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zhaoyaming
24503 68

[学术治理与讨论] 青年学者张晖之死   [推广有奖]

教授

7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经济与金融学的江湖

威望
1
论坛币
24751 个
通用积分
3.4488
学术水平
280 点
热心指数
312 点
信用等级
224 点
经验
7935 点
帖子
1399
精华
1
在线时间
60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2-14
最后登录
2019-9-9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这代学者很难等来良好制度设计,教育部成为学术腐败发动机。
    学术上、生活上的压力让他的身体严重透支
    2013年3月15日,年仅36岁的年轻学者张晖去世,让学术界产生了不小的震荡。有人为其早逝惋惜,也有人感受到坐在学问的冷板凳上那份凄苦和悲凉。我们难道真的处在一个学术的“末法时代”吗?知识分子又该如何坚守那份清冷?
张晖这个人,是不喜欢讲他自己的,不光是我和他交往少的原因,即使他同一个室的同事,他们也知道的不多,就是因为张晖不太愿意讲自己家里的事情,他也不太愿意叹苦经,比如说大家也不知道他身体好不好,有的时候问起,他会轻描淡写。但有些困难是共同的,比如他和他妻子双双到了北京就职以后,张晖在我们社科院,一个月收入2000块钱,他妻子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开始的收入也多得有阶层。现在这些青椒(青年教师)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一开始的时候收入非常低,用我一个北大师兄的说法就是,你在没有评上副教授之前,你只够吃饭,凭上副教授以后,你才买车房的事。我们也知道,张晖的岳父岳母在北京,但是年纪很大了,他父母在上海,本身又没有公职。
    他实际上是农村子弟,对吧?所以这样的话,他几乎得不到家庭支援。张晖他们开始买一套很小的房子,大概就60平米吧。但是后来要生小孩了,要靠父母来北京,帮他们看看孩子,就另外租了一套小房子给父母住,然后每天早上把小孩送过去,晚上再接回来,长此以往资料也很不方便。去年他们买了一个大一点的房子,大概120平米吧,就在三环边上,因为要便利他夫人上课。这样压力当然比较大。在高校,评上副高,收入的提升相对较大,但在社科院来说,他更多是代表一种学术认可。所谓的待遇,无论高校还是其他什么单位,他都是跟你的职称和级别挂钩的。待遇的差距,不光是体现在工资上,体现在各个方面,住房,甚至住房的面积,申报课题、甚至出差的待遇等等。职称不光是这个问题,他还代表着很多乱七八糟的事情。比如说我举个例子,现在大学每年都有硕士、博士毕业,他们答辩的时候,会请答辩委员,但是答辩委员的职称,必须是副高以上。我们申报课题,如果你是副高,你就可以单独申报,如果你不是副高,你是一个助研,你必须要请两位正研做你的推荐人。而这个职称的评定,也很难做到绝对公正,尤其现在学科细化,学者互相之间其实不太懂“隔壁的学问”,你明白这个意思吧?比如说今年有几个人要报副高,到底这几个年轻人哪个更强,根本没法说清楚。如果你不想通过量化比较,就是谁书多,谁论文多,哪个刊物级别高,只说谁学问高,没法比较。
    其实,做学术是注定了贫穷寂寞的。第一,发不了财;第二,出不了名,尤其是得不到当世名声。做学术是注定贫穷的,真正的学术研究,艰深的学术研究一定不是大众所能理解的。多数学者在生前都很难获得认可,不是说完全不能获得认可,而是非常困难,张晖如果不是去世,许多人也不可能了解有这么优秀的一个学者。而且,对于学术成果,尤其前沿学术成果的理解,往往是严重滞后的,许多很好的学者,往往在出成果的当时,尤其是他做出最好成绩的年龄段是得不到认可的。
    所以说,学术研究真的不是贫家子弟做的,这是我今天要说的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我知道这句话如果说出去,许多人会恨不得打死我。其实我自己也是贫家子弟,当我意识到贫家子弟不适宜做学问的时候,其实我已经没有退路了,硕士毕业的时候,我有很多路可走的时候,我选择了学问,当我不断地做下去的时候,当我意识到学问不是我的最佳选择的时候,我已经没有退路了,所以我只能够说,这句话是说给还未选择学问之路的贫家子弟听的。
    几年前我们研究室曾经讨论过是否将一个博士生留在室里,我虽然不反对,但也没有表态支持,我是持保留态度的。为什么?因为他是贫家子弟,我知道他很努力,也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很优秀的小伙子,但是因为他太穷了,留在我们单位不合适,我们社科院的工资是很低的,而他的父母又是农村的,不仅无法支持他持续地做学问,可能还指望他读了这么多年书,将来能赚钱补贴点家用呢。可是,他如果留在我们这里,他会非常艰难,他将来要面临娶妻生子,他要在北京买房,而我们社科院待遇根本不足以负担他这些需求。但问题是,他本人又很愿意留在我们这个所谓的最高端的学术机构,你想想,谁不愿意把自己留在最高端的学术机构呢?但是就算把他留下来了,他以后怎么办?他的生活怎么办?当时我为什么持保留意见,因为我认为他留在我们单位,于他,于我们,都没有什么好处。
    为什么对我们也没什么好处呢?我当时说了一句特别难听的话,我说,你如果留在社科院,注定了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无论你多聪明多出色多努力,因为你面对的生活压力是这么大,你这样一种生活压力,你不可能不去面对,你所面对的生活压力比你所面对学术压力更大、更迫切、更实际,你必须要去投入大量的精力面对生活的困境,你无法全心全意赴在学术研究上。
    可是,这么优秀的小伙子,他这么努力,这么多年好不容易走到这一步,如果因为他家穷,你就拒绝他留在这里工作,这也太残酷了,社会不能如此不公吧?我如果因为这事反对他留下来,我良心上过不去,我不能这么干。所以,我只能保持一种默许的状态,随大流表态,既不出言相助,也不反对阻挠。
    许多大学生意识不到这一点,大学期间,反正你是学生,我也是学生,都由家里供着,大家的精力都放在学习上面,可能我比你更优秀,可是,当我们出来之后,走向社会之后,你的家庭条件很优越,而我的家庭条件非常的清贫,这时,我们面对的压力就完全不一样了,你的家里还可以继续对你进行投入,而我的家里可能还需要我来回报,于是,我们可以投入到学术研究中的时间和精力就很不一样了。你想想,这样一下来,若干年后,未来你的成就肯定会远远大过我,这是贫家子弟没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
    许多贫民子弟都会指望通过学而优则仕,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那也得看你读的是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工作,像我们这种专业,这种单位,想要改变家庭的命运是不可能的。所以我说,贫家子弟如果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最好不要选择做学问,尤其是不能选择我们这种寂寞的学问,那样会拖累整个家庭的。
    所谓的读书改变命运,不能狭隘地理解,读书读到一定的程度,学会了一些必要的文化知识、为人处事的方式,以及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有效技能以后,我觉得这个时候你应该停下来想一想,是不是值得,或者说有没有必要再往前走。并不是说你一直向前走,多读书就一定能改变命运。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读书改变命运,以为书中真有黄金屋,书中真有颜如玉,以为一直读上去,一直读上去,硕士、博士、博士后,读到最高了你就能改变命运了。恰恰相反,你读到最高了,你可能就是最穷的那类人了。
    “他确实很累”  
   “其实,我能感觉到,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生活上,对于张晖来说,都有不小的压力。”杨早比张晖早到中国社科院一年,单评职称,就花费了他们很多的心思。张晖从2006年进入社科院后,一直是助理研究员。  
  职称迟迟不上去,不是因为学术水平不够,而是因为没有名额,必须退休一个,才能替补一个。一直到2012年底,张晖才评到了副研究员的职称。  
  张晖的家庭压力也很大,有一个两岁的儿子,妻子在北京一所大学教书,收入也不高。“对于一些学者来说,想要在北京买房,很不容易。”同事张剑说,去年,张晖通过向亲友和银行借款,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正背负着巨大的债务,人却突然被压垮了。  
   “他确实很累。”张剑说,孩子小,他白天在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照顾孩子,哄完孩子睡觉后,自己再看书写作,这些书,大部分就是夜里写出来的。而且,张晖在写学术专著的同时,还是南方都市报专栏作者,常常写书评,给读者推荐好书。写一篇书评,至少需要阅读好几本书。这些工作都大大耗费了他的精力。  
   身体突然垮去  
  张晖是在3月15日,因突发脑溢血和急性白血病去世的,年仅36岁。“很突然,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杨早回忆说,事后想来,其实张晖的身体,还是有一些征兆的,比如经常感冒,发低烧,跟同事谈话少了,胃口也差了,也出现过眼底出血。但张晖并没有重视,只是头痛医头,感冒就吃点感冒药,发烧了挂个水,并没有系统性检查。还是常常熬夜工作。等发现了,一切全都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社科院 南方都市报 学而优则仕 助理研究员 改变命运 青年 收入 教育部 知识分子 副教授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观世鹰 + 60 + 1 + 2 + 1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fuzaode + 1 + 1 + 1 观点有启发

总评分: 经验 + 60  学术水平 + 2  热心指数 + 3  信用等级 + 2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就怕知识改变命运
沙发
fuzaode 发表于 2013-4-14 08:58: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哎,我最近正在纠结毕业后要不要继续从事学术研究,看了这个帖子,我真的很受教育啊

使用道具

藤椅
sunpj031 发表于 2013-4-14 09:27: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签名被屏蔽

使用道具

板凳
彼岸美 发表于 2013-4-14 09:32: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帖子好,也许只有那些快毕业或已经毕业的人才能体会到。刚念博士的人年轻气盛,雄心勃勃,总以为自己能干出多少惊天地泣鬼神的事,可等四五年下来,绝大部分人都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也晚了。呵呵

使用道具

报纸
宿舍123456 发表于 2013-4-14 09:44:2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术是一种奢侈品,的确不适合贫穷子弟来“享受”
但是,除了学术,那些误入社科领域的贫困子弟又能有什么出路
走仕途也不大行得通。大多没有这方面人力资本积累,也没有相应的社会资源作支撑
不如当初不读书

使用道具

国家整天号召在教育上加大投入,为什么研究人员工资迟迟上不去,我们知道有几个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为啥都是外国国籍了吧,因为在中国搞研究连一家老小的温饱都难解决,哪有精力搞研究啊,如果杨振宁在这样的环境搞研究,早累死了

使用道具

7
mklsl 发表于 2013-4-14 10:04: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深度,往浅的说,几千几千的版面费,穷人就付不起,学术真不是穷人玩的

使用道具

8
greenbean 发表于 2013-4-14 10: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得有道理!

使用道具

9
QYZ2012 发表于 2013-4-14 10:48: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最主要的生活成本的提高,中国房价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人幸福

使用道具

10
碧海空晴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3-4-16 08:33: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后就简简单单的生活吧,何苦为难自己和爱人。
把梦放在心底的深处,向着她的方向,起航……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