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xjc197522811
1671 3

同业业务治理是楼市泡沫破灭催命符!!!!!! [推广有奖]

  • 2关注
  • 47粉丝

学科带头人

70%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IQ+EQ+CQ的文库

威望
0
论坛币
781 个
通用积分
11.6000
学术水平
70 点
热心指数
110 点
信用等级
69 点
经验
52846 点
帖子
2595
精华
0
在线时间
18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2-1-31
最后登录
2023-12-15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2014-05-18 23:36   易宪容
首先申明:本文是转发的易教授得一篇博文!向易教授致敬!


国内金融体系最大风险有三:影子银行泛滥、地方ZF融资平台违约、楼市泡沫破灭。而这三者统统都与国内银行间同业市场有关。这三大风险很大程度上都是与国内同业市场所谓的金融创新有关。因此,对国内同业业务的治理就有可能成为国内楼市泡沫破灭的催命符。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ZF也随美国的量宽政策起舞,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而国内商业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则成了这种刺激政策最为主要的方式,从而使得国内金融体系的信用风险快速聚集。因此,从2010年起,ZF采取了一系列的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政策,如信贷额度管理、资本金约束、存贷比管制等管理政策。在这一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为了突破ZF这种管制,在银行间同业市场采取了一系列的所谓金融创新的行为,这就使银行间同业业务不仅成了商业银行削减贷款规模、规避ZF监管及寻求监管套利的工具。这样,通过同业市场,商业不仅突破了ZF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反之其信贷扩张的规模更快,同业业务也成了不少金融机构新的利润增长点。

可以说,从2010年开始,国内银行同业业务得到迅速增长。比如说,2010年末到2013年6月,中国银行业同业资产规模平均同比增长为33%以上,分别为总资产增速的2.0倍及贷款增速的2.1倍。随着规模快速扩张,同业业务在银行业资产负债表中的占比也逐年上升。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及它的信用创造功能,不仅导致了央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下降及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而且导致社会信用过度扩张及弱化宏观调控作用。据估计,中国同业业务信用扩张规模从2009年初的1.8万亿飚升到2013年底的14.7万亿。同业业务额外地信用创造达到近15万亿元。在这个时期也国内影子银行最快时期,2012年国内影子银行的增长速度达到42%以上速度。

国内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不仅弱化金融监管的效力,也正在积聚国内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因为,银行同业业务看上去是一种金融创新,通过调整表内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各项监管指标来达到银行创收,但实际上是国内商业冲破现有制度为监管套利的工具。比如,银行可以借助同业“通道”腾挪信贷资产,对有融资需求的客户发放贷款,这样既不占贷款额度,又可规避存贷比约束。同时,对于同业业务,其最为重要的赢利方式就是期限错配,即以短期负债变为长期资产。如果说,在货币政策宽松时,这种期限错配没有多少问题,好像也是现代银行的特性,但是,当货币政策紧缩时,就容易导致流动性风险。更为严重的是中国银行同业业务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它是以银银合作为主导,并形成了银信、银证、银期、银保、银租、银财等多种合作方式并存局面。这不仅完全打破分业监管的格局,也成了金融风险迅速传导及放大的根源。

更为严重的国内的各种金融机构通过同业业务这个通道,把银行向企业的融资链无限拉长,这不仅使得国内银行及金融机构的资产业务快速膨胀及泡沫化,而且这种无限拉长的融资信贷关系把其运行过程的风险及问题全部掩盖起来,从而使得国内金融体系的风险越来越大。比如说,国内的上市银行尤其几大国有银行,目前其股价跌到难以想象之地步(无法是市盈率还是收益率来说都具有相当吸引力),但股市的投资者就是不敢靠近购买。何也?市场投资者都在担心,国内银行对影子银行渗透到底有多深?风险到底会有多大?比如,2013年到香港上市的重庆银行,上市之后其价格为何一直跌破招股发行价,就在于市场一直担心其影子银行的风险高。因为,从重庆银行招股书中,就显示出国内银行是如何透过设立中介机构,买入信托贷款后把“信托受益权”转售給银行,拐了个大弯把资金来源真实情况掩饰之后,通过这种相互转让,原本高风险的企业信贷搖身一变,成为银行间的安全资产,从而巧妙地规避了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的监管。而重庆银行是这样,国内的其他银行也是如此。而国内银行业规避监管的最好方式多以是通过同业业务进行的。

还有,通过银行同业业务这个通道,使得银行体系大量的资金都流入中国房地产市场及地方ZF融资平台,导致资产价格及房地产泡沫吹大,国内实体经济出现严重的挤出效应。比如在这几年实体的企业利润率只有3-5%,而影子银行的利润最高到182%,最低也不小14%。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国内经济的严重“房地产化”,而且通过同业业务让整个社会的资金只是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及空转,国内金融体系的泡沫化进一步严重。

对此,2013年国内出现两次“钱荒”之后,监管层开始认识到国内影子银行及银行同业业务风险的严重性,并开始规范影子银行及银行同业业务的发展。对此,2013年3月发布了8号文及107号文,同时,8月成立了金融监管协调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由周小川牵头,包括了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及外管局领导,以加强对诸如影子银行等涉及跨部门金融业务进行监管。而今年5月16日,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简称为9号文),就是跨部门金融业务进行协调监管重要成果。9号文以全面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为切入点,提出了18条规范同业业务的措施。这些措施看上去是规范同业业务,但实际上9号文是一个全面整顿国内影子银行的重要文件。所以9号文的出台就是要对同业业务这种错综复杂及无限拉长的融资链进行治理整顿,让同业业务市场各种非银行的标准业务全部纳入到ZF的监管框架下。这样。目前国内各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委托贷款与银行同业业务在内的整个影子银行体系,都要完全纳入监管当局的系统监管框架下。

而对同业业务的治理首当其冲的是会阻止再让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及地方ZF融资平台,即使不能够全部阻止也会让这个渠道的融资成本更为上升。而这是目前国内楼市及地方ZF融资来台最为主要的资金来源渠道。一旦这个融资渠道受阻,再加上人民币贬值之后外国融资渠道收缩,国内房地产企业面临融资困难会更为加剧。同时,由于整个金融体系的融资成本上升,ZF希望国内商业银行让更多的资金通过个人按揭贷款流入房地产市场也可能为一厢情愿。

可以说,受9号文出台之影响,国内金融体系的融资结构、资金流向、资金的价格水平都将会发生很大变化。而这种变化受到冲击最大就是国内楼市。这样,国内银行间同业市场的治理可能成为楼市泡沫破灭的催命符,对此投资者要密切关注。


内地银行中的同业王是谁????????
是兴业银行!呵呵!离暴跌不远了!呵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楼市泡沫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银行同业业务 央行货币政策 美国金融危机 融资平台 商业银行 易宪容 中国 美国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xjc197522811 发表于 2014-5-27 21:21:3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投资经理揭银行理财“潜规则” 类“资金池”内部交易何时休?
21世纪经济报道 钟辉 深圳报道 2014-05-20 01:12:12   

21世纪经济报道 [编者按]这几乎成为一个悖论。

脱离了“代客理财”初衷的银行理财产品,要通过“内部交易”、“资金池”、“期限错配”等手段,不断的演绎“击鼓传花”的游戏,以满足客户刚性兑付的现实需求。

而刚性兑付的背后,又是银行理财虽为数不多,却长袖善舞的“坏账平滑术”及负债经营后信息不透明,甚至不敢透明的“潜规则”的若隐若现。

推此专题,无意批评,但求初心。 (赵萍)

每到年末或季末,流动性趋紧,资金价格上升,孙炎(化名)总会比平时忙。

他是一家大型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部门的投资经理,从事银行理财业务多年;同时管理着几十只银行理财产品,规模上百亿。

孙炎的工作一边对接分行推荐上来的融资项目,一边对接理财产品销售部门的募集资金,而他要做的就是包括非标项目、债券、货币等在内的资产配置管理,最终实现理财产品的预期收益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的前一天,孙炎又接手了一款10亿规模新成立的理财产品。

根据总行的安排,流动性紧张时会发行较多的超短期理财产品,这些产品大多投向债券市场、货币市场等固定收益类资产,而银行最终给出的预期收益率往往比投资所得收益更高,为客户实现预期收益率成为孙炎们的最大任务。

尽管银行按照监管要求每只理财产品都进行“一一对应、单独建账核算和管理”,但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都是银行自己管理,且不经审计,通过内部交易,最终实现的还是类资金池“吃大锅饭”的效果。

“就像在资金池里划分了方格,方格之间用渔网隔开,水照样肆意流动。”孙炎说,“要限制资金池,真正实现单独管理,应该在‘三单独’(单独建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的基础上进一步要求单独运作,禁止内部关联交易,强制要求银行理财接受报表审计,并参照上市公司方法进行信息披露。”

内部交易方式一:债券收益互倒

“银行理财产品最大的风险是内部交易、期限错配等操作风险,而不是债权项目的信用风险。内部交易是倒账最常见的方法,同一家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之间,自己跟自己做交易。”孙炎道破了这一行业的“潜规则”。

以债券交易为例,理财产品A以99.99元的价格从理财产品B买入价值100元的债券资产,然后再以100元的价格卖给理财产品B或其他理财产品C,赚取差价。

而在银行内部,这种交易会记录在每个产品的账簿上,号称以公允价值进行交易,但内部交易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其实难言公允。交易方式一般为内部协议交易,交易价格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价差不能太大,但可以通过多频次、高交易量来实现超短期理财产品A预期收益率所需的投资收益。

在合理价差范围内的价格属于市场的正常波动,价格的公允性没有问题,正是这样“公允”的价格在内部交易中也可以轻松制造利益输送。

“目前,大多数银行理财产品每年所做的投资交易,95%以上均为内部交易。通过同一家银行管理的理财产品之间进行内部交易,在理财产品之间调配收益,操纵理财产品投资收益极大地损害了投资人的利益。”孙炎的说法得到了另一位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的证实。

2014年1月,央行出台《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银行理财产品可以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开立债券账户,并规定:管理人的自营债券账户与理财产品债券账户之间,以及同一管理人管理的不同债券账户之间不得进行交易。

《通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理财产品债券资产内部交易,但也留了口子。一般情况下是以单只理财产品的名义开立债券账户,但《通知》还规定:理财产品由非本行的第三方托管人独立托管的,也可以理财产品系列或理财产品组合的名义开户。

换句话说,系列产品或理财产品组合之间仍然可以进行内部交易。此外,短期内,并非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会开立债券账户,未开立债券账户的仍可进行内部交易。

内部交易方式二:非标资产接盘

标准化的债券资产,流动性较高,内部交易只为在不同理财产品之间进行收益调配。对非标债权资产而言,其交易机制的便捷性不如债券资产,非标资产的内部交易更大意义上是实现短期资金和长期融资项目的期限错配。

“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平均存续期大概为2个月,对应的融资项目投资大多为3-5年,也就意味着大多数项目需要18-30只理财产品接力维持,每一次理财产品接力对流动性都是一次考验,同一项目接力次数越多其资金链断裂的风险就越大。”孙炎称。

在实际操作中,理财产品A到期时,可由新发行的理财产品B用募集资金直接购买理财产品A所持有的非标资产,实现一次资产接力。但根据市场实际情况,新发行的理财产品不一定能跟上产品到期的节奏,银行也会经常碰到“青黄不接”的境遇。此时,一般由银行存续期内的理财产品或自营资金进行过桥交易,或介入自营资金先行兑付。

“这种交易也包括债券等标准化资产,大多数情况下,银行理财投资的债券资产都持有到期,跟非标资产没什么区别。”一位西南地区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表示。

过桥交易中,引入处于存续期中的理财产品C,若产品C的资产中有盈余现金,可直接购买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一般情况下,理财产品C的资产配置方案中结余现金较少,则可由理财产品C向银行自营账户借钱,计入理财产品C的负债,再买入到期的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计入理财产品C的资产,待新发产品B的募集资金到位后,再由其接力。

“期限错配的背后是风险和收益的错配。放下理财产品之间进行资产接力本身就存在的流动性风险不论,在实现资产接力的同时,风险也往后击鼓传花,前面的产品都能平稳兑付,一旦融资项目出现问题,可能问题其实早就产生了,隐藏到现在才暴露,但风险却只能由后面接盘的产品承担。”上述城商行负责人表示。

孙炎则建议,通过限制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内部关联交易来解决期限错配的问题。“这比简单的‘不准搞期限错配’的行政手段效果要好,更加市场化。”一旦限制了内部关联交易,期限错配将导致理财产品到期无法兑付,倒逼银行限制行为;同时,内部关联交易存在天然的利益输送、价格操纵的沃土,对其进行监管限制是市场共识,能培育规范市场行为,还能起到投资者教育的作用。

内部交易方式三:负债经营管理流动性

对银行而言,理财产品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的关键是流动性管理。而当理财产品资金流动性紧张时,银行则通过负债的方式筹集资金,放大了理财产品的杠杆。

据上述城商行理财业务负责人透露,银行在运营管理滚动型理财产品中,当开放期中赎回金额超过申购金额,且理财产品账户上的盈余现金不足以支付超出金额部分时,该产品便出现了流动性风险。这种情况下,银行可以通过以该滚动型理财产品所持债券资产通过债券质押回购的方式向银行自营资金或其他理财产品借钱。

孙炎则透露了另一种情况,银行为应对非滚动型理财产品到期兑付的资金压力,理财产品到期清算,资产和负债主体不再存续,则采用上述“过桥模式”。理财产品B通过向自营账户借钱,接力购买理财产品A的非标资产的同时,也放大了杠杆。

“融资成本会比市场更低些。特别是在流动性紧张、净值型产品遭遇大额赎回的情况下,这种举债放大杠杆的经营更为普遍,理财产品的资产负债率能达到50%-70%。去年6月钱荒普遍达到70%的水平,平时的资产负债率一般在20%-30%。”孙炎说。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早在2008年,兴业银行等银行就创新推出银行理财产品债券质押回购业务,并被其他银行广为效仿,如东莞银行2009年9月发行的“玉兰理财价值成长系列之债券1号理财计划”,其通过上述方式杠杆放大至6倍。这种通过负债放大杠杆经营的方式此后被银监会限制。

证监会2013年下发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指出,对杠杆水平不加约束,容易导致基金经理为比拼收益而争相扩大杠杆,进而加大基金的波动性和系统性风险,不利于固定收益基金的发展;同时对基金投资杠杆做出要求,规定“总资产不得超过基金净资产的140%”。

银监会副主席阎庆民2014年2月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银监会在多项监管规定中对理财资金的投向做了限制。(银行理财)投资资金的来源、运用不涉及产生信用杠杆的机制安排。

上述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人士表示,尽管以放大杠杆博取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债券质押回购已得到限制,但把负债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手段的高杠杆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他认为,银行理财产品负债放大杠杆经营风险不容忽视。理财产品负债杠杆放大了产品风险,并将这种风险传导至银行自营资金,增加了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如果内部交易价格不公允,就存在利益输送的问题,涉嫌损害部分投资者的利益。而理财产品负债经营事先未获得投资者同意,事中事后投资者也不知情,不仅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而且杠杆放大后理财产品各项资产配置已经超过理财产品说明书的规定,银行的操作涉嫌违反理财说明书和客户合同的约定。(编辑赵萍)


内地银行中的同业王是谁????????
是兴业银行!呵呵!离暴跌不远了!呵呵呵! 某导要割肉、留血了!

使用道具

藤椅
xjc197522811 发表于 2014-5-29 13:45:1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慢慢看,同业王的下场!笑而不语!

2345截图20140529133516.png (76.29 KB)

2345截图20140529133516.png

使用道具

板凳
niao2012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5-1-19 10:56: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请教楼主,本科生一枚,毕业论文写的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对银行风险承担能力的影响,但是对这个影响的内在机理一直还是有点模糊,能不能给分析一下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jr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