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张建平
7438 14

[张建平] 哲学笔记片段之:和你讲道理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7-12-27 21:06:06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道,自然规律。道学名家接子有曰“道使物动”,也就是说,万物运动都在道的驱使之下。那么道当然就是自然规律了。
道就是理,故曰“道理”。《庄子·缮性》直言:“道,理也”、“道无不理”。《韩非子·解老》亦称:“道,理之者也”、“万物各异理,而道尽稽万物之理”。道理一词至今是日常用语,虽略有歧义但基本未变。
    虽说道者理也,但原本道和理还是有所不同的。道通路,谓之道路,路的特征是一条条的,在天谓之“条纹”,在地谓之“条理”,纹即文,故而道是指天上的纹路,故有“天文”之说。对应的,理是地上的一条一条的路,故有“地理”之说,合称为“天文地理”。说某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就是说他学识渊博,天上之道地下之理全知道。
进而,对天上之道(天道)的记录叫做“文献”,而对地上之理(地理)的记述称之“理论”。这是古人对于知识的一种分类法,算是古代的图书馆学内容吧。圣人乃天之化身,故圣人必言道;凡人则活在地上,故凡人要讲理。
    现代社会已经认识到了,宇宙之中并没有阴阳对立的天地之分,地(球)不过就是天(空)的一个部分。所以,现在把道与理合在一起称为“道理”,不是谬传误解而是认识的发展。
    汉字“道”是一个走之旁上面一个首字。首,象形人头脑袋。脑袋在身体最上一级,故称“首级”。最上面,当然就是排序第一,所以,道字的首就是“一”,因为道生一,一遵道而生,在此一就是老子所说的道,“道之所言者一也”(《管子.形势》)。
    辵读音(chuò )。“辵,乍行乍止也”《说文.辵部》,从彳从亍,走走停停之意。辵同辶(zou)用作偏旁,俗称“走之旁”。
另解:辵从彳部多一划,从走下部,意为多人一起行走。“道”即为有一个头领带着大家一起走路。道者,人之所蹈(黄公石《素书》原始章第一)。
    一就是道,是运行主体,走之旁表示变化运用。把首(一)放在走之旁上,亦即“道”字就是表示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

重点在“德”。西汉末年经学家刘歆(约公元前50年-公元23年)于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改名秀,刘歆擅长训诂,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下面就仿刘歆以字解经之训诂法粗解“德”意(水平且勿与刘并提)。
    德,双人旁彳(chi)象征人胫三属相连,表示人的行走、行为。从彳(chi踟)从亍(chu躇)。“彳”之本义即道路。彳也者小步也;亍也者步止也。彳亍即踟躇,指人之步趋。踟躇前行,即彳亍前行,描述的是人的行为状态(走走停停)。
    到此为止,应该可以看到,道德二字,都和“彳”有关,彳就是行走就是运动,即道、德都是关于“运动”而言的。也因为和“彳(行)”的关系,所以,汉语当中有“行道”“德行”“道行”这些的词语。
    徳字右上之“十”,是一把画直线的矩尺,指正确的目标与方向。十下有四,象形“目”,是一双眼睛,表示用眼光瞄准直矩。目下为一,一即道,《老子想尔注》“道者,一也”。道立于一,一就是归一,就是汇总,就是总的道理。一下有心,意即道在人心,以人心为基础,即遵循本心之道的意思。
    从读音来说,德通得,在中国古代,得音同“登”,至今很多方言二者依然是近音字。皇帝“得”天下后要“登”基。即德的登高之意都在左偏旁之彳之中,彳,含有登高、践行之意。
    整个德字的意思从右下角逆时针解读就是:按照本心之道指引瞄准高远目标而直行。中心内容是左偏旁的“行”,其余都是行为的原则和方法指导。通俗来讲就是,用心向着高峰目标攀登。
“得”同“获”。《左传》定公九年有曰:“凡获器用曰得,得用焉曰获”。《说文》曰,“得,行有所(古得字)也”。显然,得是行为,获是行为结果。德、得二字在“行”上统一起来了,现在都从彳是有一定逻辑道理的。德者,获道之得也。
    合并起来讲“道德”。依上所述,显然道和德是同义词,但侧重点或面却不同,道指其承载一切之本体,讲道是什么;德指践行方法准则,是表述道上的状态,讲道该怎么走。道就是顶峰目标,德是登顶攻略,你若不按照这个攻略去攀登,不仅到不了顶峰,还可能摔死在途中。
    《管子.心术》有曰,“以无为之谓道,舍之之谓德,故道之与德无间,故言之者不别也”。此说讲明了道和德的关系,也给出了后人不必要分而论道德的原因。但《管子》此处之“德”和今日之仁义美德仍然有别。
    “理顺”是一个现代常用词,其中包含了“理”与“顺”的联系——顺,理也(许慎《说文》)。理即道,顺即德,即按道践行。德是登,登高就要顺道攀登,而不是随意攀爬。德,作为行为准则和攻略,当然是讲究守则、尊顺。顺即从,順的甲骨文就是一个人(頁)沿着一条河(川)走路,所以《释名》解曰“顺,循也”。故有“顺从”之说。从就是服从,还是按照攻略守则行事的意思。故而,“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规律行事。依照自然规律去提升自身发展社会。
    从德到理,由理及顺,由顺而从,也就建立起了“德”和“从”之间的联系——德即顺从,顺从什么?道理。所谓“三从四德”,就是三条需要顺从的规矩和四项需要顺德的规范。
    大家都知道上个世纪末广东出了经济发展四小龙,其中之一叫做“顺德”,现在是广东省佛山市的一个行政区。顺德设县于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取“顺天明德”之意。在此,德即天,天即道,说明命名者深知道德一体。只是表述的侧重不同。道是规律内容,德是践行方式。

现在该说说《道德经》的第三个字“經”了。说經就要说書,因为在“道德经”这里经就是书。經,从纟从坙,原本意指织物上顺着的经线,后引申为按照某一方向逻辑展开,这就合上了按照一定逻辑逐步展开的“书”了。织物上有经线和纬线之分,書也有经书和纬书。这里只谈“经书”。
书,繁体書。从聿从曰。聿,象形一把手握着一把刀。曰,说话,口述。
    故書者,一个人手握一把刀将(另一个人)所说的话记刻下来。在古商时代就是把占卜巫师说出的卜辞刻记在兽骨之上。这就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当然,后来甲骨变成了巾帛或者竹简,刻骨或者刻竹的刀变成了蘸墨画符的笔。笔之繁体为筆,上面一个字头,说明了工具材质的变化,手里握的不是刀了而是一支竹签。書,后来从动词书写转为动名词,“书,箸也”(《说文》),按照《说文》序所曰:“著于竹帛谓之书”。
    不管是用刀刻还是用笔写,依据是“曰”,内容是“子曰”。但刻出来的符号图形不是随便的、混乱的,而是有规律可循的。“聿,循也”(《后汉书·傅毅传》)。所循之规,叫做“律”,即规律。律和循,都从彳旁,彳是走路道路之意。和律组合的词有“一律”,一就是道理和规律。也就是说,用筆(聿)记述言论(曰)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画符,是如同织物上的经线一样有序的,而不是胡写乱画的。
    从远古的结绳记事,到用符号(文字)记刻思想言论,这是一件极其重大的变化,从此改变了口口相传和结绳记事的信息记录传递方式。由“書(写)”而成“書(本)”,当然也是倍受世人尊重,尤其是记录的内容之神圣(卜辞、知识)、以及著書者和阅書者令人敬仰的知识水平和地位,使得“書”具有非常神圣的地位,被称为“圣贤书”。不是随便什么标记之物都可以称之为書的,不可以现在的“书本”与之同日而语,旧时的“書”不是现在高考之后就撕扯成碎片洒满校园的书本。过去的读書人也不是现在的在校学生。往日的读書人胆敢有对書的丝毫不敬,可谓大逆不道之举。至今还有民风尚古的地方的老人看到地上写有字的纸片都一边捡起来抚平折好一边口中念叨着对圣贤的愧疚。
    一方面是書的逻辑展开形式,一方面書圣贤之言的神圣内容,書就被叫做經了,讀書又称为誦經。書的神圣早已不在,但經的崇高于世尚存。现在少有人说《老子書》而是只提《道德经》了。
    書的历史中西一同。《圣经》的英文名称就是《Bible》。《圣经》记录的都是神的话语,中国甲骨上记录的卜辞也是神的旨意。但中外都把对天神的思想记录称成“書(Bible)”并且还都演化成近代的书本,真是还有点“神通”啊!
    早在三十多年前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之时,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译成外国文字的世界文化名著当中,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而在这三分之一世纪当中,中华文化的新一轮繁荣与复兴,孔子学院全球开设,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发行量数据显示真的已经是《老子》天下第一了。
    但用《老子》看《老子》天下第一,这种局面未必是好事。“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从神圣的書到世俗的书,原因是文字的普及化大众化。让人人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变成知書达礼的文明人,也同时毁掉的書的神圣。这条路线恰如《老子》所说的“反者道之动”——文明的普及导致了文明毁灭。当很多人能识字会读書之后,都学会了把自己的见识思想書于書上,一时间漫天飞書,所言五花八门各执一词,書之尊严不再。到了秦前的春秋战国时代,这种关于“書”的混乱达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程度。
    以往,记录天道的文献之書是供帝王制定历法的,记录地理的理论之書是供帝王管理大地黎民百姓的。现在变成了各执一词百家争鸣,帝王管天理地的依据也就成了大问题,每个诸侯门下都有持独立自主道理的谋士门客,辅佐着君王诸侯用不同的道理治理自己的邦国,十豪子弟各持所贵,周礼不再周天大乱。直至春秋战国之后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就再也不能忍受这种局面,吕不韦认为“一则治异则乱”,所以才有了“焚书坑儒”的历史事件。吕不韦将凡是后来出现的不同于古書所论的论著统称“伪書”,伪者人为也,是后人人为而成,不是原来的書。通过消灭伪書,达到“一则治”的目的。
    始皇帝焚书坑儒究竟是阻碍了华夏文化的发展,还是保护了华夏文化的正统?依老子所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五十八章),这事真不好说,不能轻言妄断。百家争鸣的时代恰好就是天下大乱时代,天下之乱和百家争鸣不无关系。但后来的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一样是在谋求“一则治”。只不过董仲舒的划一和吕不韦的划一并不一样,吕不韦“合而为一”,董仲舒“百里挑一”。吕不韦焚书坑儒的儒只是书生,而并不是儒家,划一之后的《吕氏春秋》依道家为骨干,兼容了儒墨名法。吕焚书坑儒是搞了一次文化集成,董独尊儒术实则是一次文化阉割。

    话到此地,依上所述,道、德,就是自然,就是规律,经就是记录学问的书,《道德经》其实也就是现在讲的“物理学”,而且是《天文物理学》或者叫做《宇宙物理学》,因为它讲的是宇宙起源与演化的道理,是从宇宙演化开始讲起的一本天文物理学读本。
你知道《道德经》直译过来其实就是《天文物理学》就行了。学习前人的东西,是想要了解前人怎么说怎么认识的,但千万不要抱着找标准找答案的态度去学,先天掉入以古为尊因循守旧的陷阱里。我们学习古人,只是要知道古贤怎样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不是正确的,需要我们自己判断,对的继承发展错的批判纠正。
    《道德经》对于宇宙起源的深度广度迄今依然为现代物理学所叹为仰止,但在表述上受认知水平所限仍有逻辑瑕疵。老子的“道”“一”概念,即宇宙起源的思维,现在的大爆炸理论与之不谋而合。“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但“始”与“母”有什么时间上的先后之分吗?我们不得而知。但依照阴阳轮回有无互生的说法却是无始无终的或者说互为始母。针对现在天文物理学关系宇宙大爆炸理论的说法,我们依然可以提问:发生大爆炸的奇点之前是什么?即,奇点也是物,这个“天地之始”的物,有没有“万物之母”呢?老子用“有无互生”回答了这个问题,但现代的天文物理学还在揪着大爆炸理论追问。
    阴阳,即有无,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形式(象)。《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转化有无互生,说的就是物质的这两种存在方式或者性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阴阳是互补的,只是转化,但总是同时存在的。而有无互生则是包含着一方面可以消失完全转换为另一种方式存在。
    《道德经》讲的是宇宙起源演化,演化即生产,即讲一个“生”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生二的“二”就是指阴阳二象(两种能量状态),二生三,就是说二还是有继续生育能力的母体。所以,阴就是母体,就是生产之意。汉语把生殖器官叫做“阴部”“阳具”,产道叫做“阴道”“阴户”,阳具只是名形,本质上也叫做“阴囊”“阴茎”。从道而三,可以看作是对多种生育形式的表述,既有无性生殖(道生一),也有单性繁殖(一生二),还有阴阳合作这种有性繁殖(二生三)。
    人对自然界的认知是逐步完善进步的,老子也不会例外。虽然老子的认知水平在现在看来有着难以理解的高度,以及他达到这个高度的诡异,但可以肯定他还是一个逐步学习积累的结果——老子少年从师于精通礼乐的贤人商容,还有过国家公务员的从业经历,做过周朝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守藏室吏)。显而易见《老子》的思想不是老子凭空创造的,一定散见于老子整天翻阅的前人著述之中,而他不过是一个归纳整理者,当然一定也有他自己的创造发展。金德建《老聃学说出于史官考》就认为:“老聃学说的来历,大约是因为做周史的缘故”。
    可以确认无疑的是,老子时代的汉语言文字系统已经非常完整成熟,前面说文解字式的叙述依据的文字学不过就是还原老子所遵循的同一套文字系统。而这套文字系统早在《老子》之前两千多年的黄帝时代已经由仓颉创造完成。老子是一个遣词用字造句的高手,但也不过如此,《老子五千言》当中的文字都不是老子所创而是早已存在。显然,汉语言字词句当中固有的博大精深的逻辑才是老子发挥才能的基础,老子管理的图书管理的书籍都应该是用这套文字系统写就。说明在造字的过程当中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祖先已经对天地万物的内在道理的认知,而这种认知在造字之前已经有相当的深度,不过是以结绳记事的非文字系统得以传播流延。
    所以,老子天下第一,是对老子时代其水平的评价,切不可认为人的认知水平会止于老子。不要在伟大和正确之间随便划个等号。从《老子》当中有很多对殷商时代《金人铭》的引用可知,若诚如司马迁所记,《老子》确是李聃驾牛西出函谷关之时受先秦十大豪杰之关令尹喜相求而作的话,那么,李聃根据自己入周所学和在图书馆里对《金人铭》的记忆作文一篇交差以换取尹喜的通关签证和后续资助也是合情合理的推论,当然也不排除圣贤相见心灵相通乐以笔谈之作。
或是老子写这个天文物理学读本的时候,既要急于交差于尹喜令大人,又要不失自己天下第一的水平丢了这个脸面,就从最基本的概念直达最终的结论,没有什么铺垫推导过程。这让认识水平与老子天壤之别的世俗之人很难理解,引来无数后世大家释疑解惑。尽管后面的篇章还是经由先物理次哲学再伦理至政治的逻辑线路引向了内圣外王之用,但这只是老子基于前篇的天文物理学客观事实规律做出的个人价值观表达,大可以视有为无。也就是说,今日读《道德经》,以“道经”部分为主,“德经”这一段可嘛,就等你有了事实与价值认识两分的思维之后再读吧。请留意后续以认识总论视角谈道德经的相关帖子。
    现在的人看到道德二字多狭义解读为思想操守,这是从根本上的偏离,而不仅是解读的偏差了,今言道德偏离老子已是两千五六百光年之距了,尽管天下第一善书《太上感应篇》依《老子道德经》而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2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王平 + 6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水浪 + 100 + 3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3   查看全部评分

ccmchy 在职认证  企业认证  发表于 2017-12-28 13:42:5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使用道具

剪袖头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7-12-29 16:53:5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道法自然道法自然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学习了!

使用道具

zhangyingjie 发表于 2017-12-30 15:00:3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多谢分享!

使用道具

hufeixiang 发表于 2018-1-2 17:01:4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训诂学确实厉害。中文古汉字蕴藏了很多奥秘。不得了不得了。

使用道具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也

使用道具

cember 发表于 2018-1-3 14:03:23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感谢分享,万物归宗皆是道,上善若水任方圆!

使用道具

张建平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1-5 14:00:1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飞天玄舞6 发表于 2018-1-2 17:41
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也
你的头像很有意思。
僧人面前站在一个美女,他能悟到什么呢?

使用道具

谢谢分享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