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浪子彦青
1354 0

[学术治理与讨论] 写给大学校长们的温馨提示:拥抱手机,提升网速 [推广有奖]

院士

3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3261 个
通用积分
127.6558
学术水平
74 点
热心指数
86 点
信用等级
63 点
经验
27315 点
帖子
1718
精华
0
在线时间
42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6-6-4
最后登录
2021-2-1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写给大学校长们的温馨提示:拥抱手机,提升网速

——我在新媒体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有一次给本科生上课的时候,发现教室的墙壁上贴了好几块温馨提示,其中有一块是由教务处跟信息学院联合张贴的,上面的内容是“拒绝手机”。不由得想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拟实施“上课前所有同学上交手机”的举措,而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个较大范围内的社会讨论,反对者有之,赞成者有之。但我觉得大部分的观点只是基于现象或者道德高度的草草评论,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我个人这几年的新媒体教学实践活动,简要说说我的观点,那就是在高校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和老师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使用手机智能终端,学校应该大力提升校园的无线网网速。

QQ截图20161205215018.jpg

对于一些趋势性的事物发展,我们是排斥拒绝它还是充分去拥抱?特别是技术带给我们的某些生活、学习、工作方式的改变。因为我们往往习惯于对过往的怀念,老子怀念小国寡民的时代,孔子还念周文王、周武王的圣贤治国,每一个成年人都怀念初念那件小事……


尼尔·波兹曼在《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一书里就表达了技术发展对我们人的控制。人由于追求美好的生活而去创造发明各种技术和应用,但到了一定阶段,这些技术反而控制了人,成为了马克思笔下的“异化”现象。对于这样的批判是很多的,法兰克福学派也提出了很多的真知灼见。但这些批判并不能阻挡整个社会按照它的规律或者无规律的发展,不能阻止技术按照他们批判的反面去理性的为人服务。就像他们当年批判色情和暴力电影对于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一样,没有消除色情与暴力电影的真实的、原始欲望的表达。很多事物不是我们一厢情愿的不喜欢就会不出现,不是我们通过一些行政性的规定就能禁止的。


由此,回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我想不是简单的拒绝手机或者没收手机就能解决问题了,不然就会变成我们一厢情愿的想象。就犹如我们传统几千年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那样,只是理想的告诉孩子,这个世界多么的美好,结果等孩子长大成人,进入到了社会,发现这个社会是美好与丑陋共存的,理想与现实交织的时候,是那么的无助和绝望。


所以,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就要告诉孩子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告诉孩子这个世界不是单向度的,不是一维的,而是如网络的链接结构一样,多维的,分布式的,温良恭俭让、背叛、陷害是一体的。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告诉孩子怎么出淤泥而不染,怎么去保持我们作为社会的人该有的底线和原则,怎么去更宽容的看待这个世界。


那么大学课堂教学中对于手机使用的问题也就不能简单粗暴的以拒绝或者禁止来逆着现在人的生活方式而行。那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历史上关于教育的课堂形式,就能清晰的认识到我们是拒绝还是拥抱了。


在口语传播时代里,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通过语言进行直接的传播。老师通过语言讲述自己对于世界的经验和总结以及他的老师对他讲述的关于这个世界的经验和总结,来传递给学生关于这个世界的知识,以及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个世界。因此,讲述的语言技巧、肢体语言的配合、知识的丰富决定着教学效果。所以对于前两个的研究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书店永远都会充斥着关于辩论、演讲、礼仪等相关方面的书籍。而教学的地点也可能不是那么形式化的,可能是田边地头、可能是街边小巷,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教学形式可以佐证。在这个阶段,记忆可能比理解更重要一些,按照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一书的观点,在这个时期,遗忘是常态,记忆反而是意外,所以我们了解到关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和信息对于那个时代来说只是沧海之一粟。


随着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展,我们的教学形式在口语传播时代所拥有的形式基础上,又多了一些辅助的手段。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表现,一是在老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黑板和文字等相关的样式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和信息,信息的传达就不仅仅是时间的线性的叙事,还可以出现时间的延缓,学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板书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思考,可以更有逻辑和系统的表达和掌握,结果深化了学习的效果,特别是对于没有直接通过听就能理解、掌握的具有天赋的人,他们可以记录下来,下课后自己再慢慢的专研,或者再变成自己的资料;二是文字和文字承载物的出现,给了教育活动中,老师与学生在物理地点上的分离,学生不用直接面对面听老师讲,只要充分掌握文字和文字理解的知识就可以去理解自己想要理解的老师的思想,所以在这个时代里,知识的获得方式增加了。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大量农村分散的人口涌入到城市里,形成了大型特大型的城市;另一方面,工业规模化、秩序化生产也对工作的时间和地点进行了秩序化的规范,钟表开始控制着人的生活方式,改变了人们工作、娱乐、学习的状态。使得学习也进入了一个秩序化的阶段,现代大学诞生了,一整套秩序规范着我们的教学方式,固定化的教室、细分化的专业、专业化的老师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老师必须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以规定的方式通过口语和板书去传递知识。


二十世纪的最后十年里,有些技术注定着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有些人刚好站在了雷军所说的台风口上,顺势而为。比尔·盖茨就是其中一位,他普及了我们的个人电脑,另外一个就是投影技术的成熟和广泛使用。这两项技术的结合,就构成了我们现代大学教室里最重要的一道风景,也改写了以前大学教育板书的历史,同时也淘汰了不喜欢、不会使用ppt教学的老师,使之成为现在大学教师的一个必备技能之一。传统的文字式的板书变得丰富起来,图片、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的方式使得老师课堂信息的组合方式与以前不一样了。当然,这个前提是整个社会中的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们不仅仅是通过印刷物获取信息和知识,还有各种的电子化的、数字化、网络化的终端,信息的表现形式也不仅仅是文字的,还有马歇尔·麦克卢汉里面关于人的各种延伸的媒介,声音的、视频的、图片的,以及现在的虚拟现实技术所呈现的。


QQ截图20161205214628.jpg

远离城市到山中,煮茶静坐来放松。

可惜红尘忘不了,自拍一张找认同。

图文:杜兴彦(巴子)

2007年以来,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使用,手机一类的智能终端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须,在线生活与线下生活一起交织,成为了人们主流的生活方式。大学生通过智能终端进行生活、娱乐、学习也成为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虽然成为了《浅薄》一书里所表达的那样,使得我们学习碎片化、浅薄化、感性化,但也不可否认的如彭兰老师所说,我们以前的学习是坐井观天式的深度,是局部的深刻,现在是蜜蜂花园采蜜式的广度。并且,学习的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以前主要是信息的接受,老师的目的是传递信息和观点,但现在正如米德所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后喻时代,知识的习得不完全是从长辈那里而来,而是长辈从晚辈那里而来,这个从生活中可以看到大量的老人、长辈向晚辈学习电子设备的使用,学习新知识、新名词可以佐证。


因此,我面对教室墙壁上的温馨提示,就在想拒绝手机真的是一个温馨的提示吗?虽然学校是从一个善良的目的出发,但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结果。大学、教室、板书、时间是工业时代的代表和要求,ppt和投影是台式电脑时代的的标配,那么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教学的形式是不是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应该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内涵所要求的呢?学校是不是应该鼓励老师和学生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大力提高学校无线网的速度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呢?


面对这样的想法,加上平时同事老抱怨学生在上课老自己玩手机,听课质量严重下降,师生关系的友好度大不如以前的状况,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学生们上课玩手机的普遍性不是简单的温馨提示和没收就能阻止的,那为什么不就利用玩手机这个行为本身呢?我就把原来ppt形式的课件做成了H5页面,然后把二维码发到班级微信群里,上课的时候,同学们只需要扫描群里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相应的课件。这样,大家只需要看自己的手机屏就可以浏览整个课件了。就这个一个简单的改变,发现上课的质量会跟以前不一样。当然也有很多人批判,说学生就可以理所当然的看手机了,说有些课不适合这些形式。但我想说,刚开始ppt教学不也是这样的吗?再说,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实验,如果深加研究,提出一整套适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方式,不是不可能的。另外,在这个小实验中,我发现了两点可以值得推广的经验。一个是信息组织的形式跟以往有所改变,以往板书是纯手写的,ppt是多媒体的,但这种形式可以以超链接的形式丰富信息的传递量,包括文字的、声音的、视频的。这也符合我们现在大数据、云计算这些技术的要求,我们学习主要的不在于信息的记忆,而在于信息的检索和分析。以前谁记忆、理解的信息越多,谁的知识就越丰富,但现在谁能在第一时间,所用既可以所得,成为了在一个数字化地球上生存的必备技能了;另外一个经验就是,可以改变传统教学必须在一个固定场所的形式,只要有WIFI,有流量就可以进行现代化教学。这样教学就不一定在教室里进行纯粹的信息传递,还可以在实践的环境中,边实践边教学。


对于这个问题思考已经有好几年了,但由于自己的人微言轻和技术的缺陷,不能进行更好的实施,提出来,只是希望有企业或者国家的一些单位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当然,对于操作层面的具体实施也有了一定的系统思考,限于本文,就不在论述。


石涛在《苦瓜和尚画语录》里讲,“笔墨当随时代”,教学也应该如此。当然不是无视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也不是一味的崇尚技术,我个人觉得应该合理,心平气和的去理解和处理,不偏不倚。


作者:杜兴彦(巴子),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大学校长 大学校 法兰克福学派 虚拟现实技术 信息管理学院 拥抱手机 提升网速 学校管理 大学校长要不要拥抱互联网 新媒体教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