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1339 12

商品经济中的市埸调节机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0粉丝

教授

9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418 个
通用积分
263.3818
学术水平
1182 点
热心指数
1248 点
信用等级
1094 点
经验
37575 点
帖子
2149
精华
0
在线时间
111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7-9-16
最后登录
2023-8-5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我在《市埸上的商品价格是怎样形成的?》一文里已经阐明了下述论点:

1.市埸上商品的价格是由买者和卖者的共同意志决定的;

2.买者和卖者的意志是建立在他们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的;

3.买者和卖者各自的利益是由他们背后的全部社会经济联系决定的。

我还说过:商品交换当事人背后的全部社会经济联系主要包括:

1、深层次的本质关系: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这一关系的另一表现形式是:劳动与效用的关系。

2、呈现在商品社会表面的经济联系(或者呈现在商品交换当事人头脑里的经济联系):

(1)费用与效用的关系;

(2)供给与需求的关系;

(3)竞争关系。

在商品经济中,直接作用于价格运动的,不是深层次的本质关系,而是呈现在社会表面的经济联系,因为呈现在社会表面的经济联系,也就是呈现在商品生产、交换、消费当事人头脑里的经济联系,这些经济联系直接影响着商品交换当事人的经济利益,影响着卖者的经营策略和买者的购买决策,从而影响着每一次具体交易过程中的价格确定。而市埸经济中的价格运动,正是由千千万万次具体交易过程中形成的具体成交价格汇聚而成的。

呈现在商品社会表面的三种经济联系,围绕着商品的市埸价格,构成了商品经济特有的市埸调节机制:

价格运动机制.bm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1993110 发表于 2018-1-30 14:19:5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1-30 14:32:0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价格在市场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两个问题正是当年市场调节理论的核心问题。不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市场调节”方案就没有底气,“画圈”就没有底气。

使用道具

1993110 发表于 2018-1-30 16:52: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1-30 14:32
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价格在市场里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两个问题正是当年市场调节理论的核心问题。不搞清 ...
价格是如何形成的?
供求决定价格

使用道具

上图所示的市埸机制,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价格-供给机制,一是价格-需求机制。

价格-供给机制图示如下:



价格-供给机制.bmp


[图示说明:(1)图中的虚线,代表被虚线连接的两个因素的“相互比较”关系;(2)图中带箭头的实线,代表两个因素的相互比较“作用于”另一个因素(下同)。]




在价格-供给机制中:

1.价格与费用相比较的关系,影响供给的增加或减少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费用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供给增加;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低于费用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供给减少。当价格持续上涨时,将导致供给持续增加;当价格持续下跌时,将导致供给持续减少。

假定费用不变,则价格变动对供给的影响,表现为正相关效应,即价格提高,供给增加;价格降低,供给减少。

2.供给与需求相比较的关系,影响价格的降低或提高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大于需求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当供给持续增加时,将导致价格持续下跌;当供给持续减少时,将导致价格持续上涨。

假定需求不变,则供给变动对价格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效应,即供给增加,价格降低;供给减少,价格提高。

3.价格变动对供给的正相关效应与供给变动对价格的负相关效应,构成了一个自我调节机制。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费用时,将导致供给增加;而供给持续增加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该种商品供大于求,反过来导致价格下跌;而价格持续下跌的结果,又会最终导致价格低于费用,又给反过来导致供给减少;供给减少的结果,又会导致价格上涨,使价格重新高于费用。……

这一自我调节机制,一方面,它会不断地调节商品的市埸价格,使市埸价格围绕费用上下波动;

这一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它又不断地调节商品的市埸供给,使市埸的供给不断地趋向需求,又不断地偏离需求。




为了纯粹地分析“价格-供给机制”,使我们的分析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我在以上的叙述中作了两个假定:

1.假定费用不变;

2.假定需求不变。即假定“价格-需求机制”不发生作用。



在现实中,费用(厂商为生产或经营某种商品所支付的全部费用)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中的,社会生产、流通领域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都会或影响生产费用或流通费用的变化,或直接影响商品供给的变化,即使是因为价格变动的原因所引起的生产或流通数量、规模的变化,也会引起费用的变化。

在现实中,需求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在市埸机制中,除了有“价格-供给机制”以外,还有“价格-需求”机制,社会分配、消费领域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需求的变化。

所以,暂时假定“费用”和“需求”不变,只是为了分析的需要。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18-1-31 12:22: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8-1-31 11:55
上图所示的市埸机制,又可以分解为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是价格-供给机制,一是价格-需求机制。
对价格现象的研究,我要多说一句。导致价格现象的因素根本无法逐一列举。如果仅仅罗列出几个因素就说这些因素决定了价格,这种结论就叫宿命论,是科学不接受的。

使用道具

       关于“价格围绕XX上下波动”的说法。

       这一说法在经济学理论上由来已久。马克思就曾认为“价格在市埸上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三卷里,马克思阐述在资本主义经济中,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于是,“生产价格”取代“价值”,成为价格上下波动所围绕的轴心。其实,还有不少其他经济学家都认为,市埸上的商品价格会不断地围绕某一个轴心而上下波动,只不过对这个“轴心”究竟是什么,抱有不同的看法。


       “价格围绕XX上下波动”的说法,是基于以下推论: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高于XX时,将导致供给增加;而供给持续增加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该种商品供大于求,反过来导致价格下跌;而价格持续下跌的结果,又会最终导致价格低于XX,又会反过来导致供给减少;供给减少的结果,又会导致价格上涨,使价格重新高于XX。……所以,市埸上的商品价格会不断地围绕XX而上下波动。


        但是,上述推论是建立在只有“价格-供给机制”纯粹地起作用的假设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当假定“价格-需求机制”不存在或不起作用的情况下,上述推论才能成立。而事实上,除了“价格-供给机制“以外,现实中还存在着“价格-需求机制”,市埸上的价格运动是由这两个机制(包括商品经济中的全部经济因素)的“合力”共同推动的。

       难怪很多人在学了教科书上的“价格围绕XX上下波动”的说法以后,当他们对照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千变万化的价格现象(例如,近十几年来我国的房价)时,就陷入了迷惑。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关于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

       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运用数学的形式,形象地用一条座标系上的曲线来表达“价格”对“供给”的关系,并通过“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这两条曲线的交叉点来说明均衡价格理论,表达了“价格”与“供求平衡”的关系。这些都是西方经济学对价格理论的贡献。

       但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是片面的或有缺陷的。其缺陷就在于,它在一个二维的平面上,只能表达“价格”对“供给”的正相关效应,而无法表达“供给”对“价格”的负相关效应。所以,“供给曲线”在数学座标上只能表现为一条从左至右向上倾斜的曲线,也就是说,只有当“价格”是自变量,“供给数量”是因变量时,该条曲线才能成立。

       但是,现实的市埸上,不仅有“价格”对“供给”的正相关效应,还有“供给”对“价格”的负相关效应。如果“供给数量”是自变量,“价格”是因变量时,那末,情况就反过来了,“供给数量”越多,“价格”越低;“供给数量”越少,价格越高。在数学座标上,该条曲线将表现为一条从左至右向下倾斜的曲线。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供给曲线”无法表达“供给”对“价格”的负相关效应关系。更无法表达“价格”与“供给”之间的相互调节机制。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二)价格-需求机制

       价格-需求机制如下图所示:

价格-需求机制.bmp

    (对上图的说明与“价格-供给”机制相同)



     在价格-需求机制中:

    1.价格与效用相比较的关系,影响需求的减少或增加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较高时,该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就会相对较低,这将导致对该种商品的市埸需求减少;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价格较低时,该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就会相对较高,将导致对该种商品的市埸需求增加。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时,该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就会持续下降,从而导致对该种商品的市埸需求持续减少;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时,会导致该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持续上升,从而导致该种商品的市埸需求的持续增加。

    假定一种商品的效用不变,则价格变动对需求的影响,表现为负相关效应,即价格提高,需求减少;价格降低,需求增加。

    2.需求与供给相比较的关系,影响价格的提高或降低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需求大于供给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上涨;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需求小于供给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下跌。当需求持续增加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当需求持续减少时,将导致该种商品的价格持续下跌。

    假定一种商品的供给不变,则需求变动对价格影响,表现为正相关效应,即需求越大,价格越高;需求越小,价格越低。

     3.价格变动对需求的负相关效应与需求变动对价格的正相关效应,构成了另一个自我调节机制。

    当市埸上某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较低时,将导致需求增加;而需求持续增加的结果,最终会导致该种商品供不应求,反过来导致价格上涨,从而使“效用-价格比”提高;而“效用-价格比”提高的结果,又会导致对该种商品的需求减少;需求减少的结果,又会导致价格上涨,重新使该种商品的“效用-价格比”降低。……

    这一自我调节机制,一方面,它会不断地调节价格,使之形成适当的“效用-价格比”,在一定的社会收入水平和社会收入结构的背景下,吸引足够数量的商品买者;

    这一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它会不断地调节需求,使之不断地趋向供给,又不断地偏离供给。



    为了纯粹地分析“价格-需求机制”,使我们的分析不受其他因素的干扰,我在以上的叙述中作了两个假定:

    1.假定每一个商品买者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不变;

    2.假定供给不变。即假定“价格-供给机制”不发生作用。


    在现实中,商品买者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是是处在不断变化中的。一方面,一种商品的效用,可以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另一方面,买者收入水平的高低,所持有货币数量的多少,对其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有关分配、消费领域内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如社会一般收入水平的变化、社会收入结构的变化、消费时尚或消费倾向的变化,等等,都会对众多买者的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产生重大影响。

    在现实中,供给也是在不断地变化着的。在市埸机制中,除了有“价格-需求机制”以外,还有“价格-供给”机制,社会生产、流通领域的各种经济因素的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供给的变化。

    所以,暂时假定商品买者可接受的“效用-价格比”不变和“供给”不变,只是为了分析的需要。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半床花影抱书眠 发表于 2018-2-1 10:51
关于“价格围绕XX上下波动”的说法。       这一说法在经济学理论上由来已久。马克思就曾认为“价格 ...
“价格围绕XX上下波动”一说有着非常顽固的影响力。经济学人世世代代都像猴子捞月亮那样,一直在捞那个XX。据口述,当年某一件事情促成了“调节”概念被引入,它能够更好地解释价格波动,解释经济波动,而且完全抛弃了“中心轴”的概念。如果不是当时手边正在做的事情仍然摆在那,那么口述者甚至无法回忆“中心轴”的概念是怎么突然被抛弃的。我对口述者有过承诺,不详述。将来谁敢自诩“以计划经济为主、以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创,那就由他来谈,或者交给“总设计师”去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