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iaozhu909
41493 388

[经济现象] 商业筹码狙击战——中国商企密谋与诡道竞争(原创连载) [推广有奖]

41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0 16:15: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1、

学会制造资本入侵的制衡“核弹头”

我们国内企业的发展壮大,毫无疑问伴随着兼并与并购,也伴随着资本运作的影子。而从趋势上来看,2008年基本上是一个分界线。在2008年以前,我国高成长的企业迅速崛起,并成为众所周知的明星企业。很多企业曾几何时被大众看作民族的骄傲。而这个时候,国内企业与那些资本运作的投行、基金进入蜜月期。他们的加入让国内企业以乘数效应拓展市场,或成为国内品牌的龙头,或占尽行业优势。但是2008年以后,全球进入经济冬天,消费萎缩,企业发展困难。这时候国内这些快速成长起来的企业就可能因为大环境的不景气以及短暂出现的问题而被那些曾经“合作无间”的国际资本所趁机吞并。这样的案例在近些年来已经数不胜数。

曾经领尽风骚的太子奶,其实就是被国际资本整垮的。太子奶的领头人李途纯1997年带领太子奶拿下央视标王,这也成为其后来快速扩张发展的起点。然而太子奶由于快速扩张带出的问题也代表了很多国内企业共同的问题。

在2006年以前,太子奶涉及了很多与乳品不相关的产业,逐步丧失了夯实基础增加行业竞争力的机会。而正是由于投资过散,太子奶才会引进国际资本,并一再举债。而最要命的是同蒙牛一样,李途纯与英联、摩根士丹利、高盛三家投行也签署了对赌协议:三大投行注资后,前3年如果太子奶集团业绩增长超过50%,可降低投行股权;如完不成30%的业绩增长,李途纯将失去控股权。蒙牛的牛根生当年也是签署了几乎完全一样的对赌协议。不过牛根生赢了,而李途纯则没有那么幸运,他做的事也更为疯狂。

因为在对赌协议之后,2007年,太子奶又获得了六大银行财团共计5亿元人民币的授信。拥有大量资金以后,太子奶就开始了快速扩张,但后面事情发展就没那么顺利了。2008年,先是地震等灾害带来的损失,接着全球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六大财团将“太子奶”的信用贷款利息上调30%,加重了负担,紧接着就是三聚氰胺事件。原本因原料价格过高而利润已经很低的太子奶遭受了重创。毫无疑问,李途纯的对赌不可能赢了。当然,后来“太子奶”被同行业再踩一脚,并引发一系列事件导致企业回天乏术则另有原因。

使用道具

42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1 10:08: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2、

但是,从“太子奶”的发展到衰落,可以看到国内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竟然是那么雷同,基本都是企业创始人非常有开拓及冒险精神。而正是由于自己这种冒险精神,通过资本借贷快速成长,企业在几年内就发展成为同行业里的佼佼者。但企业往往会因为发展过快,遇到危机之后,不得不寻求资金帮助。而国内银行往往对这类民营企业支持不大,尤其企业遇到危机之后,加大了风险,国内银行就更不愿意给予资金了。国内民间资本在这时候更多考虑实际控制权,而创始人基本都不会愿意大权就此旁落,最终唯一可选择的就是国际资本了。

但国际资本的做法更加决绝,并基本都已经形成规律。先是伸橄榄枝,在关键时候资金进入,开始合作非常愉快。先帮助企业继续融资引进新股东,然后想办法在股市上市。到此为止,往往创始人都会非常开心,因为从募集资金到企业上市,自己基本很少操心,所操心的事情就是把大把募集来的钱用于企业扩张。

往往这些国际资本进来的时候都会给企业创始人一份像“太子奶”一样的对赌协议。这份协议看起来像是激励企业发展的协议。实际上,是加了一副枷锁给创始人,用金融高杠杆把国际资本的风险转化,转到创始人这方来。不管对赌协议是输是赢,国际资本都是赢家。在企业遇到危机期间他们会以股票质押、贷款等形式“帮助”创始人走出困境或者谋取发展,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大部分创始人被踢出局。即使少量没有被踢出去的创始人,投行们也赚得钵盆全满,创始人的股权依旧不断被侵蚀。

当然,国内企业家在经历国际资本的洗礼的时候,也会总结经验,并进行“中国式”的商业反击。比如前面所讲到的雷士照明,其创始人吴长江虽然股份被稀释,并被国际资本挤出董事会。但是他利用自己手里的渠道资源做筹码,将雷士照明的渠道分销系统直接独立于雷士照明之外。因此当这些国际资本对其动刀的时候,吴长江反戈一击,占到了主动位置。虽然这样的争斗对雷士照明来说可能在企业发展上是极为不利的,但从个人角度来讲,吴长江手里拿了一副好牌,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逼迫资方不得不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出牌。

使用道具

43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1 15:35:4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3、

这可以说是近些年国际资本进入国内企业首次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虽说这么做并不符合商业规范,但却是国内企业者面对国际资本侵蚀的一个经典案例。当然除了吴长江,牛根生也不简单,在签署对赌协议的时候,他能够看清形势不盲目发展,并很早就已经想好后路。从被国际资本稀释股份到找到中粮接手,最后到现代牧业横空出现,一步步很有点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意味。当然,能够在国际资本夹击下生存下来的例子并不多。这就给企业以启示,到底在获得资本后该如何发展,对赌协议该如何完成,企业发展应该如何进行,是盲目扩张还是夯实基础?

从新希望乳业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虽然没有快速进行产业扩张,这对于占领市场是不利的。但相对来说,稳健的步伐、本土化的经营品牌、低负债率、产业链的有效整合,往往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最能体现出重要性,使得企业本身虽然不会快速崛起,却会慢慢地稳定增长。

与国际资本侵蚀股份后打包卖掉的做法不同,国内企业在收购后往往是想长期经营。但这里面问题又出来了,如何收购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后该如何发展才是重点。首先,在收购企业的时候不应仅仅看到企业的优势,更该看适不适合自己,能不能把收购的企业有效整合,并降低成本。而收购以后又如何进行企业监督,在交接过程中如何保持企业优势,又不会继续扩大原来企业的问题,这是非常值得思考的。

使用道具

44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1 17:27: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4、

从中粮集团的各种兼并、重组与收购中,其实也可以看到,一个企业再庞大,当整体的协同运转无法执行,就相当于整合没做好。这样即使并购再多优秀企业,也只会给自己增加压力。多元化的企业发展建立在完善的产业链条相互合理协调的状态下,整合得越合理企业运作成本就越低,净利润率也就越高。

因此,不管是企业发展还是企业兼并,其实他们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当危机来临之前,如果能够未雨绸缪,有效整合产业链使其健康发展,相信不管多么大的危机,多么厉害的国际资本都不可能轻易撼动企业,企业也就掌控着制衡这些资本入侵的“核弹头”了。

使用道具

45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1 19:16: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

使用道具

46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1 23:21:5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5、

商标争夺战背后的鬼蜮伎俩

在如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商标”“专利”都成了不可忽视的隐性资产,且越来越重要。而从欧美先进国家的经验看来,近些年商业实体主要的竞争就是在各个产品的专利上面,有时候一个专利之争可以上升为产品之争、企业胜败之争。转回国内呢,则更多的是商标之争,一个商标,不管有没有产品,都是商业价值。所以商标争夺战在国内不断上演。

使用道具

47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2 01:35: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晚安~

使用道具

48
了了无情剑 发表于 2013-8-22 08:55: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我可以转走吗,这个有版权一说吗

使用道具

49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2 11:10: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了了无情剑 发表于 2013-8-22 08:55
楼主,我可以转走吗,这个有版权一说吗
这样,您想转走必须注明作者,确有版权,因为过几天就要出版。

使用道具

50
xiaozhu909 发表于 2013-8-22 11:11: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26、

IPAD商标争夺局中局(一):唯冠衰落真相
2012年,一场官司引起了国内甚至是国际舆论的注意。这就是唯冠与苹果争夺国内IPAD商标案。这场官司,最终以唯冠获得6000万美元与苹果达成和解画上句号。官司虽然结束了,但由此引发的讨论却并没有结束。这场官司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注目?该案件成为了商标争夺的经典案例,而唯冠的成功获得利益更被诟病为投机取巧的典范。唯冠到底怎么一步步让全球的产业巨头“苹果”掉进了陷阱中?想要了解这桩案子背后的玄机,就必然先从唯冠的成长史说起。

说起唯冠,其实并非是大众眼中的“皮包”公司,其生产规模并不小。唯冠公司在1989年成立,以几十万元人民币起家,并开始做显示器材料加工。1991年进入深圳沙头角保税区,从此开启了唯冠以显示器为核心的发展壮大之路。十多年后,唯冠就成为了全球第四大显示器生产厂商,年销售额过百亿,企业员工人数过万,并在香港、台湾两处上市。最辉煌的时候,全球每十台显示器就有一台是唯冠生产的。

其企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不仅可以看出唯冠的发展轨迹,更能看到此类企业的共通点。第一个阶段,是高速发展阶段,也就是从唯冠创建到2003年这个阶段。这个时候唯冠迎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一路走来,由于在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所以同大多数的同类企业一样,唯冠享受着地方优惠政策、地价优惠、人力资源极其低廉等优待,这种以代加工(OEM)的形式逐步做大的企业数不胜数。而声名远播的代加工巨头——富士康,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发展起来的。唯冠与富士康虽然规模不同,但发展轨迹还是极其相似的。

唯冠在代加工不断做大的同时,也开始有转型的欲望,并于2000年并购了品牌显示器厂商美格的股份。如此一来,唯冠由低端显示器为主,逐步开始进入中高端市场,并确立了品牌地位。第二阶段在2003~2007年,是唯冠发展的一个相持阶段,其实在这个阶段唯冠可以有更多的发展。但由于与传统通信产业巨头摩托罗拉的合作,让唯冠在这个时期的业务逐步走向被动。2003年10月,唯冠与摩托罗拉双方正式公告摩托罗拉与唯冠集团达成联盟,同时宣布摩托罗拉液晶电视、等离子电视等系列家电产品登陆中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4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