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817 1

转帖:以“商品”视角看中国人口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楼主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9-23 18:35:17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论坛 > 高级会员区 > 学者专栏
以“商品”视角看中国人口
楼主 张建平 只看他
2016-1-2 10:29:54
  买卖人口在人类近代历史上是被普遍禁止的,拐卖妇女儿童非法收养等等基本为各国所禁止。也就是说,现代文明是不会把人口当做商品来看待的。
 但不幸的是,近代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或曰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直将人口当做商品对待的,不仅仅是商品,而且是最重要的商品。整个商品体系,其生产过程可以简约为两种生产资料的交易,即劳资交易。经济学关于生产成本分析当中有一个公式,就是总成本等于资本乘以利息,加上劳动乘以工资率,就是这种认知的表达。
 在私有制度成形之前,确切地说只能算是劳资的“结合”,但在私有制度确立之后,因为劳动和资本的分离,就变成“交易”了。劳资交易当中的“劳”,就是劳动人口提供的劳务,而劳动人口是整个人口的一部分,而非劳动人口的消费也是依靠劳动人口的收入或者自己在劳动年龄阶段的积蓄来维持的。
 劳动商品化的观点不是什么新观念。就业失业、工资收入、跳槽转业等等这些最重要的问题都是劳动力商品化观念的衍生。市场经济的活跃和发达程度,半壁江山取决于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进而依赖于人口流动的自由度,这在马克思时代就是共识了。经济的自由度,本质就是两种生产要素——资本和劳动——能否自由参与结合的程度。如果人口无法自由流动,则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化程度,进而直接影响劳动和资本的自由结合,也就是直接影响到本质为劳资交易的经济的自主运行。
 可以说,市场经济的发展史,正是劳动人口作为商品的角色的不断被强化的历史。自给自足生活的劳动人口已经是少数了。为自己的打工的老板们,很多也要是在财务账面上给自己开一份工资的,等于是把自己的经营管理才能当做商品卖给自己开设的公司(当然,自己给自己发工资,自主权在自己,有的一年愿意只象征性拿一美元,有的则是一年几百万几千万的高薪)。
 以商品视角看待人口,把劳动人口视为商品,虽然听起来如此刺耳别扭,有伤人类的自尊心和人格,但却百分百切合已经延续了成百上千年的人类历史的实际。如果我们也能把中国的人口也放在生产要素这个商品地位来看待,以商品的视角看待中国人口,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可以拨云见雾更加清晰。
 产能和产品过剩,这已经成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共识。毋庸置疑,过剩的行业里一定是集聚着大量的劳动人口,尤其是中国这种发展初期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矿产、煤炭、电力、钢铁、纺织、服装、光伏、房产、食品……无一不是如此。如果认为产能和产品是过剩的,则治理过剩产能的措施,必然会从过剩产能行业挤出原本容纳在其中的大量的劳动人口。所谓调结构,就是要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过重的格局,直白地说就是调整后的产业将是不再容纳大量劳动人口的技术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为此,政府再强调调结构的时候,此地无银地预先安慰民众说,这次结构调整不会是第二个“下岗潮” ,强调各地政府要安置好从原有产业中挤出的劳动力。
 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本来结果,准确地说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过剩,本质上就是效率的浪费,是实质上的低效率,也就是说,是竞争造成了产品过剩这种低效率结果,这和竞争会带来高效率的传统认知是恰恰相反的。
 竞争是如何造就生产过剩的?市场容量是有限的(因为市场只处理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背后的支付能力是有限的),这个道理每个厂商都清楚,否则就不存在对市场份额的争夺了。但每一个厂商都具有占有更多直至垄断市场份额的冲动,很少有投资者会认为那个领域已经有人投资了就转向其它而谦让他人悠闲悠哉地独占市场。竞争就是市场份额的竞争,市场就需求一个面包,每个做蛋糕的人都希望由自己来做这个蛋糕,于是他就投资可以做一个蛋糕的烤炉。结果就是总的投资的严重过剩。所有的商品领域都是如此,只要投资是自由的。国家要求降产能,各个厂商都希望降的是他人的产能而把自己产能保留下来。
 而恰恰相反的,是垄断行业不容易产生过剩,由于垄断企业独自垄断了供给,它就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匹配供给。
 生产过剩的问题在经济学界早就被广泛讨论过,但认识始终有误,所以得出了垄断低效竞争高效的错误结论。但即便是这种对生产过剩问题的错误认识通常也只局限于一般商品,很少有人把人口放在商品地位来考量生产过剩问题。如果把劳动人口看做商品,那么有没有一个劳动力商品的生产过剩问题呢?如果有,那么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的中国的人口生产现状是不是已经处在严重的生产过剩时期?
 中国独特的人口政策说明中国的领导者是考虑过“劳动力商品”是否存在生产过剩这个问题的。已经过气的“一胎制”就是建立在“中国人口生产过剩和库存严重”这种认识之上的,“一胎制”实际上就是在对劳动人口的生产行业进行“压产能、去库存”。过去我们把农民工叫做“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进城务工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经直接地说出了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状况了。而今一胎制已成历史,二胎全面放开了,进一步的人口自由生产也呼之欲出,是否顶层已经认为中国劳动力人口的供求关系发生了逆转?为何在所有可以自由投资和生产的商品领域都会出现而且已经摆在面前的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不会在人口领域出现或者说出现了突然逆转呢?是什么因素造成了作为中国人口的主要产地的农村一夜之间从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变成了人口短缺而要扩大生产?“压产能去库存”被看作是未来经济工作“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工作内容,但人口的供给侧真的是与其它商品的供给侧相反吗?劳动人口的供给侧到了一个扩产能加库存的时期了吗?
 现代商品生产讲究“效率”二字,提高劳动要素(资本和劳动)的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不懈追求。但效率二字的含义恰恰和数量是相左的,效率的含义就是产出和投入的比例,而提高这个比例,就要求扩大分子数值减小分母数值,这对于劳动力商品也是一样的。市场经济总体上是追求效率的,所谓的技术进步本身也是排斥数量的。虽说劳动密集型生产是所有经济体起步的必经阶段,但它肯定不是属于常说的“技术进步”。也就是说,经济发展和发达本身是日益排斥劳动人口的投入增加的。
 必须指明,虽然“庞大的商品堆积”必然是庞大的劳动堆积,但“劳动堆积”却不是等同于“劳动人口的堆积”。劳动是数量和效率的加权,在一定技术水平和效率之下,增加数量会增加投入的劳动量,但人类发展的趋势是个体能力即效率的日益提高,这在提高效率的总体趋势要求之下,就变成了对劳动力数量的缩减,直白地称之为“技术进步”或“自动化”或者“机器代人”。技术、自动化、机器,都是人的智力的表达,而非人口众多的表示。也就是说,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但这种需求是通过增加自动化程度和机器数量这些智力因素实现的,而对劳动力数量的需求注定是日益减少的。对于不断进步的技术水平来说,劳动人口这种商品的合理库存安全线一定是逐步缩减的。
 当然,如果不考虑人类的智力发展和技术进步效率这些问题,假定生产方式一直维系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初级形式之下,结论自然就是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劳动人口的投入。但此时也就无所谓调结构了。
 时代到了如今,“效率”一词又有了新的含义,那就是“环境效率”。
 总体上,文明和自然是有对立性的,“自然”就是“人烟稀少”。人多了,烟火就多,自然也就不自然了。人口本身就是对环境自然的排斥,人类诞生于自然界,但如同一切运动的规律一样,道者反其动,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到自然界的对立面,人口的扩张消耗巨大的自然资源,排挤其它物种的生产空间,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和恶化,最终走到影响人口进一步扩张的地步。
 如果亚马逊流域到处都是人,还会“自然”吗?如果地球之肺里到处都是游人,这个肺功能会不受影响吗?如果观赏角马迁徙的人和角马一样多,角马迁徙还算不算是自然现象吗?现在每到节假日,中国各个旅游景点都人满为患,自然界变成了“人界”。中国人已经多到国内容纳不下还跑遍全世界,成为各个国家旅游地的主角。
 环境和生产的关系,也已经为中国的APEC蓝的实现所验证,这一经验还在不断地应用之中。人造产品的产能的增长就是建立在环境的不断被破坏和消耗之上的,提高环境效率,自然要求降压过剩的产能和库存。大家都知道,不施化肥的低产量的农业是最接近自然的。
 如果承认中国现在面临着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和压库存的任务,就是意味着要减少很多过去在解决就业问题上有巨大贡献的重要领域里现在减少劳动力的需求。
 劳动力商品的生产和其它商品生产具有不同的运作机制。一般商品是作为商品生产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交易”,是劳资交易结合的结果,商品生产过程涉及到劳资双方两个私有者。但劳动力不是,它的生产过程是在一方面私有者私有领域内部完成的,经过漫长的生产过程到了所谓的劳动年龄并具有法定的自主权利之后才作为商品投入到市场经济社会当中的。所以,人口的生产,就像初期的农耕生产一样,属于一种自给自足的模式,家庭内部可以决定其生产,并不需要和其它私有者协商交易和合作。所以保持农耕模式的农民要求有壮劳力后代那是顺理成章的。
 这种人口生产模式和普通商品生产完全不同。一般商品生产是冲着市场需求进行的,但人口生产不是。没有任何家庭是为了给市场提供劳动力而生育的。从这一点上来看,一般商品生产具有较高的“计划性”,比如现代大多数企业都是订单化生产,如果没有客户订单就可能减产停产甚至倒闭。如此,作为劳动力商品的人口却是在二十年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完全不可估计的情况下的盲目生产,所以人口政策的转变,如果是为了未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就是一个极大风险的赌博。也就是说,人口在生产之初并不是作为商品来生产,没有人是为了给未来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供给而生育后代的。况且人口变成“商品”是具有自主权利的人的自主行为,而不是被其生产者(父母)贩卖给了厂商。但在其漫长的“生产”过程中,他自己对未来却是没有掌控的。
 节制生育的政策,基础是承认存在严重的“资源与人口矛盾”,是对人口生产压产能降库存,实际上就是在劳动力商品领域已经进行了三十年的“供给侧改革”。而主张扩大生育的人士,也正是首先否认资源与人口矛盾的存在。但站在商品视角之下我们无法解释为何在商品领域普遍存在的这种矛盾在劳动力商品上面就不存在了。
 难道顶底各层都确认,在当今中国,供给侧改革真的是从劳动力商品领域转到非劳动力商品领域了吗?在之前劳动力商品供给侧改革的三十多年里,中国每年平均新生一千七八百万人口,如果从一胎变成二胎直至自由生育,就算大家都相信放开不会导致人口暴增,但每年的新生人口至少不会是比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一千七八百万少吧?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不起用第一人口大国去“人均”,但现在,中国人自己不觉得人均产品世界排名靠后,而是觉得一般商品的产能普遍严重过剩却独缺人口,这种独到见解真的是“中国智慧”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中国人口 中国人 生产成本 拐卖妇女 生产资料

沙发
scorscor55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9-24 02:31: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hat is this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