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2155 19

财富论——宏观经济学 [推广有奖]

11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6-22 10:01:0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劳动力购买力



传统经济学都是用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考察劳动者工资的运动规律,这肯定是不科学的的。这里,资本边际购买力——利率是市场的产物(平均利润率既是市场的产物又是生产关系的产物),而劳动者工资既是市场的产物,又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就劳动者工资是市场的产物而言,也是不能用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理论来考察劳动者工资的。生产力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就劳动者的生产力而言,对于同一能力的劳动者而言,生产力应该是相同的,这是客观事实,边际生产力不同的现象仅仅是一些特例。当然,传统经济学都是从边际劳动力带来的“货币”量多少来考察劳动力的“生产力”,但这已经不是生产力内容了。从这我们还可以看出,传统经济学的劳动力边际生产力的错误,根本上是价值理论的错误,即把价值看成与物质财富一样的东西。只有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基础上,我们才能科学考察劳动者工资的运动规律。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劳动者工资就是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物。当然,市场上,边际劳动力带来的“货币”量多少,即边际劳动力形成的价值,就是边际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反映,而不是生产力的表现。

这里,劳动者工资,从劳动者角度来说,就是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物;从企业或资本家角度来说,劳动者工资就表现为支付能力,即购买力,从而劳动者工资就是劳动力购买力——劳动力边际购买力的表现形式。不过,劳动力购买力并不一定等于劳动者工资,往往是高于劳动者工资的。

那么,劳动力购买力是多少?

我们知道,商品价值量=生产成本+劳动力价值量+资本平均利润。这里,就劳动者工资运动规律而言,市场上商品价格是动态的,劳动力购买力就应该是动态的,而生产成本与资本平均利润则是固定的,这样一来,就得到商品价格的计算公式:

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劳动力购买力+资本平均利润。

当然,我们也就获得劳动力购买力的计算公式:

劳动力购买力=商品价格-(生产成本+资本平均利润)。

从上面的公式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力购买力与商品价格相关,商品价格决定了劳动力购买力。















                   第四节    劳动力边际购买力及其递减规律



现实经济生活中,是存在劳动力商品的,那么,资本家为什么要购买劳动力呢?就是因为商品生产能给资本家带来资本利润,如果商品生产不能给资本家带来资本利润,资本家就不会进行商品生产。而商品生产离不开劳动力的投入,离开了劳动力,商品生产就不能进行,因此,资本家为了获得资本利润,必须购买劳动力。

商品需求者是消费者,我们就从消费者的边际商品购买力,来考察商品需求规律,此时,边际商品购买力递减规律,决定了商品需求递减规律。同样,劳动力需求者是资本家或企业,我们就从资本家或企业的劳动力边际购买力,来考察劳动力需求规律。

传统经济学都是从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角度去考察劳动力需求规律,这是不科学的,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作指导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指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而不是生产力,只是不明白价值是什么,或者说把价值看成财富的存在形式,而产生边际生产力观点。生产力始终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就商品生产而言,劳动力的生产力,大部分企业可以认为是同一的,不同的是劳动力的边际购买力。劳动力需求,可能受到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的影响,但主要是受到边际商品价格的影响,因此,考察劳动力需求规律,必须从这二者去分析,也就是从劳动力边际购买力去考察。

上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劳动力购买力,并且指出:劳动力购买力=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这样,当商品价格增加时,劳动力购买力就增加;当商品价格下降时,劳动力购买力就下降。然而,我们是用劳动力边际购买力来考察劳动者工资运动规律的。劳动力边际购买力,就是新增一个劳动力的劳动力购买力。

这里,劳动力的生产力是客观存在的,不会随着投资的增加而降低,即如果仅仅只就劳动力的生产力而言,劳动力的购买力是不会降低的。但是,新增一个劳动力,就预示着商品供给的增加,但是,我们知道,商品需求是呈递减规律的,即随着商品供给的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而劳动力购买力=商品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这里,生产成本+平均利润,是具有一定值的,当然,劳动罗购买力就与商品价格相关,商品价格决定了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这样,随着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边际劳动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权力就降低,边际劳动力购买力就下降,产生了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进而劳动力供给就决定了劳动者工资。因此,是商品需求下降规律决定了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下降规律,如图一所示。

        购买力

















                                              劳动力供给

                图一  劳动力边际购买力递减规律

传统经济学,用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或边际生产率来考察劳动者工资的运动规律,是不科学的,这是由于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作指导的结果。传统经济学劳动力的边际生产力(生产率),实际上就是指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而不是生产力(生产率),只是不明白价值是什么,或者说把价值看成财富的存在形式,而产生边际生产力(生产率)观点。生产力始终是生产物质财富的能力,就商品生产而言,劳动力的生产力,大部分商品生产,同一等级的劳动者,劳动力的生产力可以认为是同一的,不同的是劳动力边际购买力。而边际生产率是对生产函数的一阶导数,是边际生产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在各种产业中每多增加一单位的生产要素(劳动力)所能增加的生产量——产品数量,当然,对于大部分商品生产,可以认为是同一的,不同的是劳动力边际购买力。

当然,如果随着商品扩大再生产的进行,劳动者就业就增加,也就会引起商品有效需求增加,引起商品需求曲线向上向右移动,如图二所示。



         商品数量

                          L



                             P



                         O

                                         M1

                                      M



                                              价格

                图二   商品供求平衡

在图二中,曲线L为商品价值量曲线即商品供给曲线,曲线M则为原来的商品需求曲线。当就业增加引起商品有效需求增加时,曲线M就向上向右移动,曲线M1就成为商品需求曲线。此时,当就业增加没有引起商品供给增加时,我们就从O点考察劳动力边际购买力,由于需求高于供给,商品价格就上升,劳动力购买力就增加,劳动力购买力曲线就会发生向右向上移动,如图三所示。

        购买力











                                         M

                                     L

                                   N

                      A      B                劳动力供给

                图三  劳动力购买力曲线的移动

图三中,由于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即商品扩大再生产,引起劳动者就业增加,引起劳动力购买力曲线L向右移动,曲线M成为劳动力购买力曲线,此时,如劳动力供给不变,仍为A时,则劳动力边际购买力增加;当劳动力供给数量从A增加到B时,劳动力边际购买力不变。经济高涨第一阶段往往是这样。

当然,随着商品供给的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原来的商品价格水平——等于商品价值量,此时,我们就从P点考察劳动力边际购买力。由于商品价格下降,劳动力边际购买力就下降,当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时,劳动者工资就等于劳动力价值量,这就是说,劳动力购买力曲线就会发生向左向下移动,如图三所示,曲线L又为劳动力购买力曲线。

而在经济萧条、危机与复苏过程中,商品价格处于较低水平,劳动力购买力曲线就会向左向下移动,图三中曲线N就成为劳动力购买力曲线。此时,劳动力购买力就较低,劳动者就业水平就较低。

总之,现实经济生活中,投资或劳动力投入的增加,往往引起商品有效需求增加,还最终会引起商品供给的增加,也就引起商品供求关系的波动,引起商品价格的波动,进而引起资本购买力曲线或劳动力购买力曲线的移动,这,对于我们把握劳动力购买力——劳动者工资与资本购买力——利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使用道具

12
被被 发表于 2017-7-14 23:44:0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楼主分享。

使用道具

13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8-7 08:26:2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节  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规律

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劳动者为商品的主人,劳动力不是商品,此时,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劳动力供给问题。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资本或资本家为商品的主人,劳动力成为商品——资本购买的商品,当然就产生了劳动力供给问题了。
在市场中,普通商品供给是波动的,为什么呢?因为商品供给存在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商品价值量。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当商品价格等于或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者就愿意生产商品或扩大再生产商品,商品供给就增加,直到无穷大;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生产者就不愿意生产商品,更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商品了,商品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因此,我们说,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量决定了商品供给规律。
自由竞争的劳动力供给规律也一样,劳动力供给也存在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就是劳动力价值量。在劳动力的自由竞争形式下,劳动力在商品生产之间是可以自由转移的,即劳动者在市场中处于平等地位,这一生产关系决定了劳动力供给规律。对于劳动者而言,劳动者在市场中处于平等地位,就是等量劳动时间形成等量价值,即劳动者工资要求相等,等于劳动力价值量。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增加,直到无穷大;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因此,我们说,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价值量决定了劳动力供给规律。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劳动力价值量,是我们用以把握劳动力供给的一般生产关系,从而用以把握劳动力价格的运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化是第一性的,劳动力价格的变化是第二性的。在市场中,劳动力需求是客观的,但它只是决定了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价格的关系,并没有或不能决定市场上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的价格,而市场上劳动力价格的变化,是由于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而产生的,即劳动力供给决定了劳动力价格。
不过,随着商品供给的增加,商品价值量可能增加,这样,当商品价格低于增加了的商品价值量但高于原来的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不再增加了,处于商品生产垄断状态,此时商品价值量不变,商品价值量增加不能得到实现;只有当商品价格等于或高于增加了的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才继续增加,直到无穷大,此时商品价值量增加得到实现,并决定了商品供给规律。
劳动力供给也一样,随着劳动力供给的增加,劳动力价值量可能增加,不过,劳动力价值量的增加与商品价值量的增加规律有所区别:由于劳动力价值量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因此,当劳动力供给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生产关系的变化,从而引起劳动力价值量的增加,此时,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就决定了劳动力供给: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当商品价格等于或高于增加了的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继续增加,直到无穷大。这样,随着劳动力价值量的增加,只有新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才能决定劳动力供给规律。
不过,我们要注意的是:对于普通商品而言,有的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慢,有的商品供给变化速度为0——处于垄断状态。与普通商品一样,有的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快,有的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慢,有的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为0——处于垄断状态。当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快时,劳动力竞争就处于自由竞争状态;当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很慢时,劳动力竞争就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当劳动力商品供给变化速度为0——处于垄断状态,劳动力竞争就处于垄断状态。








第四节      自由竞争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这里,我们要指出的是:劳动力需求曲线的形成,与商品——消费资料需求曲线的形成,是存在区别的。对于商品需求而言,由于商品的价格在市场中是统一的,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表现为在某一商品价格下,商品生产者不参与竞争,因此,商品需求量就是某一商品价格下的需求。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力商品的不完全竞争,不仅表现为不同工种劳动力价格的不同,还表现为同一工种不同企业劳动力价格的不同,即劳动力价格是不统一的,这样,我们考察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而考察的劳动力需求,则是在这一工资水平下的劳动力需求的总和。劳动力供给也一样,我们考察的劳动力价格,是劳动者的平均工资,而考察的劳动力供给,则是在这一工资水平下的劳动力供给的总和。
普通商品的供给,存在一个条件,这就是商品价值量,自由竞争条件下,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商品供给曲线。劳动力商品供给也是这样,存在一个条件,这就是劳动力价值量,自由竞争条件下,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就是劳动力供给曲线,只是自变量发生变化而已,即劳动力价值量曲线中,自变量为劳动力供给,而劳动力供给曲线中,自变量为劳动力价格。
当一个企业劳动力价格等于或高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增加,直到无穷大,企业生产就能正常进行;当一个企业劳动力价格低于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企业生产就不能正常进行。因此,在当前生产关系下,即在当前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L曲线。我们考察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价值量或劳动力价格——工资的关系,就是利用这一曲线;我们考察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也是利用这一曲线。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或者说随着劳动力供给增加到一定程度,劳动力价值量会发生变化,一般是劳动力价值量增加,当然就是劳动者愿意供给劳动力的条件就发生变化。这样,当劳动力价格等于或高于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增加,直到无穷大;当劳动力价格低于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即便等于原来的劳动力价值量时,劳动者就不愿意供给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就降低,直到为0。这样,在增加了的劳动力价值量下,劳动力供给曲线,也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只是向右移动了,即发生了劳动力价值量曲线或劳动力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力供给
                                   L               
                                          
                                                  
                                       
                                    
                                      
                                                     劳动力价格

                        图一     劳动力供给曲线
不过,普通商品供给,我们一般认为可以是无穷大的,但劳动力供给则有一个限制,即当劳动力供给到达一定程度,劳动力价格再增加,也不会增加了,这是由人类自身发展规律决定了的,此时,劳动力供给曲线就需要在劳动力供给最大值时,作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这是劳动力供给曲线与劳动力价值量曲线的不同之处。当然,劳动力工种或工种等级不同,劳动力供给的极限程度也不同,当劳动力供给的最大值低于劳动力需求时,就是劳动力供给垄断了。不过,一般情况下,我们往往不考察劳动力供给的极限,只有当劳动力垄断时,我们才考察劳动力供给的极限。         
                劳动力供给
                                           L               
                                          
                                                  
                                       
                                    
                                      
                                                     劳动力价格

                        图二    劳动力供给曲线
这里,当劳动力供给可以随着价格上下变动时,我们就说劳动力供给处于自由竞争状态,我们就用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的L曲线表示劳动力供给曲线;当劳动力供给不可以随着价格上下变动时,我们就说劳动力供给处于垄断状态,我们就需要在劳动力供给最大值时,作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表示劳动力供给不变,如图二所示的L曲线就表示劳动力垄断供给曲线。当然,普通劳动力供给,在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始终高于需求,并且供给不变,我们也就用图二所示的L曲线就表示普通劳动力供给曲线。
另外,普通商品,本身是不存在的,只有人类生产才产生,而对于普通劳动力供给,则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从0开始增加的,因此,普通商品供给曲线,是从0开始增加的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而完善的普通劳动力供给曲线,首先是从0开始增加的一条垂直于横轴的虚线,如图二所示。只有一些工种的劳动力供给曲线,才可能是从0开始增加的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

使用道具

14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0-10 08:44: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劳动力需求变化时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劳动力需求是不断变化的。首先,商品生产的不断发展,即生产资料数量的不断增加,商品生产对劳动力需求就不断增加,也就表现为商品需求曲线的不断移动,如图一所示,劳动力需求曲线M就移动到曲线M2的位置。如果劳动力价值量不变,为A,即曲线L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则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
当劳动力需求增加,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M2时,在劳动力供给为O时,劳动力价格为B,大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为P,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
              劳动力数量           L

                             
                     
                    P                  
                     O                        M2
                    N                        M        
                                        M 1          劳动力价格
                              C    A   B
                     图一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而在经济危机时,劳动力需求就下降,劳动力需求曲线M就移动到曲线M2的位置。如果劳动力价值量仍不变,为A,即曲线L为劳动力供给曲线,则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
当劳动力需求降低,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M1时,在劳动力供给为O时,劳动力价格为C,大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降低,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为N,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
商品价格对劳动力需求也有影响。我们知道,市场上存在的生产资料有优劣之分,当商品价格较低时,一些劣质生产资料就不能得到利用,而当商品价格较高时,一些劣质生产资料就得到利用。当一种商品价格升高时,一方面,劣质生产资料也会得到利用,另一方面可能引起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劳动力需求就增加。前面说的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往往是由于商品价格的增加,从而表现为劳动力需求曲线向上、向右移动,如图一所示。然而,由于生产资料生产需求一定时间,当商品价格的增加,并不会马上引起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商品价格的增加,首先引起劣质生产资料也能得到较长时间的利用,劳动力需求也就增加,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图二所示,曲线ACF向右移动成为曲线ADG。
如果劳动力价值量不变,为O,即曲线L为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当劳动力需求为曲线ACF时,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当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ADG时,劳动力供给为O时的劳动力价格为N,高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增加,劳动力价格就下降,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为A,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
              劳动力数量
                                   L

                          B    C   D
                     A               
                     O                  
                     H                 F  G           
                                      E                  劳动力价格
                           M  O  N
图二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当商品价格降低,引起一些劣质生产资料得不到利用,劳动力需求就下降,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如图二所示,曲线ACF向左移动成为曲线ABE。如果劳动力价值量不变,为O,即曲线L为劳动力价值量曲线,当劳动力需求为曲线ACF时,劳动力供求均衡时,劳动力供给为O。当劳动力需求曲线为曲线ABE时,劳动力供给为O时的劳动力价格为M,低于劳动力价值量,劳动力供给就下降,劳动力价格就上升,直到劳动力价值量,此时,劳动力供给为H,劳动力供求达到均衡状态。

使用道具

15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2:1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从今天开始,我将逐渐上传《财富论——宏观经济学》的有关内容,供没有下载的朋友阅读。由于一部分内容与《财富论——微观经济学》重复,也就不再上传。

                  目录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原理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目的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手段
第二章   财富的源泉
第一节物质财富及其使用价值
第二节物质财富的源泉
第三节生产力
第四节劳动生产率
第五节国民生产总值
第六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第三章  稀缺与效率
第一节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第二节稀缺
第三节生产可能性边界
第四节效率
第五节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
第六节生产资源的最优化组合
第四章 商品的产生
第一节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第二节  商品的产生
第三节  生产与消费的脱节
第四节  社会产品分配的产生
第五节  生产与分配的脱节
第五章  分配的原理
第一节   产生社会产品分配的原因
第二节  物质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第三节  分配的对象
第四节  分配的主体
第五节  分配权力的标志
第六节  分配的途径
第六章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第一节  价值产生的前提条件
第二节  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三节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
第四节  价值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第七章  货币和商品价格形式
第一节  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尺度
第二节  货币是社会产品分配的尺度
第三节  商品价格形式
第四节  简单的商品价格形式
第五节  扩大的商品价格形式
第六节  一般商品价格形式
第七节 货币形式
第八章  商品交换过程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第一节  物质财富的分配
第二节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
第三节  物物交换过程
第四节  货币的二面性
第五节  商店
第六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
第九章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第一节  产品分配是分配权力问题
第二节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第三节  分配权力的属性与含义
第四节  分配权力的计量
第五节  分配权力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第六节  货币的抽象作用
第七节  市场中分配权的归属
第八节  传统分配理论与分配价值论的区别
第十章  价值的形成
第一节   价值形成的要素
第二节   货币是价值尺度
第三节   价值单位
第四节   分配权力的大小
第五节   价值的形成规律
第六节   等价交换规律
第七节   财富的社会属性
第十一章   价值的属性
第一节价值是商品之间的共质
第二节价值是商品交换的基础
第三节价值不是决定商品交换规律的东西
第四节价值是各生产要素的统一体
第五节价值是不同商品生产者的统一体
第六节价值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
第七节价值是不同消费者的统一体
第八节价值是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交换价值量的统一体
第九节价值是价值量与价格的统一体
第十二章   市场经济原理
第一节  商品经济
第二节  计划经济
第三节  市场经济
第四节  商品供给规律是生产关系的产物
第五节  商品需求规律是客观的
第六节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第七节  市场运动的主体
第十三章   商品交换价值量
第一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
第二节  商品价格
第三节  商品价格的决定
第四节  商品价格的运动
第五节  生产成本
第六节  生产成本的变化及其曲线
第七节  商品供给决定商品价格
第八节  商品交换价值量与资本利润
第十四章  生产成本
   第一节  固定成本与可变成本
   第二节  边际成本
   第三节  平均生产成本
   第四节  传统生产成本理论批判
   第五节  维护费用对边际生产成本的影响
   第六节  生产资源开发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第七节  生产成本的变化及其曲线
   第八节  企业对生产成本的影响
第十五章   消费者个人收入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收入的性质
第三节  可支配收入
第四节  可支配收入的来源
第五节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历史过程
第六节  可支配收入的存在形式
第七节  可支配收入的分配状态
第八节  耐用消费品对商品购买力的影响
第九节  投资对消费者可支配收入的影响
第十节  消费者收入与商品购买力
第十一节 消费者收入与商品需求规律
第十六章  消费者的偏好
第一节   偏好
第二节   偏好序数
第三节   消费者偏好与商品购买力
第四节   偏好与商品需求规律
第十七章  商品效用
第一节  商品效用
第二节  使用价值决定商品效用
第三节  偏好与效用
第四节  商品效用序数
第五节  商品边际效用
第六节  商品效用的计量分析
第七节  货币的作用
第八节  边际效用下降规律
第九节  商品边际效用下降曲线及其移动
第十节  商品效用的影响因素
第十一节 商品效用与商品购买力
第十二节  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是相同的
第十三节 边际效用与商品需求规律
第十八章  商品购买力的边际分析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分配权力转化为商品购买力
第三节  边际购买力
第四节  边际购买力递减规律
第五节  边际购买力曲线
第六节  商品边际购买力曲线的移动
第七节  商品购买力剩余
第八节  边际购买力与商品需求规律
第九节  特殊的商品购买力
第十九章  商品需求规律
第一节  商品需求的几个概念
第二节  商品需求递减规律
第三节  商品需求曲线
第四节  商品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二十章   商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商品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商品扩大再生产对商品需求的影响
第三节  消费品的需求结构
第四节  耐用消费品需求规律
第五节  公共开支
第六节  商品竞争
第七节  消费者对同种商品的择优选择原则
第二十一章  消费者消费的特殊现象
第一节  商品购买力的不买全失现象
第二节  储蓄消费
第三节  超前消费与转移消费
第四节  收入效应
第五节  替代效应
第二十二章  购买效应
第一节  购买效应
第二节  地理位置对购买效应的影响
第三节  信用对购买效应的影响
第四节 购买效应与需求创造需求的关系
第二十三章  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
第一节  商品需求的价格弹性及其曲线
第二节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曲线的移动
第三节  商品弹性需求
第四节  商品需求价格弹性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丰收悖论
第六节  需求悖论
第七节  房地产需求弹性与弹性需求
第八节  商品降价促销活动
第二十四章  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第一节  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商品生产者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决定作用
第三节  消费者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约束作用
第四节  劳动者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五节  土地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六节  生产资料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七节  资本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八节  税收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九节  生产关系的变动对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影响
第二十五章  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一节  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第三节  生产力的决定作用
第四节 理性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二十六章  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商品价值量
第二节  一般生产成本
第三节  商品价值量规律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及其曲线
第五节  商品价值量曲线的移动
第二十七章  边际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边际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  边际生产成本
第三节  边际商品价值量与商品价值量
第四节  价值剩余
第五节  价值剩余的转移
第二十八章  商品供给规律
第一节  商品供给的条件
第二节  自由竞争的商品供给规律及其曲线
第三节  商品价值量不变的商品供给曲线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商品供给曲线
第五节  商品供给曲线的移动
第六节  商品供给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商品供给的可预见性
         第二十九章  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一节  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二节  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曲线
第三节  商品供给价格弹性产生的原因
第四节  商品供给价格弹性曲线的移动
第五节  房地产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六节  供给悖论
第七节  减税政策的选择
第三十章商品交换的本质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商品交换形式的发展
第三节  商品交换的本质
第四节  商品价格是边际供给的边际商品购买力
第五节  单位效用
第六节  商品价格是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统一体
第七节  商品价格是不同消费者的统一体
 第三十一章  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均衡
  第一节  商品供给决定商品需求
  第二节  商品供求平衡的价格调节作用
  第三节  一般生产关系决定商品供求均衡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不变时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第五节  商品价值量变化的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第三十二章  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一节  决定商品价格运动的生产要素
  第二节  商品价格的组成
  第三节  商品价格是供求平衡的产物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规律
  第五节  商品价值量不变的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六节  商品价值量变化的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三十三章  商品供给数量的决定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决定商品供给的生产要素
  第三节  商品价值量决定商品供给数量
  第四节  商品价值量不变时商品需求对商品供给数量的影响
  第五节  商品价值量变化时商品需求对商品供给数量的影响
  第三十四章  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企业的产生改变了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
   第二节  企业边际生产成本
   第三节  边际资本利润率
   第四节  企业边际商品价值量
   第五节  企业商品价值量曲线及其移动
   第六节  企业商品供给曲线
第三十五章  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商品供求平衡
  第一节  商品生产的不完全竞争
  第二节  不完全竞争时商品供给规律
  第三节  不完全竞争时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第四节  商品供给状态决定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
  第五节  商品需求不变时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六节  商品需求变化时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七节  商品需求不变时商品供给数量的决定
  第八节  商品需求变化时商品供给数量的决定
   第三十六章  商品生产垄断的供给与需求
  第一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第二节  商品生产垄断的商品供给规律及其曲线
  第三节  商品生产垄断时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第四节  商品生产垄断条件下的商品价格运动规律
  第五节  商品生产垄断时商品供给数量的确定
  第六节  ZF控制的商品生产垄断
  第七节  自然资源限制的商品生产垄断
  

使用道具

16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15 09:22:3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三十七章  生产者博弈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博弈的种类
   第三节  生产者博弈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生产者博弈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  生产者博弈的市场分析
   第六节  纳什均衡
   第七节  商品供给对纳什均衡的破坏作用
   第八节  商品价值量规律决定纳什均衡
   第九节  生产者博弈的外部性
   第十节  国际贸易中的博弈
   第十一节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
   第十二节  价格悖论
   第十三节  生产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博弈

         第三十八章  市场的失灵
            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局限性
            第二节  市场的失灵
            第三节  传统的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缺陷
            第四节  ZF的作用
            
         第三十九章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商品交换过程
        第三节  企业的产生是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
        第五节  企业是提供消费者的主要场所

        第四十章  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
            第一节  企业的产生
            第二节  企业的发展与分类
            第三节  企业生产成本
            第四节  企业商品价值量规律
            第五节  会计生产成本
            第六节  企业破产
               
    第四十一章   负债经营
        第一节   负债经营
        第二节   资不抵债
        第三节   清偿不能
        第四节   企业破产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节   ZF的对策
    第四十二章  平均利润率规律
第一节  劳动价值论的启示
第二节  货币资本的无差别性
第三节  资本形成价值的规律
第四节  资本利润是生产关系的内容
第五节  资本主义企业利润
第六节  银行利息与企业主收入
第七节  资本利润率
第八节  平均利润率规律
第九节  单位货币生产资料形成价值能力是相等的
第十节  不完全竞争下的平均利润率
第十一节  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第四十三章  二大部类商品消费
        第一节  二大部类商品消费
        第二节  劳动力价值量与资本利润       
        第三节  分配与生产的脱节
        第四节  分配与消费脱节
        第五节  生产资料消费
        第六节  消费资料消费
        第七节  生产资料生产先于消费资料生产

   第四十四章   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过程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劳动者工资的特点
        第三节  劳动者工资的存积
        第四节  房地产对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影响
        第五节  市场调节生产关系
      
  第四十五章   建立劳动者工资增长机制
        第一节  名义平均利润率不变规律
            第二节  劳动力价值量递增规律
        第三节  建立劳动者工资增加机制
        第四节  预防经济萧条的产生
        第五节  劳动者工资增长率
        第六节  物价上涨是工资增长的基本市场原理

      第四十六章  福利政策
            第一节  福利政策
            第二节  公共汽车福利政策
            第三节  公共汽车福利政策的应用
        第四节  共同富裕政策
        第五节  遗产税

   第四十七章  经济增长概论
           第一节  国内生产总值
           第二节  经济增长的三大生产要素
           第三节  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的关系
           第四节  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节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六节  企业是经济周期产生的物质基础
           第七节  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八节  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第九节  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第十章  消费经济


  第四十八章   国际贸易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三节  劳动力的流动
       第四节  商品价格
       第五节  消费资料国际贸易
       第六节  生产资料国际贸易
       第七节  能源与原材料的国际贸易
       第八节  汇率

      第四十九章  国际贸易政策
           第一节  外汇管制制度
           第二节  国际贸易平衡
           第三节  国际收支平衡
           第四节  外汇贮备
           第五节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政策
           第六节  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政策
           第七节  关贸总协定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八节  经济一体化

第五十章   有效需求理论
        第一节  商品需求递减规律
        第二节  有效需求
        第三节  一般利润率规律
        第四节  一般商品价值量
        第五节  有效需求的影响因素

  第五十一章   生产创造需求理论
        第一节  商品需求规律的变化
        第二节  萨伊定律
        第三节  生产创造需求理论
        第四节  商品扩大再生产
        第五节  科技产品的开发
        第六节  高档商品生产
        第七节  服务业的发展
        第八节  维持企业商品生产
               
      第五十二章    需求创造需求理论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货币供给不足
            第三节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
            第四节  生产关系的调整
            第五节  公共开支

  第五十三章    经济周期
        第一节  生产周期
        第二节  一个商品的生产周期
        第三节  生产周期的经济学意义
        第四节  经济周期
        第五节  经济高涨
        第六节  经济周期的影响因素
        第七节  国家政策

      第五十四章 经济危机
            第一节  经济危机
        第二节  经济危机的根源
        第三节  经济危机的特点
        第四节  企业的产生使经济危机成为现实
        第五节  储蓄对经济危机的影响
        第六节  经济危机的预防
        第七节 不发达国家应对经济萧条的措施
        第八节  发达国家经济滞胀分析

第五十五章  储蓄与储蓄倾向
            第一节  储蓄的方式
            第二节  储蓄的原因
            第三节  储蓄的去向
            第四节  储蓄倾向
            第五节  储蓄的作用

     第五十六章   消费倾向
            第一节   消费倾向
           第二节  必需型消费与非必需型消费
           第三节  平均消费倾向
           第四节  边际消费倾向
           第五节  消费倾向的外部性
           第六节  转移消费
           第七节  中等收入陷阱

第五十七章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一节  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
            第二节  传统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批判
            第三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规律及其曲线
            第四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规律及其曲线
            第五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六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完全均衡
            第七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变动规律及其曲线
            第八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均衡
            第九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缓冲

       第五十八章   银行信用
            第一节  银行信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第二节  存款
            第三节  贷款
            第四节  利率
            第五节  资本购买力
            第六节  资本边际购买力递减规律
           第七节  商业银行
           第八节  资本边际生产力的影响
           第九节  银行信用的作用
           第十节  还款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十九章   货币理论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
            第二节   货币供给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三节   货币流通
            第四节   货币流通速度
            第五节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因素
            第六节   纸币及其发行
            第七节   货币创造乘数及乘数原理批判
            第八节   有效需求的货币乘数
            第九节   基础货币供应量与货币供应量

      第六十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二节  公开市场业务
            第三节  法定准备金制度
            第四节  贴现率
            第五节  利率管制

     第六十一章    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  通货膨胀概念
            第二节  通货膨胀理论研究现状
            第三节  通货膨胀原理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商品供求分析
            第五节  工资、储蓄、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
            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防止
            第七节  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第八节  通货膨胀的市场分析
  
第六十二章  投资理论
        第一节  投资概论
        第二节  资本价值构成
        第三节  投资的物质基础
        第四节  投资的方式
        第五节  投资的动力
        第六节  投资的标志
        第七节  投资的市场表现
        第八节  土地形成价值
        第九节  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十节  产品开发对投资的影响
        第十一章 市场预测对投资的影响
        第十二节 投资的本质

第六十三章   财政政策
        第一节  ZF收入
        第二节  ZF支出
        第三节  ZF公债
       第四节  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五节  扩张性财政政策
       第六节  紧缩性财政政策

第六十四章   股票市场
       第一节   股票是投资的一种形式
       第二节   股票市场
       第三节   股票价格的运动
       第四节   股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五节   股票市场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第六十五章   债券市场
      第一节  债券
      第二节  债券市场
      第三节  债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六十六章   就业理论
      第一节  就业与失业
      第二节  企业是劳动者就业的主要场所
      第三节  自由竞争下的劳动力供给曲线
      第四节  劳动力垄断的供给规律及其曲线
      第五节  劳动力需求递减规律及其曲线
      第六节  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平衡
      第七节  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第八节  失业的分类
      第九节  充分就业
第六十七章  劳动者就业的影响因素
      第一节  人口增长对就业的影响
      第二节  提高劳动者工资对就业的影响
      第三节  就业对劳动者工资的影响
      第四节  科技产品开发对就业的影响
      第五节  生产关系对就业的影响
      第六节  新技术应用对就业的影响

使用道具

17
lykd05130 发表于 2017-12-23 10:03:5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十章    企业的产生、发展与破产

                         第一节    企业的产生

企业是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从而向人们提供商品或服务,企业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不过,商品生产与交换并不是一开始就在企业中进行的,企业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商品生产与交换最早应该是农业中的家庭经济的结果,随着手工业的产生,才产生家庭小作坊。只有第一次技术革命,包括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才真正产生。当然,商业是最活跃的经济行业,现代商业企业则要比现代生产企业的产生要早得多,不过,只有现代生产企业的产生,我们才认为企业产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及没有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就不能产生;如果没有汽车生产技术、电视机生产技术等的产生,企业也就不能发展。现代各种企业的存在,都是各种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当然,企业既然是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进行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场所,当然,这些生产要素需要结合的原因,也就是企业产生的一个原因。
一方面,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等,是企业产生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等是劳动者进行商品生产的必要条件,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就一事无成,因此,劳动者只有出场劳动力,才能进行商品生产。资本家虽然拥有生产资料,但生产资料自身并不能进行商品生产,只有与劳动力结合,才能参与商品生产。而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了,企业就产生了。历史上,企业产生的原因,就是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
另一方面,企业适应生产力发展,因此,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产生。因此,即使劳动者拥有生产资料,生产力发展也要求企业产生,高级社会主义就是这样。
首先,现代商品生产,是大规模商品生产,不仅需要大量的生产资料,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单个劳动者既不拥有全部生产资料,也不能进行商品生产。而企业不仅能为大规模商品生产筹集资金,还能为大规模商品生产招募劳动力,企业就产生了。例如,开发一架新商用飞机需要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与大量劳动力;研究与开发一个新的计算机微处理器,则需要几十亿美元资金与大量科研人员。这些,都只有企业才能完成,因此,生产力发展要求企业产生。
其次,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性即规模经济是企业产生的另一个原因。有效率的生产,需要专业化的机器、产房、装配线与劳动分工。研究表明,汽车的有效率生产要求至少达到每年300000辆的生产量,当然,只有企业才能做到这一点。
总之,企业产生的历史原因,就是劳动者不拥有土地与生产资料,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但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则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其中,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企业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节     企业的发展与分类

现实的社会经济,是市场经济,生产活动基本上都发生在多种多样的企业之中,从最小的个人企业主制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支配经济活动的大公司。不过,企业产生之时,企业是非常少的,并且基本上是个人企业主制的小企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企业才越来越多,一些企业的规模才越来越大,产生了大公司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是企业产生的根本原因,也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没有各种纺织机械的革新及蒸汽机与机器的产生,现代生产企业就不能产生;如果没有汽车生产技术、电视机生产技术等的产生,企业也就不能发展。现代大部分企业的存在,都是各种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果。
根据实践的需要,可以按照不同的属性对企业进行多种不同的划分。以投资人的出资方式和责任形式分为:个人独资企业即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与公司制企业或股份公司;以投资者的不同分:内疚企业、外资企业和港、澳、台商投资企业;按所有制结构可份为: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和私营企业;按股东对公司负责人不同分;无限责任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按信用等级分人合公司、资合公司、人合兼资合公司;按企业归属分母公司与子公司、按规模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按经济部门可分为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和服务企业等。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每种组织形式都有其优缺点。小企业具有灵活性,能够向市场提供新产品,获取利益,也能迅速退出市场,减少损失。但是,这些企业的主要缺点是不能从分散的投资者手中筹集到大量资本,从而不能迅速壮大。而大公司能够从银行、债券持有者和股票市场筹集大量资本,从而积累起几十亿元资本。
  

           
         


               
                          第三节  企业生产成本

在考察企业生产成本以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白:微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概念与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概念,其内容是完全不同的。微观经济学中,我们需要考察商品简单再生产,此时,劳动者为市场运动主体,当然,商品生产成本,就只是商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资料,组成商品价值量或交换价值量的生产成本,就只是商品生产中投入的各种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虽然资本为市场运动主体,但我们往往用商品价值量规律把握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运动,此时,商品生产成本与劳动者工资各为独立的一极,互不影响,为了保证概念的同一性,也就继续使用简单商品再生产中的生产成本概念。
但是,对于宏观经济学而言,只是研究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不需要研究简单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而企业是宏观经济的经济细胞,我们在研究资本主义企业运动规律时,往往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并且用边际理论来研究,此时,企业商品生产投入的,不管是生产资料,还是劳动力,与土地地租,都成为企业生产成本。
因此,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包括各种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与土地地租。为了与微观经济学生产成本的区别,我们特称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为企业生产成本,不过,在使用中,我们往往省略企业二字,直接称为生产成本,也就产生企业商品价值量这一概念。

         


                      
                       第四节   企业商品价值量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而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商品价值量,是在一般生产关系下,在商品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各生产要素形成的价值量之和。这里,商品生产与交换,可能涉及许多企业。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用商品价值量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此时,商品价值量等于生产成本+劳动力价值量+平均利润。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商品价格就下降,直到商品价值量;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商品价格就上升,直到商品价值量。理论上,这里,商品供给增加,就表示企业的产生与发展,而商品供给降低,就表示企业破产或减产,因此,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产生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然而,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我们往往用边际理论来考察企业运动规律的,也就产生了企业生产成本概念。企业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与土地地租,当然,商品价值量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资本平均利润之和了,而企业商品交换价值量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利润之和。
这里,我们考察一下传统宏观经济学中的机会生产成本概念。机会生产成本就是投资其它商品生产所能获得的收入,当然,这一收入是就是企业资本的平均利润,因此,机会生产成本就是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资本平均利润之和,当然,机会生产成本概念,其实就是企业商品价值量概念。






                        第五节  会计生产成本

微观经济学中,生产成本只是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是不包括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更不包括借贷资本利息,借贷资本利息属于资本利润的内容。而宏观经济学中,理论上生产成本不仅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的转移、劳动者工资,还包括土地地租。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借贷资本利息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或破产,因此,往往把借贷资本利息也计入生产成本,这也就是会计生产成本。这样,会计生产成本,包括原材料等生产资料价值量转移、劳动者工资、土地地租等,还包括借贷资本利息,当然,平均生产成本也是平均会计生产成本,也包括借贷资本利息的。
企业正常生产时,借贷资本也能获得平均利润,而企业主收入是企业进行借贷资本的动力,而微观经济学正是在企业正常生产的条件下进行考察的,因此,借贷资本利息属于资本利润的内容,不属于生产成本。
宏观经济学是考察整个社会经济及其发展,包括劳动者就业、通货膨胀与经济萧条等问题,从具体上看,就是考察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由于现代企业,机器等生产资料,具有专一性,如果不进行商品生产,就一文不值,只有进行商品生产,这些生产资料才具有价值,因此,宏观经济学考察生产成本时,有时是不考察整个企业资本利润率的,只考察企业能否继续进行商品生产,即考察企业边际资本利润率是否大于平均利润率,甚至在企业亏本与生产资料损失之间进行平衡,进而对就业与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此时,借贷资本利息就对企业的发生、发展与破产产生影响,宏观经济学的生产成本就包括借贷资本利息,成为企业生产成本,就称为企业会计生产成本。
就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而言,借贷资本本金往往成本生产成本,企业利润,往往只考察企业自有资本的投入,即企业商品价值量=会计生产成本+企业自有资本平均利润。
在经济萧条时,降低借贷资本利息,也就降低了企业会计生产成本,许多企业也就能继续进行商品生产,也就避免了劳动者失业。





                        第六节    企业破产

微观经济学中,当商品价格低于边际商品价值量或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就表示企业减产了,但并不存在企业破产,但现实中却存在企业破产,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企业存在负债经营的结果。正因此,企业破产,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其负债达到或超过所占有的全部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资不抵债的企业行为。企业破产原因就是指认定债务人丧失债务清偿能力,法院据以启动破产程序、宣告债务人破产的法律标准,即引起破产程序发生的原因。
因此,企业破产判定标准就是:1、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或支付不能),这是现金流标准。当然,这些债务是金钱或可以金钱评价的债务。债务已到清偿期而不能清偿,同时是相当时期内持续不能偿还,从而债务人丧失清偿能力。2、债务超过资产(或资不抵债) ,这是资产负债表标准。负债超过实有资产,此时,债务不论是否到期都算。当然是不考虑信用、能力等可能的偿还因素的。3、停止支付债务,这是外在行为标准。对到期的金钱债务停止制度,并持续一定期间,包括明示、默示等各种行为。这是债务人依主观意志作出的外部行为,非财产客观状况。
当然,破产案件是指通过司法程序处理的无力偿债事件。这里所说的司法程序包括三种:和解、重整和破产清算。其中,和解与重整,表示企业没有倒闭,从而,不能把破产案件简单地归结为清算倒闭事件,尤其在经济萧条时期,和解与重整,更加重要。
                  

使用道具

18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1 12:52: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段时间,我修改了传统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错误。传统经济学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是连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就单个商品而言,随着供给的增加,需求或需求曲线几乎不变,但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收入肯定变化,总需求曲线肯定变化。这是没有科学的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我今天上传有关内容,供大家研究。
第五十七章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一节  再生产的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商品生产的条件,即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必须进行再生产,当然,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进行的一个条件,而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另一个条件。
再生产的条件,是宏观经济学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一定的商品供给下,社会产品会获得分配,产生总收入。因此,我们首先假设商品生产与交换能够进行,产品获得了分配,劳动者获得货币工资,资本获得货币利润,从而产生了总收入,然后进行再生产。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传统经济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下,价值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收入仅仅是报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
只有在分配价值论下,才能明确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就成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后,就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而我们是在一定的总收入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我们继续考察的,就是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源泉。再生产需要能源、原材料与劳动力的继续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追加资本,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唯一源泉,当然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也就是考察产品是如何出售的及结果如何。
由于总收入可能不会全部用于消费,如劳动者工资存款、资本家本人不能用大量利润消费消费资料等,都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而银行信用产生转移消费,也就增加总需求,我们也就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利润中的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的收入,由于不是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的,而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资料需求,当然影响总需求的总收入中应该排除。








          第二节  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就涉及到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三个概念。本章节就考察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自己的收入。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也就产生供给与需求这二个概念,收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然,供给首先是物质财富——产品的供给,总供给就是总产品的供给。收入就是物质财富——产品的收入,但是,收入不再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是指分配到或交换到的产品。不过,大家的收入都是交换到的产品收入,总收入就是总产品的收入了。自然,总供给等于总收入。
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就产生了价值,价值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结果又成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此时,产品就转化为商品。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总供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而总需求则与价格有关,总需求是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的需求。既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当然,总需求最终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等于总供给,从而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需求价值量,也等于总收入。
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的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此时,收入——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货币获得多少,当然,收入不能脱离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存在,各商品价格表现为现实的分配权力,就是所有者的收入或毛收入,从而,总商品价格就是总供给价格,也就是总收入,总供给价格等于总收入。总收入计量中,没有出售的商品价格为0。
现代社会,产生了生产资料,物质财富就包括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总收入也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资就是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
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中存在生产成本,总供给价值量、总需求价值量与总收入中有部分生产成本,应该扣除,也就产生纯收入概念,总供给价值量或总需求价值量,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值量之和,而工资与利润就是纯收入概念;另一方面,我们考察的总需求是有效需求,也就是消费资料需求,就要排除新增生产资料需求,总收入中也就排除新增生产资料价值量——利润的收入。这样,总供给就是总消费资料的供给;总需求就是总消费资料需求;总收入就是工资与部分利润收入,等于已经出售的消费资料总价值量。
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商品出售阶段,也就是获得货币——分配权力阶段;一是用货币购买商品阶段,即获得物质财富阶段。产品再生产的条件是出售商品,即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由于货币具有贮藏等功能,以及ZF有发行货币或纸币的权力,也就往往影响商品的分配,或者说影响需求或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价值量货币表现形式或名义总收入。
当货币贮藏引起总需求降低时,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下降,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增加,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降低;当ZF过多发行货币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上升,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下降,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增加。不过,由于银行信用的作用,存款往往被贷款所抵消,降低了存款对需求的影响,甚至不影响总需求或者信用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当货币贮藏或ZF发行货币时,只是影响社会产品的分配,并没有否定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这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资本家是不能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又正好投资时的劳动力投入,需要预发工资,因此,投资正好适应利润的构成。不过,由于现代社会工资存款越来越多,就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越来越少。
这样,在上一轮投资下,总供给的产品——消费资料得到分配,劳动者得到工资即收入——消费资料、资本家得到利润即收入——一些消费资料。这样,在某价格指数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等于总工资与部分利润之和。
总收入由获得分配的总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而总收入决定总需求。正在分配的再生产商品价格指数由市场上的总需求决定,进而决定正在分配的总供给的价值量及产生的总收入。因此,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影响市场总需求,反过来,市场总需求又影响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生产投资不足,就产生投机消费资料。




           第三节  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

在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以前,我必须首先指出,我们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当然考察的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或者说供给的变化不影响需求,而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此时,如果生产关系不变,则商品价值量及其货币表现形式就不变,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也就产生了价格指数、价格水平、商品价值量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水平四个概念了。
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价格指数是研究价格动态变化的一种工具,它为制定、调整和检查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提供依据。如果基期不变,价格指数就反映了报告期的价格水平了。
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M1   M2  O
                             
                                              L1
         
         
                              L

         
                                          

                                                        价格指数                                                   
                    D    C   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价格指数或价格水平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如图一所示,曲线L为总供给曲线。当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为D;当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为C;当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为B。
商品价值量指数,就是反映了商品价值量货币表现形式的水平,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也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当然,商品价值量指数也是研究价格动态变化的一种工具,它为制定、调整和检查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提供依据。如果基期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反映了报告期的商品价值量水平了。
在这里,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的基期,一般是价格稳定三年的一些商品价格总和的年平均值,这三年中,劳动者的工资不变,资本利润率不变,土地地租不变,此时,这些商品价格总和平均值与商品价值量总和平均值基本相等。
如果劳动者的工资不变,资本利润率不变,土地地租不变,以及生产资源条件不变,则各种商品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当然,不管总供给如何变化,商品价值量指数或商品价值量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为C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价值量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的经济指标,即决定了价格指数的变化。当价格指数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供给就会增加或总需求下降,最终会引起价格指数下降,直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如图一所示,当总供给为曲线L1时,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M2达到均衡;当价格指数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供给就下降或总需求增加,价格指数就上升,直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
当然,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率与土地地租,以及生产资源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当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率、土地地租以及生产资源条件变动时,商品价值量水平或商品价值指数就变化,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发生移动,我们就要在变化的商品价值量指数下,考察价格指数的变化。如图一所示,当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时,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向右移动;当商品价值量指数为D时,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向左移动,我们就要在新的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下考察价格指数的变化。

使用道具

19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1 12:53: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传统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批判

前面我们考察消费倾向,仅仅是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影响,并没有考察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的均衡。这里,消费倾向是否适应消费资料生产,即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的有效需求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消费倾向本身并不能说明,只有通过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分析,我们才能明白这一点。
不过,翻开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这二个概念,并且产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总供给曲线
         R
         P
         O

         Q
                                           总需求曲线

                                                         价格指数                                                   
                     A  B     C    D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对应的是商品价格,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与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示意图,横轴是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即随着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会发生变化,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当然,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分析是错误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当然考察的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里,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或者说供给的变化不影响需求,而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此时,如果生产关系不变,则商品价值量及其货币表现形式就不变,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因此,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由于供给不影响需求,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对应的是商品价格,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与需求会各自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均衡关系。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也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是所有商品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即产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总供给在市场上逐渐得到销售,就产生了总需求,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最终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最主要的是:随着总供给的变化,总需求也会变化。
但是传统经济学把总供给与总需求隔离开来,即总供给的变化不影响总需求,或者说总供给变化而总需求曲线不变,这是完全错误的,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指导的结果。
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把价值看成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存在形式,从而,总供给即总价值量是客观存在的,也就不影响总需求,产生了如图一所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是完全错误的。此时,总需求或总收入是怎么产生的?没有进行考察。
只有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下,我们才能自然考察总需求或总收入的产生。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力,从而表现为社会财富,因此,供给,首先表现为物质财富的供给。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因此,参与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价值,并且,价值量是在交换过程中或分配过程中产生,当然,价值量不仅表现为供给量,还表现为需求量。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物的权力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就表现为现实的分配权力,不仅表现为供给量,还表现为需求量。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
不过,由于货币具有存储与借贷功能,也就改变了现实的产品分配。当货币存储时,就不参与当时的产品分配而参与以后的产品分配,也就降低现在的总需求而增加将来的总需求;当借贷时,贷款者就参与现在的产品分配,增加现在的总需求,还款时存款者的需求影响总需求。因此,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影响总需求。这就表现为银行信用的作用。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由于投资时的劳动者工资是预发的,当然,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此时,不仅改变了分配关系,即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认为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此时,生产力发展可能要求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用于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此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冲突,只是新增劳动者工资由资本利润来表现而已,最终这些资本包括新增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新增生产资料的增加,而不是参与消费资料的分配。当然,最后,简单再生产时,这些新增生产资料参与消费资料分配。
而且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与L1就是二条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M     M1    M2 O
                             
                                              L1
         
         
                              L

                
                                          

                                                        价格指数                                                   
                    D    C   B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微观经济学中,由于消费者对单个商品的需求,存在边际购买力递减规律等,产生了商品需求递减规律,同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对于总需求也是存在递减规律的,如图二所示,曲线M、M1、M2就是总需求递减曲线。当然,影响总需求的还有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因此,我们还要从这些因素考察总需求的变化。


      第五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递减规律及其曲线

前面我们已经利用了总需求曲线,了解了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L就是总需求曲线,本章节就考察总需求曲线。
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明白,单个商品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单个商品需求曲线。当然,所有商品需求的集合,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此时,曲线L就是一条总需求曲线了。
      商品数量
                                
                                          
         
         
                              M

                            L L1
                                    L2            

                                                        价格指数                                                   
                    
                        图一  消费资料总需求曲线
不过,由于总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总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产生的,如图一所示,曲线M为总供给曲线。当然,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必须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来考察总需求曲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既然就价格而言,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当然,就价格指数而言,总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即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总需求会逐渐下降。
当然,总需求曲线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成立的,随着工资水平、利润率、消费者总收入变化或者消费倾向改变,就会发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知道,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当然,消费资料总需求为劳动者总工资,而劳动者总工资,不仅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劳动者人数的影响,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需求变化,就是排除劳动者人数的影响。同时,总需求还受到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的影响。
总之,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劳动者人数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消费资料总需求的,当然,这三者发生变化,总需求就发生变化,产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供给不变,消费者总收入增加即劳动者工资增加或者消费倾向上升,总需求曲线就向上移动,曲线L1就成为总需求曲线;如果消费者总收入降低即劳动者工资降低或者消费倾向下降,总需求曲线向下移动,曲线L2就成为总需求曲线。
尽管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但现实中,资本家往往把部分资本利润用于个人消费,此时,资本家把多少资本利润用于消费资料消费,从而影响总需求,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第六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消费资料供给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我们只能从现实的消费资料生产中,把握消费资料总供给。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又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我们可以用价值来把握消费资料总供给。现实中,各种企业消费资料生产的产量总和,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在这里,商品价值量下的需求为有效需求,当然,我们也是用商品价值量来计量消费资料总供给的。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反映了现实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例如,甲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10000元,乙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20000元,丙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30000元,丁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40000元,则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
不过,现代社会经济,基本上是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因此,我们又必须根据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把握发展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以便把握将来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例如,现实中或今年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明年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元,则明年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10000元;后年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元,则后年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20000元。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再生产与消费资料再生产中,可能使用一些消费资料,从而,这些消费资料不进入人们的消费,当然,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就要除掉生产中需要的消费资料。如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商品再生产需要消费资料总需求为10000元,则现实中消费资料总供给为90000元。
这里,商品扩大再生产中,增加的劳动者的消费资料需求,属于消费资料需求,归入消费资料总需求中,当然,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就不要除掉这些消费资料需求。如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商品扩大再生产增加的劳动者,尽管产生消费资料总需求为10000元,但现实中消费资料总供给仍为100000元。
不过,当我们从现实的消费资料生产中把握了消费资料总供给后,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则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微观经济学中,商品价格本身并不能决定商品供给,只有商品价值量决定了商品供给,因为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直到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直到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因此,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商品供给曲线,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可以是一条商品价值量曲线或商品供给曲线。然后我们根据商品需求曲线,考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把握商品供给,如图一所示,商品供给就为O。
       商品数量
                            M   
                                          
         
         P
         O

         Q
                                           L

                                                         商品价格                                                   
                        B     C    D
                   图一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不过,微观经济学涉及的是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二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二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二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即产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总供给在市场上逐渐得到销售,就产生了总需求,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最终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我们已经知道,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
不过,当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后,资本利润成为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则为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我们考察的总需求,是有效需求,是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只与劳动者工资相关。当然,由于扩大再生产需求投入劳动者,而新增劳动者工资是需要提前发放的,但劳动者工资是用于消费的,不能用于发放工资,从而新增劳动者工资成为资本利润的内容,投资也就不仅增加总供给,还影响总需求。
总之,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随着工资水平、利润率、消费者总收入变化或者消费倾向改变,就会发生总需求曲线或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我们就可以针对各种影响总供给或总需求平衡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工资水平、投资、消费倾向变化等,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使用道具

2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3-21 08:59:0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前段时间,我修改了《第五十七章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到现在告一段落了,以后将继续上传宏观经济学的有关内容,并且继续宣传自己的理论。由于第一节修改较多,并且从这一节可以了解其它章节的修改,我也就只上传这一节供大家批判。另外,我增加了《第四节 劳动者总工资决定消费资料总需求》,也上传供大家批判。
这里,我是在分配价值论指导下才发现传统经济学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错误,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分配价值论是唯一正确的价值理论。从分配价值论出发,收入就是分配的结果,是生产关系的产物,不能独立于分配的产品,当然,总供给增加,总收入就增加,总需求也就增加,传统经济学中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理论(模型)的错误就显而易见了。

第一节  再生产的条件

传统经济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与有效需求概念一样,没有排除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是不正确的。消费资料生产或供给,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而生产资料只是消费资料生产的工具,不仅生产资料需求引起消费资料供给增加,而且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决定了生产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因此,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宏观经济的根本问题,本章节就探讨这一问题。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商品生产的条件,即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必须进行再生产,当然,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进行的一个条件,而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另一个条件。
再生产的条件,是宏观经济学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一定的商品供给下,社会产品会获得分配,产生收入与总收入。然而,商品交换过程,不仅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还是消费过程,因此,商品生产与交换能够进行,产品获得了分配,劳动者获得工资,资本获得利润,从而产生了总收入,同时,产品也得到消费,劳动者包括资本家用工资消费了消费资料。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生产与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传统经济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下,价值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收入仅仅是报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
只有在分配价值论下,才能明确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生产与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就成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后,就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因此,收入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即是一定供给进行分配的产物。
在这里,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表现为分配权力,在市场上,供给不管是多少,商品——消费资料肯定会获得分配的,从而不会产生供给高于需求或需求高于供给的情况。微观经济学中,商品供给与需求就都处于平衡状态,即供给始终会等于需求,而均衡只是我们考察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规律。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总供给也会等于总需求,但由于企业产生以后,当商品价格过低时,会引起企业亏本,影响再生产,从而产生企业停产、破产与失业,以及影响投资积极性问题,也就要求在一定价格指数下进行商品生产,也就可能产生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均衡问题——一定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
而当货币产生以后,由于货币具有贮藏功能及国家有发行货币的权力,就影响总需求,使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均衡问题——一定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不平衡成为现实,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问题——一定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成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收入是生产关系的产物,即是一定供给进行分配的产物,因此,随着总供给的变化,总收入肯定变化,也决定了总需求一定变化,我们就要在一定的总收入或总供给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我们继续考察的,就是消费资料生产与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源泉。再生产需要能源、原材料与劳动力的继续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追加资本,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唯一源泉,当然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既然是总供给必须出售,我们就是在一定的总供给下,考察消费资料生产与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也就是考察产品是如何出售的及结果如何。
由于总收入可能不会全部用于消费,如劳动者工资存款、资本家本人不能用大量利润消费消费资料等,都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而银行信用产生转移消费,也就增加总需求,我们也就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利润中的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的收入,由于不是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的,而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资料需求,当然影响总需求的总收入中应该排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0 0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