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laolang415
2895 2

[学术治理与讨论] [转帖] 汪丁丁:学术不规范,学术腐败与群体共谋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1粉丝

版主

院士

1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514326 个
通用积分
5147.0453
学术水平
80 点
热心指数
96 点
信用等级
40 点
经验
78526 点
帖子
2665
精华
2
在线时间
26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12-25
最后登录
2024-3-18

laolang415 发表于 2007-12-14 19:0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学术不规范,波斯纳大法官曾专门论述,不仅在中国而且在西方,严格地说难以究之以法,通常更有效的行为约束,是道德自律。这里报道的学术不规范、学术败德或学术腐败,在程度上可以有极大差异,当事人在学术共同体内享有的信誉也常有天壤之别。在任一学术群体内,当道德水平低于某一阈值时,学者们的行为很可能逐渐从学术不规范演变为学术败德和学术腐败。“腐败”之原初定义是“以公权非法牟取私利”,故只适用于官员的腐败。学术的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学者的“败德”行为,应称作“学术败德”。
令人感叹不已的是,中国各高校内普遍存在的学术败德行为的醒目特征,与已经被揭露出来的官员腐败行为类似,可称为“群体腐败”。在一连串“卖官案”中被证实有罪的官员们,他们知道他们同属于一个腐败群体并明确地要协调群体内全体成员的行为。当然,制订协调策略并非协调行为的必要条件。更可能发生在群体内并导致群体腐败的,是“共谋”,又称为“群体共谋”——它的行为学特征在于,参与共谋的群体成员不必须明确意识到他们参与了共谋。事实上,共谋的最主要资源,是博兰尼所谓“隐秘知识”和“支援意识”。学术群体的共谋,在学术败德到登峰造极阶段时,才可能发生。
一所研究机构或者一所大学,由于实施了一套“坏”的制度,按照哈耶克在《通向奴役之路》里的精辟论述,假以时日,通过“逆向淘汰”——剔除那些唯学术为天下公器者并选拔那些最懂得以学术为牟取私利之手段者,最终可将多数尚有学术良知的学者淘汰出局或推至利益格局的边缘。今天,我们终于刻骨铭心地领会了哈耶克在大半个世纪前就体察入微的逆向淘汰过程。
我希望刻画的,是在这一过程的最终结局之前必定会发生并且目前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向那一最终结局过渡的必要条件。这一必要条件,我称之为“风气的败坏”。在坏的制度的激励下,保持着清纯的学术气质的老师和学生的影响力,假以时日,将逐渐减弱。例如,某甲在一篇学术论文里引用了某乙的观点,那么,与通俗读本完全不同,某甲应在脚注内感谢某乙提供了这一观点,或在参考文献内列出所引某乙观点的原文。波斯纳在论及此类规范时指出,鉴于在通俗读本中时时索引原文会造成极大的阅读不便,文学和历史读物的作者群体允许“无索引的”观点引用,但要求作者保持充分的道德自律。那些不具备充分道德自律的作者,可能在知识共同体内的各种酒会、派对、或信函中遭遇批评或陷入尴尬局面,这就是所谓“社会谴责”(social sanctions)——它不具备法律那样的(完全“他律”的)强效力,不过,它往往比道德规范(自律)的效力更强。
如果知识共同体是良序的,那么,道德自律、社会谴责、法律制约,这三项行为要素可以构成好的互动关系。在这一良序内的群体行为,在局外人的观察中,就表现为“风气的纯正”。据此,我们不难推测,风气的败坏,往往始自社会谴责的弱化甚至消失。
在中国社会,共谋之可怕,不仅因为它是群体内部多数成员的秘而不宣的协调行为,而且因为这些成员当中的每一位都知道这类行为的明显的非义性质。他知道共谋所鼓励的行为是不正义的,但他不能反对它。因为,首先,他从中分享物质利益,其次,他从他们那里分享友谊和关怀。后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压力,一种不能承受的背叛群体的情感压力。
每一次共谋,当然有人牺牲。那被牺牲的,往往也是群体成员,例如评选“长江学者”,审议“博士导师”资格,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跨世纪接班人”、“基地”、“平台”、“211”……,由ZF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几乎每一项奖励学术的计划,都可能在知识群体内部激发强烈的非学术竞争——势力、关系、机巧、社会情境以及种种不可预期的偶然因素,总之,这种竞争表现为“非学术”的。
可惜,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于是,由ZF实施的各种名目的学术奖励计划及其规模迅速增加。以极大的规模,在极短期间内对数目极多的学者,施行非学术竞争的激励。风气之败坏,咎莫大于此矣!让学术沦为单纯牟取私利的手段,与靠学术活动取得经济收入,在法律视角下,这两类行为难以清晰划分。但是,假以时日,由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奖励学术”之良好动机的各项计划,最终使得知识群体的风气与奖励计划的规模恰成正比地普遍败坏了。
不断败坏的风气诱致群体成员们重新解释他们赋予均衡格局的意义——所谓“意义漂移”。然后,旧的、比现在更好些的均衡就瓦解了。现在,学者如果不幸被发现“抄袭”,可以无辜地解释说:工作太忙,助手忘记了把所引观点列入参考文献。他们当中至少五位已经如此这般地解释过,并得到了他们所在的学术共同体的谅解。
那么,群体共谋的牺牲者呢?那些未能通过“教授”资格或“博士导师”资格审议的群体成员呢?不错,我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因为他们可能比我们这些通过了审议的教授或博士导师更优秀。他们被淘汰,是因为与学术不甚相关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反对产生了这一荒唐结局的这一整套既有制度,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既得利益实在太大,以致任何试图摧毁它的人反而是荒唐的、非理性的、应被送入精神病院加以惩治的。
是的,鲁迅描写过这样的情境,那是中国历史和人性劣根的第N次重演,不断重演,直到那最终的结局。
原作者: 汪丁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学术不规范 学术腐败 汪丁丁 sanctions 通向奴役之路 汪丁丁 学术腐败

cloundsky 发表于 2007-12-15 11:10: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持一下

使用道具

cloundsky 发表于 2007-12-15 11:21: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laolang415在2007-12-14 19:00:00的发言:
在中国社会,共谋之可怕,不仅因为它是群体内部多数成员的秘而不宣的协调行为,而且因为这些成员当中的每一位都知道这类行为的明显的非义性质。他知道共谋所鼓励的行为是不正义的,但他不能反对它。因为,首先,他从中分享物质利益,其次,他从他们那里分享友谊和关怀。后者造成巨大的情感压力,一种不能承受的背叛群体的情感压力。
每一次共谋,当然有人牺牲。那被牺牲的,往往也是群体成员,例如评选“长江学者”,审议“博士导师”资格,申请“国家级重点研究项目”、“跨世纪接班人”、“基地”、“平台”、“211”……,由政府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几乎每一项奖励学术的计划,都可能在知识群体内部激发强烈的非学术竞争——势力、关系、机巧、社会情境以及种种不可预期的偶然因素,总之,这种竞争表现为“非学术”的。
可惜,最近几年,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于是,由政府实施的各种名目的学术奖励计划及其规模迅速增加。以极大的规模,在极短期间内对数目极多的学者,施行非学术竞争的激励。风气之败坏,咎莫大于此矣!让学术沦为单纯牟取私利的手段,与靠学术活动取得经济收入,在法律视角下,这两类行为难以清晰划分。但是,假以时日,由官僚们设计并实施的具有“奖励学术”之良好动机的各项计划,最终使得知识群体的风气与奖励计划的规模恰成正比地普遍败坏了。
不断败坏的风气诱致群体成员们重新解释他们赋予均衡格局的意义——所谓“意义漂移”。然后,旧的、比现在更好些的均衡就瓦解了。现在,学者如果不幸被发现“抄袭”,可以无辜地解释说:工作太忙,助手忘记了把所引观点列入参考文献。他们当中至少五位已经如此这般地解释过,并得到了他们所在的学术共同体的谅解。
那么,群体共谋的牺牲者呢?那些未能通过“教授”资格或“博士导师”资格审议的群体成员呢?不错,我们对他们充满了同情,因为他们可能比我们这些通过了审议的教授或博士导师更优秀。他们被淘汰,是因为与学术不甚相关的理由。但是,我们不能反对产生了这一荒唐结局的这一整套既有制度,因为它带给我们的既得利益实在太大,以致任何试图摧毁它的人反而是荒唐的、非理性的、应被送入精神病院加以惩治的。
是的,鲁迅描写过这样的情境,那是中国历史和人性劣根的第N次重演,不断重演,直到那最终的结局。
原作者: 汪丁丁

丁丁先生如果能说的更具体一些并带头抵制这样的腐败就好了。

[em05][em05][em05][em05]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2-15 11:23:54编辑过]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