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民营企业现状与发展调研报告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4-17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企业无论在增加就业、创造税收、提供财富、社会稳定方面都起到很大作用,而且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提出“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等一系列重要论断,这是在总结我国非公有经济发展实践基础上对非公有经济理论所做的重大理论提升和创新。客观的说,民营企业的发展正向着更合理更科学的方向发展。
一、民营企业的概念
“民营”是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词汇,从狭义说,民间资产特指中国公民的私有财产,不包括国有资产和国外资产(境外所有者所拥有的资产)。因此,民营企业是指:在中国境内除国有企业、国有资产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以外的所有企业,包括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企业的经营权和控制权的角度看,含一小部分国有资产和(或)外商投资资产、但不具企业经营权和控制权的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亦可称之为“民营企业”。
二、中国民营企业产生的历史背景
更大的背景从上个世纪开始讲起,上世纪我们做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就是革命,第二件事就是改革,建国以前都是革命,1949年建国以后主题还是革命。1980年以前,一直在革命。以后就是改革。
开始是民族资本工业化运动,在农村搞公社,其主题,就是把私变成公,把民族资本改革到国有企业,农村里面搞人民公社,所谓变成公就是两种所有制,一种叫全民所有制,一种叫集体所有制。1980年两种公有制占中国经济几乎是百分之百。经济很不景气,问题很多,我们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就企业本身来讲,大量企业都是亏损的,维持不下去。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从80年代开始慢慢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 就是把公的变成私的。
首先是提倡个体户的发展,后来慢慢允许私人办工厂。中国的民营经济是这样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当然还有很多下放青年到农村没事干,很多待业青年,还有下岗职工没事干,这样不得不允许他们干一些个体私营,这样是发展增量,按照公有制的存量不变,发展个体、私有增量。80年代后半期,主要是90年代,公有制的存量慢慢开始改革,把集体所有制卖给职工、厂长,分给大家,到后来把国有企业或者卖一个车间卖给职工、厂长,这样使得存量改革。民营经济发展分两块,一块是存量,后来增加了一块私营的,个体户、私营企业。除此之外,80年代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后,是存量改革,即把国有制企业逐步改为私有制,因此中国的民营经济是通过这两个办法发展起来的。
三、我国民营企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各地政府虽然对发展民营经济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性的优惠政策,但是真正落实和凑效的并不多,人们对民营企业的认识仍然存在着一些影响其发展的情况,如民营企业在融资等方面较之非民营企业存在着更多的障碍,尚未取得与国有企业一样的待遇,融资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一些职能部门政策导向不清楚,具体措施缺少前瞻性和预见性。有的职能部门呢受利益驱使,有时在贯彻落实中出现“中间梗阻”的现场,致使一些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并没有得到落实。有的职能部门审批图章多、扶持政策少;检查罚款多,服务手段少;管死办法多、搞活办法少的“三多三少”现象。这些情况的存在,使得一些民营企业的行为短期化,投资愿望严重弱化。
(2)人力资源管理缺乏,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民营企业发展受到人才不足的制约,现实条件下大多数民营企业面临着严重的人才危机和信任危机,其根本原因就在与企业家落后的“资本雇佣劳动力”的观念,认为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只是劳动力的雇佣关系,缺乏正确的人力资本管理的概念,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导致优秀人才难以真正融入民营企业,因此他们通常只持有打工心态,只关心眼前利益,对企业没有认同感和长期扎根的观念,从而导致人才严重流失。
(3)缺乏企业文化,导致企业的文化底蕴不足。
大部分企业并没有重视到企业文化的作用,一部分甚至没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俗话说的好,三流的团队靠人管,二流的团队靠制度,一流的团队有文化,这句话体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要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企业文化,没有良好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走向经济高度发展的前沿的。
(4)决策盲目,贪功冒进,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企业发展初期经营者注重企业的经营,注重投资风险意识 ,从而使得企业发展迅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渐渐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在完成了资本积累后,经营者淡化了风险意识,不断的扩大规模、实行多方向多元化的经营战略,四面出击,盲目的投资,过分的自信从而导致无法正确的评价自己,也无法正常的评价企业的成功。成功的经历也强化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也导致了决策的经验主义。在这个过程中贪图快,导致了机构庞大,造成效率低下,甚至经济效益差的现象,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起,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完美“只大不细”的问题,也影响了企业的稳步发展。
四、推动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对策
(1)进一步改变政府职能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政府应树立与民营企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新观念,实现政府管理体制由管制向监控的真正改变。要进一步转化政府职能,坚持依法行政原则,完善政府的经济调控,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积极构建完善的高效的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创业,经营和发展提供全程的优质服务。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开拓市场中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提升“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服务水平。同时,要按照“精简高效,行为规范”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最大限度地减少审批手续,审批环节和规范审批程序,为民营企业提供方便,优质,低成本的服务,严禁对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要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推动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加快建立职业标准和监督机制,建设公共性服务平台,一边在技术进步,信息网络,对外合作,市场营销,人员培训和管理咨询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社会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服务。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更新管理理念。
政府或商会为民营企业家指定和规划培训计划有计划地鼓励和选送一些经营管理人员到国外机构,高等院校和大企业进行系统培训,使其通过学习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未来企业的竞争,更加重要的是要依靠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劳动者。我国民营企业还存在着规模小,素质低的现象,还不能实现以人为资源优势来配置和优化其他资源。因此提高企业内在素质说到底还是要提高人的素质。企业规模,环境和装备水平以及生产产品的档次和质量的内在差异,实质反映的是人的内在素质的差异。民营企业必须要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领导和组织制度,构建一套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真正做到经营者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最大限度的激励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民营企业应该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
明确企业性质,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哲学底蕴;塑造企业灵魂,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精神文化底蕴;凝炼企业核心价值观,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价值文化底蕴;强化企业道德建设,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文化底蕴;营造良好的企业氛围,增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文底蕴。
有目标的合理的法制化的发展企业。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合理的科学化的使用资金,合理收益分配,建立实用的成本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投资方向,正确评价投资环境确立投资方向。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为了保证投资决策的正确性,必须建立一个由专家、技术人员、管理者和职工代表参加的决策领导机构,这是企业进行正确投资决策的关键,必须要有一支作风好、技术硬、懂管理、会经营、有创新能力的决策者队伍。民营企业应该以本业为主,慎重对待多元化。更重要的是企业应建立内部法制化的建设,除了让员工认识到法制的重要外,还要设立企业的基本准则,设立企业宗旨,完善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为了使企业宗旨、企业准则得以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应尽量使企业的规章制度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只有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渗透到员工的行为中,企业才可以正常运转。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