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包不同
1554 9

测不准的大数据 [推广有奖]

  • 0关注
  • 35粉丝

学术权威

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
论坛币
21551 个
通用积分
61.1910
学术水平
1005 点
热心指数
912 点
信用等级
833 点
经验
139819 点
帖子
5440
精华
2
在线时间
339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2-16
最后登录
2024-1-18

包不同 发表于 2017-10-30 10:19:3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女儿四年级的时候,学校里组织了一次“爸爸的专业”主题活动。家长会上有家长建议:“你们搞经济(金融)的,教教孩子们怎么节约吧。”

我想起弗里德曼的话来:“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别人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如此看来,人天生就是懂得如何节约的,问题仅在于他花的是谁的钱。

遵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教诲,我每次带女儿出去玩,都进行家庭财产私有化——不再花钱给女儿买东西,而是直接把钱给女儿。把家庭的钱变成女儿自己的钱以后,让她自己决定买什么东西最合适,当然,具体金额可以商量。

第一次去迪斯尼时,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给了女儿170块钱。她在商店里转悠了好半天,觉得东西都太贵,远不如在家门口的小店购物划算,结果就什么都没有买。第二次她妈妈带她去,给了200块钱。经过一番精挑细选,女儿买了一个史迪奇的小包。因为这个小包是用她“自己的钱”买的,就格外的喜欢和珍惜。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女儿还给她妈妈买了一件T恤。

前不久,马云在谈论大数据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革时举了个例子:以前的渔民出去下海捞鱼,由于对气象不把握,只能靠老船长的经验来做,所以有没有暴风雨纯粹凭经验,所以经验主义成为了第一步。但是气象台出来,气象就是数据。我们能够准确的预判下午2点45分有暴风雨,这些出来以后,使得捕鱼的计划性就有可能出现。

我就在想,假如我掌握了自己女儿的大数据,去迪斯尼乐园的时候不再给她零花钱,直接买一个史迪奇的小包送她,她会满意吗?然后给老婆买件一百多块的T恤,告诉老婆说根据大数据,这是女儿对你爱的表达,老婆会被感动吗?假如要求女儿在她母亲生日的时候必须声情并茂地唱赞歌,这份爱还能算是真挚的吗?

通常我们都会假定,存在一个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无论谁去观测,结果都是一样的。但是在物理学的微观领域中,观测行为干扰了观测对象,由此引出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海森堡在1927年的论文一开头就说:“如果谁想要阐明‘一个物体的位置’(例如一个电子的位置)这个短语的意义,那么他就要描述一个能够测量‘电子位置’的实验,否则这个短语就根本没有意义。”

我发现,要阐明女儿“需求的大数据”,首先要给定家庭财产的产权状态。在家庭财产私有化之后,女儿才会珍惜用自己的钱买来的东西,并能够用自己的钱表达对母亲的爱意。如果改成家庭财产公有制,这一切便烟消云散,没准哪天女儿看上一盏天价吊灯,也会哭着闹着要买回来。

测不准原理告诉我,缺乏产权状态这个前提,“需求的大数据”这个短语根本没有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jameschin007 + 5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哥不生产知识,哥只是知识的搬运工。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7-10-30 11:44:2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花别人的钱办别人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这不就是ZF吗?!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7-10-30 11:48:1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测量自己下一分钟会想什么,成功的概率一定会低到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地步。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7-10-30 14:00:4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clm0600 发表于 2017-10-30 13:24
我感觉说的是物业管理公司。
看来这种企业最烂,要取缔。
如果物业公司的权力凌驾于业主之上,那么业主就只有两条路可走,要就搬家,要就哑巴吃黄连。

基金经理也有与客户利益同进退的。合同期限内如果不能达到优质债券收益,那么基金经理连吃饭的钱都拿不到。在经济大洗牌时期,只有少数基金经理有饭吃,其余都得另找工作。

使用道具

林汉扬 发表于 2017-10-30 14:30:4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物理学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只是相对于观察者“观察”量子运动变化的行为,观察者本身(主要是脑电波)产生足以对量子发生运动变化“干步”的“波”或“场”等相对于宏观物体而言的微能,但这种“微小能量尽管对宏观物体的运动难以直接作用,而对于作为被观察对象的相似大小质能的“微量粒子”却足以影响,如果人类一旦知道了有不引起“干涉”量子运动而又能“观察”到量子运动时,我想这个“测不准”就不存生,所以,这所谓的“测不准”实际上是对人本身的“波”“场”能与观察对象“量子”之间的“力与能”对弈时是否有“干涉”的奇点认识的“信息对称”。

使用道具

包不同 发表于 2017-10-30 15:25:1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林汉扬 发表于 2017-10-30 14:30
物理学所谓的测不准原理只是相对于观察者“观察”量子运动变化的行为,观察者本身(主要是脑电波)产生足以 ...
四、奥卡姆剃刀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测量)”
  
  
    现在重温双缝干涉实验:假如采用任其自然的观测方式,波动占了上风。一个电子以某种方式同时穿过了两道狭缝,自身与自身发生干涉。但当它撞上感应屏的刹那,相当于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位置了,于是粒子性接管了一切,这个电子凝聚成一点,按照ψ的概率随机地出现在屏幕某处。
    假使在狭缝上安装仪器探测电子位置,这实际上导致电子早早地展现出粒子性。只有一边的仪器记录下它的踪影,同时干涉条纹也消灭。电子表现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首先描述你测量这个物理量的方式。电子没有什么绝对的动量,不过假如预定测量的方法,就可以给出测量的结果。动量只在当你测量时才有意义。有人在纸上画了两横夹一竖。这是一个“工”字,但也可能是横过来的“H”,在他告诉你怎么看之前,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只有观测手段明确之后,答案才有意义
  测量!在经典理论中这是不被考虑的问题。经典理论中的客观外界和主观自我是截然分立的。但量子世界从原则上都无法克服测量的扰动。自我(表现为测量观察行为)和外界天人合一,没有什么“客观动量”,只有“测量动量”。无法测量电子,它就没有动量了吗?玻尔和海森堡大点其头。一个物理概念无法测量,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可观测的量才是存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科普作家卡尔?萨根(Karl Sagan)举过一个龙的例子。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飘在空中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一条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的龙,和“根本没有龙”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许多人或许说,一个电子实际上是同时具有准确的位置和动量的,只不过出于某种限制无法得知罢了。但哥本哈根派严厉打击这种观点:一个具有准确p和q的经典电子是自欺欺人。理论上也没有任何仪器可以探测到这样的电子。那么这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电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是14世纪的一个修道士威廉所创立的,奥卡姆是他的出生地。剃刀原理的现代翻译是,两种说法具备同等解释力时,取更简洁的那个。“电子本来有准确的p和q,但观测时只有1个能显示”,这和“只存在具有p或者具有q的电子”说明的是同一回事,但前者多了一个假设,应当取后者。“存在但观测不到”,这和“不存在”根本就是一码事。同理,没有粒—波混合的电子,没有看不见的龙,没有本色的马,没有四维人,没有绝对的外部世界。你也许对这种实证主义感到反感: “一片无人观察的荒漠,难道就不存在吗?”这里只想指出,“无人的荒漠”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观察的。
  

使用道具

林汉扬 发表于 2017-10-30 19:09:22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包不同 发表于 2017-10-30 15:25
四、奥卡姆剃刀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测量)”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有一天,我在一论坛说:“科学就是可被证伪的学说”,有一不可知论看到,说:“这不正说明人是永远不可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吗?因为人类自认为最正确的理论总是一次又一次被推翻,人类的科学发展历不正是如此吗?相对于现在是真理的理论,以后就可能是荒缪!所以,人类是不可能完全认知,不然,怎么那么多年过去了人类还是在不断范错!”
但后来一个可知论看到却说:“这不正说明人是可以逐渐接近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吗?因为人类对前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完备(相对不正确)的理论总是被一次又一次被超越和修正,人类的科学发展历不正是如此吗?每一次的超越和修正就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更进一步,向绝对真理的理论的靠近,可见,人类是可能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我每次把持有前者归之为“不可知论者”,而后者为:“可知论者”。两者其实谁对谁错,这就看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否与其中之一对应,那么,正确的一定的与评价者一致的。

后来,我通过这个判断得出一个推理:“当一个人在肯定另一个人的一种理论时,他可能本身就持有这种理论倾向,人们在肯定别人的这种理论并产生共鸣时,他们可能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已”!
但我不是以上两者,我是一个相对可知或相对不可知论者,就是说可知与不可知相是相对于“观察者掌握的信息对称性程度”而言,所以,我其实对“测不准原理”也是如此,测不准有角度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当局者迷了。完全可知论是看到结果,而不可知论是看到开始,而我的相对可知不可知论却看到过程。所以,如果我跳出来不以参与的观察者来看待下面举的两个实验呢?
  
按照物理学下面的实验是可以重复的!

现在重温双缝干涉实验:假如采用任其自然的观测方式,波动占了上风。一个电子以某种方式同时穿过了两道狭缝,自身与自身发生干涉。但当它撞上感应屏的刹那,相当于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位置了,于是粒子性接管了一切,这个电子凝聚成一点,按照ψ的概率随机地出现在屏幕某处。
    假使在狭缝上安装仪器探测电子位置,这实际上导致电子早早地展现出粒子性。只有一边的仪器记录下它的踪影,同时干涉条纹也消灭。电子表现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也就是说在我知道实验可以重复之后,我想要得到某种结果就以某种观测,就是说我认知了这个规律之后,要得瓜时,即种瓜;要豆时,即种豆。不就可以测得准了?
那么,所谓的“测不准原理”不也正是相对于没有认知到上述规律却参与观察的人而言吗?
我当然不是要完全否定那个“测不准原理”,而只是想说:“没有绝对的‘测不准'”一切只是相对,我的左右铭就是:“相对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

    所以,正像你所说的,即然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当我在纸上画了两横夹一竖。这是一个“工”字,你在左右两边看,我可以肯定你看到“H”,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不确定”的想法,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全息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才得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主观性”过度的原因,才得出“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这让我想到《金银盾》的故事。有人站在金银盾牌的一边,硬说看到的全是“金”的,另一方则全是“银”的,并以此争论不休。就像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之争也然。都是“信息对称”或看待问题不全面全息之故!

使用道具

林汉扬 发表于 2017-10-30 19:09:30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包不同 发表于 2017-10-30 15:25
四、奥卡姆剃刀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测量)”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有一天,我在一论坛说:“科学就是可被证伪的学说”,有一不可知论看到,说:“这不正说明人是永远不可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吗?因为人类自认为最正确的理论总是一次又一次被推翻,人类的科学发展历不正是如此吗?相对于现在是真理的理论,以后就可能是荒缪!所以,人类是不可能完全认知,不然,怎么那么多年过去了人类还是在不断范错!”
但后来一个可知论看到却说:“这不正说明人是可以逐渐接近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吗?因为人类对前人认识客观世界的不完备(相对不正确)的理论总是被一次又一次被超越和修正,人类的科学发展历不正是如此吗?每一次的超越和修正就是对客观世界认知的更进一步,向绝对真理的理论的靠近,可见,人类是可能完全认知客观世界的,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所以,我每次把持有前者归之为“不可知论者”,而后者为:“可知论者”。两者其实谁对谁错,这就看你看问题的角度是否与其中之一对应,那么,正确的一定的与评价者一致的。

后来,我通过这个判断得出一个推理:“当一个人在肯定另一个人的一种理论时,他可能本身就持有这种理论倾向,人们在肯定别人的这种理论并产生共鸣时,他们可能实际上是在肯定自已”!
但我不是以上两者,我是一个相对可知或相对不可知论者,就是说可知与不可知相是相对于“观察者掌握的信息对称性程度”而言,所以,我其实对“测不准原理”也是如此,测不准有角度的问题是因为自己是参与者,当局者迷了。完全可知论是看到结果,而不可知论是看到开始,而我的相对可知不可知论却看到过程。所以,如果我跳出来不以参与的观察者来看待下面举的两个实验呢?
  
按照物理学下面的实验是可以重复的!

现在重温双缝干涉实验:假如采用任其自然的观测方式,波动占了上风。一个电子以某种方式同时穿过了两道狭缝,自身与自身发生干涉。但当它撞上感应屏的刹那,相当于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位置了,于是粒子性接管了一切,这个电子凝聚成一点,按照ψ的概率随机地出现在屏幕某处。
    假使在狭缝上安装仪器探测电子位置,这实际上导致电子早早地展现出粒子性。只有一边的仪器记录下它的踪影,同时干涉条纹也消灭。电子表现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也就是说在我知道实验可以重复之后,我想要得到某种结果就以某种观测,就是说我认知了这个规律之后,要得瓜时,即种瓜;要豆时,即种豆。不就可以测得准了?
那么,所谓的“测不准原理”不也正是相对于没有认知到上述规律却参与观察的人而言吗?
我当然不是要完全否定那个“测不准原理”,而只是想说:“没有绝对的‘测不准'”一切只是相对,我的左右铭就是:“相对是绝对的,绝对是相对的”

    所以,正像你所说的,即然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那么,当我在纸上画了两横夹一竖。这是一个“工”字,你在左右两边看,我可以肯定你看到“H”,人们之所以会有这种“不确定”的想法,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全面全息看待事物的发展过程,才得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结果!这是因为“主观性”过度的原因,才得出“这个问题没有定论”。
这让我想到《金银盾》的故事。有人站在金银盾牌的一边,硬说看到的全是“金”的,另一方则全是“银”的,并以此争论不休。就像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之争也然。都是“信息对称”或看待问题不全面全息之故!

使用道具

efg03 发表于 2017-10-31 00:08:33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慎言谨行

使用道具

包不同 发表于 2017-10-31 00:27:5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林汉扬 发表于 2017-10-30 19:09
我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有一天,我在一论坛说:“科学就是可被证伪的学说”,有一不可知论看到,说:“这不正说 ...
四、奥卡姆剃刀和“存在就是被感知(测量)”
  
  
    现在重温双缝干涉实验:假如采用任其自然的观测方式,波动占了上风。一个电子以某种方式同时穿过了两道狭缝,自身与自身发生干涉。但当它撞上感应屏的刹那,相当于试图探测电子的实际位置了,于是粒子性接管了一切,这个电子凝聚成一点,按照ψ的概率随机地出现在屏幕某处。
    假使在狭缝上安装仪器探测电子位置,这实际上导致电子早早地展现出粒子性。只有一边的仪器记录下它的踪影,同时干涉条纹也消灭。电子表现取决于我们如何观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谈论任何物理量都是没有意义的,除非你首先描述你测量这个物理量的方式。电子没有什么绝对的动量,不过假如预定测量的方法,就可以给出测量的结果。动量只在当你测量时才有意义。有人在纸上画了两横夹一竖。这是一个“工”字,但也可能是横过来的“H”,在他告诉你怎么看之前,这个问题没有定论。只有观测手段明确之后,答案才有意义。
  测量!在经典理论中这是不被考虑的问题。经典理论中的客观外界和主观自我是截然分立的。但量子世界从原则上都无法克服测量的扰动。自我(表现为测量观察行为)和外界天人合一,没有什么“客观动量”,只有“测量动量”。无法测量电子,它就没有动量了吗?玻尔和海森堡大点其头。一个物理概念无法测量,就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可观测的量才是存在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科普作家卡尔?萨根(Karl Sagan)举过一个龙的例子。一条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实体,飘在空中喷着没有热度的火的龙,一条任何仪器都无法探测的龙,和“根本没有龙”之间又有什么差别呢?
    许多人或许说,一个电子实际上是同时具有准确的位置和动量的,只不过出于某种限制无法得知罢了。但哥本哈根派严厉打击这种观点:一个具有准确p和q的经典电子是自欺欺人。理论上也没有任何仪器可以探测到这样的电子。那么这和根本没有这样一个电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是14世纪的一个修道士威廉所创立的,奥卡姆是他的出生地。剃刀原理的现代翻译是,两种说法具备同等解释力时,取更简洁的那个。“电子本来有准确的p和q,但观测时只有1个能显示”,这和“只存在具有p或者具有q的电子”说明的是同一回事,但前者多了一个假设,应当取后者。“存在但观测不到”,这和“不存在”根本就是一码事。同理,没有粒—波混合的电子,没有看不见的龙,没有本色的马,没有四维人,没有绝对的外部世界。你也许对这种实证主义感到反感: “一片无人观察的荒漠,难道就不存在吗?”这里只想指出,“无人的荒漠”并不是原则上不可观察的。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