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xuguw
1373 8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五) [推广有奖]

贵宾

泰斗

36%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保卫《资本论》

威望
3
论坛币
659057 个
通用积分
466.0612
学术水平
7108 点
热心指数
6183 点
信用等级
5677 点
经验
427503 点
帖子
29202
精华
21
在线时间
4672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11
最后登录
2021-2-23

xuguw 发表于 2018-2-24 21:53: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五)
在物的发展体系下,人的劳动发展为“物关系”所掩盖和役使,从而,社会发展具有“物役性”。物役性导致《资本论》中的“人类行动主体”似乎被理论删除了(例如阿尔都塞从中读出了“无主体的结构”),但事实果真如此吗?马克思以“资本主义社会”为工作跳板区分出主体类型的三种历史发展形式:“第一形式”是强制合作型交往关系,“第二形式”是独立个人关系的非合作型交往,“第三形式”是条件必然性得到根本解决的社会共同体自由个性类型的交往关系。交往是主体的直接诉求,诱导哈贝马斯做出如此判断:“马克思并不是按照一个社会的复合性的增加来评价这个社会的发展,而是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社会交往形成的成熟与否来评价社会发展。”但是,这种主体实践是从资本的历史向度做出的,和个人所有制的前两个发展阶段(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单纯个人所有制和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资本家所有制)相呼应。例如,对应“第二形式”的是商品经济形态社会中“异己的、对抗的主体”概念。

三种历史形式对主体发展的规定是单维度的,马克思肯定它的存在性,但同时强调了两个兼容性基础:人的依赖关系和物的依赖性。“物的依赖性”是针对客体维度的,“人的依赖关系”则仅针对主体发展本身(所谓的“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所以,需要把第一形式的“延伸或发展形态”考虑进来。人的全面发展建基于上述两大基础的发展:“主体的依赖关系”的创造性转化内涵的发展和“客体的依赖性”的历史扬弃意义的发展。这样看来,所谓第二个阶段(第二大形态或第二形式),也是不独立的,宁可说成和第一形式的发展形态历史同步,又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因素”发展同步。前者如恩格斯的确认:“随着家长制家庭的出现,我们便进入成文史的领域”,但是,“对这一点,马克思补充说:‘现代家庭在萌芽时,不仅包含着奴隶制,而且也包含着农奴制,因为它从一开始就是同田野耕作的劳役有关的。它以缩影的形式包含了一切后来在社会及其国家中广泛发展起来的对立。’”后者如《资本论》所确证的“工人合作制”的现代萌芽发展。要之,一旦把主体具体类型和客体财产类型基于历史时空条件结合起来考虑,所有制关系的内涵即得以饱满化。此为统一构造“生产关系——交往关系”意义之可能。深一步而言,其实,这里同样存在着第一形式和第三形式“直接耦合”的情形:如在中国社会,它表现为“家→国”和“国→家”运动链条的成长。同样,中国文明的早熟性及其近代的衰落,亦只能由此来说明。于是乎,可以阐明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特性:肇始于“家国社会”,成型于“国领导家的中华帝制时代”,而最终作为“社会主义工厂”发展成长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现当代。导致有史学家惊呼:“总之,在传统中国,私有制的发展不是太早、太多,而是太少、太不充分,缺乏健全发育的法制保障。如此,中国进入现代的艰难才可以被理解。”

要之,划分历史经济形态的依据不独为客体标准,主体发展规定亦是一考虑项。例如,中国社会向来贯通于“家事国是”乃至“家国天下史”,所以有此生长规定: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莫能臣也!并且盖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而能达到主客体互系境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然则,吾何以知天下然哉?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此种境界若单独从主体方面来讲,则是: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则不相往来。可据此得出这样的观点:“从发生学过程来看,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是沿着一条自然演变的路线前进,个人的‘主体性’从来没有独立过。”即是说,中国没有典型态的独立个人财产意义的私有制的历史发展。“在中国传统社会,由于缺乏健全发展和法制保障的社会环境,私有产权的发展是不充分、不独立、不完全的”,于是可以说,“‘公私’就这样混成于中国传统社会”。但同时,又不能说中国历史上不具有财产制度,董仲舒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从中显见了财产观念在古代中国社会当中的普及性。严格意义说,中国只是不具备私人财产极致发展的历史土壤,而极力地把“财产”融入身份管理制度和体系中罢了。

剪不断,理还乱。不同占有主体类型是如何贯通的,以及相应地,公有制的占有主体是如何具体地历史发生的,是需要通盘考虑的一个事体。为全面理解问题,需要同时性地考究家有制、国有制的纵通与横通,以形成对“贯通性”的内在把握。从经济层面看,中国家国形态当以“地租攫取型社会”表征之,这样可把组织学的通常意义的科层建设和宗法、官僚制统合起来。中国式的国家则以“赋税管理型国家”续代之。从“纵通”看,家有制具有家私有制和家公有制两种发展样态或类型,同样,国有制亦可有两种:国私有制和国公有制。但是,构成产品经济形态占有主体内部过渡规定的是“家私有制向国公有制的历史过渡”,这就把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横通性”(特别是打破了家私有制和家公有制之间的“非此即彼”的关系)历史发展化了;或者毋宁说,内部过渡以“家私有制向家公有制的历史过渡”规定为发展上的小循环,而以“家私有制向国公有制历史过渡”的本身为发展上的大循环。大循环中圈套了无数的发展意义的“历史小循环”,这样才提供了国私有制和国公有制“社会横通”的理论上的可能。

地租显然是经济层面家有制之实际发起者。在中国,地租的“共主”是广泛意义的。这就是“家(单位)”的深厚性。例如说,“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主要有三种连结方式:血缘、地缘和业缘(业缘当作泛义解,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同业’关系)。细致考察,不难发现历史上的社会互动模式虽时有程度不同的变迁和演进(从上古的宗亲合一、封邦建国,到中古的门第郡望、门生故吏,到近世的同乡会、商帮、公馆公所),但以家长制为核心的血缘在中国社会中始终是最具原生性的人际互动模板,属于社会深层结构性质的东西。地缘和业缘无不受到血缘传统力量的浸染融解,往往畸变为带有亚血缘或准血缘色彩的混合型样式,与西方有别”。“家社会”是地租关系之高度性的普遍发展,是为“地租攫取型社会”。它是排赋税的。这是“家”和“国”的外在对抗性。实际上,历史上的国家正是从对“家单位的租”的夺取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察见最初含义的“国家”是军事制国家。“军事国家”是最初时期的私有制发展的最高形态,也是极端形式。它以“极端的家形式”压制了个人财产关系的成长。历史解决的办法是找到了“宗教国家”这一有效的替代形式。宗教国家可以被看作对军事国家的外在的扬弃:“各部落之间的联盟是相当松散的,相互争斗时有发生,为了争霸,那些有作为的领主率先在本部落实行变革:一是削弱内部贵族势力,强化集权;二是鼓励、支持商业,实行重商主义,增加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导致城市和市民社会的形成。”与之相反,中国是没有宗教的;中国的家是具体的,没有抽象的“家”“国”概念。而实际上,秦灭六国依靠的是军事手段和“政治国家”的制度实体这两项法宝。秦以郡县制首开“中国官僚政治”,唤醒了“家国意识”。史考这种政治意志又是由商鞅变法予以巩固的。“《商君书.垦令》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历史文献。这是商鞅为秦国起草的关于耕垦荒地的一道法令,共提出了20项对策,涉及地税制度、商品税制度、徭役制度、刑罚制度以及取消贵族特权、防止贪污、压抑商人、制裁奢逸等政策,有似纲领性文件。其宗旨都服从同一个主题:督促民众积极耕垦土地,实行以耕战强国的目标……这里出现的‘公作’与‘私作’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受田农民耕垦私田外,必须为国家负担‘公作’。‘公事’‘私事’是密切关联在一起的,两者不可或缺……因此,从整体上看,授田是手段、前提,赋役是目的、效果,相因相成,是一项不可分割的国家主义性质的体制。”

于是,历史上出现了两种式样的国家演进序列:“军事国家——宗教国家”和与之对峙的“军事国家——政治国家”。中华社会属于后一发展类型。政治国家之建制实际上建立了“赋税分割地租”的稳定性制度安排。这是“以消费为中介”的生产类型的发端,而全面启动了社会产品配置的再生产行动。其突出地表现为赋税管理,又完全建基于“家社会”,——这就是中华样态的国家管理的“数目字的算计”。有史家称:“很明白的事实,古代中国为什么要由租庸调制演变到两税制,再到一条鞭,最后到地丁制?不就是国家(王朝政府)意识到社会实际情形变化了,要保证一定的‘数目字’到手,赋税管理规则不得不随时而灵活变化……更不用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数目字管理的严密!”思想认识上的反映则是“家国天下观”和“民为邦本、民富国实”的国家政治经济观;“赋税管理型国家”并且导致“中华经济的理论分析也大都由主管财政经济的官员做出”,因而“是典型的财政与经济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而黄仁宇则以明朝的财政管理为例,从另一角度说明了问题的实质与复杂性:“明朝力图在一个广大的帝国内强制推行其野心勃勃的中央集权的财政制度,这种做法超出达到这种程度的技术水平。”于是,他感叹到:“明帝国缺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军事和经济竞争的意识,因此,并不关心行政管理效率,即使政治制度恶化,也不会立即导致危机,人民对行政管理不善有着相当大的忍耐力。”这显然是一个反面的历史实例,但说明了“中国财政税收”的非独立性质。

由此印证了把传统家有制和国有制归并为“统一化地租社会”予以考虑,目的即在于把握地租经济社会发展类型。盖因地租社会形态统一了上述“地租攫取型社会”和“赋税管理型国家”。如本书第四章列举马克思的说法:“在重农学派看来,剩余价值只存在于地租形式中。”从简洁处起论,地租与剩余价值构成理解产品社会和商品社会经济关系之“枢纽”。这样可以类推:地租社会的发展同样是由“绝对的地租攫取”扩展为“相对的地租攫取”,靠的是国家赋税管理杠杆,以至于有黄宗智所谓“内卷化”和“过密型经济增长”界说。在地租经济社会中,地租攫取往往依靠行政力量作保证,从而绝对产品地租之攫取就是制度的平均值。而所谓相对产品地租之攫取则取决于赋税管理水准和制度设计艺术。这样,我们可简单对应“地租攫取型社会”(基石是家有生产制度)与“剩余价值攫取型社会”(基石是工厂制度)以及“赋税管理型国家”(王朝)与“国民收入管理型社会”(现代国家),得出结论:一者是多元主体协作的“共主”统治关系,一者是“二元对立”的统治关系;一者遵循“等级身份”分配规律,一者遵循“平均利润”分配规律。即如果说在资本主义体系中,“相对的地租”(级差地租)之获取是社会发展必然,从而资本家阶级养活“地主”(土地所有者)的方式就是创制“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经济成长方式,那么,“等级身份”之赋税管理是导致“相对的地租”(具有生产发展水准的产品地租供给)的攫取乃是社会偶然的,由此,转而更加依赖对“绝对的地租”的攫取。这是招致帝制大一统时代制度内敛型特征取向的内在根由。

产品经济形态向内之内敛型发展和商品经济形态向外之扩张型发展由此分野,分别定位于不同的剩余产品生产模式。基于欧洲剩余价值生产的充分的扩张性,马克思有理由相信后者能够吞噬前者。由此他强调,“现代形式的地产是资本对封建地产和其他地产发生影响的产物”,而“现代地产的最后产物就是雇佣劳动的普遍确立”;马克思以试图有别于传统地产经济规定之“现代地产”为中介作用规定,阐述“雇佣劳动”的历史产生,目的在于说明经济形态内部结构上的依存性。在此基础上,又必然产生“枢纽范畴”的历史性变革:“地租”一跃而彻变为“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体结构大变局的结果。这就是“身份生产关系”统治形制之于“财产生产关系”统治形制的历史转换性。无疑,欧洲社会统治形态的转换是历史彻底的,即所谓的“走出中世纪”。“青年马克思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认为,前市民社会中的‘政治’阶层在市民社会中已经变成了纯粹的‘社会’阶层;但是,赋予它们作为社会和国家的中介的政治功能,无法与‘在政治领域自身当中把人们赶回到其有限的私人领域的尝试相提并论’。”马克思的另外的一个考虑因素则是:土地所有制(地产)的‘崩溃’应当是系统的,从而在“现代地产”和“传统地产”之间具有必然的内在承继,而这一“承继”恰好就构成资本与雇佣劳动之“中介”,因为,这是“历史的过渡”。当然,马克思不能考量到中华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产”的多重占有身份的“非解体”性质。例如以皇权为代表的国家地产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基于身份上的不可分性及其与家产制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身份与财产合一型”的地租攫取体制必然严重依靠“管理型国家”的存在,并不断赋予“合法性”地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已有 2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收起 理由
Ligzdnzhu + 5 + 5 精彩帖子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学术水平 + 10   查看全部评分

本帖被以下文库推荐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xuguw 发表于 2018-2-24 21:55:1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政治国家是身份关系的聚合体和垂直管理机构,是“身份”和“收入”对接的制度创设。“‘大一统’与‘封建制’最鲜明的区别,就在于以流动的官僚制代替世袭的贵族制,封国尽变为由中央任命的郡县职官来治理。从此,严格意义上的贵族在中国不复存在。”它的普及基础是家有生产制度的发展,而形成了“基础——上层”社会系统性构造;就设施而论,这是家有制——国家制设施之制度主体的自下而上,谓为中国特有之制度自发秩序。在“基础”环节中,身份与财产的脱离关系一旦形成,商品生产和商品经济也就相对地发展起来。在这个时候,“赋税管理”同样能够形成对价值收入和剩余价值的“强力分割”。如改革家王安石提出的“不加赋而国用足”思想,在帝国体制内引入和刺激商品的生产与流通,以期达到这样的效果:如果经济的额量扩大,则税率不变,国库的总收入仍可增加。另外,从“税人”到“税地”,则意味着中国土地关系的长足的历史发展,主体批判和客体批判的规定趋于合流。“凡此种种,都说明在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很早就平肩而行,相互交织,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并不很低。”
要之,劳动力商品说明的是“独立个人之身份”,远未穷尽身份的内涵逻辑。关于中国商品批判以及相应的中国资本批判的特殊发展问题,需要从对“中国身份”的多重识别的路径考察入手。中国是关于身份构造之极其复杂的社会。因而更进一步的做法,是需要从身份系统对财产关系制约性的分析入手,展开对“中华产品生产方式”(身份生产关系之生成运动规定)的历史勘察,例如说,中国没有典型奴隶制和封建制的“长子继承权”财产发展的制度土壤,便根本上束缚了资本之独立性与社会集聚性。中国是发展典型与制度典型的混合。中华商品生产方式得不到长足发展的内部原因在于身份制的长期历史做大和因承沿袭。

但总的来讲,中华历史之产品配置经济是内含了“商品经济规定”于其内的,主体相得益彰于客体发展。从而,主体性得到充分巩固,主体批判得到了历史张扬,并且建基于一定的时代物质发展基础。这些条件,使得我们这个国度能够广泛建设“公有制主体”,以劳动的超越发展,迎来现代公有制经济的曙光。并且,从完成了的过渡看,中华所有制的现代化进程仍然直接借助了客体批判的规定:现实的起点是“国身份”占有主体的私有制类型向“现代国家所有制”之激进过渡,中间涵括“家公有制”历史发育过程。由此,从外部表现出来的过渡是“商品私有制”向“产品公有制”的一次整体意义的“历史大搬迁”。商品所有制类型将要逐渐被历史革新。与此行动伴生的是产品所有制内涵的“历史更新”:单纯意义的家有制和国有制的互动模式,为公有制发展与完善导向“集体所有制”(所谓“集体”,即现代“家身份”之占有主体)和“全民所有制”(所谓“全民”,即现代“国身份”的特殊称谓,是占有主体的人民化内涵)的互动模式所更换,并内在兼容了处于革新状态的商品社会所有制类型。过渡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如此,才能深刻理解诸多中间形态:它们兼具“身份生产关系”以及“财产生产关系”特点,失掉了单纯的特征,因为功能特性上的分进合击,彼此扞格不入,它们可能使经济显得不稳定,但充满“活力”。归根结底,它们以复合体规定与形态赋予历史系统极大的弹性。

本章附识:题写本书,如心中有块垒,不吐不快。求中西贯通,《资本论》和中国典籍语义贯通是纽结关系,背后的规定是工作逻辑贯通。众所周知,马克思理论的全部意义和工作内涵在于说清楚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结合关系,说明规律发生作用的不同点,进一步提示出对资本生产予以历史扬弃的方向。同时,人们总彷徨于此点:产品社会的发展规律究竟是什么?要之,商品社会的实体构造是生产关系——交换关系,从中揭明前后相继的两个发展规律,即价值规律(“市”的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厂”的规律)。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的线性路线又作何解?面对历史,问题并不难以解决。恩格斯怎样强调这个问题呢?“政治经济学,从最广的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的科学。”显然,它的两头被合并,中间被分解,以至于必须坚持“产品经济形态——商品经济形态”并驾齐驱的历史发展逻辑(一者解决主体批判问题,一者解决客体批判问题)。正如商品社会从来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一样,产品社会的发展也不应当被从认识上孤立起来,同时,经济形态终归还是社会形式,实体方面的规定是产品生产和商品生产,两者之间具有历史的内在关系,两条道路是彼此依存共进的。产品社会的第一形态,即它的初级态,担负为价值规律准备条件之历史任务,可视为“准价值规律”规定在起作用(社会身份产品对社会总产品的生成关系);产品社会的第二形态,即它的高级态,担负扬弃剩余价值规律、为人类联合体生产准备条件之发展任务,则可看作“超剩余价值规律”取向的规定在发挥作用(社会产品的法则重新发挥作用)。据此,可把更为一般意义的劳动发展与产品配置说成准价值之运动规律,——如中国古代社会“家”的经济规律。产品规则和商品规则是历史中形成的两种经济运动表现。另外,也完全可以把公有制下社会生产的计划和比例的组织形态意义的规律(从这一层面上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亦即“有计划的市场经济”)视作超剩余价值之运动规律,——如中国现代社会“国”的经济规律。从家国社会主义到劳动社会主义的社会历史具体实践表明:规律从来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而有着实在之经济内容,是对主客体的具体发展规定的客观陈述。如此,可从历史进程中取出两个权力体系:(1)生产力体系——人对物的批判,以人的物化为发展指向性,或曰第一权力体系;(2)生产关系体系——物对人的批判,以物的人化为发展指向性,或曰第二权力体系。权力体系乃是相互嵌套的工作系统,不是简单并列的两个概念层次。尽管由人来设定,第一体系说到底是发展了客体的力量,使客体成为如下完整之存在规定:出发点是客体,通过不断吸纳主体的规定,成型为完善的客体发展体系,——在这里,被吸纳的主体实际是作为“客体”看待的。马克思在四重义项上运用生产力概念:一是生产条件,二是从生产条件来看的生产形式,三是客体,四是从客体角度对待和运用的主体概念。生产力发展道路是客体批判→主体批判→客体批判。第二体系因应第一体系进行,马克思《资本论》总以批判规定鸟瞰之,以“客体批判”特别地说明。客体批判说到底在于发展和汇聚主体的力量,使之成为“社会”:出发点是主体——主体权力的规定以及主体对客体的占有或支配,不断内含客体发展内容,吸纳客体规定,通过发展出客体的越来越有效服务主体的规定,使客体成为“智能自然”,而主体自身亦得以进化。以上,其实讲述的是主体概念不断完善和成型化之渐进过程。与之对应,马克思同样在四重义项上运用生产关系概念:一是生产形式,二是从生产形式来看的生产条件,三是主体,四是从主体角度对待和运用的客体概念。第一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是“知识关系”(主体对物质世界的了解)。这个过程是永无止境的开放和发展过程,直至使主体自身同样成为物质系统的智能组成——所谓人的物质化;这就是“客体批判”的人类史前发展时期任务的终结,并于规定性上向生产力系统回归,由此开创人类真正形态之历史发展时期。第二体系的核心工作内容是“身份和财产关系”,即物以人格化的关系成为人的系统的组成。生产关系发展道路是主体批判→客体批判→主体批判。因此无论是生产力还是生产关系,均是典型存在者的具体或抽象规定,它们均是历史用语,而非一般科学用语。扼要地讲,族民、社会劳工是由主体力量激发出来的社会权力结构:前者是“直接激发”类型,相较而言,后者是“间接激发”类型,经历市民→资本的迂回发展过程。市民、资本代表了纯净化的经济运动(马克思集中探讨的“资本”乃是纯净化的经济政治一体的大写概念的发展规定),即作为系统客体概念(社会力量依靠客体的集成激发而出),指示商品生产的生发、演变及成长、演化的质性过程。而尤其要指出,族民→社会劳工是中国主体系统的生成,即特殊社会形态演变和缓慢分化的过程。主体和客体在权力结构类型上固然相异,甚至截然对立,但彼此互系而统一。综之,抽象规律仅仅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中,历史具体规律则存在于历史具体行动中,例如,直接产品生产与个体商品生产之间以及组织化的社会产品生产与社会化的资本商品生产之间,均是相生相克状态的具体联系(社会空间的生产力、生产关系总在“主体批判”“客体批判”纽结关系上统一),整体看,这就是人类劳动过程文明规划的历史态、现实态和未来态。

【本章判语.历史回响(大结局)】鼎革铁流,坎坎伐檀。青篙一支,曲歌淙淙。星野雄风,逻辑大用,潇潇起,洞庭湖面雨。沧海遗篇,史怀浓烈,文章万种。而今历尽沧桑,思飞遐迩,往事越千年。待从头,笑在丛中,看山峦起伏,家国无数。总有新桃换旧符,神想无穷。心悦灵犀,彩翼双飞,行与君同。而今识得社会主义,家国天下一张弓!



2017-09-24 xuguangwei 牛马之音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五)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MTgwMTU0MQ%3D%3D&idx=5&mid=2655963419&sn=927e9c2cec895ccc66e1142a70ca0139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5   查看全部评分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8-2-25 17:32:4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牛马之音:《保卫资本论》修订版节选【国学马克思主义吧】_百度贴吧https://tieba.baidu.com/p/5564534311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1993110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8-2-25 17:39:5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五)【资本论吧】_百度贴吧  https://tieba.baidu.com/p/5564391226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giresse + 2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0   查看全部评分

http://weibo.com/u/1496263003?from=feed&loc=nickname&is_all=1
回家回历史回中国!

使用道具

水调歌头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2-25 20:21:5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已有 1 人评分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uguw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8-2-26 16:03:1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水调歌头 发表于 2018-2-25 20:21
对中华地租社会有何看法?

使用道具

xuguw 发表于 2018-3-9 19:06:2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水调歌头 发表于 2018-2-25 20:21
《保卫资本论》尾论完结篇——主体批判与客体批判(五) - 读书 - 红歌会网  http://www.szhgh.com/Article/wsds/read/201803/162969.html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收起 理由
yyj_1976 + 3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30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yyj_1976 在职认证  企业认证  发表于 2018-3-9 19:29:5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已有 1 人评分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xuguw + 5 精彩帖子

总评分: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twt05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18-10-20 18:55:0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谢谢分享,支持楼主,论坛有你更精彩。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8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