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hmax2008
1514 0

[原创]现代化反思与经济学责任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教师

大专生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722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2 点
经验
135 点
帖子
4
精华
0
在线时间
8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11-10
最后登录
2022-12-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现代化迷雾

现代化进程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正是在强大工业体系的支撑下,人类才能够得以一个强者的身份站在大自然面前,才能够通过更加充分的资源开发创造传统社会几个世纪以来的财富总和。这种进步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如同农业文明可以跨越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样,现代化也从不隶属于某种特定的社会制度。正因如此,现代化程度可以超越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而成为衡量一国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

然而,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现代化又不仅仅表现为生产力的范畴,它在到来的同时也推行着一种无法抵挡的体制霸权,携带着与之配套的特有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孕育着与诸多传统文明的冲突。自从西欧和美国在二百多年前率先完成现代化,现代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和文化价值观天然的连接在一起,这种结合所表现出的强大活力使原本相互封闭和独立的国度统统卷入其中,古老国度的文明还没有来得及找到自身实现现代化的最佳路径就被急匆匆地拖入到资本主义的大潮中。顷刻间,整个世界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不得不在这种貌似文明的野蛮侵略中经受痛苦的转型,资本主义俨然成为了现代化的代名词。

马克思主义是对资本主义这种现代化外表讨伐最为锋锐的武器。从19世纪末长达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数以万计崇高马克思主义者对共产主义的执著追求,彻底颠覆了资本主义是现代化下唯一合理的生产方式的教条。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强大,人们似乎看到了理想社会已经可以变成现实的希望。然而,这一伟大的社会变革依然没有摆脱社会转型必须经历反复的宿命,在资本主义通过四百多年时间才得以确立的现实面前,社会主义阵营的瞬间倒塌正在以无情的方式告诉人们:我们还不得不处在漫长的过渡期之中。

在看似无期的等待之中,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依然执著地进行着。社会主义兴衰波折后的中国,开始破除阻碍其发展的一切教条,重新回到现代化作为生产力范畴的本源特征,试图以自己的方式探索现代化的实现历程。在一切为生产力让路的政策指引下,中国在短短二十多年间创造出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宏伟成就,“中国特色”足以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特殊模式而名垂千史。但是,生产力总是不能安分守己地为人类服务,如今其赖以存在的生产方式又在逼迫这个传统国度经历转型,致使国力旺盛,而积弊渐深——现代化迷雾正徘徊在中华大地的上空。

Ø 迷雾之一:现代化与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制度合理性的唯一尺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用血与火交织而成的文字痛斥资本主义的原因,就是看到了这种制度对人性发展的扭曲;而其终生追求的共产主义也无非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高境界。中国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在向这个目标接近吗?答案部分是肯定的,因为有产者在中国的绝对数量已经大到足够随处可见的程度,他们享受的自由和取得的成就无疑是一种发展。然而,当视角从这些有产者身上转向更为深刻的生产关系时,我们仍然可以看到曾经熟知和痛恨的资本霸权和官僚强权,这类压迫人性、扭曲人性的权威关系至今还是支持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力量。

依然处在权威关系下的劳动者,在创造这个国家快速增长的物质文明时,丝毫没有个人发展空间得以拓展的幸福之感。当农民工离开家乡为换取资本的施舍而不得不在烈日的暴晒下搬运砖瓦时,当煤炭工人为了仅有的一点工资糊口而不得不在矿下与死神抗争时,当菜农为了生计不得不在严冬怀抱自己不足五岁的孩子叫卖街头时,很难找到除了生存之外更多的意义;当衣着体面的白领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进入富丽堂皇的办公楼时,留给他的也只有程序性的工作和永无止境的业务量,只有天性好斗的天才在这里才能获得以其意愿支配的发展,而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观的薪水似乎比任何发展都要重要;至于在政府或下属部门工作的人们,内部严重的官僚等级体制和繁杂的人际关系早已让他们习惯于人与人争斗和对特权的痴迷,即使安于现状的人也因权威的存在而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独立意志。

更有甚者,还有大批的弱势阶层游离于劳动者的范畴之外。居住在偏远农村和山区的人们至今还在过着自给自足的原始生活,现代化对于他们来说是另外一个世界的事情。居住在城市的失业群体,获得一份工作对于他们来说,远远要比尊严重要的多。现代化光环下的阴暗角落,究竟是谁之过?!

当人们将劳动者或农民、无业者与那些控制资源的有产者对比时,巨大的反差足以令任何一个善良的人为之落泪。但是悲剧没有终结的迹象,而现代化阵痛无法避免的宿命正在逐步成为人们的共识。于是,人们在现代化的迷雾当中翘首等待阳光出现的时刻,“面包总会有的”再次成为寄托希望的救命稻草。

Ø 迷雾之二:现代化与民族性

在大部分中国人眼中,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是令人向往的地方,因为它们代表了中国现代化的最高水平。确实,这些城市拥有高耸的楼群,繁华的街道,琳琅满目的商品以及处在快节奏生活中的白领,和其他城市相比,这里的灯光更眩目,街道更宽阔,生活更多彩,物质财富更是多的无法计数。然而就在这片繁华背后,就在人们为自己与国际接轨,荣幸成为一名世界人的同时,中华民族的特质却在这里慢慢消逝。在发达的大都市,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化办公环境,标准化了进入其中的每个人的行动和想法,生活方式、奋斗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的准则,已经分不出国与国之间的差别。相反,新的代沟正出现在不同发达程度的城市的群体之间,多元化的价值理念的相互碰撞使落后地区的人们遭遇迷茫,发达地区则为之荣耀。然而,无论哪一个群体,都不可避免同一个问题,那就是信仰缺失和传统道德伦理规范的大破坏所导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断裂,民族根基的动摇使不同阶层、不同地区的人们不得不遭受虚无,在无以慰籍之中被无尽的原始物欲所支配。

我们可以容忍,下一代习惯于肯德基、麦当劳式的快餐文化,青年人沉迷于超女、哈日、哈韩中的狂热,我们甚至不能阻挡他们那种极度利己的人生追求。但是,当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上海即将出版发行新版历史教科书时,讨伐必须代替沉默!按照编书者的逻辑,现代化中成长的学生,不可能再对充满血与火的历史产生共鸣,他们需要的是一部贴近和谐现实的历史教材,他们不需要从诸如毛泽东等伟人那里吸取进步的力量,盖茨之流的商界富豪已足以对他们产生激励。一个民族如何看待自己的历史,涉及到一个民族信仰体系的核心,当历史唯物主义的史学观被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历史观取代时,年轻的下一代将遗忘圆明园、将遗忘南京大屠杀、将遗忘民族的苦难历史,将无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如果我们的后代在看到杨白劳和黄世仁的故事时,感受的不再是残酷的阶级压迫,而是得出“欠债是该还钱的,自杀是不必要的”的类似结语,那么马克思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还能担负起实现共产主义的重任吗?!

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文化和近代决定中国历史进程的马克思主义,是早已融入中华民族血脉的精神支柱,无论生产力发达到何种程度,失去精神支柱的中华民族将彻底失去幸福之源,坠入到无尽的虚无和彷徨之中。当苏联推倒列宁、斯大林伟人雕像的时候,意味着一个伟大的国度也就此崩塌,惨痛的历史教训时刻提醒中国:留住民族之魂,不要重蹈覆辙!

二、走出奴役之路

穿越现代化发展的迷雾,构建一个适合人类发展的,实现民族振兴的合理社会制度,必须确立科学正确的发展观,以引导现代化进程的方向。发展观的问题也就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目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已对此作了最好的概括,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再加一点为——实现民族振兴。其中,生产力是实现其他方面的必要条件,处于基础性地位,是社会主义要解决的第一要务。然而,富裕并非一定是社会主义,消除剥削关系、维护民族之魂,必须构成生产力发展的前提条件。

1985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一种“内源发展理论”,可以作为对上述发展观的具体阐述:通过动员和运用有关社会的既有资源和潜力来满足人民特别是最无权的那部分人民的实际需要。这种发展必须同时维护民族的文化本性,尊重他们由来已久的渴求,并推动他们的真实个性的发展;这种个性是通过传统价值观、社会结构、人际关系以及往往同实际需要和社会结构的特定可能性与局限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表现出来。这样类型的发展必须符合如下标准:它必须通过社会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争议和社会和平,并通过对成果贡献和牺牲的更公正的分配,来达到社会关系和谐,他的主要目标必须通过个人和集团主动地、广泛地参与全部计划过程和一切方面的发展来保证发展途径和方法的愈来愈民主化和人道化。

《资本论》的研究方法表明,生产方式是一切社会制度形成的决定力量,当一种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充分显现的时候,最彻底的揭露形式便是对其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并从矛盾中找到革新的途径。因此,任何一种发展观的形成和实现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生产方式的批判基础上,否则永远都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研究生产方式的专门工具,因此,中国新型发展观要从空想走向科学,必须借助经济学理论对我们的时代进行最深刻的剖析,进而形成理想社会制度的科学理论基础,这是任何一个经济理论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然而,历史上的本土经济学并未很好的发挥这样的功能,相反,它的发展滞后对中国现代化进程遭遇迷雾负有责任。在社会主义阵营如日中天的时期,人们曾乐观地认为只要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设想付诸实施就可以自然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任务只是对经典著作的诠释而已。只有在苏联社会主义走向霸权主义之后,才有部分经济学家开始探索适合本国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布哈林、兰格等人为此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研究同样长期停留在引经据典的诠释工作阶段,即使在改革开放之后,于祖尧、卫兴华、董辅礽、刘光国、杨圣明、张薰华等经济学家开创性地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市场经济的理论,但由于缺乏后续深入的研究工作,对市场化后可能出现的结果认识不足,导致了市场化进程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的脱节越来越严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壮大,西方市场经济理论以其超强的实用主义迅速取得了国内经济学界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逐步退到了形而上学的研究领域,社会主义则作为单纯的政治教条被始终如一地坚持着。经济指导思想的混乱导致了中国经济政策长期以来的短视性,“摸着石头过河”使政策制定者忙碌于不断涌现的现实问题,在不得触犯政治教条的前提下,生产力成为唯一可以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因此,中国经济学家没有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方法建立起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有效结合的系统经济理论,是中国现代化走向迷雾的重要原因。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中国经济学不能再沉浸于时代显学的荣耀之中,走下神坛,去直视真实世界的痛与泪,用良心挑起沉甸甸的使命,乃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中国经济学之路任重而道远,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便是消除当前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对经济学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良影响,以便为中国经济学的构建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发展空间。

新自由主义,原本产生于市场理论中的一种理想理念,宣扬人的独立、自由和理性,是一种美好愿望的憧憬与表达。但是,自诩市场经济最高代表的资本主义却将这种完美理念与其充满剥削与压抑的制度联系起来,形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当今,新自由主义作为西方价值观的代名词,成为了垄断资本建立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最有力的工具。“华盛顿共识”作为体现该项意志的重要成果,已经影响了全球除穆斯林国家之外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潮也开始从社会、经济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渗透,试图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中国经济政策的走向,进而改变整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传统。在渗透过程中,经济学无疑是新自由主义最重要的宣传阵地,同时也是最容易攻破的领域。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要与国际接轨的呼声越来越高;各个高校和研究机构纷纷通过所谓的国际标准进行课程调整以示进步;大批优秀经济学工作者留学于哈佛、芝加哥等世界顶级的高等学府,并有相当多的归国人员利用所学来改造本国的经济学教育和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受到空前的顶礼膜拜,诺奖得主一时成为不亚于影视明星的热门人物。与此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一直引领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传统政治经济学却在人们眼中变成了土得掉渣的迂腐之学,政治经济学课程完全作为政治教育的工具,部分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人员也迫不及待地转向西方主流,生怕原来的学术出生砸了自己的生存饭碗。

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大行其道,不仅严重威胁了中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而且已经造成了诸方面的负面影响。首先,经济学内部分学者(包括政治经济学者)已经开始认同资本主义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当前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阵痛,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市场将会自动消除一切的不合理,阳光过后必见彩虹,中国迟早会步入发达国家的行列。这种唯市场至上的理念直接出自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教诲,它诱使人们漠视现实的社会矛盾,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市场的完善上。这是一种带有麻痹性的天真论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早已揭示,建立在剥削基础上资本主义不可能消除贫穷,相反贫穷还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保持的前提条件,因此通过美国的施舍而成为发达国家永远都是一个美丽的神话。事实上,垄断资本主义已通过经济全球化构建起世界资本主义的大体系,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将国内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转化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剥削,在这样的体系下,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不发达状态是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能否得以延续的关键因素。第二,新古典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普及正在改变经济学工作者和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成本—收益的理性分析方法正在取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分析方法。这种思维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经济学研究将不再关注社会变迁的历史规律,转而沉溺于具体细节问题的解决。这种思维定势极容易将资本主义视为一个永恒发展的社会制度,从对这种制度的否定转向全面的肯定。已有部分学者认为目前资本主义已经度过了资本原始积累的野蛮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已经克服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缺陷,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和谐发展的太平盛世。这一论点的错误之处,从常年生活在欧美,并拥有万贯家财的穆斯林思想家班纳的名言中可见一斑:“西方的生活方式实际上建立在实用与技能的知识上,在发现、发明以及机械产品充斥的世界市场上,它始终未能对人类的思想提供一丝光明、一线希望、一点信仰,或者给焦虑不安的人提供哪怕是最为狭窄的通往安宁与平静之途。”资本主义除了在物质文明的创造上处于强势,从社会进步的其它方面来说,如波兰尼所言,是“人类社会极不必要出现的一段历史时期”。

2005年,刘国光老先生语重心长地提醒世人:经济学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必须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教育中的主导地位。每一个经济学工作者,都应该时刻铭记刘老的这句嘱咐,警惕西方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经济学的错误导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当苏联轰然崩塌的那一刻,永远不要忘记——在诸多的政客中间,还有一位叫波波夫的经济学家曾对这场巨变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恐怕再没有其他专业背景的学者能够获此殊荣。一味强调超意识形态的全球一体化,只能使中国经济学成为资本主义文化侵略的前沿阵地!

批判不等于取缔。中国经济学的建立,应以海纳百川之胸怀,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上,吸收包括自由主义在内的一切经济理论成果,借鉴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甚至自然科学前沿领域的研究方法,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市场化改革经验,探索出一条既能创造发达物质文明,又能实现民族振兴的和谐幸福的社会制度,最终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探索真理的路途上,就用马克思的一句名言来坚定经济学工作者前进的信心吧!

“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来诚实探讨的结果。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

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9-1 1:08:5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马克思主义体系 经济学 责任 现代化 原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