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vision12345
1050 1

[创新发展] 浅谈马克思学说中的美学问题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2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9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393 点
帖子
7
精华
0
在线时间
5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4-22
最后登录
2016-7-15

vision12345 发表于 2016-5-11 15:24: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浅谈马克思学说中的美学问题

文件来自于:转转文库



  解释马克思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难题。有人叹曰:“自《圣经》时代起,再没有另一个伟人,其著作遭到了象马克思的著作那样如此不同的解释……”。二战之后,马克思学说的研究发生了耐人寻味的转折,即许多研究者“把注意力……转向诸如美学之类与政治毫不相干的课题”。这种转向是值得深思的。众所周知,在德国古典哲学诸大家的体系中,美学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与德国古典哲学有着密切联系的马克思的学说体系为什么缺少一种逻辑形态的美学呢?再者,以前苏联为中心的传统马克思主义者所建造的“马克思美学体系”为什么与二十世纪的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多有解释上的困顿呢?由此,重新审视马克思学说的美学含义乃具有迫切的当代文化意义。

  从马克思最初的思想轨迹来看,马克思学说的出发点不是认识论化的哲学,而是本体论化的美学,或者说,马克思学说的根基不在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和终结者费尔巴哈的学说之中,而是在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思潮之中。应该指出的是,以歌德、席勒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不能狭隘地理解为一种纯美学运动,其本质上是一种与传统认识论哲学分道扬镰的泛美学化的本体论哲学,其影响极为深远。

  罗素说:“从十八世纪后期到今天,艺术、文学和哲学,甚至于政治,都受到了广义上所谓浪漫主义运动特有的一种情感方式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卡西勒亦对浪漫美学运动作了高度评价:“美的问题不仅导致了系统美学的创立,而且还导致了一门新的`哲学人类学’的创立,这种哲学人类学构成18世纪全部文化的特征,并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确认。’,这是历史为马克思所铸造的一个出发点,浪漫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始终萦绕在马克思的心际,而此命题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则成为马克思学说赖之以形成和展开的内驱力。

  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核心命题是什么?其内在矛盾又是什么?众所周知,康德率先从人的本性角度提出,在审美中“怎样才能使感官世界和理想世界调和起来?’,但康德三大批判的玄妙思辩与德国封建专制下的痛苦现实有着遥远的情感距离,歌德和席勒终于发出直视现实的“狂飘突进”的呼声,他们在艺术领域里把碎片般的现实与纯真的理想揉成一个现实的、感性的人赖以寄托的审美梦幻。

  正如勃兰兑斯所说:“诗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这个大问题,对于它们深刻的不共戴天的矛盾的绝望,对于一种和解的不间断的追求—这就是从狂飘时期到浪漫主义结束时期的全部德国文学集团的秘密背景。’,移这样,如何通过审美途径使人在感性和理性、自由与必然、社会与个体的矛盾中复归为一个“自由”、.`完整”的人,便成为浪漫主义美学的核心命题。但是,这个命题并无力消解英国工业化迅速发展中所产生的巨大的社会冲突与矛盾,也无法消解法国大革命中所产生的骇世惊俗的暴力与混乱,相反,它只能在现实世界中背转身去,在艺术、诗的国度里神往古希腊人独立、自由、完整的\j格品性。如此,`·是’与“应该是”成为横亘在浪漫美学面前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而又现实的矛盾。艺术和审美真的能使这种对立与矛盾消除,从而使人成为`’完整的人”吗?马克思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绝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从马克思青年时代的传记材料来看,他精神生活的起点与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密切相关。

  上大学之前,马克思在自己父亲和未来岳父的熏陶下,深爱浪漫主义文学作品。1835年至1837年,马克思在木学期间本是学习法学,但他在艺术和文学史上却花了更多的时问,并钻研了大量美学著作。

  从马克思此时的诗歌、信函来看,青年马克思的精神生活渗透着浪漫主义的情调。他在大量致燕妮的爱情诗歌中.不仅细致入微地表白出有形的爱情痛苦,而且把这种痛苦升华为一种形而上的苦恼,即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所彰显出来的、破坏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与完满的、主观与客观、现实与理想完全对立的苦恼。席勒以审美超越现实的方式并没有使年轻的马克思走出烦恼,相反,马克思对自己诗歌中“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完全对立’小的情感模式表现出深深的怀疑。这一点似乎预示着马克思必然在自身思想发展过程中逐步远离浪漫主义的虚幻天地。

  因为正是把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看作是绝对对立,所以,浪漫主义就不得不阪依康德,寻求一种脱离或超越现实生活的审美手段来调和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矛盾,也正因为把现有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看作是绝对对立的,所以,浪漫美学也就必然地或是变成古典主义.把“完整”、“独立”、“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形象幻化到古希腊亡灵的身上,或是变成消极浪漫主义,自绝于现实,在所谓’`纯艺术”的囚笼中浅吟低唱,顾影自怜。

  在马克思看来.“这里首先出现的严重障碍正是现实的东西和应有的东西之间的对立,这种对立是唯心主义所固有的;它又成了拙劣的、错误的划分的根源。’,移于此,要“转而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括要“从对象的发展上细心研究对象本身,决不应任意分割他们;事物本身的理性在这里应当作为一种自身矛盾的东西展开,并且,在自身求得自身的统一。’显然,早熟的马克忍在服黑格尔之前已完成了一次至关重要的思想洗礼,即对自己思想的出发点—浪漫美学的核心命题及其内在矛盾作出了清醒的评估。黑格尔气势磅礴的理论胸襟恰到好处地容纳了马克思,这位在浪漫美学内在矛盾的痛苦炼狱中破门而出的普罗米修斯式的战士一拔而起,但是,“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曾经“不喜欢”黑格尔的马克思终于被“诱入”到把世界看作是一个发展的、有机的、相互联系的现实展开的整体的黑格尔学说的“怀抱”。

  综观德国思想史,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首先冲破中世纪天主教的教义,要求获得作为一个完满存在的凡人的权利和自山。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延续的浪漫美学思潮继而把这种权利视为人的本性,或者说应该具有的本性。于此,“全面发展”的人作为一个泛美学化的哲学命题在歌德、席勒的文学创作和美学理论中,在康德、费希特的哲学思辨中都呈现为应有和现有、精神与外部环境绝对对立的结果。经由谢林的`’同一哲学”,黑格尔以体系的形式,以辩证的整体观,把以感性为基础、以追求人的全面性为核心的浪漫美学的审美本体论逻辑化为绝对理性的认识论。

  从美学上看,黑格尔以一种依自身内在矛盾而有机发生、展开的整体观看待审美现象.并把美学作为绝对精神发展序列中的一个环节,一个依自身内在矛盾运动而发展并过渡到绝对精神之更高阶段的环节,但是,这种新颖的历史观把浪漫美学所无法消解的与人的现实存在息息相关的内在矛盾统摄到以无情的理性为基础抽象的历史整体过程之中,美成为理性的感性显现,成为其绝对精神的献祭品,其庞大的以认识论为轴心的哲学体系完全窒息了浪漫美学的少、本主义的美学命题。

  在这点上,我们似乎可以悟出青年马克思之所以在转向黑格尔之后又很快超出黑格尔的恨本原因。闯入黑格尔哲学殿堂的马克思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张力。从1831年下半年到1837年马克思研究哲学的结品《博士认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哲学层次上以黑格尔的语言继续叙述着浪漫美学的核心命题。《博士论文》阶段的马克思一方面接受了黑格尔把理念、精神与实在、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发展过程的思想,但另一方面.马克思顽强地甚至本能地以渗透在浪漫美学思潮之中的人本主义作为观察、分析希腊化时期“自我意识”哲学的出发收。科尔纽说:’`这里,马克思既从鲍威尔的观点,又从黑格尔的观点出发,对哲学作了一种新的理解,认为精神的发展是既同世界的对立,又同世界统一的情况下完成的。’愧这种“新的理解”确切彰显出马克思从浪漫美学思潮的内在矛盾切入黑格尔哲学思想的运动轨迹。按照这种“新的理解”,与现实世界相对立的、的完整存在着内在的根据与现实的合理性.或者说.浪漫美学企图超越现实,寻求一种市美的完整人生恰是这种白我意识哲学的根本命题。

  综述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把浪漫美学以人为本的整体性原则与黑格尔辩证发展的有机整体观融合起来后,浪漫主义美学化的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性命题也就历史而逻辑地凝固为马克思日后观照历史过程的理论基点,《博士论文》正是马克思学说还未充分展开的原生胚胎形式,其问,以人的现实感性存在为轴心的历史演进的曲线将以逻辑的方式构造出马克思学说诸组成部分的潜在底线,即“早先和世界协调一致的精神,由于世界的不合理发展而从世界分离出来,作为意志而同它对立,为的是使世界获得合理的性质;然后,精神就重新和世界协调起来,重新统一起来。”移在这里,浪漫美学不可消解的内在矛盾得到一种抽象然而是历史的解释。哲学、自我意识将不再是在与世界对立的情景中无为地静观希腊人的完美品性,而是要象“从天上偷了火来的普罗米修斯开始建筑房屋和在地上定居下来那样,那掌握了整个世界的哲学也挺身出来反抗现象的世界”,直到“我们认为在精神的个人形象中有一种作为体系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东西。’咐于此,我们可以作出进一步的论断,作为现实与理想、自由与必然、主观与客观之问的中介环节的德国古典美学必将在马克思学说的展开过程中发生巨大的改观。

  在内容上,马克思不再象席勒那样,把审美视之为人得到完整存在的一种手段,相反,它是人的完整存在的现实性证明,是人的现实活动的目的;在形式上,德国古典美学中高度逻辑化的形态将转化为一种非逻辑化的形态。上述分析表明,德国浪漫美学所要求的人的完整存在的核心命题是马克思学说发生的原初动力,亦即马克思学说诸组成部分的统一出发点,换言之,人的完整存在是日益丰富展开的马克思学说的本体论根据。从广度上看,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在思想发展过程中贯穿始终,从《博士论文》直至《资本论》.无处不有这样的论述;从深度上看,其充分彰显出马克思学说诸组成部分中的深层文化内涵.即不能简单地把马克思的学说政治化、意识形态化,相反,正是在如此深层的文化内涵中,马克思的学说才具有被融合到,而不是超越、凌驾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永恒意义。

  由此而论,以浪漫美学核心命题为其学说出发点的马克思,必将随着自己时代文化实体的巨大变化而迅速扩张自己思想体系的叹代特征。与浪漫美学不同的是,马克思不再在纯粹的审美领域去勾勒与现实社会、人的现实感性存在绝然对立的完满形象,而是在现实社会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的现实感性存在日趋丰富性中探寻人何以达到完满的存在。马克思之所以最终没有写出一部单独的美学著作,就如同他最终没有写一部单独论辩证法的著作一样,是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找到了理解整个现实社会、亦即整个人类社会历史的钥匙,这就是人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经济关系。长期以来.人们有意无意地把此命题强化为历史哲学的终结点,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在马克思看来,一定的经济关系总是具体的、历史的,其相互更替为我们竖立起一个又一个文明里程碑。

  这一个个文明里程碑的意义不在于让活着的人们去凭吊已一去不复返的社会形态,而在于让人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又去往何方,这就是化历史苍茫为个体立身之本的辩证法.这就是化文明社会之沉重叨叹为感性生命永恒之顿悟的美学。马克思对社会经济关系的研究决不是象他的后世者那样,要把人的个体存在钉死在命定论的社会经济关系之中.相反.马克思所关注的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孕育、发展、成熟起来的人的个体存在必定冲破社会经济关系的束缚,直至成为一个个完满、独立、自山的个体存在,即《资本论》所言.共产主义不过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垫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所以.马克思在提出人类发展的历史是一定的社会经济形态发展史的时候,也就必然同时指出,个体们的社会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扮这种“个体发展的历史”即“个人向完整的个体的发展”。

  加在1857一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更进一步把历史发展的两种表述综合为一个意味深长的历史尺度。从表面上看.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的分析与论证愈来愈离开其出发点的美学含义,但从实质上看,马克思对此命题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哲学等多方面的论述,恰是此命题的内在逻辑之使然。浪漫美学在美学史上第一次把美的本质与人的内在本质欲求沟通起来,但是,这种沟通还仅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沟通,因为浪漫美学,特别是席勒,仅把审美作为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并以此消除现实生活内容中的不完善。由此,如何在历史的现实发展中确证“人的全面发展”的合理性与必然性,便构成马克思学说超越纯美学的特征。这种超越并非意味着后来发展起来的马克思学说不再包含一种美学成分,相反,马克思以其非美学形态的理论更加深刻、全面地论证了浪漫美学的核心命题。理解这一点恰是理解马克思学说在美学史的地位及理解二十世纪西方美学何以全然不同于传统美学的关键。

文章来自于:http://wenku.55.la/p-191976.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马克思 社会经济形态 马克思主义者 普罗米修斯 主观与客观 刘丽萍 浪漫主义 费尔巴哈 马克思 终结者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he_zr 发表于 2016-5-11 17:56:2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能从屁中找出香味来,确实是人的一大特异功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