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醒思木
5194 83

中文社会主义启宗孔丘 [推广有奖]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28 06:02:0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guo568 发表于 2017-12-13 19:36
喜欢不同观点交锋!!!
醒思木  未认证  发表于 15 分钟前 |只看作者
clm0600 发表于 2017-12-27 22:07
无论你怎么说,最切要的代称还是“理想社会”,所以你在这里讨论另外的两个概念谁更切要,是毫无意义的。
我本帖提出…大同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这两个(中文与英文)名词,那个名词更切要…问题的讨论,只是对你及其你的师友来讲“是毫无意义的”,可对于研究中文理想社会制度的人(我和我的师友)而言则是有“史据”意义的,其“史据”意义在于:中华民族文史载明,儒家学派早在孔子时代就已开展了关于理想社会制度的思索,这并不是我和我的师友编造的“史据”,而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丘师徒之《论语》所已载明的历史根据…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28 08:22:5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nchuzu 发表于 2017-12-19 20:54
肯定比那些每年成果无数,科研经费大把的所谓的人才真实。
你说:“第三,我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孔子焚书、编写伪书,无法接受!有道是,每人一颗心,各有各自的见解,孔子一把火把这么珍贵的史料全部烧了,未免有些滥用职权、销毁罪证的嫌疑。”

我对你的自评“我是高级知识分子”存疑,不知你是那个方面的“高级知识分子”?
在我看来,你的见解说明你在文史方面的知识…欠缺“高级”所必备的思识深度,否则,高而不深…“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当代文界…凭书读的多,文章写的好的人,在我眼里只是混世的“墙上芦苇”评不上“高级知识分子”,若有其文言…能得到后世留传的人…才称的上是“高级知识分子”。比如当代的鲁讯、毛泽东、林彪、邓小平…必将有文言留传于千秋…他们才是真正的“高级知识分子”…

“对于孔子焚书、编写伪书,无法接受!有道是,每人一颗心,各有各自的见解,孔子一把火把这么珍贵的史料全部烧了,未免有些滥用职权、销毁罪证的嫌疑。”
孔子焚的是什么书呢?
老子(官方)所弃(当时无文人提出为之保存)之无人要的“垃圾”书也。
如果孔子焚的是国史要书,孔子之为文人…岂有命乎?
因此(在我看来)孔子焚的是国文馆清理出来的废弃垃圾,是故当时官方无人咎罪…方得寿终
人各有脑,但大多数人…只用眼看,而不用脑思考。
只是看到孔子焚书,却不思考孔子为什么焚书,孔子焚的是什么书
自称“我是高级知识分子”的你…你的知识“高级”在那里呢?
你能否帖出一篇得意之作于老夫及大家瞧瞧…你的知识之“高级”呢?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28 08:37:5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xinchuzu 发表于 2017-12-19 20:17:35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19 18:49
人各有见。
怎么看待孔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知你为什么唾弃孔子?

第一,说到做不到,两面三刀!儒教大道理说得很好听,然而自身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比如朱熹满嘴仁义道德,居然喜欢扒灰;孔子不饮盗泉之水,却喜欢吃切得很细的肉;诗礼发冢,就是道家对儒教的嘲讽。直至解放前,大量的文人为了抬高孔子,满嘴胡说八道,硬说老子师于孔子,就是说,老子拜师,向孔子学习。
第二,孔子官迷心窍,不择手段。否则,何必和那么多财阀军阀交好???
第三,我是高级知识分子,对于孔子焚书、编写伪书,无法接受!有道是,每人一颗心,各有各自的见解,孔子一把火把这么珍贵的史料全部烧了,未免有些滥用职权、销毁罪证的嫌疑。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28 08:47:4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张建平 发表于 2017-12-16 08:34
没说你谋求一鸣惊人。
只是说你丰富了社会主义理论。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12-15 07:43:5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设置精彩回复
楼主想一鸣惊人,直接把封建主义私有制整成社会主义。
从此,五花八门的社会主义变成了六花九门,社会主义理论更加丰富多彩。
=====================
前言说“楼主想一鸣惊人”,后语讲“没说你谋求一鸣惊人”…张建平文笔,后语否前言。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28 19:31:1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丞相李斯为杜绝“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的现象,提出“焚书”的建议,得到秦始皇的认可。当时所焚之书包括两部分:一是统一前的列国史记,二是百姓私藏的《诗》、《书》和百家语;至于秦国的史书、博士官收藏的图书和百姓家藏的医药、卜筮、种树等技艺之书,则不在此列。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30 14:23:5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文/潘洪钢)

  前面谈清人的名片时曾提到,乾隆时威名赫赫的大帅福康安征西藏归来,曾有一户部小吏求见他,为了把一张名片递到这位福大帅手中,这人前后也花了十万两的银子。那么,这位小书吏为何要见福大帅,又达到了什么目的呢?据记载:这张名片递上来了,说是来“贺喜求赏”的。福康安何等人,立即发了脾气,“小小的胥役,也来向大帅索贿?这家伙如此胆大,一定有什么说的,且让他进来”。小吏进来后,福康安厉色而问,小书吏也并不怯场,侃侃而谈,竟也说出一番大道理:“索贿肯定不敢,但大帅您此次用兵,用款达数千万之多,此次报销册籍太多,必须多添人手,日夜赶办,要在几个月之内,全部办完并上奏皇上。皇上此时关注西藏的捷报,正在兴头上,定会一喜而定。如仅就部里现有的人手,一桩桩卷宗地申办,办完一件上报一件,没有几年的功夫是不可能完成的。到那时,今天一份奏报,明天一份奏报,皇上天天看你的军费报销案,必定厌烦,那时再有些人乘机发些议论。这么多的军费报销哪会没有一点不合规矩的,到时必兴大狱。我这是为大帅您考虑,并不是为户部这些小吏着想的。”一番话出口,福康安恍然大悟,对这小吏“大为激赏”,立即下令粮台给户部特拨了二百万两,用于军费报销案的处理(清·欧阳兆熊、金安清·《水窗春呓》卷下,中华书局,1984年3月版,第53-54页)。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30 14:24: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此处说的小书吏,就是吏胥中人了。清代从中央各部院,总督、巡抚衙门到地方道、府、州、县各级机构,除了主官外,就是这些具体办事的吏胥了,他们既有文职人员,如处理部、院文书、杂务的小吏;县衙中的六房,所处理的事务,对应于中央的六部,专司各种文案和具体事务;州县中也有杂役人员,如县衙中的“三班”,主要是负责县衙的保卫、内勤和社会治安案件的缉捕等。这些小吏、佐杂人员虽然大多没有品级,却有定额,如清制规定,京城中所有中央各部吏役人数总计约为一千二百人左右,州县衙门此类人员也有定数,如一县吏役,包括六班书吏、教官杂佐人员、衙门门斗、弓兵人等总数不得过百人。事实上,吏胥的人数远远超过规定,中央户部一家吏胥之数就超过规定的京城总数,大的州县往往超出规定人数的十倍有余,而且还有很多是不在册的“白役”人员,就是官员为应付繁杂事务而召募的编外人员。至晚清时期,游百川《清惩治贪残吏胥疏》中说:大的州县吏胥达二三千人,次者七八百人,至少者也有三四百人。清代全国大县过千,其吏胥人数之众,难以计数。而且此类人员,多半没有合法收入,即使是在册人员,也只有少数人有微薄的“工食银”,大多数人员的收入,靠的是案件的办理费用和各种临时开支。想要这些人不谋取法外收入,几无可能。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30 14:25: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吏胥,是清代政治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清代继承中国封建专制王朝对官员的限制,如官员的南北回避制度,使得官员往往要在远离乡土千里之外的地方任职,官员不久于一地一任,调动频繁等等,此类制度的主要出发点是对官员权力进行限制,不使一地一员坐大。但事情的另一面却是,清代法律繁复,律例并行,非专业人员一般难以掌握,而人口大量增加,新生事务不断出现,社会事务剧增。官员又多为科举出身,对于一般事务性问题的处理能力低下,势必只有依赖这些吏胥承办和执行具体事务。与流动性极大的官员不同,吏胥一般都是长期盘踞一地,专司一职,熟悉当地风土人情。如此,吏胥人等蒙敝官员,上下其手,利用田地,税收、文案、官司等事,百般作弊谋取私利的情况极为普遍。官员们当然也会腐败,但他们十年寒窗,好不容易熬到了一官半职,多少也要为自己的政治前途考虑,制度上对官员的监督与限制也还有些作用,很多读书人也还有点所谓知识良知。而吏胥就不同了,这些人多少通点文墨,但在清代他们上升到官员的路途已经堵死,不能正常转升,其子弟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清朝文献通考》卷27,《职役一》:“各衙门皂役人等,例不准其为官,其子孙亦不准其应试”。于是这些人,剩下的就是谋生和营利一途了。无论多好的制度与措施,到了这帮人手上具体执行,无不百弊丛生。《清稗类钞·胥役类》:清代名臣陆陇其曾说“本朝大弊,只三字,曰例吏利”。例,指的是法律的繁复,利是指群官贪利,而其中心却只有一条,就是吏胥的问题。郭嵩焘说“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国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宰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把清朝的天下说成与小小吏胥共有,事情可谓严重。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30 14:34:5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清代的吏胥之制沿自前明,清初即有人看出了其中的弊端。顺治八年,御史秦世桢就在江南惩治了一批扰害百姓的吏胥,并提出地方官员要限制吏胥数量,不得于定额之外增加人员,对这些人任职的时间,也要依制严格限定,不得久充吏职,把持官府事务。此后,也有多次对针对吏胥的裁革行动。但清代各部事务繁杂,官员们离了这些人根本无法办事,吏胥数量越裁越多。官员们每办一案,处一事,必查部中旧例,“而例案之堆积,高与屋齐,非熟手,未从得一纸。书吏皆世业,窟穴其中,牢不可拔,辄执例以制司官,司官未如之何,乃遂藉以售其奸,而皆得致富。”官员们任职时间一般较短,有的人甚至一年数次调动,就是有任职稍久的,也没有几人能认真对待旧案旧例,他们还要忙于官场上的应酬,诗酒往还,而吏员正好借事弄权,捞取好处。晚清时胡林翼就说:“大清律易遵,例难尽悉;刑律易悉,吏部处分律难尽悉,此不过专为吏部生财耳,于实政无丝毫之益。”“六部之胥,无异宰相之柄。”至清末,光绪时有人建议销毁这些没用的档案以减少吏员对事务的把持,于是派了一位陈御史前去户部查办,户部吏员打开仓房,例案堆集得与房檐一样高,请御史查看,这位御史也不知从何下手,想了半天,只好说,择其中较重要的留下来吧。吏员说,每一件都很重要,还是请御史大人自己来挑吧,陈氏没办法,只好把其中一些残破的卷宗销毁,回去销差了事。

使用道具

醒思木 发表于 2017-12-30 14:35:1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才有了吏部一个小小书吏敢于到封疆大吏福大帅口中讨食之事,他这一次,为户部要来银子二百万两之多,自己自然也赚得个盆满缽满。京师各部中,吏员最多、差事最肥的就是户部,因为所有各地方的报销与税收事务都要经过户部,事务最多,借机分肥的事也越多。按制,六部和理藩院等所有机构,吏员不过千人,而实际上,户部一家吏胥人数往往超过此数。其他各部也因其职责而中饱私囊。如吏部,因为掌握了官员铨选等职事,对于官员上任、候补、调派也多有需索。浙江省当年有一个候补知县,应当补某缺,吏部来了一封文书,说这一缺该当你补,但按例你得给我一千两。知县思忖,这事本来就该是我的,何必再花这么一大笔银子,于是不理会部中小吏的索贿。结果,那个缺额顶补却给了别人,他托人打听才知,部吏在补缺时说他原来曾经过保举,一个人站了两个补缺途径,所以把他放到另一班中了。县令急忙请求部吏帮忙,那小吏说,这次你是来不及了,若要为将来计,你要另给五千两。否则只能在两班中注销一班。县令筹不到这笔巨款,只好注销保举一班,一心等待候补。结果,不久,部吏又告之,本来这次保举有个县令实缺的名额,可惜你注销了,县令听了懊丧不已,却也无可如何。吏部一个小小书吏,本没有任何品秩,索贿不遂,也可以把个县令折腾得半死。

  小吏有时也敢向部院大员直接索贿:礼部某尚书为其母亲请旌,家乡的地方文件已经到部,正在办理之中。某夜三更,忽有部中礼房小吏来访,说是有公事。问何事,答称为公请旌事。尚书有点不耐烦,请旌事不用来找我。小吏更直截了当:“公要为母亲请旌,得给我一万两。”尚书怒:“你敢跑来讹诈我?”那小吏却不慌不忙地说了一番话:你想想,你父亲是某年战死的,当年太夫人遗腹生了你,你参加科举考试时少报了两岁。现在要请旌了,年龄上对不号,按履历上讲,你是在你父死后两年才生的,道理上怎么也说不过去。尚书想想也是,就问小吏该如何办。小吏说,考试时,府县及省、吏部都有你的记录,现在想要把历年来所有这些记录都改过来,花费可能不小啊。尚书不得已,只好给了这小吏一万两。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