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fgq5910
5839 0

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与发展趋势 [推广有奖]

VIP

巨擘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3325375 个
通用积分
242.5045
学术水平
1037 点
热心指数
1554 点
信用等级
560 点
经验
353676 点
帖子
20279
精华
2
在线时间
4843 小时
注册时间
2009-4-15
最后登录
2021-3-5

中级学术勋章 高级热心勋章 初级信用勋章

fgq5910 发表于 2010-6-28 15:18:29 |显示全部楼层 |坛友微信交流群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摘 要:文章以企业“异质性”的根源为主线,认为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存在一个由物质资本资源到人力资本资源,再到组织资本资源的演进过程。那么相应地,由于企业竞争优势源自企业“异质性”,论述企业“异质性”根源的过程,就同时也是描述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以此为基础,本文认为企业能力理论与企业知识理论是在探索企业竞争优势源泉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阶段,而不是一般所认为的是与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并行的两个理论。  关键词:以资源为基础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核心能力
  企业竞争优势是企业界和理论界关注的焦点。从目前的文献资料来看,各种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以企业竞争优势问题进行了探讨。但这些理论均没有较为系统的梳理。本文就拟在对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批判的基础上,对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内生论进行系统的阐述。从逻辑与历史的双重角度论述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并以此为基础对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本文认为该理论存在一个从资源观到能力观,再到知识观的演进过程,并运用演进主义的思想,描述了这一演进过程。
  一、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起源: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终结
  传统的观点将企业竞争优势归结于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与市场环境等,认为企业竞争优势主要是由企业外部的某些变量所决定的,可以将这些理论统称为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逻辑基础是企业的“同质性”假设,我们从同质性假设的破灭来引出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终结。
  (一)企业“同质性”假设
  在新古典经济学中,所有的企业都被假定为同质的。在这一假设条件下,就无所谓竞争优势。但是,根据美国经济学家Muller(1977)对1950~1972年间600个美国制造业企业的持续盈利率进行的统计研究,企业之间存在着盈利差异是不争的事实。要对此做出解释,在企业同质性假设前提不变的情况下,理论界首先想到的是修正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假设。这就涉及了产业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学的竞争优势理论。
  (二)产业组织理论下的竞争优势理论
  新古典产业组织理论学者认为,一个企业既不能影响产业条件也不能影响其自身业绩,而企业所处的产业结构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梅森(Masson)和贝恩(Bain)修正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个别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产业内存在的进出壁垒、政府管制和产品差异等导致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获利水平的差异。他们在总结上述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分析范式,并运用该范式分析得出企业竞争优势由外生的市场结构决定。产业组织理论指明了获得竞争优势的途径,比新古典竞争优势理论前进了一大步,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解释力。但是,根据产业分析制定的战略有明显的缺陷,忽视了企业内部差异,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与自身竞争优势不相关的产业。
  (三)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波特(Porter,1980、1985)通过其2部著作构建了产业结构分析的竞争优势框架,提出了5种市场力量模型。模型的基本含义是:产业结构特征决定了企业的产业内的竞争地位。因此,企业选择一个正确的产业介入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波特,1980)。由此可见,产业结构分析强调的仍然是外部市场环境对竞争优势形成的重要性,这有很明显的新古典竞争优势理论的痕迹。我们也可以从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中找到S—C—P范式的痕迹,实际上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以S—C—P范式为基础的,只不过是S—C—P范式的产业组织理论在企业层次的应用而已。由此可见,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也是外生于企业的,是由外部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机会所决定的。
  (四)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终结:企业“同质性”的破灭
  随着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深入,结果表明在企业“同质性”的假设前提下的竞争优势外生论既存在逻辑上的漏洞,又不能解释同行业企业间存在着的竞争优势差别的现象。在理论上,基于S—C—P范式和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在企业“同质性”的条件下,将企业所处的市场结构、市场环境等视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图1概括了竞争优势外生论的内在逻辑。

  但是,这个看似很严谨的推论,其实存在很大的逻辑漏洞:既然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外生地决定的,那么企业在面临相同的外部条件时,其竞争优势不应存在着差别。且产业内的企业由于市场环境一致,赢利情况应该是基本一致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鲁梅尔特(Rumelt,1982)的实证研究表明:“产业内长期利润率的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得多。”事实上,产业内分散程度比产业间的分散程度要大35倍。所以鲁梅尔特认为:“最重要的超额利润的源泉是企业具有的特殊性,而非产业内和相互关系”。所以,企业同质性假设的破灭,导致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终结,要解释和探寻企业竞争优势的深层原因,只有进入企业内部。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最终都转向了企业“异质性”假设。
  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
  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的终结,引起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动态能力理论、企业知识理论等竞争优势内生论的发展。本文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对这讨论进行一番梳理,并以企业“异质性”假设为主线,阐述了一个完整的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内生理论的演进。首先要说明的是企业竞争优势内生理论演进的机制和机理,即企业“异质性”的根源是如何不断变迁的。
  (一)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机制与机理:企业异质性
  1.企业异质性假设
  既然企业“同质性”假设条件下,对市场结构等外部因素的修正无法最终解释竞争优势的根源。接下来的理论,就只能对假设条件进行修正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Penrose,1959),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同时,由于资源不是自由流动的,使得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可能会在长期存在。绩效优良的企业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正是在于其所控制的异质性资源优势。
  在此基础上,巴尼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异质性假设的两个基本的条件:(1)资源不同质的分布于各个企业中;(2)这些资源具有粘性,不可能无成本地在企业之间转移。企业的物质性资源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2.企业异质性根源的变迁
  企业异质性的根源,虽然是在企业不断追求其资源优势的过程中形成和演变的,但是,从企业发展史的角度来看,这种异质性根源也存在一个历史变迁的过程。在企业创立初期,通常的企业最缺乏的就是企业的物质资本资源,因此,在这个阶段,企业主所拥有的物质资本的差异性,就是企业异质性的根源;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企业主能否有能力管理企业变得更为关键,而能力的基础——人力资本资源变得重要,企业的能否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生存与发展,就看企业是否能够拥有和利用这种人力资本资源,因此,人力资本资源的差异性就成了企业异质性的根源;而到企业发展到成为一个大企业或企业集团时,由于企业层级制结构的增多,企业能力很容易在日常事物中形成一种“核心能力刚性”,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因此,这个时候要求企业不断地创新,而这种创新的动力只能是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知识的差异性,因此,到大规模与多层级制企业阶段,企业异质性根源于企业内部知识的差异性。
(二)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过程
  1.资源基础阶段:物质资本资源
  在马歇尔的企业“内部差异”的基础上,彭罗斯在其企业成长理论中开创性地把企业看作是一束资源的集合,并认为企业内部未被使用的资源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和资源差异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成长。Wemerfelt发展了这一思想,明确地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从资源的角度分析了多元化企业进入战略的效用。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在资源基础阶段的一个明显的特征是,企业异质性,根源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从而决定了不同企业的绩效水平。换言之,对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说,企业内部条件比其所面对的外部条件更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就在于企业资源的异质性的积累。
  但是并非所有的资源均能产生异质性,从而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资源的内容十分的广泛,因而对企业资源分类的研究就预示了理论的下一步发展。Wernerfelt将资源分为在一定程度上附属于企业的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巴尼在总结前者的基础上总括性地提出了企业资源的三个层次:物质资本资源,人力资本资源和组织资本资源。
  由于在竞争较为充分的市场上,资源(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物质资本资源)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流动。由此可见,竞争优势与对大多数企业都具有普遍意义的资源间不可能存在因果关系。仅仅是资源的可获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资源并不必然意味着具有竞争优势。进一步的研究将表明,有效率地调动资源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而这种能力只能基于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资源。
  2.能力基础阶段:企业能力理论
  由于物质资本资源的可交易性或可转让性,基于物质资本资源之上的企业异质性不能长久,因而,相应的竞争优势亦不能持续。进一步的探求表明,隐藏在资源背后的企业配置、开发和保护资源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深层来源。企业异质性的根源由具体的资源的异质性变成了抽象的能力的异质性。由此产生了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认为,在资源基础阶段的观点把企业异质性的源泉定义在具体的作为物的资源上,完全脱离了企业中人力资本的因素,造成了资源与其配置者的分离。实际上,客观存在的物质资源能够发挥多大的作用,完全取决于使用它的人,资源异质性源自人的异质性。在这一前提下,潘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 and Hamel,1990)指出,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多方面的资源、技术和不同技能的有机组合,而不是单纯的企业资源,他们将这种能力命名为“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异质性,从而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生性。如该理论认为,本田(Honda)20世纪50年代初的成功就在于他们利用长期积累的关于发动机制造方面的核心能力,迅速进入汽车产业,从而成为世界汽车产业强有力的竞争者。
  随着研究的深入,核心能力的局限也日益凸现。巴顿(Leonard Batron,1992)提出了“核心能力刚性”的概念。核心刚性形成之后,企业原有的核心能力有可能成为阻碍企业发展的一个包袱,从而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竞争优势也将荡然无存。
  核心能力刚性化的局限,首先导致了能力理论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动态能力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梯斯、皮萨诺和舒恩(Teece & Pisano,1994;Teece、Pisano & Shuen,1997)提出了动态能力的概念,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建立以及重构企业内外能力以便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还提出了一个动态能力的分析框架,试图将核心能力动态化,以克服核心能力刚性。对核心能力动态化过程的探究,最终集中到了“组织知识”这种组织资本资源上。这又推动了知识基础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
  3.知识基础阶段:企业知识理论
  在能力基础阶段曾经提到,资源效用的大小取决于使用它们的人。物质资本资源的异质,进化为人力资本资源的异质性。但是,上述研究表明,人力资本资源异质性,即能力的异质性,又根源于组织知识存量的差别。能力异质性只是知识存量异质性的表现,没有知识的支撑,能力将成为无源之水。彼得·德鲁克就曾经指出,企业所拥有的,具有唯一异质性的资源就是知识。
  每个企业的知识积累都是独特的,因此彭罗斯、尼尔逊和温特等人认为,企业内生的知识的积累看作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由于特定企业内部环境的作用,每个企业内部长期积累的知识都是独一无二的,即它们往往表现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会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同时这些知识的共享只能建立在共同经历的基础上,即只能以一种组织资本的形式存在。正如梯斯所认为的:组织是“通过工作来记忆”的,离开具体的工作环境,组织知识就会失去价值。归纳地看,企业组织知识具有的特有性质保证了其异质性:(1)过程性,企业组织知识总是伴随某个过程,只能体现在“干”中学的知识;(2)组织完整性,在企业内,分工导致个人知识,协作导致组织知识,虽然这两种知识都是默会性的,但组织知识具有完整性,组织知识的转让不是不可能的,便是成本高昂的。组织知识的这种对具体环境的依赖性,就决定了保持持续异质性的可能性。
  至此,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比较完整的异质性假设作为考察企业竞争优势的基础。图2概括了企业异质性根源的演进过程,从而也表明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的演进过程。
  在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企业异质性假设的基本涵义包括:(1)企业是一个历史的不断内生成长和演化的有机体,企业异质性的源泉存在一个由资源到能力,再到知识的演化过程;(2)企业组织知识作为关键性的组织资本是非竞争的和难以模仿和替代的;(3)企业异质性假设根源于企业内部的各种资源的异质性,因此根源于企业异质性的企业竞争优势是内生于企业的。也就是说,在企业异质性假设的基础上,企业通过组织知识的积累,可以获得竞争优势,且这种优势内生于企业资源,具有持续性。
  在描述整个企业异质性源泉的演进,从而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的同时,我们也同时得到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化路径(图3)。

  结合图2、图3所示,我们可以总结出,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就是在追求企业竞争优势的过程中,即对企业“异质性”根源的探索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是由于企业异质性的根源,从而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存在一个由物质资本资源到人力资本资源,再由人力资本资源到组织资本资源的演进过程。从而导致,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经历了资源基础阶段,到能力基础阶段(企业能力理论)、再到知识基础阶段(企业知识理论)的发展历程。
  三、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趋势
  以上阐释了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的演进。值得强调的一点是,在每个的历史阶段,当强调某一种资源的作用的同时,并不是完全排斥其他资源的作用。这三类资源无论是在哪个历史时期,都是存在于企业当中,并作用于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的。因此,可以说这三个理论阶段的划分不是完全的严格的,它们的时间上具有继起性,在空间上具有并存性。
  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尚处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成为一个成熟的理论并指导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还需要做许多工作,尤其是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一)与企业产权制度结合的竞争优势的形成战略
  在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理论框架下,企业是一个以资源、能力与知识的联合为基础的生产性组织,因此,企业产权制度表现为一种以要素产权(物质资本产权与人力资本产权)与劳动产权(组织资本产权)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要在企业内形成竞争优势的源泉,必须充分激励企业内部各种资源的所有者,因此必须结合联合产权制度的不同阶段来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在物质资本资源阶段,在实施一种以物质资本资源的联合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内部物质资本资源所有者有激励去形成企业竞争优势;同样,在人力资本资源阶段,必须实施一种以人力资本资源的联合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在组织资本资源阶段,必须实施一种以组织资本资源的联合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以劳动产权为基础的联合产权制度。要指出的是,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企业有不同的联合产权制度,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企业内部的资源所有者形成企业竞争优势。
  (二)组织知识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依赖性的突破
  知识是通过积累而获得并发挥作用的,这不但决定了组织知识的异质性,同时也决定了知识的积累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存量为基础,缺乏相关的知识积累,企业无从积累和形成组织知识。也就是说,企业的增量知识严格依赖于企业的现有存量知识,即组织知识具有的路径依赖性和历史依赖性(余光胜,2002)。因此,如何克服组织知识的这种路径依赖性与历史依赖性,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优势理论下一步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三)组织知识的创新和积累
  组织知识对于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相当的关键,从而也决定了企业的成长。如何在企业内部生成这种异质性的组织知识,亦是研究的重点。基本的思路应该有两条:一是促进关于外部市场环境的知识和内部资源优势向核心知识转化;二是企业家应该积极营造组织学习的环境,突出培养组织学习能力,以实现对外部知识和吸收,同时加强组织自我知识创新的能力。
  (四)竞争优势理论的综合
  对于企业竞争优势,在批判竞争优势理论外生论的前提下,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但是现在的发展表明,以资源为基础的竞争优势内生论也存在着局限,它避免了企业“同质性”的极端,但是转入另一个极端:市场同质性。因此,关于竞争优势理论的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将外部市场因素与内部资源结合。



作者:湖南商学院 尹碧波 南开大学 张国安 来源:《华东经济管理》2010年第6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发展趋势 企业竞争 竞争优势 Wernerfelt knowledge 企业 理论 资源 趋势 优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17 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