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当前经济学论文中一些倾向性问题----饶会林

发布时间: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同学们经过努力学习,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但也应该看到,在我们的学习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当前经济学论文中普遍存在的一些倾向性问题,在我们同学的论文中也时常出现。为了使大家能顺利地完成博士期间的学习,写出优秀的论文毕业,我就谈一谈这些倾向性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研究和论文写作中能注意克服和避免。

一、 一边倒

一边倒是指现在的经济学论文往往倒向某个权威、某个名著、某个社会思潮或某个流派,这不是某个人的问题,是个社会现象。因为社会思潮本身就是动态摇摆、受学术权威影响的。古代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一切以皇帝的"金口玉言"为转移。清朝末年,梁启超、康有为主张变法,"西风东渐",崇尚西方,但以后渐渐变成"月亮也是外国的圆",出现了对洋人的一边倒,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言必称希腊"。但同时他老人家又培养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一边倒,那时候是经典著作不离手,文章只要写上马克思说、恩格斯说、列宁说、毛泽东说就完成了,那时候不能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对党支部不能一分为二,都是好的;对资本主义不能一分为二,都是坏的。

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感到西方的一些理论知识有借鉴价值,就引进了大批西方理论,这本是对的,但某些年青同志消化不良,逐渐形成了新的一边倒,即言必称凯恩斯、言必称亚当.斯密,羞言马克思,以为马克思主义是完全过时的,满纸"洋话",也没有中国实际。现在实际上存在两种学术思想观点的冲突,我们身边就有一种思潮,以为西方经济学才是真正的经济学,用西方经济学可以解决中国的全部问题。其实人类文化遗产有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有其真理的成份,但任何流派都有其局限性,西方经济学也一直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各种流派,并都不是至高无上的绝对真理,所以我在序言里提到兼收并蓄。对任何理论都应独立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一边倒是做学问的大忌,一边倒的实质是闭着眼睛被人牵着鼻子走,但最后其局限性就会被暴露出来的,因为历史上没有一个流派没有缺点,是完善的。

青年中存在三个一边倒:一是由马克思主义完全倒向西方主流派思想;一是由中国倒向外国,好象中国人毫无贡献,都是外国人的贡献;一是由无名人倒向有名人,由少数人倒向多数人。但是学问在于理,要看小人物讲的是否有道理。过去一讲好处、一讲社会主义优越性,就都归于计划经济,没搞好经济就是因为计划没搞好;而现在企业一出现问题,就都是归于市场机制不健全,转轨没转好。国有企业为何改革这么多年,步履维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不少地方指导思想上的一边倒。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其名,完全照搬西方模式是其实,不能把马克思理论与西方经济理论联系起来,以解决中国国有企业问题。

马克思是如何对待他的前人的呢?他说黑格尔是天才的辩证法家,马克思主义是从非马克思主义那里学来的。现代西方好多大学有马克思主义课。萨缪尔森是如何评价马克思的呢?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二十六岁时所说的这段话被选为他在伦敦海格特公墓的墓碑,但是这段话也可以用来作为一切伟大的政治经济学名家的座右铭"。

我们的论文要客观看一个事物,特别是我们的创新观点,要从独立思考中得来。所以,一边倒问题必须解决,如果不解决,这是一个羁绊,论文无法写。我们要从忽左忽右中解脱出来。中国有中庸之道,在过去是受到批判的,实际中庸之道可作两方面解释,一是庸俗的理解,即没有自己观点的无原则的调和;一是科学的理解,是两个极端之中的选择,也就是取二者之长的思想,是科学的。事物的本质是稳定的,每个人可能稍左或稍右,但极左或极右一定要被舍弃。

总之,我们做学问也好,写论文也好,一定要兼收并蓄,博学多闻,融合综合各家所长。

二、 文抄公

有人说"天下文章一大抄",认为写文章就是看谁抄的水平高,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不理解地盲目转抄,为了迎合某些权威的观点,而机械地照抄名人的文章。例如有人把马克思讲的"农村城市化"解释为"农村城市化就是就地城市化"。之后,就到处传抄,为推行中国农民"离土不离乡"的观点找根据,其实根本不理解马克思原话的真正含义,曲解了马克思的原意,这就是不掌握城市化的基本规律而盲目转抄。

另一种是为水份而抄,为了文章数量要求而大篇幅地抄别人的东西。比如一个小问题,他可以从古讲到今,几句话就可以讲清的要写几段或写上万字,这样文章结构就失调了,就不能平衡了,这是由于腹中空必然出现的现象。

这两种抄还不是指"抄袭"的抄。抄袭是把人家成果据为己有,弄虚作假,性质就不同了,是品质问题。我已说过多次,今后为在论文中或考试过程中发现抄袭现象,一定从严处理,请大家一定重视起来。

总之,我们写文章必须克服文抄公倾向,对所要讲述的问题有充分地理解,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我们可以借鉴别人的东西,但也必须理解人家的原意,没有理解地照搬就是抄。

三、 拉大旗

语出鲁迅的话:拉大旗,作虎皮,裹着自己去吓唬别人。我们有的同志写文章癖好"深奥",以为题目越大越好,引经据点越多越好。文章写到人家看不懂的程度,反而说明作者的浅薄和幼稚。有位名家说得好:"浅入浅出是水平所限,可以理解";"浅入深出"是故意装潢,不可取;只有"深入浅出"才是好文章。可是,我发现还有一种"不入深出"的现象,不懂装懂,故弄玄虚,值得大家警惕。

经济学是"致用之学"。经济学家要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尽量使自己的产品适销对路。要有两种学习,一是从书本中学习,一是从实践中学习,后者往往更重要。经济理论往往不是一把锣丝刀,在美国能用,在中国也能用,当我们将发达国家能用的理论,照猫画虎地移到中国时,往往不能如愿以偿。实践永远是经济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以王延辉的论文为例。95级王延辉同学的那篇《城市经济制导管理》的毕业论文现在已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李京文先生作序,新华社还做了肯定报道。可当时在我们博士点内外就曾引起很大争议。王延辉的论文提出以后,甚至作为优秀毕业论文通过答辩以后,还有人说王延辉的论文"不是真正的论文"。我们学校有些人实际认为,只有纯理论的论文,完全按西方经济学的模式写出的论文才是真正的论文。在座的同学中也有持这种观点的。后来我让你们做一次作业,要求参考王延辉提出的城市管理实绩考核指标体系,加以改进,提出你的新体系。结果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没有一位同学提出稍有改进的有价值的,可以操作的新指标体系。包括当时对王延辉的论文持贬义的同学。这是怎么回事?所以我称这件事为"99W风波"。这里面不仅有思想认识问题,也有思想意识问题,学风不正的问题。谁要超过自己,不是抱着虚心向人家学习的态度;人家稍有突破,挑剔多于支持帮助。相反,有的同学的论文确实不象论文的时候,反而没有人说话了,有的人反而要说好话,这是什么学风?也要请大家深思。

四、 硬创新

就是自己肚里没有东西,没有新的思想,但为了写毕业论文,就硬着头皮"创新",把"非新"想方设法说成"新"。这种情况时有发生。经济学的创新来源是要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要有针对性,要对切实存在的问题有切身感受,才能写出东西来。有的同志常常对实际问题没有真实感受,更没有切肤之痛,但为了要有"新观点",就只好在玩弄概念上下功夫,结果不伦不类,没有意义。

还有一种创新是由于孤陋寡闻造成的,人家已有的成果你不知道,你的成果不是先于人家拿出来的。比如计算机现在已出奔腾Ⅲ,而你拿出586还以为是创新。即使这个586是你自己埋头发明的,但也不行了,知识产权不属于你。所以你要经常翻阅资料,掌握前沿性学术问题,才有可能真的创新。把不好的东西炒作成好的,这是商界常有的现象。常常闹出笑话,我有这样的例子。

还有一种"创新",就是抛开前人一切成就,追求另辟"蹊径","与众不同",盲目"突破",不知道新旧更替的辩证法,即"温故知新"的道理。"温故而不知新,其病也庸;不温故而欲知新,其病也妄"。我不得不真率而不情愿地告诉大家:我们中间"庸"的也有,"妄"的也有。

五、 卖杂货

卖杂货就是指写文章中的堆砌现象,甲乙丙丁、ABCD、1234开中药铺。文章本来是有机联系的,应加以论证,突出重点,是有序的,不是堆在那的。卖杂货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来心中无数,没有重点,没有先后,只好眉毛胡子一把抓,西瓜芝麻一起捡。不管是资料还是词藻,自己觉得好就摘下来往一个口袋里装;二是缺乏逻辑修养,理不清概念边界,不懂形式逻辑规律。"茶壶里煮饺子"。自己不会修改自己的文章,看不见错别字,反而爱不释手。最近我们做了两次指标体系的作业,第一次是"管理实绩",第二次是"经济发展"。共同的问题是没有了解"管理实绩"和"城市发展"概念和要求的区别,反正把所知指标名称都拉来堆在那里,有的几十,有的百余,什么联系,说明什么,怎么计量,怎么综合,对不起,不同程度一笔糊涂帐,有什么用?

六、落窠臼

所谓"窠臼"是指不恰当的陈规旧习,如过去的"八股文",就是一种"窠臼",甚至是"桎梏",严重约束着思想。后来,鲁迅反对过"洋八股",毛泽东反对过"党八股",这些都是当时的新八股,新窠臼。现在有新八股吗?有的。我们有些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不知哪里来的跟谁学的"套子",套的文章浓浓的书卷气,从理论到理论,佶屈聱牙,缺乏实际知识和生动语言。论文写成讲义,真有点象王妈妈的裹脚布,让人难以卒读。前面说的"文抄公"、"拉大旗"者一般就有这种特征。

我发现,还有一种"新时尚":"没有数学模型不好看",因而为了好看硬塞数学模型,不管有必要没有必要,甚至不管自己懂了没有。写经济论文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定量分析的重要性的。马克思和当代许多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数学的应用,有的本身同时就是数学大师。列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法,对经济研究确有帮助,对经济学的发展确有贡献。近年来,在经济学中,有出现了数理学派,作为科学研究,也需要不断发展,我想可以发展成为社会自然经济学,即从自然科学高度来解释经济现象。但是终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不能指望用它来改造整个经济学,更不能用它来代表经济学的主流。1+1=2,在自然科学领域这是铁的规律,在社会科学领域,1+1往往不等于2(如果是系统优化组合,可以大于2,否则小于2),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我们也不能把自然科学的"套子",套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上。

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有时侯还是我们曾经尊崇的前人,名家的权威理论和结论,在时过境迁需要改变这些理念和结论时,我们不知道改变,跟不上潮流,抱残守缺。在萨谬尔森的《经济学》绪论中,曾将这种人称为"已故经济学家的俘虏",在马克思的《资本论》绪论中称之为"死者捉住生者",多么深刻!

七、爱包装

论文不是商品,这是大家都能同意的。但是商品意识却在悄悄侵蚀我们的灵魂,这就是包装论文。凡是画蛇添足的内容,弄巧成拙的文字游戏,自我吹嘘性的明示和暗示,等等都属于包装。殊不知,朴素无华的美与浓施粉黛的美,人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而多数人是喜欢前者,不喜欢后者的。有实事求是之意,而无哗众取宠之心,是我们的美法。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博士论文后面常看到一长串"参考文献"帐单,有的是确实看过的,参考过的,有的则是"拉来"包装的。我劝作者,与其有时间包装自己,不如把这些时间花在"推敲"的功夫上。对文字的加工、润色当然不属于包装,而是正常做文的重要环节。

八、急功利

这是影响一个人的最主要因素,是出现以上七方面问题的总根源。我们一定要争取过功利关。这方面我不必多说了,大家要加强修养。

上面我讲的几个问题都是当前经济学论文中常出现的,集中在一起,好象是一无是处了。不是的,我讲的仍然是"支流",大家的主流还是努力的,有进步的,但是要注意支流对主流的可能冲击,要打预防针,希望同学们今后的学习和论文写作中加以注意。趁这个机会我要就如何写好博士论文还要讲一个观点,举一个实例。一个观点就是我们师生之间教学关系是"接力棒"关系,我是第一棒,你是第二棒,一定要接得上来,我没有跑完的路程由你接着去跑。一个实例就是,不久前,有位同学提交论文提纲,他的论文是以城市公共物品为题的,我认为这个选题很好,很值得研究。对这个问题我也作了一些研究,也有不少重要问题研究不够,需要后来者接力和发展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城市公共物品重要性的研究。

我在《城市经济学》城市公共经济一节中开章明义地指出,"城市公共经济是城市经济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政府应该直接管理的部分。城市公共经济与分散经济之间的结构关系,既具有生产力性质也具有生产关系的性质,处理好这个关系,是重要的经济组织技术,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关系重大"。同时,也指出,"公共经济是一种产生于竞争性分散经济基础之上,又反过来对分散经济起扶助、制衡、服务和推动作用的经济系列"。城市公共物品在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它是私人经济所不能替代的,是私人经济所不能、所不宜、所不愿提供的。但是我对这个问题有两个研究不够,一是在理论上,对公共物品的生产力性质和生产关系性质说的不深不透,对二者的统一性缺乏深入浅出的分析;二是在实践上,对中国城市公共物品对整个经济发展所起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缺乏调查研究和有说服力的数据。

2、城市公共物品发展的规律性研究。

由于城市公共物品在城市经济中的重要性,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的投入与整个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该规律性表现为,城市公共物品要适度超前发展,超前投入,同时,城市公共投入占整个社会的产出比例呈现出明显的逐年上升趋势。我在《城市经济学》中指出"公共投入将逐渐增长,推动着社会产出的增长,同时公共投入的支出将得到社会产出的补偿",实际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瓦格纳支出定律"。因此,结合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实际,要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实现城市公共投入比例的适宜增长,才能保证城市经济有较强的持续发展动力。但是这种"适度超前"和"适宜增长"要结合中国城市实际进行定量分析,得出有说服力的可操作的科学结论,而我据此尚有相当距离。我们常说,城市基础设施欠账,欠多少?如何弥补?资金如何彻底解决?我心中无数,常引以为憾。

3、城市公共物品的经营管理方式。

由于"城市公共产业的性质、特点和要求是它的供给性、垄断性和计划性,是市场机制不能直接起作用的经济领域",同时,城市公共物品具有重要的非竞争性、非排它性和较强的空间性,使得城市公共物品在经营管理上必须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必须实行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实际上,"城市公共经济是与公有制、国有制相联系的,但也不完全是一回事,寻求公共经济中的国有和民有、国营和私营的最佳结合形式,已经提到国内外各类城市政府的面前"。同时,由于"公共产业是为公众服务的事业,也是公众最关心的城市事业,它的发展也最需要公众的配合和支持……群众监督,走群众路线,应该不是一句空话,而应该是形成制度的实际行动。"因此,在城市公共物品的经营管理方式上,要求根据各个城市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实行垄断与竞争相结合、政府管理与群众监督相融合的经营管理模式。这牵涉到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问题,怎么改,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和有重大意义的课题。

4、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价分析。

对于城市公共物品的定价研究,主要表现为按平均成本定价、按边际成本定价、按受益比例定价、成本加成定价等等,但由于各种城市公共物品具有不同的特性,因此要区别对待,结合实际来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根据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制定一个人均消费的最低标准,在这个标准内实行供给,超标准的按市价收费,也许是最佳方案。"尤其是在当前,城市供水、交通、环境治理等公共物品的提供,也已日益成为各个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选取适当的定价方式,成为当前各个城市政府关注的重要课题。如对于供水来说,工业用水与居民用水就不能采用统一定价,而应该实行分行业、分用途来进行区别定价,以保证城市社会的正常健康发展。

我最近有个新想法,鉴于全国水资源紧张,水环境恶化,对21世纪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制约因素,因而水的定价还不能只是城市的个别行为,而应有全国性的宏观调控政策,就像供电加价以支援三峡建设一样,应该有用水加价的全国性措施以支援全国特别是西部的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改善工程,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要加以充分论证。

5、城市公共物品的生产函数。

由于城市公共物品的特殊性,使得城市公共物品的产出函数具有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函数,即公共物品的产出不仅决定于生产要素(劳动力、资金等),而且决定于生产条件。以城市警察服务这种公共物品为例,如果以犯罪率、侦破率为其产出目标的话,那么一个城市内部各个社区居民的素质及分布状态为其生产条件,将会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其产出成绩。因此,对于城市政府来说,如何切实改善服务条件,对于提高城市公共物品的效用,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外国人已经给出的函数模型,不能照搬了事,还应该加以改进,出新成果。

6、城市公共物品的结构分析

关于城市公共物品的结构分析,突出地表现为空间结构、内部结构方面。在内部结构方面,必须合理处理好各项城市公共物品在整个公共物品供给中的层次性,以确保最基本、最重要的公共物品得到充分、及时的供应;同时,要妥善处理好各项城市公共物品之间的相互比例关系,以实现各项公共物品的良性运行。在空间结构方面,城市公共物品的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只有实现城市公共物品空间结构的合理布局,才能够带动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从而实现经济联系方向的合理循环。在城市公共物品中,道路与交通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一直是各个城市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如何使城市交通紧张缓解以至通畅,是进一步加强研究的重点。

此外,城市公共政策与基础教育的研究也十分重要,也许可以说这是公共物品的"软件"建设,在我的书里几乎还是空白,亟需发展和填补。

作为我的学生要写公共物品论文,就应该至少在以上六个方面"接力"。可是那位同学的论文提纲反映的不是这个思想。他是撇开这个基础另起炉灶。如果这个新炉灶比我的炉灶更好当然也好,可惜不是这样。首先,他想把作为应用经济学的城市经济学改造成为理论经济学,完全套用西方经济学中以"帕累托最优"为核心的"效率"概念来推论城市公共物品的供应。其实,去掉"城市"二字其学说也能成立,算是好的,可射向哪里?脱离实际太远等于无的放矢;其次是他对中国城市公共物品供应存在的实际问题和关键问题相当缺乏了解,没有新鲜资料和深刻分析;他对中国理论界的一些研究成果也表现没有什么兴趣,对80年代以来多数人都赞同的"经济效益"观反而持有贬义;第三,他使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他自认为"很有创意",其实其数学模型G=f(N)―N╳f'(N)是从西方原封不动搬来的,并没有做城市公共物品的实证研究;最后,他引用的基本资料不详实,例如他第一次送给我看的提纲,有三处提到我或引用我的观点,都不确切甚至张冠李戴。

以上说明,我们的学习任务还任重道远。这使我想起了被称为 "9916"的事件。1999年1月6日,研究生部召开了由全体城市经济学博士生参加的座谈会,会上你们怎么谈的我不知道,但是从《会议纪要》中可以看出,有些同学提出我对学生要求"过严",考试"频繁",作业"繁重"等问题。会后,多数人又不同意这个纪要的观点,认为"没有代表性",弄得我无所适从。我自己的认识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对你们的要求过松,以至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坚持本博士点的"点训":厚德、博学、敬业、济世,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并希望我们的认识能够统一起来。有人将教师比作人梯,学生是上梯子的人,这个比喻十分形象和恰当,我愿意自己是这样的梯子,让同学们能踩着我的肩膀去攀登科学的高峰。

同学们对饶老师的讲话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陈福军说:现在确实存在一边倒的问题,比如现在人们都言必称西方经济学,马克思理论无人问津,举一个前几天的例子,我让朋友帮我借本《资本论》,他借完之后,拿着马克思的《资本论》怕碰到熟人,就感觉现在还看《资本论》,太过时了,不好意思。

安筱鹏对产生一边倒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产生一边倒有体制原因。现在年青学者写论文就需要考虑是否能发表,哪些论文能发表,而往往是符合编辑口味的观点,与权威一致的观点,才能给发表,所以会产生一边倒的现象。

王雅莉说:产生一边倒的原因除了体制问题外,还有就是一些年轻人本身对经济学理论一知半解,他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经济学理论,甚至根本不知道这个理论观点究竟是什么,就盲目地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例如我给研究生讲马克思理论,他们不愿意听,认为都知道了,其实他们根本不知道这些理论是非常重要的。
王乐认为:存在一边倒的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当前社会中的不良风气传入了学校,传入了知识分子中。此外,还存在机制本身的问题,因为在学校评职称要看研究成果,看论文发表数量,所以有些同志是为了发表论文、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而且写论文时要考虑论文是否能发表,因而导致一边倒现象的发生。二是我们许多同志对经济学理论没有真正掌握,一知半解,所以只好看名家怎么说,人云亦云。

段继凯说:我认为当前经济学论文中存在一边倒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学界存在不良风气,出现了学霸,一些人为了自己的论文能发表,追随名家,就迎合编辑的口味,从而导致一边倒的现象十分严重。

邢福俊同学发言:我们既应该克服照抄照搬的自觉落套行为,又应该努力克服一些不自觉的落套行为。
安筱鹏同学认为:经济学中的数理化关键在于怎样应用,如北大经济研究中心的林毅夫先生就曾经用数理化手段证明中国62年的困难属于人祸而非天灾。

葛竟天同学认为:数理化只是一种工具,马克思的数学手稿中就应用了大量的数学公式。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太深,几乎形成定式,严重束缚人的潜力发挥。

课后,王雅莉就一边倒的问题写了一篇文章,题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根据经济学思想发展探讨了当代社会思潮结构及其本质联系,该篇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经济学思想看当代社会思潮结构。当前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社会思潮可以归纳为两大价值观念所决定而形成的社会思潮:即一是以"私"本位即以个人占有主义的物质利益论或个人效用最大化理论为基础的思想逻辑,一是以"公"本位即以占有主义的物质利益论或集体共享理论为基础的思想逻辑。由这两大价值观念出发,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理论体系和所谓"趋同"的社会思潮,它们对世界性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第二部分,当代社会思潮中的经济学价值观。探讨了个人占有主义价值观的终结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扬弃。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实践论与社会思潮趋势。根据众人的需要层次和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需要实现形式推导出的利益机构论是以个人发展主义为基点的利益结构论,即这里的研究基础-对个人需要的满足,是围绕着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需要而展开的,这正式马克思长期坚持的重要观点之一,是作为批判资本主义的根本出发点之一。这一点却被社会主义经济学界忽略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出发点是人,是如何使高度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发展和自我完善服务。从而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自由的社会发展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由此可以说个人发展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重要的分析基础之一。我们应当遵循马克思的实践论观点,实实在在地从客观实际出发,不再把生产资料公有制既当作分析的基础又当作目的,而是围绕着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根本目标研究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必要性、优越性,使以个人发展主义为基础的新集体主义观念逐步建立起来。这种新集体主义的产生和西方社会的公有制正是观念的发展,这些也许是当代社会思潮的发展趋势。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