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hj
3547 46

耗费补偿价值论---再再教育wzwswswz [推广有奖]

31
hhj 发表于 2018-7-4 10:32: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这个利益分配的自然机制中,每个人都是市场的雇佣者,包括劳动者与资本家,及一切依靠市场机会生存与发展的人。过去我们只是说劳动者是资本家的雇佣者,他们受资本家雇佣,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收入,以维持自己及自己后代的生存。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人,只要他必须依靠市场机会来生存与发展,那么他们都受市场的雇佣,受惠于市场所提供的一切机会,也受险于市场的一切波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不存在什么资本主义,也不存在什么劳动主义,只存在“市场主义”。资本家作为自己资本的经营者,在市场风浪中所承受的风险与压力比雇佣劳动者大得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他们决不是一种单纯的利益享受者,他们的资本随时有可能被变幻莫测的市场所吞没。比如投资实业或股票,都有风险,只有那些保障获得固定利息的投资,才几乎没有风险,如银行存款及国债等。在某些市场条件下,无论是劳动还是资本,都呈现出“过剩”状态,如此,劳动力的价格被压得更低,资本的价格也被压得相当低(体现为更低的资本[资金]利率);甚至劳动者失业,资本家血本无归。
在这种情况下所形成的分配机制我们可称为“雇佣分配”,它必须为市场提供可以接受的相应效用,才可获得收益分配。这种分配是充满竞争性的,是人与机器、资本与资本之间争夺生存权的竞争。这种雇佣分配的矛盾性是:自己所处的行业生产出来的物品越多,越难销售,自己的生存也就越成问题。生产过剩形成经济危机,并导致人的生存危机。马克思主张消灭雇佣劳动,其思想就是要通过消灭雇佣劳动的整个制度而消灭这种雇佣分配,消灭那种使人必须通过出卖劳动力才能获得生存条件的“人类异化”。但是,我们仍然没有看到完全消灭雇佣分配的可能性,只是看到可以减弱其存在的可能性。

使用道具

32
hhj 发表于 2018-7-6 10:28:5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本质规律同时也告诉我们另一种分配方式,即“福利分配”。因为价值本质规律迫使物品的价值最小化,这意味着物品更容易为人所获得。比如我们知道,自然水特别是自然空气,是最易为人所获得的,它们的稀缺性最小,丰富性最大,并且自然生成,不需要耗费人的任何成本代价,因此自然水与自然空气可以做到无偿供给。无偿供给的物品具有最大的福利分配性。价值本质规律使物品价值趋向最小化,因而使物品具有更大“福利分配”性质。它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比如现在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手中可以掌握很多物资,由于这些物资的价值比过去低廉得多,所以可更多地无偿调拨给灾区人民、下岗失业人员,还可无偿送给某些地区的人,让他们“退耕还林”等等。现在人们随便在哪一朋友家多吃几顿饭,经济上都没什么问题,主人家都可承受,因为主人能够以较小的代价得到招待客人的各种物品。这就是“福利分配”,它具有无偿给予的性质,它与“雇佣分配”不同,雇佣分配意味着必须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辛苦劳作,费尽心力与钱财,才得到一些东西。当代,随着人类经济运作方式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与资本密集型过渡,通过单纯出卖人类体力来谋求更好的生活已变得越来越难,没有技术的劳动者,难以找到工作,而有一定技术的劳动力,也比以前更难就业。自己的劳动力商品无法销售出去,自己的生存就成问题。这是雇佣分配带给人类社会的难题。
人类的经济目标,就在于实现这种“福利分配”,它必然要建立在“物品价值趋等于零”的基础上,建立在物品非常廉价的基础上。一个物品如果其价值还很大时你要拿它们来实行“福利分配”,那就会犯很大的经济错误。过去“社会主义大锅饭”所犯的就是这类错误。价值本质规律则使我们看到这个希望,看到分配从雇佣分配渐渐向福利分配转化的必然性与更大可能性。

使用道具

33
hhj 发表于 2018-7-7 09:18:0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了使价值规律具有更大解释力,马克思把价格偏离价值的现象也归结为价值规律的作用范围,甚至特别指明,价值规律正是通过这样的偏离波动而表现和贯彻下去的。正如著名的社会主义经济学教科书所说:“价格脱离价值并不是价值规律的作用有什么缺陷,相反地,这是实现价值规律的唯一可能的方式。” 比如价值10元的一个物品,它的价格有时是12元(甚至更高),有时是8元(甚至更低),这些,都不过是价值决定价格的一种必要的波动性体现---尽管人们对此充满疑问,特别是波动过大的时候。许多人则因价值规律容许这种波动而干脆抛弃它,想以纯粹的供求关系来说明价格的变化。
  但马克思除了指出价格可以在价值的周围作一定程度的偏离波动外,似乎没有对此作更深入的解释,即为什么价值规律会体现为这种波动?使得价格可以高于或低于价值,并且使高于价值的价格下降,低于价值的价格上升。他最深入的说明似乎是以下这段话:“需求和供应的波动,每次都把商品的价格引导到生产费用的水平。固然,商品的实际价格始终不是高于生产费用,就是低于生产费用;但是,上涨和下降是互相抵销的…只有在这种波动的进程中,价格才是由生产费用决定的”。 在此,马克思明确预示:价值规律作用的核心是:生产费用决定价格。但是我们在研究了这段话含意深刻的思想后,仍然认为有必要对这个规律之所以以波动的形式起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波动?高于价值的价格为什么会回落到价值的层面,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又为什么会升回到价值的层面?

使用道具

34
hhj 发表于 2018-7-12 09:52:5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值规律中的价值意义实际上是“代价耗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即他上面所指出的成本性的“生产费用”;代价耗费越大,成本就越大。因此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便变成价格围绕其产品成本的大小上下波动。由此我们可以获得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最合理又最令人感兴趣的解释:当产品价格大于其成本耗费时,便产生超额利润,超额利润的存在会刺激供给增大,从而使价格趋向下降。相反,当产品价格低于其成本,产生亏损时,供给减小,使价格上升。在这里还有“需求”因素的作用,因为当产品价格大于其成本时,价格较高会抑制需求,从而使价格的抬高受到抑制;而在亏损情况下,由于价格处于较低程度,因此会刺激需求增强,从而推动价格抬高。
  这样简单的阐述即可完满解释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现象,它实际上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另一种内容深化了的存在形态(所谓“深化了的”供求关系是指包含‘成本’因素的供求关系)。因此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及它所包含的价格波动性是与市场供求关系相一致的,并没有矛盾---当然这个市场供求关系必须是“深化了的”,而不是表面上的供求关系,表面上的供求关系即是说,供大于求时价格下跌,供不应求时价格上升。价值规律决定着供求关系,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借深化了的供求关系来理解价值规律。
  在这里,表现为“成本”的价值,既可以是个别价值即个别成本,也可以是社会价值(市场价值)即社会成本。
西方市场经济学有“均衡”与“非均衡”的概念。均衡也即是价格等于价值的市场状态。非均衡即是价格背离价值的上下波动时的状态,其中,非均衡状态有回归均衡状态的趋势。当然这些都要在充分自由的竞争市场状态下才能成立。

使用道具

35
hhj 发表于 2018-7-13 09:58: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在经济生活中,购买力是相当关键的一种经济力,供求关系中,需求的大小就体现在一定的购买力上。因此如果单纯论说什么需求而没有涉及到一定购买力下的需求,那是相当空洞的。马克思说:“社会需要…总是指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这样,所谓需求并不是一个先决的条件,实际上,供给比需求更具有先决性,因为正是一定的生产性的有效供给,才能使人获得一定的购买力。如果没有一定的生产供给,就不具有相应的需求能力---购买力;因此所谓需求并非凭空产生,在市场的供求关系中它还不是先定的决定因素,决定因素的是生产供给状况,是“有效供给创造需求”。
说到“有效供给创造需求”,必定会使人想到让•萨伊那著名的“供给创造需求”论断,这个在萨伊看来也相当离奇的思想,一直对他身后的经济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他说:“…我们得到一个乍看起来似乎是很离奇的结论,就是生产给产品创造需求”, 他还说:“直得注意的是,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 他的这个思想可以说是卓越的,因为他看到,生产活动每产出一个产品,就已经带动起其身前的一系列产品的生产与销售。 比如生产出一辆汽车,已经带动起钢铁业、煤矿业、运输业、电力业、人力资源等等的生产,这些行业的生产与成功销售,反过来又对汽车产生需求。所以他所说的“一种产物一经产出,从那时刻起就给价值与它相等的其他产品开辟了销路”是有道理的,无论过去还是现代的人类经济,也无论是市场经济还是其它别的经济方式,经济活动中由供给所带动起来的一环紧扣一环的供求关系,都是如此进行。马克思曾批判萨伊的这个思想,说它是错误的,因为无论如何,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马克思的批判显然也不错。为什么呢?为什么供给并不能创造出完全消化供给的需求?那是因为具有需求能力的人将自己手中的购买力贮藏起来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把钱存起来”了。 如果没有这种购买力贮藏,萨伊的这个思想仍可完全实现,供给是可以为自己创造出完全的需求的。当然这个思想的意义并不一定在于“供给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如果不完全创造相应需求,只是部分地创造自己的需求,那这个思想也很有意义。实际上马克思自己“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也包含类似的思想,至少包含“需求是由生产供给创造的”,而不是需求自己创造的;因为所谓“有支付能力”无非就是指:通过供给而获得的“支付能力” 。因此从更深的经济学思想上看,马克思与让•萨伊并无太大矛盾。当然也许有人说:人的欲望无穷,什么东西都想要,特别是贫穷的人,他们想要的东西太多了。但这是没有经济意义的需求,有经济意义的需求始终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以前美国人一直认为中国人缺乏购买力,因此他们自己的商品来到中国,销量与价格都难达到理想的程度。这能说明中国人对美国货没有需求欲吗?不是,而是中国人还没有相应程度的购买力与支付能力。因此在这里应该除去这种空洞的“需求”不谈。其实,在创造者们还没有研造创制出某种新的物品时,在广大消费者还没有实际领教过这种新物品的用处时,人们无论如何都难以想象得出对它的实际需求。比如在百年前,人们对今天普遍存在的电视机并未显出丝毫的实际需求,因为这些物品还没有被供给出来,展现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当某物品真正供给到市场上,人们见到它的功用,开阔了自己的眼界后,才会形成对它的现实需求。所以,无论从物品价格上还是从物品功用上,都是供给在创造着实际需求;研制出一种新的物品,也就等于开创出一个新的市场,在这新的市场里供给创造着自己的需求。

使用道具

36
wzwswswz 发表于 2018-7-13 16:3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8-7-12 09:52
价值规律中的价值意义实际上是“代价耗费”,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抽象劳动的凝结”,即他上面所指出的成本 ...
你这是在独创性地回答你33楼就马克思的“生产费用决定价格”而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波动?高于价值的价格为什么会回落到价值的层面,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又为什么会升回到价值的层面?”还是在复述马克思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使用道具

37
hhj 发表于 2018-7-14 08:44:5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zwswswz 发表于 2018-7-13 16:31
你这是在独创性地回答你33楼就马克思的“生产费用决定价格”而提出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波动?高 ...
我这是重审与强调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这个观点既是马克思的,也是我的。因为尽管马克思这个观点已经有100多年,并且据说许多学者都以背马克思的东西混饭吃,但是,他们对马克思的价值即耗费的观点基本上并不深刻理解。

使用道具

38
hhj 发表于 2018-7-14 09:03:5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由于“供给不能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我们有必要将其修正为“有效供给完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为有效供给强调供给的有效性,强调要向市场供给适合人们购买力水平与愿望的产品。所谓“有效供给”有两方面意义:一个是产品的价格要比较低,另一个是产品的品质与品种要尽可能理想;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平常所说的“价廉物美”,或者“性能价格比高”。因此说有效供给,就要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消耗,同时尽可能开发新品种,并提高产品品质。这一点在前面“价值本质规律”里已经强调了。
经济学历史上著名的供给学派,根据它关于“激励”的基本主题而提出“减税”观点与政策主张,因为通过减税,可使最终产品的价格降下来,从而促进产品销售;同时,也使生产者更能获得一定利润,---生产者获得利润是促进生产者继续生产的直接原因,因而也是促进就业的基本条件。 从而对生产供给与消费需求都产生激励作用。因此它符合这里所说的第一个要求,即“产品价格要比较低”。但减税并不能直接达到降低产品价格的效果,虽然它可以直接使生产者获得更高利润;要使减税能够降低产品价格,还存在着复杂的中介过程,比如是否存在比较充分的市场竞争等。 但这种供给学派似乎忽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个要求,即“产品品质与品种要尽可能理想”。因此“减税”并不是有效供给的本质反映,只是多种有效供给手段中的一种可以通过ZF行为施行的手段(在ZF部门的行政行为比较泛滥的国家,“减费”显得比减税更重要)。所以,如果通过这种减税达到目的的做法最终失败,仍然不能否定有效供给对复兴市场的关键意义。
萨伊的这个思想对后来的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产生很大影响,凯恩斯的理论(从理论根源上说)很大程度是由萨伊的这个思想引诱而发,同时也是对这个思想的研究与修正的结果。他说:“自从萨伊和李嘉图时期以来,古典经济学者们都在讲授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学说---其大意是:全部生产成本必须直接或间接地被用来购买所生产出来的产品,但对该学说,他们并没有很清楚地加以说明”。 “作为该学说的一个推论,任何具有购买力的个人的节制消费的行为被认为必然会使由于节制消费而解放出来的劳动和商品被用于生产资本品的投资”。 可见,购买力贮藏,即凯恩斯所说的“节制消费”,构成了“该学说的一个推论”,含意是说:如果没有这种“节制消费”,或者如果将这种“节制消费”所剩余出来的购买力完全转化为投资,那么萨伊的这个思想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实际上,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与劳动价值论,也包含着萨伊的这个思想,因为按价值规律的“等价交换”原理,所有生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可以被另外的产品完全交换的,没有过剩现象产生,问题是,人们往往“节制消费”,或者消费已经暂时满足,而把购买力贮藏起来。由于购买力贮藏的原因,也就产生了需求不足与“有效需求”的问题。但凯恩斯指责他的许多前辈们(如他所说的“马歇尔、埃奇沃思和庇古教授”)都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相反,“有效需求只能偷偷摸摸地生活在不入流的卡尔•马克思” 等人的“地下社会之中”。
凯恩斯的构想是,既然人们“节制消费”而将购买力贮藏起来,严重影响到生产与就业水平,那么只好将存在银行里的这笔购买力贮藏变成投资,以投资来拉动就业和消费需求。另外,如果个人投资不积极,那就以ZF行为的方式进行投资。这是凯恩斯的主要思想。但这就产生了一个难题,因为出现生产过剩与消费疲软的原因,正是由于原先投资(或投机)过于高涨,从而造成经济泡沫及泡沫崩溃后的经济衰退。如果现在再以新的投资来试图解决这种因投资过度所引起的经济危机,那么,如何投资才不至于使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陷入更加深重的境地呢?如何投资才能将经济带出衰退局面?这个难题我们将其称为“凯恩斯难题”。凯恩斯在解释“在丰裕之中的贫困这一矛盾现象” 时曾抱怨“社会产量”太大,从而造成过剩,比如他说:“有效需求原理的作用会强迫该社会减少它的产量,一直到存在着潜在财富的该社会贫穷到如此的程度,以致它产量的多于其消费的部分被减少到与它的微弱的投资诱导相适应为止”。 他希望社会“贫穷”到很高程度;但是,投资的直接效果就是增加供给,这样社会不是更加“贫穷”,而是更加“丰裕”。所以凯恩斯的投资理论具有难以解决的问题,到底如何投资才不至于增加社会的“丰裕”程度,进而加重经济的过剩危机呢?

使用道具

39
wzwswswz 发表于 2018-7-14 13:16:1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hhj 发表于 2018-7-14 08:44
我这是重审与强调价值的代价耗费属性。这个观点既是马克思的,也是我的。因为尽管马克思这个观点已经有10 ...
如果这个观点是马克思的,那就不是你的。马克思1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观点,你再重复一遍就变成“也是你的”了?
如果说这里除了马克思的观点以外,还有马克思所没有的、仅仅属于你自己的观点,那么你就应该明确说,哪个观点是马克思本人的,哪个观点是你本人的。并且,你在说明是你本人的观点时,你敢不敢确定在你之前根本就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如果不敢,你就没有资格说那就是你自己的观点。

至于你在33楼的那段话——“马克思明确预示:价值规律作用的核心是:生产费用决定价格。但是我们在研究了这段话含意深刻的思想后,仍然认为有必要对这个规律之所以以波动的形式起作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我们的问题是: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波动?高于价值的价格为什么会回落到价值的层面,而低于价值的价格又为什么会升回到价值的层面?”
你所提的这些问题马克思没有回答吗?如果马克思已经作了回答,那么还需要你来作“更深入的探讨”吗?

使用道具

40
hhj 发表于 2018-7-14 17:07:1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wzwswswz 发表于 2018-7-14 13:16
如果这个观点是马克思的,那就不是你的。马克思10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的观点,你再重复一遍就变成“也是你的 ...
马克思的观点是价值是耗费,而我则是耗费补偿。就这么简单。当然了,由于耗费补偿是一个天然的定律,所以马克思的理论也不可能只讲到耗费而完全没有涉及到耗费的补偿。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3 2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