证书,在高中时期,因为我组织了一些同学起来反抗政府的一项政策,从而被学校开除。但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因为我的物理学得很好,后来被一所大学录取了。   记者:许多中国的父母亲对于自己的小孩要求很严格,总是要求孩子做这个,禁止做那个,而从来不关心孩子的内心感受。那么,您是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呢?   麦克法登:少一点要求,少一点严厉,这可以很容易地使一个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即使这个小孩在学习方面很差。这样的好处就是,孩子可以学会如何去激励自己,所以那些自立的孩子很容易,因为这是他们做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记者: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您是如何教育您的孩子使用金钱的?   麦克法登:我不会去指导孩子用钱的,因为他们都很聪明,他们做理智的事情,他们也可以控制自己的金钱。现在,他们都已经成人了。当他们还年轻的时候,我没有多少钱也不可能给他们太多的钱,他们学会节俭的生活方式。   记者:如果有可能,您会送您的小孩来中国上大学吗?   麦克法登:对于中国的大学,我知道的不多,我所认识的是那些来自中国的学生。这些学生跟我在一起工作的那些中国学生很有上进心,在数学与科技方面很有素养。这些学生都非常的优秀,所以我想在培养高等学生方面,中国的大学是非常有效力的。   记者:虽然您64岁了,但是您看起来非常的年轻、健康,请问您是如何保养身体的?   麦克法登:我经常在一个农场干活,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方式,这对于我的身体健康非常有好处。   采访结束之后,记者问麦克法登先生要在泉州呆多长时间。   麦克法登先生说,他今天早上就要离开泉州,他希望能有机会再次来到泉州,他相信届时泉州变得会更漂亮。   
1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揭秘:诺贝尔奖金幕后金主是共济会——摘引何新:《统治世界:神秘共济会揭秘》
切格瓦拉万岁 2012-8-24 17:29
最近媒体的话题之一是诺贝尔奖。媒体宣传而公众被误导——都以为所谓诺贝尔奖是一位瑞典发明家用自己的遗产所设立的一项无关政治、客观公正、体现普世价值的科学文化的世界性大奖。 殊不知,这个奖的背景来历非常复杂。诺贝尔基金会资金的来源,早已不是诺贝尔死后留下的区区遗产,其当今的多元金主来自欧美共济会的金融基金——主要与罗斯切尔德金融家族有关。 一、 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 检索维基百科的词条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会惊讶地读到以下一段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此奖项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在 1968 年为纪念诺贝尔所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是一样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1969 年(该银行的 300 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朗纳 . 弗利希和荷兰人简 . 丁博根共同获得。 虽然经济学奖在 1969 年设立之后,成功地整合进了诺贝尔奖的评奖体系里,但实际上根据诺贝尔奖的正式官方立场,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后人对瑞典国家银行的做法也多有批评,认为这是经济学者企图提升自己地位和声誉的手段,其侄孙彼得 . 诺贝尔更称有关奖项是沾诺贝尔之名的布谷鸟。 二、诺贝尔是军火商而不是发明家 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 1833 —— 1896 ),瑞典军火商。他在中国媒体的介绍中,常被描述成“大发明家”和“大化学家”。其实他没发明过任何东西。 诺贝尔只读过小学, 15 岁时参与父亲的军火研制。他发现,只要把传统的炸药硝化甘油和硅土之类的惰性吸收剂相混合加工为爆炸物,就可以制成便于携带运输的安全炸药。 1867 年,诺贝尔把这种混合配方注册专利,并命名为“代纳迈”。这就是他的全部发明。 诺贝尔本人是个成功地军火商人,但是只读过小学,文化很低,不懂科学,生平对于科学也没有任何发明或贡献,他至今被人们记住的原因是他建立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 1896 年去世后,身后留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 1895 年 11 月 27 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乐部上立下最后遗嘱,用其遗产中的 3100 万瑞典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 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前一年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学或医学领域有最重要或具有开创性发明的学者,不论男女、不论瑞典人或外国人,都有资格享受。 在诺贝尔的这个遗嘱中,最初并没有提到设立文学奖和和平奖。诺贝尔奖中也没有数学奖——因为他本人不懂数学,认为数学是形而上学的,对人类意义不大。 诺贝尔 1896 年逝世,他没有子女,所以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是他的情妇、女秘书伯塔女士。伯塔女士是德国共济会会员,在晚年对诺贝尔影响极大。她是诺贝尔在金融证券投资上的合伙人,为他引荐了了从属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合作伙伴。 诺贝尔遗嘱将遗产委托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照管,并在巴黎瑞典俱乐部公证。 诺贝尔死后,诺贝尔留下的资产引入其他股东组建为诺贝尔基金会,所以最为重要而必须注意的是:现在的诺贝尔基金并非通常认为的那样单一的诺贝尔遗产,而是吸纳了包括罗斯切尔德金融家族入股的众多合股人的资金,只是始终沿用诺贝尔的名义命名。其实,所谓诺贝尔奖,也许称作罗斯切尔德家族奖或攻击会奖可能更确切。 诺贝尔死后,由于其遗产过大,遗嘱处理牵涉到许多合伙人的利益,瑞典的有关机构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打理清楚。与诺贝尔评奖的有关机构挪威议会、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文学院和皇家科学院,分别于 1897-1898 年通过了遗嘱。这样,诺贝尔遗嘱才算正式确立。 1900 年 6 月 29 日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被股东们通过而确定,这一天也是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成立的日子。伯塔女士主持基金会的工作。伯塔女士也是诺贝尔神话的主要制造者。 1901 年 12 月 10 日 即诺贝尔逝世 5 周年,诺贝尔奖第一次在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颁发。 最初的诺贝尔奖分为四份: 1、 奖给在物理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2、 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 3、 奖给在生物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4、 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从 1902 年起,诺贝尔奖每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成为瑞典的国家奖。 瑞典王室与德国共济会关系密切,自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起,瑞典国王都是共济会会员。 英国共济会、瑞典共济会、德国共济会都是 18 世纪近代欧洲共济会的创始者。 1776 年瑞典共济会会长格兰德与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在柏林发起建立了德国共济总会,将具有中世纪“玫瑰十字团”传统的瑞典体系与德国共济会的仪式相结合。 三、 诺贝尔奖是欧洲王室、贵族、银行家的一面旗帜 1904-1905 年伯塔女士提议设立诺贝尔和平奖,该奖由挪威国会组织评选,奖给为国与国之间友好、废除使用武力做出贡献的人。她本人于 1905 年作为第一人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上述可见,诺贝尔奖金和诺贝尔本人的生活一样复杂,实际是欧洲王室、贵族、银行家的一面旗帜。 瑞典中央银行,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瑞典银行,始创于 1668 年,是瑞典的中央银行,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瑞典银行的股份并不是瑞典人拥有,也不是瑞典国家拥有,而是由神秘的国际出资人拥有。该银行大股东从属于欧洲的罗斯切尔德银行家族。 1968 年瑞典银行建立 300 周年,为纪念诺贝尔,瑞典央行出资建立了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即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被大量授予犹太裔学者,超过 10 人以上的犹太人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崇洋的中国主流精英是多么渴望西方化、贵族化、神圣化,多么渴望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每一个脚印都趋之若鹜,却很少有人追本溯源,对一切事情追问个为什么,完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真实背景有多么复杂! 其实,诺贝尔奖的基本精神是以共济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奖。 诺贝尔奖的授予,含有价值引导和评价的双重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三项,授予谁,是以共济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准并且具有鲜明政治和意识形态涵义的奖项。它既是一种价值趋向的引导,又是一种评价的标尺,诺贝尔奖无疑是为共济会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理想目标服务的。 四、诺贝尔基金会的真正大股东隐身在幕后 诺贝尔基金会的大股东是神秘的罗斯切尔德财团,始终隐秘在幕后。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样才能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根据 1901 年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评奖规则,这笔基金应该投资在安全的证券上。对于安全的证券,人们当时的理解是“国债与贷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财产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担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国债或贷款。那时有许多国债都用黄金来支付利息。股票市场则不能碰,因为风险太大,弄过不好会血本无归。 1946 年瑞典国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美国国会于 1952 年也立法通过,诺贝尔基金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1953 年,瑞典政府允许基金会单独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如以瑞士克朗计,诺贝尔奖金额增加了许多。 80 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 1987 年基金会将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出售,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2000 年 1 月 1 号,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用来发奖金的钱只能用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这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率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现在,诺贝尔基金已增长到 400 亿瑞士克朗。 最近媒体的话题之一是诺贝尔奖。媒体宣传而公众被误导——都以为所谓诺贝尔奖是一位瑞典发明家用自己的遗产所设立的一项无关政治、客观公正、体现普世价值的科学文化的世界性大奖。 殊不知,这个奖的背景来历非常复杂。诺贝尔基金会资金的来源,早已不是诺贝尔死后留下的区区遗产,其当今的多元金主来自欧美共济会的金融基金——主要与罗斯切尔德金融家族有关。 一、 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 检索维基百科的词条诺贝尔经济学奖,人们会惊讶地读到以下一段文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经济学奖,一般通称诺贝尔经济学奖、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此奖项并不属于诺贝尔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在 1968 年为纪念诺贝尔所增设的,其评选标准与其他奖项是一样的,获奖者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选, 1969 年(该银行的 300 周年庆典)第一次颁奖,由挪威人朗纳 . 弗利希和荷兰人简 . 丁博根共同获得。 虽然经济学奖在 1969 年设立之后,成功地整合进了诺贝尔奖的评奖体系里,但实际上根据诺贝尔奖的正式官方立场,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 诺贝尔后人对瑞典国家银行的做法也多有批评,认为这是经济学者企图提升自己地位和声誉的手段,其侄孙彼得 . 诺贝尔更称有关奖项是沾诺贝尔之名的布谷鸟。 二、诺贝尔是军火商而不是发明家 阿尔弗雷德 . 诺贝尔( 1833 —— 1896 ),瑞典军火商。他在中国媒体的介绍中,常被描述成“大发明家”和“大化学家”。其实他没发明过任何东西。 诺贝尔只读过小学, 15 岁时参与父亲的军火研制。他发现,只要把传统的炸药硝化甘油和硅土之类的惰性吸收剂相混合加工为爆炸物,就可以制成便于携带运输的安全炸药。 1867 年,诺贝尔把这种混合配方注册专利,并命名为“代纳迈”。这就是他的全部发明。 诺贝尔本人是个成功地军火商人,但是只读过小学,文化很低,不懂科学,生平对于科学也没有任何发明或贡献,他至今被人们记住的原因是他建立的诺贝尔奖金。 诺贝尔 1896 年去世后,身后留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事实上,诺贝尔的遗嘱有好几个版本。 1895 年 11 月 27 日在法国巴黎的瑞典——挪威人俱乐部上立下最后遗嘱,用其遗产中的 3100 万瑞典克朗成立一个基金会。 基金所产生的利息每年奖给前一年中在自然科学领域、生物学或医学领域有最重要或具有开创性发明的学者,不论男女、不论瑞典人或外国人,都有资格享受。 在诺贝尔的这个遗嘱中,最初并没有提到设立文学奖和和平奖。诺贝尔奖中也没有数学奖——因为他本人不懂数学,认为数学是形而上学的,对人类意义不大。 诺贝尔 1896 年逝世,他没有子女,所以遗嘱的主要执行人是他的情妇、女秘书伯塔女士。伯塔女士是德国共济会会员,在晚年对诺贝尔影响极大。她是诺贝尔在金融证券投资上的合伙人,为他引荐了了从属于罗斯切尔德家族的合作伙伴。 诺贝尔遗嘱将遗产委托斯德哥尔摩私人银行照管,并在巴黎瑞典俱乐部公证。 诺贝尔死后,诺贝尔留下的资产引入其他股东组建为诺贝尔基金会,所以最为重要而必须注意的是:现在的诺贝尔基金并非通常认为的那样单一的诺贝尔遗产,而是吸纳了包括罗斯切尔德金融家族入股的众多合股人的资金,只是始终沿用诺贝尔的名义命名。其实,所谓诺贝尔奖,也许称作罗斯切尔德家族奖或攻击会奖可能更确切。 诺贝尔死后,由于其遗产过大,遗嘱处理牵涉到许多合伙人的利益,瑞典的有关机构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才打理清楚。与诺贝尔评奖的有关机构挪威议会、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瑞典文学院和皇家科学院,分别于 1897-1898 年通过了遗嘱。这样,诺贝尔遗嘱才算正式确立。 1900 年 6 月 29 日 ,诺贝尔基金会的章程被股东们通过而确定,这一天也是诺贝尔基金会正式成立的日子。伯塔女士主持基金会的工作。伯塔女士也是诺贝尔神话的主要制造者。 1901 年 12 月 10 日 即诺贝尔逝世 5 周年,诺贝尔奖第一次在瑞典皇家音乐学院颁发。 最初的诺贝尔奖分为四份: 1、 奖给在物理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发明的人。 2、 奖给在化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或新改进的人。 3、 奖给在生物学或医学方面有最重要发现的人。 4、 奖给在文学方面表现出理想主义倾向并有最优秀作品的人。 从 1902 年起,诺贝尔奖每年由瑞典国王亲自颁发,成为瑞典的国家奖。 瑞典王室与德国共济会关系密切,自从瑞典国王古斯塔夫六世起,瑞典国王都是共济会会员。 英国共济会、瑞典共济会、德国共济会都是 18 世纪近代欧洲共济会的创始者。 1776 年瑞典共济会会长格兰德与瑞典国王卡尔十三世在柏林发起建立了德国共济总会,将具有中世纪“玫瑰十字团”传统的瑞典体系与德国共济会的仪式相结合。 三、 诺贝尔奖是欧洲王室、贵族、银行家的一面旗帜 1904-1905 年伯塔女士提议设立诺贝尔和平奖,该奖由挪威国会组织评选,奖给为国与国之间友好、废除使用武力做出贡献的人。她本人于 1905 年作为第一人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上述可见,诺贝尔奖金和诺贝尔本人的生活一样复杂,实际是欧洲王室、贵族、银行家的一面旗帜。 瑞典中央银行,又名瑞典国家银行、瑞典银行,始创于 1668 年,是瑞典的中央银行,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中央银行。瑞典银行的股份并不是瑞典人拥有,也不是瑞典国家拥有,而是由神秘的国际出资人拥有。该银行大股东从属于欧洲的罗斯切尔德银行家族。 1968 年瑞典银行建立 300 周年,为纪念诺贝尔,瑞典央行出资建立了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即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贝尔奖被大量授予犹太裔学者,超过 10 人以上的犹太人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崇洋的中国主流精英是多么渴望西方化、贵族化、神圣化,多么渴望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对西方主流文化的每一个脚印都趋之若鹜,却很少有人追本溯源,对一切事情追问个为什么,完全不了解西方文化的真实背景有多么复杂! 其实,诺贝尔奖的基本精神是以共济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准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奖。 诺贝尔奖的授予,含有价值引导和评价的双重意义。特别是其中的文学奖、和平奖、经济学奖三项,授予谁,是以共济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为标准并且具有鲜明政治和意识形态涵义的奖项。它既是一种价值趋向的引导,又是一种评价的标尺,诺贝尔奖无疑是为共济会建立世界新秩序的理想目标服务的。 四、诺贝尔基金会的真正大股东隐身在幕后 诺贝尔基金会的大股东是神秘的罗斯切尔德财团,始终隐秘在幕后。基金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如何让钱生钱,这样才能保证诺贝尔奖的金额。根据 1901 年瑞典国王批准通过的评奖规则,这笔基金应该投资在安全的证券上。对于安全的证券,人们当时的理解是“国债与贷款”,也就是以固定的财产作抵押,中央或地方政府作担保,能支付固定利息的国债或贷款。那时有许多国债都用黄金来支付利息。股票市场则不能碰,因为风险太大,弄过不好会血本无归。 1946 年瑞典国会同意基金会享受免税待遇。美国国会于 1952 年也立法通过,诺贝尔基金在美国的投资活动享受免税待遇。 1953 年,瑞典政府允许基金会单独进行投资,可将钱投在股市和不动产方面。 20 世纪 60 、 70 年代,如以瑞士克朗计,诺贝尔奖金额增加了许多。 80 年代,股市增长迅速,基金会的资产不断增值,不动产也在不断升值。 1987 年基金会将所有不动产转到一家新成立的上市公司名下,后来,基金会将持有的公司股票全部出售,于是大大发了一笔。 2000 年 1 月 1 号,基金会的投资规则有了新的改进,允许将资产投资所得用于颁奖,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用来发奖金的钱只能用于直接收入,即利息和红利。这意味着基金会可将更高比率的资产用来投资股票,以获得更高的回报和更高的奖金数额。现在,诺贝尔基金已增长到 400 亿瑞士克朗。
1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中国的经济问题根源在于制度问题
深度微笑heaven 2012-6-15 00:01
许成钢,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财新《中国改革》首席经济学家。1982年获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硕士学位,1991年获 美国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副教授,现任香港大学经济系教授,欧洲经济政策研究中心(CEPR)研究员,《亚洲法与经济学学会》主席等职。 【财新腾讯联合出品】(记者 吴素萍)香港大学经济学教授许成钢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工程师。“文革”爆发后,16岁的他去了 北大荒 ,在农村思考为什么社会主义会产生新阶级。 被关进牛棚之后,他开始自学数学、无线电和英语,后来以初中学历直接考上清华大学研究生。 1984年,许成钢受哈佛燕京学社资助前往哈佛大学,先是作为访问学者,后转为博士研究生。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是转轨经济学国际权威科尔奈(Janos Kornai)和后来的诺贝尔奖得主马斯金(Eric Maskin)。 与自身经历紧密相关,许成钢出国后早期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他研究了中央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有乡镇企业奇迹、中国改革的机制及制度原因,以及苏联和东欧转轨失利的制度原因,等等。许成钢的许多研究已成为转轨经济学中的重要文献。他还研究 金融 与司法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提出的不完备法律的概念为深刻认识司法制度提供了分析框架,代表了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许成钢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任教,并于1998年获终身教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他回到香港大学任教。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许成钢又开始关注最基本的体制问题,比如宪政、法治。许成钢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很多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2011年,许成钢受聘成为财新《中国改革》首席经济学家。在中国经济前景未明之时,在许多人开始担忧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之际,《比较》副主编吴素萍与许成钢共同探讨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问题与可能出路。 问:30多年中国经济经历了持续的高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个成就被大家惊呼为“奇迹”,国人也备受鼓舞,甚至沾沾自喜。但是也有识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比如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钱颖一就说,从国际上来看,当年的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增长,中国并不独特。你怎么看? 许成钢: 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放到世界近100年的历史中看,非常了不起。从对全球中长期经济增长的贡献看,由于人口众多,中国近30年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与美国19世纪末的状态相媲美。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时的美国,依靠其体制的优越性,依靠其第二次产业革命的领导地位,在总值和人均水平上都超过当时世界第一的大英帝国。相比之下,今天中国的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十一分之一(按照市场 汇率 计算),或六分之一(按照购买力计算)。在全世界只名列第94位( IMF ,2011),还不及泰国。如果把历史时间拉长一点,根据最近十几年国际经济史界整理核算的世界各国的历史数据,就会清楚地看到,即使只看GDP总值,最近30年中国取得的成就也只是一个中等水平的历史地位的恢复,而且才只恢复到了中国历史上衰落时期的水平。从历史和比较的角度进行反思,能让我们实事求是地认识到中国还差得很远,还有很远的路要走;同时也能告诉我们,经济的持续发展依赖体制和技术进步。 问:的确,经历了数十年的高速增长之后,中国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减速。这种减速固然有主观的意愿,但更主要的是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制约因素当中,国际经济衰退所导致的外需长期不振是一个重要原因,但许多学者认为,当前决定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增长最为关键的因素是自身的结构问题。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许成钢: 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结构问题的确非常重要。最近有两位经济学家谢长泰和克列诺的研究很好地从 宏观 角度概括了中国的经济结构问题。他们的估算表明,由于资本和其他资源的错误配置导致中国的生产率比美国低约50%。也就是说,不需要增加投资,只要纠正结构性问题,改善一下资源配置,中国的经济就能增长很多。这证明结构问题浪费了中国大量的资源。 我更强调的是,中国当前最重要的几个结构问题,如出口比例过高、内需不足、收入分配不平等、 制造业 升级换代以及环境问题等,都产生于同一个体制。如不解决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就解决不了。中国历史表明,体制问题是落后的根源,而贫穷落后本身并不能保证持续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能不能走远,能走多远,归根结底取决于体制改革。 问:说到体制问题,我注意到最近你在《经济文献杂志》(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制度基础”。其中就提到无论是中国突飞猛进的发展,还是它所面临的诸多严峻问题,都源于一个体制,你把它称为“分权式威权制”。应该怎么认识这个体制? 许成钢 :“分权式威权制”是我以古今中外许多研究为基础,加上自己长期研究抽象概括出来的概念,忽略了相对次要的因素。其主要特点是中央对政治、人事权的高度集权与在行政、经济控制权方面向地方高度放权相结合。这二者的紧密结合使中国的体制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超出政治学和政治经济学已有的理论范畴。该体制决定了中国改革与发展的轨迹,同时也制造了我们所面临的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问:对于中国的经济奇迹已经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基于你的理论框架,请具体解释一下,这个体制是如何发挥作用,成就了中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为什么又说,当前最重要的经济结构问题,乃至社会问题都根源于这个体制? 许成钢 :分权式威权制主要通过地方竞争GDP增速来发挥作用。分权式威权制是创造中国地区间竞争的最基本的体制结构,是地区竞争和地区实验的制度基础。这个体制帮助解决了地方ZF的激励机制问题和信息问题。由于解决了这些最核心的激励机制问题,地区竞争和地区实验使中国经济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在市场经济还没有很好发展的阶段就能产生强劲的驱动力,从而造就了30多年的快速增长。 地方竞争是一个极其强有力的推动经济增长的工具,但是它也可以成为一个威力巨大的摧毁工具。在分权式威权制下,地方竞争做什么,取决于中央或上级规定的竞争目标是什么。在中国很穷的时候,所有人都认为经济增长最重要。所以各地方竞争GDP增长速度自然成为过去改革30年的竞争目标。但是当中国的经济已经脱离贫困,进入低中等收入水平后,大量超出GDP范围的社会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各地方竞争GDP增长速度不仅不能满足民众的意愿,甚至产生出大量社会经济问题,比如地方保护和忽略环境保护等不能直接促进增长的任务等。 问: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放弃GDP指标,地区竞争的机制就不能解决收入分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问题? 许成钢: 分权式威权制没有办法解决GDP增长之外的问题。只要面对的问题和GDP增长不直接或间接相关,这个体制就没有办法解决。这些不能解决的问题中包括大量的社会问题:不平等、不正义、环境污染等。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要解释,为什么地方竞争GDP增速,能有效解决地方ZF的信息和激励机制问题。实际上,这是事关经济改革的最基本问题。如果地方竞争能独立于市场解决社会经济定量指标的问题,我们30年前就不需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分权式威权制并不是新的体制,地方竞争也并不是改革才有的新机制。市场才是中国体制里新的东西,GDP才是新的东西,而且是一个特别好的东西,它是市场活动的总体指标。 地方ZF竞争GDP增速是决定中国经济改革不同于计划经济的关键点,也是决定中国经济改革不同于前苏联、东欧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地方ZF竞争GDP增速的时候,竞争的既不是计划体制下的单项定量指标,也不是千百万定量指标,而是市场的整体活动。当行政与市场有矛盾时,这一竞争可以大大削弱改革的阻力。 由于市场向所有人开放,GDP是市场活动的总体指标,无需授权,任何独立的机构都可以独立地从任何地区的市场收集信息,从而验证各地区的GDP统计数字。这使得经济数据难以造假,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解决了考核地方ZF的信息问题。当地方竞争GDP之外的东西时,信息和激励机制方面的基本问题无法解决。 问: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大量社会经济问题超出GDP范围,如你所说,分权式威权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已到了必须改革的阶段。其实,改革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问题在于,改革从何入手? 许成钢: 改革分权式威权体制,首先,通过重新分配部委和省级ZF的任务可以缓解多任务的问题。地方ZF承担的任务范围应该缩减。比如,带有很强跨区外部性的活动应该由部委来集中管理。而且,为了减少中央层面的多任务问题,中央ZF担负的任务应该交给专门的部委、专门的法院和专门的监管机构来完成。 其次,很多监督、执法和管理功能都可以从地方ZF剥离,比如由媒体和司法来完成。这不仅将有效缓解地方ZF的多任务问题,而且还能极大提升监督和执法的中立性、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第三,大部分市场活动应该由企业开展,地方ZF应从市场中抽出身来,这还能进一步巩固改革。此举不仅能缩减地方ZF的任务,而且在即便地方ZF激励减少的情况下,也使企业有推动经济发展的强烈动力。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向法治转化。这要求以法律为基础的治理机制逐渐代替大量的行政机制,要求宪法保护民众的私有财产,包括土地私有权,要求各级司法独立于各级地方ZF,要求各级ZF必须服从宪法。 根据以往改革的经验,中国应该开始在最基层的县级建立独立的司法体系,然后由下而上推进改革。 如果没有相当程度的法制改革,法治的缺乏将使利益团体(尤其是腐败官员)阻碍改革、拖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的政治稳定。■ 记者点评: 与自身经历紧密相关,许成钢出国后早期研究工作的核心问题集中在经济体制改革上。他研究了中央计划经济为什么会失败、为什么会有乡镇企业奇迹、中国改革的机制及制度原因,以及苏联和东欧转轨失利的制度原因,等等。许成钢的许多研究已成为转轨经济学中的重要文献。他还研究金融与司法制度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提出的不完备法律的概念为深刻认识司法制度提供了分析框架,代表了用经济学分析方法研究法律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 1991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许成钢一直在伦敦经济学院经济系任教,并于1998年获终身教职。为了更深入地研究中国经济改革,他回到香港大学任教。在此前研究的基础上,许成钢又开始关注最基本的体制问题,比如宪政、法治。许成钢的特殊经历,使得他对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中国的经济改革有着深刻的认识,对很多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
19 次阅读|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