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林汉扬
1164 0

回当马《正劳动与负劳动……》一文,提出“劳动的相对性″ [推广有奖]

  • 1关注
  • 26粉丝

泛时空系统价值论创始人

大师

33%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关于“我”的分析

道德经与经济学

时空经济学

威望
1
论坛币
13448 个
通用积分
3882.9053
学术水平
457 点
热心指数
447 点
信用等级
414 点
经验
303291 点
帖子
11547
精华
0
在线时间
861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6
最后登录
2024-3-27

楼主
林汉扬 发表于 2018-1-24 09:01:40 来自手机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倒序 |AI写论文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劳动的相对性
有位网友提出“正劳动,负劳动,动劳动,静劳动”,却不懂正与负,动与静都是相对的,理解相对性原理才是关键!即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的相对性,就是说离开此两者谈劳动的什么正负与动静都没有什么意义。当然,比如说,孕妇孕育儿女就是相对于传宗接代(延续自身DNA)和为未来生产培养新的劳动力为目的的劳动,而吃饭是一种相对于维持自身必要生存和健康发展的劳动,当然,这些都有一个“必要性″的限度,衡量这个限度的就是相对的需求与供给,当满足生产培育后代和维持自身生存发展的食物或其它物质使用价值的供给不足时,上述这些劳动就应该控制或减少,不然,就会出现新的矛盾,比如,由于资源的供给相对贫乏更多的生产出来的后代不能得到好的教育培养,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低效也即个别劳动生产力不高但占有社会(主要是家庭)资源的耗费跟之前的比例相比上升,这样,在资源价值分配方面就会出现入不抵出,产生矛盾危机。比如,所谓的贪逸好闲的懒人,一天到晚地吃饭睡觉打游戏,无所事事,其实,这只是他们的行为带给家人或社会正的价值与其所耗费的价值为零甚至为负的判断或评价所致,但他们却可能认为自己,一天到晚地吃饭睡觉打游戏的行为是正劳动呢?人都有好逸而恶劳、趋利而避害的心理,关键就是在于是追求只满足自身的小利还是满足社会(包括自身的)大利而己。
同样,在社会上也然,大权独揽的统治者的独夫行径相对于满足自身欲望的奢侈消费行为,他们就认为是相对于自身必要的正劳动,但这个主观认为的“正劳动″,但这个主观性如果不能与社会对象的客观性需求标准相一致时,相对于百姓而言是负劳动,因为,他们把本应是以民共享的社会资源拿去集中满足他们自身认为有正价值的主观需求或欲望了,而这些主观性的需求或过度的欲望驱使百姓的劳动力过度耗费和占有了本该属于满足百姓需求的资源使用价值,从而出现“劳民伤财″的社会现象,尽管有些历史上的统治者发动的建设(比如,秦始皇修筑长城以图久治,隋炀帝大业元年开凿全长2700公里)相对于后代看来是“正劳动″,但相对于当时的百姓却是一种劳民伤财的“负劳动”了,
是以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二十分之一左右。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朝廷征收徭役可能活着回去的寥寥无几,对当时的百姓造成了莫大的负担也就有了孟姜女哭长城等故事。
在《孟子。梁惠王》中有一孟子与梁惠王的描述: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说:“贤人也以此为乐吗?”

  孟子回答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次为乐,不贤的人就算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的。《诗经》说:‘开始规划造灵台,仔细营造巧安排。天下百姓都来干,几天建成速度快。建台本来不着急,百姓起劲自动来,国王游览灵园中,母鹿伏在深草丛。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洁净羽毛丰。国王游览到灵沼,满池鱼儿欢跳跃。’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动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把那个台叫做‘灵台’,把那个池叫做‘灵沼’,以那里面有麋鹿鱼鳖等珍禽异兽为快乐。古代的君王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相反,《汤誓》说:‘你这太阳啊,什麽时候毁灭呢?我宁肯与你一起毁灭!’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即使你有高太深池、珍禽异兽,难道能独自享受快乐吗?”为政者如不是建立在“以民为本”、不“为民作主”的基础上“与民同享”,而是压迫剥削劳动人民或侵占(单盗)老百姓的劳动成果,这就可称之为“独夫”的行径。这是孟子所反对的(当然也是我们所反对的),他认为这种不仁不义之君王必然失道寡助,要被人推翻。
劳动对象包括两大类:一是非以人类作为对象的自然界,一般指生产资料;二是以人类包括主体个人自身作为对象,就主观目标而言归根是为“我”,就客观过程而言外求规模化发展要求“我”要与自然同一合一或平衡,《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让自身先天自性持续发展强大,达到乾卦纯阳之体,古人道号喜名“伯阳”、“纯阳”“紫阳”,实是人生境界所向往目标,做任何事都希无过无不及,或边际为0价值最大化时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行事无为,至空归零。不然,过度必然“亢龙有悔,盈不可久也”、“亢龙有悔,穷之灾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什么是不失其正者?“正”即正中,远离左右,佛家“中道”、儒家“中庸之道”以及道家之“道”,正是追求劳动或行为无过无不及、不增不减、不偏不倚、空圆无为之境!但这不仅仅是一个理性经济人的行为,还符合互惠人互利,不仅仅主体优化进化,还惠及他人他物和环境系统,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甚至合则让主我与自然和谐(客我)之道而劳动生产,故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 求仁莫近焉。”所以说:“万物之规律和属性的真相都因为’我’的意识所识而都被我所掌握监控。量力而为(劳动)自知自明,量物而用发挥使用价值最大化,适可而止,尽力按规律(道)办事,提高劳动生产力,满足对象系统优化进化发展需求,便是最大的快乐和价值实现。便是最接近仁德的道路。”

王阳明举过一个例子,说花园里的花和草,如果花园长了草,草就是恶的,花是善的,我们要保护花,把草拔掉。可是王阳明突然提出一个反论,说你是从花的立场看花的,若从草的立场上看花,花就是恶的,因为草也有生长的意志。我进一步想,也许你突然有一天,想让花园变化寸草颗花不长的广场来使用,那么,花与草又都是恶的。《道德经》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意思是说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好的,是因为知道了丑的存在;都知道善的事物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知道了什么是恶的。
可见,依劳动主体需求标准相对变化,劳动对象也因此发生相对变化,符合需求有利于价值主体优化发展的就是善,小善独其身,大善兼济天下而已!可见,劳动是劳动主体与劳动对象的统一!而对象又具有相对性,这个不可不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