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enee0
1631 1

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转)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8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74 点
帖子
1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8-12
最后登录
2005-8-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宏观经济学:一个简明方法 张国忠 本文在模拟现实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础上,探究宏观经济分析须遵循的方法。 一、宏观经济循环总图式: E(AD)——P×Q——Y(AS)——E(AD) 这是模拟现实宏观经济运转的一个基本模型。式中,AD为总需求,以买者购买商品时的货币总支出E来衡量,合并记为E(AD)。AS为产品的总供给,以生产者的产品销售总收入Y来衡量,合并记为Y(AS)。P为产品的价格,Q为产品销售量。 这一图式表示的是一个循环过程。总支出E(即总需求AD)使生产和出卖产品成为必要,产品的出卖(P×Q)形成总收入Y(AS),总收入经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经过货币资金的安排和配置过程后,形成了总支出E(AD),总支出又作用于生产和价格(PQ),如此循环不已。 二、宏观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显然,逻辑应从P×Q开始。因为,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目标是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而在P×Q中,Q与前者(就业)密切相关,而P本身就是物价水平。然而,P与Q又是如何决定的呢? P与Q是市场经济中的P与Q。P与Q是市场概念,它们是由供求两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在萨缪尔森著名的教科书《经济学》中,他把总供给曲线和总需求曲线画到同一个图中,以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互作用来解释作为其后果的现实经济现象——产出、就业、价格水平等,这在逻辑上无疑是正确的。 在经济学的历史上,一些经济学家注重对需求方面的因素的研究,而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注重对供给方面的因素的研究。实际上,按木桶理论的逻辑,需求和供给是同一木桶上的两块木板,它们对P×Q的影响,完全遵守“短边规则”,即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盛水量。加长短板,消除此短边制约,木桶的盛水量即可增加。 现在我们分别就供求两方面来进行因素分析。 三、需求方面。 先看E(AD)对P×Q的影响。 每个社会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它是由该社会所拥有的资源——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技术条件,企业和社会生产的组织形式、组织生产的能力等因素——决定的。设一个社会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既定,则E(AD)对P×Q的影响,取决于该社会的当前生产是否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以及以怎样的状态接近其生产可能性边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距自己的可能性边界较远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Q的变化;而当一个社会的生产接近它自己的可能性边界时,E(AD)的变化主要引起P的变化。 那么,E(AD)又是如何决定的呢?我们知道,一般来说,支出来源于收入,而收入又来源于生产。所以,我们来分析一下上述循环公式中的Y(AS)——E(AD)部分。 我们以封闭型经济和开放型经济两种情况来展开公式Y(AS)——E(AD)。 ⑴、封闭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E(AD) 在没有对外贸易的封闭经济中,厂商们的产品销售收入Y(AS),经过初次分配后,形成居民个人收入、企业收入和政府收入三部分。其中居民个人收入和企业收入又分别变为消费(C)和储蓄(S)两部分。若政府收入用T来表示,则初次分配的结果变为C+S+T。通过储蓄转化为投资(I),政府收入变为政府支出(G),C+S+T经过再分配变为C+I+G。C+I+G就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用总支出(E)来代表,在图式中为E(AD)。 ⑵、开放型经济图式: Y(AS)——个人收入+企业收入+政府收入——C+S+T——C+I+G+(X-M)——E(AD) 在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AD=C+I+G+(X-M)。其中出口X是国外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进口M是国外对本国的产品供给。在总需求中,之所以要减去M,是因为在统计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的三项购买C+I+G时,既把他们购买的本国产品算了进去,也把他们购买的国外产品算了进去,而购买国外产品是不能算作是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的,所以要把他们所购买的进口品即M扣除。这样,开放经济中对本国产品的总需求就是:AD=C+I+G+(X-M)。 在从Y(AS)到E(AD)的过程中有一些重要的数量关系: ①、储蓄:可支配收入与消费之差,即Y-T-C,包括窖藏,银行存款,购买股票、债券、保险单等。 ②、I与S的关系:I=S,储蓄恰好全部转化为投资;I<S,出现流动性滞存,或称为货币滞存、资金滞存;I>S,利用过去的剩余储蓄或有新的货币发行。 ③、G与T的关系:G=T,财政收支平衡;G<T,财政盈余;G>T,财政赤字。 ④、X与M的关系:X=M,外贸收支平衡;X<M,外贸收支赤字,贸易逆差;X>M,外贸收支盈余,贸易顺差。 在生产可能性边界为既定时,P×Q(即一国之名义GDP)由E(AD)决定。即名义GDP=f(AD)。 由于AD=C+I+G+(X-M),且C=Y-T-S,则: AD=(Y-T-S)+I+G+(X-M) 其中,I、G、X的增加,使AD增加,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增加,为注入量;而S、T、M的增加,使AD减少,进而使就业和名义GDP减少,为漏出量。 由于注入量和漏出量对于总需求,进而对于就业和GDP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而成为总需求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这六个量的决定因素和决定机制,人们可以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判断。宏观经济学家们因此划分为不同的派别,如凯恩斯学派、古典学派、货币学派、制度决定学派等。 实际上,总需求这块木板又是由若干的小板组成的。具体地说,是由C、I、G和(X-M)组成的,既由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组成的。这几块小板也有个长短问题。例如,总需求的两个基本部分——消费和投资,相互关系密切,一板过短,则短线制约不可避免。2003-3004年的中国经济,就受到“投资过度,消费不足”的困扰。 从政府角度看,注入量和漏出量对就业和名义GDP的影响,决定了一国需求管理政策的内容和方式。 需求管理政策是政府通过调节总需求来影响就业和GDP的政策。它分为紧缩政策和扩张政策两种。紧缩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漏出量、抑制注入量来减小总需求的政策。扩张政策是政府通过鼓励注入量、抑制漏出量来扩大总需求的政策。 需求管理政策的一般应用方法是:设ASF为潜在的总供给,则在AD>ASF,出现通货膨胀时,用紧缩政策;而在AD<ASF,出现通货紧缩、萧条和失业时,用扩张政策。 四、供给方面。 影响一个社会的产品总供给能力的因素较多,对这些因素有着不同的分类方法。 例如,有这样一种分类方法:⑴、数量因素,即一个国家或社会的资源禀赋;⑵、水平因素,包括生产的组织者和参与者的素质水平,生产的技术层次和组织管理层次,以及与之相关的有限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的程度等,这些因素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技术效率;⑶、制度因素,包括在产权、交易、竞争、分配和调控等方面存在的,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规则,它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制度效率。换一种说法,就是:⑴、经济中有多少资源?⑵、资源质量和配置如何?⑶、人们提高经济效率的意愿如何? 概括地说,决定一个社会的产品总供给能力的因素有二:⑴、资源禀赋(上述第一个因素);⑵、资源产出效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主要由上述第2、3个因素决定)。 所有这些,都可用木桶原理来分析。举个例子。设一个社会生产中有三个部门:能源产业、原材料产业、加工业。这三个部门间有着密切联系。加工业需要原材料,加工过程需要以能源为动力,即是说,加工业需要能源产业和原材料产业的产品。能源产业的生产,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而原材料产业的生产,既需要加工业提供的设备,也需要能源产业提供的能源作为动力。这三个产业彼此间在产品的供求上存在着密切联系,是密切相关产业,在发展上应保持均衡,若某一个产业发展过慢,成为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短线部门,就会象木桶分析中的短板一样,制约了整个经济的产品供应能力。该经济的产品供给能力,就由这个短线部门的规模决定。中国2003-2004年的经济,就受到农业、能源、原材料等部门的“短线过短”,和汽车、钢铁、房地产等行业的“长线过长”所困扰。 上面的数量因素、水平因素和制度因素之间也是这样。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不仅受这三个因素整体状况的制约,而且受这三个因素之间的相对关系的制约。当其中某一个因素成为制约生产和经济发展的“瓶颈”,成为木桶上的短板时,采取措施解决这一制约,就能大大解放生产力,对生产和经济的发展产生一种类似“乘数扩张”的效应。如中国自1978年开始的经济体制改革,对中国经济发展就产生了这种“乘数扩张”效应。 供给方面的分析,着重从结构、技术、制度层面来探究影响一个经济的生产能力和水平的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 经济学 生产可能性边界 总供给与总需求 宏观经济学

沙发
nevermind 发表于 2005-8-27 13: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简明有了,高明何在?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