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zwh7059
4312 3

[学科前沿] [原创]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经济学解读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1粉丝

教授VIP

高级教授

院士

6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7
论坛币
23007 个
通用积分
1.0460
学术水平
19 点
热心指数
24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31567 点
帖子
3444
精华
1
在线时间
7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6
最后登录
2017-12-19

zwh7059 发表于 2005-10-4 20:08: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拥有中国大多数老年人口的农村地区将迅速出现家庭小型化的倾向。伴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以及传统道德体系的瓦解,传统的家庭养老形式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未来20年到30年,中国老龄化高峰将来临。在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的双重压力下,传统养老方式让越来越多的人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农村养老问题将是我国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如果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DIV> </DIV>
<DIV><B>一、传统养老方式的深层思考</B></DIV>
<DIV>         养儿防老是我国传统养老方式,对于这种模式的深层思考将成为我们构建今天农村养老制度的起点。</DIV>
<DIV> </DIV>
<DIV><B>         </B><B>1.</B><B>家庭养老的必然性</B></DIV>
<DIV>           在传统小农经济条件下,农民除了种田外并无其它谋生手段。土地是农户家庭的私有财产,父母退出生产领域后,并不放弃对土地的占有权,子女要想获得土地必须以赡养父母为代价。而子承父业也是传统农民家庭的突出特点,后代不仅由父母抚养成人,还从他们那里学会谋生的技能,继承产业和土地,这种生活上经济上的高度依赖使得他们自觉服从父辈祖辈的制约而不能有丝毫违抗。</DIV>
<DIV>父辈们靠土地培育后代;子辈们靠土地维持生活并赡养老人,土地构成农民养老的重要经济来源。为了确保农民拥有土地,历代政府实施了一系列土地分配政策,如井田制,占田制和均田制等。除了土地制度之外,政府还通过法律条文,严禁子孙与父母分家分财。《明律》规定,“凡祖父母,父母在,而子孙别立户籍,分异财产者,杖一百。”法律之所以如此规定,其目的就是为了稳定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DIV>
<DIV> </DIV>
<DIV>         中国农村落后的生产力决定了每个人都要不停地生产以获得生活资料,否则无法保障自己的生活。而当人们因年老而丧失劳动能力时,要获得生活资料,就只有依赖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产。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决定了家庭存在的必要性,也决定了家庭养老的必然性。</DIV>
<DIV> </DIV>
<DIV>           <B>2.</B><B>传统孝道思想与农村家庭养老</B></DIV>
<DIV>          在任何年代里,老人的赡养不仅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而且还受到赡养观念的制约。我国历史上的养老是以孝为核心在家庭内部进行的,“孝字上半部为老,下半部为子,有老人扶子之义。”孝的道德观最初是调解长者与小辈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但在封建社会,孝被抬到了极高的地位,成为一切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起点,并作为封建伦理的基础。在封建思想文化的熏陶下,广大农民认真行孝,孝顺父母的意识逐渐成为中国农村家庭养老的内在动力。</DIV>
<DIV> </DIV>
<DIV>    不仅如此,老人也乐于和儿孙生活在一起,这种长辈晚辈之间形成的群体感情,构成了家庭结构变化的向心力,具有强大的保护职能,共同保护家庭成员和财产安全。每个家庭成员都脱离不了家庭生活。而且家庭还有一定的稳定性,每个人都重家庭,轻个人,为了家庭的生存、利益和光荣,个人便可以忽略,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和谐,个人必须各安其分。于是又形成近代农民家庭的内聚性和封闭性,主观上要求赡养老人必须在家庭内部进行。</DIV>
<DIV> </DIV>
<DIV><B>         3</B><B>.政府对于农村家庭养老的外在推动</B></DIV>
<DIV>          封建统治者为了确保统治权力,努力造就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和绝对服从的心态,将孝扩展到政治关系方面。老年人是政府业绩的形象代表,更是国泰民安和国运长久的象征。当老年人被赋予国运和德治的象征意义时,家庭养老就不仅是家庭私事,也成为政府公事。历代政府官员都将维护家庭养老作为国家任务进行推动,不仅有负责相关事务的官员,还制定有保障家庭养老的制度法规。</DIV>
<DIV> </DIV>
<DIV><B>二、当前农村的基本养老方式</B></DIV>
<DIV>          我国当前农村的养老方式已不再是单一的家庭养老,而是以家庭养老为主,多种养老方式并存的农村养老格局。许多新的养老方式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认真分析比较研究不同的养老方式,寻求一种适合中国农村情况的养老制度,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将具有重要意义。</DIV>
<DIV>
     <B>1.</B><B>家庭养老</B></DIV>
<DIV>       这是当前中国农村使用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具体体现。这是一种最完美的养老方式,它所具有的优越性是任何其他养老方式都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在现有经济水平条件下及传统文化模式下,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农村的主流养老方式。目前农村老人中只有6.2%的“五保”老人才能获得集体养老,其余93.8%的农村老人的养老方式完全是家庭赡养。但这种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以北京为例,2003年上半年各级法院就审理了赡养纠纷906件,其中绝大多数是农村赡养案。</DIV>
<DIV> </DIV>
<DIV><B>         </B><B>2.</B><B>集体养老</B></DIV>
<DIV>          集体养老就是由集体经济组织对年老多病、无依无靠的老人进行赡养的制度。集体养老的形式主要有五保制度和养老院制度。集体养老存在的物质基础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的完善和物质的丰富,存在的心理基础是老人社会交际的广泛和子女对养老认识的多元化。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农民意识的落后直接影响了集体养老的普及化和规模化。因此集体养老只能作为农村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而不可能成为家庭养老的替代形式。</DIV>
<DIV> </DIV>
<DIV><B>         </B><B>3.</B><B>养老保险</B></DIV>
<DIV>          面对农村老年人口数目的迅速增长和家庭养老的弱化,农村养老改革也加快了步伐。从1991年开始,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民政部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组织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改革的试点。应该说,农村养老保险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目前,全国已有2000多个县的8200多万农民参加了养老保险。官方也明确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但由于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仍比较落后,且地区间极不平衡,差异较大,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农村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与现实情况相脱离。</DIV>
<DIV> </DIV>
<DIV><B>        </B><B>4.</B><B>储蓄养老</B></DIV>
<DIV>        依靠平时的积蓄用来防老,在农村仍然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对养儿防老已丧失信心,他们认为只有钱财是可靠的,因而尽可能省吃俭用,节约储蓄以备老年之用。但低利率、高膨胀、天文数字的医疗费以及农民收入的降低,使得储蓄养老已失去太大价值。</DIV>
<DIV> </DIV>
<DIV><B>三、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B></DIV>
<DIV>        在现代化与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农村传统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着许多挑战,具体表现在:</DIV>
<DIV> </DIV>
<DIV><B>        </B><B>1.</B><B>家庭规模缩小、家庭功能弱化</B></DIV>
<DIV>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生育率下降,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分离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使得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变得异乎寻常的困难。有调查表明,38%的独生子女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发生意外事故或生病;90%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他们担心惟一的孩子因工作或其他原因离家远去后,自己的生活没有依靠。家庭的小型化,使得家庭的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意味着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还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DIV>
<DIV> </DIV>
<DIV><B>         </B><B>2.</B><B>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B></DIV>
<DIV>      现代社会人口流动越来越快,大量农村的年轻人进城打工。迫于岗位竞争压力,使他们无暇顾及在农村的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财力都向独生子女倾斜,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DIV>
<DIV> </DIV>
<DIV><B>         </B><B>3.</B><B>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B></DIV>
<DIV>         许多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的充分收入,他们属于最为脆弱、不受注意和得不到保护的群体。在经济衰退或者经济调整时期,老龄人尤其面临着风险。在农村这种情况更甚。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会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必将加重家庭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DIV>
<DIV> </DIV>
<DIV>         现实各种因素的结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瓦解,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了。随着家庭人口外流,子女在外地学习或工作,两代人只好分居两地。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农村养老质量的下降。</DIV>
<DIV> </DIV>
<DIV><B>四、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B></DIV>
<DIV>         当前我国农村养老的确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但总的来说我们应该从以下角度入手:</DIV><PRE><B>  1.通过宣传教育,形成浓厚的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B></PRE>
<DIV>        尊老、敬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儒家学说的重要内涵和范畴。几千年来,孔孟首倡的孝道,历经朝代更迭而日臻完善,成为维护家庭养老的重要根基。改革开放后,一些人极端利已主义思想膨胀,不仅不履行对父母、对老人应尽的义务,反而刁难甚至虐待老人,败坏了社会风气,也给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因此通过多种宣传工具,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张旗鼓地做好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工作,仍有其现实意义。通过这种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尊老敬老养老是宪法规定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老人不仅是家庭奠基人,为社会创造过财富,年老后理应受到尊敬和照顾,不尊重甚至虐待老人于法于理于情皆不容。并通过社会舆论约束,从道义和制度上规范人们的尊老敬老行为,改变过去片面的女儿不养老和重物质轻精神的养老观念,使老人时刻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颐养天年。</DIV>
<DIV> </DIV>
<DIV><B>       </B><B>2.</B><B>立法保障老年人的社会经济权利</B></DIV>
<DIV>       解决农村养老问题,除了加强尊老、敬老的宣传教育外,在依法治国的今天,还要依靠制度建设。我国到目前没有一部单独的养老法,有关农村养老的问题散见于《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护法》、《继承法》、《保险法》、《民法通则》等等之中,这不仅容易造成彼此的不协调,而且影响到农村养老制度的实施。我国法律体系中农村中老年人处于底层:权利少,义务多,尤其需要通过制度建设,使老年人的各种权利得到宪法和法律的切实保障。</DIV>
<DIV> </DIV>
<DIV><B>        </B><B>3.</B><B>通过老年组织建设,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B></DIV>
<DIV>        农村老年组织,是党委、政府联系广大农村老年人的桥梁和纽带。由于其成员直接来自农村老年群体,因此,他们最了解老年人,最关心老年人。农村老年人组织也有助于农村老年社会保障政策的顺利贯彻执行。不少地区的老年协会在促进老年人社会交往,开展尊老爱幼教育,签订赡养协议,落实老年保障政策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践证明,农村老年组织不仅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情趣,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提高农村养老质量,也有利于各种邻里互助活动的开展,从而形成人人关心老年人、人人帮助老年人的良好社会环境。不但如此,一些地方的老年组织还结合本地实际和老年人技术优势,帮助老年人兴办力所能及的福利项目,发展农村养老基地,从而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自我保障能力。</DIV><PRE><B> 4.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强化社会保障职能</B></PRE>
<DIV><FONT size=2>   据预测,我国到2030年前后将达到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那时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2.29%。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形势越来越严峻,仅靠传统的家庭养老是难以支撑的,完全依靠国家包下来也是不现实的。只有抓住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的一二十年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国家、社区、个人三方负担、农民自我储蓄积累式农村养老保障制度,才能够有效地缓解白发浪潮的冲击。就欠发达地区而言,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立足于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坚持低标准,多档次,大保面,以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为目的,根据农民个人经济条件自由选择,投保档次不搞一刀切。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国家和集体给予适当扶持补助,做到三方合理负担。在保险形式上实行农村务农、务工、经商等各业人员社会保险制度一体化,凡属农村人口,年满20—60岁的农民均可投保。收取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用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特种债券和按照保值利率存入银行,以确保资金的保值增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保险基金的效益,使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并和家庭赡养相结合,共同促进农村养老事业健康发展.</FONT></DIV>
<DIV><FONT size=2></FONT> </DIV>
<DIV><b>参考文献:</b></DIV>
<DIV>姚远:《政府在家庭养老中的地位与作用》,《西北人口》1999年第2期 </DIV>
<DIV>赵晓秋:《孝道不能承受之重》,《法律与生活》2004年01月07日</DIV>
<DIV>杨连专:《中国农村养老问题研究》,《洛阳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4期</DIV>
<DIV>宋 健:《农村养老问题研究综述》,《新华文摘》2002年第2期</DIV>
<DIV>李昌平:《我向总理说实话》,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DIV>
<DIV>阿马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赜、于真译,中国人民的大学出版社,2002年</DIV>
<DIV>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商务出版社2001</DIV>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学 以自由看待发展 计划生育政策 阿马蒂亚·森 集体经济组织 经济学 农村 养老 解读 原创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雪山飞羊 发表于 2005-10-20 00:5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P>    请问楼上的这位师兄,你的养老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体现在什么地方了啊?</P>
<P>    里面只提到了"传统养老方式的深层思考","当前农村的基本养老方式","我国农村家庭养老方式面临的挑战","我国农村养老问题的对策选择"啊;</P>
<P>  如果能看见,我们可以探讨下养老问题究竟应该从经济学的哪个角度去分析?</P>
<P>  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最近也在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可是在期刊网&人大的复印资料都没有类似文章,所以我希望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对这个话题多多交流,并提出些建议,我的QQ110018367,希望有兴趣交流的同学我们可以成为朋友!</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20 0:58:17编辑过]

使用道具

zwh7059 发表于 2005-10-24 10:53: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P>是呀,这些都属于经济学分析呀,有什么不妥的么?</P>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whl001 发表于 2005-11-4 01:55:0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说是经济分析有点牵强啊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8 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