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找一只猫
5939 27

[原创]对我国计划经济的反思 [推广有奖]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0:5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4,马克思的计划经济针对的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的问题就是经济发展和劳动激励出现了矛盾。工业化社会,生产力越是发达,劳动者越是感觉收到了压迫。所以马克思才设计了一个劳动者联合体的社会模式。并在大工业社会的生产模式下进行了论证。

15,但是,中苏随后的计划实践中,虽然通过快速的经济建设缓解了这矛盾,但并没有在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对劳动量的衡量非常困难,而令一方面,整个社会价值观念中对劳动的效果衡量还是以新增财富为主的。

16,以这种价值衡量下的劳动会产生很大的边际效益差别--注意,边际效益的产生,就是人们价值观点中还是以财富的所得来衡量劳动的意义。

17,这样矛盾就出现,一方面由于劳动量的难以衡量,使细微的消费分配出现了困难,另一方面,大众的价值标准又是以财富来衡量的。将现实分配和主观期望之间的距离就拉大了。各种消极情绪就蔓延开来。这种消极性在整体资源配置中受到冷落的地方更加明显,在整体资源配置中受到重视的地方就显得不太明显。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1:0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8,马克思经济学批判导言里面说过这样的话“对任何种类劳动的同样看待,适合这样一种社会行使,在这种社会行使中,个人很容易从一种劳动转到另一种劳动,一定类的劳动对他们来说是偶然的,因而是无差别的。这里,劳动不仅在范畴上,而且在现实中都成了创造财富一般的手段,它不再是同具有某种特殊性个人结合在一起的规定了。”---选集第二卷21页。

19,上面这句几乎很少有学者在价值论证明中提到,我用百度搜索,只有三四条不同的结果。其中国内的学者是在论证“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中使用的。但实际上,这句话是马克思用来论证工业化社会“抽象劳动”存在的必然性的。而不是属于共产主义,明显一种错读。

20,国外的一篇译作中,就把这句话作为了工业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论证。这种使用还是相当恰当的。

21,但是如果稍留心现在的社会就会发现,这种职业之间的流动几乎是天方夜谭--因为社会发展的趋势不是职业之间的差异消失,而是专业性程度的不断增加。很多行业里,人们几乎不可能进行二次职业选择。这也是马克思工业化社会向计划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问题之一。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1:1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2,对这种分工趋势的预测偏差,导致很多理论应用中的麻烦。我认为,其中最大的麻烦就是政治麻烦。因为这种职业分工后的劳动者不具有流动性,以职业和行业划分的群体就成了客观的事实。而在公有权基础上的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公有权代理”,具有代理权力的人是凌驾于个行业和职业分工之上的。

23,当资源由第三方分配---而不是职业和行业之间的直接交易的时候---这种分配偏差就极容易出现。当第三方主观意愿渗入到资源配置过程中时,资源配置在行业和职业之间出现偏差就是必然结果。所以,在工业建设中,中苏两国都同时出现了对农村的剥削。

24,当然,在中国的计划经济时代,这个剥削并不明显---但只要看看当时制定的土地法对农民土地所有权“虚置”问题有多严重,就可以看到这个特征的存在了---至少,对农村的剥削和补助之间主观设定的。

25,离开城乡差异,看看中国知识分子的地位,也可以看出,中国的职业之间的矛盾始终伴随着经济发展。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1:3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以上分析的结论是:社会发展和马克思预测之间最大的差异在于社会分工问题。工业社会初期的体力劳动不断细化分工,并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反而被后工业时期的越来越专业化的分工模式所替代。

2,马克思社会设计问题出现的最大问题是按劳分配--劳动量的直接衡量非常不容易。尽管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家提出很多计算公式,都没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分配权力在经济建设时期被政府用来积累社会资产了。

3,劳动分工和消费主权,是两个基本的微观问题。一个预测失灵,一个实践困难。这才导致了传统计划经济失败的根本因素。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1:4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4,当劳动分工和消费主权成为短期内不可否定的事实之后,整个社会关系的存在和进化就必须基于这个微观基础---至少不能漠视这个基础。

5,前面说过,离这个微观基础越是近,自由化程度就必须越高。产权问题就是其中一个。无论是国有资产还是私人资产,都首先要建立基于私有权理论进行产权明确。

6,在产权明确的前提,社会不会排斥计划经济,也不会排斥国有资产。只要他们找到适当的位置来适应这个微观基础。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1:49: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1,一旦宏观的生产关系必须要适应微观的基础,那马克思所设计的以生产关系解决异化问题就出现困难。至少在短期是出现了苦难。

2,以外部条件来解决内部意识的异化,是带有很强的环境决定论色彩的。虽然马克思并非西方哲学家所批评的彻底的环境决定论者,但这个色彩还是强烈了影响到了他的社会设计模式。

3,在这个思维影响下,马克思的认为社会关系在影响人的心灵进化上面占据了主导。所以也就有独立设计的必要性。不考虑这种宏观设计所造成的人文霸权的趋向。至少在现在后工业时期的分工模式下,为了维护这种社会关系的独立性,就牺牲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适应能力。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2:0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4,西方后工业社会对市场经济中产生的经济主义的制约方式不仅仅是经济政策上引入了干预机制。而且在微观上面,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人们在个行业和职业的直接交流合作中培养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尊重---我将这种制约机制成为“荣誉机制”

5,本来荣誉机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用鼓励优秀劳动者的方式---这些优秀劳动者,由于自己的劳动优势或精神品质成为了生产中的“稀缺资源”,这种稀缺劳动创造的边际财富远比一般人多的多。为了平衡财富量和按劳分配机制之间的差异,计划者使用了“荣誉机制”,让稀缺劳动者获得社会尊重和认同。

6,这种荣誉机制在各社会皆有,但只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针对按劳分配和稀缺劳动之间的矛盾显得更为重要。遗憾的是,这种荣誉机制同样带有极强的主观色彩,没有细微的调节能力。而且由于缺少客观机制,逐渐演变成了形式主义甚至权力的附庸。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阿儒 发表于 2006-7-26 12:07: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7,如果将这种荣誉机制看做一种对微观个体的心灵进化史直接干预的机制,从而看做共产主义工程的一部分,那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具有内部蜕变能力。但是蜕变能否成功,则取决于他们资本家的转变。由于强大的记得利益和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毫无疑问,这种转变是非常困难的。恐怕难有质的飞跃。

8,此事,对于已经建成的社会主义社会就有了一定优势---至于具体什么优势,如何实现,为了避免政治化,偶就不说了呵呵。

到此结束!!

大家继续拍砖呵呵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 ---阿儒

使用道具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06-7-26 13:06: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3,同样在主观意识不到的地方,就会出现分配空白--简单说,基于共有产权的计划经济对微观的变化适应性比较差。而一个社会发展的主体,还是来自大众,而不是国家设定的几个领域。如果创造主体是大众式的,那创新会更多,也会更微观,对公有制的挑战也就更大

根本就不需要对交易的适应性计划经济不城要交易。

只要有两个条件,计划经济下微观的消费就可以做到很好。

第一、就是当重工业发展到一定的时候,要及进对下由产业进行补给创造需求。

第二、就是得出经济核算体系,反正现在的计算机能力这么强,算出那些影子价格来进行线性规划做不到么?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06-7-26 13:12: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社会成本(整个共同经济体而言不是单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消费之间的关系

对于社会整体而言,需求和现有工业体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

盯住以任何一方都是错误的,这两者是有一个动态的均衡关系。需求只是微观个体企业或生产组织(计划经济下)要考虑的,而宏观上是追求一种动态平衡。

人的消费不可能完全服于工业体系(单调的分配产品),也不可能工业体系完全服从于人的消费(现有的资源、生能力、生产周期受限以及规模化生产是否能充分满足每一个人偏好问题,以及技术等客观因素引起的人的偏好的变化),双方是一个互动的关系。而且工业体系要唯持其存在,那么各产业之间还有一个比例关系,为了需求去改变这种比例关系,那么就会导致工业社会发生危机。

很多人都把社会经济看成是单向的,认为需求决定一切或工业体系的比例决定一切,其实这就特错大错了。

需求是只微观生产单位追求的目标,不是宏观上要单向考虑的!

社会总成本也是动态变化的,由于技术、工艺、投入人力、土地的使用等的变化而动态改变的,

由于计划经济下不存在价格,那么为了需求不计成本的生产,就会使整个经济出问题,我这是要警那些不懂经济新网络需求计划经济论的白痴们。

其实市场经济不仅存在一个企业的成本问题,同样存在一个社会的总成本问题,当社会总成本失调(配置资比例失调或产业结构不合理),那么经济危机正好发生。

市场经济也存在价格极端扭曲,价格规律失灵(与影子价格偏离太远)!

[原创]:为什么社会总需求是个自由经济学者设置的思维陷井

社会的总需求是一个动态的信息,无论科学技术怎么发展,每人的欲望无论在哪种体制下都不能充分满足。

社会经济是动态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动态的,每个人需想是动态的,社会产品也是动态随机的。

当人的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那么想要什么?人也在每天进行变化。

更重要的是工业化的生产体制是有周期性,假设中央计划局或市场经济理想状态无所不能,面对人千变万化的需求,那么工业体系早就破产了。

社会经济活动及生产,不是人完全的服从于工业化体系,也不是工业化体系完全的服从于人(生产力总是有限的,而且存在周期性和技术变化等动态因素),这两者是互动的,是一动态变化的过程。
你说的计划经济那是机器人一样的计划经济,除非能让人的思想和机器达到高度统一。

而不是高级计划经济。只能是农业化时代的天真想法,和那种机器人经济,人是没有思想的。

哈耶克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对计划经济者假设置了这样一个思维陷井。

需求是企业做的事情,不是中央计划局或所分系统要做的事情!!!需求是为了使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企业在限制条件下(客观制约诂价,即影子价格)追求虚拟利润最大化(计划经济条件下)。

计划经济和理想状态下的市场经济(这种状态只会存在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社会是矛盾的)就是在社会现有的生产力和资源限制条件下,达到均衡条件下的最大化生产!

因此计划经济就是要产生出经济核算指标,达到这种均衡配置条件下的最大化生产。

市场经济的经济的经济核算指标就是价格,企业要考虚赚不赚钱。以价格规律为信息,当然价格规律也有失灵的时候。

而计划经济呢?是没有价格的,中央计划局不能乱定价格,但又必须得出经济核算指标,怎么办?

投入产出实物分析法,得出资源、半成品、土地、人等的影子价格。

以此对企业下达客观制约诂价指标(也就是给出限定条件),企业可以有创新,生产新产品,但是必须以影子价格进行经济核算,所得利润全上部上交中央,然而用消费市场与影子价格的差价所取得的利润来由中央来奖励管理者或企业,所以这个营利叫做“虚拟营利”,企业依然是国有国营,也不会有腐败因素存在。

各企业在影子价格等限定条件下那么不会出现竞争而导致企业破产或社会整体亏损,也就是说计划经济下不会存在失业。置配资源总能达到动态的最优状态。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