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LIXUANHANK
2926 3

[其他] 观点 | 创新是个细活 [推广有奖]

贵宾

大师

53%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Python小技巧汇总

威望
2
论坛币
103352 个
通用积分
9763.4134
学术水平
793 点
热心指数
974 点
信用等级
706 点
经验
135654 点
帖子
3333
精华
5
在线时间
197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
最后登录
2024-1-16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LIXUANHANK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4-11-1 10:37:3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对于创新,人类虽然一直将其置于重要地位,但大多数人将之视为“不易之事”。学术研究作为创新的主战场,自然更是视创新为源动力。有句描述1980年代的话,深刻反映出脑力劳动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各自领域产出创新性成果。“小说家们被创新之狗追得连在路边撒尿都来不及,每天都在想创新。”创新之所以令到“不得不创新者”抓狂不已,部分原因在于很多人未能从“细活”的视角看待创新。


创新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紧密相连。卓越的创新,都是基于问题导向,立足于解开世界的奥秘。故创新者首先需要对所处环境保持高度的敏感性,能敏锐寻找到值得研究之新问题,并且在方法论上能独辟蹊径。以问题与方法新旧作为分类维度,可以得到创新模式的四种类型。绝大部分创新都属于用“新法妆旧颜”或是“旧瓶装新酒”。采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其创新度最高,这是科研工作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但要求研究人员达到这个层次,一是对有些人而言不太现实,毕竟各人的智能结构存在差异;二是倘若不经历其他象限的创新历练,研究者就无法从“菜鸟级”逼近这一境界。倘若研究者总是纠缠于如何“避旧迎新”,甚至会患上“创新焦虑症”。故应当更细地对创新加以区分,以帮助研究人员恰当定位自己所处的创新层级。


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美国菲利普斯教授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贡献”――创新,归纳为十五种类型,这样有利于研究生按图索骥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准确定位。十五种类型是:

[size=14.3999996185303px](1)第一次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把新信息的主要部分记录下来,这可以称为“发现”。

[size=14.3999996185303px](2)继续前人做出的独创性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独创性前进)。

[size=14.3999996185303px](3)进行导师设计的独创性工作(导师提出了可能做出“独创性”成果的方向)。

[size=14.3999996185303px](4)在并非独创性的科研工作中,提出一个独创性的方法、视角或结果。

[size=14.3999996185303px](5)含有其它研究生提出的独创性的观点、方法和解释(几乎是同时提出)。

[size=14.3999996185303px](6)在证明他人的观点中表现出独创性(方法、途径等)。

[size=14.3999996185303px](7)在进行前人尚未作过的实证性研究工作(对前人提出的假设的实证性研究,或新的实证性方法)。

[size=14.3999996185303px](8)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首次相关性研究,同样是独创性成果)。

[size=14.3999996185303px](9)使用已有的材料作出新的解释(对前人发现的现象、试验结果做出新的解释)。

[size=14.3999996185303px](10)在本国首次作出他人曾在其它国家得出的实验结果(被封锁的实验方法、科研成果)。

[size=14.3999996185303px](11)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

[size=14.3999996185303px](12)为一个老的研究问题提供新证据。

[size=14.3999996185303px](13)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

[size=14.3999996185303px](14)注视本学科中他人尚未涉及的新的研究领域。

[size=14.3999996185303px](15)以一种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提供知识。

这种多向度的创新分类,将一个看似巨大的创新概念细化为很多个能够“情景化”的目标,这本身就是“独创性贡献”,有助于研究者寻找到自己与学术共同体之间的联系,并清楚知道自己的学术成果独特与否。


创新被区隔为如此精细的程度,带来的良好效果是:研究者每隔一段时间,都能对工作成果报以正向期待,而不会因为最终目标迟迟未能实现而逐渐气馁。特别是对刚入行的研究新丁而言,仅仅是针对一个最小问题寻找到异于常规的解决办法,就能带来强大的激励。“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关键在于,再小的创新,都需要自由的生长环境。哪怕是曾经千疮百孔的“灾难现场”,只要给予自由生长的土壤,假以时日就能花繁叶茂,就像遭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的普里皮亚季,28年后仍旧不适合人类居住,但正是因为人类活动的减少,反而在“隔离石棺”周围,形成了近乎原始生态的“动植物天堂”。总之,一切顿悟都源自渐悟。只有将“突破/突变式创新”建立在“渐进式创新”的基础上,从翻越一个个小丘陵中积累成就感和驱动力,对小小的进步进行自我奖赏,才有可能最终攀爬上学术高峰。


更重要的是,创新之“细”体现在:小小的创新未见得需要多大研发投入,仅仅是理念转变或流程再造就能产生让研究者信心满满的自我效能,甚至令其生发“生活变得更美好”的喜悦。个人如此,组织亦然。例如,最初的404页面都只起到冷冰冰的告知义务,在浏览者不爽于所请求的页面无法访问时,还因提示词的不够人性而继续“胸闷”。但是,越来越多的网站意识到这一界面大有可为,精美、可爱、富有吸引力成为设计404页面的新法则,网站凭借这一小小的改变增加了不少印象分。从这个意义上看,任何被简单视为低度创新之物,或许都是被“错误放置”或“歪曲评估”的资源。


富兰克林说:“我们唯一应该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这句话对于创新者而言,实在是最好的心理慰藉。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与创新绝缘,就是因为主动臣服于面对创新而产生的“强大而未知的恐惧”。创新的首要前提是对不详之处拥有刨根问底的干劲。当研究人员不再惧怕于创新之艰难时,才能专注于问题解决创新模式的寻觅之中;当研究者面对疑难问题拥有战而胜之的持久冲动时,才会思考如何才能创新:既要提升对创新的热爱,要有能创新的“血液”,拥有正确看待创新的观念;也要主动习得创新之法,包括:学习(读书)、观摩或者模仿(辅佐以改良、改变生活与工作方式)以刺激右脑、实验、与他人磋商(脑力激荡)等。唯有将创新视作“细活”,慢慢精细雕作,打磨得更“细”,方能不畏创新之苦,渐享创新之乐。


来源:王进科学网博客


作者王进,系中南大学博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脑力劳动者 切尔诺贝利 size 学位论文 科研工作 创新

已有 1 人评分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crystal8832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听高山流水,谈经世济民。
支持好贴。


以研究生学位论文为例,美国菲利普斯教授把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独创性贡献”――创新,归纳为十五种类型,这样有利于研究生按图索骥对自己的科研成果准确定位。十五种类型是:

(1)第一次用书面文字的形式把新信息的主要部分记录下来,这可以称为“发现”。

(2)继续前人做出的独创性工作(在前人的基础上的独创性前进)。

(3)进行导师设计的独创性工作(导师提出了可能做出“独创性”成果的方向)。

(4)在并非独创性的科研工作中,提出一个独创性的方法、视角或结果。

(5)含有其它研究生提出的独创性的观点、方法和解释(几乎是同时提出)。

(6)在证明他人的观点中表现出独创性(方法、途径等)。

(7)在进行前人尚未作过的实证性研究工作(对前人提出的假设的实证性研究,或新的实证性方法)。

(8)首次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性表述(首次相关性研究,同样是独创性成果)。

(9)使用已有的材料作出新的解释(对前人发现的现象、试验结果做出新的解释)。

(10)在本国首次作出他人曾在其它国家得出的实验结果(被封锁的实验方法、科研成果)。

(11)将某一方法应用于新的研究领域。

(12)为一个老的研究问题提供新证据。

(13)应用不同的方法论,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研究方法的创新)。

(14)注视本学科中他人尚未涉及的新的研究领域。

(15)以一种前人没有使用过的方式提供知识。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LIXUANHANK + 1 多谢排版!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swufeliuyi2010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4-11-4 23:43:3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神忘记把code去掉了= =

使用道具

zgy_Russell 发表于 2014-11-6 16:04:3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厉害!!!!!!!!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