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平淡围观
1513 1

[期刊对话] 乱象丛生:中国高校学报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大专生

5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5 个
通用积分
2.0440
学术水平
5 点
热心指数
7 点
信用等级
5 点
经验
550 点
帖子
24
精华
0
在线时间
1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8-11-15
最后登录
2019-7-30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最近,笔者接触到一些在高校从事学报和期刊编辑的人士,通过与他们的交流,对国内高校学报,这样一个不太引人关注的部门有了更多的了解。

之所以称他们不太引人关注,是因为国内高校学报一直以来似乎很隐蔽,不仅在报刊销售亭见不到,而且在一般规模的图书馆也难觅踪影。虽不为社会公众注意,它们却长期独处一隅,与高校的其他部门相互依靠,共同运转着。

若想一窥高校学报的真面目,比较省劲的方法是直接登录数字图书馆,或者就近去一家大学的图书馆,这样便可一览中国高校庞大的学报方队,看看封面和目录总是可以的。

中国有近千所高等院校,几乎每一所都有一份学报,一些规模较大的学校还会依学科推出几种学报。设想这样一种情形:

分属完全不同学科的文章出现在同一期学报上,比如一篇探讨《红楼梦》文学风格的论文与求解高等数学矩阵的文章放在一起,乍一看似乎是文学期刊出现了数学文章,也或是数学杂志刊发了文学论文。


此类现象在国内高校学报上比比皆是,专业人士或内行人看后会觉得啼笑皆非。

不过,如果一种现象长期存在,就很难让人笑出声来了。遗憾的是,高校一直以来就是这样编辑出版人类精神活动的结晶,即知识产品的。这背后的原因值得思考,是机制扭曲造成的积重难返,还是手脚束缚带来的有苦难言?无论怎样,这种局面到了下决心改变一下的时候了。因为现行做法不仅违背了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而且也损害了中国打造创新能力的努力


按照文献计量学的逻辑,对于学术期刊或者论文这样的知识产品而言,下载量和引用率,是衡量其价值的重要指标。通常,下载量高表明阅读的人多,文章受欢迎,而引用率高则表明文章能吸引其他学者的关注,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为高质量文章。


从图书情报界的计量数据显示,若以上述两个指标来观察,中国高校学报刊发的绝大多数文章,下载量一直很低,许多属于无人阅读的状态,而引用率就更低了,有引用反而很醒目。据此,可以大致推断,中国高校学报未能起到学术论文应该起到的基本作用,也就是传播知识和鼓励研究

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产品无人购买,那么,厂家关门歇业是迟早的事。期刊无人阅读,文章没人引用,就如同看得见的产品没有销路一样,都是应该关张大吉的。然而,没有什么销路的高校学报却能长期办下去

以上只是表面现象而已,外人只要稍加留意便不难发现。相比之下,一些不易觉察的因素,如近亲繁殖、利益输送等,这些本该远离学术的东西,其实更加重要,因为它们才是影响和决定中国高校学报生存状态的关键因素。

按照正常的思维和判断,国内许多高校的学报,在办刊理念和编辑方针上是存在明显问题的


一方面,这种定位含糊不清的期刊很难得到严肃学者的青睐,因为他们不大可能将自己的优秀作品交给这类不伦不类的期刊;另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运转,高校学报已编织起一个巨大的关系网。这个“网”的存在,意味着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正常的编辑流程,变得扭曲,不再适用。


继续观察,会发现许多高校学报的文章作者其实都出自本校教职员工之手。学报俨然成了高校的“自留地”,为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课题结项解决了问题,因为这两件在许多教职工看来的“大事”,都需要所谓“出版物”作为支撑。然而,这种自娱自乐导致了学术上的近亲繁殖,令学术规范崩溃,进而将学报推向一种不利的境地:


优秀的学者不大可能成为学报的读者,那些混日子的人也不会,因为在后者眼中,学报不过是一个发表的工具而已,绝非什么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学报真正的读者少得可怜。在这样一个“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学报没人阅读,也就意味着没有多少收入。


由此看来,无论从财务上,还是从文献计量学角度,中国高校学报像是在做一种亏本和难以理喻的买卖。只是,想要改变,谈何容易,因为学报这块肥肉早已捆绑在了一条无形的利益链条上。扭曲的利益关系使得正常的思维处处碰壁。例如,高校学报读者少,但却有着很大的社会需求。这如何解释?原来,这里的“需求”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需求,如以期刊订阅数量,或文章下载量和读者数量来衡量,而是由投稿人,即那些迫切希望发表文章的人来推动的。在中国高校和科研机构“以论文论英雄”的体制激励下,这样的人群一直就居高不下。


上述现象导致的后果是,本该作为知识供给方的文章作者,却成为需求方,这种需求可用几个字来概括:发表即了事。至于真实的需求,也就是文章发表以后是否有人问津,期刊订阅数量或文章下载量有何变动,期刊和作者并不关心。这可以说是中国绝大多数期刊的真实景象,而这也基本决定了学报的生存状况:死不了,也活不好,像是跌入泥沼之中,难以自拔。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高校“唯论文”的倾向已从教职员工下移到硕博士研究生,如今一些高校的本科生在参与课外活动时,竟也被要求以文章作为考核依据。一些学生为了发表,不得不将生活费用来购买“版面费”。中国大学各个层级的学生已成为作者大军的一员,虽良莠不齐,但却各显神通。由于“需求”巨大,学报以及其他各色期刊摇身一变成为“香饽饽”。作者为了发表,向期刊“进贡”,缴纳“版面费”或排队送礼等,早已不再羞羞答答或是什么秘密。更有甚者,一些期刊蜕变为“创收”工具,通过出售版面,大肆敛财。一句话,编辑流程的缺位和异化,使中国许多期刊背离了正常轨道,其中涉嫌的贪腐恐怕一点不比其他机构来得少。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包括高校学报在内的许多期刊,眼下都奉行一个共同的行为“准则”:只要付费即可发表。这让笔者联想到瑞士经济学家Bruno S. Frey对此现象的“重口味”评论:


在一篇论文中,弗雷将发表文章与卖淫嫖娼相提并论,告诫那些选择从事学术研究的青年人切勿滥用知识(Frey, B.S. “Publishing as Prostitution? Choosing Between One’s Own Ideas and Academic Failure.” Public Choice, 116, 2003, pp. 205-223)。


站在期刊的角度,大量的社会来稿会让编辑部忙得不亦乐乎,甚至产生一种幻觉,即社会需要他们。实际上,无论是他们还是文章作者,都明白“皇帝新衣”的寓意,大家都知道这些期刊是怎么回事,也明白这不过是生产另类垃圾而已,但因为个人利益,就假装不知道了。因为无法掩饰,这些原生态的利己主义者,显得十分粗糙,无暇再顾及什么精致了。


正如一个人不可能面面俱到一样,一本期刊不可能,也不应该四面出击。以国内高校学报刊发的内容而论,说得好听点像是百科全书,难听些就是“大杂烩”。显然,作为知识生产的重要一环,学报应遵从知识生产的一般规律。这其中,专业化尤为重要,而这也是未来中国高校学报改革的必由之路。对此,国外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


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校也编辑出版各类学术期刊,但无一例外统统都是专业期刊,它们使命清晰,定位明确,其中一些经过百年探索,成为业内翘楚,声誉卓著。以经济学科为例,芝加哥大学就编辑出版《政治经济学杂志》,哈佛大学也有《经济学季刊》,这些刊物早已成为经济学研究者心向往之的学术圣地。


具体说来,中国高校学报应根据自身专业和学科优势,整合力量,突出重点,准确定位,而不是包罗万象。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可通过挂靠或归口管理,推动学报交由全国或省级学术团体或专业学会管理,对于那些长期缺乏编辑力量和稿源质量不佳的学报,应考虑关停。毕竟,对于学术期刊这样的精神产品而言,专业化的路子,才是应对未来竞争的出路和活路。此外,还必须推行开放办刊的理念,实行匿名审稿,落实文章的优胜劣汰,打破本校员工稿源一家独大的局面。


由高校学报,还会联想到各省、直辖市的社科院和社科联,这些机构长期以来也在推出“大杂烩”式的社科期刊,其生存状态与高校学报并无二致,它们的改革,同样可以借鉴专业化的思路。


据笔者所知,国内一些高校在学报改革方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步伐。通过大刀阔斧的动作,部分高校学报从刊名到期刊定位都焕然一新,刊发文章的质量也有明显提升,大有脱胎换骨之感。几年下来,在选定的学科领域已崭露头角。尽管这只是凤毛麟角而已,但高校学报的未来之路已清晰可见。


从本质上说,高校学报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产物,因为计划经济的一个典型作法便是“大而全”和“小而全”, 无论什么学校都弄一个学报正是这种思维的反映。学报彼此之间,既缺乏专业化分工的考虑,也没有社会化合作的追求。在中国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40年后的今天,一些高校在办学思路上,依然故我,毫无作为,甚至变本加厉,恰恰表明计划经济思维的顽固性,也反映出中国的改革大业远未完成。


应该承认,中国高校面临许多棘手的难题,如高校的归属问题、办学方针等,对于这样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要么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要么讲得清楚,但因牵扯意识形态问题,需要伤筋动骨的大动作才能完成,国内高校一般也无权、无力触动。相比之下,对于如何管理高校学报这样的事情,则简单许多,因为学报的改革是学校可以自主解决的事项,勿需突破什么“界限”即可启动,无非是触动一些人的利益,得罪一些人而已。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mqvTZyCEX5rxqOIikJiOw

本文转载自《金融时报》,部分内容有删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高校学报 中国高校学报 高校学报改革 中国高校

沙发
xinchuzu 发表于 2019-1-4 18:42: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