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694 0

[讨论与交流] 谁动了谁的奶酪?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硕士生

7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0 个
通用积分
0.0127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1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58 点
帖子
110
精华
0
在线时间
7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9-19
最后登录
2019-11-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最近,中组部正式出台《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作为千人计划团体中的一员,每位千人专家的看法都非常重要。为此本刊采访了三年前全职回国加盟南方某地方院校的“千人计划”专家陈教授,以千人计划退出制度的设立为契机,就如何更好地发挥千人计划专家的作用展开了讨论。

  陈教授认为,“千人计划”是实现人才强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国家战略的有效举措,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他认识的千人专家大多学有所成。如果没有这项计划,优秀的人才大多不会回来,包括他本人也不会回到中国。回来之后,他们大多是尽心尽职,超负荷地努力工作,希望能够实实在在为祖国为家乡做一些事情,同时实现自己的事业抱负。

  中组部出台《关于建立国家“千人计划”入选专家退出制度的意见》,陈教授没有看过文件。此前曾听说过,2012年北京某高校引进教师履历造假,肇事者利用几位同名同姓研究人员的高水平论文,作假申报材料,以此入选青年千人计划。事件曝光后,中组部迅速作出回应,在“千人计划”官方网站上公告取消了该肇事者的入选者资格;其所在单位也及时开除肇事者。“中组部积极回应,实际上已经实行了退出机制,非常必要”,陈教授说。“为了杜绝此类事件再次发生,应该要求各申报单位严把审查关,堵住审核漏洞”。他认为,这类问题是个别道德败坏者的个人行为,是申报单位把关不严的问题。若因此而大肆质疑“千人计划”本身,甚至其他“千人计划”专家,是非常荒谬的,对人才的引进与有效使用是相当不利的。“应该让千人计划专家实行自律制度,以保证千人计划领军人才队伍的纯洁性”。

  具体分析来讲,创业类“千人计划”专家大多从海外企业归国,基本上能满足6个月内上岗全职归国的要求。回国在高校任教的创新类专家,由于对论文水平的高要求,大多数来自海外高校,他们在海外都有独立的实验室和研究生、博士后为主体的研究团队。这些教授起码需要3年时间的过渡,让研究生顺利毕业,让研究项目顺利结题。况且在国内引进单位筹建实验室,也起码需要2-3年时间。

  从理性分析、客观判断上来看,从海外高校归国的“千人计划”是不可能在6个月内就全职回国的。中组部通过“千人计划”B类项目的实施,成功解决了这个过渡期的矛盾。然而对这一群体的非议,却时有所闻。这不得不令人思考这些非议的动机:是不是有人担心这些“千人计划”专家在过渡期以后全职归国,引发的“鲶鱼效应”会动了他们的奶酪?事实上,饶毅、施一公等在全职归国前,已经花了好几年时间在清华、北大筹备建实验室。所以,陈教授建议,中组部应该做的,是进一步推行滚动计划,让B类专家在3年后,可以转评为A类专家,全职归国到已经建成的实验室工作。

  陈教授的这一建议,源于他本人与其他几位专家的经历。他们都来自海外企业,都回到地方高校任教。因为来自企业,几乎没有国内高校看重的高影响因子论文,很难得到科技部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的支持;因为是地方高校,研究条件极其简陋,却特别希望早出成果、出大成果。“没有厨房,却要求烧出满汉全席”,陈教授苦笑道,“只有一个煤球炉,弄个四菜一汤都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是,没有烧出满汉全席,学校就是不给厨房,“又是一个先是鸡还是蛋的问题”。

  科研工作需要必要的实验条件和多年的工作积累,而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出大成果。一些按照合同要求准时到岗的专家,在到岗多年后,引进单位仍迟迟不兑现当初承诺的研究条件,致使他们陷入了无法有效工作的困境。这些情况存在的原因之一,是当时用人单位为了能够获批“千人计划”项目,对人才支持的承诺过分夸大;原因之二,是用人单位叶公好龙;原因之三,是中途变卦。这致使人才到岗后,没有办公室、实验室、学位点,严重缺乏施展事业的平台和资源。“那些海外高校背景的转成B类的专家,希望他们能有机会成为A类全职回来,一起成就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

  作为落户地方高校的“千人计划”专家,陈教授坦言,科研条件捉襟见肘。在高校这一块,优秀学者扎堆落户于名校,名校确实有环境与资源上的优势,但很多课题其实是重复的,反而是一些地方院校,对领域类的拔尖人才需求强烈。但地方高校在高精尖人才引进方面确实吸引力不足。对于这些地方高校,国家更应该雪中送炭。“相比于985高校、211大学,地方高校在学位点设置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限制,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时因掣肘于大楼、设备等资源条件与建设经费问题而举步维艰。比如,南方一部省市共建高校,实际上是都不重视。“如果评选办学效率最高的大学,该高校绝对排名全国第一,远远领先那些985和211高校”,陈教授认为,“有大师而无大楼,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实在难以置信。对这些地方性高校,国家应该专项支持,建大楼配设备,批准学位点,为那些在地方高校拼搏的“千人计划”专家和团队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在国外,科研人员的人才流动是比较自由的。教授可以携带所有的科研经费、研究设备和研究团队离开,到本国甚至国外的其他单位就职。这种规定很好地制衡了用人单位不履行承诺的现象。“要真正实现人才流动,我们必须借鉴这个制度,只要不离开中国大陆就行嘛”。

  鉴于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报道屡见不鲜,个别院士教授甚至贪污科研经费也见诸报道,陈教授提出了改进科技投入办法的建议。他认为,国家科技投入要分为三大块:日常运行、新建机构、研究项目。第一笔为日常运行,直接拨给科研机构,要保证科研人员的全部薪资和建筑设备的维护费用。第二笔是专项经费(比如千人计划专项),专项支持新的领域和研究方向的发展;第三笔经费才是项目经费,这部分经费不能作为项目申报人员的个人收入来源。这三笔钱要分得清清楚楚,不能混在一起。现在科研机构最缺的是第一笔钱。于是从动辄几千万上亿的第三笔里来违规操作。而地方院校什么都缺,尤其是第二笔,他们连基本的教学研究条件都不具备。科研机构与985高校用不掉的是第三笔钱,所以才会发生科研经费违规使用的问题。

  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根本;而人才政策与科教政策,必须为充分发挥海内外人才的作用提供保障,而不是障碍。陈教授希望,这些关系理顺了,“千人计划”专家甚至目前还在国外的高层次人才回国的后顾之忧消除了,海内外炎黄子孙就可以共同努力,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文章源自千人智库—EWW141020CY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国家自然基金 青年千人计划 985高校 高水平论文 千人计划 中组部 中国 国家 创新 计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