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dragon1458
12596 56

【原创】许光伟:我为什么与如何写《保卫资本论》   [推广有奖]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11:2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本不能施行单纯的阅读。例如,把剩余价值作为认识范畴——分别作为资本的生产方式(发生)、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些是从表面化的意义解读中得不出来的。鉴于此,我写作了《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许光伟,2012b),探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认识行动的批判性把握。并且为了定格“综合系统理解”,在此之前,我同时分别撰写了《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许光伟,2011)、第二卷的“逻辑”(许光伟,2012a),以及第三卷的“逻辑”(许光伟等,2012)。



  六 一些研究回顾与反思


  必须坦率承认:我先前发表的系统探究《资本论》工作逻辑的发生学系列文章(4篇),其实没有完全脱离“文本诠释学”的立场,尚残留有与之相关的种种痕迹。下面就以第一卷的“逻辑研究”为例,予以清算。


  首先在那里边,我——像哈维那样——似乎是想说:“我的目的是促使你们去阅读卡尔·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并且是按照马克思的本意去阅读它……如果你此前已阅读过相关章节,那么我个人对《资本论》的理解,即对第一卷内容的理解将为你提供更多的启示。但我鼓励的是你个人面对这一文本的经历,是直接对马克思的文本进行研读,是你将开始形成对他思想的独立见解。”(哈维,2013:1)为什么马克思从商品开始?通过把眼前的文本作为研究对象,开始即=开始分析。我这么写明:“作为逻辑起点的商品(货币)是存在和概念的统一。整个进程表现为辩证的运动过程。”(许光伟,2011)这种说法分明是人为地把辩证法的工作规定置了,大脑中首先没有想到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实在史,稀薄的抽象代替了历史考察基础上的思考。大卫·哈维则这样讲道:“商品是马克思的一个先验的起点。”哈维的依据就是马克思用来开篇的第一段话:“请大家注意马克思在这里运用的语言。‘表现为’(appears)在段落中出现了两次,而且简单地说,‘表现为’与‘是’(is)是不同的……这马上启发我们去思考,那底下会是什么。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马克思只关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他不关注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或者是混合的生产方式,而只关注处于一种纯粹状态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哈维,2013:19-20)显然,这样的一些“空谈”是离开了《资本论》作为“史书”的规定性。[1]


  因此尽管哈维认识到,“以商品作为起点其实是非常有利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接触并经手商品……马克思选择利用商品的这个共同特征,它对于我们所有人都是


第223页



[1] 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恩格斯怎样说:“这个人的全部理论是他毕生研究英国的经济史和经济状况的结果。”(引自马克思,2004a35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13:5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熟悉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商品与阶级、种族、宗教、民族、性别偏好或其他因素无关”(哈维,2013:20),但是,他的这种诠释无法澄清如下的一系列的理论困惑:“当人们想到马克思时,像《共产党宣言》中的词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就会进入我们的脑海。但为什么《资本论》不以阶级斗争为开始呢?”“马克思为什么不是从货币开始呢?”以及“他又为什么不是从劳动开始呢?”一个似是而非的解释性说明是:“为什么他以商品为研究的起点?有趣的是,马克思所进行的预备性写作经历了很长时间,大概持续了二十年或三十年,在此期间他一直思考从何开始的问题。从抽象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将他引领到商品的概念,但马克思没有选择对这一选择做出解释,他也没有去复杂地讨论它的合理性。他只是将商品作为研究起点,仅此而已。”因此,“马克思的研究起点是商品的概念。如果这不是一个令人感觉奇怪的起点,那么,它至少看起来有些随意。”(哈维,2013:9-10)结论自然是说:商品-货币-资本的阐述链条,即是“马克思的辩证法”。这些想法鼓舞了直率的判断:“正如高等数学的研究并不是从极限开始,再到微分和积分,但是完成了微积分体系研究的高等数学,在其教科书中的叙述却一定要从极限开始,而不能从微分或积分开始一样,马克思的研究也并不是从商品开始的,但是他的叙述却一定要从商品开始。这是因为,马克思与数学家们一样意识到,‘如果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表面上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由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家和第一个经济科学家的马克思,是第一个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人。自然他不会重蹈前辈李嘉图的覆辙,即在‘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阐明的所有一切范畴都预定为已知的’。”(余斌,2011:4)因为,这种解答是希望克服一种压制不住的施加在马克思头上的不适当的念头:“能够理解他是以一个已经确定了的结论为基础构造他的观点是重要的。这让他的整体论述形成了一个神秘的开端,对读者而言,或是被它迷惑,或是被它的随意所激怒,从此永远放弃对前三章的阅读。”(哈维,2013:10)


  其次,《<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的阐述也未能够清楚地说明“生产行动的历史发生”。由于坚持把历史仍然当成“历史逻辑”研究,就使用了这样的工作语言:“大写字母意义的历史发生学”,但行动的内涵的表述较为模糊。这导致可能无法讲清楚资本的生产行动、流通行动、生活交往行动的质的区别基础上的内在联系。我们看看那里边的词句:“‘商品和货币’发生学”、“‘货币转化资本’发生学”、“‘剩余价值’发生学”、“‘资本积累’发生学”,以及“发生学逻辑”,等等。某种意义上,工作努力仍然是一种“逻辑构图”:在诸文本间寻找联系链条,寻找各类“逻辑历史”之间的文本的结构联系。


第224页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14:5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们看看哈维怎么说: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具体劳动,抽象劳动)——交换价值的形式(等价形式,相对形式)——货币形式(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市场交换(所有者或卖方,非所有者或买方)——货币商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债务人,债权人)——资本(在过程中的价值或等价交换,利润或剩余价值和非等价)——劳动力的买卖(资本,劳动)——阶级斗争。这就是大卫·哈维眼中的“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观点的发展路径”。同时,他不得不承认:“这一认知图帮助我们预见了马克思是如何有机地‘生成’了他的观点,并且是通过什么完成了辩证的跳跃的。但是,请记住,这一图表只是一个构架,围绕这一结构,马克思对一种动态的、进化和矛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添加了真实的有血有肉的分析。”(哈维,2013:121-123)


  同样,透过逻辑上的而不是历史上的思考,大卫·哈维做出这样的理论批评和判断:“在货币的这两种功能之间,存在一种对立和矛盾。例如,黄金作为价值尺度非常适合。它性质稳定且能够被永久保存;人们可以定量地分析它的质量;人们可以了解并控制它的生产和流通。所以黄金作为价值尺度是非常好的。但是,假设你每次去买一杯咖啡,都必须用一粒黄金去付款(就不现实了)……所以马克思将货币作为价值尺度(第一部分)和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或媒介(第二部分)做了对比。那么,最终只存在一种货币(第三部分)。”(哈维,2013:59-60)我则是这样说的:“整个进程按照否定之否定原则形成内在发展的环节。第一环节:通过历史材料的占有、分析和加工,确认商品(货币)发生的分析‘不是从价值概念出发’,‘出发点是劳动产品在现代社会所表现的最简单的社会形式,这就是商品’,‘分析商品,并且最先是在它所表现的形式上加以分析’;第二环节:商品作为双面范畴,——商品本身及其所有者的关系,整个交换过程的发展是人格化关系的发展和历史确立过程;第三环节:货币将自身实现为一般商品。3个环节由内而外,构成广义‘货币发生学’。内在环节:货币通过价值(形式)将自身锚定在商品体内。‘所以,只有在那些从货币的完成的形态出发而从后往前分析商品的人看来,货币是商品才是一种发现。’中间环节:‘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因为为了交易,需要将‘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在外部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商品价值有一个独立的形式,这个需要一直存在,直到由于商品分为商品和货币这种二重化而最终取得这个形式为止。’这等于说:‘随着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商品就在同一程度上转化为货币。’外在环节:货币通过自身的运动发展,羽化为货币商品,确立为一般商品。商品拜物教移转为货币拜物教。”(许光伟,2011)


  最后,出于文本上认同的需要,我在研究前期仍然把《资本论》第一卷视作以


第225页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17:5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资本积累”(狭义的)为标识的“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即这是一个自圆其说的逻辑体系:“前6篇中,c、v、m作为彼此独立而又内在联系的社会因素加以构造;在第七篇,它们进一步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一个资本积累上的构图。这种整体考察是对资本运动历史进行整体揭露的要求……这导致‘所谓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理论’必须同样作为历史发生学来论述,作为论证环节的结束,作为对这一逻辑结论的总的验证。”(许光伟,2011)同样,哈维阐述道:“正是在这里,马克思将‘资本的积累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论述。他在此建构了可能我们最好称之为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动态的‘宏观分析’。”因此,“毫无疑问,这是《资本论》第一卷中最精彩的论述。全部前期研究成果被集中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一系列的资本主义动力的‘模式’。”(哈维,2013:263-264)


  不过,所谓完整或整体运动的认识,乃是一个简略说法。因此即便是大卫·哈维,也要时时离开马克思的文本,做出这样的讨论:“这是《资本论》第一卷的结论,它唯一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分析的展开完全从这一角度出发……所以,我们在第二卷的末尾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情况。简单地说,如果第一卷介绍的情况完全存在,那么工人阶级就不能成为资本家产品的主力消费者而发挥其必要的社会作用。那么,第一卷内容的目的和要点是什么呢?马克思在第一卷提出,如果这个世界是按照这种方式运行的,那么,其结果将是工人的贫困化日益加剧。如果我们质疑在这一结论中,是否看到了事实的因素,那么,答案肯定是‘是的’。而且,如果我们到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和危地马拉的工厂去考察的话,在这些地方,潜在的劳动储备正在以一种极其残忍的方式被调动起来。实际上,你将会看到……收入不平等剧增,而且在世界所有地方(印度、墨西哥、中国、俄罗斯)都突然出现了一定数量的百万富翁,形成了一幅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而在另一极则是悲惨积累的图景,这一图景对于当代全球资本主义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隐喻。”(哈维,2013:306-307)因此就事件本身的发展看,第一卷所描述的是一个虽然是部分的却是确定无疑的资本逻辑,其全体的逻辑远不止此,这种论述必然要由第二卷和第三卷来补充。也就是《保卫》中着力阐明的真正意义的“资本积累史”在逻辑链条上要扩展到整个理论体系,而以资本的总的社会生活过程来收尾。资本积累是资本的整体的发展体式和逻辑,即资本积累逻辑,这样才能够确保把增殖理解为运动,进一步理解为社会运动(形式)。虚拟经济被内在化,成为实体生产向社会扩展中所衍生的运动链条。指明以下说法的非法性:在金融资本主义时代,金融资本居主导地位,决定经济体系价格体系和分配制度,因而深信虚拟经济支配实体经济,货币金融也决定着实体经济的价格体系和分配体系;据此,大宗商品价格被完全金融化,与实体经济供需脱节,企业不再追求利润最大化,



第226页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22:0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而是市值最大化。[1]先是杜撰子虚乌有的“产业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理论”,尔后,孤立化之,再将其打倒——而这就是所谓的“新资本论”(新古典资本理论和新马克思资本理论);而且这个体系希望从现象学的废墟中鼓捣出“金融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理论”,引诱人们加以追捧、颂扬。这是把一切颠倒过来的做法,显然并不可取。其实,由“新资本论”所摹写的这种资本积累毋宁继续称作“原始积累”。它作为“另一种意义的原始积累”和《资本论》实际已经“定格化”描摹的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从而“在这两个剥削和积累的体系之间,存在一种‘有机的链接’”(这是大卫·哈维引用的罗莎·卢森堡的观点),即可以认为:“资本主义的长期历史是以这种动态关系为中心的,即持续的原始积累和贯穿于《资本论》所描述的扩大再生产体系的积累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反过来看,“如果它不参与新一轮的、主要是通过帝国主义的暴力手段的原始积累,那么,资本主义应该在很早以前就消失了。”(哈维,2013:329)


  鉴于以上论证思路,哈维做出如此的文本判断:“《资本论》的第八部分,在语调、内容和方法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在开始部分的内容与书中的其他部分的中心假设相反,如在第二章反过来建立的假设,在那里,马克思接受了亚当·斯密所提出的原子式的市场交换的理论,在这种市场中,所有商品交换都发生在一个自由制度适当发挥作用的、非强制性的环境中,而自由、平等、产权和边沁规则是以这样的方式发挥作用的。斯密非常清楚地知道,世界并非真是如此,但是,他将此作为一个便捷的和带有驱动力量的虚构来接受它,并在这种虚构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标准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马克思,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将这一点全部揭示出来,就是为了批判其中包含的乌托邦主义。”(哈维,2013:311)但真实情况是,在“原始积累”中,无论是《资本论》本身指认过的,还是“新资本论”所添加的那些事项,市场交换已经不再存有“互惠主义”。由此提升了我们对于“辩证法”的实践性的认知,便于将其重新汇入历史,亦能够对以下说法保持高度审慎的接纳与批判态度:“君不见,《资本论》中研究的范畴如商品、货币、价值、价格、工资、利润、资本的循环周转和再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经济分析,以及有关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货币流通规律、再生产规律等等,不仅还适用于当今垄断时期的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适用的……(即是说)《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市场经济经验的总结,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陈征,2015)


第227页



[1] 关于这些内容的分析论述,可参考向松祚的新作:《新<资本论>——全球金融资本主义的兴起、危机和救赎》,中信出版社,2015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41:4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七 结束语:历史深处和因应潮流的批判与建设


  以上论述是反“知识论宣言”的。显然,《道德经》和《资本论》不是结构巧合,而是不同时代背景和文化差异条件下的逻辑必然。盖因二者都是历史学科的缘故。[1]从辩证法=发生学[2]的工作语义看,学科方法论被大写化了,历史规定被大写化了,逻辑实践化了,中华母子思维导向的工作模式[3]——对“道”“德”分别阐述条件下的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的认知图式或工作模式,腾空而出![4]其创造性地统一了话语形式上的差异。是一种复归,是在认真清理科学主义思维与话语之后,从“新康德主义”知识论阴霾中真正走出。


  要之,与社会科学有关的理论的构造图式实际上可称之为“行动理论或图式”。例如,《资本论》四卷所完整刻画者,乃是资本的社会历史生产图式、资本的流通行动图式、资本的生活交往图式以及资本的认识图式。如上所论,“行动(规定)”的加入使得“事”和“物”分开,物的科学追索“物的世界图景”,相反,事的科学则追索“事的历史图景”。而由于事物的本质就体现在“道”和“德”的统一性当中,使得对规律的把握必须有一个内在结构和工作线路予以支撑,这其实就是社会历史的“客观批判-主观批判”过程。所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循此思路,《资本论》全部四卷的工作内容被安排为:“道”——“德”——“道和德”;其中,后者分成:“道和德的生活形式”与“道和德的认识形式”。即前两者共同构成对事物发展的本质研究,后者构成现象研究以及建基于生活批判和现象批判的认识研究。只是出于




第228页



[1] 这对斯密来说,犹如《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的工作关系。《保卫》中则这样写道:“实际上,它将我国农垦文明时代的思想经典《道德经》同《资本论》的方法论彼此联系起来。从对经济形态社会的揭露上看,《道德经》是粗糙的、质朴的;而马克思视资产阶级社会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有机体),视商品为‘细胞’(有机体的构成要素),则显得更为胸有成竹,最终发现了社会存在的秘密。”


[2] 这个公式打破了西方人士对历史辩证法做出的种种“唯心主义诠释”。例如,杰姆逊(2013)认为,“《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意义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是非经验性的,又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所以他甚至认为,“几乎可以说,辩证思维可谓是一种全新的思维类型,它被特别发明出来,用以克服所谓资本的独特总体性创造出来的表征的两难局面。”


[3] 《道德经》的中心构造是“母子(发生)思维”。《资本论》的“生产-再生产-流通-生活-认识过程”的辩证法构造与之如出一辙。即“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盖言母子,“再生产→流通过程”盖言母子,“流通→生活过程”盖言母子,“生活→认识过程”盖言母子,它们均是关于母子发展关系的。发生学也好,辩证法也好,都不过是对此种工作关系进行学科命名罢了。所谓“生(发生)生(生长)”,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 补充一点:事的科学就是行动科学,相对物的科学而言,更加关注时间过程的优先性,这是把时空规定区分开来之后,再予以统一的一种科学工作模式。就其特点而言,实际上是把“主客一体”或“主客两分”的工作模式区分和转换为“客观过程-主观过程”(历史和逻辑统一工作模式)进行研究,在这当中,并且强调了客观形成和发展过程(即客观批判)的先决性和根本决定性作用。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43:1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baohao.png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48:0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特殊原因,《资本论》第一卷成为了一部相对独立和完备的作品,即兼顾了“本质研究”和“全体研究”。至于余下内容,马克思这样交代:“这部著作的第二卷将探讨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册)和总过程的各种形式(第三册),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册)将探讨理论史。”(马克思,2004a:13)显然,接续的“第二卷”(第二册和第三册)是本质转入现象;“第三卷”(第四册)则是由整个客观批判启动的主观认识过程(批判)。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语言回家,工作回历史;批判和建设,则立足于以中华为背景的世界史(发展)和中国的实践沃土。总之,《保卫》为求“不懂问题”而来。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在王亚南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而不是刚好相反。这既是一个蕴含批判规定的中华建设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中国理论经济学之元素的实践寻求过程。一句话,行动科学应当自觉地归到中国政治经济学的领域,即归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认识规定领域。


  之所以如此,乃是在于没有民族内涵和工作体式作为支撑,任何门类或流派的经济学都将不可避免地沦为理论空壳,免除不了成为一堆逻辑的空壳。《保卫》在《历史到科学的发展》章的写作中,引用黑格尔的下列话语作为支援背景:“只有当一个民族用自己的语言掌握了一门科学的时候,我们才能说这门科学属于这个民族了。”君子(中华知识分子)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满怀希冀,重约王亚南,共同书写和题录中国经济学吧。而所谓中国经济学,亦就是从中华历史域中出脱而来的中国经济理论,即中华语言体式的方法论与工作逻辑,即这一思维体式下对现代经济理论的重新研究与整体改造。因此,《保卫》“呼吁行动”的含义是:整体书写中国历史、中国思维和中国语言!这同时是对“再说一遍”(规定)的工作超出,以不断向历史深处寻找发展源头。


  此外,这本书就选题的性质而言,是高度现实主义的——阐明资本行动“如何可能”以及相应地如何一步步现实化(生产行动→流通行动→交往行动→自我认识行动);但在工作倾向性上,则带有历史浪漫主义,本书不负有开具“行动药方”之责,而求索资本主义时空的“中华超越”的历史内涵与现实逻辑。既然《保卫》成功地把《资本论》安排为“12部史”,那么接续的行动就应当是“以史贯通的经济学”之发展,而这就是广义上的中国经济学的建设形态。通过“以史贯通”,中西方的逻辑被接合了,而能够酿出一种新的时代规定:批判=发展。借助这一新规定,新的“历史公式”将会被锁定,“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关于意识的空话将终止,它们一定会被真正的知识所代替。”(马克思、恩格斯,1995:73)同时,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中华生长,又不可避免地引发对“经济形态”(产品经济形态和商品经

第229页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dragon1458 发表于 2015-8-30 12:55:3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济形态)和“社会”(产品社会和商品社会)的重新界定和二次考察。


  有人蠢蠢地说:如果说历史探究使《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同构性”,那么,这是使理论研究过于泛化的做法;并且,中国的历史和《资本论》没有任何关系,中国的历史是二十四史;《资本论》说的是欧洲而不是中国人的事情,与中国人和中国人的利益诉求没有关系,与个人的自由选择的市场利益更没有任何关系。这种说法明显地忽略了《资本论》的特质——作为社会科学的基础的研究特质,并且根本不知道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关系!!不知道中国人和《资本论》的关系!!这种说法因此明显地删除了人类历史是一部整史的规定!!但正如《资本论》通过对行动逻辑的书写全面展露了资本主义的“生生不息”(发生运动和生长过程的总体的生动史)一样,通过对抽象经济人假设的工作超越(打破了“理性和人”的概念化),从容刻画了富有历史内涵的真正意义的“人的经济自然”,那么这种大写化的工作逻辑,必然可以适时地予以推广,能够和中华整体历史“内在对接”。这将是一个无尽的探索过程,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a。

[2]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2004b。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5。

[4]陈征,2015:《我与<资本论>》,《当代经济研究》,第1期。

[5]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第一卷,洪佩郁等译,重庆出版社,1994。

[6]哈维:《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刘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7]杰姆逊,2013:《<资本论>新解》(朱羽等译),《现代中文学刊》,第1期。

[8]麦克莱伦:《卡尔·马克思传》,王珍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9]王亚南,1962a:《<资本论>的方法》,《经济研究》,第12期。

[10]王亚南,1962b:《<资本论>的综合系统理解》,《学术月刊》,第5期。

[11]许光伟,2011:《<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第7期。

[12]许光伟,2012a:《<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系统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第1期。

[13]许光伟,2012b:《<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第10期。

[14]许光伟,2014:《<资本论>商品章的逻辑解析》,《江汉论坛》,第7期。

[15]许光伟等,2012:《<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经济评论》,第1期。


[16]余斌:《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的解说》,东方出版社,2011。


第230页


龙行天下,保卫《资本论》!

使用道具

pzh_hzp 发表于 2015-8-30 14:11:5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何写:动机;如何写:+正能量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xuguw + 6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