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水浪
4898 125

新年好! [推广有奖]

水浪 发表于 2018-1-6 17:51:1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018-01-06 15:20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今年能反弹到如此的高度(前三季度6.9%),这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尤其是出口反弹等。但在这其中,有一个挑大梁的,这就是政府稳增长的力量。这个力量现在似乎并不太受关注,好像只有到了经济下行期大家才关注稳增长,回升期就不关心了。

    但是,没有这个稳增长,回升是存疑的。稳增长靠什么?当然有很多手段,减税、促消费等等都是,但是最直接、见效最快的就是投资。

    而在投资构成中,基本上是三分天下的格局,也就是制造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在这三兄弟当中,制造业和房地产的增速已经都下到了4%的增长区间了,唯独基础设施建设像千斤顶一样,仍然保持了接近16%的增长速度。如果这个千斤顶体力不支,那将会出现什么情况?这个千斤顶肩负了太重的使命,需要金融系统不断输血才能续命,它太累了。

    这便是前沿君关心的问题。这些天,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各大财经部委纷纷召开了年会,总结总结去年的成绩,含蓄了说一些不足,然后再布置一下明年的工作。

    而在对明年工作布置的环节,有大量的干货信息,可以分析明年稳增长这个千斤顶的态势,这也是判断明年经济增长的关键。

    这几年,稳增长工具基本靠这个“铁人三项”投资:铁路、水利和棚改。虽然这两年又兴起了地下综合管廊这个小兄弟,但体量太小,而且做起来涉及部门利益太多做起来不容易,所以暂时撇开这个。

    铁路、水利、棚改分别由三个部委来抓,分别是铁总(已经是公司化了,为了表述方便仍暂且称部委)、水利部和住建部,这三个部委的年会都开完了。

    1、铁总

    铁路建设是这几年稳增长的主力军。中国的高铁通车里程2013年才破1万公里,而今翻了一番还不止,达到了2.4万公里,稳居全球第一。这背后靠的是连年大量的铁路投资支撑。

    1月2日,铁总的工作会议开了,财政部和交通部都派人参会了。在这个会上透露了一个重要的数字,也就是2018年铁路投资的规模:7320亿。

    这是一个比前几年都要少的数字,去年是8100亿,前年是8015亿,大前年是8238亿。也就是说,2018年投资规模的量级已经下来了,从8000亿的规模下了个台阶,到了7000亿的水平,环比减少了800亿左右。

    今年铁总其实应该很高兴,因为比去年多赚了一千亿,但是环境并不乐观,因为铁总的包袱太重了,身上背负了4万多亿的债务,每年还利息就是不少的数目,关键是今年以来市场利率一直上行,这意味着铁总面临的融资成本相比去年大幅上升。

    这是铁路建设的情况,再看水利。

    2、水利

    水利建设自从确立了172项重点工程以来,年年都有大投资,比如2016年新开工21项重大水利工程,2017年初的目标是力争新开工15项,实际却多了一项,新开工16项。

    虽然按照水利部的工作会议,今年落实的水利投资达到7176亿,创了新高。但其实这个数字比2016年的目标还要低,2016年当时的目标就是投资要达8000亿以上。

    水利部的工作会议没有披露明年要投资多少,这并不奇怪,此前也不披露。但是今年却没有披露2018年新开工项目的目标数,这有些不正常。往年一般都会说,要力争新开工多少多少项。

    开工建设并不难,水利部面临的难题同样也是资金问题,只要有钱,建设算什么。水利部也在推动创新水利投融资方式,但是周期长,回报低甚至没什么回报,民间资本难以进入。

    按照今年会议的披露,目前172项工程,已经有122项在建设,这意味着还有50项未开工。2018年会开工多少?这是个疑问。

    再看棚改。

    3、住建部(棚改)

    棚改是这几年才进入了稳增长铁人三项团队的,其中转折性的变化是来自央行创新的PSL工具的支持,从国开行给棚改的贷款数目也可以看出,2014年比前一年差不多翻4倍,达到4000多亿。当年,棚改的目标是470万套,有了钱之后,次年马上上升为580万套,之后两年都是600万套的目标,实际完成稍微多一些。

    可是,今年住建部会议发布的目标数字又开始降低了,在前两年600万套的目标回落到了580万套。

    综合来看,无论是铁总、水利(很可能)还是棚改,稳增长的目标在全线下滑。这意味着,这个过于辛苦支撑的千斤顶开始有些疲软了。

    这是正常的,毕竟千斤顶太累了。房地产和制造业都按市场规律,回到了5以下的个位数,只有这项却从20%以上的增速缓慢回落到15%。

    当然,指望这个千斤顶马上泄气,这也不可能,那样经济会陡然失速。正如发改委在今年的年会上强调的——在工作安排上,围绕经济平稳增长,深入发掘需求潜力并重点抓落实和完善重大投资工程包,发挥好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发改委是明白人,因为它是专职稳增长。所以,当全球一片欢腾,IMF等机构不断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高层似乎也不太担心增速的时候,发改委仍然将“发挥投资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放在了2018年工作的第一位。

    只是,这样的稳增长的代价也越来越大,它需要金融系统不断充血才。建设是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不是难事,但钱从哪里来真的是难事,尤其是当投资的项目大多是周期超级长、回报率很低的项目,如果不是财政部国开行等,商业化的金融机构几个愿意投?

    但这些项目,承载了稳增长的使命,也代表了对未来中国经济走向的判断。这些大规模建设而产生的巨额债务必须依靠未来的中国经济增长来消化——铁总是个典型,铁总的负债早已是4万亿的量级了。

    高负债、高杠杆推动了稳增长,也拉高了中国的M2/GDP的比重,导致中国宏观杆杆率过高的风险陡然上升。可是如果既要降杠杆,又要稳增长,这左右互搏的事,到底谁会打赢谁呢?

    再来回到部委年会,来看关键部委财政部。

    4、财政部

    乍看一下,今年的财政政策定位和去年一样,都是积极的财政政策,但是今年财政部年会的表述却有明显差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强财政可持续性。”

    后半句才是关键: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这半句话,去年只是针对地方债务层面,今年则是提升到对整个财政工作的要求。前两年通过营改增减税比较多,但刚性的支出一点也没有减少,财政的收支的矛盾越来越大,财政要可持续,到底是要增收,还是要减支?这是个大难题。

    而且,积极的财政政策也有不同的含义。去年的解释大致是,增加的赤字主要是用于减税,也就是说赤字并没有用来大规模地搞建设。今年的支出压力更大,毕竟扶贫是硬任务,财政不可能不倾斜。

    但是,赤字率已经到了天花板,2014年赤字率只有2.1%,2016年就到了3%,去年也维持了这个数字。3%天花板是参照了当年欧盟的标准,但后来欧盟许多国家突破了这个标准。现在看来,中国要突破这个标准也有点难。

    前沿君计算了一下,如果以名义增长率10%来计算,2018年GDP大约84万亿,3%的赤字率也就是2.52万亿的赤字规模,这比去年2.38万亿相比,也就增加了1400亿的赤字规模(去年比前年是2000亿)。

    当然,名义增长率的数据可能还要高一些,那么赤字规模增量估计也最多是和去年的增量相当。

    总而言之,从积极的财政政策来看,财政要用于稳增长开支增加,估计是很难了,不减少就不错了。

    有人可能会注意到地方专项债,这个不计入赤字,这几年规模在飙升,从2015年的1000亿,也飙升到了8000亿,名目繁多,诸如扶贫专项债、双创专项债,在地方融资严管、ppp严管(最近传出某国有大行全面暂停PPP项目贷款)、地方卖地收入直线下滑的背景下,靠专项债可以力挽狂澜?

    既要稳增长,又要去杠杆,2018年拿捏平衡真的很难。2018年,稳增长仍会是核心工作,但经济增速继续下行也是必然。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6 17:55:2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醒思木 发表于 2018-1-5 20:43
《桃花源记》
举个具体的例好吗?

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要求人大立法严禁人民自由思维,有人对此表示震惊,有人表示无语,我以为这并不奇怪,中国大学中国教授,不过是人渣培育基地和人渣培育员罢了
---------2018年是不是会实施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1:15: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水浪 发表于 2018-1-6 17:51
2018-01-06 15:20

    对于中国经济而言,今年能反弹到如此的高度(前三季度6.9%),这是多方面 ...
央行出台新规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

    央行周五午后出台规定,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以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央行宣布,凡依法可以使用外汇结算的跨境交易,企业都可以使用人民币结算。为进一步改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央行还表示,银行可为个人办理其他经常项目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同时,新规还从多方面便利境外投资者以人民币进行直接投资,确保境外投资者利润所得依法自由汇出。此外,企业在境外通过发行债券和发行股票募集的人民币资金,可汇入境内使用。


是不是一个也不准跑了。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1:20:31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005L3VBYgy1fn66rcjetlj30u023ihbk.jpg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1:29:3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岁末年初,外灰政策的变动历来是广受关注的重点。继银联卡境外取现受限、为外商投资减税后,就在昨天,又一新的重磅外灰政策正式出台。

1月5日,央行发布《关于进一步改善人民币跨境业务政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通知》,支持企业使用人民币跨境结算。

外行的人乍一看,云里雾里,莫不着头脑。央妈为什么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要突然强调保证外资利润灰出呢?难道是因为外畜充足无忧,展示大国风范?

如果你仔细看文件中的条款,就会发现其中的猫腻。文件中最核心的一条是这么说的:对于境外投资者在境内依法取得的利润、股息等投资收益,银行按规定审核相关证明材料后办理人民币跨境结算,确保境外投资者利润所得依法自由灰出。

外商直接投资自由灰出的不是美元、欧元、日元等,而是我们核动力印出来的大明币。外资结算成明币后,未来到大国来投资也会一路大开绿灯。一石三鸟,既保住了外畜,又解决了明币国际化的问题,还解决了未来国内投资不足的问题。

不知道当初那些带着美金进来投资,如今赚得盆满钵满准备撤退的外商们,是不是有种被带进坑里的赶觉?他们会认栽地选择拿着大明币走人呢?还是会死磕央妈,一定要领到美元欧元等硬通货才肯撤离呢?那些这两年还在为外资撤退忧国忧民的人们,是不是瞬间觉得央妈的智商简直爆表。

这两年,尤其是2016年,因为资本外流严重,明币贬值加速,确实出现了德国日本等企业资本灰出受到程序性障碍无法顺利出去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但是央妈使出大招:限制民企境外投资、利用阿里、腾讯等民企发债,2017年灰率和外储出现了双升的局面。

2017年算是有惊无险过去,但是,美国减税、加息和缩表三管齐下,2018年美资企业必将大幅回迁美国本土,近期苹果公司表示将海外2000亿美元海外资金灰回美国投资就是一个信号,而大国正是美资最集中的流出地。

如果这些外资撤离,必然是连本带将明币换成美刀、欧元带走。保守计算,若从2010年起算获利,利润率仅按照官方公布的GDP增速,外商直接投资资产规模约为2.5-2.6万亿美元。如果将这部分剥离,就算打一个折扣,也是一笔天文数字,我们的3.1万亿外畜还剩下多少?

这也是为什么近期通过减税的方法,鼓励外商投资获得的利润就在大国投资的重要原因。只要你不撤退,留在我们这里,减税大大的优惠;如果你外资冥顽不灵,也不强留,绿纸是不要想了,红纸大大的有,要多少印多少……

说到外灰和灰率,绕不开金融山海关——港币。12月24日,平安夜,港币受到冲击再次异动,发出了危险信号,一度触及7.83,冲向7.85这一汇率弱保证方,一举突破自1990年以来的最高点。速度之快,大有二战中德国闪击波兰的态势。随后香金局迅速应对,双方激烈过招,随后几天在收到几根长长的上引线后,港币暂时企稳。

在12月份美联储年内第三次加息后,香港港金局紧急启动加息。作为影子货币当局,维持住对盯住货币汇率的息差,是维持自身货币稳定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利率只代表了两种货币的价格,但不能代表两种货币的投资收益。比如一农户,在一头战马和骡子价格一致的前提下,肯定会优先选择骡子,毕竟在农庄,骡子比战马能创造更大的收益。在美联储加息减税的打击下,未来持有美元资产的收益必然超过港币资产,这是市场普遍的判断。

资本都是逐利的,也是忌惮风险的。随着香港楼市和股市的泡沫放大,加上2018年美联储不断加息,外资抽离香港的步伐加快,导致了港股和港楼不断出现见顶的迹象。把股票楼市拉高到临界点,开始抛售,用港币换美元跑路,就连根深蒂固扎根香港的李嘉诚家族也开始抛售资产,清仓甩卖投资欧洲,可见看空、做空香港势力之强大。

一旦香港经受不住资本外流的冲击,央妈必然出手。毕竟,香江的外储大部分已经支援祖国的建设事业,香江的债务基本都是为祖国背的,一旦没有足够美元抛向市场维持汇率,必然导致港币的大溃败,导致维持香港30多年繁荣稳定的联系汇率制制的坍塌。

很多大国银行都出现在港股的大股东名单中,也出现在各种基金里,在大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关键节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本来就下降到临界点,如果港股崩盘丧失这个最大的融资渠道,大陆商业银行的处境可想而知,一切金融炸弹都可能被引爆!

外资要撤离大陆,央妈甩出人民币结算!如果外资撤离香港呢?难道也能是人民币?外资会干吗?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8:25:1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美国知识产权法律协会前主席 Pooley 称,华锐风电案或将引发政治层面的关注。川普ZF对中国侵犯知识产权问题采取更加强硬的态度,可能会以此案为例,证明中国企业不遵守商业规则。对华锐风电提起诉讼的是著名的美国超导公司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8:28:1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北京1月6日 - 中国商务部周五稍晚称,为执行联合国安理会第2397号决议,将自1月6日(周六)起全面禁止对朝鲜出口铁、钢和其他金属、工业机械、运输车辆;并限制对其出口原油及精炼石油产品。

商务部网站刊登的公告并称,自1月6日起,全面禁止自朝鲜进口部分粮食和农产品、包括菱镁矿和氧化镁在内的泥土和石料、木材、机械、电气设备和船只。

商务部称,根据安理会决议,自2017年12月23日至2018年12月22日及之后的每12个月期间内,各国对朝原油出口不得超过400万桶或52.5万吨。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8:50:5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全球十大市值最高的互联网公司,中国有5家,但不是靠技术而是靠封闭垄断的市场,以及13亿人口为基数的庞大用户赚钱。没错,马云、李彦宏都是互联网新贵,都富可敌国,但同样是的互联网,百度与谷歌的差别,自诞生之日起就已经输在了价值观上。谷歌是不断挑战人类的智力极限,百度是不断拉低人类道德的极限。谷歌靠加速信息传播挣钱,百度靠阻止信息传播赚钱。百度阻止两种信息:①官方不希望民众看到的;②没有参与竞价排名的。这两种恰好都是谷歌不愿苟且的。而百度却乐此不疲。仅仅是那个臭名昭著竞价排名,坑了多少穷困病人的銭,害了多少无辜人的命。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9:17:5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新华社报道,在1月3日举办的中共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自曝家丑”: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虚增空转,部分旗区县工业增加值存在水分,一些地方盲目过度举债搞建设。此外,内蒙古还叫停一批政府过度举债项目,称争取用3年时间把政府债务率降到合理水平。

    记得2016年内蒙古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在中国9个人均GDP超1亿美元的省区(津京沪苏浙闽粤鲁)中排列地7。这可能吗?搞假数字、带水分的财政收入,不但严重违反了预算法,影响了中央对内蒙经济形势的判断,误导了中央决策,更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此次内蒙古能够公开对外确认财政数据造假,直面问题,不遮丑,不护短,既是对自身的反省和鞭策,也可以对其他地区起到警示作用,值得肯定。

    新年伊始,内蒙古终于鼓足勇气“自曝家丑”,这不由使人想起了2017年初,辽宁省省长陈求发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辽宁省所辖市、县在2011-2014年期间存在财政数据造假。陈求发还表示:2011年到2014年辽宁省财政收入多报了至少20%。辽宁省所辖市、县财政普遍存在数据造假行为,且呈现持续时间长,涉及面广、手段多样等特点……

    应该说,辽宁是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第一个站出来承认经济数据造假的省份,内蒙古是第二个。尽管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和投资者始终对中国经济数据,尤其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表示怀疑。特别是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各季度经通胀调整后的GDP增速惊人地稳定,甚至省级GDP增速数据的平均值经常大大超过官方的全国GDP增速——经济数据造假显然成了普遍现象和一个公开的秘密。

    虽然造假的危害很大,但在中国,因为“官出数字,数字出官”,所以即使造假人尽皆知,但这层窗户纸却是不能捅破的。记得在2017年初陈求发承认辽宁数据造假后,中国财经刊物《财经》曾称,该刊早在2015年的一篇报道中就曝光了辽宁的假数据,而且该报道将数据造假的时间追溯至2009年,也早于陈求发给出的2011年。但文中却不得不将该省称为“A省”。

    现在,在继辽宁省自曝财政数据造假之后,内蒙古自治区也自曝财政收入存在水分了,终于出现了第二个勇敢的省份,这是好事,当然值得肯定。可是,我们在为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勇气点赞的同时,不妨想想:几十年大家都闷不做声、埋头造假,为什么仅仅一年的功夫,突然竟先后有两个省份公开“自曝家丑”了?

    非勇敢也,实无奈也。牛皮再结实,总有吹爆的时候吧?纸里包不住火。这些年大家都一个劲的吹牛造假,在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勉强还可以过得去,一旦经济形势不乐观,哪有不露陷的?另外,在任时都为了政绩总是造假,如此反复,任任加码,竟使内蒙古2016年的人均GDP超过了1万美元,如此不断的加下去,继任者哪能吃得消?

    政绩就是官位,丑闻影响升迁。现在谁不把问题捂得严严实实?但凡还有办法,谁能公开承认自己造假?从辽宁和内蒙古被迫自曝财政数据造假,你就能想象出目前形势有多严重、多紧迫!然而,在中国,我不相信这些年就只有辽宁和内蒙两个地方造假?如果不止于这两个省份,现在辽宁、内蒙已经承认造假了,哪还有谁?为什么还不站出来?难道要将造假进行到底吗?

    吹牛不上税,但却是要死人的。当年,就是因为我们造假大放卫星,导致了多大的民族灾难?我想,全世界再没有谁比中国人更知道造假的危害了!

使用道具

水浪 发表于 2018-1-7 19:56:4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内地酒业掀起加价潮,继白酒龙头贵州茅台(600519.SH)宣布今年平均加价18%后,中国三大啤酒集团华润啤酒(00291)、青岛啤酒(00168)及燕京啤酒(000729.SZ),以原材料等成本上涨为由,齐齐于今年1月1日起加价。市场消息指华润啤酒旗下雪花啤酒及燕京啤酒加幅达10%至20%,被形容为十年来行业首度集体调升售价。

    全行业同出手十年首见

    受加价消息刺激,青岛啤酒股价周五曾飙23%,其后公司澄清只是部分产品加价,而且平均加幅不超过5%,股价升幅随即收窄,惟全日仍涨10.8%,收市报46.6元;青啤A股(600600.SH)亦涨10%停板,报43.84元人民币。青岛啤酒解释,加价主要是因应今年包装材料及生产成本上扬。

    华润啤酒旗下的雪花啤酒也发布加价通知,指原材料及人工成本大幅上升,旗下9款主流产品卖贵2至10元人民币不等。华润啤酒周五股价飙10.4%,收报30.9元。在深交所挂牌的燕京啤酒A股抽高7.6%,收报7.33元人民币。

    三大啤酒集团加价均归因于成本上升,有中资券商消费股分析员表示认同,由于去年纸箱价格上涨,确实增加包装材料成本。以青啤为例,纸品包装开支占整体生产成本约五成,其次是运输成本增加,还有今年新开征的环保税。种种因素导致酒企须上调出厂价抵消成本压力。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6 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