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jlwjlwjlw
1785 0

[学术治理与讨论] 【转载】访《中国国际法论刊》主编: 努力推出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文章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学科带头人

7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10120 个
通用积分
5169.9223
学术水平
77 点
热心指数
125 点
信用等级
61 点
经验
86537 点
帖子
965
精华
0
在线时间
362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7
最后登录
2023-9-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访《中国国际法论刊》主编: 努力推出有国际影响的原创文章
2011年06月26日 13:0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褚国飞


出版物的成功与否是看刊物首次发表了多少原创概念、观点或分析,而出版物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是要看该出版物把多少这种概念、观点或分析推向国际。】

  改革开放后,以王铁崖先生为首的中国国际法学者就开始筹划创办一个主要由中国学者自己编辑的,有中国特色的全英文一般性国际法问题研究刊物。2002年,他和易显河教授共同主编的《中国国际法论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以下简称《论刊》)于11月份面世。王先生去世后,易显河教授担任主编,中国编辑一直是该刊的中坚力量和主办体。2008年,《论刊》成为世界上列入SSCI刊源的10种国际法专业期刊之一,本报采访了《论刊》主编易显河教授,请他谈谈关于这本刊物的编辑出版流程、稿源、评审专家队伍以及推广、销售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的编辑出版流程是怎样的?

  易显河:《论刊》在编辑出版流程上主要借鉴了《美国国际法论刊》的做法,即所有的稿件都必须电邮给主编,主编邀请两位同行审稿人审稿,如果两人意见不一致,再邀请第三位审稿人审稿。审稿人的选择主要是依据论文题材和审稿人专长来确定。稿件被录用后,编辑对稿件的实质内容提出意见,让作者进行修改。编辑和作者都满意后,交由牛津大学出版社作文字和格式处理,之后编辑再酌情作校对。修改完毕,出版社先在网上发表,随后印制纸版出版。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的稿源如何?

  易显河:《论刊》是一本国际法的“一般性研究刊物”,所以我们没有刻意组织或培养作者队伍,也就是说,我们是一本“被动接受投稿的”刊物,这也是大多数成功的同行评审刊物的做法。我们不问作者的身份和单位,只看稿件的质量。

  但同时《论刊》也有一个特殊使命:我们是“‘中国’国际法论刊”。我们的目标是让“中国成分”占每年篇幅的50%—60%。“中国成分”是指有关中国的题材或由中国作者写的内容,比如中国国际法实践等。这个使命与上述不问作者身份的宗旨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矛盾,但我们是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完成使命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的评审专家队伍组成情况如何?

  易显河:我们设置了“编辑委员会”和“荣誉编辑委员会”。两个委员会都是具有高专业水平的国际化队伍,其中有不少是国际法研究院院士、知名法官和知名教授。编辑委员会委员或荣誉编辑都有可能被邀请担任评审专家,两个委员会以外的其他专家也有可能被邀请为评审专家。也就是说我们没有固定的评审委员会,以避免专业不对口的审稿状态。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发表的论文有何特点?如何保证论文的高学术水准?

  易显河:我们发表各种类型的文章,在风格、长短等方面比较宽松。但是,我们从一开始就要求每篇文章都要具有“可发表性”,就是说每篇文章都会给读者呈现一些他们还没有读到或者很少读到的观点、分析或者第一手材料。我们最重要的专栏是“Articles”,专栏里的每一篇论文都是很好的,从观点到文笔都很过硬,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内容方面,我们发表的论文倾向于研究国际法领域的核心问题、大国问题以及国际法概念问题等重要题材,比如联合国安理会问题、国际法院问题、指挥官责任、海洋划界等等。《论刊》可以说是一个国际法领域中心问题的舞台,而非边缘问题的舞台。

  在保证论文学术水准方面,我们只能是下狠心拒绝质量不高的论文。如果论文的观点好,我们可以给作者提修改意见,让他们完善论文。就这方面而言,我们偏好的是观点好的稿件,而不是文笔漂亮的。看到观点好的稿件,我们很难放弃,经常给作者提好几轮的意见。当然,这种努力并不是都能成功。

  另外,我们的编辑有时候会参加中国国际法学会的会议,为中国学者介绍一些撰写英文论文的技巧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中国期刊的国际化道路有何建议?如何看待刊物出版的语言问题?

  易显河:现在我国出版行业在积极探索国际化之路,十分可嘉,但是我们必须首先提高学科的专业水平,否则,所谓的国际化也只能是为很差的专业内容做些国际广告而已。出版物的成功与否是看刊物首次发表了多少原创概念、观点或分析,而出版物国际化程度的衡量是要看该出版物把多少这种概念、观点或分析推向国际。成功的国际化的衡量标准是要看我们有哪些原创概念、观点或分析,形成不分国界的学科规则或有影响的学说,或在其中留下脚印。出版物的成功和出版物的国际化不一定是重叠的,但最理想的是,一个出版物既是最成功的也是最国际化的。

  至于语言的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学科和面向的读者群两方面考虑。学科考虑指的是,在一些学科领域某些特定的语言是有优势的,用此种语言能更有效地在学科内做到尖端水平(比如,用中文研究宋词)。而面向的读者群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如果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一本刊物应该选一种国际化的语言作为工作语言。但是,国际化也可以通过翻译出版来达到,比如,很多德国的哲学文章是通过英文译文得到广泛传播的。如果让那些德国哲学家刻意用英文写作,我们能肯定他们还能达到同样的专业水平吗?

  至于国际法的刊物,我认为最好要用英文出版是因为国际法很多概念、观点和分析最初都来源于英文,英语思维在这一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另外,它面向的读者群也多是用英语来阅读和消化国际法相关出版物的。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在刊物宣传方面有何举措?

  易显河:刚开始时(2002—2004年),我们只是利用《论刊》的网站和自己的电邮地址进行宣传。2005年1月,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后,给期刊建了一个“内容网站”,把所有发表过的内容都传上去,供订阅者有偿使用。

  后来,牛津大学出版社也采取了一些其他措施来宣传本刊:第一,加强网站宣传、突出品牌宣传和实时宣传。例如,允许免费阅读刊物的一些内容;进入SSCI检索系统;内容被香港上诉法庭(Hong Kong Court of Appeal)引用等。第二,适当进行广告宣传。例如,刊物曾经在《中国季刊》(China Quarterly)上刊登广告。第三,开展会议展销宣传。为了扩大刊物在国际上的影响力,牛津大学出版社和我本人都在许多相关的国际会议上对本刊进行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市场宣传。第四,选择目标受众,继续通过邮件形式进行宣传。

  《中国社会科学报》:《论刊》销售现状如何(包括纸质版本和电子版本)?

  易显河:本刊的销售渠道主要有集团订购(consortia)、学术研究机构订阅(institutional)、公司订阅(corporate)和个人订阅(personal)等。其中集团订购,特别是对纯电子版的订阅,呈现上升态势,这对迅速扩大期刊的国际知名度非常有益。与此同时,非集团订阅的数量以及对纸质期刊的订阅数量也在稳步增长。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http://www.csstoday.net/Item/4938.aspx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原创文章 国际法 Institution Internation Corporate Journal Chinese 国际法 出版物 改革开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