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accumulation
1076 0

[经济学增长周期理论] 【学者思考】经济危机不可避免吗 [推广有奖]

大师

55%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金融学答疑文库

经济学与金融学课件

计量经济学与金融计量学数据

威望
4
论坛币
217395 个
通用积分
359.0831
学术水平
1047 点
热心指数
1117 点
信用等级
876 点
经验
161246 点
帖子
6523
精华
8
在线时间
652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2-14
最后登录
2023-12-24

中级学术勋章 中级热心勋章 中级信用勋章 高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高级信用勋章 初级学术勋章 初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特级热心勋章

accumulation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5-4-27 10:36:21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不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中国经济增长这根弦已经在年均10%以上的极高速度下紧绷了30年,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放缓,势在必然

来源:财经
作者:郝一生

作者:原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客员研究员、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客员教授

20年来,全球许多专家、学者在不断唱衰中国。更有预言中国将爆发经济危机者称:无论是不同立场的严肃学者,还是躬身实业的真正企业家,都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危机的到来不可避免,严冬很快就会降临。

经济危机真的不可避免吗?

“生产过剩”是一种错觉

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之前,经济危机理论以“生产过剩论”为主。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1868年问世前后,经济运转会随着金融动荡,大约每隔十年周期“抽一次疯”。那时金融危机过后,大量商品滞销、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老板破产。经济学家就认为,危机是盲目生产了过多卖不出去的商品所致。事情的真相其实不然。

不论生产过剩,还是有效需求不足,都会在危机爆发前出现物价下跌和库存增加等先兆,而且这种过剩和增加会是一个缓慢、阶梯攀升的过程。否则,经济危机随时可能爆发。而且,过剩到爆发经济危机程度的生产能力,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生产规模的扩大需要时间。在扩容的过程中,哪个企业和工厂都不会看着自己的库存慢慢增加到会让公司倒闭的程度还在继续生产。

从统计数据看,全球金融风暴前,美国物价指数2005年为100.0,2006年涨到103.2,2007年为106.2,金融危机期间不仅没有下滑反而持续上涨。

库存情况则异同。2007年美国库存总量不到345亿美元,2006年为670亿美元,降幅达48.5%。到了2008年,库存甚至出现了-320亿美元的逆反。

2007年10月开始,中国股价跌了一年,从6146点直落1624点,跌去三分之二。但当时的中国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这是因为股价大跌后,中国的民间居民总消费不仅没有下降,反而从2007年的9.55万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10.97万亿元、2009年的11.57万亿元,没有丝毫颓势。

其中,非居民消费所占总消费比率从2007年的27.3%增加到2008年的27.6%、2009年的28.3%。表明中国政府消费有增无减,对市场信心的恢复具相当正面的作用。此前三年(2005年-2007年)中国的物价指数分别为100.0、101.5、106.3,也没有任何萎靡和沮丧。

从库存增减看,2005年中国库存总量3623亿元,比2004年的4050亿元下降了约10.5%。如果存在生产过剩,怎么会没有任何迹象?

经济危机的爆发是金融危机剧烈动荡后,“恐缩”(恐慌性需求萎缩)造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危机是被“吓”出来的。

消费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萎缩的?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中,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后美国的居民消费总量是从2008年10月开始的,持续到2009年6月。美国的居民消费总量2009年为9.8万亿美元,2008年为10万亿美元。而在2008年以前的八年间,消费每年都在持续增长,从未畏缩不前。

在金融风暴的裹挟和恐吓下,2009年不仅美国,全球的居民最终消费都在下降。2009年全球的居民最终消费为29.27万亿美元,比2008年净减少了722亿美元。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因为是年中国等国家的消费并没有衰退。这就是全球经济危机、市场衰退、收入下降的根源。

日本1990年经济崩溃,股价和房地产价格同时暴跌,但也并没有引爆社会恐慌。居民消费不仅没有“恐缩”,反而在1990年以后的四年持续攀升。从1990年的239.6万亿日元,一路上扬到1991年的251.6万亿日元、1992年的261.3万亿日元、1993年的266.6万亿日元。因此,当时日本的金融危机并没有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危机。金融危机只是金融投机市场剧烈动荡后,金融界内部出现的动荡和危机。其结果,最坏也不过是金融界内部的重新洗牌、财富的重新分配。

1990年日本泡沫崩溃、金融动荡后有百年历史、25万员工的“住友银行”实际上倒闭后,也不过是被其他银行“重组”了事。而在中国,几乎全部银行体系都在国家手里,任何银行绝无暴毙的可能,最坏的剧目最多也不过是上演银行界的重组而已。因为金融危机不管动荡如何剧烈,社会财富并不会有一分钱的“消失”或“蒸发”。只要社会不慌,只要正常消费没有突然减少,经济危机永远不会发生。

1929年的“被”过剩

那么,100年前的经济危机,是不是跟现在不一样呢?1929年,美国爆发了全球迄今为止最为惨烈经济危机,25%的人失业、大量工厂倒闭、整个危机期间有1000多人自杀,1929年10月29日股市暴跌的当天,就有11人跳楼自杀。

但是,在1929年股价暴跌之前,整个美国经济异常繁荣,汽车生产量突破年500万台,各种划时代的家用电器脱颖而出,整个上世纪20年代可以说是美国人记忆中“最好的年代”。

大萧条前三年(1925年-1928年),美国的物价水平没有出现下滑,甚至有所伸展;库存水平一直保持平稳,没有发现突然增加。就是说,一切灾难都发生在股市暴跌之后,恐慌传染到整个社会,民众为了“备荒”消费突然减少,才有了所谓的生产“被过剩”。经济危机前,“生产”一点儿也没比过去增加,商品也没比过去“过剩”。

例如,1930年,美国人的牛奶消费量突然减少了3亿磅,才有了教科书上“生产过剩导致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的经典案例。实际上,当时不光牛奶,咖啡的年消费量也减少了360万公斤,但却少有人知,因为咖啡是可以存在仓库里的。就是说,凡是可以存起来的商品,虽然也都“被过剩”了,但老百姓没看见。

经济危机既然是被“吓”出来的,是民众对市场和政府丧失信心的结果,危机前最忌讳的就是恐吓民众。所以,不要用危机吓唬自己,更不能用“备荒”怂恿百姓。没有经济危机,恐吓也会“吓”出经济危机来。

百姓不慌,金融危机最多不过让金融界内部重新洗牌,赚钱的吃掉赔钱的了事。社会财富既然不会减少,大众收入也不会有任何下降。面包不会少,钱包也不会瘪,有什么好惊慌、有什么要备荒的呢?

金融危机是“炒”出来的

其实,不论是金融危机还是股票崩盘,跟普通百姓真的是关系不大。所有进入金融投机市场希望一掷千金的人,至少他们是有闲钱的人,那些路边的乞丐是不可能去炒股的。

股市波动,大赔大赚的结果不过是有钱人口袋里的钞票换了不同的主人,跟没有跟风入市的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除了那些抵押了房子和地、抱着不成百万富翁就跳楼的人,股市的损失本来不应当太多影响到日常生活。

所以,不管金融投机是否失败,普通百姓都没必要惊慌,更无需改变自己的正常生活。金融投机不论怎么动荡,都是有钱人的事。即便是股市亏了,减食缩衣也基本无济于事,从正常生活省下来的那点钱,还不够塞牙缝的、绝无可能补回炒股赔的钱。车到山前必有路,惊慌失措的成了失眠症,看病更得多花钱,得不偿失。

只要在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社会岿然不动,危机能耐你几何?即便金融危机已经发生,国家面临“恐缩”即将蔓延的危险局面,类似于“我们必须在第一场暴风雪到来之前,准备好过冬的充足燃料”之类的忠告,也相当于釜底抽薪。不是不可以,而是万万不可以。

只要自己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能生产出全世界都抢着买的好商品,那你就是上帝。新西兰就是你的牧场、瑞士不过是手表车间、法兰西就是你的葡萄园、美国和印度就是你的棉花地。不为别的,就因为别人进赌场寻求刺激和侥幸的时候,你在忘我的工作。所有这些,都将是上帝对勤劳人群的褒奖。

炒股等金融投机会直接激起股价等的大起大落,物极必反达到泡沫极限后的崩盘,又会引发金融恐慌,恐慌一旦蔓延到整个社会,消费才会突然减少。故此,可以说经济危机也是金融投机市场“炒”出来的。

那么,在经济周期、经济危机和经济泡沫的背后,是什么力量在推波助澜呢?是“热钱”。这些钱的聚所就是金融投机市场。投机炒作推起的资产价格上涨就是“泡沫”。

“郁金香泡沫”到“南海泡沫”和“密西西比泡沫”间隔了100年,再到1929年大萧条间隔了200年,大萧条再到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泡沫应当有40年,此后再到1987年的美国和1990年前后的日本、北欧泡沫,2000年前后的科技股泡沫、以至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

十年一次说的夸张了点,反正兜里钱多了就发一次烧是没跑的,但折腾一次之后,等兜里再鼓起来需要一段时间,这就会形成“周期”。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积蓄闲钱的周期;有钱之后的一搏,又成为泡沫的周期。所以从根上说,经济危机的周期就是泡沫的周期。

包括炒股在内的所有金融投机交易,有人愿意参与、愿意拿自己的信用和金钱去试试手气、赌一把,这和去拉斯维加斯和澳门本质上没有什么区别,本身无可厚非。更何况,金融投机市场是政府允许的合法营业、照章纳税,何过之有?因此在非危机期间,政府的首要职责就是抑制泡沫,管住金融投机市场。但问题是,一旦金融投机引发了经济危机,给那些没去炒股的普通民众收入造成大幅下降,法律上是不是有个责任问题?

经济危机的损失有多大

金融危机给社会财富和社会总资产带来的损失,相当有限。金融投机本身是一种“零和博弈”——所有人赚的钱、和所有人赔的钱最终会是一个零。金融危机只不过是一次豪赌之后的财富大洗牌,大部分投机人的钱,进到了另一少部分人的口袋。一些金融机构因亏损倒闭,也不过是被另外那些赚走了他钱的金融机构吞并而已。

金融危机中金融体系出现混乱,例如1990年日本股市泡沫崩溃,东证股指从38900点跌到约16000点,下跌了三分之二,当时确实造成了金融危机。日本四大券商之一的山一证券等数十个金融机构破产,最大的野村证券也陷入亏损。北海道拓殖银行、住友银行等上百家银行破产后被“重组”。

相反,经济危机却截然不同,经济危机会造成GDP的减少,这与单纯金融危机的后果有天壤之别。GDP的减少是不可弥补的,而金融危机不过是财富再分配。即便日后经济复苏,GDP还会恢复到危机前的水平,但经济危机期间造成GDP下降的部分,却一去不复返了。

2000年,美国纳斯达克科技股大跌后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全球GDP从2010年的31.98万亿美元下降到2011年的31.82万亿美元,账面减少了1594亿美元。如果按照没有发生经济危机的“常态增长”计算,2000年以前几年,全球GDP的年增长3.18%,没有经济危机2001年的全球GDP应增长为32.99万亿美元。这样,经济危机实际上造成了全球GDP减少了1.02万亿美元。这差不多相当于中国1987年全年的GDP总量。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后,2009年全球GDP从60.90万亿美元减少到57.62万亿美元,账面减少3.28万亿美元。即便按照5%的经济增长率(全球2007年的实际GDP增长率为9.86%)计算,会比常态增长减少6.32万亿美元,差不多是2007年中国和日本GDP的总和。

从就业角度考量,2000年科技股大跌,造成全球GDP减少1594亿美元,按照人均1万美元计算,全球会减少就业1594万人;如果按照常态增长收入减少1.17万亿美元计算,则会增加1.17亿人失业。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更为严重,全球GDP实际减少3.28万亿美元,按照人均2万美元计算,全球会减少就业1.64亿人;如果按照常态增长收入减少8.39万亿美元,全球就业将减少4.19亿人。

仅美国2008年就有800万人沦为失业者,这还不包括兼职工作或不参与劳动力市场(未登记失业)的失业人口。如果包括这两类人,美国2008年的失业率将从10.8%飙升到17.5%。这意味着每6个人中就有1个人失业。而且申请伤残救济的人数增加了23%,因为伤残救济补助的钱更多、时间更长。

2008年金融风暴中,2008年和2009年全球失业人口比2007年实际增加3624万人。按照全球GDP实际减少3.28万亿美元、人均年收入2万美元计算,意味着全球其他31.5万亿就业人口平均每人收入实际减少809美元。如果不是平均每人收入下降809美元,全球至少将会再多增加失业1.27亿人。

经济危机造成了这么大的收入直接损失和失业,这些都该由谁埋单?

总而言之,不是生产过剩导致经济危机,而是经济危机导致生产过剩。理解了这一点,经济危机就读懂一半了。中国经济增长这根弦已经在年均10%以上的极高速度下紧绷了30年。这是中国人在恩格尔系数接近40%、积累率高达48%-52%的极端环境下支撑的。这意味着中国人食品之外的消费,也就仅仅是收入的10%。极端总是不得持久的,经济增长速度的适度放缓,势在必然。拿着7%的极高速增长当软着陆,会把国家逼入绝境。退一步,海阔天空。

作者为原日本东京大学经济学部客员研究员、日本法政大学经济学部客员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不可避免 经济危机 经济增长速度 全球经济危机 有效需求不足 中国经济 日本东京 经济学 企业家 研究员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2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To hedge or to speculate,that ’s a problem.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2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