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eyongxia
8872 32

[学科前沿] 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规律为什么会遭到质疑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9粉丝

学科带头人

65%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资料

新国富论

新制度经济学批判

威望
0
论坛币
12560 个
通用积分
3.0802
学术水平
350 点
热心指数
318 点
信用等级
293 点
经验
51624 点
帖子
2869
精华
4
在线时间
13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12-7
最后登录
2023-2-21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规律为什么会遭到质疑

谢永侠

(山东省鄄城县人民医院 274600)

[摘  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规律遭到质疑,关键在于自身存在着三个致命的弱点:第一忽视了静态与动态价格对消费者需求的不同影响,价格高低是价格的静态表现,而价格上升或下降则是动态变化,人们对价格高低与价格变化的反应是不相同的;其次,误解了需求与价格的关系,价格对需求不具有决定性,传统需求曲线只能表示价格高低对人们购买力的影响;第三,存在着严重的概念混乱,需求在应用中有时等同于需要,有时等同于消费,有时则等同于购买力,因此,概念不同一的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很难具有说服力。

[关键词]: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 需求 价格

萨缪尔森在其《经济学》(第十二版)中以醒目的黑体字写道:“需求向下倾斜规律是指:当一物品的价格上升时(同时其它条件不变),它的需求量减少。换句话说,如果生产者决定今天向市场投入比昨天更多的物品数量,那么——其它条件相等——这更多的数量只有以比昨天偏低的价格被出售掉。”[1]P103张五常在《经济解释》中则谓:“需求定律是说任何物品的价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古往今来,何时何地,不能有例外。”[2]这是经瓦尔拉、马歇尔、萨缪尔森等经济学大师的不断完善形成的,但张五常等人的重提,却导致了以汪丁丁为代表的国内经济学家的强烈质疑:吉芬商品的需求很少受价格升降的影响,股票的追涨杀跌,炫耀物品越贵越买等等。坚持者为其寻找种种辩护理由,或重新限定条件,但始终不尽人意。那么,需求定律为什么会遭到如此的质疑呢?关键在于需求向右下倾斜规律存在着以下几个致命的缺点:

一、忽视了静态与动态价格的不同

有人说,股票的追涨杀跌否定了需求曲线向下倾斜规律。而反对者则谓:“当股票的价格上升时,股票的品质和盈利能力便在股民心目中发生了改变,变成另外一只有所不同的股票了。”[3]355但“事实上,当我在当天的报纸上看到取暖的柴油的价格上涨时,我可能匆忙去多买一些。”[1]674此时的柴油不会是变质引起的罢?更常见的是,春节前当我们听说鸡蛋的价格要上涨时总是马上去买,否则价格的继续上涨将导致我们多支出一些货币。那么,这一些是否可以认为是对需求向下倾斜规律提出的严重挑战呢?其实,需求对价格的反应存在着动态与静态的不同:

(一)需要明确的几个概念:价格、价格变化及价格变化倾向

价格本身就是一个静态量的描述,说价格就必定有一个具体的量,或高或低。而价格变化则与其截然不同,价格变化就是指价格的上升或下降,价格变化是价格的动态描述。价格高低无法说明其要上升,也无法说明其要下降。价格上升并不能说明其价格就高或高于均衡价格,价格下降也不能说明其价格就低或低于均衡价格;恰恰相反,价格上升往往说明其价格较低或低于均衡价格,而价格下降往往说明价格较高或高于均衡价格。而在价格未上升或未下降之前或下降、上升之时暗含着一种动态趋势——将要上升或将要下降,我们把这种价格变化的动态趋势称之为价格变化倾向。价格是指现实的量,价格变化是指现实的变量,而价格变化倾向则是指将要发生的变化趋势,我们不能混淆这三个概念。

(二)价格高低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价格高低是个静态的概念,如果需求一定,一定的货币数量在价格较高时所能够交换到的商品数量就少,反之则能够交换较多的商品。也就是说,当人们的收入一定时,价格高人们只能少消费一些,而价格低则相反,人们的收入就相对增加,消费水平也会提高。

(三)价格变动对人们经济行为的影响

支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的人们强调最多的就是“其它条件不变”,但价格总是要变的。那么价格的变动是怎样影响需求的呢?

1.价格变动影响下的商品、货币的价值

价格作为商品与货币的交换关系,实际上承担着一种价值分配的作用,它能够改变单位商品或货币的相对价值。根据MV=PQ,此时,如果我们做静态的考察,假设V=1,则会有M=PQ。我们设均衡价格为P,当价格高于均衡价格P1后,商品的价格即为P+P1,其购买Q量的商品就需要货币M1,那么就存在M1=(P+P1)Q,展开此式可得:

M1=(P+P1)Q=PQ+P1Q=M+P1Q

移项得:

M1-M=P1Q

这可以描述为:M1在价格为P时,兑换Q量的商品就可以少支付P1Q的货币,因此,此时M1量的货币比价格P时损失了P1Q,按比率计算则会损失:(M1-M)/M1=P1Q/(PQ+P1Q)=P1/(P+P1)倍,等于单位货币贬值了P1/(P+P1)倍;同时,随着货币的贬值,商品则相对增值,原来单位商品的名义价值量P现在成了P+P1。如果价格下降P1则相反。商品的名义价值量损失P1,而货币则相对增值P1/(P-P1)倍。

上述过程也可以用语言表达为:如果价格上涨,伴随的是货币贬值,商品相对增值;而当价格下跌时,则有货币升值,商品价值则相对降低。

2.价格变化及价格变化倾向对经济行为的影响

经济人的行为总是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标准,价格的变化对人们的影响和其对价格变动的预期有直接关系。如果人们认为价格的变化倾向是持续上升或将要持续上升,持有货币将会贬值,而拥有商品在将来可以换取更多的货币。这样不管是消费者、企业家或投机商,谁也不会因货币将趋于贬值而加大储蓄,谁也不会因商品价格将要上涨而减少购买。而是相反,当价格将要上升或持续上升之时,他们竞相抛出货币,以换取具有增值的商品;同样,商品的价格持续降低或将要降低时,人们则竞相抛出商品或延迟消费。显然,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在价格动态变化的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四)需求定理的谬误

需求向下倾斜规律或者说需求定理其实就是对需求的静态考察,由其绘制需求曲线时所根据的需求表即可知道,需求表所表示的是一个一个的静态点,需求曲线只不过是点的连线而已,描述的只是需求的静态比较,并不是需求的动态变化(如图1)。很明显,所谓的需求定律显然是把人们能够购买,当成人们的事实购买;把静态的数量交换关系当成了人们的实际经济行为。既然要考查人们的需求行为与价格的关系,就不能只考查静态价格与人们购买力的关系,而不考查价格变动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这样的定律显然是一种错误的抽象,很难得出正确的结论。

需求表与需求曲线图.bmp

                         图1

二、误解了价格与需求的关系

吉芬商品是质疑者的又一大根据,而支持需求曲线向右下倾斜的人往往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维护其正确性:一是从方法论角度认为吉芬商品不能存在,否则就会导致经济学的一系列理论无法成立;二是认为吉芬商品即使存在也是一种特殊现象,不具有一般性。其实,这两个结论是理论的无知:第一,规律是现实世界存在的本质,不是任何人创造的。因此,我们的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实规律的抽象和把握,而不是为了经济理论而放弃或否定现实的存在;第二,一般性是指经济理论的一般性,而不是具体事件的一般性,什么时候具体事件——任何商品都不具有一般性,但抽象的理论却不能不具有一般性。如果我们抽象的规律不能够解释现实,那么它就不具有一般性,就不是科学的理论。其实,否定吉芬商品的存在关键在于他们对供需与价格关系的错误把握。

(一)供需与价格的关系

要研究为什么会出现吉芬现象,我们最好首先明确需求与价格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的。萨缪尔森在研究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时,有过明确的说明:“本章的目的是用简化的术语说明供给和需求如何在一种物品的竞争市场发生作用。我们将顺次论述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运用这些理想化了的工具,我们最后将说明,市场价格如何在这两条曲线的相交处被决定”。[1]P102因此,我们研究需求与价格的关系放在与供给相对应的平台上一块分析。

图1.JPG 图2.bmp

   图2                                        图3

萨缪尔森对价格与供需的描述存在着严重的逻辑错误。如图2所示:横轴Q表示供给或需求量,纵轴表示价格,DD是需求曲线,SS是供给曲线。萨氏说:“在较高的价格,横线表示供给超过需求的剩余量。向下的箭头说明,由于供过于求,价格将要变动的方向。在3美元(C点)的均衡价格以下,横线表示不足,现在是需求量超过了供给量。因此,供不应求的压力使箭头指向上方……只有在C点,才会存在力量的均等以及可以维持的静止价格。”[1]P112对于此图的描述如果我们仔细审查就可以发现两个基本的错误:第一,供过于求(图2中的剩余部分),价格必定低于均衡价格,何来价格较高?供不应求(图2中的不足部分),价格一般高于均衡价格,何有价格较低?第二,供需失衡,价格变动的方向应该是远离均衡,而该图则是趋向均衡?     

萨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简单的错误呢?关键就在于他们并没有明确价格与供需的关系。价格与供需是互为因果的,供需决定价格,但同时又被价格所影响,但价格与供需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循环反复。如上所述,由于价格对供需的影响只是改变单位商品供需的相对或绝对价值,并通过其价值的变化影响人们的供需动机,但并非直接影响供需的实际数量。如价格再高没有生产资料你一次不可能大量生产,同样价格再低你因为收入的限制也无法满足所有需要等等。况且,萨氏在描述价格是如何影响供需时候,所采用的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影响供需的曲线;而其在应用中又反过来再描述供需对价格决定的曲线,显然存在着逻辑循环。

供需对价格的影响则是决定性的,任何一项影响价格的因素首先必须影响供需,无论政策、收入、科技、天灾、通货膨胀。我们据此可以推出任何状态下的供需与价格的关系图(见图3),其应用更具有现实性与合理性。它说明,供大于求,则价格下降,趋于较低;而供不应求,则价格上涨,趋于较高,供需失衡总是导致价格远离均衡。分而述之,当供给不变,需求增加,则价格上升,需求减少则价格下降;同样,当需求不变,供给增加,则价格下降,供给减少则价格上升。其实,西方经济学中不乏此论,如萨氏在其《经济学》附录18中所述:“第一个命题……需求增加——供给不变——将使价格上升。第二个命题……当需求不变时,供给的增加几乎肯定要降低价格……”[1]P658。然而人们在应用中却对传统供需表与供需曲线情有独钟,这大概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

可见,价格变化对需求变化并不具有决定性,恰恰相反,而需求变化对价格变化却具有决定性。因此,传统需求曲线只不过是描述了在收入一定的情况下,当一物品的价格上升,它所换取的物品数量减少;当一物品的价格降低后,它所交换到的物品数量增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需求曲线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大师 经济学理论 右下方倾斜 价格变化 山东省 消费者 人民医院 购买力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lyngqng + 40 + 1 精彩帖子
赫赫铭儿0 + 40 + 40 + 1 + 1 + 1 奖励原创

总评分: 经验 + 80  论坛币 + 4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2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xieyongxia 发表于 2012-6-20 22:22:3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二)忽略了需要对人们消费的决定因素

传统需求向下倾斜规律就是误解了需求与价格的决定关系,从而忽略了需求的其它决定因素。研究人的需求只看价格,其实已经掉进了自造的理论陷阱中。现实中的需求并不只决定于价格?更多的时候是决定于人们的需要。当需要作为人们的基本需要时,其需求欲望比较强烈,如马斯洛所言:“这些更为基本的需要不可思议地‘顽固’,难以对付。它们反对所有的奉承、取代、贿赂和削弱,没有任何通融的余地”[4]P90,单纯的价格高低是无法左右人们的需求的。没有钱的人抢、偷也要满足,收入低的人借贷也要消费;而在不需要的时候,即便其它条件不变,人们也不会再买。吉芬商品就是能够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饮食需要的最低级食品,所以它表现出极端的“顽固”性,满足的欲望比较强烈,不管其价格多么地增长,但其总比其它一些高档商品还是相对便宜,因此,他们手中的货币越是少,他们就越要消费这些低档商品,再加上价格的增长可以减少未来消费,所以,人们总是在价格上涨时多买一些,以免价格的持续上涨导致将来消费大量减少。因此,价格的上涨并不能够减少其对吉芬物品的消费,相反,价格上涨反而导致人们的抢购,价格因素在吉芬商品需求中的影响是多么的乏力,这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为什么与价格的没有线性关系的问题。不仅吉芬商品如此,炫耀性物品的消费同样也是由于需要的决定而不是价格的决定所引起的,在需要的时候,价格永远处于从属地位。

其实,供需曲线本身就是一个错误的描述,价格对需求只能是影响,根本不具有决定性,价格所能影响的只是人们的相对收入,而对需求无能为力,起决定因素的是需要、收入。而假设其它条件不变,从而讨论价格对需求的决定是不正确的。所谓的其它条件不变,只不过是混淆了供需与价格的因果关系。


三、混淆了需求、需要与消费的涵义


传统需求曲线的错误,也与需求始终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有着极大的关系。需求概念的不确定,已被许多经济学家所认可,弗里德曼和萨缪尔森一再告诫人们:“在需求理论上一个基本的区分是,区分在需求表意义上的需求和在需求量意义上的需求。混淆这两种意义的需求是有害的。”[5]P24“不要把‘需求的增加’(即整个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和‘需求量的增加’(即由于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沿着没有改变的需求曲线的变动)混淆在一起……”[1]P653可他们一直没有说清楚需求为什么不能够在同一概念上应用。其实,需求概念的多重意义不止以上两个:

(一)需要

在对需求的研究上,人们最多的是指人的主观需要,对水的需求,对爱情的需求等等。“人类需求是指人们期望得到的事物、劳务、商品以及境遇……但是总起来说,人类的需求似乎又是无限的。”[6]P11很明显该需求即是指人的主观需要。

萨氏在说明需求表与需求曲线时说:“当水很贵时,我仅需要喝的水,当他的价格下降时,就买一些洗东西的水;价格进一步下降,我还有其它用途……。”[1]P105其实,这里存在着明显的问题,如果水贵,你就不需要洗东西的水了,你同样也希望能够拥有更多的水来洗东西。作为人的需要,一般情况下是稳定的,有没有需要是一回事,需要能够满足不能够满足则是另一回事,但我们不能够说能够满足的需要是需要,而不能够满足的需要就不是需要。因此,人的主观需要不随价格的升降、高低而表现出线性的变化,因此,经济学上需求表与需求曲线所描述的需求不可能是需要。

(二)消费

如果我们仔细品味一下萨氏的上述说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萨氏的需求其实就是消费,从静态上看,如果水很贵,我就仅仅用于饮用消费,如果价格较低,我就可以多消费一些。有相当部分人就把需求界定为人的一种消费行为,“消费者需求行为是否是由于偏好关系或效用函数的极大化而产生的”[7]P62~69,“企业家发现和创造需求的市场活动能够引导和改变消费者需求行为与消费模式”[8]P17~30等等,这种需求行为应该界定为消费行为。如果从需求表和需求曲线来分析,则再合适不过了,人们手中的货币一定,如果商品的价格较高,那么他只能有较少的消费,因为手中的货币受限制;但如果商品的价格偏低,那么他就能多消费一些,当手中的货币量和其它条件不变时,物品的消费量和价格绝对的呈负相关。

(三)货币

萨氏在其《经济学》中对需求有两种矛盾的描述:“总需求,是指在价格、收入和其它条件既定的情况下,消费者、厂商和ZF将要支出的数量。”[1]P149,而在另一个地方则说:“总需求表示消费者、企业和ZF将要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数量。”[1]P202很显然,前面的需求是支出的货币数量,而后面的则是物品和劳务数量。其实进入市场并以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具有特指的内涵,必须是能够与供给相交换并且进入市场的货币。作为商品,其直接就可以满足需要,无需交换,也无法交换其它商品(物物交换已不是现实的交换形式)。因此,与供给相交换的需求必须是以货币形式存在,谁拥有货币谁就拥有选择权,拥有购买力,拥有需求,无论是收入还是借贷。“总需求是指有货币支付能力的需求,因而货币供应量过程直接决定着总需求的状况。”[9]P01“在宏观经济上,总需求只能是货币量概念”[10]。

经济学中还存在着这样一种合成需求概念:认为需求包括二个要素,即需要和货币。其实,这是错误的。穷人需要量大货币量少;富人则相反,很多需要已基本满足,而货币量较多,那么,需求以何为标准,究竟谁的需求大,谁的需求小。

综上所述:与供给相对应的需求只能是货币,是社会或个人所拥有的购买力。因此,以下需求均是在货币的意义上运用的。在理论研究中,明确需要、需求与消费三者的区别和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否则,研究很难保持逻辑统一性。

第一,需要是人自身所具有的,有个人偏好,同时也受修养、风俗、时尚所影响,有追求满足的倾向性;而需求作为进入市场交换且能够构成支付的货币,是一种身外之物,只有多少,无所谓满足不满足;消费是利用需求满足需要的一种具体行为,有利用有限需求购买多少,购买何种商品的选择性。

第二,需要是具体的,一种需要不能代替另一种需要,如饮食需要不以代替温暖需要,精神需要不能代替物质需要;需求则具有一般性,没有此商品或彼商品的具体需求,只要有货币,它就可以满足任何需要;消费则是需求满足需要的中介,具有选择性。

第三,需要是消费的动机,需求是消费的条件,没有需要就无需消费,而没有需求则无法消费,需求决定着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水准,是满足需要的能力。

建立在不严格的需求概念上的需求表和需求曲线同样也是不严格的,因此,其对需求变动的规律描述也不具有一般和现实的意义,对现实的解释难免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漏洞。



供需本身就是人们消费行为的一般均衡问题,是人们行为的市场总量问题,是宏观问题;

而消费则是个人行为问题,是客观问题,是微观问题

需要则是人的主观问题,主观行为的目的是收益最大化,而不是价格高低,把消费量等同于最大化满足是错误的;



混淆三者是把主观等同于客观,把宏观等同于微观,把人们的主观行为当比例关系是不恰当的。





附:参考文献

[1]萨缪尔森等.经济学(第十二版)[M].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2]张五常.经济解释(三卷本)[M].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2

[3]薜兆丰.经济学争议[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4]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华夏出版社,1987

[5]弗里德曼.价格理论[M].商务印书馆,1994

[6]曼斯菲尔德.微观经济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8

[7]方福前.20世纪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与成果[J].教学与研究,2005(10)

[8]王廷惠.市场过程理论的过程竞争:与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对比[J].上海经济研究,2005(01)

[9]魏杰.扩大内需的思考和建议[J].经济参考报,2000(03)

[10]阮加.价格变动与需求变动--将货币作为内生变量的分析[EB/OL].经济学家网站(www.****.com).


见网友在本版对供需与价格关系的讨论,感觉本文可能对本讨论有帮助,贴与此。

使用道具

藤椅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6-20 23:04:1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总体感觉,先生把问题理解得太复杂了。

对需求曲线向下的质疑,关键在于对什么是需求曲线,它的准确含义的理解,就存在问题。

如果人们都能够严格按照基础经济学原理中的定义来认识需求曲线,那就可以省去许多不必要的纠纷。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板凳
tsp8001 发表于 2012-6-20 23:27:0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要搞清需求曲线的变化,必须要有比较完整的需求理论,而现在的经济学中却严重缺乏,
所以我一看到这些东西就知道不靠谱。
仅仅是质疑,也说得太温柔了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http://blog.sina.com.cn/u/2737743814

使用道具

报纸
xieyongxia 发表于 2012-6-21 17:50: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经济史外行 发表于 2012-6-20 23:04
总体感觉,先生把问题理解得太复杂了。

对需求曲线向下的质疑,关键在于对什么是需求曲线,它的准确含义 ...
对问题的科学认识,不是以复杂或简单来确定的。当然,能够简单最好。但如果问题是复杂的,你简单了就会出问题,往往出现概念不清,逻辑不严格。结果问题也不能够解决。

这里也存在什么是需求曲线的论述,你如果没有看出来,说明你并没有认真阅读。如楼下的望文生义。

科学的原理并不是按照什么学说来认识,而是首先要认识他究竟是什么样的。再在该基础上扩展。

使用道具

地板
xieyongxia 发表于 2012-6-21 17:54: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sp8001 发表于 2012-6-20 23:27
要搞清需求曲线的变化,必须要有比较完整的需求理论,而现在的经济学中却严重缺乏,
所以我一看到这些东西 ...
望文生义,如果你想评论某一文章,你总要大概的理解一下该文章。
一篇文章不可能什么东西都包含进去。但对某一问题一篇文章能够阐述清楚,就达到了目的。
况且,文章的标题并没有说是质疑。而是说需求曲线为什么会遭到质疑。

使用道具

7
经济史外行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2-6-21 18:01: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里也存在什么是需求曲线的论述,你如果没有看出来,说明你并没有认真阅读。如楼下的望文生义。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e=1&from^^uid=2537607

我看了你引用的萨缪尔森的黑体字阐述。

我感到问题正出在老经济学家的介绍上。

张五常、汪丁丁关于需求曲线的争论,仍然是对定义理解的分歧。

甚至那个引起诸多争议的吉芬商品,仍然是人们对需求曲线的乱七八糟的理解所造成。

谢先生是想梳理这些乱七八糟的理解。

我只说,分歧的根源就在于,对需求曲线本身就没有形成共识。

使用道具

对多少消费品而言,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但是对投机品,奢侈品而言,需求曲线向上倾斜。

使用道具

9
xieyongxia 发表于 2012-6-21 20:33: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冒充懂经济学 发表于 2012-6-21 18:55
对多少消费品而言,需求曲线是向下倾斜的。

但是对投机品,奢侈品而言,需求曲线向上倾斜。
严格来说,没有单纯价格决定需求的关系曲线,如果需求是与供给相对应的货币的话。

但价格对人们的消费行为是有影响的,其影响是通过改变单位货币的价值量来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因此,该消费行为对价格与价格的变动反应是不相同的,静态价格改变人们的消费能力;而动态价格则决定人们的投机行为。

使用道具

10
caoheng 发表于 2012-6-21 21:09:4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求曲线”这个名称起的确实有点勉强了,可以说名不符实,很容易给人误导。

  数量与效用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数量型需求曲线”。

  需求曲线这个称谓容易把需求的所有命题都包括了,不得不让人怀疑这个曲线。

  其实,人们怀疑的是需求的内容问题。这是一个明显的“带三块表”所引起来的问题。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