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ljclx
7348 26

[宏观经济指标] 可怕的货币乘数效应 [推广有奖]

  • 0关注
  • 48粉丝

教授

8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0602 个
通用积分
170.2368
学术水平
85 点
热心指数
76 点
信用等级
69 点
经验
44514 点
帖子
986
精华
0
在线时间
1839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4-18
最后登录
2024-2-24

ljclx 发表于 2019-6-20 09:19:08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可怕的货币乘数效应


某个时候,我真的替我们民族的整体思辨水平深深的悲哀。

例如现在很多人认为货币乘数就是一个伪命题,认为这是不存在的一个虚假的概念。

货币乘数=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我们都知道,
货币供应量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具体规模约为190万亿。
基础货币也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物,我国基础货币供应Mb最大规模约为33万亿。
2个客观存在的事物相除得到一个参数值,我不知道他们从哪里来的逻辑自信,让他人认为货币乘数是一个伪命题或者是一个不存在的虚假概念。
我国当前的货币乘数约为6.2左右,意味着我国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的6.22倍。

其次,我们为什么要研究货币乘数?(我称之为货币乘数效应)
首先
货币乘数或者说货币乘数效应,是基于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银行信贷可以派生货币现象导致而产生的。
假如400多年前没有银行,或者有银行而执行100%的准备金制度,或者有银行而采取直接融资模式等等,以上三个因素任意满足其一,都不会有货币乘数这个概念的存在。

正因为当今世界有很多经济体中的银行,同时存在着执行部分准备金制度,且是间接融资模式,所以才有货币乘数这个概念的存在。因为这种模式下,货币供应量M2是不等于国家基础货币供应规模的。因此,货币供应量M2就必然与基础货币有一个大于1的比值。这就是货币乘数!

接着
下面我们定义下列符号:
M2——货币供应量
Mb——基础货币
M0——流通中的现金
R——准备金

t ——法定准备金
e ——超额准备金
D——各项存款
Dl——派生存款(信贷规模)

Rd——法定准备金率
Re——超额准备金率
Rr——(实际)准备金率
k——货币乘数

k=M2/Mb
R=t+e
Rd=t/D (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各项存款)
Re=e/D  (超额准备金率=超额准备金/各项存款)
Rr=R/D  (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

在上述参数中,任何一个都是客观存在的事物,他们进行简单的加减乘除所得的各种参数值,也都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指标或参数。这一点是最基本的数理逻辑。

根据货币体系内在运行并存在的规则和规律,我们得以得出各货币参数间存在以下逻辑联系。
M2=流通中的现金+各项存款=M0+D
而各项存款=准备金+派生存款=R+Dl
而准备金=法定准备金+超额准备金=t+e
而基础货币=流通中的现金+准备金=M0+R

所以,M2=M0+(t+e)+Dl=Mb+Dl

因此,M2的构成,就是基础货币+由信贷派生的货币这两大部分构成。而货币乘数就是M2/基础货币的比值。即k=M2/Mb。
这是一个无论任何时候都会客观存在的一个参数。该比值等于1,则意味着100%的准备金率。
以下是网络上的百科信息:
“完整的货币(政策)乘数的计算公式是:k=(Rc+1)/(Rd+Re+Rc)。其中Rd、Re、Rc分别代表法定准备金率、超额准备率和现金在存款中的比率。而货币(政策)乘数的基本计算公式是:货币供给/基础货币。货币供给等于通货(即流通中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的总和;而基础货币等于通货和准备金的总和。”

在公式k=(Rc+1)/(Rd+Re+Rc)中,我们假设流通中的现金为0,超额准备金为0.
这个时候,k=1/Rd,即法定准备金率的倒数,就是货币乘数,这个时候,货币乘数为理论极限最大值。

那么分析以上货币理论问题,有什么具体的应用意义????

告诉大家,具体应用意义极其重要,重要,重要,重要的观点说三遍!
分析货币乘数效应过程,最大的应用意义:
1.首先作用于宏观经济领域。
前面分析得出,M2=Mb+Dl即基础货币加派生货币,而派生货币就是由银行信贷同步派生出来的。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银行信贷并派生存款,是构成我国货币供应量M2的核心重要部分。因此,我国M2已经超过美国很多,并不是一个很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里面的间接融资信贷派生存款,是需要量化分析的重点分析。

其次,货币乘数=M2/Mb,而货币乘数的理论极限k=1/Rd,那么也就意味着M2也会有理论极限。
而M2由基础货币和信贷派生货币构成。
那么很自然就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个货币体系下,在一定基础货币和法定准备金率下,银行信贷是有理论极限的。

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一旦这种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准货币体系极限化发展后,意味着银行信贷规模十分庞大,庞大到可以产生数倍于基础货币的规模,这是在实物基础货币时代是不可能出现的金融现象。
这个时候,社会债务规模十分庞大,债务经济体需要不断新增信贷来维持资金链的运行,所以更需要大量的融资资金来维持资金链的运作,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银行信贷已经接近极限了,无法提供融资资金支持了。所以,债务经济体就必然会出现资金链断裂而导致债务危机就此爆发的巨大的宏观经济运行风险。

国家ZF是一定会对此风险进行化解和应对的。那么应对该风险的对策很简单。根据前面的逻辑和公式,只有2个方式应对。
A增加基础货币。B降准。
我们可以轻易看出,在这个准货币体系下进入极限释放状态,对宏观经济的影响与国家和央行层面的应对,完全是符合上述逻辑和理论的。没有丝毫的偏离。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个应对,是否可以极限继续进行下去而永保债务危机不爆发??

不用脑袋想都知道是不可能的。

下面,就是分析货币乘数效应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意义。
2.最后作用于金融领域。
根据前面第1条作用于宏观经济理论的结论,国家和央行增加基础货币和降准来应对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但不管怎样,前面分析的金融逻辑是始终起约束作用的。
假如国家增加基础货币,因为社会流通中的现金M0长期维持稳定,则可以推论得出,央行增加的基础货币,一定会增加进入准备金中。同时也会伴随着银行信贷并排上存款的增长。
其次,降准并不会影响准备金的总体规模,只影响央行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的规模,这是一个央行释放部分法定准备金变为超额准备金从而化解银行流动性紧张的对策,但不会改变准备金的总规模。

因此,银行准备金除以各项存款,总是会形成一个实际的准备金率,即
Rr=R/D  (实际准备金率=准备金/各项存款)
对于金融货币领域的任何分析者,都有必要理解这个实际准备金率的含义。
这个实际准备金率的含义是:
银行存款的Rr(一个百分比)规模流出该银行,就可以导致该银行被挤兑而破产。
这个实际的准备金率Rr越低,意味着银行的风险越大。
这才是要掌握的货币乘数效应应该推导得出的结论。意义巨大。

该逻辑,不但对单个银行是有具体意义的,对于一个国家的整体金融体系来说,也是有巨大的参考监控意义的。
一个国家各项存款的真实准备金率(百分比)的规模流出我国银行体系,就可以导致我国所有的银行,整体性被挤兑而全部破产。这是逻辑和理论上的,但是这个风险是切实存在并有巨大监控意义的。

这个货币体系,一旦极限化发展后,任何风吹草动,任何风声鹤唳,都会产生巨大的金融风险。

以上,我们发现是内在互相矛盾的一个二难推理难题。
要化解宏观经济的运行风险,就会增加金融风险,而要化解金融风险,就会增加宏观经济运行的风险。而这个风险,就是债务危机为始源导致而来的。
这就是我常说的准货币体系的缺陷和漏洞,是我常说的M2提款权危机的内涵,是我常说的M2极限论内涵,是我常说的部分准备金制度的缺陷和漏洞,甚至不排除是一个巨大的圈套。

各位自省一下,能看懂这些的,有多少人?
假如我上述的逻辑推理和分析你们无法发现其中的错误或者纰漏的话,各大资本,应该感觉到深深地恐惧。

凭我对我国金融货币领域太多的极端小概率事件的推演预测并正确的这个分析经历上来看,我有绝对的自信,上述推演,没有错误!

在我的视野中,很多所谓的金融专家和各种专科分析人员,看不到这一点,他们在我眼里,也不过如此了。
我们所学,该学以致用,用来为民造福,避免和化解危机,而我们社会却看不到如此巨大的危机潜伏而继续YY未来形势一片良好,危机来临之时,我恐怕很多人,即使明天阳光明媚,也恐将看不见明天的太阳!

勿谓言之不预也!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货币乘数 法定准备金率 宏观经济运行 超额准备金率 宏观经济理论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linmengmiki + 100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最后一刻 学生认证  发表于 2019-6-20 09:50:3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了,理论功底尚浅,继续钻研。

使用道具

tianwk 发表于 2019-6-20 13:21: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thanks for sharing

使用道具

tianwk 发表于 2019-6-20 17:54:36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数值多大时危险?评判的根据是怎样的?

使用道具

赛格 发表于 2019-6-21 15:20:3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用在这替民族“悲哀”,你现在要做的是把你的高论不停地一次又一次地邮寄向祖国心脏里那一片小小的海子直到实现你的目的。行动起来吧,我看好你呦。

使用道具

还是值得商榷的

使用道具

ljclx 发表于 2019-6-21 16:36:04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准备金率1905.jpg

使用道具

along330 发表于 2019-6-21 21:01:50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推荐大家一个靠谱的论文检测平台。重复的部分有详细出处以及具体修改意见,能直接在文章上做修改,全部改完一键下载就搞定了。怕麻烦的话,还能用它自带的降重功能。哦对了,他们现在正在做毕业季活动, 赠送很多免费字数,可以说是十分划算了!地址是:http://www.*.com/

使用道具

石开石 发表于 2019-6-22 05:50:34 来自手机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之所以货币乘数如此高,基础货币发行过少是原因之一。央行以M2为控制指标,在8%左右。
dM2/M2=dB/B+dK2/K2。
基础货币增发少(甚至减少)必然要提高货币乘数,一般是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样派生的货币(债务)会增加。这要求必须采取低利率政策,否则债务利息过多。中国有化解债务危机的利器——债转股。只要政局稳定,不会发生挤兑行为。

使用道具

ljclx 发表于 2019-6-24 10:33:42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下图一是本人对我国未来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运行趋势推演。为什么会酿成这样的危机,具体的成因则是下图二中模型所揭示的缘由,我们只有正视危机,才能看清楚危机的成因,既然能看清楚危机的成因,那么化解危机的对策就很容易找到了。而图三则是防范和化解危机的对策。不过,危机已经酿成,即使应对正确,不承受痛苦也是不现实的,即使化解危机的对策是正确的,也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只不过是尽最大可能减弱危机对社会的破坏威力罢了。

一个正常的生命体,只要自己不作死,几乎是可以长命百岁的。
但是自己作死,去吸毒,那么毒品就很容易掏空身体,命不久矣。
而一个经济体也是如此。
而对于经济体来说,社会债务,就是这样一种毒品。
为什么说,债务是所有危机的罪魁祸首呢?要搞懂这一点,就一定要首先明白经济是什么。

所谓的经济,最简单来说,就是社会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所有的生产,无一例外都是为了消费,各位可以尝试举一个反例,来看看社会中的生产,是否有不是为了消费的情况没有。但是最更要的是,消费刺激生产。
假如无消费,则生产无必要!这是逻辑上的铁律。

接着,明白社会债务为什么会破坏这个生产与消费的循环。
社会上少量的债务存在是没有关系的,就像小剂量的毒品对你神经的刺激和麻醉作用从中长期来看对身体也无大碍。

但是既然能把社会债务比喻成毒品,就意味着有个共同点,都有精神刺激作用,都会上瘾,且最后都会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很显然,债务具有提升当前社会消费购买支付能力的作用,促进消费拉动生产的作用,因此,融资,债务,杠杆等等因素,都可以提高货币流速,刺激消费和生产活动的增加,导致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跟吸食毒品的作用与效果完全一致。

但是不要忽略了背后的逻辑铁律,债务虽然有刺激提升近期消费支付的购买能力,但是也具有掠夺远期的消费支付购买能力的作用。
一旦社会累积到一定程度后,社会主动去杠杆就无法完成了,因为去杠杆就会导致经济崩溃,人们都怕痛,都会讳疾忌医,最后只能放任社会债务继续增长,最后酿成不可估计的灾难。

最后,我们只要能明白,社会债务能掠夺远期的消费支付购买力,而这个因素,都是买方因素,都是社会上自然消费者的因素,都是货币因素。
从这个终极因素上分析,最后必然导致社会上的普通消费者作为买方因为债务的问题,都将失去支付购买力,从而令生产和消费的循环过程放缓和中断,从而令债务危机全面爆发。

这个时候,作为生产者,所以的生产力,都是过剩的,生产力的提高,本来是未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导致的,所有的生产成本和利润,都是来源于最终端的消费市场,只要消费市场一旦崩溃,则所有的生产都无必要,曾经的产销平衡,将变成产能过剩与库存。
这个时候,生产力应对这种危机,不起丝毫作用。反而生产力越大,库存越大,占有资金最大,一但资产价格下跌,库存产品估值缩水,对自身的资产负债表更加不利。

只要看到了运行规律,就知道该来的总是会来的,不是不报,而是时机未到而已!
就像我反复强调的,然之所以然,而且我也根本不鸟社会上的不然,则不以为然。因为这一切,我早就看透了。

这一切,也是命中注定了的。

最后,这贴留的时间尽量长些,欢迎思辨能力逻辑严谨的来进行“友好”反驳,看不懂的请尽快绕道回避。假如你们无法找到我以上分析的逻辑破绽,也仍请谨慎对待,我的观点极端,不可作为投资依据。

危机推演.jpg

危机成因.jpg

危机化解.jpg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9 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