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石开石
16174 86

[创新发展] 石开石简单自我介绍 [推广有奖]

泰斗

83%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318 个
通用积分
1821.7757
学术水平
467 点
热心指数
438 点
信用等级
326 点
经验
508737 点
帖子
37782
精华
1
在线时间
104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11-28
最后登录
2024-4-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石开石,生于文革时期,正规中专工科学历,函授大学本科学历。后因工程项目少,改行经济统计。外语水平低,也就认识3000多个英文单词,无法阅读外文原著。计算机水平低,也就是会使用简单的电子表格和Word。2000年通过国家经济师考试,工商管理专业。本人比较爱好数学,高等数学考试分数接近100分。本人也不是什么专业会计,当然学过会计原理从事过物流保管兼会计工作(属于主管)。

由于本人直接从事经济统计工作,多少了解一些经济统计会计知识,但是很浅,不深。

本人关于经济统计理论有一定研究。

本人从理论上论证了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数值是相等的,并在实践中应用。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不再用营业利润表示营业盈余,并将应缴增值税的销项税改为与产值对应而不是与销售收入对应。这样保持了生产法增加值与收入法增加值数量的真实性。以前,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的增加值总是不相等。

本人根据物流保管会计实践,意识到所谓的支出法计算GDP,其实是基于最终产品的以下平衡关系:

本期生产=本期销售+本期出口-本期进口+期末余额-期初余额。

期末余额-期初余额,就是所谓的存货变动,一般称存货投资。因为最终产品存货不仅仅是投资品还有消费品,所以存货变动并不是存货投资,只是存货的期末期初之间的变化。显然存货变化也仅仅是最终产品的存货变化,不包括中间产品的存货变化。

以上关于国民经济核算的研究,属于独立发现。虽然在网络上发了不少文章,但没有影响到统计局的指标解释。统计局关于营业盈余和存货变化的解释至今还是错误的。

本人还推出了经济学常用的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效用曲线的方程。需求曲线可以是一种幂函数方程,无差异曲线是椭圆方程,效用曲线方程是抛物线方程。知道了以上方程后,对于需求曲线、无差异曲线、效用曲线理解的更深了,意识到它们都是有界的,不是无限延长的。

本人还独立发现经济学中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是错误的,无论供给的意义是生产、提供或售出,在供给条件的约束下,只能出现斜向下的供给曲线。当然,本人也探讨了现实供给曲线会不会出现斜向上的,答案是可以出现。条件之一是需求持续增长。

本人还有一个观点是固定资产折旧是新增加值(的一部分)。这其实是根据增加值是新增价值得出的结论。有一种观点是净产值才是新增价值,本人从收入的角度看,固定资产折旧属于企业的收入,当然是某一时期的新增收入。所以固定资产折旧是新增价值。

最近王金贵先生说石开石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这权当是玩笑话。

石开石只是经济工作者,不是经济学家,更不可能是世界一流经济学家。

但是石开石敢于指出世界一流经济学家的错误,也可能是石开石认为那是错误,这不是哗众取宠,只是说出事实真相——事实并不是很难判断。

石开石是经济学丛林中的一只小小啄木鸟,哪里有虫子漏洞,石开石可能就去啄一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沙发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21: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办法
一、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推导
工业企业计算增加值有两种算法:一是生产法,二是收入法。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这里报产产品对应中间收入所含进项税,一般取本期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将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代入公式得: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折旧+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应缴其它税+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
显然,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公式相同,实际是同一公式。
二、二者计算值不同的原因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两种办法计算出的结果却不相同,原因是什
么呢?
主要原因是营业盈余与应缴增值税的取值不同,在实际工作中,
往往将营业盈余取为营业利润(假设生产补贴为0),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取为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
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对应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
这里,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对应进项税,一般取的是本月实际抵扣的进项税,是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而不是真正的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也就是说,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在实际计算时取同一值——外购商品或劳务入库或进账核算的进项税
显而易见,营业盈余与营业利润不相等,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也不相等。
我们可以计算出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的差值及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的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的差值。
营业利润=营业收入-营业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投资收益(不含营业外收入及营业外支出)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总产值-报产产品不含税中间投入-折旧-劳动者报酬-应缴其它税
如果报产产品成本核算时,全部投入取值与营业盈余核算相同(实际可能不同),营业盈余也可表示为下式:
营业盈余=报产产品不含税产值-报产产品成本-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不含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
营业利润-营业盈余=营业毛利-报产产品毛利+投资收益
这里,我们将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称为公司费用,在计算营业盈余与利润总额或营业利润时公司费用视为相等。
报产产品应缴增值税-营业收入应缴增值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所含进项税)
=报产产品所含销项税-营业收入所含销项税
这里,我们假设报产产品中中间投入进项税与营业收入中中间投入进项税相等(正如前文所述)。
以上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在实际计算中不相等的原因,如果严格按照收入法计算增加值的规定,生产法与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其实是相等的。
三、生产法计算增加值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只有一个总结果(表面看来),而收入法计算增加值却有内容——增加值的组成部分为劳动者报酬、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这便是生产法与收入法相区别的意义。
生产法计算增加值可以使我们知道中间投入的情况,收入法计算增加值使我们知道了增加值的分配情况。
这样我们既了解了中间投入的情况,又了解了增加值分配的情况。
营业盈余是一个非常好的概念,它反映的是生产的情况。我们想了解生产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盈余。
营业利润反映的是销售的情况,我们想了解销售情况时,我们应看营业利润。
当销售与生产相同时(指完全相同),投资收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不考虑时,营业利润与营业盈余相同(前提是营业盈余核算数据与报产产品相等)。
我们以上计算增加值的方法均是按权责发生制进行的,与收付实现制结果还有不同,实际上由于增加值的分配作用较强,我们应该用收付实现制计算增加值,而且应该用收入法计算。这样我们计算的增加值可靠性较高,更接近实际。劳动者实际得到多少报酬?国家实际得到多少税收?投资者实际分得了多少盈余?实实在在的增加值加在一起才是真正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这样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信度才高。

使用道具

藤椅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23: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支出法计算GDP公式推导
支出法计算GDP实际是最终产品法计算GDP,即通过核算年度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确定GDP。习惯上通过年度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销售和存货变动来确定本年度生产的GDP总值。
其基本平衡关系式为: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出口+国产存货变动
事实上,最终产品的销售还包括进口产品。
进口产品平衡关系式为:
本期进口=本期进口国内销售+进口存货变动
将上两式相加并整理可得: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进口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国产存货变动+进口存货变动)
令:
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国产国内销售+本期进口国内销售
本期净出口=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
本期存货变动=国产存货变动+进口存货变动
有:
本期国内生产=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净出口+本期存货变动
令:
本期国内销售=本期国内销售消费品+本期国内销售投资品
本期存货变动=消费品存货变动+投资品存货变动
本期国内销售消费品=最终消费支出
本期国内销售投资品=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本期存货变动
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ZF消费支出
有:
本期国内生产=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本期净出口
本期国内生产=(居民消费支出+ZF消费支出)+(固定资产形成总额+存货变动)+(本期国产出口-本期进口)
这两式便是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
以下是统计局有关指标解释: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  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及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最终消费支出  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土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支出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ZF消费支出。
  居民消费支出  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ZF消费支出  指ZF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ZF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ZF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ZF部门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变动两部分。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存货变动  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存货变动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  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一般把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统计局指标解释中将存货变动看成是资本形成总额的一部分。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存货变动中包括消费品存货变动,这部分应属于最终消费支出。
统计局指标解释中认为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这显然是错误的,因为GDP中计算的存货仅仅是最终产品的存货。
也就是说支出法计算GDP是一种有错误的方法,但总量计算可以认为误差不大,可以使用。
严格说来,支出法计算GDP并不是支出,只是生产的销售和存货变动。支出法计算GDP应称为最终产品法计算GDP。

使用道具

板凳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25:2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需求曲线方程是什么?
需求曲线是经济学价格理论中的很重要的一条曲线,它是与需求定律对应的。
需求定律是: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与需求量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价格下降需求量提高。
人们将需求曲线画成斜向下的曲线,有的资料画成斜率为负值的直线。直线方程大家都知道是一次函数方程(Q=KP+a),那么曲线方程是什么呢?
价格理论有一个概念:价格需求弹性。
价格需求弹性指需求量的变化率与价格的变化率之比。
用数学公式表示如下:
μ=(ΔQ/Q)/(ΔP/P)
或:μ=(dQ/Q)/(dP/P)
μ价格需求弹性,Q数量,P价格。
西方经济学对价格需求弹性有实证研究,往往给出很多不同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并且每一种商品只给出一个值。
笔者意识到,当μ不变时,μ=(dQ/Q)/(dP/P)不就是一个微分方程吗,那么它的原函数不就是需求曲线方程吗?
我们将μ=(dQ/Q)/(dP/P)变为:
μdP/P=dQ/Q
两边积分得:
μlnP+lnC=lnQ
或写为:Q=CPμ
这是典型的幂函数方呈,价格需求弹性μ为幂为负数。C为常数。
如果μ为正数,该方程表示什么曲线呢?笔者最初认为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是与供给定律对应的曲线。
供给定律认为: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供给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化: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经笔者研究供给定律是错误的,因为供给只能按需求供给,供给永远等于需求,也就是说,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仅仅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
经济学中常说吉芬商品,价格高需求量反而增加,这个现象的背后是价格需求弹性是正值。
笔者提出需求第一定律和需求第二定律:
需求第一定律:如果价格需求弹性小于0,那么需求量与价格反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降低,价格下降需求量提高。
需求第二定律:如果价格需求弹性大于0,那么需求量与价格同方向变动: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需求量减少。
需求第一定律对应的需求曲线是价格需求弹性为负值的需求曲线,即人们所说的斜向下的需求曲线。
需求第二定律对应的需求曲线是价格需求弹性为正值的需求曲线,是人们所说的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其实是需求曲线(也是供给曲线,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重合)。

使用道具

报纸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26:45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无差异曲线方程是什么?
无差异曲线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是指这样一条曲线,在它上面的每一点,商品的组合是不同的,但是,它表示人们从中得到的效用程度却是相同的.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两种商品或两组商品的不同数量的组合对消费者所提供的效用是相同的,无差异曲线符合这样一个要求:如果听任消费者对曲线上的点作选择,那么,所有的点对他都是同样可取的,因为任一点所代表的组合给他所带来的满足都是无差异的。
无差异曲线的概述
无差异曲线(Indifference Curve)在香港译为等优曲线,在台湾译为无异曲线,它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参见右图),其斜率一般为负值,这在经济学中表明在收入与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消费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两种商品在消费者偏好不变的条件下,不能同时减少或增多。



无差异曲线的坐标系的横纵坐标轴为两种商品的数量。无差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无差异曲线的方程是什么呢?
   我们先介绍一个常见的效用曲线方程:Ux=-X(X-2A)/A2(2是幂),A为餍足量。
我们假设另一个效用曲线方程为Uy=-Y(Y-2B)/B2(2是幂),B为餍足量。
如果上述两个方程表示两种不同商品的效用曲线方程,那么无差异曲线方程是:Ux+Uy=C(C为定值,C小于等于2)。
将Ux=-X(X-2A)/A2(2是幂)与Uy=-Y(Y-2B)/B2(2是幂)代入可得:
(X-A)2(2是幂)/(2-C)A2(2是幂)+(Y-B)2(2是幂)/(2-C)B2(2是幂)=1
令:(2-C)A2(2是幂)=a2(2是幂),(2-C)B2(2是幂)=b2(2是幂)
可得:(X-A)2(2是幂)/a2(2是幂)+(Y-B)2(2是幂)/ b2(2是幂)=1
这是以点(A,B)为中心,以a为长轴b为短轴的椭圆方程。考虑到X小于等于A,Y小于等于B。无差异曲线只能取这部分。
无差异曲线在(0,0),(A,0),(A,B),(0,B)四个点组成的矩形内。
自(0,0)点开始,至(A,B)点终。
对无差异曲线方程微分可得:
dY/dX=-(X-A)b2(2是幂)/(Y-B)a2(2是幂)
这是所谓边际替代率:(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MRS)
根据上式,边际替代率MRS为负值。
无差异曲线与需求曲线没有关系。由无差异曲线不能推出需求曲线。因为无差异曲线与价格没有关系。

使用道具

地板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2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效用曲线方程是什么?
效用指消费者消费某种商品一定数量获得的满足程度。当满足程度为100%时,我们称此时对应的商品量为餍足量,消费者消费的商品数量到此为止。
我们以商品数量为横轴,效用为纵轴建立坐标系。
假设效用函数的图像是抛物线,那么效用函数为二次函数。
我们设餍足量为S。则可以确认抛物线上三点坐标为(0,0),(S,1),(2S,0)。
(2S,0)坐标是假设抛物线是对称而得到的(理论上存在现实不存在)。
我们可以假设抛物线对应的二次函数为:U=aX2(2是幂)+bX(图像经过原点,c为0)。
可得以下等式:
1=aS2(2是幂)+bS
0=4aS2(2是幂)+2bS
解之:
a=-1/S2(2是幂)
b=2/S
则:
U=-X2(2是幂)/S2(2是幂)+2X/S=-X(X-2S)/S2(2是幂)
MU=-2X/S2(2是幂)+2/S=-2(X-S)/S2(2是幂)
根据边际效用公式,在边际效用为大于或等于0时,最大边际效用为2/S,最小边际效用为0。
注:效用函数图像是一段抛物线,边际效用函数图像为一段线段。

使用道具

7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34:2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供给曲线的三种理解
关于供给曲线有如下理解:
理解一:
供给曲线是用几何图形表示的价格与生产量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不同价格愿意并且能够生产的商品数量)。
理解二:
供给曲线是用几何图形表示的价格与计划出售的商品量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不同价格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
理解三:
供给曲线是用几何图形表示的价格与售出的商品量的关系(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不同价格愿意并且能够售出的商品数量)。
经济学教科书中的答案是理解二。
经济学教科书认为供给曲线是右斜向上的。
对于理解三的供给曲线来说,根据愿意并且能够售出的条件,显然这样的供给曲线只能是需求曲线的一部分,是斜向下的曲线。
如果理解二的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计划是根据(大致不变的)需求曲线制定的,那么理解二的供给曲线与理解三是相同的,也是斜向下的曲线。
如果理解二的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计划是根据“价格高出售数量多价格低出售数量少”的原则制定的,那么理解二的供给曲线是斜向上的供给曲线。
企业计划人员到底是根据什么原理或原则制定销售计划呢?是遵守能售出的原理还是不管能否售出就是按“价格高出售数量多价格低出售数量少”的原则制定计划呢?
笔者认为,企业计划人员应该根据能售出的原理制定销售计划,因为生产是为了销售,不是为了压货或其它。
现在回过头来说理解一,虽然有人认为供给曲线表示的是这个意义,但是教科书不是这样认为,我们还是以教科书为准。
关于生产的供给曲线能是什么形状,笔者认为有多种可能性。有斜向上的、有斜向下的、也有垂直的。如果遵守在一定时间内一定条件下的前提,假设生产正常,是垂直的可能性较大。因为生产能力确定后,企业在一定价格范围内不会调整生产量,尽可能按最优生产能力生产。

使用道具

8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4:36: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供给曲线为什么是荒谬的?
供给曲线在价格数量坐标系中是一条右斜向上的曲线,它的意义是数量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化,即价格越高数量越多价格越低数量越少。
数量是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这里有两个意义:一是愿意出售,有出售的愿望;二是能够出售,有出售的数量。
西方经济学家在讨论供给曲线时,往往又给出右斜向下的需求曲线。
与需求曲线结合后,他们得出如下结论:
在价格较高处,供给数量较多,这时呈现供大于求;在价格较低处,供给数量较少,这时呈现供不应求。
这个结论笔者认为是荒谬的。
如果在价格较高处供给数量多,供大于求,那么应该是去产能减少产量,但事实却是扩产能增加产量。也就是说,在价格高处,供给数量不可能是多的,应该是少的。
如果在价格较低处,供给数量少,供不应求,那么应该是扩产能增加产量,但事实却是去产能减少产量。也就是说,在价格低处,供给数量不可能是少的,应该是多的。
事实上,受产能所限,在一定时期内,产量有最高值。可以假设某一时期的产量是最高值。一般而言,生产是为了出售,除非价格过低,都会出售。我们把某一价格之下不再出售的价格称为底价。在底价之上,生产的产品视为愿意出售当然也能够出售。
这样供给曲线变成了一条垂直的线而不是右斜向上的线。
垂直的供给曲线的意义是:在某价格(底价)之上,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数量(这个数量是一定的)。
为区别西方经济学的供给概念,笔者提出提供量的概念。提供量是在某一时期一定条件下在某底价之上供给方愿意并且能够出售的商品数量。与提供量对应的线提供量线是垂直的线。
如果提供量线与需求曲线有交点,那么供给方可以市场出清。如果交点处价格较高,将导致供给方扩产能增加产量;如果交点处价格很低,将导致供给方去产能减少产量。
如果提供量线与需求曲线无交点,那么可能是底价过高或提供数量超过需求数量。底价过高如果要销售,需降低底价;提供数量超过需求数量需去产能减少产量。
一般的价格与提供量及需求量的关系是:价格高对应少需求量少提供量,这时会导致扩产能增加产量。当产量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后,价格会很低需求量会很多甚至饱和,这时会导致去产能减少产量。提供量一般都呈现由少到多又由多减少的变化。
综上所述:
在一定条件下,供给曲线绝不可能是一个右斜向上的曲线,右斜向上的供给曲线是荒谬的。取而代之的是垂直的提供量线。

使用道具

9
石开石 发表于 2018-2-21 15:12: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一种价格理论简介及四种价格理论简评
第一章 商品价格是什么?
商品价格是商品与货币交换过程中单位数量商品货币的多少。商品价格严格来说应称为商品单价。
如果我们用P表示价格,m表示货币,Q表示商品数量;那么有:
P=m/Q
第二章商品交换公理
商品交换公理的内容是:商品成交总金额(货币数量)等于商品成交单价与商品成交数量之积。
商品交换公理用数学公式可以表示为:m=PQ。
其中,m表示成交总金额(货币数量),P表示成交单价,Q表示成交数量。
如果我们把方程式左边视为需求方程式右边视为供给;那么m可以理解为购买力或需求,P可以理解为供给价格,Q可以理解为供给数量。
m=PQ的图像是马鞍形曲面。曲面上的每一个点对应着不同的商品数量与商品单价。
将m=PQ取自然对数并微分可得:
dm/m=dP/P+dQ/Q
或写为:
dP/P=dm/m-dQ/Q
第三章生产量、贸易量、提供量、售出量介绍
商品生产:生产商品准备出售的过程。
商品贸易:购买商品准备出售的过程。
商品提供:通过商品生产或商品贸易获得一定数量的商品准备出售的过程。
我们称商品生产的商品数量为生产量,商品贸易的商品数量为贸易量,商品提供的商品数量为提供量。
售出量是提供量中售出的商品数量。
当商品售出的时候,我们认为商品是在成交状态。当商品没有售出的时候,商品仅仅是在提供状态。
假设生产(贸易)量全部提供,生产(贸易)量、提供量、售出量有以下关系:
期初余额+本期生产(贸易)量=本期提供量
本期提供量-本期售出量=期末余额
期初余额+本期生产(贸易)量-本期售出量=期末余额
当市场出清时(即期初期末余额均为0时),有:
本期生产(贸易)量=本期提供量=本期售出量
生产量、贸易量、提供量、售出量都与供给有关,都是供给侧的商品数量。
第四章需求与供给量或需求曲线与供给量线决定价格
需求定理:在其它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之间是反方向的关系。即:价格越低,需求量越高;价格越高,需求量越低。
为了更好地理解需求定理,我们应知道价格需求弹性概念。
价格需求弹性即是需求量对价格的弹性,指某一产品价格变动时,该种产品需求量相应变动的灵敏度。
价格需求弹性=需求量变动率/价格变动率
我们用u表示价格需求弹性,Q表示需求量,P表示价格。
则:u=(ΔQ/Q)/(ΔP/P)
需求定理的数学意义即为:价格需求弹性u=(ΔQ/Q)/(ΔP/P)<0
当价格需求弹性不变时,需求曲线对应的方程是幂函数,价格需求弹性是幂。
需求曲线是遵循需求定理的曲线。
需求曲线一般情况是右斜向下的曲线。
假设市场出清,有生产(贸易)量=提供量=售出量。我们将这几个量统称为供给量。
供给量线是表示供给量的垂直线(表示供给量是一定的)。
可以认为在某一时刻(或时期)其它条件是一定的,那么此时需求曲线与供给量线的交点纵坐标就是商品价格。
需求曲线是可以变化的,供给量线也是可以变化的。
需求方决定需求曲线,供给方决定供给量线。需求方决定在一定价格情况下购买多少,供给方决定在一定价格情况下出售多少。
需求与供给量确定,商品价格确定;需求曲线与供给量线确定,商品价格确定。
第五章商品价格变化的几种情况讨论
商品价格是需求与供给量或需求曲线与供给量线共同作用形成的。
大致有以下情况组合:
1.供给量线不变,需求曲线上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增加)
此时商品价格会上涨。dP/P=dm/m>0
2.供给量线不变,需求曲线下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减少)
此时商品价格会下跌。dP/P=dm/m<0
3.需求曲线不变,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
此时商品价格会下跌。dP/P=-dQ/Q<0
4.需求曲线不变,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
此时商品价格会上涨。dP/P=-dQ/Q>0
5.需求曲线上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增加),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
此时商品价格会上涨。dP/P=dm/m-dQ/Q>0
6.需求曲线下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减少),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
此时商品价格会下跌。dP/P=dm/m-dQ/Q<0
7. 需求曲线下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减少),供给量线左移(相当于供给量减少)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上涨;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不变;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下跌。
8. 需求曲线上移(相当于购买力或需求增加),供给量线右移(相当于供给量增加)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上涨;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不变;
当dP/P=dm/m-dQ/Q<0时,商品价格下跌。
第六章商品价格高低背后的原因
需求与供给量原因:
我们知道:P=m/Q
在某一时期,可能是购买某种商品的货币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这样有供给量越多商品价格越低,供给量越少商品价格越高。
在某一时期,可能是供给量基本不变或变化很小,这样购买金额越多商品价格越高,购买金额越少商品价格越低。
需求与供给量是商品价格决定性原因,即需求与供给量决定商品价格。
成本原因:
我们知道:P=KC
K价格比成本,C成本。
在某一时期,可能价格比成本K不变或变化很小,这样成本越高商品价格越高成本越低商品价格越低。
在某一时期,可能成本不变或变化很小,这样价格比成本K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格成本比K越小商品价格越低。
成本是商品价格影响性原因,即成本对商品价格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商品价格,商品价格在成本上下波动。
第七章商品价格理论学派简介
价格理论主要有四个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边际效用价值论学派、供求均衡学派和斯拉法价格论学派等四个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
劳动价值论学派的学者有马格努斯、配第、穆勒、马克思也可以划入这一学派。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
边际效用学派
边际效用学派的主要学者有门格尔、杰文斯、瓦尔拉斯、维塞尔等。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
供求均衡价格学派
供求均衡价格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歇尔等学者。该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
斯拉法价格学派
斯拉法价格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拉法。斯拉法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
马歇尔的均衡价格理论已经成为当前主流的价格决定理论。例如,当前主要经济学教科书都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下,短期内,商品价格是由供求均衡点决定的,长期内(长期竞争均衡时),商品价格等于长期平均成本的最低值。这一观点,实际上可认为是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中的“短时期内,效用对价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而在长时期内,生产成本对价格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的现代版本。
第八章 四个学派商品价格理论简评
劳动价值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与价格有一定关系,但并不能决定价格。决定意味着生产商品的代价(如生产成本、劳动、社会必要劳动等)不变价格也不变,但事实是价格是变化的。
边际效用学派认为商品价格决定于商品的效用(边际效用),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对于大多数商品来说,其边际效用都会等于0,甚至变为负数。边际效用只是告诉我们,当边际效用为0时对应的商品数量是需要量即最大购买量,对于理性人来讲,不会花钱买多余的东西。
供求均衡价格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双方的均衡点决定的。该学派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给出了一个斜向上的供给曲线。供给无论是理解为生产、提供还是售出,在一定条件下都不会是斜向上的曲线。斜向上的“供给曲线”只有在需求持续增长或持续减少时才会出现,这时条件是在不断变化的(不符合供给曲线的假定条件)。
斯拉法价格学派认为商品价格是由生产投入-产出关系和劳资分配关系决定的。该理论极其复杂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使用道具

10
罗鹏 发表于 2018-2-21 15:34: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智囊都是函授毕业的,楼主再努力努力,看好你哟。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