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sdtcj
882 1

[战略心得报告] 书评:“紧迫感”不是万能的!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0粉丝

院士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193 个
通用积分
73.5525
学术水平
214 点
热心指数
263 点
信用等级
186 点
经验
146476 点
帖子
1312
精华
0
在线时间
90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5-20
最后登录
2021-3-3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书评:“紧迫感”不是万能的! 作者:田成杰

  提出一个概念,边试图用它解决所有的管理问题!这种“终极”观念是大多管理图书(及理论、思想等)常见的毛病——蓝海战略、狼性、执行、砍掉成本等是如此,“紧迫感”也是如此——贵为大师科特不小心也俗了一把!

  好书会让人上瘾,读起来会让你忘掉时间——可惜《紧迫感》并没有给我这种感觉。这本书把紧迫感说成了无所不能,却又实在搞不出象样的依据,也缺乏系统化的框架,于是只能婆婆妈妈、自言自语、嘟嘟囔囔的“硬上”——这种感觉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那个逢人就说“她的孩子被狼吃掉了,要是她如何如何……”的祥林嫂,本来还能博取些许同情,可要是太过啰嗦,就让人厌烦了!

  按照书中的内容来理解,我认为将这本书翻译成《紧迫感》并不贴切。科特所讲的“紧迫感”应该是心理和行为的组合,包括“心态上的紧迫”和“正确的措施”两种含义。与此相对的“自满”(心态不紧迫)或“焦虑”(心态紧迫,但方式方法错误)——这类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概念:既有大小,又有方向。我现在还找不出一个更确切的汉语词汇来表达这层含义,但很显然“紧迫感”只代表了其中的部分含义,并且所谓“感”应是一种对外界刺激的反映,而本书所讲的“紧迫”更应是主观的态度和观念——书中用来和“紧迫感”对比的“自满”“焦虑”等,也都是如此。由此来看,将本书翻译成“紧迫观”或“危机感”可能更加贴切——虽然很多专家试图将这种“紧迫感”和“危机感”区别开来,相应地,“自满”翻译成“缺乏危机感”,“虚假的紧迫感”和“焦虑”翻译成“错误的危机感”,这样阅读和理解起来会更加容易一些

  当然,如果说本书一无是处,那也倒未必!这本书还是会给咱们中国的企业(家)一些有益的启示,特别是后半部分,一些具体化的方法还是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的!比如对于“虚假紧迫”的批判,正是中国企业家们要思考的。“人们常把忙乱当作真正的紧迫感!”“大多时候,经理人会认为自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因为他们看到了许多干劲冲天的表象:有人时常一个会议接着一个会议地召开,没完没了地准备PPT演示材料;有人拿着列有各种活动安排的长长的单子;有人似乎愿意放弃清闲的状态,看上去似乎具有高度的紧迫感。可是,更多的情况时,这番忙碌的景象不是出于任何发自内心的立刻行动、志在必得的决心,而是出于可导致焦虑和恼怒的压力。由此产生的狂热行动后果很严重。这就是一种虚假的紧迫感,其破坏力甚至超过了自满,因为在行动中它耗尽了人们必要的能量,却一事无成。”——不仅如此,对中国的企业家而言,“我很忙”已经成为一种光荣,而看着自己的下属和员工们忙忙碌碌地、加班、赶进度,企业家们才会感到满足!在这样的观念支配下,出现这样的情形——“由于人们错把忙乱当作真正的紧迫感,他们有时居然会试图“制造”这种感觉。恼怒的老板会大喊‘执行’,他的员工便忙碌起来:全力以赴地开会、成立攻关小组、发电子邮件——这一切制造出了一阵热火朝天的景象。但仅此而已,它无非是一阵破坏严重、毫无建树的旋风——或者说得更严重些,飓风而已。”——也就不足为奇了!

  什么是真正的“紧迫感”?(从这里也看出翻译成“危机感”更确切)“真正能解决自满问题的方法是名副其实的‘紧迫感’。它所涉及的想法、情绪和行动向来与没完没了、劳民伤财的活动无关。它不是奔波于会场之间的那种焦急;它靠的不是突如其来、昙花一现的激情。真正的紧迫感只关注关键问题,而不是不分轻重缓急、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日程表;真正的紧迫感来自深切的必胜决心,而非患得患失的焦虑。有了真正的紧迫感,你可以每天完成重要的事情,不给自己留下马不停蹄、拼了命也要如期完成的任务。”解决好这一问题,中国企业的真实效率——而不是表观效率——就一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又如在“策略一:用外因促内因”一章中对于成功企业倾向于“向内看”而导致组织僵化的问题,“向大家隐瞒不利信息”等也都是企业普遍存在的。相对而言,我认为第6章“策略三:在危机中发现机遇”是这本书写得最好、也是最容易理解的,文中提出的“两种危机观念”(“危机可怕论”和“着火的平台论”)、如何规避和控制危机、利用危机建立紧迫感、刻意制造危机以促进组织变革等观念,虽然并不新鲜,但对处于危机和发展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还是有指导意义的。

  但总体而言,这本书写(或者翻译)得实在一般,我只能给予5-6分的评价(10分制),虽然书中也偶露峥嵘,但与大师的“法号”实在难以匹配——这就象一个皮太厚的包子,一口咬不到馅,第二口却又咬过了,即使你既不“自满”,也不“焦虑”,恐怕也只能更多地体会“面”的味道。

  当然,这并不是否定“紧迫感”(更确切地说是“紧迫观”或“危机感”)对企业的重要性。相反,对于管理实在谈不上先进和成功的中国企业来说,张瑞敏“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观念总是必须的。套用一句常用的说法,那就是:“紧迫感”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紧迫感”也是万万不能的!!

  (www.eARM.cn/田成杰2009-4-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紧迫感——在危机中变革》,约翰·科特/著,王恩冕/译,中信出版社2009年3月第1次出版。


我的更多文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紧迫感 中国企业家 中信出版社 约翰·科特 PPT演示 紧迫感 科特 变革 危机

沙发
yyj_1976 在职认证  企业认证  发表于 2015-4-28 08:29: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由于人们错把忙乱当作真正的紧迫感,他们有时居然会试图“制造”这种感觉。

管理到位的话,应该是无事可做,也就是没有异常,这是理论状态。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