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发展模式经管大学堂:名校名师名课

相关帖子

版块 作者 回复/查看 最后发表
悬赏 我国基础设施产业投资基金发展模式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lowtone 2013-2-2 7 2720 Mengguren15 2017-1-18 13:39:16
黄佶:中国更应该有一个“五十年规划” 制度经济学 边际自由人 2013-8-30 3 1287 潭生.经济学笔记 2014-11-26 11:15:41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模式难以为继 金融实务版 黑色叮当 2013-1-14 2 1450 prescottwong 2014-9-2 10:14:21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attachment 发展经济学 wenben001 2013-3-28 6 1677 yanguoliusheng 2013-7-17 17:36:44
睿信致成:北京软件外包行业发展模式分析 行业分析报告 风云水墨 2013-6-21 0 1177 风云水墨 2013-6-21 00:44:17
苏宁线上线下同价 引领行业变革 行业分析报告 骑着猪漂移 2013-6-17 1 881 yeting2000 2013-6-17 15:02:34
悬赏 我国农村合作金融发展模式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帅到被追杀 2013-5-21 1 705 isola_w 2013-5-21 11:52:53
悬赏 求《黑龙江乳品产业的发展模式研究》电子版 - [悬赏 20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2844894952 2013-5-20 0 614 2844894952 2013-5-20 15:16:00
面向未来经济发展的典型区域发展模式再比较 attachment 行业分析报告 dzxinqidian 2013-5-14 1 928 zpjzpj 2013-5-16 10:38:54
悬赏 求 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与实践创新 马勇,陈小连 电子版 - [悬赏 50 个论坛币] 悬赏大厅 喋喋叨叨 2013-3-27 0 742 喋喋叨叨 2013-3-27 20:01:50
推荐一篇文章:经济发展模式最新补充 休闲灌水 太原张建宏 2013-1-23 3 798 huawotiantang 2013-3-22 13:30:02
江时学著:拉美发展模式研究(文本PDF) attachment 国民经济管理 济世良才 2013-3-16 0 1362 济世良才 2013-3-16 15:50:22
我国三大产业开放发展模式比较--产业经济学 论文版 donkeyn 2013-2-26 1 1140 donkeyn 2013-2-26 14:24:18
悬赏 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研究 - [!reward_solved!] attachment 求助成功区 lowtone 2013-2-1 3 1371 zpjzpj 2013-2-25 10:23:25
向文波:三一快速扩张存问题 部分管理方法粗暴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紫色木棉花 2013-1-22 0 820 紫色木棉花 2013-1-22 21:29:14
国美被轻视后宣战:未来是国美与苏宁的价格战 行业分析报告 caozisimon 2012-8-26 2 1504 boblong81 2012-9-11 15:45:43

相关日志

分享 东亚奇迹—发展路径
accumulation 2015-5-9 12:59
纵向地看,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是否在任何历史时期内都是一条有效的发展路径?从历史上看,如果失去了一些条件,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并非一直是成功的。 比较优势的概念起源于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在比较优势论的理论架构下形成的国际分工格局,是以发达国家为中心,其它国家成为这一中心的外围国家,而这些国家逐渐形成结构单一的经济体;随后,赫克歇尔和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丰富了比较优势论的理论框架; 1953 年,美国经济学家昂惕夫提出了现代比较优势论;林毅夫教授则通过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解释东亚奇迹;在理论发展与经济实践的过程中,也曾经出现过比较优势论失效和“比较优势陷阱”的情况 。 回顾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历史,拉丁美洲曾有两个经济发展阶段是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的,但是经济发展绩效均相对较差;第一个阶段是从 19 世纪 50 年代到 20 世纪 50 年代,随着拉丁美洲各国先后独立,其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遵循国际产业分工中的比较优势论,为发达国家出口原材料与初级加工产品;第二个阶段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拉美国家进口替代战略的失败,拉美经济体逐步转变为开放经济体,开始遵循比较优势发展本国产业与经济;然而,这两个历史阶段下的拉美国家经济并未获得持续性的增长,原因何在? 在第一个阶段中,拉美国家经济发展曾取得一定意义上的成功,如阿根廷在 20 世纪 50 年代已经成为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国家;然而, 20 世纪 30 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发达国家的需求不足,旧国际分工体系瓦解,打击了拉美国家的初级出口经济,同时拉美国家也产生了自发的工业化发展,拉美国家的依附理论也开始发展;依附理论认为,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世界经济可分为中心和外围两极,中心国家和外围国家的不平等交换,导致财富和人才由外围发展中国家向中心发达国家流动,导致发展中国家永远处于国际产业链中的低端,这就是导致拉美经济不发达的原因 ,因此,拉美国家应该离开不平等的贸易体系,实行进口替代战略实现工业化。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观点上看,拉美国家在这一历史阶段的遵循比较优势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成功,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这一阶段拉美国家经济之所以未能持续,其原因与菲律宾经济的不可持续是类似的,拉美国家的ZF未能及时把握历史机遇,通过有效的ZF干预引导国内产业升级,而是长期停留在初级出口经济的模式上,导致经济增长停滞。因此,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实施是需要一定的历史机遇,并且ZF能够及时把握住历史机遇。 在第二个阶段中,拉美国家经济也未能实现要素禀赋结构的升级,而其经济中增长最快的反而是汽车业和冶金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反而衰退,经济低迷,危机频发 ;拉美国家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失败,则源于其未能符合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重要步骤:资本积累实现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由于拉美国家所固有的社会不平等程度高、农村二元化特性,导致拉美国家储蓄与投资双双不足、劳动力红利无法释放;因此,拉美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本积累以实现产业升级,加上农村劳动力无法有效释放,不能有效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导致拉美国家出口经济的失败。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的原因与比较优势发展战略
accumulation 2015-5-8 20:04
摘要: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持续 2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与中国、印度等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经济体、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体所体现出的经济发展低效率、不可持续形成对比;东亚奇迹中各成功的经济体拥有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性,共性与特性共同促成了“东亚奇迹”的产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所提供的路径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东亚奇迹”的产生与扩散;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则是对东亚奇迹及其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次严峻考验,反思东亚奇迹,结合中国具体国情,比较优势发展战略将对中国的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共性 特性 比较优势 金融危机 可持续性 追赶周期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东亚奇迹的原因及其可持续性
accumulation 2015-5-7 22:47
摘要: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持续 20 多年的快速经济增长,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东亚奇迹”,与中国、印度等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的经济体、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拉丁美洲国家经济体经济发展的低效率、不可持续形成对比;东亚奇迹中各成功的经济体拥有其经济发展模式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各自的特性,共性与特性共同促成了东亚奇迹的产生;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所提供的路径同具体国情相结合,推动了东亚奇迹的产生与扩散; 1997 年亚洲经济危机则是对东亚奇迹及其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一次严峻考验,反思东亚奇迹,其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增长亦具有宝贵的借鉴意义。
个人分类: 中国经济专题|0 个评论
分享 众筹未来
筹更筹 2015-1-13 11:38
新兴的股权众筹行业在2014年吸引了很多人的眼球,成为被大家认可的新融资方式。 究竟何为众筹?就是大众筹资,众筹是发起人借类似医健联这样的互联网平台,对某个创意、项目进行详尽介绍,并预定执行计划后,通过向大众群体发起募资的行为,当募资达到设定目标后,即为成功。 众筹在中国发展历史很短,到现在,它已经基本上形成四种发展模式,即为:预购众筹、公益众筹、股权众筹、债权众筹。相对而言,预购众筹和股权众筹在我国比较多见。股权众筹更多是以投资获得股权,而这种模式相对风险更小一些。 现在,平台中的发起人可以在医健联向大家详细介绍自己的项目,众人拾柴火焰高,每个投资者只需要进行小笔投资就能大大推动项目的进展,而投资者的数目也远远不止数百万。其中获益最大的则是医疗保健,因为这个行业资金需求量很大。医疗行业在整个经济市场中规模最大,也增长最快。
13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从科技角度审视粮食“八连增”
shiziz1989 2014-11-8 18:14
在我国城乡转型发展新时期,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影响和粮食价格高位运行 的背景下,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不仅大幅提高了国内的粮食自给率,对平衡全球粮食供求、稳定国际市场价格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而且也极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抵御国际金融风险的能力,为中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未来粮食生产成本提高、耕地面积有限、劳动力持续转移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产量的增加更需坚持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的发展道路。 增产源于单产 单产依靠科技 我国粮食生产呈现“增长—波动—增长”的发展模式。据统计,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6.5万吨,到1998年突破50000万吨大关,随之波动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只有43069.5万吨。2004年,党中央对农业农村经济政策做出重大调整,促进粮食生产迅速恢复发展,全年粮食产量达46946.9万吨,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201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57121万吨,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实现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这说明我国粮食生产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近年来,粮食总量增长主要源于单产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总量增长是由单产提高和播种面积扩大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播种面积的扩大的空间非常有限,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呈下降趋势,而单产提高对粮食总产量增长的贡献呈现上升趋势。2004~2011年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累计增加了14051万吨,其中,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和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对总产量增长的贡献分别为62.3%和37.7%。 粮食单产八年中有七个年份实现增长,均高于1998年亩产300公斤的纪录,2011年总产达到5.71万吨,亩产达到344公斤,单产比上个粮食丰产期的1998年约10%,比2003年提高15.6%,实现了亩产、总产双双超过历史最好水平。 而单产提高主要依靠科技进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改革开放初期的27%提高到2010年的52%,表明农业科技在实现粮食总产量跨越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并极大增强了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因此,从目前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来看,土地相对于劳动而言更加稀缺,ZF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来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粮食安全水平。 此外,粮食单产还有较大的增产潜力。目前我国稻谷、玉米和大豆的平均单产分别仅为美国的75.4%、51.8%和55.7%,这说明我国三大作物的单产增长潜力还是有相当大的空间,如果通过提高粮食生产科技含量、特别是优质高产良种的推广,水稻、小麦、玉米生产达到当前国际先进水平,总产可以提高30%以上。我们要始终坚持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强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效力,推动我国粮食持续增长。 应科学认识“八连增” 虽然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但这是在2003年粮食产量43070万吨(20年来的最低谷)水平上实现的;2007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50160万吨,仍低于1998年的51230万吨,到2008年才实现当时历史的最好水平,达到52871万吨,所以这一阶段主要还属于恢复性增产。事实上,如果用最近三年和五年的粮食总产量的平均值计算,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致在53576 ~54950万吨。 据有关 研究表明,世界粮食单产年均增速已由20世纪60年代2.7%下降到目前的0.9%,到2030年将进一步放缓,而届时世界粮食增产总量的70%~80%必须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水平来实现。中国作为世界农业生产和消费的大国,1978~1985年是我国粮食史上的一个黄金期,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4.69%,从1985~199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降至1.99%,1998~2003年期间,粮食单产增长率出现了停滞和徘徊,直到2004~2011年粮食连续八年增产,年均单产增速恢复到1.61%,但仍未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粮食单产增长速度的减缓,表明我国科技成果储备的不足及科技成果转化环节的薄弱,必须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建议突出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粮食生产技术供给 在农业科技进步过程中主要包涵两种模式:一种是通过农业生物化学性技术进步来提高土地产率,主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目标,这种技术进步模式主要是通过ZF主导的强制性技术变迁来实现;另一种是通过农业机械性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这种技术进步模式主要是通过市场诱导性技术变迁来实现。 这要求充分发挥ZF作用,把粮食生产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的优先位置。强化超高产优质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的攻关,有计划地推出一批高产、优质品种,并在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主产区大面积示范推广一批已有的高产、优质品种和节本、增效实用技术。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在优势产业带建立相应的育种和技术创新中心,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同时抓好先进实用技术培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带动、示范展示等方式,加快新品种、新技术推广步伐。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吴敬学等)
个人分类: 现代农业|15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constuction design-1
cutelxh 2013-10-10 20:44
1.1.1 建筑设计行业行业发展趋势 1、 建筑设计行业竞争趋势 (1) 市场竞争更趋加激烈 在经历了上一阶段国家加大基本建设投资、拉动内需,抵御全球金融危机后,国内基本建设的投入将会日趋平稳、更加理性,受国家这种投资战略的影响,建筑设计行业的市场将会受到一定影响。行业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和复杂。建筑设计企业如果要立足市场发展壮大,必须要认清目前市场竞争激烈趋势,加强品牌意识,培养好企业核心竞争力。 (2) 业主的需求日趋成熟和要求更高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业水平得到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通过改革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全民关注城市建设,关注建筑品质日已成风,全社会对建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项目的策划,项目方案设计,甚至在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的过程中,都能更多地听到“业主建筑师”的声音。业主对建筑理解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和设计企业必须不断地加强学习、吸收先进技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使之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起到引领作用。 (3) 突破行业、地区发展趋势 建筑设计几乎覆盖所有的行业及所有地区。由于受到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的影响,所形成的行业保护,地区保护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一个行业都有其特殊性,每一个地区的建筑由于受当地气候、环境、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其建筑也有地区特点。在市场、行业和地区的保护之下,设计企业要突破行业、地区保护,拓展自己的业务,除了向ZF反映市场保护现状,要求开放之外,还必须使企业变成一个学习型企业,主动、积极地去了解和学习将要涉足的行业和地区的新知识、新情况。结合自身的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去开拓市场。从技术、品牌、服务全面提升建筑设计企业竞争力。 (4) 竞争主体多元化的趋势 建筑设计行业由于其技术的通用性、不可能形成技术壁垒,对本行业进行有效的保护。受资质制约建筑设计企业向其他设计行业扩张渗透也不可能,而其他行业设计企业进入建筑设计行业则比比皆是。加上中国入关后,建筑设计市场已全面开放,欧美、日本、港台等地区的建筑设计企业进入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基本不受限制。由于我国本土建筑设计企业不断成长强大。跨行业、跨地区承揽业务已经成为国内优秀企业的拓宽市场的战略。每一个重大建筑项目竞标,往往是各类设计企业的竞争。竞争主体多元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2、 建筑设计企业发展趋势 (1) 建筑设计企业发展模式趋势分析 建筑涵盖广泛的使用类别,例如文化体育教育类建筑、办公类建筑、住宅类建筑、医疗类建筑等等。面对日起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类型设计企业将根据自身的特点。在某些个领域上下功夫、做市场,完成技术积累,培养该领域和地区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赢得声誉、赢得市场,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 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走集团化道路将成为普遍,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做专做精也会是成功之路。在国家相关部门与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有能力的建筑设计企业整体上市将成为可能。建筑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发展模式会呈多元化趋势。发展主业,两头延伸,会产生相应的专业公司,协调好相互关系十分必要。 在设计模式上, 2011 年我国的设计模式正在从过去的单一的承接设计转变为设计总承包、管理总承包、设计管理和项目管理等多元模式,也就是由单一模式向多元模式转变。以前,设计行业不算高新科技企业,但现在很多设计研究院都在申请高新科技企业的认证。同时,一些设计公司已经上市,这是不多见的。 (2) 建筑设计企业科技创新趋势分析 国家宏观战略调整,经济结构的转型以及国家对环境、绿色、低碳方针的实施,对建筑品质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一些专有技术和专项产品在建筑中将起到关键作用。而将这些专有技术和专项产品应用到建筑中,不但可以大大提升建筑的科技含量和品质,而且这些专有技术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建筑设计企业建筑创作趋势分析 2011 年中国建筑设计业的方向也发生了质的改变,建筑师已经从原来的被动接受国外建筑师创意、仅出方案,到国内外建筑师共同进行方案探讨和概念表达,发展到现在国内设计机构为主,作为设计总包将某些部分包给国外擅长的专向建筑师的格局。建筑的原创性有所提高,多个大型建筑都由国内机构自主完成设计。但我国建筑设计企业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创作能力: ( 1 )建筑设计企业保持较高的建筑原创能力与业绩,是提升企业品牌的必然选择。 ( 2 )积极参与国际化合作交流与积累,提高方案创作水平。 ( 3 )为适应建筑创作工作开展,需要建立专业化建筑原创队伍,建筑设计内部分工也呈专业化趋势。 ( 4 )为鼓励建筑创作工作,相关激励与奖励政策应更加落实。 ( 5 )为提升企业知名度,建筑设计企业会更加注重国优、行业优及省部优评选。 (4) 建筑设计企业内部管理发展趋势 图表 AUTONUM 1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内部管理发展趋势 类别 发展趋势 品牌建设发展趋势 1 )在建筑设计行业企业数量众多条件下,企业品牌建设更显重要。 2 )承接标志性建筑,中标高端项目,将成为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抓手。 3 )培养高端人才,培育院士大师将成为企业展示品牌的有效方法。 4 )品质培养,价值创造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将成为企业品牌建设的主要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趋势 1 )建筑设计企业对人才重视程度将更加强化,高端人才争夺将更加“白热化”。 2 )针对企业注册执业人员缺乏短板,建筑设计企业将加大注册执业人员的培养与引进,相关鼓励政策也将继续实施。 3 )市场环境变化也将引发建筑设计企业人才外流,留住企业核心人才是企业人才战略的重中之重。 4 )人力资源成本,人才激励费用将大幅增加,企业效益空间会有所降低。 组织模式发展趋势 1 )综合所、专业所、事业部和工作室多元共存模式将继续保持并完善。 2 )多元化经营业务开展,将出现专业院所,作好相互间协调融合十分必要。 3 )集团化管理,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将成为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不同的管理重点。 信息化建设发展趋势 1 )建筑设计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将得到普及。 2 )在完善二维协同设计基础上,三维协同设计已提上议程, BIM 技术将得到迅速发展。 3 )信息化标准建设将进一步加强,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将协调发展。 4 )软件正版化将得到进一步普及。 资料来源: ** 建筑设计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3、 建筑设计技术发展趋势 (1) 建筑设计回归自然化趋势 随着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增长,人与自然的和谐,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将成为设计的主旋律。各类建筑设计建设中更加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采用更加贴近自然的艺术手法和风格,设计师不断在“回归自然”的创作上下功夫,在设计上不断探索“节地、节水、节电、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 (2) 建筑设计节能低碳化趋势 建筑作为人类居住活动的场所,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能耗占全社会能耗的 30% ,建筑的低碳节能正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各种低碳节能的技术正逐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运用。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建筑的外观,建筑的实用性上;应该从更深层次考虑建筑的意义,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去统筹所设计的建筑。建筑项目策划、建筑项目的选址、建筑设计、建设过程、建筑的运行维护、直至建筑的日后拆除等全过程都将作为建筑设计需要统筹考虑的因素。 (3) 建筑设计整体艺术化趋势 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丰富,人们要求从“物的堆积”中解放出来,要求室内、室外各种物件之间存在统一整体之美。建筑物外观、室内环境、建筑室外景观是建筑整体艺术组成部分,它应是空间、形体、色彩以及虚实关系的把握,功能组合关系的把握,意境创造的把握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协调。许多优秀的建筑设计实例都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整体统一的完美结合。 (4) 建筑设计高技术、高智能化趋势 建筑设计与建造,包含当今许多的高新技术,现代化建筑在设计理念、设计手段、建造技术、新材料、新工艺选用等各方面都对建筑设计师提出更高要求,而不单是丰富的经验和创作灵感。计算机辅助设计、 BIM 技术、 VAD 技术、节能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专有技术,正逐步在建筑设计中得到运用。建筑智能化系统在建筑平台上与建筑环境一起构成了整个智能建筑。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工作居住环境要求也越来越高,建筑智能化正是社会进步的反映,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未来建筑智能化系统内涵外延都会不断扩展。 (5) 建筑设计融入城市设计发展趋势 城市是人类社会的载体,而单体建筑是构成城市的基本细胞单元。脱离城市单独谈建筑,无法评价建筑的优劣。城市的居住生活建设是居民生存生活的基本需要,它占整个城市空间的 50% 以上。从人居环境应具有环境、生态与节能效益的观念出发,当前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建筑设计必须注重环境、具有生态意识和充分考虑建筑与城市的关系,只有注重环境、生态和注重建筑与整体城市的关系,才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才能与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和建筑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相一致。 建筑产品既是技术产品也是艺术产品。不仅要满足人民生活、工作、娱乐、生产等物质功能要求,而且要满足人们精神、美观要求。建筑设计是与建筑相关各种技术的集成,建筑对环境的影响,建筑的能耗,建筑的舒适性,建筑的美观等对国家、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也对建筑设计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2 建筑设计行业发展机遇分析 1 、区域规划密集出台,带动新一轮城市建设。 2012 年以来,我国获批的区域规划频繁出台,发展规划数量之多,时间之密集,影响范围之广泛是前所未有的。截止到 2012 年底,中央ZF批准或批复的部分区域规划如下表所示。从地区分布上来看,沿海地区继续占据优势,同时兼顾了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繁荣的壮观景象。众多区域规划的出台,必将带来新一轮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潮,对建设设计行业来说也意味着无限商机。 图表 AUTONUM 2 : 2008-2012 年中央ZF批准或批复的主要区域规划 时间 区域规划名称 2008 年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8 年 《长株潭城市群区域规划》 2008 年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9 年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 年 《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2009 年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2009 年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 2009 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2009 年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2010 年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2010 年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2011 年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2011 年 《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 2011 年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 年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1 年 《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 2012 年 《东北振兴“十二五”规划》 2012 年 《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 2012 年 《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 2012 年 《黔中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2 年 《云南省加快建设面向西南开放重要桥头堡总体规划( 2012-2020 年)》 2012 年 《中原经济区发展规划( 2012-2020 )》 资料来源: ** 建筑设计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2 、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出台,ZF公共设施投资的加大,为设计行业提供了新机遇。 历时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被称作史上最严厉的调控政策,全国房地产市场出现量价齐跌的现象。ZF对房地产实施调控,旨在控制房价过快上涨,限贷、限购政策所限制的对象是投资性购房和投机性购房行为。当前房地产市场遇冷,是政策约束需求和错误预判影响需求的结果。但作为以房地产为主体的建筑业并未有受到冲击影响,建筑设计没有显示出衰退的迹象,反而还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不仅体现在产值、营业额和设计的规模上,还体现在有众多设计项目的涌现。其中,大型公共项目也有变化。主要体现在境外设计单位参与范围越来越广,包括日、英、德、法等国,以及欧洲的西班牙、意大利和葡萄牙等新参与的国家,实践视野越来越广阔。 这主要归根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导致设计重心的转移。以往,建筑设计主要由房地产住宅项目主导,由于 2011-2012 年ZF投资项目和公益性项目增多,这些项目即带来大型民用公共建筑项目的建设高潮,这一高潮使建筑师获得了更大创作空间。例如亚运会,ZF投资公共设施,包括医院、航空港,博物馆、美术馆和高校建筑等,实际上,这些大型项目是ZF宏观调控、加大公益性投入以抑制房地产商业演进的重点建设,建筑师获得更多机会。 除此之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化水平提高及新型工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先进的生产环境,也将带来巨大的工业建筑设计需求。我国现有城市建筑面积 400 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的改造性任务量十分巨大。仅此两项,就带动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保持逐年稳步增长的态势。即使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都未能对建筑行业的用人需求造成太大的影响。 3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房地产业、公共服务产业等相关产业的投资。 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将继续扩大城市数量和规模,另一方面对城市基础设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城镇化将带动房地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市政工程建设,直接扩大对第二产业中的冶金、建材、建筑、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的需求;同时还将扩大对房地产、现代物流、金融保险、文化娱乐、商业贸易等第三产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95 年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2011 年迈过 50% 大关达到 51.3% , 2012 年达到 52.57% , 18 年间年均提高 1.31 个百分点,而在此前的 18 年( 1977-1994 )年均仅提高 0.41 个百分点。基于对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人均 GDP 与城市化的关系的认识,前瞻保守估计 2030 年前我国城市化率以年均 1 个百分点的速度推进,预计 2020 年、 2030 年城镇化率将分别达到 60% 、 70% 上下。根据官方统计, 2009 年、 2010 年、 2011 年我国的城镇常住人口为 6.2 亿、 6.66 亿以及 6.9 亿。根据联合国的预测, 2030 年中国总人口为 15 亿。这样, 2020 年、 2030 年的城镇人口将分别为 9 亿以及 10.5 亿,较现在分别增加 2.1 亿以及 3.6 亿。 据有关测算,按照 2002 年的价格水平,每增加 1 个城市人口,需要基础设施投资 9 万元,按照最近十年每年增加 1800 万人计算,我国一年需要新增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就达到了 16200 亿元。再加上需要增加的公共服务投资,投资潜力巨大。 图表 AUTONUM 3 :我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单位: % ) 资料来源: ** 建筑设计行业研究小组整理
个人分类: 职业需求|0 个评论
分享 高级社会是如何实现的?
mkszyz 2013-7-16 22:36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先要进入一个叫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然后社会主义社会经过一系列发展之后才会进入高级社会的阶段。这个发展模式是社会的实际发展模式吗? 这个发展模式其实是错误的,社会并不需要经过一个叫做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然后再进入高级社会。那么,社会如何进入高级社会呢?总不会一下就成为高级社会吧? 我们先看一下结晶过程。液体的水通过结晶变为固体的水,在这个过程中,某个小单位的水要么是晶体,要么是液体,也就是某个小单位的水由液体变为晶体并不需要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而几乎是瞬间完成的,过渡阶段极短。而随着更多的单位的水变为晶体,液体的水也就变成了固体的水。 高级社会的建立也是如此。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一开始整个社会还是低级的社会,但在某些局部的地方(不是整个国家),社会发生了改变,瞬间由低级社会变成了高级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的高级社会越来越多,并相互融合,成为大的高级社会,最后,整个低级社会也就转变了高级社会。 高级社会就是这么来的。所以说根本不需要经过一个叫社会主义社会的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马克思主义者臆想出来的社会。 因此,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你说她是高级社会吧,她是有些高级社会的因素,但她又不是高级社会,你说她是资本主义社会吧,她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但又不完全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以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成了不伦不类、什么都是,什么都不是,谁也说不清楚的社会了。
个人分类: 博爱|24 次阅读|0 个评论
分享 撰写报告
cutelxh 2013-3-1 20:45
行业 新闻标题 新行业 影视地产 大话西游之地产版 周星驰建主题公园内地掘金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1-2015年中国地质工程行业市场研究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购物中心运营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正文(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工程勘察设计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物流地产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12版)-正文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工程承包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精密环境工程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水利与港口工程建筑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养生旅游产品开发与区域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商业模式与投资战略分析报告-正文(2012最新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土地开发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工业地产行业市场调研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月度市场监测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养老公寓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正文.doc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3-2017年中国工程监理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旅游地产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2-2016年中国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市场需求与应用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3-2017年中国民用建筑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2012版) 建筑工程、地产报告 2011-2015年地质勘查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个人分类: 职业需求|0 个评论
分享 旅游地产行业发展趋势
cutelxh 2012-6-14 16:31
旅游地产行业发展趋势 1 趋势 1 :从概念需求到产品支持 国内旅游行为,其特征正在逐渐的从单一性的观光旅游,到有目的的休闲旅游,再发展成度假休闲旅游。旅游行为的不断变化,必然引发旅游产品的悄然改变。早期的产品多为满足旅游人口的概念需求,如旅游地产的鼻祖深圳华侨城,其单纯的通过主题公园驱动房地产,仅仅满足概念上的旅游房地产开发。而在旅游行为方式升级趋势下的项目开发,多注重创新产品的设计和多元产品的组合,在此发展模式下,产品成为旅游地产的重要支撑。如芙蓉古城通过建筑符号作为产品表现特征之一,以文化包装项目,将住宅产品和旅游产品有效的整合在一起。 2 趋势 2 :复合型区域开发 不同的资源、不同的土地属性、不同的开发商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项目的体量和规模。从国内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项目规模正在从小体量单一性逐渐转变为大体量多元化特征,也就是从“小而精”向“大而全”的发展方向转变。 空间规模并不能单纯以占地面积和建筑体量来衡量,而是需要更多考量不同层次的产品特征和组合方式。就目前旅游房地产的发展现状而言,占地面积正在逐渐扩大,一方面不断增长的土地价值使得开发商更愿意在项目开发之前先行圈地,且土地越多越好;另一方面,在累计了多年开发经验的情况下,很多开发商都有着较强的开发自信,在不断扩大其开发项目体量的前提下,通过不断创新的产品形态,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在“全”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在旅游地产大规模开发的趋势之下,逐渐演化为大型区域的经济开发,由旅游地产主导的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逐步支撑起地区人口、经济的发展,并通过复合型的旅游房地产开发,不断的提高土地价值,催热区域经济发展,再反作用于地区产业经济的进步。这也就是之前说到的大旅游地产的概念,在这样的发展趋势之下,空间规模从“小而精”到“大而全”的复合型发展趋势将越加明显。 3 趋势 3 :“两极”开发战略布局 对于传统旅游房地产开发而言,选址通常会在两类资源较好的地区,一类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的地方,如山、湖、海、河周边,这些地区通常空气较好,环境优美,位于城市近郊,具备离城不离尘的特征;另一类是人文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古城遗址、古村落等,此类地区通常人文底蕴浓厚,历史厚重,充满文化气息,在地方人群中引起强烈的内心共鸣,加之自然资源越来越稀缺,且人们对于人文历史的追求不断增强,因此,依托人文资源开发旅游地产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另外,从城市经济发展的角度考虑,在自然资源有限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旅游地产,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当地的经济发展和房地产开发商进行了有效的合作,带动区域的招商引资和经济实力;其次是在缺乏自然资源的经济发达城市发展旅游地产,地方政府可以由房地产开发商进行土地招标,完善城市周边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的商业配套。 城市两极甚至多极开发的战略布局,将成为今后旅游地产选址的主要方向。 4 趋势 4 :资源整合模式多样 有效的整合区域各方资源,增强关联效应,开发形式多元化,从单纯的旅游资源依托型转变为共生型。强调各种资源的有效融合,旅游地产开发投资行为的特征已不是单纯的地产投资活动,它对社会文化的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等各种层面的影响,均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关注。随着旅游地产进一步扩张,资源价值不断异化,导致资源本身的多元化。可以看到对旅游地产本身内容和项目设计上进一步多样化,导致旅游地产操作上和运作上都需要结合资源本身的特点设置出有吸引力的主题和内容,发展开拓潜在的市场和消费者。 5 趋势 5 :主题特色与质量要求更高 旅游行为的发生载体是客户群体,旅游地产产品功能的升级是旅游行为不断转变的结果,多变的客户需求,引导着旅游地产产品的不断变化。对于旅游地产而言,其客源结构相对复杂,有第一居所需求,有第二居所需求,也有投资需求、养老需求等,且旅游地产的产品功能较为丰富,不同功能的产品所导入的客户层次也不尽相同,因此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又是旅游地产不得不面临的重要挑战。 面对这一挑战,旅游地产的发展商们正在逐渐地转变产品设计和功能布局,而左右这一变化的是对客户需求的不断深入研究。随着旅游地产开发的成熟,这一趋势将显得愈发明显。
个人分类: 职业需求|0 个评论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0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