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why142434
4774 17

[其他] 对上海电视台 风朗咸平 节目的不满 [推广有奖]

11
cindymiya 发表于 2006-4-23 22: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倒是觉得他蛮好的,节目不错啊,敢说话,有个人的见地!他的普通话还不错啦!也不至于到封杀的地步吧!

使用道具

12
campus2005 发表于 2006-4-24 22:5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郎,不过是一家直言,不要轻易相信,更不要全盘接受啊。切记。
无意插柳之人

使用道具

13
sunfuture 发表于 2006-4-26 22: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同意!

使用道具

14
hxy3108 发表于 2006-4-30 08: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听了郎的好几个演讲,同一内容不断重复,可是混了不少银子啊,谁让人家象超女一样红了一把呢?

使用道具

15
westwater 发表于 2006-4-30 10: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丁一下郎咸平,小伙子比较帅。

使用道具

16
aheadtwobig 发表于 2006-5-2 03:0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闲评“郎闲评”

※2004年7月 《财经郎闲评》节目在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开播

※先后炮轰多家国内大型企业行为,包括科龙、德隆、格林柯尔、联想、海尔……

※多次表示对政府行为的质疑,包括产权改制方式、发展高科技战略、银行民营化做法……

※2006年2月27日 《财经郎闲评》节目突然被上海有关部门下令停播,具体能不能恢复不得而知。

一、紧急叫停,事出有因

  《财经郎闲评》节目之所以被紧急叫停,据说是因为郎咸平教授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主持人普通话一级甲等的标准。众所周知这样的标准在台湾,生活在香港的郎咸平来说是难以达到的,况且看过《财经郎闲评》节目的人都知道,准确地说该档节目的主持人并不是浪先平教授,而他在节目中只是担当“长期”嘉宾评论的工作。

  拿其他的节目作一下对比不难发现,普通话水平既不是影响节目质量的因素也不是明文铁律的硬指标。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实话实说”,主持人崔永元带有不少北京“儿化味”的普通话并没有影响节目的知名度;同样在财经频道播出多年的股市评论节目,分析师们的普通话更是不敢恭维的,但是只要能听懂,就不会对节目造成任何影响,更不用担心遭遇到像《财经郎闲评》这样的“灭门之灾”。

  停播另有其因,这几乎是“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想找个理由捧红你,那是很简单的;想找个借口干掉你,那就更简单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来,郎咸平教授以及《财经郎闲评》节目在大众心中的形象已经如此宏伟,强行禁播无疑是自找没趣。有关方面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并且是通过这样一个难以服众的理由呢?很明显,高风险的背后是高回报,叫停节目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由此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为郎咸平的号召力太大了。

二、郎咸平,何许人也?

  抨击主流、以为民请命自居的人物绝不在少数。在互联网上找找,打着“草根经济学家”的旗帜慷慨激昂的人充斥着“天涯”、“猫扑”等著名论坛,有名的像郭兴文、余丰慧……无名的不计其数。他们的观点也不外乎反贪污反腐败反国有资产流失反“形势一片大好论”。但是除了几个略微在新浪这样的主流网上媒体中发表过一两篇文章的之外,都只是在论坛里生、在论坛里灭,谁也没有成为像郎咸平那样在民间呼风唤雨的“旋风”级人物。那么,郎咸平到底是什么人?他凭什么成为中小股民的“郎监管”?凭什么刮起两年的“郎旋风”?

不是草根,带领草根

※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博士

※长江商学院(首席)教授

※沃顿商学院,密西根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纽约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首席教授

郎咸平不是草根!相反,他是站在学术塔顶上的人。他的论文不是发在论坛或者Blog上的,而是发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上、发在《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一方面,这样沉重的头衔是厚实的专业功力的证明,这使他的言论更具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大众不愿意被与自己出身类似、学历相近的人带领,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是一个代表我们的利益却身份高于我们的领导者。浪先平正是合适人选。

学者还是演员

郎咸平是学者,也是演员。做学者让他获得的是做演员的资本,做演员带给他做学者无法得到的成就。纯粹的学术研究是没有那么大影响力的,郎咸平自称,在香港,人们关心的只是股价何时会升、房价何时会跌,所以他要转战大陆。大陆人愿意听体制问题、监管问题,不代表只要谈“比较制度经济学”、只要画“委托-代理博弈矩阵”就可以提高收视率了。要刮起旋风,表演是必不可少的。郎咸平自己也承认:“我是一个喜欢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学者。”而我始终相信,除非在诺贝尔奖的颁奖台上,学者是不生活在闪光灯下的,学者生活在研究室里。

走进演播室,郎咸平就是演员,而且是个出色的演员。他懂得如何选择对手、如何树立形象、如何运作。

三、且看郎教授的表演。

不患寡,患不均

  千百年文化的积淀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牢牢地烙下了公平的理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贫富差距日益加剧,一种本能的仇富心理也在大众心中的滋生蔓延开来。人们强烈地希望富人能出点事,最好是“巨额资产来源不明”的事。

  郎咸平先生紧紧地抓住这一点,展开了他的攻势。

经济学家不讲经济学

在《财经郎闲评》节目中,郎咸平教授并不以任何一个经济学学派为理论的根基,既不是Chicago也不是Harvard。准确地说,他是一个比普通人能获得更多资料消息的评论员。

在近一年半的70多期节目中,有一大半的主题是对于现象的叙述,真正涉及到专业评论的内容并不多。而在评论的过程中,郎教授喜欢运用的手法是大量数据图表的堆砌。在对这些资料做解释的时候,往往就简单地一语带过。例如在2005年11月1日的《财经郎闲评》之“中国文化难养高科技”节目中,他先给出了这样一个事实:中国的古典历史小说突出描写“四量拨千斤”的胜利,然后得出的结论是:高科技难以在中国发展。其中的推延过程是沿着这样一条路线进行的:中国文化突出“四量拨千斤”——“四量拨千斤”是小概率事件——中国通过小概率事件进行高科技研发——研发成功的可能性极低——中国不能做高科技。不难看出每一个推理的环节都有一大堆的问题:中国人真的分不清文学夸张和现实生活吗?中国人喜欢诸葛亮就会在科研工作上唱“空城计”吗?一个人唱“空城计”就等同于大家都唱“空城计”吗?

同样质疑中国做高科技发展的经济学家也有不少,但是切入点却完全不同。如我的系主任华民教授就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通过资源禀赋(包括人力资源结构和教育投入)的对比进行论述的。

经济学讲究假设和推理,但是郎教授在节目中的观点既没有给出明确的假设前提又缺乏严密的推理过程。这不是经济学研究的真正途径!

使用道具

17
hankel 发表于 2006-5-4 22: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随意按个“莫须有”的理由就让郎“下课”是对学术的不尊重。

争论本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结果让我觉得是争辩的那一方用了下三滥的手段“赢”了这场较量,无奈!

我本人喜欢郎的风格,认为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远比他的观点能吸引人。

风萧萧兮易水寒,“闲评”一去兮望再返!

使用道具

18
tonado 发表于 2006-5-4 23: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个人认为,这与大环境相关,作用发挥了,或者说他所讲的问题引起关注了,再继续讲下去反对的声音就会使得学术问题政治化,所以,应然的结果。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