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lykd05130
3280 18

[创新发展]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推广有奖]

  • 0关注
  • 8粉丝

教授

7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87 个
通用积分
6.1300
学术水平
106 点
热心指数
116 点
信用等级
92 点
经验
56178 点
帖子
1587
精华
0
在线时间
152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11-21
最后登录
2023-8-29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前段时间,我修改了传统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错误。传统经济学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是连小学生都不应该犯的错误。就单个商品而言,随着供给的增加,需求或需求曲线几乎不变,但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收入肯定变化,总需求曲线肯定变化。这是没有科学的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我今天上传有关内容,供大家研究。


                        第五十七章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一节  再生产的条件


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商品生产的条件,即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进行的条件。然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还必须进行再生产,当然,资本获得一定利润或一定企业主收入是资本主义商品再生产进行的一个条件,而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另一个条件。

再生产的条件,是宏观经济学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一个重要概念。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在一定的商品供给下,社会产品会获得分配,产生总收入。因此,我们首先假设商品生产与交换能够进行,产品获得了分配,劳动者获得货币工资,资本获得货币利润,从而产生了总收入,然后进行再生产。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传统经济学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分配价值论指导的结果。在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论下,价值是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收入仅仅是报酬,也就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的。

只有在分配价值论下,才能明确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后,货币就成为社会产品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生产与交换进行后,就实现了社会产品的分配。而我们是在一定的总收入下,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我们继续考察的,就是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源泉。再生产需要能源、原材料与劳动力的继续投入,这些都需要资金投入,如果没有追加资本,产品出售,是再生产进行所需资金的唯一源泉,当然生产的产品能够出售,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能够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也就是考察产品是如何出售的及结果如何。

由于总收入可能不会全部用于消费,如劳动者工资存款、资本家本人不能用大量利润消费消费资料等,都对总需求产生影响。而银行信用产生转移消费,也就增加总需求,我们也就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考察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利润中的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的收入,由于不是用于消费消费资料的,而有效需求是指消费资料需求,当然影响总需求的总收入中应该排除。








        第二节   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及工资预发制度


前一节我们已经指出,考察资本主义社会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产生这样一个问题的原因,就是资本利润的存在。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认为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不过,对于社会化扩大再生产,由于新增劳动者工资是预发的,这部分工资,往往先由资本利润来表现,引起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即利润中往往包括部分消费资料,用于投资时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工资预发制度,就是不管劳动者参与生产的产品是否生产出来或销售出去,企业都要定时、定额发放劳动者工资。这样,新增劳动者工资,往往先由资本利润来表现,引起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

现代社会,劳动者就业离不开生产资料,因此,新增劳动者人数,是由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当然新增劳动者总工资由新增生产资料决定。不过,不同企业或行业,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不同。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等价值量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较少;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等价值量新增生产资料决定的劳动者总工资较高。因此,经济萧条时,往往发展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如旅游业等服务行业。

劳动者离不开生产资料,生产资料也离不开劳动者,当然,能就业的劳动者人数,也决定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进而决定利润率,不仅决定新增生产资料多少,也决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多少。失业者较多时,决定了新增生产资料能增加较多,利润率可以较高,不仅新增生产资料较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较多;失业者较少时,决定了新增生产资料增加较少,利润率就较低,不仅新增生产资料较少,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较少;失业者为0时,新增生产资料为0,利润率应该为0,不仅新增生产资料为0,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为0。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生劳动者工资存款,此时,这些存款可以贷款用于投资,也就要求降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也就是降低利润率。劳动者工资存款越少,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多,二十世纪初的情况就是这样。此时,由于利润率较高,经济发展时,就较快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引起经济萧条。加上当时有机构成较低,企业容易产生停产或破产,也就不仅较快引起经济萧条或经济危机,并且程度较大。

工资存款越多,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少,现在中国的情况就是这样。由于利润率较低,经济发展时,就不容易引起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加上现在有机构成较高,企业不容易产生停产或破产,也就不容易产生经济萧条,更不要说产生经济危机了。

当然,经济发展程度越高,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越少,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少即利润率就较低,也就不容易产生经济萧条,如当前的美国就是这样;经济发展程度越低,新增生产资料生产就越多,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就越多即利润率较高,不过,一旦经济发展不能适应高利润率,也就较容易产生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如二十世纪初的情况就是这样。







          第三节  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本质上是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就涉及到总供给、总收入与总需求三个概念。本章节就考察这三个概念及其关系。

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在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生产出多少产品,就是自己的收入。而在社会化大生产中,产生了物质财富的分配,也就产生供给与需求这二个概念,收入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然,供给首先是物质财富——产品的供给,总供给就是总产品的供给。收入就是物质财富——产品的收入,但是,收入不再是自己生产的产品,而是指分配到或交换到的产品。不过,大家的收入都是交换到的产品收入,总收入就是总产品的收入了。自然,总供给等于总收入。

由于物质财富之间是不能比较的,就产生了价值,价值首先是物质财富的分配尺度,结果又成为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此时,产品就转化为商品。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总供给就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而总需求则与价格有关,总需求是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的需求。既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当然,总需求最终在某一价格指数下等于总供给,从而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需求价值量,也等于总收入。

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商品的价值量就转化为商品价格。此时,收入——价值量,就是分配权力——货币获得多少,当然,收入不能脱离社会产品的分配而存在,各商品价格表现为现实的分配权力,就是所有者的收入或毛收入,从而,总商品价格就是总供给价格,也就是总收入,总供给价格等于总收入。总收入计量中,没有出售的商品价格为0。

现代社会,产生了生产资料,物质财富就包括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总收入也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工资就是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

这里,我们要明确的是,一方面,由于商品生产中存在生产成本,总供给价值量、总需求价值量与总收入中有部分生产成本,应该扣除,也就产生纯收入概念,总供给价值量或总需求价值量,就是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价值量之和,而工资与利润就是纯收入概念;另一方面,我们考察的总需求是有效需求,也就是消费资料需求,就要排除新增生产资料需求,总收入中也就排除新增生产资料价值量——利润的收入。这样,总供给就是总消费资料的供给;总需求就是总消费资料需求;总收入就是工资与部分利润收入,等于已经出售的消费资料总价值量。

当货币产生以后,社会产品的分配就分为二个阶段,一是商品出售阶段,也就是获得货币——分配权力阶段;一是用货币购买商品阶段,即获得物质财富阶段。产品再生产的条件是出售商品,即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由于货币具有贮藏等功能,以及ZF有发行货币或纸币的权力,也就往往影响商品的分配,或者说影响需求或总需求,进而影响总供给价值量货币表现形式或名义总收入。

当货币贮藏引起总需求降低时,由于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下降,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增加,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降低;当ZF过多发行货币时,生产出的产品必须出售或分配,商品价格指数就上升,单位货币的分配权力就下降,此时,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就增加。不过,由于银行信用的作用,存款往往被贷款所抵消,降低了存款对需求的影响,甚至不影响总需求或者信用过多引起通货膨胀。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就成为分配权力的物的存在形式,当货币贮藏或ZF发行货币时,只是影响社会产品的分配,并没有否定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

这里,利润(包括地租、价外税与专利权等)不仅有购买新增生产资料的收入,还包括购买消费资料的收入,而资本家是不能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的,又正好投资时的劳动力投入,需要预发工资,因此,投资正好适应利润的构成。不过,由于现代社会工资存款越来越多,就要求利润中的消费资料越来越少。

这样,在上一轮投资下,总供给的产品——消费资料得到分配,劳动者得到工资即收入——消费资料、资本家得到利润即收入——一些消费资料。这样,在某价格指数下,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收入,总收入等于总工资与部分利润之和。

总收入由获得分配的总商品的价值量决定,而总收入决定总需求。正在分配的再生产商品价格指数由市场上的总需求决定,进而决定正在分配的总供给的价值量及产生的总收入。因此,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影响市场总需求,反过来,市场总需求又影响总供给价值量或总收入,我们要在运动中把握三者之间的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总供给与总需求 消费资料 总供给 总需求 边际效用价值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yangfw + 60 + 60 + 5 + 5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60  论坛币 + 60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5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余樟芝
沙发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28: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四节  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

在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以前,我必须首先指出,我们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是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而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当然考察的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或者说供给的变化不影响需求,而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此时,如果生产关系不变,则商品价值量及其货币表现形式就不变,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也就产生了价格指数、价格水平、商品价值量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水平四个概念了。
价格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方向和程度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价格指数是研究价格动态变化的一种工具,它为制定、调整和检查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提供依据。如果基期不变,价格指数就反映了报告期的价格水平了。
由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M   M1   M2  O
                             
                                              L1
         
         
                              L

         
                                          

                                                        价格指数                                                   
                    D    C   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价格指数或价格水平是由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如图一所示,曲线L为总供给曲线。当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为D;当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为C;当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为B。
商品价值量指数,就是反映了商品价值量货币表现形式的水平,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的经济指标,是经济指数的一种,通常也以报告期和基期相对比的相对数来表示。当然,商品价值量指数也是研究价格动态变化的一种工具,它为制定、调整和检查各项经济政策,特别是价格政策提供依据。如果基期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反映了报告期的商品价值量水平了。
在这里,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的基期,一般是价格稳定三年的一些商品价格总和的年平均值,这三年中,劳动者的工资不变,资本利润率不变,土地地租不变,此时,这些商品价格总和平均值与商品价值量总和平均值基本相等。
如果劳动者的工资不变,资本利润率不变,土地地租不变,以及生产资源条件不变,则各种商品的商品价值量不变,当然,不管总供给如何变化,商品价值量指数或商品价值量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为C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价值量指数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价格水平的变化趋势的经济指标,即决定了价格指数的变化。当价格指数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供给就会增加或总需求下降,最终会引起价格指数下降,直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如图一所示,当总供给为曲线L1时,总供给与总需求曲线M2达到均衡;当价格指数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供给就下降或总需求增加,价格指数就上升,直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
当然,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率与土地地租,以及生产资源条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变化的,当劳动者的工资、资本利润率、土地地租以及生产资源条件变动时,商品价值量水平或商品价值指数就变化,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发生移动,我们就要在变化的商品价值量指数下,考察价格指数的变化。如图一所示,当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时,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向右移动;当商品价值量指数为D时,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就向左移动,我们就要在新的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下考察价格指数的变化。





                   第五节    传统的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批判

前面我们考察消费倾向,仅仅是考察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影响,并没有考察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的均衡。这里,消费倾向是否适应消费资料生产,即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的有效需求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消费倾向本身并不能说明,只有通过消费资料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分析,我们才能明白这一点。
不过,翻开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都有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这二个概念,并且产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总供给曲线
         R
         P
         O

         Q
                                           总需求曲线

                                                         价格指数                                                   
                     A  B     C    D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对应的是商品价格,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与需求会发生变化,因此,一些人就认为宏观经济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示意图,横轴是价格水平或价格指数,即随着商品价格指数的变化,总供给与总需求会发生变化,这一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当然,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科书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分析是错误的。
在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单个商品生产与交换规律,当然考察的是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这里,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或者说供给的变化不影响需求,而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此时,如果生产关系不变,则商品价值量及其货币表现形式就不变,商品价格围绕商品价值量上下波动。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因此,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由于供给不影响需求,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对应的是商品价格,随着商品价格的变化,供给与需求会各自发生变化,进而产生均衡关系。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从而产生了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也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而是所有商品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即产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总供给在市场上逐渐得到销售,就产生了总需求,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最终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最主要的是:随着总供给的变化,总需求也会变化。
但是传统经济学把总供给与总需求隔离开来,即总供给的变化不影响总需求,或者说总供给变化而总需求曲线不变,这是完全错误的,是没有科学价值理论指导的结果。
不管是劳动价值论还是边际效用价值论,都把价值看成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财富存在形式,把货币看成与物质财富一样客观存在的收入,从而,不仅货币收入是客观的,与总供给无关;总供给即总价值量是客观存在的,也就不影响总需求,产生了如图一所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是完全错误的。此时,总需求或总收入是怎么产生的?没有进行考察。
只有在科学的分配价值论下,我们才能自然考察总需求或总收入的产生。物质财富是人类生存、活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价值仅仅是社会产品——物质财富的分配权力,从而表现为社会财富,因此,供给,首先表现为物质财富的供给。
商品交换过程就是社会产品的分配过程,因此,参与分配的各生产要素形成价值,并且,价值量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或分配过程中产生,即收入是在商品交换过程或分配过程中产生,当然,价值量不仅表现为供给量,还表现为收入或过去的需求量,进而决定现在的需求量。当货币产生以后,货币成为社会产品分配的物的权力的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就表现为现实的分配权力,不仅表现为供给量,还表现为收入或过去的需求量,进而决定现在的需求量。这样,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
不过,由于货币具有存储与借贷功能,也就改变了现实的产品分配。当货币存储时,就不参与当时的产品分配而参与以后的产品分配,也就降低现在的总需求而增加将来的总需求;当借贷时,贷款者就参与现在的产品分配,增加现在的总需求,还款时存款者的需求影响总需求。因此,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影响总需求。这就表现为银行信用的作用。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由于投资时的劳动者工资是预发的,当然,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此时,不仅改变了分配关系,即微观经济学中,我们认为资本利润是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此时,生产力发展可能要求资本参与消费资料分配,用于预发新增劳动者工资。此时的生产关系,并没有与微观经济学中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冲突,只是新增劳动者工资由资本利润来表现而已,最终这些资本包括新增劳动者工资表现为新增生产资料的增加,而不是参与消费资料的分配。当然,最后,简单再生产时,这些新增生产资料参与消费资料分配。
而且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与L1就是二条不同的总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M     M1    M2 O
                             
                                              L1
         
         
                              L

                
                                          

                                                        价格指数                                                   
                    D    C   B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微观经济学中,由于消费者对单个商品的需求,存在边际购买力递减规律等,产生了商品需求递减规律,同样,对于宏观经济学来说,对于总需求也是存在递减规律的,如图二所示,曲线M、M1、M2就是总需求递减曲线。当然,影响总需求的还有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因此,我们还要从这些因素考察总需求的变化。

使用道具

藤椅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29: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28
第四节  价格指数与商品价值量指数

在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以前,我必须首先指出,我们考察总供给与总 ...
 第六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递减规律及其曲线

前面我们已经利用了总需求曲线,了解了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L就是总需求曲线,本章节就考察总需求曲线。
微观经济学中,我们已经明白,单个商品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如图一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单个商品需求曲线。当然,所有商品需求的集合,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此时,曲线L就是一条总需求曲线了。
      商品数量
                                
                                          
         
         
                              M

                            L L1
                                    L2            

                                                        价格指数                                                   
                    
                        图一  消费资料总需求曲线
不过,由于总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因此,总需求曲线是在总供给不变的前提下产生的,如图一所示,曲线M为总供给曲线。当然,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必须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来考察总需求曲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既然就价格而言,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当然,就价格指数而言,总需求曲线也是一条向下倾斜的直线,即随着价格水平的提高,总需求会逐渐下降。
当然,总需求曲线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成立的,随着工资水平、利润率、消费者总收入变化或者消费倾向改变,就会发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我们知道,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当然,消费资料总需求为劳动者总工资,而劳动者总工资,不仅受到工资水平的影响,还受到劳动者人数的影响,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需求变化,就是排除劳动者人数的影响。同时,总需求还受到消费者的消费倾向的影响。
总之,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劳动者人数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消费资料总需求的,当然,这三者发生变化,总需求就发生变化,产生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总供给不变,消费者总收入增加即劳动者工资增加或者消费倾向上升,总需求曲线就向上移动,曲线L1就成为总需求曲线;如果消费者总收入降低即劳动者工资降低或者消费倾向下降,总需求曲线向下移动,曲线L2就成为总需求曲线。
尽管劳动者工资是分配消费资料的产物,但现实中,资本家往往把部分资本利润用于个人消费,此时,资本家把多少资本利润用于消费资料消费,从而影响总需求,就成为我们研究的问题。
当然,货币发行过多也会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投资规模决定于新增生产资料规模,货币发行过多,根本原因是财政消费或消费贷款过多,进而引起总需求增加,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第七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消费资料生产是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消费资料供给是客观存在的,当然,我们只能从现实的消费资料生产中,把握消费资料总供给。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又是社会产品的分配尺度,我们可以用价值来把握消费资料总供给。现实中,各种企业消费资料生产的产量总和,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在这里,商品价值量下的需求为有效需求,当然,我们也是用商品价值量来计量消费资料总供给的。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反映了现实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例如,甲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10000元,乙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20000元,丙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30000元,丁企业消费资料产量为40000元,则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
不过,现代社会经济,基本上是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因此,我们又必须根据生产资料的扩大再生产,把握发展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以便把握将来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之间的关系。
例如,现实中或今年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明年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元,则明年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10000元;后年扩大再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元,则后年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20000元。
我们知道,生产资料再生产与消费资料再生产中,可能使用一些消费资料,从而,这些消费资料不进入人们的消费,当然,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就要除掉生产中需要的消费资料。如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商品再生产需要消费资料总需求为10000元,则现实中消费资料总供给为90000元。
这里,商品扩大再生产中,增加的劳动者的消费资料需求,属于消费资料需求,归入消费资料总需求中,当然,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就不要除掉这些消费资料需求。如现实中的消费资料总供给为100000元,商品扩大再生产增加的劳动者,尽管产生消费资料总需求为10000元,但现实中消费资料总供给仍为100000元。
不过,当我们从现实的消费资料生产中把握了消费资料总供给后,宏观经济学的精髓则是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微观经济学中,商品价格本身并不能决定商品供给,只有商品价值量决定了商品供给,因为当商品价格高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增加,直到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当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量时,商品供给就降低,直到商品价格等于商品价值量,因此,商品价值量曲线就是商品供给曲线,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可以是一条商品价值量曲线或商品供给曲线。然后我们根据商品需求曲线,考察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把握商品供给,如图一所示,商品供给就为O。
       商品数量
                            M   
                                          
         
         P
         O

         Q
                                           L

                                                         商品价格                                                   
                        B     C    D
                   图一  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不过,微观经济学涉及的是单个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与价格息息相关,并且供给的变化可以与需求无关,需求总价值量的变化则通过其它商品需求的变化来适应。当价格较低时,如低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下降,不仅资本转移其它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当价格较高时,高于商品价值量,供给会上升,不仅资本转移这一商品生产,并且不影响需求;需求总价值量如变化,增加则其它商品需求下降,降低则其它商品需求增加。
然而,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二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二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二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即产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这里,总供给在市场上逐渐得到销售,就产生了总需求,在某一价格指数下,最终总供给等于总需求。
我们已经知道,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
不过,当资本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后,资本利润成为分配新增生产资料的结果,劳动者工资则为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我们考察的总需求,是有效需求,是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只与劳动者工资相关。当然,由于扩大再生产需求投入劳动者,而新增劳动者工资是需要提前发放的,但劳动者工资是用于消费的,不能用于发放工资,从而新增劳动者工资成为资本利润的内容,投资也就不仅增加总供给,还影响总需求。
总之,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随着工资水平、利润率、消费者总收入变化或者消费倾向改变,就会发生总需求曲线或总供给曲线的移动,我们就可以针对各种影响总供给或总需求平衡的因素进行分析,如工资水平、投资、消费倾向变化等,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动态平衡。

使用道具

板凳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31: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29
 第六节  消费资料总需求递减规律及其曲线

前面我们已经利用了总需求曲线,了解了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 ...
 

第八节  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前面已经考察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不过,总需求由于各种原因会变化,也就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接下来几节就考察各种因素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本章节就考察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在宏观经济学中,我们考察的是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涉及到大量商品,此时,就不是考察单个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而是考察所有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不过,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变化,不仅与价格指数没有对应的变化关系,不管在什么价格指数下,总供给与总需求都可能达到均衡,影响总需求的是消费倾向、投资与货币发行等,而且总供给的变化肯定引起总工资的变化,也就引起总需求的变化。正因此,我们不能就总供给变化时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只能在某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或均衡,当然,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平行于横轴的直线,如图二所示,曲线L就是一条总供给曲线,我们就在这一总供给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对于总需求曲线,我们引进价格指数,也就是价格水平,如图一所示,曲线M就是总需求曲线。而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的,因此,我们在考察总供给与总均衡时,我们还需要引进商品价值量指数,也就是商品价值量水平。工资水平不变、利润率不变,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就是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

    商品数量

                                

                              O              

                             L1

         

                              

                             L

                                    M    M1

                                                        价格指数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与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相交一点,或者说,总供给曲线与总需求曲线的交点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图一所示,曲线L、曲线M与曲线O就相交一点。

我们已经知道,投资就是增加消费资料供给,而随着商品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也会增加,如果总供给的增加,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曲线L1与曲线M1交点正好在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上,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整个社会经济就是均衡发展状态,这就是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这里,投资包括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土地的投入与劳动力投入等,其中,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是维持新增生产资料的生产,没有影响总需求。由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肯定小于总利润,从而,新增生产资料投入,只能是利润投入。

土地投入,对于土地私有制而言,只是利润或存款转手到地主手中——最终是利润转手到地主手中,不影响总需求。而对于土地国家所有制来说,如中国,土地投入,就是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的增加,即利润或存款转化为地方财政收入与农民收入,由于地方财政基本上是消费支出,投资极少,从而,土地投入基本上是转化为消费支出——消费资料需求,从而增加了总需求。

劳动力投入,就是增加了劳动者人数并且劳动者获得工资,当然增加了总需求。这里,工资预发制度,是投资增加总需求的根本原因。工资预发就是工资存款或利润中的消费资料的转移消费,由于投资产生了大量新增劳动者,也就较大程度增加总需求。正因此,总供给增加必然引起总需求增加,传统宏观经济学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模型中,随着总供给的增加总需求曲线不变,这一模型也就是错误的。

投资的结果,最终就是消费资料总供给的增加。如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由于这些消费资料总供给中,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表现为资本利润,而资本家不能消费这些利润,就引起总需求较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就会处于萧条状态。当然,就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同时,由于工厂的建设需要时间、投资还存在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与消费资料生产,从而,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与总供给增加,往往不同步,成为政府调控社会经济发展的手段,也就成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每一次扩大投资之初,大量工厂处于建设阶段,并且只存在大量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没有或只有少量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从而,总需求增加较多,如图二所示,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甚至为M3,总供给增加较少,假设不变,总供给曲线仍为曲线L1,此时,价格指数就增加。

这里,总需求增加,是投资时投入劳动力的结果,而劳动力投入多少,是由新增生产资料数量决定的,同时,由于自然资源的限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有限,这就决定了商品扩大再生产引起的消费资料总需求增加有限。我们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中就可以看出。

①  30V  =  30C

0C150V380P  =   0C + 510C1

400C1200V212P812M

上式中,表示20C用于新增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110C1用于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如果生产资料C生产规模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1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最终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小,产生消费资料简单再生产。

①  30V  =  30C

0C220V580P  =   0C + 800C1

800C1400V424P1624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620,总利润则是1004,由于资本利润资本家不能消费,就产生消费资料生产相对过剩了。

当然,短时间内,生产资料C1生产规模可以不变,则20C全部用于C的扩大再生产,引起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规模会越来越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暂时增加就较小,不过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0C220V580P  =   350C + 510C1

510C12520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472,总利润845,总和为1317;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290,总价值量为1317,总利润中存在555价值量的消费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投入——利润投入。如果新增生产资料290C,继续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消费资料生产规模不变,则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流程就如下:

①  30V  =  30C

350C1283V3383P  =   4506C + 510C1

510C1252V265P1027M

此时,劳动者总工资为1535,总利润3648,总和为5183;消费资料总价值量1027,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4156,总价值量为5183,总利润小于新增生产资料总价值量,劳动者总工资中则存在508价值量的新增生产资料。其中,新增生产资料的投入,还需要大量劳动力投入,也就需要大量消费资料。如果工资全部用于消费,则总需求高于总供给,引起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价格指数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投资则不足,需要劳动者工资存款或信用扩涨。


使用道具

报纸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42: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续)当然,新增生产资料增加,最终会引起消费资料生产增加。由于自然资源限制,消费资料生产增加时,最终会降低新增生产资料生产。投资后期,大量新增生产资料生产转化为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总供给增加就较多,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由于存在资本利润,大量消费资料分配给资本家,由于资本家不能完全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消费资料只是用于投资——新增劳动者工资。这样,如果投资中劳动者投入,新增工资正好等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5,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均衡发展状态。
如果投资乏力,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仍为曲线M3,如图二所示,此时,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商品数量

              O  O1
                         L3
                         L2
                                
                                      
                             L1
                   
                               M4
                          M5
                              L
                                            M3
                  M  M2   M1
                                                            价格指数                                                   
                     C   A B
                  图二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考察了投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影响。不过,投资以后,新增生产资料及劳动者维持商品生产,不需要再投资了,生产资料价值量及劳动者工资,都由生产出的商品价值量来实现。然而,消费资料再生产是不断进行的,每次生产周期,生产出的消费资料,都分配成劳动者工资与资本利润,劳动者消费是不断进行的,符合消费资料再生产的要求,但是,由于资本家不能消费分配到的消费资料,只能投资,就必须继续进行投资,以适应消费资料再生产。因此,我们就要对消费资料再生产时的总供给与总需求进行均衡分析。
总之,不仅原来投资新增生产资料生产的利润——分配可能生产的新增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不断产生,而且还产生新利润。这些,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要求不断生产新增生产资料与投入劳动力。否则,如果投资不足,就引起总需求下降,引起经济萧条甚至经济危机。当然,资本家利用利润对劳动者工资存款的还款,如果劳动者不消费,也可能需要新投资来满足。
如果投资不足,或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不足,大量利润就成为分配消费资料的结果,而资本家不能消费,也就引起总需求大量降低,总需求曲线就向左移动,如图二所示。
当曲线L1为总供给曲线时,投资引起总需求增加,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此时,如投资不足,总需求增加就较少,假设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3,此时,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
由于价格指数为C,总收入也就下降,主要引起投资下降,增加劳动者人数下降,也就引起总需求增加下降;如果引起企业减产或破产,产生劳动者失业,也就引起总需求下降。当然,如果工资水平下降,必将引起总需求下降,加重经济萧条;如果工资水平不变,总收入下降主要表现为利润率下降,也就影响投资。不过,投资乏力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增加不足,不是资本不足,如果要利润率保持不变,只有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总之,总工资决定总需求,也就决定价格指数,进而决定利润率,那种认为经济萧条时应该降低劳动者工资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如果生产投资不足,就产生投机消费资料,引起这些消费资料过多增长,虽然暂时增加劳动者就业,但最终引起这些消费资料生产过剩,如房地产投机引起房地产泡沫。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当投资不能满足消费资料供给时,也就是投资不能把资本利润——消费资料转化为劳动者工资时,就应该随时提高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如生产周期后期应该增加劳动者工资水平,以增加总需求,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发展,如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2时,劳动者工资水平增加以至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到B,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总需求曲线则为曲线M4,价格指数就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
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消费资料生产处于扩大再生产状态,即总供给会增加,当消费资料总供给为曲线L3时,由于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而社会产品的分配,在市场上处于动态中,如总供给为曲线L3时,已经在均衡状态获得分配,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即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4,总收入增加了。此时,我们就在新的总供给下,考察消费资料再生产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九节  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当然,随着工资水平的变化、劳动者人数的变化,都会引起总需求的变化,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影响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L1
         
                              
                         L2
                              L
                                        
                  M   M2 M3   M1
                                                            价格指数                                                   
                        CAD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如果总供给只增加到曲线L2,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2,价格指数为D,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社会经济处于高涨状态。此时,劳动者人数增加,大部分只是工厂建设及新增生产资料生产产生的,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还没有进入消费资料生产。
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如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则只增加到曲线M3,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或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失衡状态,即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此时,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资料生产,消费资料供给大量增加。
因此,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不仅劳动者人数增加,并且工资水平应该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即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而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1,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使用道具

地板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43: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第十节    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总供给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O              
                             
         
                              L

         
                                    M2  M  M1

                                                        价格指数                                                   
                      A  B   C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前二节我们考察投资及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时,就假设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此时,只有资本利润过高影响总需求。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存在消费倾向,产生工资存款,降低总需求,从而加速、加重了资本利润过高对总需求的影响。此时,工资存款相当于利润增加,大量银行贷款就是用于投资的,投资不仅包括资本利润,还包括劳动者工资存款,我们讲利润投资时,就包括工资存款的投资;我们讲投资不足引起利润中的消费资料需求不足,就包括工资存款引起需求不足。这样,由于银行信用的作用,即投资的作用,会增加总需求,从而在一定的消费倾向下,总供给与总需求会处于均衡状态,即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
本章节则是考察消费倾向改变时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倾向降低,就会引起总需求降低,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如图一所示。
当曲线M2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下降,为A,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此时,社会经济就处于萧条状态。商品价值量规律告诉我们,要么商品供给下降,以上升价格指数,最终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不过,由于总供给下降,总需求还要下降,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总供给往往较低。最佳措施,就是ZF采取各种措施,提高总需求,如提高消费倾向或增加投资,使总需求曲线上移,直到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当然,增加劳动者工资,以增加总需求,是一个重要措施,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就增加。
从投资角度考察,劳动者工资存款,就相当于资本利润。在扩大投资时期,促进生产力发展,但在经济萧条时期,就加重了资本利润过高对总需求的影响。当然,资本利润过高,资本家始终不能消费过剩的消费资料,而劳动者工资存款,则可能进行消费的。
如果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上升,就会引起总需求上移,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如图一所示,当曲线M1为总需求曲线时,价格指数就上升,为C,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此时,社会经济就处于高涨状态。商品价值量规律告诉我们,要么商品供给增加,以降低价格指数,最终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不过,由于总供给增加,总需求就要增加,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的总供给往往较高。当然,ZF可以采取各种措施,降低总需求,如降低消费贷款及消费倾向或降低投资,使总需求曲线下移,直到曲线M为总需求曲线。





第十一节  银行信用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银行信用的作用有二个,一是投资贷款,从而增加投资;二是消费贷款而增加消费。前面我们已经考察了投资与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这一节不再重复,本章节着重考察存款、还款与消费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总供给不变,如图一所示,曲线O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
   商品数量
                                
                              O              
                             
         
                              L

         
                                    M2  M  M1

                                                        价格指数                                                   
                      A  B   C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如果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则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时,价格指数等于商品价值量指数。前二节我们考察投资及工资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时,就假设消费者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的,此时,只有资本利润过高影响总需求。不过,现实中消费者往往存在储蓄倾向——产生银行存款,就降低总需求,如图一所示,曲线M2成为总需求曲线。此时,价格指数就为A,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B,如果没有银行信用的作用,社会经济就处于萧条状态。
我们不考察投资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影响,只考察消费贷款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消费贷款并不影响总供给,从而曲线L仍为总供给曲线;银行消费贷款当然增加总需求,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如果消费贷款适宜,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此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均衡状态;如果消费贷款过多,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则价格指数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时,总需求高于总供给,价格会上升,直到价格指数为C,也就产生物价上涨,甚至通货膨胀。
因此,消费贷款应该适度,结合投资贷款考察,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当然,贷款是需要还款的。投资贷款由于是用资本利润还款的,而资本利润——分配给资本家的消费资料,资本家本来就不能消费,从而,投资贷款不影响以后的总需求。相反,如果存款的劳动者消费了,则促进了消费——消费部分资本利润。
但劳动者是用工资还款的,也就影响以后的劳动者需求,也就可能降低以后的总需求,这就是超前消费。当然,如果存款者消费了——这就是滞后消费,或者又贷款消费了,还款就没有影响总需求。
总之,价值是社会产品的分配权力,每一次分配,就产生了生产与消费的均衡——在完全消费的前提下。银行信用改变了消费者:贷款是存款者消费改为贷款者消费;还款则是贷款者消费改为存款者消费或再贷款者消费。新增劳动者首次消费——工资,在分配上是资本家贷款消费。

        




         第十二节  货币发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我们假设工资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M

                            
                                    L       L1      

                                                        价格指数                                                   
                     A    B   
                        图一  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工资水平不变,并且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则曲线O就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M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L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不过,当总供给不变,并且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时,由于货币供给的变化,会引起总需求变化,引起总需求曲线的移动,如图一所示。这里,我们只考察货币发行过多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当货币发行过多时,总需求就增加,总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曲线L1就成为总需求曲线,此时价格指数就为B,高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
如果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不变或工资水平不变,总需求增加,只表现为资本总利润增加。如果货币发行不再增加,由于资本利润不用于消费资料消费,最终必然引起总需求降低,曲线L又成为总需求曲线,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当然,现实情况要么是资本家增加投资,总供给增加,劳动者总人数增加,最终在某一总供给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当然也可能是劳动者货币工资增加,即劳动力价值量的货币表现形式增加或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增加,也就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为B,利润率保持不变,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如图一所示。总需求曲线也就不变,曲线L1为总需求曲线,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
现实情况更是二者都产生,即资本家增加投资,总供给增加,劳动者总人数增加,劳动者工资又增加,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或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最终在某一总供给下达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第十三节   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规律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者总收入不变以及消费倾向恒定的前提下,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此时,我们假设工资水平不变,商品价值量指数就不变,即劳动力价值量指数不变,如图一所示。
   商品数量
                                
                             O  O1            
                             L1
         
                              
                         
                              L
                                        
                  M     M2   M1
                                                            价格指数                                                   
                        CA B
                  图一  商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图一中,工资水平不变,曲线O就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曲线L为商品供给曲线。当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时,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不过,工资水平不变,并不是商品价值量指数不变或劳动力价值量不变。工资水平由资本家决定,而劳动力价值量由生产力水平决定,即消费资料生产水平决定。
这里,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反映了劳动力价值量水平,由价格指数基数时期的劳动力价值量来衡量。由于资本利润率变化不大,劳动力价值量指数决定了商品价值量指数。
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如只有劳动者人数增加,工资水平不变时,总需求则只增加到曲线M2,价格指数为C,低于商品价值量指数A或B,总供给与总需求就处于失衡状态,即社会经济处于萧条状态。此时,大量新增生产资料进入消费资料生产,消费资料供给大量增加。
因此,当总供给增加到曲线L1时,不仅劳动者人数增加,并且工资水平应该增加,引起商品价值量指数增加,曲线O1为商品价值量指数曲线,即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而总需求增加到曲线M1,价格指数为B,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均衡状态。商品价值量指数B下的工资水平,就是劳动力价值量指数。
此时,工资由资本家决定,但这一决定可能引起总需求低于总供给,引起经济萧条。而劳动力价值量指数由生产力水平决定。
我们把各种总供给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如图二所示。
   商品数量
                             O            
                                                
                             L1
         
                              L2

                               L
                                    M   M2  M1

                                                          价格指数                                                   
                         AB C
                  图二  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
图二中,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A,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2时,商品价值量指数为B,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2,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当总供给曲线为曲线L1,商品价值量指数为C,此时,如总需求曲线为曲线M1,则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我们把各种总供给时的商品价值量指数连接起来,就形成了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曲线O。
商品价值量指数递增规律,反映了劳动者工资增加规律——劳动力价值量增加规律。






   





                   第十四节   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缓冲

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消费资料总供给与总需求经常处于不完全均衡状态,此时,是否会引起市场混乱呢?即产生一些人买不到商品或一些商品被废弃。一般不会,因为存在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缓冲因素。
首先,价格缓冲了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当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就上升,总需求就下降,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当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价格水平就下降,总需求就上升,直到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总供给与总需求处于平衡状态。总需求曲线,就是价格缓冲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结果。
其次,银行信用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劳动者工资的存款,降低了总需求;而银行消费贷款,也就增加了总需求。例如一些人为了购买住房而存款,当然就降低了住房需求;而当住房银行贷款时,就增加了住房需求,当然,银行信用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前面我们用总需求曲线考察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这是长期的结果,但短期内商品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企业库存就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在一定价格下,当商品需求低于供给时,企业就增加一定库存;当商品需求高于供给时,企业就降低企业库存。
第四,现代社会,商店成为商品交换的主要场所,商店内存在大量的商品,当然,商店也就缓冲了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

使用道具

7
zhuxiang 发表于 2018-2-17 12:10:5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43
 第十节    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 ...
  西方宏观经济学的最大的毛病,就是不把总供给和总需求区分为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供给和需求。楼主能够进行这种区分,已是难得。

使用道具

8
zhuxiang 发表于 2018-2-17 12:15:2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17 09:43
 第十节    消费倾向对总供给与总需求均衡的影响

我们是在工资水平不变、一般利润率或利率不变、消费 ...
总商品价格就是总供给价格,也就是总收入。

这应当是萨伊定律,楼主认同萨伊定律吗?

使用道具

9
wxh222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2-18 05:38:2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有电子版吗
我想好好学习一下
55693028@163.com

使用道具

10
lykd05130 发表于 2018-2-23 09:55:4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zhuxiang 发表于 2018-2-17 12:15
总商品价格就是总供给价格,也就是总收入。

这应当是萨伊定律,楼主认同萨伊定律吗?
总供给价值量等于总收入,并不等于总供给等于总需求,而后者——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才是萨伊定律的要点。
总收入中,由于利润中的消费资料不能消费或投资及工资存款,会引起一定价格指数或商品价值量指数下的总需求低于总供给。
当然,总需求可以等于总供给,这是价格运动的结果。这里,供给是客观存在的,而需求是价格的产物,需求是一定价格下的需求。由于企业的产生,价格可以长期较低,就产生经济萧条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