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ggy5710653
1500 2

[其它]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的主要原则 [推广有奖]

独立的经济学学者,独立的管理学学者,独立的军事学学者

学科带头人

86%

还不是VIP/贵宾

-

TA的文库  其他...

诺贝尔经济学奖书籍导读

广义动量定理与系统思考

威望
0
论坛币
3159 个
通用积分
2949.4844
学术水平
671 点
热心指数
670 点
信用等级
509 点
经验
69763 点
帖子
1176
精华
9
在线时间
1832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8-28
最后登录
2023-9-17

ggy5710653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8-8-21 10:04:0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孙子兵法》第六篇《虚实》的主要原则

《虚实》篇是《孙子兵法》的第六篇,主要论述的是集中兵力,打击敌人弱点,虚实的本质是聚焦原理。全篇分为四章,第一章讲以利和害来调动敌人,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二章讲集中兵力,以实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第三章讲主动试探敌人以知虚实。第四章讲兵无常势,因敌制胜(如图1所示)。

1.jpg

图1 《虚实》篇的主要原则

《虚实》论述的是力的作用点,本质是聚焦原理。在凸透镜引燃火柴的例子中,只有阳光,也就是只有力量,火柴不会被点燃。有了阳光,通过凸透镜将阳光聚焦来增加能量,也就是阳光方向集中,也不能把火柴点燃。有了阳光,通过凸透镜将阳光的方向集中,并且将作用点作用于火柴头,才能将火柴点燃。而将阳光通过凸透镜作用于作火柴头就是聚焦原理,虚实篇论述的就是聚焦原理(如图2所示)。

2.jpg

图2 虚实的本质是聚焦原理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力有三要素,分别为大小F,方向α和作用点,三者都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不断的增加阳光的强度,即相当于增加力的大小F,可以将火柴点燃;不增加阳光强度,通过巨型凸透镜来集中阳光,也可以将火柴点燃;不增加阳光,也不用巨型凸透镜,将阳光的作用点聚焦于火柴头,也可以将火柴点燃,所以力的三要素都能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孙子兵法》的《军形》篇对应的是力F的大小,通过改变力的大小来改变成果,其原则为以多胜少,即以镒称铢。《兵势》篇论述的是力在不同方向上产生的成果不同,奇袭方向产生的成果最大,原则为出奇制胜,即以正合,以奇胜。《虚实篇》论述的是力的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成果不同,将力聚焦于敌人的虚,即打击敌人的弱点,产生的成果最大,即冲其虚也(如图3所示)。

3.jpg

图3 力的三要素与《孙子兵法》

《战争论》战略四原则的第二条原则是:尽可能集中兵力在准备作决定性打击的点上。这条原则就是论述力的作用点的,本质也是聚焦原理。管理学家杰克•特劳特熟读《战争论》,将这条原则引入营销学,创立了定位理论。

第一章讲以利和害来调动敌人,致人而不致于人。

【原文】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

【译文】孙子说:先到战场等待敌人的就安逸,后到战场奔走应战的就疲劳。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能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能使敌自动进到我预定地域的,是用小利引诱它,使敌不能到达其预定地域的,是制造困难阻止它。所以敌军休息得好,能够设法使它疲劳;敌军粮食充足,能够设法使它饥饿;敌军驻扎安稳,能够设法使它移动。进军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

【详解】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先到战场安逸,后到战场疲劳,先到者可以以逸待劳,打击敌人,为了可以使自己先到,那么就要能调动敌人,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如图4所示)。

4.jpg

图4 致人而不致于人

我能调动敌人,就能使得我方先到,以逸待劳。使用什么来调动敌人呢?使用利和害来调动敌人,利益是敌人行动的动力,害处是敌人行动的阻力,二者的合外力决定了行动这个成果,所以通过调整给予敌人的利益和害处,就能达到调动敌人行动这个目的。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这句话的意思是进军要指向敌人无法救援的地方,行动要在敌人意料不到的方向。这句话也可以使用物理学的“合外力决定成果”来解释,我方力量是我方获得成果的动力,敌人力量是我方阻力,二者合外力决定我方成果大小,敌人无法救援和意料不到的地方,敌人的力量最小,这样合外力最大,我方可以获得的成果最大(如图5所示)。

5.jpg

图5 合外力决定成果

第二章讲集中兵力,以实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原文】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译文】行军千里而不疲困的,是因为行进在没有敌人设防的地区。进攻必然得手的,是因为攻击敌人没有防守的地方;防守必然稳固的,是因为扼守敌人所不进攻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人不知怎样防守;善于防御的,敌人不知道怎样进攻。微妙呀!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到听不出一点声息。所以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前进而使敌人无法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退却而使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所以,我若求战,敌人即使坚守高垒深沟,也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进攻敌人所必救的地方;我若不想交战,即使画地而守,敌人也无法和我交战,是因为我诱使敌人背离了的它要进攻的方向。能察明敌人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我军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我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与我军直接交战的敌人就少了。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使敌人不知道:不知道,它就要处处防备;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我军所要进攻的敌人就少了。所以,防备了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后面,前面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左边,右边的兵力就薄弱;防备了右边,左边的兵力就薄弱;到处都防备,就到处兵力部弱。兵力劣势是因为去防备敌人;兵力优势是因为使敌人防备我军。能预料同敌交战的地点,能预料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就是跋涉千里也可同敌人交战,如果既不能预料交战的地点,又下能预料交战的日期,就会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何况远到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呢!

【详解】本章是《虚实》篇的核心,主要讲集中兵力,以实击虚,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其中以实击虚就是以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从广义动量定理Fαt=MV的角度来说,决定成果MV大小的有力量F、方向α、作用点和时间t这四个要素,而“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这句话主要论述的就是作用点这个要素,打击敌人的弱点越关键,我方取得的成果越大(如图6所示)。

6.jpg

图6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

我方会有强点和弱点,敌方也会有强点和弱点,按照波士顿矩阵分析,就会得到四种情况,分别为我实敌实,以实击实;我虚敌实,以虚击实;我实敌虚,以实击虚;我虚敌虚,以虚击虚。以实击实和以虚击虚这两种情况,敌我胜负可能差不多;以虚击实,则我方必败;以实击虚,则我方胜利,所以以实击虚是我方所要追求的情况,而以虚击实是我方必须避免的情况(如图7所示)。

7.jpg

图7 波士顿矩阵与虚实

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必攻也。这几句话都可以使用“合外力决定成果”来解释,我方的力量是我方获得成果的动力,敌人的力量是我方获得成果的阻力,二者的合外力决定我方获得的成果。行千里不劳,攻而必取和守而必固都是因为敌人的在这个方向上的力量小,从而合外力大,成果就大。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前进而使政人不能抵御的,是因为冲击敌人空虚的地方。这句话是本篇的核心内容,打击敌人的虚,也就是打击敌人的弱点。下一章的试探敌虚实四法就是为了找到敌人的实和虚,然后避实击虚。

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及的,是因为退得迅速使敌人追赶不上。退却时要快速,否则很容易被打败,因为退却时的目标是退却而不是战斗,士兵和将领都处于退却状态,而不是战斗状态,这时的军队战斗力不强。

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攻其必救,使得敌人不得不与我战斗。围魏救赵就是攻敌必救。战国时(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将田忌、孙膑率军救赵,趁魏国都城兵力空虚,引兵直攻魏国。魏军回救,齐军乘其疲惫,于中途大败魏军,遂解赵围。

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乖指背离,改变敌人的方向。通过利益和害处来驱使敌人改变方向。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能察明敌人情况而不让敌人察明我军情况,这样我军的兵力就可以集中而敌人兵力就不得不分散了。察明敌情有很多方法,比如本篇的试探虚实四法,《行军》篇中的相敌32法和《用间》篇的五种间谍法等。

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方集中兵力,敌人分散兵力,然后我方以集中的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兵力,就是以实击虚。如果我方集中兵力打击敌方的集中兵力,那么就是以实击实,胜负可能性各半。英国战略大师李德·哈特在《战略论:间接路线》中论述了军事学的主要原则是“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自己集中兵力是容易做到的,问题是如何打击到敌人的弱点。李德•哈特给出的方法是首先分散自己的兵力来吸引敌人分散他的兵力,然后集中自己的兵力打击敌人分散的兵力,也就是打击敌人的弱点。他在书中写道:“所有的战争原则,都可以用一个名词来表达,这就是‘集中’。但是,说得更准确些,还是要把它的范围稍微扩大一点,就叫做‘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为了真正使用这条原则,还须进一步作些解释:要想达到‘集中自己的力量对付敌人的弱点’这个目的,就要使敌人分散他们的兵力,这样才能造成一种形势,通过分散用兵而取得局部性的效果。于是便形成两个相继行动的程序:首先自己分散,引起敌人方面分散,然后才是自己集中。所以,下一步的任何行动都是上一步行动的结果,而真正的集中即为有计划分散的后果。这样,我们就有了一条基本原则。只要对它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就能防止冒犯一个主要的,而且是最普遍的错误。这个错误指的是给敌人提供行动自由的机会,使他们有时间集中兵力来对抗你的集中。”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敌人的兵力就越分散,我方就可以集中兵力,进行各个击破。在军事上,单线式的防御是防御效果很差的防御方式,主要就是因为分散了自己的兵力。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这段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知道敌人从哪进行进攻,那么自己就会分散兵力进行防御,而分散兵力之后,敌人就可以使用它的集中兵力攻击你的分散,从而导致你来不及集中自己的兵力来对抗它的集中。

第三章讲主动试探敌人以知虚实。

【原文】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译文】依我分析,越国的兵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军虽多,也可以使其无法用全部力量与我交战。所以要筹算一下计谋,来分析得失利害;激动一下敌军,来了解敌人的动静规律;侦察一下情况,来了解哪里有利哪里不利;进行一下小战,来了解敌人哪方面优势哪方面劣势。所以伪装佯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就看不出形迹。看不出形迹,即便有深藏的间谍也窥察不到我方的虚实,聪明的敌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适应敌情而取胜,把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众人还是看不出来。人们只知道我是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但是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变化取胜的。所以每次战胜,都不是重复老一套的方法,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变化无穷。

【详解】本章讲通过试探四方法来以知敌人虚实,并且通过伪装佯动防止敌人知道我的虚实(如图8所示)。

8.jpg

图8 试探敌人以知虚实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这句话的意思是使得敌人无法有效参加战斗,那么即使敌人兵力多,敌人也会失败。这是一个绝对兵力和相对兵力的问题,也是全局战场和局部战场的问题,或者说战略和战术问题。敌人绝对兵力多,在全局战场上,我方就不和敌人产生主力决战,这样我方就不会失败。在局部战场上,我方可以通过集中兵力,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对比优势,进而获得局部战场的胜利。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这是试探敌人虚实的四种方法,还有相敌32法和间谍等方式,也可以探知敌人虚实。探知敌人虚实是为了集中兵力进行打击。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这几句话是通过伪装佯动的方法来防止敌人探知我方虚实。敌人不能探知我方虚实,就不能打击到我方的弱点。通过诡诈和间谍的方法,也可以使得敌人不能探知我方虚实。

第四章讲兵无常势,因敌制胜。

【原文】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译文】用兵的规律像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低处奔流,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虚弱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下而制约其流向,作战则根据敌情而决定取胜的方针。所以,作战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就像水流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

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交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缺有圆,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详解】本章讲并无常势,所以要因敌不同的势采用不同的方法,达到因敌制胜的目的。比如士兵在一天之中的气势也会不同,要根据敌人的势采取合适的方法。《军争》篇写道:“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兵无常势,从一天的情况来看,就可以分为锐、惰和归三种势态,这也就是兵无常势,我方以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也就是兵因敌而制胜,按照敌人的态势,选择合适的方式,然后获得胜利(如图9所示)。

9.jpg

图9 兵因敌而制胜

《虚实》篇的虚实论述的是力的作用点,作用点不同产生的成果不同,所以要集中力量作用于关键的作用点,这样才能产生最大的成果,其本质是聚焦原理。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10.jpg

10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可量化研究网站:www.kelianghua.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孙子兵法 虚实 聚焦原理

回帖推荐

pzytony 发表于3楼  查看完整内容

总结的太好了,我自己看孙子兵法,确实没有那么多体会

sunyiping 发表于2楼  查看完整内容

学贯东西,难能可贵。
使用物理学思维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
sunyiping 发表于 2018-8-21 23:12:07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贯东西,难能可贵。

使用道具

pzytony 发表于 2018-8-23 10:45:45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总结的太好了,我自己看孙子兵法,确实没有那么多体会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3-29 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