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江咏
9872 6

[其他] 聚焦外文系方艳华老师“合同到期不再续聘”事件 [推广有奖]

  • 4关注
  • 28粉丝

学科带头人

5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5560 个
通用积分
2.8203
学术水平
652 点
热心指数
650 点
信用等级
621 点
经验
51513 点
帖子
641
精华
16
在线时间
918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2-13
最后登录
2023-12-21

江咏 发表于 2014-7-24 13:07:4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本报记者:赵玥颖 潘陈雨

编者按:
       2014年5月5日,两篇名为《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和《清华,请留下方艳华老师》的人人日志开始流传于网络,作者分别为我校外文系2011届毕业生王蕾和金璐,现各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和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
       曾被媒体广泛关注的清华优秀选调生、外文系7字班毕业生焦三牛在人人网上转载并@史宗恺老师,引起校领导层面关注。截至目前,王蕾的日志已有4064次浏览量,186次分享量;而金璐的日志已被删除。
       方艳华,1995年进入清华大学外文系接受本科教育,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校,2004年担任外文系教师,2007年接手两个平行班共8学时的英语专业一年级写作课。
       4月初,37岁的方艳华按照系里要求,开始了3年一次的述职工作。答辩结束后,系内决定继续聘任,遂将材料上报至校人事处进行最终核定。然而,根据合同中注明的“非升即走”原则,校人事处判定方艳华不符合续签要求。4月20日左右的校务会正式下达不再续聘的决定。此次决议中,外文系另一位比方艳华教龄更长的老师同样面临“走人”问题。
       在最近的静园风波中,北大学子群起而争之,抛开争取民主之法是否得当不谈,敢于发声的举动引人称道。两个月前,清华外文系学生也曾据理力争,打响一场没有硝烟的“教师保卫战”。
       外文系学生集体请愿留任方艳华老师的事件已从酝酿、爆发到逐步沉淀。个中缘由究竟如何?解决结果怎样?事件又为坚持学术导向的清华大学提供怎样的思考借鉴?我们再度关注。

恩师临辞退 学生齐发声       

       5月20日,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下简称“外文系”)2011届毕业生、现任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英文助理的庞博,手握五天之内收集到的、来自世界各地毕业生的、总计4万余字的50多封请愿书,敲开了校人事处处长王希勤的办公室大门。
       请愿书由外文系七字班2011届毕业生发起。他们与方艳华的联系,大多仅限于大一时修读过她的的专业写作课这件在庞博眼中“很神奇”的事情,起源于她与清华外文系一位老师的聊天。偶然得知方艳华面临的合同困境之后,庞博在英72的班级微信群里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方老师因为学校的一些政策关系,不得不离开了。如果大家有意愿的话,可以给她写一封信,把我们眼中的方老师是怎么样的还原一下,写完之后给学校。”
       由于时间紧迫,庞博将期限定为三天。三天内,庞博收到了来自美国、英国等地共计50余封毕业生来信,尤其是七字班(2011届)毕业生,洋洋洒洒几千字者不在少数。三日后,仍有学生不断发来邮件,期限不得不被放宽至5天。
       “我们不是要给学校施压,只是想从最本真的学生对老师的认识出发,用学生的记忆向学校全面展示老师的面貌、为人、教学和师道。”庞博解释请愿行为的初衷,“学校在做决定的时候,未必看到了活生生的人,他们更多的可能是通过教授们的打分、教授们评议的结果。”
       资料收集完毕,庞博按照年级、班级分类整理成册,分别发送给了校长办公室和外文系人事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一直无回复;外文系人事办公室则建议直接与校人事处联系。在系人事办公室的协助沟通下,5月20日下午4点,庞博终于得以与校人事处处长王希勤进行长达三小时的沟通。
       “王处长是一个很负责、讲道理的人,当然他比较严格,态度很严厉。”据庞博回忆,整个谈话过程中,王希勤向她展示了官方文件、签约合同等,主要解释了学校缘何做出如此处理。“处长作为执法者是站在学校这边,他的确说如果你今天为这个通融,相当于就是开了一个先河,明天势必又要为那个通融。50人来求情就通融,那明天100个人呢?如果都这样的话,法还怎么执行?”庞博认为王希勤态度严厉,但负责任、讲道理。
       对方艳华的去向处理,王希勤提出了三种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方艳华延期一年,继续参与职称评定。若仍无晋升,仍要面临不再续聘的危机。前提是校方批准延期;
        二、方艳华延期一年,但要成为教研岗人员编制以外的老师,但仍被允许开设外文系内部课程。但该方案需教务处 等其他部门介入,牵涉面较广;
        三、与方艳华采取纯合同制,不算作编制内人员。
       王希勤更提倡方案三。
       “完全还是要看方老师的意愿。”庞博认为学生没有权利和义务来帮老师做决定,“到底方老师是走编制内还是编制外道路,我们肯定是希望她更加稳定地留在清华。”
       庞博承认学生在网络发言、转载之时,部分表达不当给学校造成了不良影响。“把文章放到网上,可能由于对制度不是很了解,做了主观臆断。有说错的、不真实的地方,我也跟他们进行了沟通,请他们把不实的东西都删掉了。”庞博并没有企图施压于学校,产生误会也并非学生本意。
       “我们是经过思考、非常理性地在处理这个问题,没有说凭着一股热血、就不顾后果不顾任何影响地在做。”庞博坚持他们有权利发声,学校也应该要听到学生的声音,“如果确实有这样的政策,能不能有商量的余地?在一刀切非常严格的处理下,能不能法外容情?学生的声音能不能在适用规则时有所补充?”
       “不是联名信,而是一种请愿函的方式,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义来写。”在庞博看来,他们已经选择了更合理、更温和的方式,绝非王希勤所认为的“意气用事”。
       “人事处从一开始可能是和学生比较对立的态度,后来大家能够比较一致地协商解决这个问题,对方也提出要各退一步,适当地考虑对方情况。我觉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挥了比较积极的作用了。”庞博对校方在此次处理中愿意与学生积极沟通、认真严谨的态度表示赞赏。
       作为此次请愿活动的发起人和组织者,庞博对学校依然表示信任:“我们学生这边,至少我个人,还是会尊重学校的决定。我相信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斟酌和考虑,最后做出的决定也是会有它的道理吧。”

“我不只是一个教书匠”

       “我肯定不只是一个教书匠,我对教学是很有想法的。”方艳华如是认识自己,“我觉得这些想法如果能影响到一些学生的话,价值不比几篇论文差。”
       办公室里,方艳华拿出两摞约6厘米厚的作业批改记录,这是英21班学生为她整理出的申诉材料,也是她教学工作的见证。对于同学们热火朝天的“备战”,身为英32班主任的方艳华毫不知情直到她在微信上看到学生转载金璐的文章,才知道学生为她所做的努力。
       “大家都不愿意教这门课,都嫌它难,推来推去就到我这里来了,一直以来都只有我一个人教。系里也希望我再带一个老师,但是找不到。”自2007年方艳华开设本科一年级专业写作课以来,平均每份作业30分钟、每周25小时的批改量从未变过。
       之所以愿意接这块烫手山芋,源自方艳华本科时的经历。方艳华不喜欢“水课”,对两个斯坦福大学毕业的外教开设的写作课印象颇深。虽仅授课一年,但两名外教习惯与学生面谈每一篇文章,“那时办公条件不好,学生便经常去他们宿舍(编者注:现生命科学学院处)谈文章。”2006年,方艳华赴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进修期间担任写作中心助教,也促使她最终选择接下教授英语专业写作的工作。
       与其他院系不同,外文系承担了较重的基础教学任务,教师被分为教研系列和教学系列。针对专业写作类课程,空对空地传授宏观理论收效甚微,教师只能通过一对一的沟通、作业修改促进学生进步。
       “写作课不能作为研究型(课程)去学。我不能上课说‘我教一下写作的各种技巧,然后大家自己去练’吧?”在方艳华的教学理念中,英语写作教师跟体育教练一样,需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写作是很个性化的,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思维方式不一样,犯的错也不一样。我肯定是课下跟同学一对一交流,要一个一个去纠正。”
       在科研为王的高校环境中,方艳华从不认同大学里批作业是“特别low(编者注:低端)”的工作。曾经有人对她表示,像这样一门“没什么大不了”的课,学校可以随便找一个外教替上。但在方艳华眼里,有了责任感,“课可以上得很水,也可以上得很重。”
       专业写作训练不同于研究类课题,一线教学占用了方艳华绝大部分时间。“我不可能有很多精力去做研究,但我是在培养中国最优秀大学生的沟通方式、思维能力,对他们以后走入社会、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其实是更有价值的。”
       现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的王蕾,在请愿书中详细记叙了方老师的授课细节:“……在课上,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考量每一个标点符号、选词是否切合语境,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小方老师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作文,结成对子相互修改,并留下每一次底稿制作自己的‘作品集’。她教给我循序渐进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行事态度。”
       回想起方老师的课堂,庞博认为是她大学四年里收获最大的一门课,“不论是作业布置还是修改,内容都是经过高度浓缩的,课堂把控进度接近完美”。而且,方艳华对每位学生都非常关注,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不是所有老师都会愿意花这么多时间来对待一个学生”。
       除了认真负责的态度,方艳华始终将培养国际化高端人才的目标落实至课堂。“出国深造后,我越来越明白,无论是学校还是职场,严谨的思维和简洁有力的写作是最有用的技能。”赴海外留学的学生连番表达方艳华开设的写作课程的帮助巨大,“她的课程当真是和国际接轨,我受用至今。当代清华学生,不仅要能埋头苦干,也要会流畅自信地表达传播。”
       受到方艳华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学生愿意承其为师之道,投身教书育人的工作之中。当时,一位方艳华甚至叫不出名字的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与她在外文系馆门口偶遇时忍不住痛哭。方艳华了解到,这名女生申请出国攻读教育专业,“对教育是很有理想的,读了博士以后特别想回母校工作”。然而,这次事件给了女孩沉重一击,竟使她不断怀疑自己当时坚定的选择。
       “五一之前我很受打击,从没想过会离开园子,也有一种很丢人的感觉。但五一之后看到学生的反应,我觉得自己12年来过得很奢侈。”方艳华对多年的教学生涯并没有太多遗憾,“我一直在按自己的理念、梦想生活。学生在这件事上的表现也实现了我想让他们学到的东西。
       方艳华坦承自己目前的心态良好:“职称和金钱不是我看重的,但教书育人这份工作我很珍惜。失去这份热爱的工作,是让我很痛心的。”

“非升即走” 非一时新策

      在支持方艳华的请愿中屡被提及的“非升即走”制度,在网上引起了大范围的讨论。部分学生误认为这是学校的新政策,王蕾的日志中也包含“惊闻学校新政策出台,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了解实情后王蕾对此进行了更正),以及“老师走人”、“解聘”、“开除”等不恰当表述。
       事实上,清华在1993年开始人事制度改革的探索,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通过末位淘汰制优化师资队伍,实现人才流通。前任校长顾秉林院士在2004年接受《文汇报》采访时,对当时的设想进行了通俗阐释:“经过两个周期也就是6年,如果你还没有升职,那就应该离开。”由于现实“执行难度太大”,迄今为止清华的改革措施依然“相对平稳”。
       1994年,“非升即走”正式实行,规定“初级职务在达到任职年限后三年内升不了中级;中级职务达到任职年限五年内升不了副高级者,非升即转或非升即走”。
       1999年,校方实行有限期与长期聘用相结合的聘用制度,将“非升即走”制度化。新制度强调:对新聘人员实行连续合同聘用,规定初级职务最多两个聘期,中级职务最多三个聘期,如不能晋升高一级职务则不再续聘;副教授以上经过一至两个聘期后可长期聘任。
       同年,清华又取消了新聘教师的任职资格证书,代之以具备明确聘期的教师职务聘书,聘任年限与合同聘用期限同步。1998年至2002年,聘用合同没有续聘(含未满合同)的教师占签聘人数的10.8%。至此,合同制逐步占领“铁饭碗”意识,在清华推广开来。
        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非升即走”并非清华原创。1940年,美国大学教授协会和美国大学协会联合通过了《关于学术自由和终身教职的原则声明》,提出广为人知的“Tenure-Track”制度(又称“up-or-out”,“不升即离”制)。为了获得终身教职,美国大学专职教师往往要经历获取博士学位、博士后研究(2-3年)、助理教授(至少5年)、副教授(3-4年)和正教授的发展“流水线”。在助理教授试用期内,若无职位晋升,则必须走人;若达到评定标准,则有永久或继续任职的资格,除非某些不可抗因素干扰。
       根据现有制度及条例,方艳华 “合同到期不再续聘”符合正常程序,且在聘任合同中也有明确标注。
       与教研系列“唯指标论”的评定标准不同,教学系列老师成果评定尺度往往难以拿捏,主要基于人为的“认可”。根据以往“论资排辈”的经验,2009年即可参评的方艳华并不急于抢占升职机会:“从2009年到2013年,外文系教学系列一共评上了9人,他们年纪都比我大。我一直觉得这种事情不着急,比自己年长的老师先来,今年应该轮到我了,所以我就心安理得地工作。”可令她没有料到的是,当时的“不争”却衍生了后来“评定不合格”的严重后果。
       对于人事制度改革和流动机制,方艳华认为是“非常好的事情”。“过去我们没有对它有清醒的认识。管理层面很清醒,知道要做什么;但到了基层,院系、老师的思维方式还未转变过来。”方艳华承认自己过去并没有清醒的认识。
       值得注意的是,方艳华的述职得到了外文系系务会的通过,意味着其专业资质得到了本系教授的普遍认可。主管系内教学工作的外文系副主任张为民老师开具的证明上写着:“教学效果优异,深受学生欢迎。独特的英语写作教学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全校统一下放名额的情况下,系内专业认可最终没能攻破行政指标的严防死守。
      在2011-2012学年秋、春季及2012-2013年春季三个学期均入围接连期末评教前5%,获得“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清华大学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等教学荣誉,依旧没能让论文发表不足的方艳华在职称评选途中一路顺畅。
       “我主要是教学工作,要是去年知道文章少评不上职称要走人的话,我就会改变一些策略,多写一些文章,教学方面稍微放一放。”方艳华坦白道。
(待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哥伦比亚大学 大学青年教师 Tenure 生命科学学院 校长办公室 清华大学 哥伦比亚 英语专业 研究生毕业 教育学院

江咏 发表于 2014-7-24 13:08:3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科研VS教学,兼顾几多难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

       方艳华“合同到期不再续聘”事件终于告一段落。目前,她已与校方达成一致,转岗为职员。从此,再无教学、科研压力。
       思考并未终止。在关注学生个人发展、构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路途中,争辩不仅限于如何评判优秀教师、教师去留由谁做主,对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反思亦举足轻重。
       拥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某理工科院系教授王达(化名)很清楚,教学是一件“重要而困难”的事。“刚开始觉得投入才能讲好课,后来觉得让同学受益,远不止那么简单。”王达解释说,“因为教学是反馈周期非常长的东西,是很难预测的。”
       作为教学工作的参与者,近期离校的微积分课程助教闫浩在多年工作中总结得出:“一个好的大学,至少要有一些教学的老师。现在我们有科研的成果,是国家形势的需要。但我们毕竟不是研究所。”
       刚刚毕业一年、现从事教育工作的庞博认为,作为全国的最高学府,清华、北大需要花更多心思在学生的培养上。“科研固然很重要,但教学岗位也不能缺好老师。老师不仅要自己懂得研究,他也要懂得怎么去教、怎么去传授、怎么去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在精力上,在态度上要对学生负责任。”
       王达将长期性的教学工作比作“锻炼身体”,将科研比作“立竿见影的赚钱工作”,认为倾向科研是清华“在快速发展阶段的一个必然选择和抉择”。“国外教学岗和教研岗分开没有问题,但在我国,就很容易把人划为三六九等。谁还愿意做教学系列呢?”王达不禁反问。
       前任校长顾秉林院士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唯指标论只能适得其反。即使达到了指标,也未必就是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是一个外界的客观评价,而且世界上不同的学校都有自己不同的定位,没有必要用指标强求一致。高校建设最忌盲目跟着走,一定要自己把握住自己。”
       2013年12月31日,陈吉宁校长在新年贺词中提及学校的改革方向:“营造学术导向的文化氛围,把教师引导到学术前沿和人才培养,并以人事制度改革带动学科调整、团队建设和原始创新。”
       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清华自我建设而言,如何平衡科研与教学、如何处理学校-学生-教师三方关系、如何把握高校人事改革张力,均需得到妥善解决。

注:
①  本报与校人事处处长王希勤、师资办公室主任进行过三次交流,但因对方工作性质原因,表示不能公开接受采访。
②  应采访对象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

(来源: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使用道具

江咏 发表于 2014-7-24 13:12:2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附文:转载自人人网王蕾主页,原文链接:http://blog.renren.com/blog/230014403/926891562

请求清华留任方艳华老师

尊敬的校领导:

我是王蕾,清华大学外文系英语专业7字班的学生,目前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惊闻学校新出台政策(见后记),就职9年未评职称的老师必须离职,而我敬爱的外文系讲师方艳华就在其列。相隔千山万水,我并不了解个中详情,但对于方艳华老师,我有很多话想说。写这封信,是寄望于学校政策制定者能体察民情,考虑学生的感受;毕竟,评价一个老师时,最有发言权的难道不是她的学生吗?

我于2007年入学,从第一学期开始就上方艳华老师的写作课。我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方姐姐”。她走进课堂的时候,看起来像个学生,朴实可爱,一脸明媚的笑容。但她开始讲课后,我不禁震惊:这样娇小的身躯里竟藏着一个思想的巨人!方老师让我重新认识英文写作,她叫我们忘记为了高考而背诵的八股文,她鼓励我们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英文写作课,我们学习全新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拷问那些不经审视的观点,重塑自己的价值观。小方老师的课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大学果然不一样!这是一个思想自由碰撞、激发火花的地方。  

同时,方老师对于细节技能的培养毫不放松。我第一次如此认真地考量每一个标点符号、选词是否切合语境,以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小方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修改自己的作文,结成对子相互修改,并留下每一次底稿制作自己的“作品集”。她教给我循序渐进的写作方法,更重要的是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行事态度。学期末我捧着自己人生中第一本厚厚的“作品集”,回顾一点一滴的进步,心中的自豪感油然而生,也对小方姐姐充满感激。她对于自己的工作就是这样的态度,学期中她多次询问我们对课程的意见,每一节课她都准备许多意想不到的课外材料。我上她的第二节写作课时,又是全新的感受。这一次她把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自己选题完成一次研究项目。如今我知道这就是在美国教育界备受推崇的 “Project-Based Learning”(基于项目/专题的协作学习)。方老师又一次打开我的视野,让我挑战自己。那是我第一次系统地学习研究方法、采样调查、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分析数据等等,我从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越英语写作,并且感受到什么是“学以致用”。  

我还记得,小方老师对于我们逻辑思维和批判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这正是当今很多学生的弱点。她给我们准备了好几页表格,有拉丁文的专业名词代表常见的逻辑谬误和场景举例。我们在课堂上热烈讨论,这些年来,我在和人交谈、参加辩论赛、看新闻读报纸时还常常回忆起那节课的内容。另外,方老师尤其严肃地和我们探讨了plagiarism(抄袭),她不仅仅是警告我们“不许抄袭!”,不,那从来不是她的教学风格。相反,她给我们看了各种关于抄袭的定义和解释, 让我们自由辩论。是方老师让我对plagiarism充满警惕,认真对待引用标准。来美国后,我才知道这些基本素养有多么重要。国内难得如方老师这样教育学生,学术界乃至全社会对于抄袭似乎不以为然,殊不知这是多么严重的问题。在美国,一个中学生在长达二十几页的期末论文里有一句涉嫌抄袭,就被学校警告处分甚至劝退。  

出国深造后,我更懂得方老师的写作课对我有多大帮助。我越来越明白,无论是在学校还是职场,严谨的思维和简洁有力的写作是最有用的技能。我听说过不少美国教授抱怨中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太差。而我,多亏上了小方老师的课。她的课程当真是和国际接轨,我受用至今。我甚至想建议母校,效仿国外学校建立“写作中心”,聘用更多像方艳华这样的老师,全面提高各个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学习写作,我们能学习观察、思考和有效表达。当代清华学生,不仅要能埋头苦干,也要会流畅自信地表达传播。   

小方姐姐对我的帮助远远不止课堂内。大一时她就多次和学生单独谈话。我和她谈的内容除了写作、学习,还有生活、人生选择,等等等等。她总是耐心倾听,引导我思考,给予鼓励和支持。当我决定一个人前往南半球的阿德莱德大学交换时,她欣然同意为我写推荐信。毕业后我依然和她保持联系,因为她对我的影响延续至今,我感激不尽。  

学校的政策必然有校方的考虑,我不敢多言,但政策是否真的会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谨慎考虑。新政策出台(见后记),我认为,首先应该考虑照顾的是在任人员的福利和感受,像方艳华老师这样已经在清华园内勤勤恳恳教书育人多年的人,才是学校最珍贵的财富,应当悉心爱护。职称固然是评价一个老师的标准之一,但未必能全面衡量她的贡献。哈佛等诸多世界名校都明确表示,大学任职人员最重要的是授课能力。当年基辛格卸任国务卿后有意回哈佛大学任职,都因为提出不想给学生上课而被谢绝。一个大学最需要的是务实育人的教师,方艳华老师以她精心准备的每一节课证明她的价值,在她的学生心里,她是当之无愧的教授。倘若清华外文系失去她,那将是未来学生的巨大损失,是我校一大失误。   

我仅是一名普通的毕业生,无力左右学校的决策。写这封信,完全是出于我对小方老师的崇敬和感恩、对母校的眷恋和期许。方老师热爱她的工作,这样一个至真至纯踏实勤奋的老师,值得留在清华园。

谢谢!
王蕾

2014年5月1日于美国纽约

后记:如文中所说,我对学校政策详情并不了解,一听说方老师可能被辞退立刻下笔,一心只想为她在清华争取一席之地以造福今后的学生,没有花时间去调查校方规定。后来得知此政策并非新出,不是人事改革,也不是清华才有的政策。对于不知情而传播的谬误,对此我真诚道歉。我想读者也能看出,我此文重心完全在于评价方老师的教学水平而非批评学校政策。再者,将此文放到网上,从未有过“挑事”“抹黑”之意图,只是期冀有更多人知道清华园有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普通教师。我心中甚是感念小方姐姐的恩情,而如今能为她做的仅仅是写这样一封信。我若不是对母校有感情、期待她越来越好,又何必多此一举?明眼人自有公断。
(来源:清华大学清新时报)

使用道具

fantuanxiaot 发表于 2014-7-24 13:13:4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国没有关系难办事情

使用道具

匿名网友
匿名网友  发表于 2014-7-24 14:58:47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多学校都这样。我所在的学校对讲师来说,是三个聘期(9年),非升即走。

使用道具

serenityzq 发表于 2014-7-24 16:11:0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职称评定的标准、导向是有问题;教学、科研还是应该有所区分;
一些专业的学术论文,甚至包括大部分纵向课题,究竟有多大价值?
过分强调这些所谓的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学效果,是否有违”教师“这个职业的核心价值?
——这是政策制订者应该考虑的问题。

使用道具

谢谢楼主的分享!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